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暑假阅读训练】课外阅读专项(一)-语文四年级下册统编版
海滨山城——青岛17分
①山东半岛多丘陵山地,海岸线蜿蜒曲折,许多地方岩石临海,形成优良港湾。位于山东半岛南面的青岛,就是一个远近闻名的海滨山城。青岛的各区、县都临海,在海滨经常可以看到一边是危岩峭壁,一边是深邃大海,蔚为壮观。
②青岛是个山城,市区很少有平地,房屋建筑上下错落,道路起伏绵延,有些街道坡度较大,骑车上下坡还真够危险的。
③青岛气侯适宜。盛夏,处于内陆的省会济南很炎热,人们不得不延长中午休息时间,下午2点以后才工作。而青岛白天酷热,一到傍晚,海风吹来,人们会感到阵阵凉意。青岛的秋季更美,有北方的晴爽,而不显得干燥,天与海一样的蓝。即使到了深秋季节,这里依然很暖和。冬季,青岛没有北方的严寒天气。
④青岛是个避暑、游览胜地,每年七月份游客最多。青岛海滨景色美丽,从太平路沿海滨漫步,有伸向海中长440米的栈桥,像条长龙卧在碧波银浪之上。站在楼桥顶端回首遥望市区,一幢幢花园别墅式的小楼交相辉映。
⑤海滨的海产博物馆是全国唯一的海产专业博物馆。这里的水族馆共有六十多个玻璃展池,饲养着黄海、渤海中的鱼类以及我国南方与非洲的鱼类和其他海洋动物。中央水池内养育着体重百斤以上的大海龟,新建的露天水池饲养着海豹,另外海产标本中还陈列着大小迥异的各种贝类、鲨鱼、玳瑁、海豹和栩栩如生的大海狮。
⑥海滨山城——青岛,以它独特的魅力,吸引着世界各地人们的目光。
1.从文中找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家喻户晓( ) 惟妙惟肖( )
2.为加点字选择合适的义项,把序号填在括号内。
临:①从高处往下看;②来到;③面对;靠近;④从上面到下面去。
(1)许多地方岩石临海,形成优良港湾。( )
胜:①能承担;经得住;②尽;③跟“败”相对;④优美的;美好的。
(2)青岛是个避暑、游览胜地。( )
3.根据短文内容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正确的画“√”,错误的画“×”。
(1)青岛是名副其实的海滨城市,它每个区、县都临海。 ( )
(2)青岛是座山城,道路曲折,上下坡都要注意安全。 ( )
(3)青岛的海产博物馆共有六十个玻璃展池,饲养着多种鱼类和其他海洋动物。
( )
4.青岛吸引着世界各地人们的目光,它究竟有着怎样的魅力?结合文章内容写一写,不少于三点。
现代文阅读。
老猫(节选)
①我从小就喜爱小动物。同小动物在一起,别有一番滋味。它们天真无邪,率性而行:有吃抢吃,有喝抢喝;不会说谎,不会推诿(wěi);受到惩罚,忍痛挨打;一转眼间,照偷不误。同它们在一起,我心里感到怡然,坦然,安然,欣然;不像同人在一起那样,应对进退,谨小慎微,斟酌(zhēn zhuó)词句,保持距离,感到异常地别扭。
②我养的第一只猫,就是这个虎子。刚到我家的时候,比老鼠大不了多少。蜷曲在狭窄的室内窗台上,活动的空间好像还绰绰有余。(①)它并没有什么特点,只是一只最平常的狸猫,(②)但是异于常猫的地方也有,它有两只炯炯有神的眼睛,两眼一睁,还真虎虎有虎气,因此起名叫虎子。它脾气也确实暴烈如虎。它从来不怕任何人。谁要想打它,不管是用鸡毛掸子,还是用竹竿,它从来不回避,而是向前进攻,声色俱厉。
③除了暴烈咬人以外,它还有另外一面,这就是温柔敦厚的一面。我举一个例子,虎子来我们家以后的第三年,我又要了一只小猫。这是一只混种的波斯猫,浑身雪白,毛很长,但在额头上有一小片黑黄相间的花纹。我们家人管这只猫叫洋猫,起名咪咪;虎子则被尊为土猫。这只猫的脾气同虎子完全相反:胆小,怕人,从来没有咬过人。只有在外面跑的时候,才露出一点儿野性。它只要有机会溜出大门,但见它长毛尾巴一摆,像一溜烟似的立即窜入小山的树丛中,半天不回家。这两只猫并没有血缘关系。但是,不知道是什么原因,一进门,虎子就把咪咪看作是自己的亲生女儿一般,把咪咪搂在怀里,眯着眼睛,仿佛在享着天福。
(作者季羡林,选用时有删改)
5.请用“ ”画出文中描写咪咪外形特点的句子。
6.其实在季老先生的文章中,对虎子也有一段外形描写:“身上有虎皮斑纹,颜色不黑不黄,并不美观。”这句话最可能放在文中第二自然段的 处。(填序号)
7.季老先生先写老猫性格特点,突出了两个方面,一是 ,二是 。
8.对这篇文章的情感流露和语言表达,下列说法,对的打“√”,错的打“×”。
(1)作者语言朴实,娓娓道来,事例翔实可信,情感真挚感人。( )
(2)作者抓住了猫的特点,甚至名字的由来,表达出他对老猫的喜爱。( )
(3)作者善于对比,动物与人的对比,更能表现他对动物的喜爱。( )
(4)短文展现了两只猫之间的“守望相助”,更体现了作者与猫之间美好、和谐、真挚的情感。( )
非连续文本阅读。
味道是怎么来的
“味道”如何被感知
①人的舌头大约有8000个味蕾,每个味蕾大约由100个味觉受体细胞组成。味蕾主要分布在舌头的前半部分、后部和舌头两侧。科学家曾认为不同位置的味蕾负责感受不同的味道,后来却发现每个味蕾都能感受到不同的味道。味蕾中的味觉细胞感受到食物中味道的刺激后,一般会产生神经信号,这种信号传到大脑中,由大脑辨别食物的味道。这就是味觉产生的过程。
②当然,唾液也是影响味道感知的一大因素。食物溶解在唾液里后,化学物质才能被味蕾上的接收器感知。
感冒时为什么吃饭不香
③如果舌头能尝到的味道只有酸、甜、苦、咸、鲜这几种,那我们感受到的千千万万种味道是怎么来的呢?这里面还有鼻子的功劳。我们每个人大概有384种不同的嗅觉细胞。鼻子闻到的味道大约占我们感受到味道的80%—90%,这大大丰富了我们的味觉感受。如果你感冒了,会发现吃饭不香,这是因为鼻子被堵住了。
9.根据短文内容判断下列说法,对的打“√”,错的打“×”。
(1)味蕾主要分布在舌头前半部分、后部和舌头两侧。( )
(2)我们感受到的味道不仅有舌头尝到的,还有鼻子闻到的。( )
(3)感冒后只有嗅觉,没有味觉,所以吃饭不香。( )
