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暑假阅读训练】课外阅读专项(二)-语文三年级下册统编版
课外阅读。
汉代的韩伯俞、生性孝顺。他的母亲教育十分严格,常常会因他做错小事而用手杖打他。有一天,母亲又因故生气,举杖打他。伯俞忽然哭了起来,母亲感到十分奇怪,问他:“以前打你时,你总是不言声,也不曾哭泣。现在怎么这样难受,难道是因为我打得太疼吗?”伯俞忙说:“不是不是,以前挨打时,虽然感到很疼,但是因此而知道您身体健康,心中庆幸以后母亲疼爱我的日子还很长。今天母亲打我,一点儿也不觉得疼,足见母亲已年迈,所以心里难受,才情不自禁地哭泣。”韩母听后,手杖掉在地上。
1.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严格( ) 年迈( ) 忽然( ) 庆幸( )
2.读完故事,用“______”画出文段中心句,并填写下表。
人物 以前打 现在打 前后变化原因 我的感想
母亲 ① 无力 ② ⑤
韩伯俞 ③ ④ 知道母亲年迈
3.父母会因为你做错事而打你吗?你是如何看待他们的行为的?
水亭上的蛀虫会议
①花园的池沼上有个木结构的水亭,幽雅别致。后来里面生了蛀虫。蛀虫们蛀空水亭的柱子、横梁、桷(jué)头、檐角,在里面优哉游哉,自得其乐。
②等到木头的表皮终于被蛀穿,蛀虫们才发现自己所处的位置,不觉都惶恐起来。因为它们看到,下面是水,水亭一旦倒塌,它们都会遭到灭顶之灾。
③蛀虫们召开了紧急会议,会上大家慷慨激昂,发表了许多意见,提出了非常正确的议案。为了使水亭免于倒塌,为了挽救它们自身的命运,全体蛀虫必须马上采取措施,全面停止蛀蚀。最后大家一致通过了决议。
④每一条蛀虫都称赞这是一个很好的决议。不过每一条蛀虫都想,这么大一个水亭,自己蛀那么一点,关系是不大的。它们都这么想,也都这么干,对水亭的蛀蚀一点也没有减少。
⑤情况日益严重。会议不断召开,停蛀的呼声更为迫切,决议的措辞也更为严厉。但情况依然如故,每条蛀虫回去照例蛀各自的一点点。
⑥有一天,水亭终于倒塌了,被淹没了,蛀虫们的会议也到此收场了。
4.读第①自然段画横线的句子,我感受到蛀虫们 的生活;读第④自然段画波浪线的句子,我感受到蛀虫 的特点。
5.第②自然段中加点词“惶恐”的意思是 ,让蛀虫们感到惶恐的原因是 。
6.被淹没在水中的蛀虫们心里会想些什么呢?请想象一下写下来。
7.这则寓言故事告诉我们的道理是( )。
A.人心齐,泰山移。
B.没有集体观念,做事一意孤行,只会让事情越来越糟糕。
C.一个人没有远大的计划和打算,必定会有近期的麻烦。
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①在我家院子的后面,流淌着一条清澈的小河。她是美丽的。
②小河的早晨是迷人的。绚丽的晨曦(xī)中,刚刚苏醒的小河揉了揉眼睛,好奇地张望她周围的新鲜东西。这时水绿得像玉,霞红得似胭脂,袅袅(niǎo)上升的雾气像洁白的羽纱,轻掩着小河姑娘那羞涩的脸蛋。
③太阳爬上了树梢,把自己的身躯映在河水中,欣赏着火红的脸庞。一群白鹅开始了“曲项向天歌”“红掌拨清波”的嬉戏。鱼儿凑趣地跳跃着,翻起了一个个跟头,顿时河面上鳞光闪闪。中午的小河真是活泼极了。
④傍晚小河真可爱。夕阳西下,太阳把余晖洒在河面上,小河里这处红,那处绿。又一阵风来,倒映着的泥岸和成排的桑树、桃树,都乱成灰暗的一片,像醉汉,可一会儿又站定了。
⑤小河的夜晚可静啦。喧闹了一天的小河带着倦意入睡了,她像凝固了一般,躺在那里一动不动。清清的明月,悄悄爬到空中,对着小河照镜子。这时,寒风任意地扫着河岸上的小草,发出一阵窸窸窣窣的声响。远处,偶尔传来几声汪汪的狗叫声,此时的小河显得更静、更清。
⑥家乡的小河啊,你真美!
8.根据短文内容,给文章加个题目: 。
9.本文采用的结构方式是( )
A.总一分一总 B.总一分 C.分一总
10.借助关键语句,概括第2、3自然段的意思。
第2自然段:
第3自然段:
11.短文第4自然段通过描写余晖、泥岸、 、 等景物的变化,写出了傍晚小河的可爱。
12.“清清的明月,悄悄爬到空中,对着小河照镜子。”这样的句子多么生动啊!文中还有很多这样的句子,找出一处画上“________”。
得意忘形的羽毛
①有一根非常绚丽耀眼的羽毛,生长在大鹏鸟的翅膀上。在众多羽毛中,这根羽毛与众不同,他每时每刻都闪闪发亮,光彩夺目,令其他羽毛羡慕不已。
②有一天,亮丽的羽毛______地对其他羽毛说:“大鹏鸟展翅飞翔时看起来是那么壮观伟岸,还不都是因为有我!”
③又过了一段日子,那根漂亮的羽毛更加自以为是地对其他同伴说:“我的贡献最大了。没有我的话,大鹏鸟哪里能够______呢!”
