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阅读训练】统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课外阅读专项(二)(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暑假阅读训练】统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课外阅读专项(二)(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432.1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7-04 14:07:3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暑假阅读训练】课外阅读专项(二)-语文四年级下册统编版
颤抖的毽子
①记得大约是在小学三四年级的时候,学校里兴起踢毽子的游戏。不但看踢的技巧,还要比一比谁制作的毽子最漂亮。我踢毽子,单脚踢还可以,双脚踢就不熟练了。所以,我决心要在制作毽子上超过别人。我家养了一只大公鸡,它尾巴上的翎(líng)毛在阳光照耀下变幻着不同的色彩。我要用它的翎毛为自己制作一只漂亮的毽子。
②这一天,我约了几个要好的同学,把鸡围住,包围圈慢慢地缩小着,缩小着。大公鸡似乎已经预感到面临的危险,它伸长了脖子,竖起了羽毛,好像要和我们争斗一场。当我们一窝蜂地扑上去,擒住了它,七手八脚地拔着它的翎毛。大公鸡喔喔喔地叫着,它再也忍受不住疼痛,竟然拼出了极大的力气,一下子就挣脱了我们,腾空飞起来。
③大概是因为冲得过猛,它竟然冲进了一个很深、很大的蓄水池。我们想了很多办法救它,但是都无济于事。那只大公鸡在水里泡了很久,浑身的羽毛都湿透了,眼看着就要被淹死了,它也再也无力反抗了。我们找来一根铁钩子才把它打捞上来。它躺在地上一动不动地喘着气……
④第二天一早,我怀着惴惴不安的心情,带着新制作的毽子来到学校。同学们都围了上来,纷纷夸奖我的毽子做得最漂亮。可是我却高兴不起来,望着手中的毽子,它在瑟瑟地颤抖着。
⑤后来,我的那只大公鸡还是慢慢地站起来了,又开始吃东西,又能喔喔喔地叫了。我常常单独喂它一些好吃的。但是,我从来没有让它看到那只漂亮的毽子。
1.“我”为什么决心要在制作毽子上超过别人?用横线“_____”画出相关原因。
2.给其余三个自然段列出小标题。
①决心制作毽子 ② ③
④ ⑤真诚弥补过错
3.[单选]“可是我却高兴不起来,望着手中的毽子,它在瑟瑟地颤抖着”。对带点部分的正确理解是(  )(填序号)
A.“我”看到了毽子在风中摇摆
B.表达了“我”当时的不满和愤怒
C.表达了“我”内心的羞愧和对大公鸡的内疚。
D.当天的天气寒冷,“我”在寒风中颤抖
4.请读第⑤自然段,从内容或启发的角度提一个问题,并试着回答。
提问:
回答:
5.读完短文,你认为文中的“我”是个怎样的孩子?联系短文写一写。
连续性文本阅读
乌龟
①父亲买回来九只乌龟。其中八只只有大人的巴掌那么大,龟壳是黑里泛出点黄;还有一只只有其他的一半大,龟壳是黑里泛出点青来。
②我在铺砖的天井里为乌龟拓出一尺见方的泥地。乌龟们很喜欢这一方泥土,久久盘桓(huán),如它们的床。
③乌龟刚来,我好奇得不得了,老是垫只小凳子,踮脚趴在窗槛上用小竹竿逗它们。先是竹竿一扬,乌龟就把头、爪和尾全缩进壳里去。后来它们有了经验,非得竹竿敲到背上才敷衍似的把脑袋缩进去,尾巴还是不肯缩,大概嫌麻烦。于是,我干脆用竹竿把乌龟挑得仰翻在地。隔一会儿,乌龟慢吞吞地伸出头和颈,还有一边的两只脚,一顶,咯,翻回来了。这种玩法需要耐心,有时,它们迟迟不动,气死人呢!我有时把九只乌龟全翻过身来,让它们比赛谁先翻身,得冠军的大多是那只小乌龟。
④乌龟的食谱很广,米、谷、菜、小虫等等什么都吃。蚯蚓是它们的最爱,一见蚯蚓,它们立刻活跃起来,胆子也忽然变大了,都来抢着吃。有时两只乌龟咬住一条蚯蚓,像拔河似的拉扯不休,最后把蚯蚓拉断才算完事。乌龟吃螺蛳也好玩。对付小螺蛳,它们可以硬咬,遇上大螺蛳就得靠耐心取胜——静等着螺蛳从壳里探出身来。螺蛳也是慢性子,缩在壳里久久不出来。两种慢性子动物在一起,故事就发展得太慢、太拖沓,没法子看下去。螺蛳最后还是全军覆没了,可见乌龟比螺蛳更有耐心。
⑤到了这一年的初冬,小天井里只剩下了三只乌龟,两只大的,一只小的。父亲把它们收进一只装了泥土和砻糠①的甏②里。
⑥乌龟是哑巴,可有了它们,小天井也挺热闹的。乌龟冬眠去了,我的小天井立刻显得空空荡荡,一时让人不大习惯。
(有删改)
注释:①砻糠(lóng kāng):稻谷砻过后脱下的外壳。②髡(bèng):瓮,坛子。
6.作者写了有关乌龟哪些方面的内容?请完成思维导图。
7.联系上下文,第③自然段中加点的“这种玩法”是指( )
A.扬起竹竿,吓唬乌龟。 B.用竹竿敲乌龟背。
C.用竹竿把乌龟挑得仰翻在地。 D.用竹竿给乌龟挠痒痒。
8.乌龟翻身的过程是“ → 翻回来了”。
9.读第④自然段画“一”的句子,从“ ”“胆子也忽然变大”等地方可以看出,作者运用 的修辞手法,生动有趣地再现了 的画面。作者对乌龟进行了如此细致的观察,由此可以体会到作者对乌龟的 之情。
10.读了短文《乌龟》,我从乌龟的生活习性上看出:乌龟的最大特点是 ,它身上体现出的一种 品质,值得我学习。
阅读。
礼物
①学期快结束时,传来个令人不快的消息:同学“袋鼠”下学期要转学回郊区了。大家都很留恋,贾梅也觉得很惋惜。同学们决定期末考试完毕为他开一个告别会。
②大家都在准备小礼品,贾梅想送一件别致的礼物,可凡是她想到的,别人也会想到,像什么歌谱、书签、钢笔啦,送这类礼物,非重复不可。贾梅去问哥哥,贾里看妹妹如此诚恳,才说:“如果送一样他正想要却没有的东西,那他会一直记住!”
③贾梅觉得哥哥说得很有道理,可她观察了几天,仍没发现“袋鼠”缺什么。虽然他家条件不好,衣着很旧,有点儿怕冷,总擦鼻涕,但他的学习用品倒很齐全。总不能送一件名牌羽绒服吧,贾梅可不是大富翁。最后,还是妈妈在边上插了句嘴:“你要是手巧,织一副手套该多好,冬至过去就是三九天了,冷!”