10.根据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梳理人们吃东西时味觉产生的过程,把示意图补充完整(把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写在方框里)。
A.味觉细胞产生神经信号 B.大脑辨别食物的味道
C.味蕾感知受到的刺激 D.信号传到大脑
11.这篇短文中多次出现“大约”“大概”这样的词,是因为( )
A.没想好用什么词
B.不确定,对情况不了解
C.可以使语言更科学、严谨
12.阅读。
敦煌莫高窟
①一个个洞窟、一尊尊彩塑、一幅幅壁画,构成了一座绚丽辉煌、举世无双的艺术殿堂。
② 。在鸣沙山东麓的断崖上,凿有大大小小的洞窟700余个,彩色塑像2400余尊,各种壁画共4.5万多平方米。
③ 。这些彩塑有高达33米的坐像,也有十几厘米的小菩萨。它们形态各异、个性鲜明,有慈眉善目的菩萨,有威风凛凛的天王,还有强壮勇猛的力士……真是“看不尽,道不完”。
④ 。这些壁画,有的描绘古代劳动人民打猎、捕鱼、耕田、收割的劳动情景;有的描绘人们奏乐、舞蹈、演杂技的娱乐场面;还有的描绘美丽的自然风光。最引人注目的是美丽的飞天。壁画上的飞天有的臂挎花篮,采摘鲜花;有的反弹琵琶,轻拨银弦;有的倒悬身子,自天而降;有的舒展着双臂,翩翩起舞。望着这些栩栩如生的壁画,游客就像走进了仙境。
⑤随着数字技术的运用,游客参观莫高窟时不再“走马观花”。2023年9月,敦煌研究院运用三维建模技术、VR虚拟现实场景等尖端技术,高精度还原了莫高窟第285窟。观众在研究院大厅戴上设备后便可“走进”石窟,自由探索每个角落,与壁画中的人物互动,真是趣味盎然。
(选文有删改)
(1)请将合适的选项填入文章第②~④自然段的横线上。
A.莫高窟的壁画内容丰富
B.莫高窟规模宏伟
C.莫高窟的彩塑精美绝伦
(2)文章是围绕第 自然段写的,表达了作者 的思想感情。
(3)文章第③自然段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省略号,省略的内容是 ,这与句子中“ ”这个词语的表达效果相近。
(4)文章第④自然段提到的壁画内容有 、 、自然风光和飞天。画波浪线的句子重点描写了飞天壁画的 ,让人感受到飞天的 。
(5)小墅观赏飞天壁画后,写下了下面的这首小诗,朗读时配上的乐曲风格应该是( )
飘动的衣带, 凝露的花瓣, 银色的月光下, 轻轻弹一支 古老的歌谣。
A.激昂的 B.舒缓的 C.热烈的 D.悲伤的
(6)理解文章第⑤自然段的第一句,说法正确的是( )
A.莫高窟景区为了维持游览秩序,禁止游客骑着马观赏花园。
B.数字技术的运用让游客不用再长途奔波去游览莫高窟。
C.数字技术的运用让游客有了细细观赏、深度体验莫高窟洞窟的机会。
D.数字技术的运用让游客不能再随心所欲地游览莫高窟。
父爱如山,母爱如水。每天生活在父母爱的滋养下,你是否已觉得习以为常?读一读《一碗馄饨》这篇文章、相信你会心有所触。
①那天,她跟妈妈又吵架了,一气之下,她转身向外跑去。
②她走了很长时间,看到前面有个面摊,香喷喷热腾腾,她这才感觉到肚子饿了。可是,她摸遍了身上的口袋,连一个硬币也没有。
③面摊的主人是一个看上去很和蔼的老婆婆,她看到她站在那里,就问:“孩子,你是不是要吃面?”“可是,可是我忘了带钱。”她有些不好意思地回答。“没关系,我请你吃。”
④老婆婆端来一碗馄饨和一碟小菜。她满怀感激,刚吃了几口,眼泪就掉了下来,纷纷落在碗里。“你怎么了?”老婆婆关切地问。“我没事,我只是感激!”她忙擦着泪水,对老婆婆说:“我们又不认识,而你就对我这么好。可是我自己的妈妈怎么对我?我跟她吵架,她竟然把我赶出来,还叫我不要再回去!”
⑤老婆婆听了,平静地说道:“孩子,你怎么会这么想呢?你想想看,我只不过煮一碗馄饨给你吃,你就这么感激我,那你自己的妈妈煮了十多年的饭给你吃,你怎么不去感激她呢?你怎么还要跟她吵架呢?”
⑥女孩愣住了。
⑦女孩匆匆吃完馄饨。开始往家走去。当她走到家附近时,一眼就看见疲惫不堪的母亲,正在路口张望……母亲看到她,脸上立即露出了喜色:“你这淘气包,赶快过来吧!饭早就做好了,你再不回来吃,菜都凉了!”
⑧这时,女孩的眼泪又开始掉了下来!
⑨有时候,会对别人给予的小恩小惠“感激不尽”,为什么对自己的亲人一辈子的恩情“视而不见”。
13.联系上下文,给下列词语选择正确的意思。
视而不见( ) 和蔼( ) 疲惫不堪( ) 感激不尽( )
A.尽管睁着眼睛看,却什么也没看见,指不重视或不注意。
B.感激的心情没有穷尽,形容非常感激。
C.态度温和,容易接近。
D.疲惫得难以忍受,形容非常疲乏。
14.文中女孩一共掉了两次泪,说说原因。
第一次掉泪是因为 。第二次掉泪是因为 。
15.文章中的女孩在体会爱、感受爱的过程中,心理活动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请你仔细读短文,找出关键词,绘制她的“心情变化思维导图”。
16.文中画“______”的句子有两处语病,请读一读,用修改符号改一改。
有时候,会对别人给予的小恩小惠“感激不尽”,为什么对自己的亲人一辈子的恩情“视而不见”。
17.读了这篇短文,你想对爸爸、妈妈说什么?请写一写你的心里话。
看大戏
①吃完晚饭,要看大戏。雪弟他们去时,演出已经开始,场内早已座无虚席,他们只能在前面靠边的走廊里站着看。
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台上,一位英俊的少年出场了。在轻松优雅的乐曲声里,只见他头上顶着高高的一叠金边红花白瓷碗,柔软而又自然地舒展着肢体,做出各种各样令人惊羡的动作,忽而卧倒,忽而跃起……碗,在他的头顶摇摇晃晃,却总是不掉下来。雪弟默默地数了数,他头上有十二只碗。最后,是一组难度很大的动作——少年骑在另一位大演员身上,两个人一会儿站起,一会儿躺下,一会儿用各种姿态转动着身躯。站在别人晃动着的身体上,很难再保持平衡,少年头顶上的碗,摇晃得厉害起来。在一个大幅度转身的刹那间,那一大摞碗突然从他头上掉了下来!摔成了一地碎片。这意想不到的失误,使所有的观众都惊呆了。雪弟和牛嘎糖面面相觑(qù),牛嘎糖缩着脑袋,吐出了舌头,后排有人大声吹起了口哨……
