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生物下册第七单元生物圈中生命的延续和发展第三章第三节生物进化的原因授课课件(共40张PPT)+习题课件(共20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八年级生物下册第七单元生物圈中生命的延续和发展第三章第三节生物进化的原因授课课件(共40张PPT)+习题课件(共20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3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5-07-06 18:42:15

文档简介

(共41张PPT)
第七单元 生物圈中生命的延续和发展
第三节 生物进化的原因
第三章 生命起源和生物进化
学习目标
1.掌握生物进化的原因。
2.掌握自然选择学说的内容。
在某个经常刮大风的海岛上,有许多无翅和残翅的昆虫(右图)。请分析,在这个海岛上,为什么无翅或残翅的昆虫特别多?
新课引入
知识点 01
分析生物进化的一个实例
新课讲授
桦尺蛾体色的变化
18世纪的英国曼彻斯特地区,林木葱茏,空气清新。那里的森林中生活着一种桦尺蛾(其幼虫被称为桦尺蠖),它们夜间活动,白天栖息在长满地衣的树干上。1850年,一些生物学家来这里考察,发现大多数桦尺蛾的体色是浅色的,只有少数是深色的,这些深色桦尺蛾是浅色桦尺蛾在自然条件下的变异类型。
知识点 01
分析生物进化的一个实例
新课讲授
桦尺蛾体色的变化
100年以后,也就是1950年,曼彻斯特已经变成了一个工业城市。这里工厂林立,烟雾弥漫,工厂排出的煤烟杀死了地衣,结果使树皮裸露并被熏成了黑褐色。这时候,又有一些生物学家到这里考察,使他们惊讶的是,这里的深色桦尺蛾变成了常见类型,而浅色的桦尺蛾却成了少数。
知识点 01
分析生物进化的一个实例
新课讲授
桦尺蛾体色的变化
1850年
桦尺蛾主要为白色
1950年
桦尺蛾主要为深色
是经过100年后,桦尺蛾的体色变为了深色吗?
知识点 01
分析生物进化的一个实例
新课讲授
桦尺蛾体色的变化
长满地衣的树干上的桦尺蛾
知识点 01
分析生物进化的一个实例
新课讲授
桦尺蛾体色的变化
黑褐色树干上的桦尺蛾
知识点 01
分析生物进化的一个实例
新课讲授
桦尺蛾体色的变化
某地林区长满地衣的树干是浅色的,林中桦尺蛾浅色多,深色少;煤烟杀死地衣后,树干裸露并被熏成黑褐色,慢慢地,林区桦尺蛾变成深色多,浅色少。
知识点 01
分析生物进化的一个实例
新课讲授
桦尺蛾体色的变化
实验:科学家把数量相等的浅色桦尺蛾和深色桦尺蛾同时放到黑褐色的树干上,一群爱吃桦尺蛾的鸟飞过之后,他们发现浅色桦尺蛾所剩无几,而大部分深色桦尺蛾却逃过了这场灾难。
知识点 01
分析生物进化的一个实例
新课讲授
保护色
知识点 01
分析生物进化的一个实例
新课讲授
保护色
知识点 01
分析生物进化的一个实例
新课讲授
保护色
知识点 01
分析生物进化的一个实例
新课讲授
保护色
保护色:动物为适应栖息环境而具有的与周围环境色彩相似的体色。具有保护色的动物不易被其他动物发现,利于其躲避敌害或捕食猎物。例如,雷鸟会根据四季的变化换上具有不同保护色的羽毛。
知识点 01
分析生物进化的一个实例
新课讲授
模拟保护色的形成过程
(1)准备一块面积为0.8米×0.8米的彩色纸(或布)和100张各种颜色的小纸片(小纸片的颜色代表某种动物不同体色的变异类型)
知识点 01
分析生物进化的一个实例
新课讲授
模拟保护色的形成过程
(2)组长在桌子上展开彩纸,作为生物的“生活环境”,并检查小纸片,记下纸片的颜色和数量。
(3)其他同学是“捕食者”,他们的“猎物”是小纸片。
知识点 01
分析生物进化的一个实例
新课讲授
模拟保护色的形成过程
(4)“捕食者”事先背对桌子,组长将小纸片均匀地撒在彩纸上,不要使小纸片粘在一起。
知识点 01
分析生物进化的一个实例
新课讲授
模拟保护色的形成过程
(5)“捕食者”每转向桌子一次,快速选一张小纸片(只用眼睛判定它的位置),把它拿出来放在另一只手中,然后继续转身选取,直到大彩纸上只剩下25张小纸片。注意:“捕食者”不要特意寻找某种颜色的小纸片的数目。
知识点 01
分析生物进化的一个实例
新课讲授
模拟保护色的形成过程
(5)“捕食者”每转向桌子一次,快速选一张小纸片(只用眼睛判定它的位置),把它拿出来放在另一只手中,然后继续转身选取,直到大彩纸上只剩下25张小纸片。注意:“捕食者”不要特意寻找某种颜色的小纸片的数目。
知识点 01
分析生物进化的一个实例
新课讲授
模拟保护色的形成过程
(6)统计“幸存者”中各种颜色的小纸片的数目。
(7)假设每个“幸存者”都产生3个后代,而且体色与自己的想通。在每个“幸存者”下面放3个备用小纸片。
(8)重复以上步骤,并记录。
知识点 01
分析生物进化的一个实例
新课讲授
模拟保护色的形成过程
知识点 01
分析生物进化的一个实例
新课讲授
模拟保护色的形成过程
Q1:在第一代和第五代中,分别是哪种颜色的“幸存者”最多?这与彩纸的颜色有什么关系?