④漂亮的羽毛整天沉浸在自傲自负的泥沼里,无法自拔。终于有一天,他兴高采烈地向大家宣布:“我觉得大鹏鸟已经成为我人生沉重的负担,要不是大鹏鸟硕(shuò)大的躯体重重地压着我,我一定可以自由自在、______地飞翔,而且会飞得更远更高。”说完,他就使出浑身解数,拼命地脱离大鹏鸟。最后,他终于如愿以偿地从大鹏鸟的翅膀上抖落下来,然后向空中飘去。可是,他在空中没飘多久,就______地落在泥泞的土地上,从此再也无法飘扬远飞了。
13.选择合适的词语填在文中的横线上。(填序号)
A.无声无息 B.无拘无束 C.得意扬扬 D.一飞冲天
14.阅读短文,我们可以知道这是一根 的羽毛。
15.这根羽毛与众不同的地方是 ,它的最终结局是 。
16.你认为这根羽毛落得这样结局的原因是什么呢?请你告诉这根羽毛吧!
六尺巷
①清朝时,桐城人张英和儿子张廷玉都在朝廷担任大官,深受皇帝的信任与重用。
②张氏父子平日住在京城,家中亲友仍住在桐城旧宅子里。有一年,张家见房子老旧,许多地方的砖瓦已摇摇欲坠了,想要重新翻修改建。此时,他们的邻居叶姓人家,也不约而同地打算扩建自己的房舍。
③后来张家发现,叶家竟然把院子扩张出来,占去了张家一部分的土地。张家人愤愤不平,上门找叶家人理论,叶家却坚持说自己没有侵占到张家的土地,两家人因此发生了争执,闹进了官府。
④张家的老母亲气呼呼地说:“我的先生和儿子都在朝廷中当大官,小小的县官算什么,我要叫我儿子回来主持公道。”于是,她派人送信到京城给张氏父子,请他们回来处理这件事。
⑤张氏父子收到信后,并没有利用·自己的权势来教训他人,反而回复家人一封短信,信中写道:“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希望家人不要和邻居斤斤计较,应该和睦相处,谦让邻里。
⑥张家收到信后,不再气恼,主动再将自己家的院墙倒退三尺,礼让出土地给叶家。叶家看到张家的宽容举动,既羞愧又感动,不但退还了侵占张家的土地,还把自家院墙后移三尺,两家之间因此出现了一条六尺宽的巷子。从此之后,行人往来更便利了,也流传了六尺巷的美谈。
17.张家和叶家因为( )闹进了官府。( )
A.六尺的巷子 B.一封信
C.扩建房屋 D.争论官的大小
18.张家人想要修建房子的原因是( )
A.家里有入在朝中做官要住大房子。 B.老房子太破旧了。
C.看到叶家人建房子也想建。 D.怕叶家占了张家的土地。
19.“六尺巷”的由来是( )
A.张家主动让出了六尺的土地。
B.叶家退还张家的六尺土地。
C.叶家侵占张家三尺土地和张家主动让出的三尺土地。
D.张家和叶家各让出三尺的土地。
20.“六尺巷”成为美谈的原因是什么?下面说法最合适的是( )
A.京城来的一封书信。 B.张家人的宽容和叶家人的知错而改。
C.叶家人的主动出让和宽容之心。 D.张家人的愤愤不平。
21.张家人从“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这封信明白了什么?下列说法最准确的是( )
A.对别人的任何要求,应该主动满足。
B.学会委屈自己,不要和别人斤斤计较。
C.学会宽容待人,与别人和睦相处。
D.受到欺负,要学会找有权势的人帮忙。
22.你最想对文中的谁说些什么?结合你身边的事例谈一谈,如果遇到这样的事你会怎么做?
23.阅读下面两篇文章,按要求作答。
蝴蝶和人造卫星
①春天,在明媚的阳光下,美丽的彩蝶翩翩起舞,身上的花纹是那么鲜艳,真不愧是昆虫王国的舞蹈家!可是,你可知道?它那奇异的装束竟然和人造卫星上天有密切关系呢!
②我们知道,当飞机飞到一两万米的高空时,那里的气温比地面低多了,人几乎受不住那样的寒冷。而卫星穿过大气层,进入离地球两三百千米的轨道运行后,当朝着太阳的时候,温度一下子可以上升100℃-200℃;当背向太阳的时候,温度又骤然下降100℃-200℃。这种突升突降的温度,会烤坏卫星的外壳、冻裂卫星上的仪器。为此,航天科学家伤透了脑筋。不过,你也许想不到,解决这个科学上的大难题,蝴蝶居然帮了大忙。
③原来,在蝴蝶的身体表面生长着一层细小的鳞片,当外界气温骤然升高时,这些鳞片就倾斜,以减少太阳光照射的强度。当外界气温骤然下降时,这些鳞片又会自动地铺平,让阳光直射在鳞片上以便吸收更多的热量。蝴蝶身体表面的这些小鳞片就是自动调节温度的大功臣。
④科学家根据这一原理,将卫星表面设计成百叶窗的样子。这种“百叶窗”能放能收,有了它,卫星表面的温度差大大减小,从而能安全地遨游太空。
(1)第3自然段是围绕哪句话来写的?请你用“____________”画出来。
(2)蝴蝶的( )和人造卫星有着密切的关系。( )
A.舞蹈 B.飞行 C.身体上的鳞片 D.艳丽的花纹
(3)“当外界气温骤然升高时,这些鳞片就倾斜,以减少太阳光照射的强度。”这句话中“骤然”一词可以换成( )
A.竟然 B.突然 C.居然 D.仍然
(4)科学家们在卫星表面设计了“百叶窗”是从蝴蝶身体上的________得到启示的。( )
A.鳞片可以自动调节体温。
B.鳞片倾斜可以减少太阳光照射的强度。
C.鳞片在阳光照射下能映衬出美丽的光彩。
D.鳞片自动铺平让阳光直射在鳞片上以便吸收更多的热量。
(5)“为此,航天科学家伤透了脑筋。”这句话让我体会到了( )
A.航天科学家想不通的难题,蝴蝶想到了。
B.航天科学家因为没有想到办法,所以头很疼。
C.这个科学难题太难了,连航天科学家都无法解决。
D.航天科学家为了解决这一科学难题想了很多办法。
(6)“那里的气温比地面低多了,人几乎受不住那样的寒冷。”这句话中的“几乎”能去掉吗?为什么?