再次顶碗失败
③台上,却并没有慌乱。顶碗的少年歉疚地微笑着,不失风度地向观众鞠了一躬。一位姑娘走出来,扫起了地上的碎瓷片,然后又捧出一大叠碗。于是,音乐又响起来,碗又高高地顶到了少年头上,一切都要重新开始。少年很沉着,不慌不忙地重复着刚才的动作,依然是那么轻松优美,紧张不安的观众终于又陶醉在他的表演之中。到最后关头了,碗又在他头顶厉害地摇晃起来。观众们屏住气,目不转睛地盯着他头上的碗……眼看身体已经转过来了,少年头上那一叠碗却仿佛故意要捣蛋,突然又跳起摇摆舞来。少年急忙摆动脑袋保持平衡,可是来不及了。碗,又掉了下来……
④场子里一片喧哗。观众中有人在大声地喊:“行了,演下一个节目吧!”好多人附和着喊起来。观众这可不是喝倒彩,而是同情舞台上那位连续两次失误的顶碗少年。如果再摔一次,那可怎么办?这时,一位白发老者从后台走到灯光下,手里依然拿着一叠新碗!他走到少年面前,脸上微笑着,并无责怪的神色。他把手中的碗交给少年,然后抚摸着少年的肩胛,轻轻摇动了一下,嘴里低声说了一句什么。少年镇静下来,手捧着新碗,又深深地向观众们鞠了一躬。
____________________
⑤音乐第三次奏响了!剧场里静得没有一点儿声音。有一些女观众,索性用手掌捂住了眼睛……这真是一场惊心动魄的搏斗。当那叠碗又剧烈地晃动起来时,少年轻轻抖了一下脑袋,终于稳住了头顶上那十二只碗。掌声,不约而同地从每个座位上响起来,汇成了一片暴风雨般的雷声。那顶碗少年在掌声中出来谢了几次幕,他眼睛里亮晶晶的,全是泪水。
⑥雪弟拼命拍手,一直拍到手掌发红发痛,还没停下来。阿爹问雪弟:“为什么还在拍手?”雪弟说:“他摔了两次,还敢上台表演,还成功了,了不起。如果是我,肯定吓得瘫坐在地上了。”阿爹笑着点了点头,说:“是啊,做任何事情,重要的是坚持到底,不要放弃。”
18.读选文,先给其他两个部分列出小标题,填入下表,再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看大戏 列小标题 主要内容
第一部分
第二部分 再次顶碗失败
第三部分
19.根据选文内容,完成下面的图表。
20.从人物的语言、动作等描写中可以感受人物的品质。找出选文中描写白发老者动作的句子,用横线画完整,并说说你读后的感受。
21.如果你和雪弟一起观看了这场演出,你会像雪弟一样起劲地拍手吗?结合选文内容和生活实际,说说你的理由。
阅读。
海洋里的“变色龙”
①提起变色龙,大家都不陌生,但是海洋里也有“变色龙”,你听说过吗?
②鲯鳅(qí qiū),就被人们称为海洋中的“变色龙”。鲯鳅的体长一般在35~65厘米,头部宽,背部窄,尾部修长。它的背部呈绿褐色,腹部呈淡黄色,身体两侧还散布着许多青紫色的小花纹,色彩鲜艳,美丽极了。
③鲯鳅为什么被称为海洋里的“变色龙”呢?原来,它全身都披着细小的圆鳞,这些小鳞片能够捕捉和反射来自不同角度的光线。由于光线方向各异、强弱不一,它身体的颜色就会随之变化。
④不仅如此,鲯鳅之所以被称为海洋里的“变色龙”,还因为它像变色龙那样机智神勇。
⑤鲯鳅艳丽的外表妨碍了它觅食,只要稍微游动,便容易暴露自己。于是,它学会了巧妙地利用地形隐藏自己,等其他鱼儿路过时,出其不意地袭击,从而轻而易举地饱餐一顿。鲯鳅的捕食速度相当惊人,比一般摩托车的速度还要快。它们经常成群出动围捕猎物,有时还会利用自身的高速游动“飞”出水面,如同一道蓝色闪电,让其他海洋生物退避三舍。
22.下列不属于鲯鳅捕食特点的一项是( )
A.能随时改变身体的颜色。 B.捕食的速度相当惊人。
C.经常成群出动围捕猎物。 D.捕食时喜欢搞突然袭击。
23.下列与第⑤自然段中画“ ”的句子写法相同的一项是( )
A.鲯鳅利用自身的高速游动“飞”出水面时,如同一道蓝色闪电。
B.激光测距仪不用三秒,就能测出地球距月球约三十八万四千千米。
C.地球上的第一种恐龙和狗一般大小,两条后腿粗壮有力。
D.谈起鸟类,我们头脑中自然会浮现轻灵的鸽子或者五彩斑斓的孔雀。
24.下列对短文内容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
A.鲯鳅捕食时像变色龙一样机智神勇,所以被称为海洋中的“变色龙”。
B.鲯鳅会根据光线随时改变身体的颜色,这可以帮助它更好地捕食。
C.鲯鳅会根据光线随时改变身体的颜色,所以被称为海洋中的“变色龙”。
D.鲯鳅会根据光线随时改变身体的颜色,而且机智神勇,所以被称为海洋中的“变色龙”。
25.在阅读中,你产生了什么问题?请记录下来,并写出解决方法。
问题:
解决方法:
阅读。
母亲的诗
①母亲不是诗人,母亲不会写诗,但是今天,当我打开电脑写这篇文章时,竟忽然觉得,母亲似乎写过一首诗——
②十多年前,我上小学。冬天,家乡铺天盖地下了一场雪。风卷着雪花,狂暴地横扫着田野村庄,摇撼着大树,把我家的门窗撞得哗啦啦地响。吃完早饭,我背上书包去上学。打开房门,一股袭人的寒气迎面扑来,我赶紧把门关上,哆哆嗦嗦地说:“哎呀,好吓人的风雪哟!”母亲从里屋出来,见我缩头缩尾的样子,瞥了我一眼,深情地说:“孩子,风雪吓人吗?不,冬天的门就是风雪推开的呢。”说着她快步上前,打开房门,说:“走,我们上学去!”
③踏着洒满积雪的小路,母亲给我讲了许多有关季节的故事,而且全部和门有关。走到学校的时候,母亲有关季节的故事也讲完了,连缀起来,竟成了这么几句:“花朵把春天的门推开了/绿荫把夏天的门推开了/果实把秋天的门推开了/风雪把冬天的门推开了……”
④说实话,我当时并不知道这是诗。但不知为何,母亲随口说的这些话,竟像母亲给我身上加的一件御寒的外衣,让我身子热乎乎的。从此,我天天念着这些话去上学,再不畏惧风霜雪雨。
⑤岁月如流,转眼十余年过去。我从大学毕业了,就业艰难。既然城市容不下我,我便想到了回家去。
⑥乡村的夜说来就来,不一会儿,四周就拉起了黑色的帷幕,似乎厚密得透不进一丝风,连那些星星也像在对我眨着嘲笑的眼。我低头哀叹道:“唉,人倒霉连星星都生厌啊!”
⑦母亲从里屋出来,深情地说:“孩子,星星生厌吗?不,黑夜的门就是星星推开的呢。”说着她快步上前,打开房门,说:“走,我们看星星去!”
