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暑假弯道超车)综合复习卷(一)-语文四年级下册统编版
一、选择题
1.读语段,下列加点多音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三月桃花开,我和姐姐或来到树下,屏气凝神,看花蕊多艳丽,聆听花开的声音;或沿着小溪,走到树荫下,折一段柳枝,做成短笛,吹奏出率真的歌曲。
A.hé bǐng kān zhé shuài B.hé bǐng kàn zhé shuài
C.huó píng kàn shé lǜ D.hé píng kàn zhé shuài
2.阅读资料袋,以下成语和“王冕忘牛”不属于同一类的是( )。
资料袋《王冕忘牛》:王冕,出身贫寒,自幼好学。白天放牛,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听已,辄(zhé)默记。暮归,忘其牛。 【注释】窃:偷偷地;诸生:学生;辄:就
A.囊茧夜读 B.悬梁刺股 C.手不释卷 D.入木三分
3.下面词语中的“疏”和“篱落疏疏”中“疏”的意思相同的是( )
A.疏导交通 B.志大才疏 C.古书注疏 D.疏密不均
4.下列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灿烂 朝霞 高傲 资态
B.鸽子 凌空 杜鹃 慰籍
C.和谐 详细 华丽 装饰
D.妖怪 奇幼 隐形 淘气
5.高小明同学遇到了不懂的问题,下列解决方案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查资料来帮助理解不懂的问题。
B.躲避问题,然后不断告诉自己“总会弄明白的”。
C.能够联系上下文,并结合生活经验来解决问题。
D.遇到不懂的问题,可以向别人请教。
6.成长路上一定会有好书相伴!我们遇到很长的文章,也有好的阅读方法,下面方法不适合读长文章的是( )
A.在阅读时如果忘记了前面的内容,我们不能返回去再读。
B.阅读时可以把每个部分的主要内容连起来,就是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
C.在阅读的过程中,我们可以读一读停下来,思考一下前面的内容,想想讲了什么内容。
D.我们可以将长文章分成几个部分读,还可以试着用小标题的形式概括这部分的内容。
二、书写
7.看拼音,写词语。
三、填空题
8.根据语境,看拼音写字词。
学习的快乐是什么?是跟着课本,走进méng lóng( )而jì jìng( )的白桦林;是来到浙江金华的双龙洞,欣赏形态各异的石钟rǔ( )和石sǔn ( );是聆听“天宫课堂”,追梦苍穹,与fán xīng( )为伴的làng màn( );是读书与shí jiàn( )并重,获得心灵上的wèi jiè( );是收获成长的力量,用智慧zhǔ zǎi( )自己的命运。
9.组词语。
持( ) 杜( ) 福( ) 劈( )
侍( ) 灶( ) 蝠( ) 譬( )
10.按课文原文填空。
(1) ,树头新绿未成阴。
(2)洛阳亲友如相问, 。
(3)胤恭勤不倦, 。家贫不常得油,夏月则练囊盛 以照书, 焉。
(4)这些事——是永不 的回忆, 的园中, 的叶下,母亲的 。
四、句子训练
11.妈妈对我说:“今天晚上我要加班,你和爸爸先吃饭。”(改成转述句)。
12.苏州园林与北京的园林不同,极少使用彩绘。(照样子,用作比较的方法介绍一种事物)
13.照样子,写一句描写其他季节的句子。
冬天,黑熊躲进自己的洞里冬眠。紫貂捕捉野兔当美餐。松鼠靠秋天收藏在树洞里的松子过日子。
五、诗词曲鉴赏
14.一起鉴赏古代诗歌。
夜上受降城闻笛
[唐]李益
回乐烽①前沙似雪,受降城②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③,一夜征人④尽望乡。
【注释】①回乐烽:回乐县附近的烽火台。②受降城:唐太宗亲临灵州接受突厥一部的投降,“受降城”之名即由此而来。③芦管:笛子。④征人:戍边的将士。
(1)下列对古诗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诗人在第一二句,借寒气袭人的环境描写来渲染将士们心境的愁惨凄凉。
B.诗人在最后一句,运用对戍边将士的心理描写来表达他们的思乡之情。
C.夜风中凄凉幽怨的芦笛声,更加唤起了征人望乡之情。
D.诗人把景色、声音和感情融合在一起,前3句为最后的抒情作铺垫。
(2)读了古诗的前2句,我眼前浮现出了这样的情景,我来写一写。
六、现代文阅读
课内阅读。
猫的性格实在有些古怪。说它老实吧,它的确有时候很乖。它会找个暖和的地方,成天睡大觉,无忧无虑,什么事也不过问。可是,它决定要出去玩玩,就会出走一天一夜,任凭谁怎么呼唤,它也不肯回来。说它贪玩吧,的确是啊,要不怎么会一天一夜不回家呢?可是,它听到老鼠的一点儿响动,又是多么尽职。它屏息凝视,一连就是几个钟头,非把老鼠等出来不可!