(7)读完本文,你知道了人类从蝴蝶身上得到启示解决了什么难题?
阅读。
青蛙和绿色的伞
张秋生
①小青蛙感到很沉闷。他在绿草丛中散步,就像人们在森林里散步一样。
②“你好啊,乌龟先生。”小青蛙看见一只乌龟,“你急急忙忙的要到哪儿去?瞧你背上都累出汗了。”
③“不,我背上是不会出汗的。当我背上有水珠的时候,是预示着天要下雨了,空气太潮湿了。”乌龟喘了一口气说,“你不觉得闷吗?暴雨将要来了!”
④小青蛙一听,来不及向乌龟道别,“扑通”一下跳进了长满荷叶的水池里……
⑤随着一阵雷声,暴雨倾注下来了。
⑥正要出门的小灰兔看见大雨发愁了,但他一推开门就发现一片大荷叶,心想:这不是一把挺好的伞吗?他打着伞收白菜去了。
⑦正要出门的小松鼠看见大雨发愁了,但他看到树下有一片大荷叶,心想:这不是一把挺好的伞吗?他打着伞去采蘑菇了。
⑧正要出门的蜥蜴看见大雨发愁了,但他看到窗下有一片大荷叶,心想:这不是一把挺好的伞吗?他打着伞去看望生病的伙伴了。
⑨正走在半路上的乌龟看见大雨发愁了,但他看到路边的石头上放着一片刚摘下来的大荷叶,心想:这不是一把挺好的伞吗?他打起伞继续赶路……
⑩傍晚,天慢慢晴了,偶尔飘来几点雨滴。小灰兔、小松鼠、蜥蜴、乌龟办完事回家了。他们在一根白色树干做成的桥上相遇了,大家打着荷叶伞,彼此看着,都感到奇怪。
只有乌龟知道,这些“伞”是谁送的。
24.是谁“在绿草丛中散步”?( )
A.人们 B.小青蛙 C.乌龟 D.小灰兔
25.乌龟的背上为什么会“出汗”?( )
A.因为他散步很累。 B.因为他刚淋了一场雨。
C.因为天要下雨了,空气太潮湿。 D.因为他的背被绿草丛中的水珠浸湿了。
26.根据短文内容填一填。
27.“只有乌龟知道,这些‘伞’是谁送的”,“伞”是谁送的呢?( )
A.蜥蜴 B.小松鼠 C.小灰兔 D.小青蛙
28.文中画“______”的句子中,小青蛙来不及向乌龟道别就跳进水池里了。想象一下,小青蛙到水池里干什么去了?
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乌鸦受骗之后
①乌鸦住在一棵大树上,他的邻居狐狸就住在树下洞里。乌鸦被狐狸骗去了一块肉以后,觉得十分丢脸,她牢牢地记住这件事,告诫自己以后决不能再听信奉承话了。
②不久,乌鸦又找到了另一块肉。狐狸又想把肉骗走。狐狸说:“乌鸦大姐,你的羽毛真漂亮,远远超过小麻雀。”乌鸦心想:哼,你又想来骗我了,这次我决不上你的当!就不理狐狸。狐狸又说:“乌鸦大姐,你的嗓子太好了,唱起歌来叫人听得入迷呢!"乌鸦还是不理睬。她以前就是因为听了狐狸的奉承话,忍不住张口唱歌,肉才会掉下来给狐狸叼走的。
③狐狸见老办法不行了,眼珠一转便破口大骂起来:"臭乌鸦,丑乌鸦,你昨天说小白兔的坏话,今天早上又骂了小松鼠,你真是个十足的坏人……”
④乌鸦没做过这些事。觉得冤枉,实在忍不住就张口反驳:"你胡说八道……"嘴巴刚张开,肉就掉下来了,狐狸往上一跳,接住肉溜回洞里享用去了。
⑤乌鸦又一次上当了。
29.联系上下文,解释下列词语。
(1)告诫:
(2)眼珠一转:
30.短文中狐狸奉承了乌鸦 次,目的是 。
31.读了短文,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32.想一想,乌鸦应采取什么办法才能既反驳了狐狸的话,又保住了嘴上的肉?