⑧坐在院子里,母亲给我讲了许多有关人生的故事,而且全都和门有关。天快亮的时候,母亲有关人生的故事也讲完了,连缀起来,竟成了这么几句:“星星把黑夜的门推开了/黑夜把坚韧的门推开了/坚韧把成功的门推开了/成功把生活的门推开了……”我虽然未置一词,但是却知道了自己应该怎样去做。
(有删改)
26.短文中写了两件母亲给“我”关爱的事情,请用简洁的语言加以概括。
(1)
(2)
27.语文要素· 第②自然段中画“ ”的句子没有用到的描写方法是( )
A.心理描写 B.动作描写 C.神态描写 D.语言描写
28.下列对母亲的两首小诗的理解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两首小诗读起来朗朗上口,悦耳动听,很有节奏感。
B.两首小诗都让我们体会到母亲对“我”深深的爱意。
C.两首小诗结构相同,都是按时间变化的顺序来写的。
D.两首小诗都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描写生动形象。
29.文中的母亲是一个怎样的人?下列描述不符合的一项是( )
A.乐观旷达 B.富有智慧 C.循循善诱 D.很会写诗
《【暑假阅读训练】课外阅读专项(一)-语文四年级下册统编版》参考答案
1. 远近闻名 栩栩如生 2. ③ ④ 3. √ √ × 4.青岛气候适宜。青岛是个避暑、游览胜地。海滨的海产博物馆是全国唯一的海产专业博物馆。
【导语】这篇《海滨山城——青岛》是一篇优美的写景散文,通过多角度描绘展现了青岛的独特魅力。文章结构清晰,采用总分总形式:开篇点题,中间从地理特征(①-②段)、气候特点(③段)、旅游景观(④-⑤段)三个维度展开,结尾升华主题。作者善用对比手法(如青岛与济南的夏季对比),并运用“长龙卧波”“栩栩如生”等生动比喻,使海滨山城的立体形象跃然纸上。语言兼具科学说明的准确性与文学描写的感染力,成功塑造了青岛“山海相依、气候宜人”的城市名片。
1.本题考查近义词。
(1)家喻户晓,意思是家家户户都知道,形容非常有名。在文中寻找类似的词语,可以在第①段找到“远近闻名”,意思是名声传得很远,很多人都知道。
(2)惟妙惟肖,意思是形容模仿或描绘得非常逼真。在文中寻找类似的词语,可以在第⑤段找到“栩栩如生”,意思是形象非常逼真,像活的一样。
2.本题考查多义字。
(1)文中说“岩石临海”,意思是岩石靠近大海、面对大海。所以“临”在此句的意思是“面对;靠近”。
故选③。
(2)文中说“避暑、游览胜地”,意思是指风景优美、适合游览的地方。所以“胜”在此句的意思是“优美的;美好的。”
故选④。
3.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
(1)文中第①段明确提到“位于山东半岛南面的青岛,就是一个远近闻名的海滨山城。”和“青岛的各区、县都临海”,与题干表述含义完全一致。
故打√。
(2)第②段提到青岛“市区很少有平地,道路起伏绵延”,且“骑车上下坡危险”,说明道路坡度大需注意安全。
故打√。
(3)第⑤段原文为“六十多个玻璃展池”,题干漏掉“多”字,数量表述不准确。
故打×。
4.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及梳理。
结合文章内容,写出不少于三点青岛的魅力,我们可从以下方面思考:
独特的地理风貌:文章第①段提到“山东半岛多丘陵山地,海岸线蜿蜒曲折,许多地方岩石临海,形成优良港湾。位于山东半岛南面的青岛,就是一个远近闻名的海滨山城。青岛的各区、县都临海,在海滨经常可以看到一边是危岩峭壁,一边是深邃大海,蔚为壮观”。这种山城与海滨相结合的独特地形,造就了青岛与众不同的景观,对游客有极大的吸引力。一边是险峻的山石,一边是辽阔的大海,山海相依的画面极具视觉冲击力,能让人们欣赏到别样的自然风光。
宜人的气候条件:文中第③段指出“青岛气候适宜。盛夏,处于内陆的省会济南很炎热,人们不得不延长中午休息时间,下午2点以后才工作。而青岛白天酷热,一到傍晚,海风吹来,人们会感到阵阵凉意。青岛的秋季更美,有北方的晴爽,而不显得干燥,天与海一样的蓝。即使到了深秋季节,这里依然很暖和。冬季,青岛没有北方的严寒天气”。青岛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夏季傍晚的海风能带来清凉,秋季气候晴爽宜人,这样舒适的气候条件为人们提供了良好的旅游体验,无论是避暑还是在其他季节游览,都能让人感到惬意,成为吸引世界各地游客的重要因素。
丰富的旅游资源:文章第④段原文“青岛是个避暑、游览胜地,每年七月份游客最多。青岛海滨景色美丽,从太平路沿海滨漫步,有伸向海中长440米的栈桥,像条长龙卧在碧波银浪之上。站在栈桥顶端回首遥望市区,一幢幢花园别墅式的小楼交相辉映。”以及第⑤段“海滨的地方海产博物馆是全国唯一的海产专业博物馆。这里的水族馆共有六十多个玻璃展池,饲养着黄海、渤海中的鱼类以及我国南方与非洲的鱼类和其他海洋动物。中央水池内养育着体重百斤以上的大海龟,新建的露天水池饲养着海豹,另外海产标本中还陈列着大小迥异的各种贝类、鲨鱼、玳瑁、海豹和栩栩如生的大海狮。”说明青岛不仅有美丽的海滨风光,如标志性的栈桥,还有专业的海产博物馆等特色景点,能让游客欣赏自然风光的同时,了解海洋生物知识,满足不同游客的需求,丰富了旅游体验,增加了其独特的魅力。
5.这是一只混种的波斯猫,浑身雪白,毛很长,但在额头上有一小片黑黄相间的花纹。 6.② 7. 暴烈如虎 温柔敦厚 8. √ √ √ √
【导语】这篇节选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季羡林对动物的深厚情感。文章以对比手法开篇,将动物的率真与人类的世故对照,奠定情感基调。主体部分采用双线描写:虎子“虎虎有虎气”的暴烈与温柔形成反差,咪咪的胆小与野性构成互补,两只猫的互动更凸显温情。作者善用细节(如“眯着眼睛,仿佛在享着天福”)传递情感,语言质朴却饱含深情。通过猫的性格刻画、外形描写及相处细节,既展现了动物本性,也折射出作者追求自然、真诚的生活态度。
5.本题考查寻找关键句子。
作者从文中第③自然段开始介绍咪咪这只猫,在第③自然段找到描写咪咪外貌的样子的句子是“这是一只混种的波斯猫,浑身雪白,毛很长,但在额头上有一小片黑黄相间的花纹”。
6.本题考查句子衔接。
