第20课 剪纸中的阴刻和阳刻 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欣赏民间剪纸艺术,分辨阴刻和阳刻,学习这两种方法,并灵活应用到自己的旧物改造作品中。
2.过程与方法:利用游戏观察、对比分析、尝试表现和分组讨论等方法,了解剪纸是我国民间美术的一种艺术表现形式,学习用阳刻或阴刻的表现方法创作一个旧物改造的剪纸作品。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感受民间剪纸的质朴、单纯,体会其特殊的艺术魅力,培养对多元文化的包容态度,增强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
2学情分析
学生从一年级就开始接触剪纸艺术,因此,剪纸对于我校四年级学生来说并不陌生。本科教学中,学生对理解阳刻和阴刻中的“阳”与“阴”会有不小困难,需要教师的点拨指导和学生自身的感悟理解。
3重点难点
了解我国民间剪纸艺术的历史文化以及相关知识,理解剪纸中阳刻和阴刻的特点,并设计制作一个旧物改造的剪纸作品。
4教学过程
一、动画导入、激发兴趣 、
1、教师:你们喜欢动画片吗?老师有一段大家没有看过的动画片,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太阳出来喜洋洋》。
请学生思考:动画是用什么形式表现的?
2、了解历史,复习旧知:你知道我国发现最早的剪纸是在什么时候么?
3、生活中的剪纸:现在生活中剪纸应用很广泛,回忆下我们在什么时候经常用到? 二、互动游戏、对比分析
1、了解阳刻和阴刻
游戏一:找不同
老师这有两幅作品,请同学们找不同之处?
学生找不同,归纳不同处
总结定义:阳刻剪纸的特征是保留原底稿的轮廓线,剪去轮廓线以外的空白部分它的每一条线都是互相连接的,牵一发挥动全身。
阴刻剪纸的特点与阳刻剪纸恰恰相反,就是刻去原稿的轮廓线,保留轮廓线以外的部分,所以阴刻剪纸的特征是线条不一定是互连的,而作品的整体是块状的。
现在,我们就来学习《剪纸中的阳刻和阴刻》板书课题
游戏二:火眼金睛
分组竞赛,区分阳刻和阴刻。(课件展示)体会阳刻阴刻带给你的不同感觉
2、了解阳刻和阴刻结合的剪纸(思考讨论)
课件出示作品,请同学们看看这样结合有什么优点? 学生找不同
三、互动探究
变废为宝:小纸杯怎么哭了?(小组探究,汇报)
1、帮这些废旧物品想想办法,用剪纸方法装饰,让它们高兴起来吧!
学生小组探究汇报方案。
2、打开教材46页,仔细观察教材中的学生作品怎样装饰在物品上的?
总结方法:教师演示
想一想(构思、选材)
做一做(画稿、剪贴、装饰)花纹可运用月牙纹,毛毛纹等。
学生探究汇报如何将剪纸装饰在废旧物品上。
(折纸—画上图案—沿画的线剪—粘贴)
同学们,你们想让你们的作品更美吗?
3、欣赏其它小朋友用旧物改造后的剪纸作品,你有什么更好的创意设计自己的作品么?
学生小组探究汇报方案。
试着说说自己要设计的作品有什么创意。
四、实践活动、设计制作
请同学们用阳刻或阴刻的手法设计制作剪纸作品,贴在废旧物品上,使之变肥为宝吧!比一比谁装饰的最美?
教师到各小组巡视指导。(小提示:制作时注意用剪安全并保持室内卫生)
学生根据自己的创意设计。(可独立制作也可分组制作)
五、展示评价
教师参与学生评价中:
你在作品中是怎样运用阳刻阴刻的?
谁的剪纸作品与废旧物品结合的好,装饰巧妙?
学生根据设计效果,进行自评与互评。
六、拓展延伸
1、播放艺术大师的作品。
2、今天同学们能用剪纸方法中的阳刻或阴刻表现一幅作品,希望同学们今后能够学习更多的剪纸方法美化、装饰我们的生活把我们的民间艺术发扬光大,这节课就上到这,谢谢大家!
学生欣赏,谈感受
谈这节课收获。
课件36张PPT。剪纸中的阴刻与阳刻 我国目前发现的最早期的剪纸作品 对马 对猴新疆高昌故址南北朝古墓出土的《对马》团花
和《对猴》团花,距今已有一千四百多年。单色剪纸彩色剪纸 十二生肖卡通剪纸生活中的剪纸生活中的剪纸生活中的剪纸生活中的剪纸找不同?互动游戏:“一”的不同表现方法阳刻剪纸的特征是保留轮廓线,他的每一条线都是相互连接的阴刻剪纸保留轮廓线以外的部分,线条不一定是相连的,作品整体是块状的火眼金睛游戏火眼金睛游戏作品表现力更加丰富美丽
这样用阳刻和阴刻结合设计有什么优点呢?帮帮我?我不想被人们丢弃?变废为宝你有什么好主意让小纸杯重新振作起来?谢谢小朋友们,你们真聪明,真有爱心!制作方法想一想:
做一做:
评一评:思考讨论:你有什么方法设计制作呢?制作方法想一想:
做一做:
用阳刻还是阴刻设计你的物品合适画稿、设计花纹、剪刻、
粘贴剪纸作品、装饰物品变废为宝注意用剪安全,保持教室卫生!用阳刻还是阴刻设计你的物品合适用阳刻还是阴刻设计你的物品合适同学们认识这些纹吗?欣赏小朋友的作品纸杯贺卡生活中的剪纸灯笼可爱的剪纸衣服烛台鞋垫礼盒书签变废为宝设计一张阳刻或阴刻的剪纸作品,并用它装饰一件生活小物品。评一评自评:你的作品是怎样运用阳刻和阴刻的?
互评:你认为谁的剪纸作品和废旧物品结合的巧妙,有创意?
2010年8月,中国剪纸顺利通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审批,正式成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请您提出宝贵意见!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