15.下列对“古怪”一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联系下文,我知道这只猫既老实又贪玩,既贪玩又尽职,所以说它“古怪”。
B.“古怪”是指“跟一般情况不一样”,这个词写出了作者对猫的厌烦。
C.从表面上看,“古怪”这个词好像表示作者并不喜欢这只猫,实际上在下文的字里行间却藏着作者对它深深的爱。
16.请用“ ”画出具体表现猫“尽职”的语句。
17.画“________”句中的“吧”“啊”“呢”等语气词去掉好不好?为什么?
阅读。
最英俊的少年
(一)
①眼看着就要汇演了,油麻地小学上上下下就为这么一个必须的秃头而苦恼不堪。
②原本饰演伪军连长的柳三用双手抱住自己的头:“不行,我不能做秃头。”仿佛不是要剃他的发,而是要割他的头。没有一个人愿意演反派,更何况还要剃秃头。
③很快,油麻地小学的学生们都传开了:“《屠桥》不演了。”这次油麻地小学的三连冠要被打破了,大家都很遗憾。秃鹤在一旁静静地听着,不说话。(秃鹤,陆鹤的外号,他是天生光头。)
④傍晚,孩子们都放学回去了,秃鹤却不走,在校园门口转悠。当他看到桑桑走出来时,连忙过去:“桑桑,你把这个纸条给蒋老师好吗?”
⑤当蒋老师打开秃鹤的纸条,那上面工工整整地写着:
⑥蒋老师,我可以试一试吗?——陆鹤
⑦班主任蒋老师先是一怔,接着抓纸条的双手立即微微颤抖起来。
(二)
⑧秃鹤从未演过戏。但秃鹤决心演好这个戏。他用出人意料的速度,就将所有台词背得滚瓜烂熟。不知是因为秃鹤天生就有演出的才能,还是这个戏在排练时秃鹤也看过,他居然只花一个上午就承担起了角色。
⑨在参加汇演的前两天,这个节目先给油麻地小学的全体师生演了一遍。当秃鹤上场时,他的光头在阳光下亮得耀眼。全场掌声雷动,孩子们全无一丝恶意。
⑩秃鹤要把戏演得更好。他把这个角色要用的服装与道具全部带回家。晚上,他将大盖帽提在手里,露着光头,就当饰演儿童团员的演员在场,驴拉磨似的旋转,数着板。【A】剧本中那个连长出现时,是在夏日。秃鹤就是按夏日来打扮自己的。但眼下却是隆冬季节,寒气侵入肌骨。秃鹤不在意这个天气,就这么不停地走,不停地做动作,额头竟然出汗了。
到灯光明亮的大舞台演出那天,秃鹤已胸有成竹。《屠桥》从演出一开始,就得到了台下的掌声,接下来,掌声不断。当秃鹤将大盖帽甩给他的勤务兵,秃头在灯光下锃光瓦亮时,评委们就已经感觉到,油麻地小学又要夺得一个好名次了。
秃鹤演得极为认真。【B】他脚蹬大皮靴,一只脚踩在凳子上,从来上操起一把茶壶,喝得水直往脖子里乱流,然后脑袋一歪,眼珠子瞪得鼓鼓的,活像一只蛤蟆;“我杨大秃瓢,走马到屠桥……”
在与儿童团员周旋时,一个凶恶,一个善良;一个愚蠢,一个机智,在秃鹤饰演的伪军连长的衬托下,儿童团员的形象更显得光彩照人。可以说秃鹤把这个角色演绝了。
(三)
演出结束后,桑桑第一个找到了秃鹤。那时,秃鹤正坐在小镇水码头的最低的石阶上,望着被月光照得波光粼粼的河水。桑桑听到了秃鹤的啜泣声,渐渐地变成了号啕大哭。油麻地小学的许多师生都找来了。这一刻,大家都哭了。
月光照着大河,照着油麻地小学的师生们,也照着世界上一个最英俊的少年……
——《草房子》(节选改编)
18.文章用序号分成了三个部分,请给其余两个部分拟小标题。
自荐出演→( )→( )
19.文章中【A】【B】处划“ ”的句子写得很精彩,请你选择其中一句仔细品读,抓住关键词语,批注自己的阅读感受。