首先要看插入的句子“身上有虎皮斑纹,颜色不黑不黄,并不美观”,这是对虎子的外貌描写。回到原文中的第②自然段,找到对它的外貌描写,即“它并没有什么特点,只是一只最平常的狸猫”,此句后并没有具体描写虎子的外貌,所以外貌描写应该放在这句之后。故填入第②自然段的②处。
7.本题考查短文内容理解。
由短文第②自然段“它脾气也确实暴烈如虎”与第③自然段第1句“除了暴烈咬人以外,它还有另外一面,这就是温柔敦厚的一面”可知,季老先生先写老猫性格特点,突出了两个方面,一是暴烈如虎,二是温柔敦厚。
8.本题考查短文内容理解。
(1)由短文第①自然段“有吃抢吃,有喝抢喝”可知,作者用生活化语言讲述真实养猫经历,情感真挚。
故本题叙述正确。
(2)由短文第③自然段“这是一只混种的波斯猫,浑身雪白,毛很长,但在额头上有一小片黑黄相间的花纹。我们家人管这只猫叫洋猫,起名咪咪”可知,咪咪因混种外表称“洋猫”,体现出作者对洋猫的喜爱之情。
故本题叙述正确。
(3) 作者通过动物与人的对比,更能表现他对动物的喜爱 。在文章中,作者通过对比虎子和咪咪的性格和行为,突出了虎子的暴烈和咪咪的温柔。虎子脾气暴烈,从不回避攻击,而咪咪则胆小怕人,从未咬过人。这种对比不仅展示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性格特点,还通过虎子对咪咪的温柔照顾,表现了虎子温柔敦厚的一面 。
故本题叙述正确。
(4)作者对小猫咪咪的描写,是为了突出了老猫虎子敦厚温柔的特点,同时这样的描写也展现了两只猫之间的“守望相助”,更体现了作者与猫之间美好、和谐、真挚的情感。
故本题叙述正确。
9. √ √ × 10.CADB 11.C
【导语】这篇阅读文章结构清晰,采用非连续文本形式,将科学知识生动呈现。内容上围绕"味觉形成机制"展开,从生物学角度解析了味蕾分布、味觉传导路径及嗅觉的协同作用,具有较强科普性。语言运用特点鲜明:(1)准确使用"大约"等模糊限制语体现科学表述的严谨性;(2)通过下划线标注关键句引导阅读重点;(3)设问式小标题增强趣味性。题目设计契合文本特点,既有基础信息判断,又有流程图梳理,较好考查了信息提取与逻辑分析能力。
9.本题考查短文内容的理解。
(1)结合第①自然段这句“味蕾主要分布在舌头的前半部分、后部和两侧”可知,此项判断为正确。
(2)结合第③自然段“鼻子闻到的味道占我们感受到的味道的80%~90%,这大大丰富了我们的味觉感受”可知,我们感受到的味道不仅有舌头尝到的,还有鼻子闻到的。此项判断为正确。
(3)结合第③自然段可知“如果你感冒了,就会发现吃饭不香,这是因为鼻子被堵住了”可知,感冒吃饭不香的原因是鼻子堵住闻不到味道,不是因为没有味觉。此项判断为错误。
10.本题考查短文内容的理解。
分析句子“味蕾中的味觉细胞感受到食物中味道的刺激后,一般会产生神经信号,这种信号传到大脑中,由大脑辨别食物的味道。这就是味觉产生的过程”可知,所以人们吃东西时味觉产生的过程可梳理为:食物溶解在唾液里——味蕾感知受到刺激——味觉细胞产生神经信号——信号传到大脑——大脑辨别食物的味道。
故依次选填序号为:CADB。
11.本题考查分析词语的作用。
这篇短文中多次出现“大约”“大概”这样的词,都是表示很可能;表示大致的内容或情况;不十分精确或不十分详尽。说明文中用这样的词,是因为可以使语言更科学、严谨。
故选C。
12.(1)BCA
(2) ① 对莫高窟壁画和彩塑赞美
(3) 各种形态的彩塑 形态各异
(4) 劳动情景 娱乐场面 形态 神奇与逼真
(5)B
(6)C
【导语】这篇《敦煌莫高窟》以总分总结构展开,通过数据化描述(700余洞窟、2400余彩塑等)与诗意化语言(“绚丽辉煌的艺术殿堂”)的融合,既呈现了物质文化遗产的恢宏体量,又赋予其灵动美感。文章巧妙运用排比句式构建视觉韵律,特别是飞天壁画描写通过“臂挎花篮”“反弹琵琶”等动态细节,将静态艺术转化为鲜活叙事。数字技术部分的插入,既体现古今对话的现代视角,又暗含文化遗产保护的时代命题,使传统说明文具有了思辨深度。
【详解】(1)本题考查对文章段落的理解与概括能力。
结合文章第②自然段“在鸣沙山东麓的断崖上,凿有大大小小的洞窟700余个,彩色塑像2400余尊,各种壁画共4.5万多平方米”可知,这些具体的数据直观地展现了莫高窟在规模数量上的宏大,所以此处应填“莫高窟规模宏伟”。故选B。
结合文章第③自然段“这些彩塑有高达33米的坐像,也有十几厘米的小菩萨。它们形态各异、个性鲜明,有慈眉善目的菩萨,有威风凛凛的天王,还有强壮勇猛的力士……真是‘看不尽,道不完’”可知,着重体现了彩塑在高度、大小、形态等方面的特点,突出了彩塑的精美绝伦,所以此处应填“莫高窟的彩塑精美绝伦”。故选C。
结合文章第④自然段“这些壁画,有的描绘古代劳动人民打猎、捕鱼、耕田、收割的劳动情景;有的描绘人们奏乐、舞蹈、演杂技的娱乐场面;还有的描绘美丽的自然风光。最引人注目的是美丽的飞天”可知,全面展示了壁画内容的多样性,所以应填“莫高窟的壁画内容丰富”。故选A。
(2)本题考查对文章中心段落的把握及作者情感的体会。
文章开篇第①自然段“一个个洞窟、一尊尊彩塑、一幅幅壁画,构成了一座绚丽辉煌、举世无双的艺术殿堂”可知,总领全文,概括了莫高窟的主要构成元素以及其作为艺术殿堂的总体特点。后文分别从莫高窟的规模、彩塑、壁画以及数字技术运用带来的游览体验等方面进行详细描述,都是围绕第①自然段中莫高窟是一座绚丽辉煌、举世无双的艺术殿堂这一核心内容展开的。
从文中对莫高窟艺术景观的描述,如“绚丽璀璨、举世无双”,以及对数字技术还原莫高窟让游客体验的呈现,可看出作者对莫高窟的赞美与喜爱,借展现其艺术魅力传递情感。
(3)本题考查省略号作用及词语表达效果的理解。
结合文章第③自然段“它们形态各异、个性鲜明,有慈眉善目的菩萨,有威风凛凛的天王,还有强壮勇猛的力士……真是‘看不尽,道不完’”可知,详细列举了部分彩塑的形态,而省略号表示还有其他未列举完的彩塑形态。“形态各异”意思是指很多事物形状、姿态、形式不尽相同,各有特色,该词语概括了彩塑具有多种不同形态的特点,与省略号所暗示的还有更多不同形态的彩塑这一意思表达效果相近。
(4)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提取概括能力及重点语句的理解。