《【暑假阅读训练】课外阅读专项(二)-语文三年级下册统编版》参考答案
1. 严厉 年老 突然 高兴 2.汉代的韩伯俞、生性孝顺。
①有力 ② 年纪大了 ③不哭 ④哭泣 ⑤母爱深沉,子女应感恩 3.父母有时会因我犯错而批评我,但很少打我。我认为他们是想让我记住教训,改正错误。虽然被打会难受,但我知道他们是关心我,希望我成为更好的人。
【导语】这篇短文通过韩伯俞母子间的日常互动,生动展现了传统孝道文化的深层内涵。作者以“杖打”这一极具张力的细节为切入点,巧妙构建了“疼痛感知”的情感坐标系——从前挨打知母健而暗喜,如今不痛因母衰而悲泣。在质朴的对话中完成了对孝道哲学的诗意阐释:真正的孝不仅在于行为规范,更是对生命流逝的敏锐体察。结尾“手杖落地”的意象,既暗示母亲的心理震撼,又暗喻孝道文化中代际情感的深刻共鸣,堪称点睛之笔。
1.本题考查近义词。
严格 :指要求高、不放松,认真遵循规则或标准。近义词:严厉、严苛、苛刻等。
年迈 :形容年纪很大,通常指老年人。近义词:年老、高龄、垂暮等。
忽然 :表示事情发生得迅速且出乎意料。近义词:突然、骤然、猛地等。
庆幸 :因避免了不好的事情或获得了好的结果而感到高兴。近义词:欣喜、窃喜、暗自高兴等。
2.本题考查中心句和对文段内容的理解。
中心句是故事的核心,总结韩伯俞孝顺的主题。原文中“汉代的韩伯俞、生性孝顺。”一句点明韩伯很孝顺。把这句画出即可。
母亲:①“以前打”根据原文的“常常会因他做错小事而用手杖打他”,体现“有力”;②变化原因是韩伯俞的观察(母亲年迈体力减弱)。
韩伯俞:③“以前打”根据原文“以前打你时,你总是不言声,也木曾哭泣”,体现“忍受不哭”;④“现在打”根据“忽然哭了起来”,体现“哭泣”。
我的感想:⑤是开放性题目,需表达对故事的感悟。强调孝顺和感恩,符合故事主旨(如韩伯俞关心母亲健康)。
示例:母亲因年老无力,被儿子的孝心感动
3.本题考查开放性作答。
根据个人经历回答第一问(如“有时会”“会”或“不会”)。第二问需表达对父母行为的理解。强调教育意图,合理通顺即可。
示例:有时会。我认为父母这样做是为了教育我改正错误,但打人不是最好的方式,我更希望他们用讲道理的方法。
4. 无忧无虑 自私 5. 害怕、惊慌 水亭倒塌后它们会面临灭顶之灾 6.早知道当初不该只顾自己蛀一点点,现在大家都完了! 7.B
【导语】这篇寓言通过蛀虫会议的故事,生动揭示了集体行动困境的普遍现象。作者以水亭象征公共资源,蛀虫们象征个体利益与集体利益的冲突。文中反复出现的“会议”“决议”形成强烈反讽,突显了知行不一的荒诞性。楷体字体的运用赋予文本古典寓言韵味,而“优哉游哉”“惶恐”等词的情感对比,强化了危机前后的戏剧张力。最终水亭倒塌的结局,深刻警示了缺乏实际行动的集体决策终将导致共同毁灭的道理。
4.本题考查句子分析。
结合第①自然段“蛀虫们蛀空水亭的柱子、横梁、桷头、檐角,在里面优哉游哉,自得其乐。”可知,“优哉游哉,自得其乐”等表述,生动展现出蛀虫们在水亭里轻松、惬意、毫无忧虑的状态,所以能感受到它们悠闲自在的生活。
结合第④自然段“不过每一条蛀虫都想,这么大一个水亭,自己蛀那么一点,关系是不大的。”可知,蛀虫们虽通过了停蛀决议,可都想着“这么大一个水亭,自己蛀那么一点,关系是不大的”,并依旧进行蛀蚀,这体现出它们只考虑自身,不顾整体安危,凸显了自私、缺乏大局意识的特点。
5.本题考查字词分析和文章内容理解。
结合第②自然段“等到木头的表皮终于被蛀穿,蛀虫们才发现自己所处的位置,不觉都惶恐起来。因为它们看到,下面是水,水亭一旦倒塌,它们都会遭到灭顶之灾。”可知,“惶恐”的意思是惊慌害怕,在文中描述蛀虫们发现自身处境危险时的心理状态。蛀虫们意识到如果水亭倒塌,自己会因身处水中而遭遇灭顶之灾,所以感到惶恐。
6.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能力。
在想象被淹没在水中的蛀虫们的心理时,需要结合前文故事内容。蛀虫们此前虽然通过了停止蛀蚀的决议,但因为各自的自私和缺乏大局意识,都没有真正执行,最终导致水亭倒塌。所以它们此时可能会后悔自己当初没有遵守决议,没有为了集体利益而克制自己的行为;也可能会反思自己的自私和短视。
示例:唉,真不该心存侥幸,只顾自己那一点小利益。要是大家都能遵守决议,停止蛀蚀,水亭就不会倒塌,我们也不会落到这步田地,真是悔不当初啊!