④妈妈万岁!世上找不出比这更好的礼物。“袋鼠”一到冬天就长冻疮,手背又红又肿。见贾梅赞成,妈妈的热情全被调动了,全心全意教贾梅编织。从那天起,贾梅就弄针弄线,做起了蹩(bié)脚的编织活儿。可惜贾梅不成器,总是学不好,动不动就漏针。妈妈给她织了一双样品手套,挺括、平整,非常漂亮;相比之下,贾梅织的那双就有点儿像残次品,脏兮兮、皱巴巴的。
⑤到了告别会前夕,贾梅简直羞于把这礼物拿出去。贾里也说:“搞什么?你这手套给家里的狗戴差不多,弄都弄不平。”妈妈决定做无名英雄,让贾梅把她织的样品带去送给“袋鼠”,事到如今,贾梅也只能顺水推舟。
⑥告别会上,当贾梅拿出礼物时,全班都镇住了,大家都说:“呀,手织品!”一时间,大家都传说学校有一位心灵手巧的女生,织得一手好毛线,织的手套赶上出口水平。连班里的调皮鬼邱士力也说:“哪天我也转学算了,你也送我一副漂亮手套吧。”想不到这家伙后来居然想用自己的羊皮手套跟“袋鼠”交换那副手织的手套。“袋鼠”当然不同意!
⑦但是令贾梅难过的是,“袋鼠”那么信任她,问她学编织多少年了。他说:“你真是心灵手巧!”贾梅忐忑不安好久,仿佛辜(gū)负了一个好人。
⑧后来,“袋鼠”转走了,贾梅鼓足勇气把自己织的怪模怪样的手套寄给他,并附言道:“这是我真正的水平。”“袋鼠”很快就邮回了贾梅妈妈织的样品,并附言说:“我很激动,因为认识了你这样丰富、实在的女生。”他还说:“即使邱士力用十副皮手套来换,我也不会换。”
⑨那副退回来的手套,贾梅戴了两次,就被塞在不起眼的角落里,下落不明,因为它虽然漂亮,但只是一副一般的手套,远远比不上那副皱巴巴的手套。
11.新思维逻辑梳理 根据短文内容,围绕“手套”填写小标题。
定手套→ → →换手套
12.默读短文,整体感知,提炼信息填空。
“顺水推舟”在短文中具体指的事情是 。通过字形和联系上下文来理解,“忐忑不安”的意思是 ;短文中让贾梅“忐忑不安”的原因是 。
13.读短文中画“ ”的句子,分析“袋鼠”不会跟邱士力换手套的原因,下列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
A.邱士力是个“调皮鬼”,所以“袋鼠”不愿意跟他换手套。
B.“袋鼠”手上长冻疮,羊皮手套不如毛线手套保暖。
C.这副手套是贾梅织的,一针一线都体现出她对“袋鼠”的真情。
D.这副手套不仅体现出贾梅对“袋鼠”的真情,还体现了她的诚实。
14.语文要素·联系贾梅的言行,写一写她是个怎样的人。(至少写出两点)
15.新思维开放探究 短文结尾说那副退回来的手套“虽然漂亮,但只是一副一般的手套,远远比不上那副皱巴巴的手套”,为什么这样说呢?
阅读。
烈日炎炎防溺水
①世卫组织报告显示,全球每年约有37.2万人溺水死亡,每小时就有40多人溺水死亡,半数以上溺水死亡者不到25岁,这些数字令人触目惊心。在我国,溺水是青少年儿童伤害致死的首要原因。
②溺水为什么这么危险?你肯定有喝水被呛到的经历,就算是呛一小口水,身体都会作出剧烈的反应——剧烈咳嗽,这种反应是不受自己控制的。所以在溺水时,这简直就是火上浇油,一咳喉咙就会打开,更多的水会侵入呼吸道,长驱直入,灌入肺部,那么人很快就会缺氧直至室(zhì)息。吸入的水还会引起血液渗透压改变、电解质紊乱,损害组织,最终令心脏停止跳动。
③如果肺部进水过多,就算被及时救起,延迟性的肺水肿依然会造成呼吸困难,溺水者也可能会于几小时后在陆地上溺死,发生所谓的“二次溺水”。
④溺水是如此危险,还因为它不容易被发现。从溺水发生到溺水者被淹没,只有20~60秒的时间。这期间,并不像电视剧里演的那样,溺水者基本上是没机会大声呼救或用力挥动手臂求救的。因为一旦溺水,身体就会下沉,为了不让水进入口鼻,人会本能地屏息闭气,再次浮起时,连换口气都来不及,也根本张不开嘴呼救,而且胳膊一旦伸出水面,反而会加速身体的下沉。
⑤古人说:“善水者,溺于水。”游泳技术高的人往往爱到野外开放性水域游泳,如江河、湖泊、水库。这些地方往往环境复杂,有水草、漩涡、急流等,游泳者更容易疲惫、抽筋或遇到障碍物,大大增加了溺水的风险。
⑥有水的地方几乎都有溺水风险,在家中,浴缸、水桶也存在溺水风险;游泳池也并非毫无风险之地。暑期烈日炎炎,儿童即使去游泳池游泳消暑也必须有家长陪同。
16.对第①自然段中列出的数字,下面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全球每年溺水死亡的人很多。
B.全球每年溺水死亡的人数很多,大部分溺水者较年轻。
C.溺水非常危险,后果令人触目惊心。
D.溺水死亡很快,对青少年儿童伤害较大。
17.第③自然段中的加点词语“也可能”不能去掉,原因是( )
A.去掉后句子表达就不完整了。
B.去掉后句子表达就不够通顺了。
C.去掉后就不能体现溺水的危险了。
D.并不是所有的溺水者都会发生“二次溺水”,去掉后句子表达就不准确了。
18.对第④自然段的内容概括最准确的一项是( )
A.从溺水发生到溺水者被淹没,时间很短。
B.溺水者基本上是没机会大声呼救的。
C.溺水时张不开嘴呼救,胳膊伸出水面还会加速身体的下沉。
D.溺水不容易被发现,非常危险。
19.第②自然段举了喝水被呛到的例子,目的是( )
A.说明溺水很难受。 B.说明溺水非常危险。
C.说明溺水会剧烈咳嗽。 D.说明溺水时人会控制不住自己。
20.联系短文内容,下面做法正确的一项是( )
A.小明游泳技术好,他邀请小伙伴一起去游泳池游泳。
B.镇江金山湖水面宽阔平静,小华和小伙伴们一起去那里游泳。
C.独自在家的小刚,在大浴缸里放满水玩耍。
D.爸爸带着小静去游泳池的浅水区游泳。
阅读。
《青铜葵花》(节选)
①大雁飞尽时,青铜家的大屋盖成了。
②这幢大屋牵动了大麦地的许多目光。在大麦地,有这样的房子的人家并不多。他们或近或远地看着这幢“金屋”,觉得大麦地最穷的这户人家,开始兴旺了。
③爸爸爬上屋顶,做了一件让青铜和葵花差点儿没有吓破胆的事:他划了一根火柴,让站在下面的人看了看,然后竟然扔到了房顶上。随即,屋顶上就烧起薄薄的小火,并迅速蔓延开去,从这半边烧到了那半边。
④青铜急得在地上直跳。
⑤葵花大叫着:“爸爸!爸爸!”