20.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从第二部分划“________”的句子处,可以知道陆鹤天生有演出的才能,所以表演很成功。
B.演出时,台下的掌声,评委们的感觉,都突出了陆鹤表演的成功。
C.陆鹤的哭声中表达了他演出成功,为学校争得荣誉后喜悦、激动的心情。
D.文章开头前三段写了没有一个人愿意演反面的秃头形象,为陆鹤出场做了很好的铺垫。
21.小说《草房子》的开头陆鹤因秃头而自卑,他用帽子遮掩,特别在意别人的目光,害怕被嘲笑,但在故事的结尾,作者却说他是“世界上一个最英俊的少年”。你是否认同这种说法,请列出两条理由
22.成长故事中主人公常因为遇到一些人,经历了一些事,才有了改变,获得成长。请你关联阅读三篇文章,找到关键事件,发现人物的成长变化,完成下表。
七、书面表达
23.习作。
阅读伴随着我们成长,在你的成长过程中有哪些关键事件?这些经历对你产生了怎样的影响?请以“我成功了”为题,书写自己的成长故事,选择一件印象深刻的事情,把自己克服困难取得成功的过程写清楚,并加入心里感受,字数不少于350字。
《(暑假弯道超车)综合复习卷(一)-语文四年级下册统编版》参考答案
题号 1 2 3 4 5 6
答案 B D D C B A
1.B
【详解】本题考查字音的辨析。
和:读“hé”,作连词,表并列,连接人物 ,像“和平”“和谐”也读此音 ;读“hè”时,如“附和”,表呼应、响应 ;读“huó”用于“和面”,指把粉状物与水等混合;读“huò”如“和稀泥”,表混合、搅拌;读“hú”是“和牌”,用于麻将等玩法里。
屏:“屏气凝神”中读“bǐng”,意思是抑制(呼吸),让精神集中;读“píng”时,多与遮挡、屏风类事物有关,像“屏幕”“屏风”,指起遮挡或类似作用的物件。
看:“看花蕊”里读“kàn”,是使视线接触人或物,即观察的意思;读“kān”时,表守护、监视,如“看门”“看守”,强调守护的动作。
折:“折一段柳枝”中读“zhé”,是折断、弄断的意思;读“shé”时,常表亏损(如“折本”)或物体断裂(如“枝折花落”);读“zhē”时,有翻转、倒腾之意,像“折腾”“折跟头”。
率:“率真”里读“shuài”,指直爽、坦白;读“lǜ”时,用于和比例、比率有关的词,如“效率”“概率”,表一种比例关系。
和(hé):在“我和姐姐”里,是连词,连接“我”与“姐姐”,表并列关系,说明人物的伴随情况。
屏气凝神(bǐng qì níng shén):指抑制呼吸,集中精神,文中形容“我”和姐姐在树下专注看花蕊、听花开声音时的状态。
看(kàn)花蕊:即用眼观察花蕊,体现对桃花花蕊的关注,想知晓其艳丽模样。
折(zhé)一段柳枝:把柳枝弄断、截取一段,是后续制作短笛的动作前提。
率(shuài)真:直爽、真诚,不做作,文中用于形容用柳枝做成的短笛吹奏出的歌曲风格质朴、自然。
故选B。
2.D
【详解】本题考查成语理解和分类。
结合题干可知,“王冕忘牛”讲述的是王冕因勤奋好学而忘记放牛的故事,核心主题是刻苦读书、勤奋学习。
D.入木三分:用来形容书法笔力强劲,后也借喻见解、议论的深刻。可知,“入木三分”核心是 “技艺精湛或分析深刻”,描述的是结果或能力,与 “学习的勤奋” 无直接关联。
故选D。
3.D
【详解】本题考查多义字。
篱落疏疏一径深:篱笆稀稀落落,一条小路通向远方。疏:稀疏。
A.疏导交通:通过一系列的手段和方法,使阻塞的道路畅通,从而达到安全、顺畅的目的。疏:清除阻塞使通畅。