7.本题考查主旨分析。
A.“人心齐,泰山移”强调的是团结的力量,大家齐心协力就能完成看似艰巨的任务。但在这则寓言中,蛀虫们虽然召开了会议看似达成一致,却并没有真正团结协作,没有朝着共同目标努力,所以该选项不符合。
B.寓言里的蛀虫们都只考虑自己,没有集体观念,都认为自己蛀蚀一点没关系,依旧我行我素,导致水亭最终倒塌,自己也遭受灭顶之灾,很好地体现了没有集体观念、一意孤行做事会让情况越来越糟,该选项正确。
C.文中并没有体现出关于计划和打算相关内容,蛀虫们的问题在于缺乏集体意识和自私自利,并非计划和打算方面,所以该选项不正确。
故选B。
8.美丽的小河 9.A 10. 小河的早晨景色迷人,充满生机。 中午的小河活泼热闹,动物嬉戏。 11. 桑树 桃树 12.太阳爬上了树梢,把自己的身躯映在河水中,欣赏着火红的脸庞。
【导语】这篇短文以时间为序,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小河从早到晚的美丽画卷。作者善用拟人手法(如“小河揉了揉眼睛”)、色彩对比(“水绿得像玉,霞红得似胭脂”)和动静结合(白鹅嬉戏与夜晚凝固),将自然景物写得灵动鲜活。五个段落分别展现晨曦、正午、傍晚、夜晚不同时段的小河风貌,最后直抒胸臆点题。文字清新优美,比喻贴切,通过对小河多角度的诗意描摹,传递出对家乡自然的深情礼赞。
8.本题考查拟写标题。
文章围绕家乡院子后面的小河展开,从早晨、中午、傍晚、夜晚不同时段描写小河的美,如早晨迷人、中午活泼、傍晚可爱、夜晚安静等,突出小河的美丽这一核心特点。所以题目要体现出小河以及它美丽的特点。
示例:美丽的家乡小河
9.本题考查文章结构。
文章第①自然段“在我家院子的后面,流淌着一条清澈的小河。她是美丽的”,开篇点明主旨,直接表明小河美丽,总领全文,奠定了对小河赞美的感情基调;第②-⑤自然段分别从早晨、中午、傍晚、夜晚不同时段对小河进行描写,依次展现出小河早晨的迷人、中午的活泼、傍晚的可爱、夜晚的安静,从不同角度丰富了小河美丽的内涵;第⑥自然段“家乡的小河啊,你真美!”再次强调小河的美,总结全文,深化作者对家乡小河的喜爱与赞美之情。所以文章的结构是总分总。
故选A。
10.本题考查概括段意。
结合第②自然段可知,关键语句是“小河的早晨是迷人的”。该段围绕此句,描绘了绚丽晨曦中小河刚苏醒的样子,以及水绿、霞红、雾气轻掩等画面,展现出小河早晨迷人的景致。所以概括为:小河的早晨是迷人的,在绚丽晨曦中呈现出美丽的景象。
结合第③自然段可知,关键语句是“中午的小河真是活泼极了”。此段通过描写太阳在河中映出身影、白鹅嬉戏、鱼儿跳跃等场景,体现出中午小河的活泼。因此概括为:中午的小河十分活泼,有太阳映照、白鹅嬉戏、鱼儿跳跃等活泼的画面。
11.本题考查提取关键信息。
结合第④自然段“夕阳西下,太阳把余晖洒在河面上”可知,描写了余晖;结合“倒映着的泥岸和成排的桑树、桃树,都乱成灰暗的一片,像醉汉,可一会儿又站定了”可知,具体刻画了泥岸、桑树和桃树在河面上倒影的变化。这些景物随着风的吹拂时而凌乱、时而静止,生动展现了傍晚小河的可爱模样。
12.本题考查找关键句。
结合第⑤自然段“清清的明月,悄悄爬到空中,对着小河照镜子。”可知,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明月人的动作与情态。“爬”“照镜子”将明月的升起与倒影过程人格化,仿佛一个调皮的孩童,悄悄登上天空,对着河面顾盼自赏,使景物更具灵动感。
文中生动的拟人化句子还有第②自然段“绚丽的晨曦中,刚刚苏醒的小河揉了揉眼睛,好奇地张望她周围的新鲜东西”,这句话将小河赋予人的“苏醒”“揉眼睛”“张望”等动作,生动形象地展现了早晨小河的灵动与生机,与“明月照镜子”的拟人手法呼应,让景物充满鲜活的画面感。
13.C D B A 14.自傲自负 15. 每时每刻都闪闪发亮,光彩夺目 从大鹏鸟翅膀上抖落,落在泥泞的土地上无法飘扬远飞 16.原因:这根羽毛过于骄傲自大,忽视了自己与大鹏鸟翅膀的依存关系,误以为仅凭自身的美丽就能独立飞翔,最终因脱离集体而失去支撑,落得悲惨下场。
对羽毛说:羽毛啊,你之所以无法飞翔,是因为你把自己的作用看得太重了。你能光彩夺目,是因为大鹏鸟的翅膀给了你依托;你能翱翔蓝天,是因为整个翅膀的力量在支撑你。脱离了集体,再绚丽的羽毛也会失去价值,学会谦逊和团结,才是真正的生存智慧啊!