⑥爸爸却站在屋顶上,若无其事地朝他们笑笑。
⑦站在地面上的大人们,也都一个个笑着。
⑧这使青铜和葵花感到很纳闷:这些大人们难道疯了吗?
⑨但屋顶上的火,不一会儿就自动熄灭了。
⑩青铜吓得直拍胸脯,葵花吓得用两排白牙咬着一排手指。
奶奶说:“这房顶上的茅草够人家盖两个房顶,那茅草是一根一根地压着的,没一丝空隙儿,茅草又不像麦秸见火就着,烧掉的是乱草、草渣、草毛。一烧,反而好看了。”
两个孩子再朝屋顶看时,爸爸正用一把大扫帚在屋顶上刷着,把刚才的草灰都刷到了地上,只见那屋顶被火烧得光溜溜的,越发的金光闪闪。
爸爸在屋顶上坐下了。
青铜仰望着爸爸,心里很羡慕爸爸能高高地坐在房顶上。爸爸朝他招招手:“你也上来吧。”青铜连忙从梯子上爬到了屋顶上。
葵花见了,在下面摇着手:“哥哥,我也要上去!”青铜望着爸爸:“也让她上来吧?”爸爸点点头。
下面的大人,就扶着葵花爬上了梯子。爸爸在上面伸出大手,将她也拉到了屋顶上。葵花先是有点儿害怕,可是由爸爸用胳膊抱着她,过了一会儿,就一点儿也不害怕了。
三个人坐在屋顶上,吸引了许多人,站在那里朝他们观望。妈妈说:“这爷儿仨!”
青铜、葵花坐在房顶上,可以看出去很远。他们看到了整个大麦地村,看到了村后的风车,看到了大河那边的干校,还有一眼望不到头的芦苇荡……
葵花朝下面的奶奶嚷道:“奶奶,你也上来吧!”妈妈说:“尽胡说呢!”
爷儿仨,不论奶奶与妈妈怎么呼唤他们,也不肯下来。他们一个挨一个地坐着,也不说话,静静地看着冬季到来之前的村庄与乡野……
目录:
第一章 小木船 001 第二章 葵花田 020 第三章 老槐树 042 第四章 芦花鞋 061 第五章 金茅草 087 第六章 冰项链 115 第七章 三月蝗 148 第八章 纸灯笼 186 第九章 大草垛 220 美丽的痛苦(代后记) 243
21.结合文章内容和目录,我认为选自 章节,我的理由是: 。。
22.联系上下文,我知道“蔓延”一词的意思是 ;我还知道“若无其事”一词的意思是 。
23.请你试着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三个问题:
(1) 。
(2) 。
(3) 。
24.爸爸做的让青铜和葵花差点儿没有吓破胆的事情是 ;请画出文中描写青铜和葵花内心紧张的语句。
爸爸这样做的原因是:
救火英雄王锋
①在河南省南阳市卧龙区西华村,一栋三层民宅正被房东维修、粉刷,然而,大门上漆黑的门框,仍记录着那惊心动魄的一幕。
②“咋恁大烟呢?”王锋把妻子潘品推醒,说着就打开了卧室房门,只见一楼公共大厅已浓烟滚滚。
③“着火了,快救人!”王锋顾不上穿衣服,打开楼门大喊。
④他们的房间离大门最近,王锋把女儿转移到安全地带,随后转身冲进火海,一把拉起吓呆的妻子和儿子往外跑。
⑤浓烟迅速吞噬了整栋楼。
⑥“赶紧报警!”王锋冲妻子喊了一句,再次冲入火海。
⑦浓烟太呛,门从里面已经打不开了。王锋从外面把门踹开,拉着邻居往外跑,他自己连鞋都没穿。
⑧再次出现在楼外时,王锋身上并没有怎么受伤。他又一次转身,第三次冲进了火海。潘品想拦,却没有拦住。
⑨王锋奔上二楼、三楼,把所有住户的门都拍打一遍,才跌跌撞撞地跑了出来。邻居们看到震撼的一幕:一个“黑炭”从火中跑了出来,全身皮肤都烧焦了。
⑩消防车鸣着警笛赶来。王锋怕消防队员找不到路,又跑到巷口去迎接,于是就留下了那50多米长的血脚印。到了巷口,他再也站不住了,一屁股坐到地上……
当人们扶他上教护车时,他仍然喘着气说:“让别人……先上车……我不要紧……”
在这座失火的三层小楼内,除王锋外,其余20多人,无一人受伤。他最先发现火情,离出口最近,却烧得最重。
25.王锋一共三次冲进火海,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
26.王锋最先发现火情,离出口最近,却烧得最重的原因是什么?
27.从短文中,我们可以感受到王锋( )的品质。
A.惊慌失措、贪生怕死 B.自私自利、乐于助人
C.临危不惧、舍己救人 D.见义勇为、唯利是图
28.王锋的英雄壮举,让你对生命有了怎样的体会?
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
①1928年初,时任中共湖北省委委员的夏明翰(hàn)不幸被捕了。‖
②敌人满脸杀气地问:“你姓什么?”
③夏明翰若有所思地说:“姓冬!”
④“胡说!”敌人拍着惊堂木,“你明明姓夏,为什么乱讲?”夏明翰从容不迫地说:“你们把黑说成白,把天说成地,把杀人说成慈悲,把卖国说成爱国,我姓夏,当然应该说姓冬!”
⑤敌人无言以对,硬着头皮继续问:“多少岁?”
⑥“共产党万岁!”
⑦“籍贯?”
⑧“革命者四海为家,我们的籍贯是全世界!”夏明翰越说情绪越激昂,“我们坚信,有前仆后继的爱国者投入革命的洪流,共产党必胜,红旗也一定会插遍全球。”
⑨敌人慌了,急欲收场,便匆忙问道:“有无宗教信仰?”
⑩“我们共产党人不信神,不信鬼,不像你们一手捧经书,一手拿屠刀!”
敌人别有用心地说:“那就是说你没有信仰咯?”
“怎么没有信仰?”夏明翰大声宣布,“我信仰马克思主义!”‖ 夏明翰入狱后,敌人企图从他口中得到党的机密,特派人到狱中“规劝”,遭到夏明翰严厉痛斥。敌人又施加各种酷刑逼问,可是无论怎样软硬兼施,均告无效。1928年3月20日,敌人对夏明翰下了毒手。‖
临刑前,敌人问他有无遗言,夏明翰厉声喝道:“给我拿纸笔来!”