B.志大才疏:志向很大而学识和才能浅薄。疏:粗疏,薄弱。
C.古书注疏:古书的记述,记载。疏:古代书籍中指的是对原文的注解、解释和补充。
D.疏密不均:稀疏与稠密不均衡。疏:稀疏。
故选D。
4.C
【详解】本题考查字形易错字。
A.资态——姿态;
B.慰籍——慰藉;
D.奇幼——奇幻;
故选C。
5.B
【详解】本题考查阅读策略和方法。
B.遇到问题应主动解决(如查资料、请教他人、联系实际),而非被动等待。本方案不恰当。躲避问题属于消极应对,未采取实际行动解决困惑,可能导致问题积累,形成知识盲区;“总会弄明白”的自我安慰缺乏计划性,若不主动探索,问题可能长期得不到解决,违背“积极求知”的学习态度。
故选B。
6.A
【详解】本题考查阅读方法。
A.长文章通常信息量大、逻辑复杂,读者需要反复回顾前文以保持理解连贯性。禁止回读会导致信息断层,难以把握整体内容。该项说法错误。
故选A。
7.
【详解】本题考查看拼音写汉字。
要认真拼读给出的拼音,明确要写的汉字,写完后再次检查拼写是否有误。书写时注意字的笔画和笔顺,做到工整、规范、正确。本题“谐”“蔬”“嫩”“遭”“爆”“啸”“钝”的笔画较复杂,易写错,需注意。
8. 朦胧 寂静 乳 笋 繁星 浪漫 实践 慰藉 主宰
【详解】本题考查看拼音写汉字。
要认真拼读给出的拼音,明确要写的汉字,写完后再次检查拼写是否有误。书写时注意字的笔画和笔顺,做到工整、规范、正确。本题“朦、胧、寂、静、乳、笋、繁、漫、实、践、慰、藉、宰”的笔画较复杂,易写错,需注意。
9. 持续 杜绝 福气 劈开 侍候 灶台 蝙蝠 譬如
【详解】本题考查辨字组词。
“持”可组词为:坚持、持有、持家、持重、持守等。
“杜”可组词为:杜鹃、杜撰、杜康、杜门、杜衡等。
“福”可组词为:福利、福分、福星、福音、福报等。
“劈”可组词为:劈柴、劈裂、劈面、劈手、劈腿等。
“侍”可组词为:侍从、侍奉、侍卫、侍女、侍者等。
“灶”可组词为:灶神、灶具、灶火、灶房、灶头等。
“蝠”可组词为:蝠蛇、蝠鲼、蝠翼、蝠猴、蝠螺等。
“譬”可组词为:譬喻、譬若、譬说、譬解、譬比等。
10. 篱落疏疏一径深 一片冰心在玉壶 博学多通 数十萤火 以夜继日 漫灭 月明 藤萝 膝上
【详解】本题考查课文内容默写。
(1)书写时注意“篱”“疏”“深”的正确写法。
(2)书写时注意“壶”的正确写法。
(3)书写时注意“博”“萤”“继”的正确写法。
(4)书写时注意“藤”“膝”的正确写法。
11.妈妈对我说,今天晚上她要加班,让我和爸爸先吃饭。
【详解】本题考查改为转述句。
改转述句的方法:遵循“两改一不改,表指令要加‘让’”的原则。1.改标点把句中“说”“问”“喊”等字后的冒号改为逗号,句中的前后双引号删掉。2. 改人称把句中的第一人称(我、我们)改为第三人称(他、他们、她、她们)。当句中出现第二人称(你、你们)时,若“你”或你们在句中能明确看出具体指代什么人,那么后面就需要用具体的人名来转述;若没有具体指代,则用提示语中的第二个人来指代,有时候就是用“我”。
本句去掉表示直接说话的冒号和引号,改用逗号,把说话中的“我”改为“她”,“你”改为“我”。
故改为:妈妈对我说,今天晚上她要加班,让我和爸爸先吃饭。
12.电动汽车与传统燃油汽车不同,极少产生尾气排放。
【详解】本题考查仿写句子。
“苏州园林与北京的园林不同,极少使用彩绘。”例句运用作比较的说明方法,说明它极少使用彩绘的古朴、闲适的风格。仿写的时候可以选择两种相似但有差异的事物进行比较。