【导语】这是篇寓言,以绚丽羽毛自傲脱离大鹏鸟后落泥的故事,借物喻人。通过羽毛“得意扬扬”等神态、语言描写,塑造自傲形象,用其从光彩到落魄的经历,揭示个体离不开集体、勿自视过高的道理,情节虚构却富警示意义。
13.本题考查词语搭配。
文中第②段羽毛说“还不都是因为有我”,体现其骄傲自满的态度,“得意扬扬”形容得意时神气十足的样子,与“亮丽的羽毛”自夸的神态吻合,故选C。
第③段羽毛认为自己“贡献最大”,“一飞冲天”指一下子飞得极高,与前文“大鹏鸟展翅飞翔”的语境呼应,羽毛误以为大鹏鸟的高飞依赖于自己,故选D。
第④段羽毛说“自由自在”,“无拘无束”与“自由自在”并列,强调其脱离大鹏鸟后对“不受约束飞翔”的幻想,符合“我一定可以……飞得更远更高”的表述,故选B。
从第④段“落在泥泞的土地上,从此再也无法飘扬远飞”可知,羽毛结局凄惨,“无声无息”形容没有声响地落下,与之前“光彩夺目”的形象形成对比,突出其落魄,故选A。
14.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
从文中第②段羽毛说“大鹏鸟展翅飞翔……还不都是因为有我”和第③段“我的贡献最大了”可知,它过度夸大自己的作用,且第④段提到它“整天沉浸在自傲自负的泥沼里”,直接点明其性格特点。故填“自傲自负”。
15.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
第①段中“这根羽毛与众不同,他每时每刻都闪闪发亮,光彩夺目,令其他羽毛羡慕不已”,这是其区别于其他羽毛的外形特征。第④段“他终于如愿以偿地从大鹏鸟的翅膀上抖落下来……落在泥泞的土地上,从此再也无法飘扬远飞了”可知,羽毛脱离集体后失去支撑,最终落魄地坠落。故最终结局是从大鹏鸟的翅膀上抖落,落在泥泞的土地上,再也无法飘扬远飞。
16.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开放性作答。
文中第②段羽毛宣称“大鹏鸟展翅飞翔……还不都是因为有我”,第③段又说“我的贡献最大”,可见其将大鹏鸟的飞翔完全归功于自己,忽视了翅膀上其他羽毛及大鹏鸟整体的支撑作用。第④段羽毛认为大鹏鸟是“沉重的负担”,幻想“自由自在、无拘无束地飞翔”,但实际上,它的飞翔依赖于大鹏鸟翅膀的力量。脱离集体后,失去支撑的羽毛只能“无声无息地落在泥泞的土地上”,可知羽毛因“每时每刻都闪闪发亮”而自傲,却没意识到美丽的外形需依托于大鹏鸟的翅膀才能体现价值,最终因自负而坠落。
结合文章内容劝说羽毛,你需让羽毛明白:它的错误在于把集体赋予的优势当作个人能力,脱离集体后失去了依托。沟通时要先指出其自傲的本质,再用直观类比说明个体与集体的依存关系,最后点明回归集体的重要性,语言需简洁有力。
示例:羽毛啊,你之所以落得如此结局,是因为太骄傲了!真正的价值不是靠自夸得来的,而是要明白自己与集体的关系——再绚丽的羽毛,离开了翅膀也无法飞翔呀!学会谦逊,懂得依靠集体,才是长久的生存之道啊!
17.C 18.B 19.D 20.B 21.C 22.我想对张氏父子说,你们太有智慧和格局啦!我同学曾因座位空间和同桌起争执,要是我,会像你们一样,主动沟通、退让,让大家和谐相处,别为小事伤了和气。
【导语】这篇《六尺巷》通过清代官员张英父子的故事,生动诠释了“以和为贵”的传统美德。文章以房屋扩建纠纷为切入点,通过张家的三次态度转变(愤而告官→收信反思→主动退让),层层递进地展现了宽容的力量。尤其“让他三尺”的诗句,将个人得失置于历史长河中审视,体现了超脱的处世智慧。叶家的羞愧退让与最终形成的六尺巷,构成了“礼让-感化-共赢”的完整叙事闭环,使这个历史典故既有教化意义,又充满人文温度。
17.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从文中第②段“张家见房子老旧,许多地方的砖瓦已摇摇欲坠了,想要重新翻修改建。此时,他们的邻居叶姓人家,也不约而同地打算扩建自己的房舍”、第③段“后来张家发现,叶家竟然把院子扩张出来,占去了张家一部分的土地……两家人因此发生了争执,闹进了官府”可知,两家因扩建房屋产生土地纠纷,进而闹进官府。
故选C。
18.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从文中第②自然段“有一年,张家见房子老旧,许多地方的砖瓦已摇摇欲坠了,想要重新翻修改建”可知,张家人想要修建房子是因为老房子太破旧,存在砖瓦摇摇欲坠等问题。
故选B。
19.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要明确“六尺巷”的由来,需从文中找相关描述。文中第⑥段提到“张家收到信后,不再气恼,主动再将自己家的院墙倒退三尺,礼让出土地给叶家。叶家看到张家的宽容举动,既羞愧又感动,不但退还了侵占张家的土地,还把自家院墙后移三尺,两家之间因此出现了一条六尺宽的巷子”。由此可知,是张家主动让三尺,叶家也后移三尺,两家各让出三尺土地,才形成了六尺巷。
故选D。
20.本题考查对短文内容的理解。
从文中第⑤段“张氏父子收到信后,并没有利用自己的权势来教训他人,反而回复家人一封短信……希望家人不要和邻居斤斤计较,应该和睦相处,谦让邻里”,能看出张家人展现出宽容,不仗权势去争斗,选择谦让;再看第⑥段“叶家看到张家的宽容举动,既羞愧又感动,不但退还了侵占张家的土地,还把自家院墙后移三尺”,体现出叶家人看到张家宽容后,能知错并做出后退三尺的改正行为。