他接过纸,饱蘸(zhàn)浓墨,写下了使革命者精神振奋、反动派闻风丧胆的五言就义诗:“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面对敌人的枪口,他高呼着“共产主义万岁!共产党万岁!”英勇就义了。‖
29.根据文章内容,给下面词语进行分类,把序号填在后面的横线上。
①满脸杀气 ②英勇就义 ③情绪激昂 ④别有用心
⑤软硬兼施 ⑥前仆后继 ⑦从容不迫 ⑧闻风丧胆
描写革命者: 描写敌人:
30.文章已用“‖”划分为四部分,照样子给每部分取一个恰当的小标题。
→ →入狱→
31.文中画“ ”的句子对敌人进行了 描写和 描写,对夏明翰主要进行了 描写,从这段话中,我们可以看出夏明翰是一个 的革命者。
32.下面这两句话是文章原文的开头和结尾,( )应加在开头前,( )应加在结尾后。(填序号)
A.一首斗志昂扬的《就义诗》,鼓舞了无数后来者前仆后继加入革命洪流中,谱写了一曲胜利的壮歌。
B.夏明翰是中国革命史中的一位钢铁战士,他的《就义诗》写得惊天地,泣鬼神。
33.简要说说你对夏明翰《就义诗》的理解。
课外阅读。
竹林
①我爱鸟语花香,更爱眼前的这片竹林。
②又一次走进竹林,像是走进了世外桃源,心都醉了。单听微风中竹叶的窃窃私语,就足以让人感受到声音的动人。眼前一片绿色,青翠欲滴。绿是生命的象征,竹林里生机勃勃,真让我陶醉。
③鸟雀在竹枝间欢蹦乱跳。它们这儿一声,那儿一调,上下呼应,远近附和,清脆婉转。细看,这些鸟儿五颜六色,姿态各异。噢,它们今天是在竹林里开歌咏会,要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了。鸟儿见到我,有的羞答答地躲进竹叶里;有的大胆地站在枝叶上,向我点头致意;有的对我的到来并不惊奇,仍在唱着自己的歌。我不禁鼓起掌来,为它们的表演叫好。这下可不妙,它们害怕了,乱糟糟地叫成一团,好像在问:“哪里来的庞然怪物,到这里来捣乱?”
④有鸟语便有花香。花儿有名的,没名的,朵朵艳丽而芬芳。低头看去,花儿朵朵,一簇一簇的。我真担心,看多了,我的眼睛会被染成五颜六色。不过,染了彩也好——看多彩的世界就更方便了。有了鲜艳的花儿,生活中就有了芳香,人世间便充满了温馨。禁不住,我俯身摘下一朵,放在心口。我真希望它能变成我的灵魂。
⑤最妙的是,竹林间竟有一条小河。河水叮咚,更衬托出林中的寂静。偶尔有阳光从竹缝中跳到河面上,顿时,小河波光闪动,光芒直刺我的眼睛。河中的小鱼儿异常活跃,在河水中忽上忽下地蹿动着。清澈的河水蜿蜒东去,带着岸边的鸟语花香,去向太阳问好。
⑥我不是第一次来这竹林,但每次来了就不肯离去。如果真有来生,我真想成为这里的一株竹子,永远扎根在这里。
34.根据短文内容把下列词语补充完整。
( )翠( )滴 世外( )( )
五( )六( ) 欢( )乱( )
35.根据意思从短文找出相应的成语。
(1)外表上庞大的东西。( ) (2)生命力强,富有朝气。( )
36.根据短文内容填空。
作者通过 、 、 这三个方面为我们描绘了一幅竹林醉人图。进入竹林时,作者的感受是 。
37.用“ ”画出文中的排比句。
38.认真读短文,你体会到作者表达什么样的感情?
《【暑假阅读训练】课外阅读专项(二)-语文四年级下册统编版》参考答案
1.我踢毽子,单脚踢还可以,双脚踢就不熟练了。所以,我决心要在制作毽子上超过别人。 2. 围捕公鸡拔毛 公鸡落水施救 毽子漂亮却难高兴 3.C 4. 第⑤自然段中“我从来没有让它看到那只漂亮的毽子”,体现了“我”怎样的心理? 体现了“我”对伤害公鸡的愧疚,不想再让它回忆起痛苦的经历,也表达了“我”的自责与反思。 5.“我”是一个有竞争心但知错能改的孩子。起初为了制作漂亮的毽子不顾大公鸡的痛苦,但在看到它受伤后感到内疚,并通过单独喂食弥补过错,体现了善良和反省的品质。
【导语】这篇《颤抖的毽子》通过童年制作毽子的经历,展现了孩童天真与残忍并存的矛盾心理。文章以“翎毛-挣扎-颤抖”为线索,巧妙运用象征手法(湿透的羽毛对应颤抖的毽子),将物质追求与道德觉醒形成强烈反差。作者用细腻的动作描写(如公鸡“腾空飞起”的爆发力)和精妙的情感递进(从兴奋到内疚),完成了从物质占有到心灵忏悔的成长叙事。结尾“单独喂食”的细节,既保留了童真又体现了道德反思的萌芽,使文章具有打动人心的艺术张力。
1.本题考查的是找关键句。
根据文章第①自然段“我踢毽子,单脚踢还可以,双脚踢就不熟练了。所以,我决心要在制作毽子上超过别人。”可知,“我”因双脚踢毽子不熟练,知道自己技巧不如人,所以想在制作毽子上赢过别人,体现了“我”的好胜心,也引出了后面抓鸡做毽子的事。
故原因是:我踢毽子,单脚踢还可以,双脚踢就不熟练了。
2.本题考查的是写小标题。
文章第②自然段主要描述“我”和同学围堵公鸡、拔取翎毛的过程(“把鸡围住”“扑上去擒住”“拔着它的翎毛”)。
故标题可取为:捉鸡拔翎毛。
文章第③自然段聚焦公鸡因挣扎冲进蓄水池、众人施救的情节(“冲进蓄水池”“想办法救它”“用铁钩子打捞”)。
故标题可取为:公鸡落水打捞。
文章第④自然段写毽子获赞却“高兴不起来”,“心愧疚”直接点明“我”的心理状态(“望着毽子颤抖”的愧疚感),用结果与感受的对比概括段落主旨,突出情感变化。
故标题可取为:毽子颤抖心羞愧。
3.本题考查的是句子的理解。
句子为文章第④自然段的“可是我却高兴不起来,望着手中的毽子,它在瑟瑟地颤抖着。”
A.文中未提及“风”或“毽子因风摇摆”,“颤抖”是心理感受的表达,非物理现象。
B.同学们夸奖毽子漂亮,“我”的反应是“高兴不起来”,而非“不满愤怒”,逻辑矛盾。
D.全文未描述“天气寒冷”,“颤抖”的主体是“毽子”,非“我”的身体动作,与天气无关。
故选C。
4.本题考查阅读策略与方法。
根据第⑤自然段内容,从内容或启发的角度提一个问题,并试着回答。答案并不唯一,言之有理即可。
示例:提问:“我”为什么不让公鸡看到那只毽子?
