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3张PPT)
富贵不能淫
yín
使...迷惑,惑乱
重温常识
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邹城人,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被后人称为“亚圣”,与孔子并称“孔孟”。
在人性方面,孟子主张性善论,以为人生来就具备仁、义、礼、智四种品德。在社会政治观点方面,孟子突出仁政、王道的理论,提出民贵君轻的主张,认为君主必须重视人民。在价值观方面,他强调舍身取义。
知识扩充
何为纵横家?
小贴士
“纵横”外交策略
纵横家:战国时从事政治外交活动的谋士。
“纵横”即合纵与连横,是战国时期两种相对的外交策略。
联合弱国对抗强国,即六国联合抗秦,为合纵;
跟随强国制衡其他国家,为连横。
知识扩充
纵横家特点:朝秦暮楚,事无定主,反复无常,多以国家政治需要出发。凭借能言善辩、揣摩人心等优点游走在各国之间,乱世之中,他们关注的不过是眼前自身的利益。
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整体感知
景春曰:“公孙衍(y n)、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guàn)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rǔ)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yín),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景春曰:“公孙衍、张仪 岂不 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 安居而天下熄。”
指战争停息,天下太平。
安静
难道
真正,确实
表承接
害怕
反问语气,“吗”
孟子曰:“是 焉 得 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 冠
也,父命 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 之 曰‘往之女家,
必敬必戒, 无违 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
你
动词,到
形容词,
谨慎
这
怎么,
哪里
能够
主谓间
代词,他
代词她
同“汝”,你
丈夫
名作动,
行冠礼
教导,
训诲
动词,
告诫
顺从
准则,
标准
助词,的
居 天下之广 居, 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
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此 之 谓 大丈夫。”
使动用法
使…改变、动摇
使动用法,
使…迷惑,惑乱
使动用法,
使…屈服
居住
住宅
宽广
站在
走
遵从
代正道
自己的
这样
(的人)
叫作,称作
宾语前置
正确
道路
实现
往之女家
(“女”同“汝”,你)
字词清单
通假字
安居而天下熄
子未学礼乎
丈夫之冠也
父命之
(古义:对人的尊称,你。 今义:儿子。)
(古义:成年男子。 今义:男女两人结婚后,男子是女子的丈夫。)
(古义:教导,训诲。 今义:命令;生命。)
古今异义
(古义:平息,消亡。 今义:熄灭。)
⑥ 是焉得为大丈夫乎
⑦ 以顺为正者
⑧ 富贵不能淫
(古义:这。 今义:判断动词。)
[ 古义:常法。 今义:垂直或符合标准方向(跟“歪、偏”相对)。 ]
(古义:惑乱,迷惑。 今义:放纵。)
⑤ 与民由之
[古义:遵从。 今义:由于,缘由,归(某人去做)。]
道
妾妇之道也
独行其道
(名词,规则)
(名词,道路)
戒
戒之曰
必敬必戒
(动词,告诫)
(形容词,谨慎)
一词多义
得道多助
(名词,道义)
居
居天下之广居
居天下之广居
(动词,居住)
(名词,住宅)
淫
富贵不能淫
淫慢则不能励精
(动词,惑乱、迷惑)
(动词,放纵)
之
丈夫之冠也
父命之
(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义)
(代词,指“丈夫”)
往送之门
居天下之广居
(动词,往、到)
(助词,的)
《诫子书》
得
是焉得为大丈夫乎
得志,与民由之
(助动词,能够、可以)
(动词,实现)
①丈夫之冠也
(名词用作动词,行冠礼)
②富贵不能淫
(动词的使动用法,使……迷惑)
③贫贱不能移
(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动摇)
④威武不能屈
(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屈服)
词类活用
①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
(“……者,……也”表判断)
判断句:
居天下之广居
[省略主语“大丈夫”,即“(大丈夫)居天下之广居”]
省略句:
文言句式
威武不屈
指人意志坚强,任何胁迫都不能动摇。
贫贱不移
不因贫穷或地位低而改变志向。
成语积累
富贵不淫
指金钱和权势不能使之迷惑。
【文学体裁】
议论文从论证方式看,一般分为立论和驳论两种。
(1)立论文释义:
是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通过摆事实,讲道理,直接表达作者的观点和主张的文体。
(2)驳论文释义:
先指出对方错误的实质,或直接批驳(驳论点),或间接批驳(驳论据、驳论证),然后再提出自己的观点并加以论证的文章。
【驳论与立论】
联系:
驳论与立论一样,都是议论和说理的方式。
驳论
立论
反驳对方的错误观点时往往要提出自己正确的观点,以便彻底驳倒错误的论点。
紧密联系
相辅相成
【驳论文】
驳论方法:
1.驳论点
2.驳论据
3.驳论证
驳论文是议论文常见的论证文体。
驳论
就一定的事件和问题发表议论,揭露和驳斥错误的、反动的见解或主张。
往往破中有立,边破边立,即在反驳对方错误论点的同时,提出自己的正确观点。
景春:
论点: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
论据:一怒而诸侯俱,安居而天下熄。
论证:通过强调公孙衍、张仪的政治地位和影响力来论证他们是 大丈夫。
孟子:
驳论点:是焉得为大丈夫乎?