故选B。
21.本题考查对短文内容的理解。
从文中第⑤段“张氏父子收到信后……信中写道:‘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希望家人不要和邻居斤斤计较,应该和睦相处,谦让邻里”可知,诗句的核心是劝家人不必因院墙纠纷与邻居争执。“让他三尺”体现宽容,“和睦相处、谦让邻里”直接点明目的。
故选C。
22.本题考查拓展性思维。
先明确想对文中哪个人物(如张氏父子、叶家)表达观点,结合其行为品质(宽容、知错能改),再联系身边类似事例(如同学间抢文具、邻里占车位等),最后说明自己会采取的做法(主动沟通、退让、化解矛盾),需体现从文中获得的启示与实际行动的结合。
示例:我最想对张氏父子说:“你们的宽容太值得学习了!”有次同桌不小心弄坏我的钢笔,我本想发火,想起你们让地的故事,就主动说 “没关系”,后来我们反而成了好朋友。遇到类似事,我会像你们一样,不斤斤计较,用宽容化解矛盾。
23.(1)蝴蝶身体表面的这些小鳞片就是自动调节温度的大功臣。
(2)C
(3)B
(4)A
(5)D
(6)不能去掉。“几乎”表示接近、差不多,说明人接近受不住寒冷,并非绝对受不住,去掉后表意太绝对,体现了语言准确性 。
(7)人类从蝴蝶身上得到启示,解决了卫星因温度突变易被烤坏外壳、冻裂仪器的难题,通过设计“百叶窗”样表面,减小温度差,让卫星安全遨游太空。
【详解】(1)本题考查找中心句。
从第③自然段内容看,先是阐述“在蝴蝶的身体表面生长着一层细小的鳞片,当外界气温骤然升高时,这些鳞片就倾斜,以减少太阳光照射的强度。当外界气温骤然下降时,这些鳞片又会自动地铺平,让阳光直射在鳞片上以便吸收更多的热量”,详细说明了蝴蝶身体表面鳞片在不同气温下的调节作用,最后总结“蝴蝶身体表面的这些小鳞片就是自动调节温度的大功臣”,后面内容是围绕鳞片自动调节温度的功能展开,所以该句是段落中心句。
故第③自然段围绕“蝴蝶身体表面的这些小鳞片就是自动调节温度的大功臣”来写。
(2)本题考查提取信息的能力。
从文中第③自然段“原来,在蝴蝶的身体表面生长着一层细小的鳞片……蝴蝶身体表面的这些小鳞片就是自动调节温度的大功臣”,以及第④自然段“科学家根据这一原理,将卫星表面设计成百叶窗的样子……从而能安全地遨游太空”可知,科学家是依据蝴蝶身体上鳞片自动调节温度的原理,解决了卫星温度突升突降的难题,所以是蝴蝶身体上的鳞片和人造卫星有密切关系。
故选C。
(3)本题考查近义词。
从文中第②自然段“当朝着太阳的时候,温度一下子可以上升100℃-200℃;当背向太阳的时候,温度又骤然下降100℃-200℃”可知,“骤然”在这里形容温度变化的急促、意外。“突然”也有在短促时间里发生、出乎意外的意思,与“骤然”语义相近;“竟然”“居然”多表示出乎意料,常用来表达意外的语气,不形容变化的状态;“仍然”表示情况持续不变,不符合语境,所以“骤然”可换成“突然”。
故选B。
(4)本题考查对短文内容的理解。
从文中第③自然段“原来,在蝴蝶的身体表面生长着一层细小的鳞片,当外界气温骤然升高时,这些鳞片就倾斜,以减少太阳光照射的强度。当外界气温骤然下降时,这些鳞片又会自动地铺平,让阳光直射在鳞片上以便吸收更多的热量。蝴蝶身体表面的这些小鳞片就是自动调节温度的大功臣”,以及第④自然段“科学家根据这一原理,将卫星表面设计成百叶窗的样子”可知,科学家是依据蝴蝶鳞片能自动调节体温(通过倾斜或铺平来适应气温变化)的原理设计“百叶窗”。
故选A。
(5)本题考查对句子的理解。
从文中第④自然段“当卫星在太空中朝着太阳的时候,温度一下子可以上升100℃-200℃;当背向太阳的时候,温度又骤然下降100℃-200℃。这样剧烈的温度变化,卫星上的各种精密仪器很可能被烤坏或者冻裂。为此,航天科学家伤透了脑筋”可知,“伤透了脑筋”体现出科学家为解决卫星温度骤变的难题耗费了大量精力。
故选D。
(6)本题考查赏析句子的能力。
先明确判断能否去掉,再分析“几乎”在句中的含义,接着对比去掉后句子意思的变化,最后说明语言表达的准确性。
示例:不能去掉。“几乎”表示接近于,说明人接近承受不住寒冷,但并非完全承受不住。去掉后就变成人完全承受不住寒冷,与原意不符,“几乎”一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严谨性。
(7)本题考查对短文内容的理解。
先通读全文,定位到人类从蝴蝶身上获得启示相关的内容,找到文中描述卫星面临的问题以及对应解决办法的语句,然后总结概括出人类解决的难题。
示例:人类从蝴蝶鳞片自动调节温度的原理中获得启示,解决了卫星在太空中因温度骤变,导致精密仪器易被烤坏或冻裂的难题。
24.B 25.C 26.①小灰兔 ②乌龟 ③树下 ④窗下 ⑤收白菜 ⑥赶路 27.D 28.小青蛙跳进水池是为了摘荷叶,并悄悄将荷叶放在小灰兔、小松鼠等动物的必经之路上,为他们提供避雨的“伞”。
【导语】《青蛙和绿色的伞》是一篇充满童趣的动物寓言,通过拟人化手法展现了小动物们的互助与智慧。文章结构精巧,以“荷叶伞”为线索串联情节,既有科学知识(乌龟背水珠预示下雨)的融入,又暗含“赠人玫瑰,手有余香”的哲理。重复句式(“正要出门的……发愁了”)形成韵律美,适合儿童阅读。小青蛙作为隐藏的施助者设定,结尾留白设计巧妙,能激发小读者想象力。
24.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概括及关键信息提取。