回答:因为毽子是用公鸡的翎毛做的,“我”伤害了它,不让它看到是怕它想起痛苦,也体现“我”心里愧疚、知错了。
5.本题考查的是分析人物形象。
文中第①自然段提到因双脚踢毽子不熟练,便决心在制作毽子上超越他人,体现出好胜心;第②③自然段提到和同学围捕公鸡拔翎毛、致其落水的行为,尽显孩童的天真与莽撞;第④⑤自然段提到看到公鸡受苦后内心愧疚,通过单独喂食、不让公鸡看到毽子来弥补过错的举动,又展现出善良且知错能改的一面。
因此可知,“我” 是一个有好胜心、天真调皮但知错能改的孩子。
6. 7.C 8. 伸出头和颈,还有一边的两只脚 一顶 9. 活跃起来 拟人 乌龟抢食蚯蚓 喜爱 10. 慢性子 耐心
【导语】这篇《乌龟》以细腻生动的笔触,展现了人与动物的温情互动。作者通过五个维度刻画乌龟:外形特征(大小/壳色差异)、生活环境(泥地设置)、互动趣事(逗弄/翻身比赛)、饮食习性(捕食蚯蚓/螺蛳的生动场景)、冬眠状态。文中拟人手法运用精妙,如“拔河似的拉扯”“慢性子动物”等描述,既准确捕捉了乌龟的行动特点,又赋予其人格化魅力。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生命细致观察的乐趣,以及动物陪伴带来的生活意趣,结尾冬眠时的怅然若失更反衬出深厚的情感联结。
6.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概括。
阅读全文,根据第①段中的句子“其中八只只有大人的巴掌那么大,龟壳是黑里泛出点黄;还有一只只有其他的一半大,龟壳是黑里泛出点青来。”可知,作者写了乌龟的大小和外形这两个方面,故(左起)导图中第一个空格处填“外形”;根据第③段中的句子“乌龟刚来,我好奇得不得了,老是垫只小凳子,踮脚趴在窗槛上用小竹竿逗它们。”可知,作者写了“我”逗乌龟玩的内容,故图中第二个空格处填“逗乌龟玩”;根据第④段的句子“乌龟的食谱很广,米、谷、菜、小虫等等什么都吃。”可知,作者写了乌龟的饮食习惯这个方面的内容,故第三个空格处填“饮食习惯”。
7.本题考查分析字词句段的含义及作用。
C.阅读全文,根据第③段中的句子“于是,我干脆用竹竿把乌龟挑得仰翻在地。隔一会儿,乌龟慢吞吞地伸出头和颈,还有一边的两只脚,一顶,咯,翻回来了。这种玩法需要耐心,有时,它们迟迟不动,气死人呢!”可知,“这种玩法”是指用竹竿把乌龟挑得仰翻在地。
故选C。
8.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概括。
阅读全文,根据第③段中的句子“于是,我干脆用竹竿把乌龟挑得仰翻在地。隔一会儿,乌龟慢吞吞地伸出头和颈,还有一边的两只脚,一顶,咯,翻回来了。”可知,乌龟翻身的过程是:慢吞吞地伸出头和颈,还有一边的两只脚→一顶翻回来了。
9.本题考查修辞手法、分析字词句段的含义及主旨情感。
对第④段中的画线句子内容进行分析可知,句子中把乌龟赋予人的思想和行为:“活跃起来”“胆子也忽然变大了”,故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将乌龟觅食的生动画面跃然纸上,生动有趣地再现了乌龟抢食蚯蚓的画面;作者通过对乌龟喂食时的细致观察,体现出了作者对乌龟的喜爱之情。
10.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概括及人物形象的分析。
阅读全文,根据第④段中的句子“乌龟吃螺蛳也好玩。对付小螺蛳,它们可以硬咬,遇上大螺蛳就得靠耐心取胜——静等着螺蛳从壳里探出身来。螺蛳也是慢性子,缩在壳里久久不出来。两种慢性子动物在一起,故事就发展得太慢、太拖沓,没法子看下去。螺蛳最后还是全军覆没了,可见乌龟比螺蛳更有耐心。”可知,乌龟的最大特点是“慢性子”;而“慢性子”的反复强调,则凸显乌龟耐心、沉稳的品质。
11. 织手套 送手套 12. 贾梅把妈妈织的样品手套送给“袋鼠” 心神不安 她把妈妈织的手套当作自己织的送给“袋鼠”,“袋鼠”信任她,称赞她心灵手巧 13.D 14.①富有同情心 ②诚实 15.虽然那副退回来的手套漂亮,但那是妈妈织的。那副皱巴巴的手套是贾梅亲手织的,虽然不好看,却体现了贾梅对同学真诚的关心,是同学情谊的象征。
【导语】这篇《礼物》通过“手套”这一载体,展现了真挚的同学情谊。文章以“定手套—织手套—送手套—换手套”为线索,巧妙运用对比手法:妈妈织的精致手套与贾梅的“残次品”形成外在对比,而最终“袋鼠”珍视的恰恰是后者,凸显了情感价值高于物质价值的主题。人物塑造生动,贾梅的真诚与内疚、“袋鼠”的珍视与理解,都体现了青春期孩子纯真而细腻的情感世界。结尾的点睛之笔升华了主题,表明真心付出比完美形式更珍贵。
11.本题考查短文内容理解与拟写小标题。
由短文第③自然段第4句“最后,还是妈妈在边上插了句嘴:‘你要是手巧,织一副手套该多好,冬至过去就是三九天了,冷!’”可知,在不知道送“袋鼠”什么礼物时,妈妈的建议让我想到送手套。
由短文第④自然段“见贾梅赞成,妈妈的热情全被调动了,全心全意教贾梅编织。从那天起,贾梅就弄针弄线,做起了蹩脚的编织活儿。可惜贾梅不成器,总是学不好,动不动就漏针”可知,贾梅学习编织,但织得不好。
由短文第⑤自然段“妈妈决定做无名英雄,让贾梅把她织的样品带去送给“袋鼠”,事到如今,贾梅也只能顺水推舟”可知,贾梅用妈妈织的样品代替自己的送出。
由短文第⑧自然段“后来,‘袋鼠’转走了,贾梅鼓足勇气把自己织的怪模怪样的手套寄给他,并附言道:‘这是我真正的水平。’‘袋鼠’很快就邮回了贾梅妈妈织的样品,并附言说:‘我很激动,因为认识了你这样丰富、实在的女生。’”可知,袋鼠不仅没有“嫌弃”我织的手套,还寄回来了妈妈织的样品,说明“袋鼠”很珍惜“我”送的礼物。
可概括为:定手套→编织手套→送出手套→换手套。
12.本题考查词语解释和文段内容理解。
(1)由短文第⑤自然段第4句“妈妈决定做无名英雄,让贾梅把她织的样品带去送给“袋鼠”,事到如今,贾梅也只能顺水推舟”可知,“顺水推舟”在短文中具体指的事情是:贾梅接受妈妈的建议,把妈妈织的样品送给“袋鼠”。
(2)忐忑不安:从字形看,“忐”是“上心”,“忑”是“下心”,形容内心慌乱。
由短文第⑦自然段“但是令贾梅难过的是,“袋鼠”那么信任她,问她学编织多少年了。他说:“你真是心灵手巧!”贾梅忐忑不安好久,仿佛辜负了一个好人”可知,“袋鼠”夸她心灵手巧,但手套实际是妈妈织的,贾梅觉得自己欺骗了他而愧疚不安。
13.本题考查分析句子含义。
由短文第⑤自然段第4句“妈妈决定做无名英雄,让贾梅把她织的样品带去送给“袋鼠”,事到如今,贾梅也只能顺水推舟”;第⑧自然段“他还说:“即使邱士力用十副皮手套来换,我也不会换”可知,可知,贾梅把妈妈织的样品送给“袋鼠”,手套最初是妈妈织的,非贾梅亲手所做,但是承载贾梅的真心(努力学编织)和诚实(后期寄出自己织的并坦白)。
故选D。
14.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