如:川菜与粤菜不同,以麻辣鲜香为主要特点。
13.夏天,青蛙蹲在荷叶上欢快歌唱。蜻蜓在水面上轻盈点水。知了趴在树干上不知疲倦地鸣叫。
【详解】本题考查的是仿写句子。
例句描写冬天时,选取了黑熊、紫貂、松鼠三种动物的行为(冬眠、捕兔、靠储备食物过冬),通过具体场景展现季节特征。句式结构为:“季节,动物1+行为1。动物2+行为2。动物3+行为3。”
据此仿写,写一句描写其他季节的句子。答案并不唯一,言之有理即可。
示例:
春天,小燕子衔来泥土筑新巢。小鸭子跳进池塘戏水。蜜蜂围着野花嗡嗡地采蜜。
14.(1)B
(2)蜿蜒数十里的丘陵上耸立着座座高大的烽火台,烽火台下是一片无垠的沙漠,在月光的照耀下如同积雪。受降城外的月色犹如秋霜。
【整体分析】整体分析片段
李益的《夜上受降城闻笛》通过描绘边塞夜景,表达了戍边将士的思乡之情。前两句以“前沙似雪”和“月如霜”描绘出寒冷、寂静的环境,渲染了将士们的孤寂与愁苦。后两句通过笛声引发的思乡情感,将景、声、情巧妙融合,突显了征人们在边疆的孤独与对故乡的深切怀念。全诗语言简练,情感真挚,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详解】(1)本题考查古诗内容理解。
B.最后一句“一夜征人尽望乡”并非直接的心理描写,而是通过描绘一个场景——所有戍边的将士在夜晚都望向家乡的方向,来间接表达他们的思乡之情。这是一种典型的借景抒情或借事抒情的手法,通过描绘将士们的行为来暗示他们的内心世界,而非直接陈述他们的心理活动。
故选B。
(2)本题考查诗句理解和意境分析。
阅读古诗的第一二句“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可知,诗人巧妙地运用了“回乐烽”、“沙”、“月”、“霜”等自然元素,构建了一个既宏大又细腻的画面。这两句诗传达出一种寒冷、荒凉的感觉,与边塞的艰苦环境相呼应。此外,这两句诗运用了比喻和借景抒情的手法。将沙漠比作雪,将月光比作霜,既形象又生动,使读者能够直观地感受到边塞的荒凉与清冷。同时,诗人通过描绘这些自然景象,寄托了自己对戍边将士的深切同情和对边塞生活的深刻体验,使诗句具有了更加丰富的情感内涵。作答时,要充分结合这两句诗的意象进行想象。
示例:在苍茫的夜色中,一座孤零零的烽火台——回乐烽,矗立在广袤无垠的沙漠之上。月光洒下,将沙漠映照得如同覆盖了一层皑皑白雪,闪烁着银白的光芒,显得格外空旷而寂寥。远处,受降城静静地躺在月光之下,城墙在清冷月光的照耀下,显得更加孤寂和冷清。
15.B 16.它屏息凝视,一连就是几个钟头,非把老鼠等出来不可! 17.不好。这里连用三个语气词,不仅写出了作者对猫的观察之细,更表现出了作者对猫的关切和爱怜,看似平常却极富表现力,让文章充满了生活味。
【导语】选段通过细腻的笔触,生动刻画了猫性格中看似矛盾的特质。作者运用“古怪”一词作为文眼,以欲扬先抑的手法,通过“老实-贪玩-尽职”的递进式描写,展现了猫的多面性。文中语气词的使用(“吧”“啊”“呢”)增强了口语化表达,使文字更显亲切自然。下划线的强调句式与楷体字体的选择,共同营造出轻松诙谐的叙述氛围。字里行间透露出作者对猫的细致观察与深厚情感,表面写猫之“古怪”,实则抒爱猫之情,体现了“贬词褒用”的语言艺术。
15.本题考查理解词句含义。