跟布颜最接近的小纸片“幸存者”最多。
知识点 01
分析生物进化的一个实例
新课讲授
模拟保护色的形成过程
Q2:第一代和第二代之间“幸存者”的数目有什么变化?第一代和第五代之间又有什么变化?
幸存者开始有变化,到第五代有的颜色没有幸存者,而只剩一种颜色的幸存者。
知识点 01
分析生物进化的一个实例
新课讲授
模拟保护色的形成过程
Q3:比较第一代和第五代的“幸存者”,是否所有颜色都有“幸存者”?为什么?
不是,有的颜色没有一个幸存者,因为容易被发现。
知识点 01
分析生物进化的一个实例
新课讲授
模拟保护色的形成过程
实验结论:动物的保护色的形成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知识点 02
自然选择
新课讲授
概念:自然界中的生物,通过激烈的生存斗争,适应者 生存,不适应者被淘汰,这就是自然选择。生物通过遗传、变异和自然选择不断进化。
过度繁殖
生存斗争
遗传变异
适者生存
知识点 02
自然选择
新课讲授
自然选择的内容
过度繁殖:地球上的生物普遍具有很强的繁殖能力,能产生很多后代。
生存斗争(动力):自然界中,生物赖以生存的生活条件是有一定限度的。因此,生物要生存下去,就要进行生存斗争。
知识点 02
自然选择
新课讲授
自然选择的内容
遗传和变异(基础):生物都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出现有利变异的个体就容易在生存斗争中获胜,并将这些变异遗传下去;出现不利变异的个体则容易被淘汰。
适者生存(结果):生存斗争的结果使得适应环境的生物(或个体)生存下来,不适应的被淘汰,这就是适者生存。
知识点 02
自然选择
新课讲授
过度繁殖
(前提)
遗传和变异
(基础)
被选择材料
生存斗争
(动力)
适者生存
(进化结果)
加剧
自然选择
(决定进化方向)
提供大量
提供多种
知识点 02
自然选择
新课讲授
长颈鹿的进化
(1)古代的长颈鹿群体中原本就有颈长一些和颈短一些的个体,颈的长短可以遗传。
知识点 02
自然选择
新课讲授
长颈鹿的进化
(2)环境变化,如青草缺乏,颈长的可以吃到高处的树叶,容易生存和繁殖后代;颈短的吃不到足够的食物,活下来的可能性很小,后代也少。
知识点 02
自然选择
新课讲授
长颈鹿的进化
(3)许多代以后,颈短的长颈鹿被淘汰,颈长的特征越来越明显。因此,我们现在看到的长颈鹿都是颈长的。
知识点 02
自然选择
新课讲授
注意:变异是随机的、不定向的,环境的变化不能使生物发生定向的变异,但环境能对各种变异进行定向选择。
知识点 02
自然选择
新课讲授
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的比较
课堂小结
生物进化的原因
保护色
自然界中的生物,通过激烈的生存斗争,适应者生存,不适应者被淘汰的过程
自然选择学说
模拟保护色的形成过程
意义:躲避敌害、捕获猎物
形成原因: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
提出者:达尔文
内容:过度繁殖(前提)、生存斗争(动力)、遗传变异(基础)、适者生存(结果)
自然选择
随堂练习
1. (江苏泰州中考)下图表示雷鸟的羽毛可随季节的改变而发生白色(冬天)与灰褐色(夏天)的变换,从生物进化的角度分析,产生这种结果的原因是 (  )
A. 自然选择
B. 人工选择
C. 定向变异
D. 环境变化
A
随堂练习
2. (山东青岛李沧二模)下列有关“模拟保护色的形成过程”实验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
A. 大的彩色布料模拟的是环境的色彩
B. 具有“保护色”的小纸片都不会被“捕食”
C. 具有“保护色”的小纸片幸存数量较多
D. 不具有“保护色”的小纸片被“捕食”的概率较大
B
会有小部分被“捕食”
随堂练习
3. (四川眉山中考)下列有关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各种生物普遍具有很强的繁殖能力
B. 生物为了生存而进行生存斗争
C. 生物产生的变异都利于其适应环境
D. 不适应环境的生物将被淘汰
C
生物产生的有利变异利于其适应环境
随堂练习
4. (云南中考)古代长颈鹿大小似羊,颈和前肢不太长,进化过程中形成的长颈鹿则成为颈长的动物。下列叙述符合自然选择学说的是 (  )
A. 颈长者繁殖能力比颈短者强
B. 长颈鹿产生的变异都能适应环境