由短文第④自然段“‘袋鼠’一到冬天就长冻疮,手背又红又肿”“从那天起,贾梅就弄针弄线,做起了蹩脚的编织活儿。可惜贾梅不成器,总是学不好,动不动就漏针”可知,为“袋鼠”亲手织手套,关心他的冻疮,体现出贾梅是个善良有爱心的孩子。
由短文第⑧自然段“后来,‘袋鼠’转走了,贾梅鼓足勇气把自己织的怪模怪样的手套寄给他,并附言道:‘这是我真正的水平。’‘袋鼠’很快就邮回了贾梅妈妈织的样品,并附言说:‘我很激动,因为认识了你这样丰富、实在的女生。’”可知,虽一时用妈妈的手套,但后来主动寄出自己织的并坦白,体现出贾梅是个诚实勇敢的孩子。
15.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和语言表达。
妈妈织的手套虽漂亮,但代表的是“虚假的完美”;贾梅自己织的虽然皱巴巴,却包含她的真心、努力和诚实,因此更珍贵。
16.B 17.D 18.D 19.B 20.D
【导语】这篇科普文章以“防溺水”为主题,通过数据、原理分析和案例说明,系统阐述了溺水的危险性。文章结构清晰,从全球数据引入,逐步分析溺水致死机制、隐蔽性和高危场景,最后提出警示。语言平实但富有警示性,运用列数字、举例子等说明方法,特别是通过呛水的生活经验类比,使专业医学原理通俗易懂。文中“善水者,溺于水”等古语的引用,既增强了说服力,又体现了文化底蕴。整体而言,这是一篇兼具科学性、警示性和可读性的优秀科普短文。
16.本题考查分析字词的理解。
第①自然段中“全球每年约有37.2万人溺水死亡,每小时就有多人溺水死亡,半数以上溺水死亡者不到25岁”,这些数字既体现了全球每年溺水死亡的人数多,又强调了大部分溺水者较为年轻。
故选B。
17.本题考查分析字词的作用。
“也可能”表示一种不确定的情况。文中说溺水者即使被及时救起,也可能会在几小时后在陆地上发生“二次溺水”,并不是所有的溺水者都会发生这种情况,如果去掉“也可能”,句子表达就过于绝对,不准确了,所以不能去掉。
故选D。
18.本题考查内容概括。
第④自然段先指出溺水不容易被发现,接着阐述从溺水发生到被淹没时间短,溺水者没机会大声呼救等,整体强调的是溺水不容易被发现且非常危险,D选项概括最准确全面。
故选D。
19.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从文中第②段的句子“你肯定有喝水被呛到的经历,就算是呛一小口水,身体都会作出剧烈的反应——剧烈咳嗽,这种反应是不受自己控制的。所以在溺水时,这简直就是火上浇油,一咳喉咙就会打开,更多的水会侵入呼吸道,长驱直入,灌入肺部,那么人很快就会缺氧直至室息。吸入的水还会引起血液渗透压改变、电解质紊乱,损害组织,最终令心脏停止跳动。”可知举喝水被呛到的例子,是为了说明就算是一小口水进入身体,身体都会作出剧烈的、不受自己控制的反应(剧烈咳嗽),进而说明在溺水时这种不受控制的反应会很危险。
故选B。
20.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A.从第⑤段的句子“游泳技术高的人往往爱到野外开放性水域游泳,如江河、湖泊、水库。这些地方往往环境复杂,有水草、漩涡、急流等,游泳者更容易疲惫、抽筋或遇到障碍物,大大增加了溺水的风险。”可知本句错误。
B.从第⑥段的句子“有水的地方几乎都有溺水风险,在家中,浴缸、水桶也存在溺水风险;游泳池也并非毫无风险之地。暑期烈日炎炎,儿童即使去游泳池游泳消暑也必须有家长陪同。”可知本句错误。
C.从第⑥段的句子“有水的地方几乎都有溺水风险,在家中,浴缸、水桶也存在溺水风险;游泳池也并非毫无风险之地。暑期烈日炎炎,儿童即使去游泳池游泳消暑也必须有家长陪同。”可知浴缸也有溺水风险,独自玩水危险。故错误。
D.从第⑥段的句子“有水的地方几乎都有溺水风险,在家中,浴缸、水桶也存在溺水风险;游泳池也并非毫无风险之地。暑期烈日炎炎,儿童即使去游泳池游泳消暑也必须有家长陪同。”可知本句正确。
故选D。
21. 金茅草/第五 整篇文章都是围绕茅草屋展开 22. 向周围扩展;文中指火从这半边烧到那半边 完全像没有那回事一样;文中指爸爸看着火不管不顾地烧 23. 作者如何表现出青铜和葵花内心的紧张的? 爸爸和其它大人的态度与青铜葵花的态度形成对比,体现了什么? 为什么爷儿仨,不论谁怎么呼唤都不肯下来? 24.他划了一根火柴,扔到了他们新盖茅草屋的房顶上
青铜急得在地上直跳。葵花大叫着:“爸爸!爸爸!”
这使青铜和葵花感到很纳闷:这些大人们难道疯了吗?
青铜吓得直拍胸脯,葵花吓得用两排白牙咬着一排手指。
把茅草屋的乱草、草渣、草毛烧掉,使屋子更好看。
【导语】这段《青铜葵花》的选文通过“火烧茅草屋顶”这一戏剧性场景,展现了乡村生活的独特智慧与温情。作者以儿童视角(青铜、葵花的惊恐)与成人视角(爸爸的从容)的对比,巧妙呈现了传统建筑工艺的奥秘。茅草燃烧后“金光闪闪”的屋顶意象,既是对劳动智慧的礼赞,也隐喻着这个贫困家庭的新希望。结尾全家静坐屋顶眺望的镜头,将物质改善与精神升华完美融合,体现了曹文轩作品中特有的诗意现实主义风格。
21.本题考查对文段内容的理解。
文章主要描写了青铜家盖好了新屋的屋顶,爸爸在屋顶放火,奶奶解释这是用特殊的“茅草”(文中描述“茅草是一根一根地压着的,没一丝空隙儿”,烧掉的是乱草草渣),烧完后屋顶变得“金光闪闪”。
目录中只有“第五章 金茅草”明确提到了“金茅草”,这与文中描述的屋顶材质、处理过程和最终金光闪闪的效果高度吻合。其他章节标题(如小木船、芦花鞋、冰项链等)都与盖房顶、茅草无关。
22.本题考查对词语的理解。
“蔓延”出现在原文第③段:“随即,屋顶上就烧起薄薄的小火,并迅速蔓延开去,从这半边烧到了那半边。”句中描述爸爸将火柴扔到房顶后,小火“烧起”并“蔓延开去”,从“这半边”扩展到“那半边”,说明火势在快速扩散。后文第⑨段提到火“自动熄灭”,第 段奶奶解释茅草的特性(“茅草是一根一根地压着的,没一丝空隙儿”),表明火只在表面扩散,未深入内部,暗示“蔓延”是表层的、快速的范围扩大。
由此可知,“蔓延”指火势或其他事物迅速扩展、扩散开来,强调动态的传播过程。
“若无其事”出现在原文第⑥段:“爸爸却站在屋顶上,若无其事地朝他们笑笑。”前文第④-⑤段显示青铜和葵花被爸爸的行为惊吓(“急得在地上直跳”“大叫着”),但爸爸“站在屋顶上”笑着,毫无紧张感;第⑦段提到地面大人们也“笑着”,第⑧段孩子纳闷“大人们难道疯了”,反衬爸爸的镇定。后文第⑨段火“自动熄灭”和第 段奶奶的解释,揭示爸爸和大人们知道火无危险,因此爸爸的表现是故意放松的。
综合语境,“若无其事”指表现得好像没事发生一样,毫不在乎或不露声色,常用于描述从容的态度。
23.本题考查阅读策略和方法。
试着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三个问题,符合要求即可。
示例:
(1)(内容理解)奶奶说烧掉屋顶的乱草渣后屋顶“反而好看了”,结果是什么样子的?
