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2张PPT)
浙教版八年级上册
第2节 声和听觉(第1课时)
第1章 对环境的察觉
引入新课
树叶沙沙,乌鸣啾啾,流水潺潺,琴声瑟瑟……天籁之声给人以享受。
那么,各种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又是如何传播的?
人们是如何听到声音的?
新课教学
大自然的声音
新课教学
生活中的一些发声现象:
鸟鸣 聊天 流水
一、声音的产生
声音是怎么产生的?
引入新课
1.用一根橡皮筋、一个笔套和一把钢尺,试着使它们发出声音。
2.如图将手指轻轻放在咽喉处,让手指感受讲话时声带是否在振动。
橡皮筋振动发声
钢尺在振动
声带在振动
新课教学
视频:钢卷尺振动发出声音
新课教学
找一找,我们身体的哪些部位会因振动而产生声音?
嘴唇啜动也会发出声音,口腔内的空气振动也会发出声音。
3.总结物体发声时的共同特征。
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共同特征:
物体在振动
结论:
说话时,声带在振动;
树叶沙沙响,树叶在振动;
琴声瑟瑟,弦在振动。
新课教学
声源:
我们把正在发声的物体。
读书声:
哪些物体可以作为声源?
风声:
雨声:
固体、液体和气体都能发声,都可以作为声源。
空气振动发声
声带振动发声
水振动发生发声
新课教学
蝉又名知了。自古以来,人们对蝉最感兴趣的莫过于它的鸣声。那么,蝉是怎样发声的呢?
蝉是通过腹部的发声器官来发生的。雄蝉近腹的基部有鼓膜,像蒙上了一层鼓膜的大鼓,振动膜时能发出响亮的声音。
雌蝉没有发声器官,不会发出鸣叫声。
当我们专心地听,便会听到一些物体振动所发出的声音。那么,声音是怎样传到人耳的呢?
新课教学
视频:蝉的声音
新课教学
二、声音的传播
1.把两张课桌紧紧地挨在一起。一名同学轻轻敲桌面,另一名同学把耳紧贴在另一张桌面上倾听,能听到敲击声吗?
可以听到敲击声
2.将两张课桌移开一条小缝,重复以上实验,这时还能听到敲击声吗?
声音是怎么传播的?
敲击声
耳朵
桌面
说明固体能传播声音
还能听到敲击声,只是敲击声变微弱了
这时声音是怎么传播的?
敲击声
耳朵
桌面、空气
说明气体能传播声音
新课教学
3.如图所示,将两块铁块或石块在玻璃缸里的水中互相撞击,能听到撞击声吗?
能听到水下的撞击声
这时声音又是怎么传播的?
敲击声
耳朵
水、空气
说明液体能传播声音
声音可以在固体和液体、气体中传播。
结论:
新课教学
声音能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中传播,在真空中能传播吗?
1.将一只小电铃放在密封的玻璃罩内,接通电源使电铃发声,逐渐抽去玻璃罩内的空气,听听声音有什么变化。
声音逐渐变小
2.再让空气逐渐进入玻璃罩内,声音又有什么变化?
再让空气逐渐进入玻璃罩内,听到的声音逐渐变大。
当空气几乎被抽尽,就听不到声音了
新课教学
视频:声音的传播
新课教学
声音可以在气体中传播,但不能再真空中传播。
结论:
介质:
声音的传播需要物质,科学上把这样的物质叫作介质
空气是传播声音的介质。我们周围充满着空气,它使我们能够听到各种奇妙的声音。
假如没有空气,声音就无法传播,你知道太空中的宇航员是如何交流的吗?
通过无线电设施进行交流
新课教学
我们在观看科幻电影时,可能会看到这样的场景:太空中有飞行器发生了爆炸,附近飞行器里的人立即看到并听到了爆炸。这样的场景合理吗?
不合理。
太空是真空,没有空气,真空不能传声,声音无法被传播,所以飞行器里的人听不到爆炸声。
新课教学
制作土电话
1.在两个纸杯底各钻一个小孔,将一根长棉绳的两端分别穿过两个杯底的小孔,再将绳端绕在一根细木条上,并用胶带将细木条粘在杯底上,这样,一个“土电话”就制成了。
2.两名同学各拿一个纸杯,相隔一定距离站立,拉紧棉绳。当一名同学对着纸杯讲话时,另一名同学将纸杯罩在耳朵上,这时能听到同学的说话声音吗?