B.理解有误。“古怪”在文中并非表达厌烦,而是以幽默的方式展现猫的独特个性,字里行间隐含作者对猫的喜爱(如“说它老实吧”“的确是啊”等表述带有亲昵的语气)。
故选B。
16.本题考查分析词句
选段中,表现猫“尽职”的语句是“它屏息凝视,一连就是几个钟头,非把老鼠等出来不可!”,“屏息”即屏住呼吸,这一动作细节生动地描绘出猫在等待老鼠出现时高度专注的状态,它连呼吸都小心翼翼,生怕发出一点声响惊跑了老鼠,全身心地投入到捕捉老鼠的准备中。“凝视”则强调了猫眼睛紧紧盯着某个方向,目光专注而坚定,不放过周围任何一丝细微的动静,体现出它敏锐的观察力和对目标的执着。
这句话通过动作描写、时间描写以及强烈的语气表达,从多个角度生动形象地展现了猫尽职的特点,使读者仿佛能看到猫专注等待老鼠的画面,感受到猫的认真和执着。
17.本题考查分析词句含义及其作用。
阅读划线句子可知,这些语气词带有明显的口语化、亲切自然的语气。如说它贪玩吧”“要不怎么会一天一夜不回家呢”,使用“吧”“啊”“呢”等语气词,能更生动地传达出作者对猫的喜爱和宠溺之情,让读者感受到作者仿佛在和读者亲切地聊天,分享自己对猫的观察和感受。此外,这些语气词使文章的语言风格更加活泼、俏皮,符合老舍先生作品一贯的幽默风趣、通俗易懂的特点。去掉这些语气词后,句子会变得生硬、呆板,失去了原有的韵味和情感色彩,无法很好地体现出作者对猫的独特情感以及文章独特的语言魅力。因此去掉不好。
18. 刻苦排练 演出成功 19.选择【A】句,“隆冬季节,寒气侵入肌骨。秃鹤不在意这个天气,就这么不停地走,不停地做动作,额头竟然出汗了”,通过“隆冬季节”“寒气侵入肌骨”与“不在意”“不停地走、做动作”“额头出汗”的对比,突出了秃鹤为了演好角色的刻苦与专注,体现了他的认真和执着。 20.A 21.认同。理由:①秃鹤为了学校的荣誉,勇敢地自荐出演反派秃头角色,克服了心理障碍,这种勇敢和奉献精神是英俊的;②秃鹤在排练和演出中认真刻苦,把角色演绝了,为学校争得好名次,他的努力和成就使他英俊。 22.《草房子》关键事件:油麻地小学汇演缺秃头演员,陆鹤主动自荐,成功演好伪军连长角色。
①陆鹤自荐出演秃头角色,认真排练,成功演出,为学校争得荣誉
②巨人从自私变得宽容,与孩子们一起分享花园
③李白从贪玩变得勤奋好学,坚持学习。
【导语】这篇节选通过陆鹤(秃鹤)主动承担反派秃头角色并出色完成表演的故事,展现了少年成长的心路历程。全文以“秃头”为线索,从最初的集体排斥,到主角的自我突破(主动请缨),再到表演时的全情投入,最终以集体感动收尾。作者通过细腻的动作描写和环境烘托,完成了对“英俊”的重新定义——真正的英俊源于勇气与担当。三个部分层层递进,呈现了一个自卑少年通过奉献精神获得尊严的蜕变过程。
18.本题考查的是拟取标题。
①文章第⑧自然段写秃鹤“用出人意料的速度背熟台词”“只花一个上午承担角色”,展现其为演出做准备的积极态度;文章第⑩自然段中,秃鹤在隆冬季节按“夏日”装扮排练,“不停地走,不停地做动作,额头竟然出汗了”,通过动作描写突出其排练的刻苦;文章第 自然段详细描写秃鹤演出时的神态与动作(如“眼珠子瞪得鼓鼓的”“活像一只蛤蟆”),体现他对角色的投入。
综上,这部分围绕秃鹤为演好角色而努力排练的过程,小标题可概括为“刻苦排练”。
②文章第 - 自然段写正式演出时,秃鹤的表演让“掌声不断”,评委认为“油麻地小学又要夺得好名次”,直接点明演出成功;文章第 自然段中,演出结束后秃鹤“啜泣”“号啕大哭”,师生们也跟着哭,结合前文他因秃头被嘲笑的经历,此刻的泪水既是为成功喜悦,也是对自我价值的释放;文章第 自然段以“最英俊的少年”收尾,升华主题。