结合文章第④自然段“这些壁画,有的描绘古代劳动人民打猎、捕鱼、耕田、收割的劳动情景;有的描绘人们奏乐、舞蹈、演杂技的娱乐场面;还有的描绘美丽的自然风光。最引人注目的是美丽的飞天。”可知,提到的壁画内容有古代劳动人民的劳动情景、人们娱乐和杂技的娱乐场面、自然风光和飞天。
文章第④自然段“壁画上的飞天有的臂挎花篮,采摘鲜花;有的反弹琵琶,轻拨银弦;有的倒悬身子,自天而降;有的舒展着双臂,翩翩起舞”可知,通过“臂挎花篮”“反弹琵琶”“倒悬身子”“舒展双臂”等一系列动作描写,重点展现了飞天壁画的形态。这些姿态各异的飞天形象,色彩绚丽,动作轻盈优美,让人能够深切感受到飞天的神奇与逼真。
(5)本题考查诗歌意境与乐曲风格的匹配理解。
结合诗歌内容“飘动的衣带,凝露的花瓣,银色的月光下,轻轻弹一支古老的歌谣”可知,诗中描绘的画面充满了宁静、柔和的美感。“飘动的衣带”给人一种轻柔、舒缓的动态感;“凝露的花瓣”营造出一种清新、静谧的氛围;“银色的月光”增添了夜晚的宁静与祥和;“轻轻弹一支古老的歌谣”进一步强化了这种轻柔、舒缓的意境。整体营造出一种舒缓、悠远的氛围,与舒缓的乐曲风格相契合。
故选B。
(6)本题考查对文章语句的理解能力。
A.文章第⑤自然段主要围绕数字技术对游客游览莫高窟的影响展开,并没有提及莫高窟景区维持游览秩序以及禁止游客骑马观赏花园的相关内容,该选项与原文话题毫无关联,属于无中生有,故该选项错误。
B.原文虽然提到了数字技术的运用,但重点强调的是游客参观方式的改变,即从“走马观花”变为能够细细观赏、深度体验,而不是强调游客不需要长途奔波去游览。此选项没有抓住原文对该句核心意思的表达,偏离了重点,故该选项错误。
C.文章第⑤自然段第一句“随着数字技术的运用,游客参观莫高窟时不再‘走马观花’”可知,“走马观花”形象地描绘出以往游客游览时粗略、不深入的状态。后文详细说明了数字技术让观众能戴上设备“走进”石窟,自由探索每个角落,与壁画中的人物互动,这充分体现了数字技术为游客提供了细细观赏、深度体验莫高窟洞窟的机会,该选项准确理解了句子的含义,故该选项正确。
D.文章描述数字技术给游客带来了更好的游览体验,如可以自由探索、与壁画互动等,这表明游客在数字技术的支持下有了更丰富、更自主的游览方式,而不是不能再随心所欲地游览,该选项与原文意思相悖,故该选项错误。
故选C。
13. A C D B 14. 感激老婆婆的善意和对自己妈妈的失望 看到妈妈在路口焦急等待自己,意识到妈妈的爱和关心 15.失落 感激 愧疚 16. 17.“亲爱的爸爸妈妈,感谢你们一直以来对我的无私付出和关爱。有时候我可能会因为一些小事情和你们闹脾气,甚至忽略了你们的辛苦和爱。但请相信,我深深地感激你们为我做的一切。我会努力成为一个懂事的孩子,不再让你们担心。我爱你们!”
【导语】这篇《一碗馄饨》通过日常冲突中的情感碰撞,展现了亲情认知的典型误区。文本采用对比手法:陌生人一碗馄饨的温暖与母亲十数年照料的厚重形成强烈反差,揭示“近处无风景”的情感盲区。叙事结构精巧,以两次落泪为情感转折点,完整呈现了从怨怼到顿悟的心路历程。划线句的设问式议论卒章显志,将个体体验升华为普世思考。语言平实却富有感染力,通过“疲惫不堪的母亲张望”等细节描写,生动诠释了“爱之深责之切”的亲子关系本质。
13.本题考查词语解释。
文章第⑨自然段提到“对自己的亲人一辈子的恩情‘视而不见’”。联系上下文,可得出“视而不见”指不注意,不重视,睁着眼却没看见。也指不理睬,看见了当作没看见。文中指对自己的亲人的恩情装作没看见。故选A。
文章第③自然段提到“面摊的主人是一个看上去很和蔼的老婆婆”,而后文也写到老婆婆对她表示关切。联系上下文,可得出“和蔼”指态度温和,容易接近。文中指老婆婆对小女孩的态度温和亲切。故选C。
文章第⑦自然段提到“一眼就看见疲惫不堪的母亲,正在路口张望”,联系上下文可得出小女孩跑出家门,妈妈在家里做饭,又会到处寻找她,所以很疲惫。由此可得“疲惫不堪”的意思是极度疲乏或过度劳累,文中指妈妈过度劳累的样子。故选D。
文章第⑨自然段提到“会对别人给予的小恩小惠‘感激不尽’”,联系上下文可知,老婆婆给她煮了一碗馄饨,她就万分感激。由此可得“感激不尽”的意思是因受惠而产生的感谢之情,文中指小女孩对老婆婆给她煮馄饨的这件事产生感谢。故选B。
14.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
文章第④自然段提到“她满怀感激,刚吃了几口,眼泪就掉了下来”,这是她第一次流泪,在这里她感受到了老婆婆对她的亲切关怀,令她十分感动,也想到自己和妈妈吵架,对妈妈感到失望。所以第一次流泪的原因是对老婆婆煮馄饨的感激和对妈妈的失望。
文章第⑧自然段提到“这时,女孩的眼泪又开始掉了下来”,这是她第二次流泪,在这里她受到老婆婆的点拨,感悟到了母亲的爱存在于日常的点滴,看到母亲疲惫的身影而心存愧疚。所以第二次流泪的原因是感受到妈妈的爱和心存愧疚。
15.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
文章第②自然段描述了小女孩肚子饿却没有钱吃饭,所以此时她感到无助、失落的,故第一空填失落。第④自然段提到“她满怀感激,刚吃了几口,眼泪就掉了下来”,所以她此时对老婆婆的行为心怀感激,故第二空填感激。文章第⑦⑧自然段描述小女孩看到疲惫不堪的妈妈而流泪,内心对自己与妈妈吵架的行为感到自责、内疚,故第三空填愧疚。
16.本题考查修改病句。
题干提到有两处语病,需要用修改符号修改。首先,这个句子存在句子成分残缺的问题,缺少主语,所以在“会对别人给予的小恩小惠”之前补充我们,其次,“为什么对自己的亲人一辈子的恩情‘视而不见’”这个句子存在句式杂糅的问题,不需要使用疑问词,而是表示转折,所以把“为什么”改为“却”。
17.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能力。
文章讲述与妈妈吵架后,受到老婆婆的启发后得到感悟,明白亲人的恩情,本文的主旨是表达对父母的感激和报答恩情。解题时,对爸爸妈妈说的话中可以包含生活中的一些小事和读完短文后得出的感悟,再通过这些事情表达对父母的感激和爱。
示例:亲爱的爸爸妈妈,今天读到这个故事时,我的眼泪一直在打转。故事里那个女孩就像有时候任性的我,总是把你们的爱当作空气——看不见,却时时刻刻离不开。谢谢妈妈每天六点起床做的早餐,谢谢爸爸工作再累也会检查我的作业。我会用帮妈妈洗碗、给爸爸捶背这样的小事,让你们也尝尝被宠爱的滋味。爸爸妈妈,你们才是我最该珍惜的人啊!