驳论据: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
驳论证:通过类比手法(妾妇之道)和正面阐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来反驳景春的论证。
【景春VS孟子】
研读
景春心中的大丈夫是谁?他们是什么样的人?
公孙衍、张仪
结合语句,揣摩景春提到他们时的语气?
反问
诚
崇敬、羡慕的语气
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位高权重
孟子是如何看待这类人的?
不赞同
是焉得为大丈夫乎
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
讽刺公孙衍、张仪的行为只是迎合主上
=
不屑、轻蔑和鄙视
驳
驳论文
类比
概念:
类比是基于两种不同事物或道理间的类似,借助喻体的特征,通过联想来对本体加以修饰描摹的一种文学修辞手法,也是种说理方法。
什么是类比?有何作用?
作用:
●借助类似的事物的特征刻画突出本体事物特征,更浅显形象地加深本体事物理解,或加强作者的某种感情,烘托气氛,引起读者的联想。
●类比的逻辑推理能引起读者丰富的想象和强烈共鸣。
知识扩充
三从四德
“三从”指妇女未嫁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四德”指妇德、妇言、妇容、妇功。这里的“从”并不是表面上的“顺从、跟从”之意,而是“辅佐、辅助”的意思。即未嫁的时候,听从家长的教导,出嫁后,辅佐丈夫持家执业,丈夫不在了,抚养教育抚养子女成人,引导、尊重子女端正生活理念。
妾妇之道
旧时婚姻中,男女双方地位不平等,女子必须无条件、无原则服从夫家。今用妾妇之道比喻对上司或同僚绝对服从的卑劣作风。
《陋室铭》刘禹锡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译文:山不在于高,有了仙人就成了名山。水不在于深,有了龙就成为有灵力的水了。这是简陋的屋子,只是我(住屋的人)的品德好(就不觉得简陋了)。苔藓碧绿,长到阶上;草色青葱,映入帘里。说笑的都是博学的人,来来往往的没有无学问的人。可以弹不加装饰的琴,阅读佛经。没有嘈杂的音乐声扰乱耳朵,没有官府的公文使身体劳累。南阳有诸葛亮的茅庐,西蜀有扬子云的亭子。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
立:
孟子心中的大丈夫是什么样的呢?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讲仁德、 守礼法、 行道义)
仁义礼:
坚守原则:
道德操守:
(无论得志与否,都不放弃自己的原则)
(外部施加的因素不能使之迷乱、动摇、屈服)
《孟子·尽心上》:“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济)天下。”
(排比)
(对比)
(排比)
孟子对大丈夫的阐释,哪三句话能概括其精髓?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这与“妾妇之道”有什么不同?
“妾妇之道”表现为“必敬必戒,无违夫子”,本质是在权利面前顺从,无原则。
“大丈夫之道”表现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本质为对仁、礼、义的坚守。
拓展
按照孟子“大丈夫”的标准,你认为哪些人算得上是大丈夫?(历史人物和现实人物皆可)
不为五斗米折腰的
宁可饿死不吃美国救济粮的
被俘后拒绝高宫厚禄诱惑的
拒绝美国高薪、冲破重重阻碍,终回祖国的
被人构陷入狱,以“莫须有”罪名赴死的
面对敌人的威胁,拍案而起的,走在游行队伍前列的
文天祥
钱学森
陶渊明
朱自清
闻一多
岳 飞
谈谈“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有何现实意义。
这句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我们每个中国人应该遵循的行为准则。在现实生活中,面对金钱、利益的诱惑,我们不能被迷惑乱心;在陷入贫苦及困境的时候,我们要坚定意志;面对国家和民族利益受损的时候,我们要挺身而出,不怕牺牲,做一个真正的大丈夫。(言之有理即可)
拓展归纳
主旨
孟子通过批驳景春的观点,具体阐释了什么是真正的“大丈夫”,告诉我们无论身处什么境遇,做事都要合乎礼义,不失节操。
襁褓(qiǎng bǎo) :未满周岁的婴儿
孩提:指2--3岁的儿童
垂髫(tiáo):指幼年儿童(又叫“总角”)
豆蔻:指女子十三岁 及笄(jī):指女子十五岁
加冠(guān):指男子二十岁,又称“弱冠(guàn)”
而立:指三十岁 不惑:指四十岁
知命:指五十岁(又“知天命”、“半百”)
花甲:指六十岁 古稀:指七十岁
耄耋:指八、九十岁 期颐:一百岁
知识拓展
(mào dié)
仁礼义
(比喻)
坚守
原则
道德
操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