因此,小标题可概括为“演出成功与感动”。
19.本题考查的是句子的理解。
【A】处句子为文章第⑩自然段“剧本中那个连长出现时,是在夏日。秃鹤就是按夏日来打扮自己的。但眼下却是隆冬季节,寒气侵入肌骨。秃鹤不在意这个天气,就这么不停地走,不停地做动作,额头竟然出汗了。”
【B】处句子为文章第 自然段“他脚蹬大皮靴,一只脚踩在凳子上,从来上操起一把茶壶,喝得水直往脖子里乱流,然后脑袋一歪,眼珠子瞪得鼓鼓的,活像一只蛤蟆;‘我杨大秃瓢,走马到屠桥……’”
从文章中画线句子【A】【B】处,任选一处,进行品读。答案并不唯一,言之有理即可。
示例:
【A】处该句“隆冬季节,寒气侵入肌骨”与“按夏日打扮”形成强烈对比,突出环境的恶劣;“不停地走,不停地做动作”中两个“不停地”重复,强调秃鹤排练的专注与坚持;“额头竟然出汗了”以细节反衬其排练的投入程度,即便天气寒冷也因努力而流汗。这句话通过环境、动作描写,展现了秃鹤为演好角色不惜吃苦的精神。
【B】处该句“蹬”“踩”“操起”等动词,生动刻画秃鹤演伪军连长时的粗野动作;“眼珠子瞪得鼓鼓的”“活像一只蛤蟆”通过神态描写和比喻,夸张地表现角色的凶恶与愚蠢;这些细节体现了秃鹤对角色的精准把握,也为后文“把角色演绝了”做铺垫,展现其表演的感染力。
20.本题考查的是文章内容的理解。
A.“陆鹤天生有演出的才能,所以表演很成功”,但第⑧自然段中明确提到“不知是因为秃鹤天生就有演出的才能,还是这个戏在排练时秃鹤也看过”,作者用“不知是……还是……”表明不确定其成功仅靠天赋,也可能与他平时观察排练有关。因此该选项表述过于绝对,忽略了“后天努力”的因素,理解错误。
故选A。
21.本题考查的是文章内容的理解。
文中第④-⑥自然段提到油麻地小学因没人愿意演秃头反派而面临停演时,秃鹤主动递纸条自荐。他原本因秃头自卑,却在此时放下心理负担,为集体荣誉挺身而出,这种勇气让他超越了对“秃头”的自卑,展现出责任感。
第⑩自然段提到秃鹤为演好角色,寒冬中按夏日扮相排练,冻得额头冒汗仍坚持;演出时动作、神态刻画入微(如第 段模仿蛤蟆的细节),最终让角色“演绝了”,赢得全场掌声。他用努力打破了他人对 “秃头”的偏见,此刻的自信与光彩让他显得无比“英俊”。
故认同这种说法。他克服秃头自卑主动参演,寒冬刻苦排练演活角色,用担当与实力赢得尊重,展现内在光彩。
22.本题考查的是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概括。
《草房子》中的陆鹤在油麻地小学汇演缺秃头演员,陆鹤主动自荐并刻苦排练,成功演好伪军连长角色 。文中第③— 自然段,原本因秃头自卑的陆鹤,在大家为秃头演员苦恼时,递纸条自荐,之后背台词、冒寒排练,演出时精彩呈现。
故《草房子》中陆鹤的经历的关键事件可概括为:油麻地小学汇演缺秃头演员,陆鹤主动自荐并刻苦排练,成功演好伪军连长角色。
《草房子》中的陆鹤第③自然段提到“秃鹤在一旁静静地听着,不说话”可知演出前,陆鹤因秃头自卑、敏感,面对别人对秃头的态度默默在意;第 自然段提到对他表演时动作、神态的描写,把伪军连长演得活灵活现可知演出时,他克服心理障碍,认真投入,用精彩表演证明自己;第 自然段提到演出后啜泣到号啕大哭,是他突破自卑、收获认可后的情绪释放,师生感动,说明他成功实现自我成长,从自卑少年变成能为集体争光、找到自身价值的人。