(2)(人物情感/反应)青铜和葵花看到爸爸点火烧屋顶时是什么反应?
(3)(情节发展)爸爸、青铜和葵花最后为什么坐在屋顶上不下来?
24.本题考查对文段内容的理解。
第③段“他划了一根火柴……然后竟然扔到了房顶上。随即,屋顶上就烧起薄薄的小火……”可知爸爸做的让青铜和葵花差点儿没有吓破胆的事情是点燃了刚盖好的新房顶,
第④段“青铜急得在地上直跳。”,第⑤段“葵花大叫着:'爸爸!爸爸!'”和第⑩段:“青铜吓得直拍胸脯,葵花吓得用两排白牙咬着一排手指。”都是描写青铜和葵花内心紧张的语句。
从第 段奶奶的话和第 段结果可知,爸爸这样做的原因是烧掉屋顶茅草里的乱草、草渣、草毛,使茅草屋顶更紧密、更好看。
25. 他救出了妻子和儿子 他救出了一楼的邻居 他奔上二、三楼把所有住户的门都敲了一遍 26.他三次冲进火海救出了20多人。 27.C 28.示例:人的生命只有一次,生命是宝贵的。王锋在生死的关键时刻,选择了舍己救人,将生的希望让给他人,将死亡留给自己。他的行为是英勇的壮举,他的生命是无私而崇高的。
【导语】这篇记叙文通过白描手法,生动再现了王锋三闯火海的英雄事迹。文章以“漆黑门框”的细节切入,采用时间顺序展开叙事,通过“推醒”“冲进”“拍打”等系列动词,构建出紧迫的救援场景。人物语言描写极具张力,如“让别人先上车”的质朴话语,与“全身烧焦”的视觉冲击形成强烈反差,凸显了平民英雄舍己为人的崇高品质。血脚印的意象和反复出现的“冲进”动作,层层递进地强化了人物形象,最终以20多人无恙的对比数据收尾,使文章具有震撼人心的艺术效果。
25.本题考查短文内容理解。
由短文第④自然段“他们的房间离大门最近,王锋把女儿转移到安全地带,随后转身冲进火海,一把拉起吓呆的妻子和儿子往外跑”可知,王锋第一次冲进火海把妻子和儿子救出来。
由短文第⑦自然段“王锋从外面把门踹开,拉着邻居往外跑,他自己连鞋都没穿”可知,王锋第二次冲进火海把邻居救了出来。
由短文第⑨自然段“王锋奔上二楼、三楼,把所有住户的门都拍打一遍,才跌跌撞撞地跑了出来”可知,王锋第三次冲进火场把二楼、三楼的住户的门拍个遍。
26.本题考查短文内容理解。
由短文第 自然段“在这座失火的三层小楼内,除王锋外,其余20多人,无一人受伤。他最先发现火情,离出口最近,却烧得最重”可知,王锋最先发现火情,离出口最近,却烧得最重的原因是三次冲进火海,救出20多人。
27.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
由短文第③自然段“‘着火了,快救人!’王锋顾不上穿衣服,打开楼门大喊”;第④自然段“王锋把女儿转移到安全地带,随后转身冲进火海,一把拉起吓呆的妻子和儿子往外跑”;第⑦自然段“王锋从外面把门踹开,拉着邻居往外跑,他自己连鞋都没穿”;第⑨自然段“王锋奔上二楼、三楼,把所有住户的门都拍打一遍,才跌跌撞撞地跑了出来”;第 自然段“当人们扶他上教护车时,他仍然喘着气说:‘让别人……先上车……我不要紧……’”;第 自然段“在这座失火的三层小楼内,除王锋外,其余20多人,无一人受伤。他最先发现火情,离出口最近,却烧得最重”可知,王锋三次勇敢地冲入火海救人,在火场停留时间最长,体现出王锋为人着想、无私奉献、舍己为人的高尚品质。
故选C。
28.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能力。
题目问的是“王锋的英雄壮举,让你对生命有了怎样的体会?”需要结合王锋的行为,谈自己对生命的感悟或启示。王锋三次冲进火海救人,不顾个人安危。他最先发现火情,离出口最近,却烧得最重,说明他把生的机会留给别人。最后还坚持让其他人先上救护车,体现了他无私的精神。解答时可以围绕“生命的价值”“奉献精神”“舍己为人”等角度展开。用简洁的语言表达自己的体会,避免空泛。
如:王锋的英雄壮举让我体会到,生命的价值不仅在于活着,更在于如何活。他用舍己救人的行动诠释了生命的崇高意义——在危难时刻,无私的奉献和对他人的关爱能让生命绽放出最耀眼的光芒。他的行为告诉我们,真正的英雄主义是为他人付出,甚至牺牲自己。
29. ②③⑥⑦ ①④⑤⑧ 30. 被捕 受审 就义 31. 语言 动作 语言 面对敌人毫不畏惧、能言善辩 32. B A 33.你们砍掉我的头不要紧,只要我的共产主义信仰是真的,即使你们杀死了我,还会有千千万万信仰共产主义的战士继续战斗。
【导语】这篇革命题材的阅读文章通过夏明翰烈士的狱中对话和就义场景,生动展现了共产党人坚定的理想信念和视死如归的革命气节。文章采用对话体与叙事相结合的方式,通过敌我双方的语言交锋形成鲜明对比:敌人色厉内荏的审讯与革命者掷地有声的回答构成强烈戏剧冲突。五言就义诗作为文眼,既升华主题又收束全篇,其”后来人“的意象昭示革命事业薪火相传的深刻寓意。文本语言质朴有力,人物形象塑造立体,充分彰显了革命烈士大无畏的精神品格。
29.本题考查词语分类。
①满脸杀气:形容人脸上带着凶狠、恶毒的表情,通常指敌人或坏人。
②英勇就义:形容为了正义事业而勇敢牺牲,通常指革命者或英雄。
③情绪激昂:形容情绪高涨、充满激情,通常指革命者的坚定信念。
④别有用心 :指心怀不轨,暗藏不良意图,通常指敌人的阴谋诡计。
⑤软硬兼施:指同时使用温和和强硬的手段,通常指敌人的威逼利诱。
⑥前仆后继: 形容革命者不怕牺牲,前赴后继地奋斗。
⑦从容不迫:形容镇定自若、毫不慌乱,通常指革命者的沉着冷静。
⑧闻风丧胆:形容敌人听到风声就害怕,形容革命者的威慑力。
故描写革命者的词语是:②英勇就义、③情绪激昂、⑥前仆后继、⑦从容不迫;
描写敌人:①满脸杀气、④别有用心、⑤软硬兼施、⑧闻风丧胆。
30.本题考查取小标题。