18. 顶碗失败 一位少年在表演顶碗时连续失败两次,他顶着压力迎接挑战,最终在第三次表演中获得了成功。 顶碗成功 19.从左至右:歉疚 喧哗 流泪 20.这时,一位白发老者从后台走到灯光下,手里依然拿着一叠新碗!他走到少年面前,脸上微笑着,并无责怪的神色。他把手中的碗交给少年,然后抚摸着少年的肩胛,轻轻摇动了一下,嘴里低声说了一句什么。
感受:白发老者并没有责怪少年,而是用自己的动作安慰少年,鼓励少年镇静下来,不要放弃。这真是一位善解人意的长辈。 21.我会像雪弟一样起劲地拍手。因为顶碗少年在舞台上面对那么多观众,连续失败了两次还能鼓起勇气坚持表演,并且获得成功,这是非常了不起的,需要强大的心理素质和努力,值得我为他点赞。
【导语】这篇选文通过细腻的场面描写和心理刻画,生动展现了顶碗少年表演时的惊险场景和观众反应。文章以“失败-坚持-成功”为主线,通过三次顶碗的波折过程,突出表现了表演者面对挫折时的坚韧品质。作者运用动作描写和环境烘托,营造出强烈的现场感和戏剧张力。结尾通过雪弟与父亲的对话点明主旨,传递出“坚持到底”的人生哲理,使文章既有观赏性又具教育意义。
18.本题考查拟写标题和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第①段讲雪弟他们看大戏,演出已开始,只能站着看;第②段重点描述顶碗少年第一次顶碗,在高难度动作时碗掉落失败。故可拟小标题:首次顶碗失败。
第⑤段写少年第三次顶碗成功,获热烈掌声;第⑥段借雪弟和阿爹对话,点明坚持的意义。故可拟小标题:顶碗最终成功。
全文围绕看大戏里顶碗少年的表演展开,按“首次失败—再次失败—最终成功”推进。提炼主要内容:雪弟等人看大戏,顶碗少年先首次顶碗失败,又再次顶碗失败,后在白发老者鼓励下,第三次顶碗成功。
19.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和分析人物情感。
第②段“这意想不到的失误,使所有的观众都惊呆了”可知观众“惊呆”。顶碗少年此时表现,看第③段开头“顶碗的少年歉疚地微笑着,不失风度地向观众鞠了一躬”可知,首次顶碗失败,碗突然掉落,观众因意外“惊呆”;少年虽失误,但“歉疚地微笑、鞠躬”,所以顶碗少年第一空填:歉疚。
第③-④段,碗再次掉落后,第④段“场子里一片喧哗。观众中有人在大声地喊:‘行了,演下一个节目吧!’好多人附和着喊起来”可知,顶碗少年“不知所措”,第二次顶碗失败,观众因心疼又着急,出现“喧哗、喊着换节目”的反应,所以观众第二空填:喧哗起哄。
观众“掌声如雷”对应第⑤段“掌声,不约而同地从每个座位上响起来,汇成了一片暴风雨般的雷声”;顶碗少年此时的表现是第⑤段“那顶碗少年在掌声中出来谢了几次幕,他眼睛里亮晶晶的,全是泪水”第三次顶碗成功,观众用“暴风雨般掌声”赞扬,少年因坚持成功而“眼含泪水谢幕”,所以顶碗少年第三空填:含泪。
20.本题考查找关键句和分析句子含义。
文中第④段“这时,一位白发老者从后台走到灯光下,手里依然拿着一叠新碗!他走到少年面前,脸上微笑着,并无责怪的神色。他把手中的碗交给少年,然后抚摸着少年的肩胛,轻轻摇动了一下,嘴里低声说了一句什么”,这里“走、拿、交、抚摸、摇动”是老者的动作描写。从这些动作能看出,老者在少年两次失败、陷入困境时,没有指责,而是用递碗、抚摩肩胛等动作,给予支持与鼓励。这体现出老者善良、宽容、懂得鼓励他人的品质,让读者感受到温暖与力量,也明白在他人遭遇挫折时,鼓励和信任能给予巨大勇气。
21.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和开放性作答。
先表明是否会像雪弟一样拍手,再结合选文中顶碗少年的表现(如三次尝试、坚持不放弃 ),联系生活中面对挫折的经历或对坚持精神的理解,阐述理由。
示例:我会像雪弟一样起劲拍手。选文中顶碗少年两次失败后,仍勇敢第三次尝试,最终成功,他的坚持和勇气太动人。生活中,我学骑自行车总摔倒,想放弃时,想起顶碗少年,就坚持练习,最后学会。少年的拼搏值得用掌声致敬,这掌声也是给自己和他人传递“不放弃就会成功”的信念,所以我会使劲拍手。
22.A 23.C 24.D 25. 鲯鳅身体两侧散布着许多青紫色的小花纹,色彩鲜艳,这对它的生存是好还是坏呢? 查找资料
【导语】这篇科普短文以生动的笔触介绍了海洋生物鲯鳅的独特特性。文章结构清晰,采用“变色龙”这一形象比喻贯穿始终,通过外形特征(第②段)、变色原理(第③段)和捕食行为(第⑤段)三个维度展开说明。语言风格兼具科学性和文学性,既准确描述生物特征,又运用“蓝色闪电”等比喻增强画面感。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文章通过设问(第①段)和递进式说明(第④段)层层推进,既激发读者兴趣,又深化认知。整体而言,是一篇优秀的科普小品文。
22.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概括。
A.能随时改变身体的颜色。根据文章第③段,鲯鳅的变色能力是由于其鳞片能够反射不同角度的光线,但这属于生理特征,而非捕食行为。因此,变色能力不属于捕食特点。
故选A。
23.本题考查说明方法辨析及运用。
第⑤段画线句子:“鲯鳅的捕食速度相当惊人,比一般摩托车的速度还要快。”写法特点:这句话使用了比较的写法,将鲯鳅的捕食速度与摩托车的速度进行对比,通过具体的事物(摩托车)来说明鲯鳅的速度之快。
A.鲯鳅利用自身的高速游动“飞”出水面时,如同一道蓝色闪电。写法:比喻(将鲯鳅比作“蓝色闪电”)。与画线句子的写法(比较)不同。
B.激光测距仪不用三秒,就能测出地球距月球约三十八万四千千米。写法:列数据(用具体数字说明测距仪的速度)。与画线句子的写法不同。
C.地球上的第一种恐龙和狗一般大小,两条后腿粗壮有力。写法:比较(将恐龙的大小与狗进行比较)。与画线句子的写法相同,都是通过具体事物进行比较说明。与画线句子的写法相同。
D.谈起鸟类,我们头脑中自然会浮现轻灵的鸽子或者五彩斑斓的孔雀。写法:举例(列举鸽子和孔雀)。与画线句子的写法不同。
故选C。
24.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及概括。
文中核心围绕鲯鳅被称为“变色龙”的双重原因展开:第③段通过“它全身都披着细小的圆鳞……颜色就会随之变化”说明变色能力源于光线反射的生理特性;第④段以“不仅如此……还因为它像变色龙那样机智神勇”明确转折,强调捕食行为的机智神勇是另一独立原因;第⑤段进一步用“利用地形隐藏自己”“出其不意地袭击”“速度相当惊人”等细节印证其捕食策略的“机智神勇”,但未提及变色能力直接辅助捕食(仅说明变色是因外表艳丽易暴露)。
A.鲯鳅捕食时像变色龙一样机智神勇,所以被称为海洋中的“变色龙”。片面强调捕食行为(“机智神勇”)为唯一原因,忽略第③段变色能力的核心作用;内容理解不准确。
B.鲯鳅会根据光线随时改变身体的颜色,这可以帮助它更好地捕食。错误关联变色与捕食(“帮助捕食”),但文中未建立此因果(第⑤段指出变色是伪装需求,捕食依赖突袭和速度),内容理解不准确。
C.鲯鳅会根据光线随时改变身体的颜色,所以被称为海洋中的“变色龙”。仅覆盖变色原因,遗漏第④段“机智神勇”的补充说明。内容理解不准确。
D.鲯鳅会根据光线随时改变身体的颜色,而且机智神勇,所以被称为海洋中的“变色龙”。完整对应第③段的变色机制(“根据光线改变颜色”)和第④段的双重归因句(“而且机智神勇”),精准概括全文逻辑。内容理解最准确。
故选D。
25.本题考查提出问题的能力。
在阅读科普类文章时,可从内容细节、写作手法、实际应用等角度提问。例如,针对文中未详细说明的信息(如鲯鳅变色的具体原理是否有其他因素)、与其他生物的对比(如和陆地变色龙的变色机制是否相同),或其生态价值(如变色能力对海洋生态的影响)等。提问需基于文本但不限于文本,解决方法可通过查阅资料、对比分析或请教专业人士,以深化对知识的理解。
示例:
问题: 鲯鳅的变色能力与陆地变色龙的变色机制是否完全相同?