C. 经常伸长脖子吃高处的树叶,颈就越来越长
D. 经过环境的选择,颈长者更容易存活下来
D
随堂练习
5. (江苏苏州中考)随着抗生素的大量使用,出现了一些细菌对抗生素抵抗能力增强的现象。对此现象的解释合理的是 (  )
A. 抗生素因质量问题使药效下降
B. 抗生素使细菌的繁殖能力增强
C. 抗生素的作用使细菌产生耐药性变异
D. 抗生素对细菌的耐药性进行了定向选择
D
随堂练习
6. 【新情境·生物和环境】(湖南张家界中考)在某个经常刮大风的海岛上,达尔文发现昆虫一般有两种类型:多数昆虫无翅、残翅,少数昆虫有强健翅,岛上具有正常翅的昆虫消失了。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
A. 翅型的差异体现出生物的多样性
B. 正常翅昆虫的消失是昆虫与海岛大风环境斗争的结果
C. 频繁的大风导致昆虫变异类型的出现
D. 无翅、残翅和强健翅都是与海岛环境相适应的
C(共20张PPT)
1. 由于真菌感染,森林中所有树干颜色都变成了灰白色。多年以后,此森林中不同颜色的蛾类最可能的变化结果是下图中的 (  )



知识点1 分析生物进化的一个实例
D
2. (江苏泰州中考)下图表示雷鸟的羽毛可随季节的改变而发生白色(冬天)与灰褐色(夏天)的变换,从生物进化的角度分析,产生这种结果的原因是 (  )
A. 自然选择
B. 人工选择
C. 定向变异
D. 环境变化
A
3.(山东青岛李沧二模)下列有关“模拟保护色的形成过程”实验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
A. 大的彩色布料模拟的是环境的色彩
B. 具有“保护色”的小纸片都不会被“捕食”
C. 具有“保护色”的小纸片幸存数量较多
D. 不具有“保护色”的小纸片被“捕食”的概率较大
B
4. 【新情境·生命科学史】自然选择学说合理解释了生物进化的原因,是生物进化理论的核心。提出自然选择学说的科学家是 (  )
A. 米勒 B. 林奈
C. 达尔文 D. 巴斯德
C
知识点2 自然选择
5.(四川眉山中考)下列有关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各种生物普遍具有很强的繁殖能力
B. 生物为了生存而进行生存斗争
C. 生物产生的变异都利于其适应环境
D. 不适应环境的生物将被淘汰
C
6.(云南中考)古代长颈鹿大小似羊,颈和前肢不太长,进化过程中形成的长颈鹿则成为颈长的动物。下列叙述符合自然选择学说的是 (  )
A. 颈长者繁殖能力比颈短者强
B. 长颈鹿产生的变异都能适应环境
C. 经常伸长脖子吃高处的树叶,颈就越来越长
D. 经过环境的选择,颈长者更容易存活下来
D
7. (山东青岛中考)央视《自然传奇》栏目播出了“自然界中动物奇特的保护色”,介绍了长颈鹿的花斑纹等。根据达尔文的进化理论,与产生上述现象无必然联系的是 (  )
A. 环境影响 B. 自然选择
C. 遗传变异 D. 人工选择
D
8. (江苏苏州中考)随着抗生素的大量使用,出现了一些细菌对抗生素抵抗能力增强的现象。对此现象的解释合理的是 (  )
A. 抗生素因质量问题使药效下降
B. 抗生素使细菌的繁殖能力增强
C. 抗生素的作用使细菌产生耐药性变异
D. 抗生素对细菌的耐药性进行了定向选择
D
9. 【新情境·生物和环境】(湖南张家界中考)在某个经常刮大风的海岛上,达尔文发现昆虫一般有两种类型:多数昆虫无翅、残翅,少数昆虫有强健翅,岛上具有正常翅的昆虫消失了。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
A. 翅型的差异体现出生物的多样性
B. 正常翅昆虫的消失是昆虫与海岛大风环境斗争的结果
C. 频繁的大风导致昆虫变异类型的出现
D. 无翅、残翅和强健翅都是与海岛环境相适应的
C
10.(广东揭阳榕城期末)青霉素是一种抗生素,几十年来,反复使用致使某些细菌对青霉素的抗药性越来越强,请回答下列问题:
(1)青霉素使用之前,细菌对青霉素的抗药性存在_________。患者使用青霉素后,体内大多数细菌被杀死,这种现象是_______________,极少数抗药性强的细菌存活下来并繁殖后代,这种现象称为____________。
(2)青霉素的使用对细菌起了_________作用。由于青霉素的反复使用,细菌的抗药性这个性状得到逐代积累而加强。从这个过程可以看出_________虽然是不定向的,但_________是定向的,使生物向适应环境的方向进化。