第一部分主要讲述了夏明翰不幸被捕的事情,所以小标题为“被捕”;第二部分围绕敌人对夏明翰进行审问展开,小标题可概括为“受审”;最后一部分着重描写了夏明翰临刑前写下就义诗并英勇就义的过程,小标题是“就义” 。
31.本题考查描写方法及分析人物形象。
结合第④段划线句子可知,“敌人拍着惊堂木”是动作描写,“敌人满脸杀气地问”等是语言描写,这些描写刻画了敌人凶狠的形象。夏明翰与敌人的对话则是语言描写,从他义正言辞地反驳敌人,不畏惧敌人的审问,可以看出他坚贞不屈、大义凛然的品质。
32.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B句“夏明翰是中国革命史中的一位钢铁战士。他的《就义诗》写得惊天地,泣鬼神”,是对夏明翰及其就义诗的总体介绍,起到引出下文的作用,适合放在开头。
A句“一首斗志昂扬的《就义诗》,鼓舞了无数后来者前仆后继加入革命洪流中,谱写了一曲胜利的壮歌”,是对《就义诗》意义的总结和升华,应放在结尾。
故分别选B、A。
33.本题考查诗句理解。
从诗句的字面意思结合夏明翰的革命事迹可知,他为了追求真理和正义,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他相信自己的牺牲不会白费,会有更多的人继承他的遗志,继续为共产主义事业而奋斗。
示例:这首诗表达了夏明翰对共产主义信仰的无比坚定,他将主义看得比生命还重要,即便面临砍头的危险也毫不退缩。同时,“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体现出他坚信革命事业后继有人,有着乐观的革命精神和对未来的坚定信念。
34. 青 欲 桃 源 颜 色 蹦 跳 35. 庞然怪物 生机勃勃 36. 鸟雀 花香 小河 心都醉了 37.鸟儿见到我,有的羞答答地躲进竹叶里;有的大胆地站在枝叶上,向我点头致意;有的对我的到来并不惊奇,仍在唱着自己的歌。 38.作者表达了对竹林的深深喜爱和向往。
【导语】这篇《竹林》是一篇充满诗意的抒情散文,通过细腻的感官描写展现了竹林的自然之美。作者运用多重视角(视觉的“青翠欲滴”、听觉的“窃窃私语”、嗅觉的“芬芳”)构建出立体的竹林图景,拟人化的鸟雀描写尤为生动。文本结构清晰,由整体到局部,最后升华情感,表达了对自然生活的向往。语言风格清新雅致,多处使用破折号制造抒情停顿,排比句式增强韵律感。结尾“来生愿为竹子”的想象,将眷恋之情推向极致,体现了中国传统文人“物我合一”的自然观。
34.本题考查补全词语。
第②段“眼前一片绿色,青翠欲滴。绿是生命的象征,竹林里生机勃勃,真让我陶醉”中可知词语“青翠欲滴”,故①②空分别填入“青”“欲”。
第②段“又一次走进竹林,像是走进了世外桃源,心都醉了”中可知词语“世外桃源”,故③④空分别填入“桃”“源”。
第③段“细看,这些鸟儿五颜六色,姿态各异”中可知词语“五颜六色”,故⑤⑥空分别填入“颜”“色”。
第③段“鸟雀在竹枝间欢蹦乱跳。它们这儿一声,那儿一调,上下呼应,远近附和,清脆婉转”中可知词语“欢蹦乱跳”,故⑦⑧空分别填入“蹦”“跳”。
35.本题考查找关键词。
(1)第③段“这下可不妙,它们害怕了,乱糟糟地叫成一团,好像在问:‘哪里来的庞然大物,到这里来捣乱?’”中“庞然大物”在文中指体型或外形庞大,让“它们”感到害怕的事物。因此可知“庞然大物”的意思是:指形体庞大的事物。故意思是“外表上庞大的东西”的词语是“庞然大物”。
(2)第②段“绿是生命的象征,竹林里生机勃勃,真让我陶醉”句中“生机勃勃”在文中指竹林呈现出生命力旺盛、充满活力的景象。因此可知“生机勃勃”的意思是:生命力旺盛,充满活力,富有朝气的样子。故意思是“生命力强,富有朝气”的词语是“生机勃勃”。
36.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概括和理解、分析主旨情感。
第③段整段都在描写鸟雀在竹枝间的活动,如“鸟雀在竹枝间欢蹦乱跳。它们这儿一声,那儿一调……有的羞答答地躲进竹叶里;有的大胆地站在枝叶上……有的对我的到来并不惊奇,仍在唱着自己的歌”,所以鸟雀是描绘竹林图的一方面。
第④段“有鸟语便有花香。花儿有名的,没名的,朵朵艳丽而芬芳。低头看去,花儿朵朵,一簇一簇的……”,表明花儿是描绘内容之一。
第⑤段“最妙的是,竹林间竟有一条小河。河水叮咚,更衬托出林中的寂静……河中的小鱼儿异常活跃,在河水中忽上忽下地蹿动着”,体现小河也是描绘竹林美景的一部分。
第②段“又一次走进竹林,像是走进了世外桃源,心都醉了”,明确表达了作者进入竹林时的感受是陶醉。
示例:①鸟雀 ②花儿 ③小河 ④陶醉
37.本题考查找关键句。
排比句是把三个或以上结构类似、语气一致、意思相关或相同的句子排列在一起组成的句子。排比句能增强语言的节奏感、条理性,加强表达效果,常用于抒情、议论等多种表达场景 。
第③段“鸟儿见到我,有的羞答答地躲进竹叶里;有的大胆地站在枝叶上,向我点头致意;有的对我的到来并不惊奇,仍在唱着自己的歌”,此句通过“有的……有的……有的……”的句式,构成排比,描写鸟儿不同反应,所以是文中排比句。
38.本题考查分析主旨情感。
第①段“我爱鸟语花香,更爱眼前的这片竹林”直接表明对竹林的喜爱;第②—⑤段分别描写竹林里的鸟雀、花儿、小河等美景,如“竹林里生机勃勃,真让我陶醉”“最妙的是,竹林间竟有一条小河”等语句,字里行间流露出对竹林景色的赞美。
第⑥段“如果真有来生,我真想成为这里的一株竹子,永远扎根在这里”,作者渴望成为竹林的一部分,这种情感是对以竹林为代表的大自然热爱的升华。
示例:作者表达了对竹林(或大自然)深深的喜爱、陶醉和向往之情。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