解决方法: 查阅动物学资料,对比两者的生理结构(如鲯鳅通过鳞片反射光线,变色龙通过皮肤色素细胞),分析变色原理的异同点。
26. “我”上小学时,因惧怕风雪不敢出门,母亲鼓励“我”。 “我”大学毕业时,因找不到工作心情沮丧,母亲鼓励“我”。 27.A 28.C 29.D
【导语】这篇《母亲的诗》以质朴温情的笔触,通过“风雪上学”和“星夜谈心”两个典型场景,展现了母亲用诗意语言化解困境的智慧。文本采用递进式结构,以“门”为意象贯穿四季与人生,巧妙运用拟人手法(如“风雪推门”“星星推门”),将自然现象升华为生命隐喻。母亲通过即兴创作的排比小诗,既传递乐观人生态度,又完成对孩子的精神启蒙。文中环境描写与语言描写相得益彰,塑造出集智慧、温柔与教育艺术于一身的母亲形象,诠释了“生活即诗”的深刻主题。
26.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和概括。
结合第②自然段“打开房门,一股袭人的寒气迎面扑来,我赶紧把门关上,哆哆嗦嗦地说:‘哎呀,好吓人的风雪哟!’母亲从里屋出来,见我缩头缩尾的样子,瞥了我一眼,深情地说:‘孩子,风雪吓人吗?不,冬天的门就是风雪推开的呢。’说着她快步上前,打开房门,说:‘走,我们上学去!’”,第③自然段“踏着洒满积雪的小路,母亲给我讲了许多有关季节的故事,而且全部和门有关。”和第④自然段“母亲随口说的这些话,竟像母亲给我身上加的一件御寒的外衣,让我身子热乎乎的。从此,我天天念着这些话去上学,再不畏惧风霜雪雨。”可知,小学时,冬日风雪天母亲送“我”上学,讲与门有关的季节故事,帮“我”战胜对风雪的畏惧;结合第⑤自然段“我从大学毕业了,就业艰难。既然城市容不下我,我便想到了回家去。”,第⑥自然段“乡村的夜说来就来,不一会儿,四周就拉起了黑色的帷幕,似乎厚密得透不进一丝风,连那些星星也像在对我眨着嘲笑的眼。我低头哀叹道:‘唉,人倒霉连星星都生厌啊!’”和第⑦自然段“母亲从里屋出来,深情地说:‘孩子,星星生厌吗?不,黑夜的门就是星星推开的呢。’说着她快步上前,打开房门,说:‘走,我们看星星去!’”可知,毕业后就业艰难,乡村夜晚母亲陪“我”看星,讲与门有关的人生故事,指引“我”面对挫折。
27.本题考查人物描写。
结合第②自然段“母亲从里屋出来,见我缩头缩尾的样子,瞥了我一眼,深情地说:‘孩子,风雪吓人吗?不,冬天的门就是风雪推开的呢。’说着她快步上前,打开房门,说:‘走,我们上学去!’”可知,“母亲从里屋出来”“瞥了我一眼”“快步上前,打开房门”,这些都是对母亲动作的描述,属于动作描写;“深情地说”中“深情”体现了母亲的神态,属于神态描写;“孩子,风雪吓人吗?不,冬天的门就是风雪推开的呢。”“走,我们上学去!”这是母亲说的话,属于语言描写。
故选A。
28.本题考查诗句理解。
A.母亲的两首小诗,如第③自然段“花朵把春天的门推开了/绿荫把夏天的门推开了/果实把秋天的门推开了/风雪把冬天的门推开了……”和第⑧自然段“星星把黑夜的门推开了/黑夜把坚韧的门推开了/坚韧把成功的门推开了/成功把生活的门推开了……”,句式整齐,节奏明快,读起来朗朗上口,富有韵律感。该选项理解恰当。
B.第③自然段中的小诗在冬日风雪天,母亲借“季节与门”的故事,让“我”不再畏惧风雪,传递温暖与勇气;第⑧自然段的小诗在“我”就业艰难时,母亲用“人生与门”的故事,给予“我”面对挫折的力量。两首诗都饱含母亲对“我”的关爱与指引。该选项理解恰当。
C.第③自然段中的小诗是按“春、夏、秋、冬”的季节顺序写;但第⑧自然段的中小诗是“星星(黑夜)—黑夜(坚韧)—坚韧(成功)—成功(生活)”的逻辑关联,并非“时间变化顺序”。所以“都按时间变化顺序来写”表述错误。该选项理解不恰当。
D.两首诗中“花朵把春天的门推开”“星星把黑夜的门推开”等句,将“花朵”“星星”等赋予人的动作(推开门),运用拟人修辞,让描写更生动形象。该选项理解恰当。
故选C。
29.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
A.结合文章内容可知,风雪天,“我”畏惧退缩,母亲说“冬天的门就是风雪推开的呢”;“我”因就业难哀叹,母亲说“黑夜的门就是星星推开的呢”。母亲用积极的话语,将“风雪”“黑夜”转化为充满希望的意象,展现出面对困难时乐观、豁达的心态。符合母亲形象。
B.结合文章内容可知,母亲把季节、人生的道理,融入“门”的故事里。用“花朵推开春天的门”教“我”感知自然;用“星星推开黑夜的门”引导“我”面对挫折。她用生活智慧,把复杂的道理变得浅显易懂。符合母亲形象。
C.结合文章内容可知,母亲不直接说教,而是借“讲故事、编小诗”的方式,在风雪天陪“我”走路上学,在夜晚陪“我”看星星,一步步引导“我”理解“勇敢面对风雪”“坚韧战胜挫折”的道理。符合母亲形象。
D.结合文章内容可知,母亲的话虽有诗意,但这是生活智慧的自然流露,不是专业的诗歌创作。她没有系统学习诗歌技巧,只是为了安慰、引导孩子,临时“连缀”出几句。文中也强调“母亲不是诗人,母亲不会写诗”。所以“很会写诗”不符合母亲形象。
故选D。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