差异
不适应者被淘汰
适应者生存
选择
变异
自然选择
(3)上述过程表明,自然选择的基础是___________,自然选择的动力是___________,自然选择的结果是______________,自然选择的外因是_____________。
遗传和变异
生存斗争
适者生存
环境的变化
11.(福建福州二模)某小岛上蜥蜴的脚趾有分趾(趾间无蹼)和联趾(趾间有蹼,适于游泳)两种性状。由于环境变迁,小岛食物短缺,联趾蜥蜴比例上升,运用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解释此现象,错误的是(  )
A. 蜥蜴有过度繁殖的现象,种内会出现生存斗争
B. 食物短缺时,蜥蜴发生联趾变异的概率会上升
C. 食物短缺时,分趾蜥蜴适应环境的能力更弱
D. 联趾蜥蜴易在水中觅食,从而在食物短缺时存活
B



12.【原创题】囊鼠的毛色若与环境差异大,则易被天敌捕食。有研究人员调查了不同区域囊鼠的数量,结果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
A. 囊鼠的毛色有深色和浅色,这是一种变异
B. 在P区,对囊鼠来说浅色是有利变异
C. 在Q区,对囊鼠来说深色是一种保护色
D. 囊鼠的变异是定向的,是为了适应P区
或Q区的环境而产生的
D
13.(湖南岳阳中考)将某地区100多年间(a~c)桦尺蛾体色和数量的调查结果绘制成下图,分析不正确的是 (  )
A. 调查初期桦尺蛾都为浅色
B. 桦尺蛾出现深色属于可遗传的变异
C. 据图分析可知浅色桦尺蛾必定灭绝
D. 桦尺蛾数量变化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C
14.(山东滨州中考)农民施用农药Ⅰ来防治害虫,害虫数量锐减,然后又逐渐增加。一段时间后,农民又施用农药Ⅱ,害虫数量发生了同样的变化(如图)。运用自然选择学说进行分析,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
A. ab段下降的原因是农药对害虫进行了定向选择
B. b点不为零的原因是少数抗药性强的个体存活
了下来
C. bc段迅速上升体现了害虫有过度繁殖的倾向
D. de段上升是因为农药Ⅱ使害虫产生了更强的抗药性变异
D
15.(辽宁营口中考)下列叙述中,符合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是 (  )
A. 为了适应污染的环境,桦尺蛾的体色由浅色变成深色
B. 经常刮大风的海岛上,无翅昆虫特别多是由于有翅昆虫的大量迁出
C. 草地里的昆虫多是绿色的,昆虫的这种保护色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D. 长期使用某种农药防治害虫,农药使害虫发生了抵抗农药的变异
C
16. 【科学思维】(山西太原中考改编)科学家在观察研究某小岛上一种啄木鸟的进化特点时,发现这种啄木鸟唯一的食物是一种生活在树干中的昆虫。他们测量了这种啄木鸟喙的长度以及这种昆虫在树干中分布的深度(如图)。请据图及相关知识回答问题:



(1)【跨学科·数学】根据科学家在该小岛上的研究结果可知,这种啄木鸟喙的长度多数为_______cm左右,昆虫在树干中分布的深度多数在_______cm左右。啄木鸟喙长短的差异,昆虫在树干中钻洞深度的不同,这都源于生物的__________。一部分昆虫钻洞的深度大于啄木鸟喙的长度,保证了总有昆虫能够幸存下来,并将这些特性__________给后代。
(2)啄木鸟的喙有长的、短的和长短适中的,在坚硬的树干及树洞中昆虫的共同选择下,其中_______________的喙更占优势。啄木鸟与树洞中的昆虫通过长期激烈的____________,适应者生存,不适应者被淘汰,这就是________________。
3.5
7
变异
遗传
长短适中
生存斗争
自然选择
(3)【新考法·开放性设问】啄木鸟具有适于凿树洞的坚硬锋利的喙、能伸缩且尖端带钩的长舌等特征,这表明其形态结构与环境是相适应的,用达尔文的进化论解释,这些都是__________的结果。请你再举出一个生物适应环境的实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自然选择
雷鸟在冬季换上一身白色的羽毛,能很好地隐藏在冰
天雪地的环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