当堂检测
1、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相同
B. 在真空中也可以传播声音
C. 振动的物体一定会发出声音
D. 一切发声物体都在振动
D
当堂检测
2、以下几个实验现象中,能说明声音产生原因的是( )
A.放在玻璃钟罩内的电铃正在发声,把玻璃钟罩内的空气逐渐抽出,铃声明显减弱
B.把正在发声的收音机密封在塑料袋里放入水中,人仍能听到收音机发出的声音
C.拨动吉他的琴弦发出声音时,放在弦上的小纸片会被琴弦弹开
D.相比正常情况,耳朵贴在桌子上,敲击桌子能听到更大的声音
C
当堂检测
3、下列实验和实例,能说明声音的产生或传播条件的一组是( )
①在鼓面上放些碎纸屑,敲鼓时可观察到纸屑在不停地跳动
②放在真空罩里的手机当来电时,只见指示灯闪烁,听不见铃声
③拿一张硬纸片,让它在木梳齿上划过,一次快些,一次慢些,比较两次的不同
④锣发声时用手按住锣,锣声就消失了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B
板书设计
1.2 声与听觉(1)
1、声源:正在发声的物体;固体、液体、气体都可作声源;
2、声音:物体振动产生
3、声音的传播需要一定的介质,固体、液体、气体都可以作为介质;
4、真空不能传播声音。
布置作业
1、复习本节课所学的主要内容;
2、完成作业本中相应练习;
3、预习“三、声波”相关内容。1.2声和听觉(1)课后检测
班级 姓名
1.锣发声的时候,用手按住锣面,锣声就会消失,这是因为 ( )
A.手挡住了锣发出的声音 B.手按住锣面,使锣面停止了振动
C.手使锣面振动加快 D.无法判断
2.下列物体中,属于声源的是( )
A.教室里通电的电铃
B.音乐教室里的钢琴
C.放在实验桌上的音叉
D.静止的树叶
3.下列实验和实例,能说明声音的产生或传播条件的一组是( )
①在鼓面上放些碎纸屑,敲鼓时可观察到纸屑在不停地跳动
②放在真空罩里的手机当来电时,只见指示灯闪烁,听不见铃声
③拿一张硬纸片,让它在木梳齿上划过,一次快些,一次慢些,比较两次的不同
④锣发声时用手按住锣,锣声就消失了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4.暖水瓶的瓶胆夹壁中是真空,小明想利用它来探究真空能否传声。他把音乐贺卡里的电子发生器放入瓶中,根据听到的声音进行判断,在他设计的下列几组比较因素中最合理的是( )
A.塞上瓶塞和不塞瓶塞进行比较
B.把瓶胆放在近处和远处进行比较
C.用一个完好的和一个已经漏气的瓶胆进行比较
D.将音量大小不同的芯片先后放入瓶胆中进行比较
5.下列实验现象不能解释声音是物体振动产生的是( )
A. 放在发声的鼓面上的小纸团在鼓面上跳动
B. 轻触正在发声的音叉的乒乓球被弹开
C. 水中的鱼被岸上的脚步声吓跑
D. 弹击绷紧的橡皮筋,听到声音的同时,观察到橡皮筋的振动
6.将正在播放音乐的收音机放在抽成真空的玻璃罩内,这时几乎听不到音乐声,这主要是因为 ( )
A.收音机的喇叭不振动了 B.真空不能传播声音
C.声音被玻璃隔绝了 D.固体不能传播声音
7.下列事例能说明“水可以传播声音”的是( )
A.在溪边,听到溪水流动的声音
B.在雨天,听到雨滴打在伞上的声音
C.在树下,听到树上鸟儿鸣叫的声音
D.在水中,听到岸边人们说话的声音
8.下列有关“鸟语花香”这一成语的理解,正确的是( )
A.鲜花很香的感觉形成于鼻
B.鸟鸣声是气流的运动使绷紧的鸣膜振动产生的
C.听觉和嗅觉的感受器是相同的
D.人和动物对“花香”的敏感程度是一样的
9.下列实验能探究“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的是( )
A. B. C. D.
A.发声的电铃放入钟罩,从钟罩抽气
B.点燃的蜡烛放在音箱前,加大音量
C.改变尺子伸出桌面的长度,拨动尺子
D.拨动绷紧的粗细不同的橡皮筋
10.若太空陨石撞击在月球表面,绕月球飞行的宇航员不能听到撞击的爆炸声,是因为( )
A.陨石撞击在月球表面,但没有产生振动
B.陨石撞击在月球表面,但振动很微弱,声音太小听不到
C.陨石撞击在月球表面,有振动产生,但声波无法传到空中
D.以上原因都不是
11.小明等同学“探究声音的产生”的装置如图所示,将系在细线上的乒乓球靠近音叉。
(1)当小明同学用小锤敲击音叉的时候,既能听到音叉发出的声音,又能观察到乒乓球多次弹开。通过实验现象得出的结论是 。
(2)乒乓球在实验中把音叉的微小振动放大,便于观察。 这种思维方法叫做 (选填“等效法”、“控制变量法”、“转换法”或“类比法”)。
(3)若将此实验移到月球表面去做,回答下列问题:
①听到和看到的现象分别是什么? 。
A.既能听到声音,又能看到乒乓球被弹开
B.不能听到声音,但能看到乒乓球被弹开
C.既不能听到声音,也不能看到乒乓球被弹开
②根据实验现象的变化,你又可以总结出什么结论? 。
12.如图所示,小明和小刚用细棉线连接了两个纸杯制成了一个“土电话”。
(1)他们用“土电话”能实现10m间的通话,这表明声音可以在 ____中传播。
(2)相距同样远,讲话者以相同的响度讲话,如果改用细金属丝连接“土电话”,则听到的声音就大些。这一实验表明:金属丝比棉线的传声效果 (选填“好”或“差”)。
(3)如果用“土电话”时,另一个同学捏住棉线的某一部分,则听的一方就听不到声音了,这是由于捏住棉线 。
(4)如果在用“土电话”时,线没有拉直而处于松弛状态,则听的一方通过棉线 (选填“能”或“不能”)听到对方的讲话。
参考答案
1 2 3 4 5 6 7 8 9 10
B A B C C B D B A C
(1)物体发声时在振动;(2)转换法;(3)①B; ②真空不能传播声音
固体 好 使棉线无法振动 不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