故《草房子》中的陆鹤的改变可概括为:从因秃头自卑、在意他人眼光,变得自信、有担当,凭借努力为学校争得荣誉,收获尊重。
在《巨人的花园》中原本巨人把孩子们赶出花园,花园陷入寒冬,后来因孩子们带来春天,他醒悟后接纳孩子,花园重回生机,自身也从孤僻变得有爱心。
故《巨人的花园》中的巨人的改变可概括为:从之前的自私、冷漠,不让孩子们进花园,变得懂得分享、温暖。
在《铁杵成针》中,李白原本遇到困难想退缩,看到老妇人要把铁杵磨成针,被其意志打动,于是回去完成学业,从此做事更有毅力。
故《铁杵成针》中的李白改变可概括为:从读书中途想要放弃,变得持之以恒、勤奋好学。
23.例文:
我成功了
在我的成长记忆中,有许多事情如繁星般闪烁,但有一件事却如同一颗最亮的星,一直闪耀在我心间,那就是我成功学会骑自行车的那次经历。
那是一个阳光明媚的周末,爸爸给我买了一辆崭新的自行车。我兴奋极了,迫不及待地拉着爸爸来到小区的空地上,准备大显身手。
我信心满满地跨上自行车,双手紧紧握住车把,双脚用力一蹬踏板,自行车便摇摇晃晃地向前驶去。可是,还没等我骑出多远,车子就失去了平衡,“啪”的一声,我连人带车摔倒在地上。膝盖擦破了皮,手掌也磨得通红,我疼得眼泪在眼眶里直打转。我心里又着急又沮丧,觉得自己怎么这么笨,连自行车都学不会。
爸爸赶紧跑过来,把我扶起来,安慰我说:“别着急,学骑自行车哪有不摔倒的,慢慢来。”接着,爸爸耐心地给我讲解骑车的要领:“眼睛要向前看,身体保持平衡,双手不要握得太紧。”我听了爸爸的话,心里暗暗给自己打气:我一定要学会骑自行车!
我再次跨上自行车,按照爸爸说的方法去做。可是,车子还是不听使唤,像一头倔强的小牛,一会儿向左歪,一会儿向右倒。我一次次地摔倒,又一次次地爬起来。每一次摔倒,我都告诉自己要坚持下去。
就在我几乎要失去信心的时候,奇迹发生了。我竟然稳稳地骑出了好几米远,而且车子没有再摇晃。我心中一阵狂喜,赶紧用力蹬着踏板,自行车越骑越快。风在耳边呼啸,我感觉自己就像一只自由的小鸟,在天空中飞翔。
当我稳稳地骑行在道路上,回头看着爸爸那欣慰的笑容,我心中充满了喜悦和自豪。我终于成功了!这次学骑自行车的经历,让我明白了只要有勇气面对困难,坚持不懈地努力,就一定能够取得成功。它将成为我成长道路上的一笔宝贵财富,激励我在未来的人生中勇敢前行。
【详解】本题考查书面表达能力。
一、审题。阅读题干可知,这是一篇命题作文。“我成功了”聚焦个人经历,要突出“成功”这一结果,且这个成功是在克服困难后取得的。需体现“克服困难”“取得成果”的过程,核心在于展现从“挑战”到“成功”的转变。要详细描述遇到的困难是什么,以及自己是如何一步步克服的。
二、立意。习作时,通过讲述自己克服困难取得成功的故事,传达出面对困难不放弃、勇于挑战自我的精神,以及成功带来的喜悦和自信,展现自己在成长过程中的收获和进步。
三、写作思路。
开头:可以采用回忆式开头,或者开门见山引出主题。
中间:描述自己开始尝试做某件事时遇到的阻碍,比如学骑自行车,可以写一开始上车就摔倒,平衡感很差,车把总是晃来晃去等;注重写出当时的沮丧、失落、着急等情绪。然后讲述自己是如何想办法克服困难的。描述最终成功达成目标的情景,着重表达成功的喜悦、自豪和成就感。
结尾:总结感悟,呼应主题。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