文章开头第①段明确写道:“小青蛙感到很沉闷。他在绿草丛中散步,就像人们在森林里散步一样。”这句话直接点明了“在绿草丛中散步”的是小青蛙,且通过“就像人们在森林里散步一样”的比喻,进一步强调了小青蛙散步的场景。其他选项(乌龟、小灰兔、蜥蜴)均在后续段落中出现,但并未提及“绿草丛中散步”的行为,因此排除。
故选B。
25.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概括及关键信息提取。
乌龟在第③段中明确解释了背上“出汗”的原因:“当我背上有水珠的时候,是预示着天要下雨了,空气太潮湿了。”这句话直接说明水珠的出现与下雨前的潮湿空气有关,而非体力消耗、淋雨或绿草丛中的水珠。后文第⑤段“暴雨倾注下来了”也印证了乌龟的预测,进一步证实其背上的水珠是下雨前的自然现象。
故选C。
26.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概括及故事线索。
根据短文内容,荷叶伞的分配与使用场景如下:小灰兔在第⑥段发现门外的荷叶伞,用于收白菜;小松鼠在第⑦段提到荷叶伞在树下,用于采蘑菇;蜥蜴在第⑧段看到窗下的荷叶伞,用于看望伙伴;乌龟在第⑨段发现石头上的荷叶伞,用于继续赶路。这些细节均与文中描述的场景和动物行为一一对应,荷叶伞的位置和用途清晰明确。综上分析:大荷叶:①(小灰兔)—门外—⑤(收白菜),小松鼠—③(树下)—采蘑菇,蜥蜴—④(窗下)—看望伙伴,②(乌龟)—石头上—⑥(继续赶路)。
27.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概括及关键信息提取。
文章开头第①至④段明确提到,小青蛙在暴雨前听到乌龟的提醒后,“扑通”一下跳进了长满荷叶的水池里。随后(第⑤至⑨段),暴雨中其他动物(小灰兔、小松鼠、蜥蜴、乌龟)均发现“刚摘下来的大荷叶”作为伞使用。第⑩段中,动物们相遇时感到奇怪,唯独乌龟知道伞的来源。结合前文小青蛙提前跳入荷叶池的行为,以及乌龟作为知情者的暗示,可以推断是小青蛙在暴雨前摘下荷叶并放置在各个动物必经之处,暗中帮助大家。因此,送伞者是小青蛙。
故选D。
28.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概括及句子理解。
仔细阅读文中划线的句子“④小青蛙一听,来不及向乌龟道别,‘扑通’一下跳进了长满荷叶的水池里……”联系上下文可以知道,乌龟在第③段提到“暴雨将要来了”,小青蛙听到后立刻行动(第④段),说明它意识到大雨将至。结合后文其他动物(小灰兔、小松鼠、蜥蜴、乌龟)在雨中均发现“刚摘下来的大荷叶”(第⑥—⑨段),且乌龟知道“伞”的来源(第 段),可以推断小青蛙提前跳入长满荷叶的水池,是为了摘下荷叶并放置在动物们必经之处,暗中帮助大家遮雨。这一行为既解释了荷叶伞的突然出现,也体现了小青蛙的善良与机智。综上分析,小青蛙跳进水池是为了摘取荷叶,为其他动物准备避雨的“伞”。
29. 指警告劝诫,文中体现乌鸦对自己的警示。 狐狸眼珠快速转动,暗示它又在盘算新的诡计。 30. 两/2 骗乌鸦张嘴让肉掉下来 31.不要轻信别人的话,要保持冷静。 32.乌鸦可以摇头或点头,但不张嘴。
【导语】这篇寓言通过乌鸦两次被狐狸欺骗的故事,生动展现了人性的弱点。文章结构清晰,情节递进:第一次被骗后乌鸦吸取教训,但第二次狐狸变换策略,用激将法成功得逞。作者运用对比手法(奉承与谩骂)和心理描写(乌鸦的内心活动),突出了“冲动是魔鬼”的主题。语言简洁明快,对话描写传神,结尾发人深省。作为寓言,其“遇事要冷静”的寓意对儿童具有深刻教育意义,但情节设计略显简单,乌鸦的形象塑造稍显单一。
29.本题考查词语解释。
(1)告诫:意思是指警告劝诫。
由短文第①自然段“乌鸦被狐狸骗去了一块肉以后,觉得十分丢脸,她牢牢地记住这件事,告诫自己以后决不能再听信奉承话了”可知,乌鸦被骗后“告诫自己”,意思是乌鸦在内心警告自己不要再听狐狸的奉承话,避免重蹈覆辙。
(2)眼珠一转:形容某人在短时间内迅速思考或想出一个点子。
由短文第③自然段“狐狸见老办法不行了,眼珠一转便破口大骂起来:‘臭乌鸦,丑乌鸦,你昨天说小白兔的坏话,今天早上又骂了小松鼠,你真是个十足的坏人……’”可知,“眼珠一转”狐狸“眼珠一转”后开始骂乌鸦,表示狐狸在奉承失败后,立刻转动眼珠思考新计策。这个词语生动地描绘了狐狸的机灵和狡猾。
30.本题考查短文内容理解。
31.由短文第②自然段“狐狸说:‘乌鸦大姐,你的羽毛真漂亮,远远超过小麻雀。’”与“狐狸又说:‘乌鸦大姐,你的嗓子太好了,唱起歌来叫人听得入迷呢!’”可知,狐狸奉承了两次:第一次说“乌鸦大姐,你的羽毛真漂亮”,第二次说“乌鸦大姐,你的嗓子太好了”。狐狸的目的是让乌鸦开口说话,这样肉就会掉下来,它好趁机叼走。
32.本题考查短文内容理解。
短文通过乌鸦两次上当的故事告诉我们,面对别人的赞美或激将(如狐狸的奉承和辱骂),我们容易冲动犯错。乌鸦因为忍不住反驳而丢了肉,这提醒我们要学会控制情绪,理性判断,不要轻易被外界影响。
【小题5】本题考查开放性作答。
从短文看,乌鸦张嘴反驳导致肉掉下来。要避免张嘴,乌鸦可以用身体语言回应,比如摇头表示狐狸在胡说(否认狐狸的话),这样既能反驳又不丢肉。这个方法简单可行,符合乌鸦的动物特性(如鸟类会用头部动作表达意思)。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