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暑假阅读理解专项:第一单元-语文四年级上册统编版
读类文精彩片段体会感悟。
游庐山瀑布(节选)
①李白有诗赞道: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确,庐山的瀑布有着一泻千里的气势。
②迈入庐山风景区,你便会觉得空气无比(清晰 清新)。猛吸两口,令人心旷神怡。走着走着,感觉树木越来越密,色彩越来越绿,而瀑布声也离我们越来越近。先是一阵“哗哗”声,越近越觉得有狂风巨浪向我们袭来,响彻天空,盖过了人喧马嘶,天地间只剩下瀑布在吟唱。
③不知不觉中,我们来到了瀑布的脚下。凉丝丝的水花(1),落到水面时还在蹦跳着,像在欢呼,似在嬉戏。抬头望去,一匹长长的白绸带正从悬壁上源源不断地飘下来,让你忍不住(惊叹 惊奇)!
④忽然,天空中下起了一阵银珠似的急雨,瀑布更加(壮丽 壮观)了。雨水夹杂着瀑布的水花(2)。
⑤雨过天晴,太阳光折射出一道道彩虹。彩虹仙子大概正坐在彩桥上凝神(赞赏 欣赏)庐山美景呢!彩虹给庐山瀑布增添了无穷的魅力。彩虹下的庐山瀑布更壮观,更动人。
⑥自古以来,庐山瀑布以它无穷的魅力赢得过多少文人墨客的青睐啊!的确,它的美是那么令人心醉,它是自然界中一颗耀眼的明珠!
1.在文中括号内选择恰当的词,并画上“√”。
2.把下列两个短句分别还原到文中(1)(2)两处。
A.像赛车在大道上疾驰 B.像一个顽皮的孩子
(1) (2)
3.选一选,填序号。
(1)描写庐山瀑布声音的是( )。 (2)描写庐山瀑布形状的是( )。
A.一匹长长的白绸带正从悬壁上源源不断地飘下来。
B.先是一阵“哗哗”声,越近越觉得有狂风巨浪向我们袭来,响彻天空,盖过了人喧马嘶,天地间只剩下瀑布在吟唱。
4.第④⑤自然段各写了怎样的瀑布 请选一选,填序号。
第④自然段写了,( ),第⑤自然段写了( )
A.彩虹下的瀑布 B.急雨中的瀑布
5.第⑥自然段中“一颗耀眼的明珠”是指 。
6.请抄写短文中运用的精彩的四字词语,至少抄写六个。
7.如果你是庐山风景区的小导游,请你用一两句话向游客介绍庐山瀑布。
类文精彩片段体会感悟。
钱塘江秋潮
①九月的一天,我来到钱塘江边,观赏那举世闻名的钱塘江秋潮。
②江边,几座山峰突起。山上,密密麻麻地挤满了人,远远望去,黑压压的一片。山顶上,人们正焦急地望着地平线,等待着秋潮到来。
③爬上山顶,远处的景色尽收眼底。映入眼帘的是一幅海阔天空的景象,在那茫茫的雾色中,江水平静,伸向无边的远方,令人心旷神怡。
④开始,远处的江面十分平静。突然,远处的江面上出现了一个个小白点。不一会儿,那白点连成一条细长的白线。侧耳倾听,隐隐传来“轰隆、轰隆”的响声,一瞬间,就像擂起了阵阵战鼓,震耳欲聋。转眼间,潮水便涌向眼前,潮势汹涌,浪涛耸立,旋涡急转,浪花飞溅,好似一座巨大的水墙,气势犹如万马奔腾,令人心惊胆战。潮水涌来,掀起七米多高的浪头,声传数十里,我为“滔天浊浪排空来,翻江倒海山为摧”的自然景观所折服!
⑤啊,钱塘江秋潮,真不愧为天下奇观!
8.将画“ ”的句子用一个四字词语 概括,使句意不变。
9.《观潮》以总分结构独具特色,而这篇文章按照记叙文的常见形式先交代了观潮的 、 、 。结尾与《观潮》的开头异曲同工,都赞美了钱塘江大潮是 。
10.作者是站在( )观看钱塘江秋潮的。
A.山脚 B.山腰 C.山顶
11.你认为钱塘江秋潮壮观吗?壮观在哪里?
12.课内阅读。
走月亮(节选)
①细细的溪水,流着山草和野花的香味,流着月光。灰白色的鹅卵石布满河床。哟,卵石间有多少可爱的小水塘啊,每个小水塘都抱着一个月亮!哦,阿妈,白天你在溪里洗衣裳,而我,用树叶做小船,运载许多新鲜的花瓣……哦,阿妈,我们到溪边去吧,去看看小水塘,看看水塘里的月亮,看看我采过野花的地方。
②啊,我和阿妈走月亮……
(1)画“ ”的句子中的“ ”字用得很好,运用了 的修辞手法,描绘了一幅温馨的画面。请你也用上这种修辞手法,写一个句子: 。
(2)选文写了“我”和阿妈在溪边走月亮。其中 是“我”眼中所见, 是“我”鼻中所闻, 是“我”心中所想(填序号,可多选)。这些内容汇聚一起,构成了一幅“月下溪景”图,从中可以体会到“我” 的心情。
①水塘抱月
②山草和野花的香味
③阿妈在溪里洗衣裳,“我”用树叶做小船运载花瓣
④溪水细细
⑤鹅卵石灰白
(3)阿妈白天在溪里洗衣裳时,“我”还会做什么呢?发挥想象,写一写。
课文内容精彩回放。
如今在海上,每晚和繁星相对,我把它们认得很熟了。我躺在舱面上,仰望天空。深蓝色的天空里,悬着无数半明半昧的星。船在动,星也在动,它们是这样低,真是摇摇欲坠呢!渐渐地我的眼睛模糊了,我好像看见无数萤火虫在我的周围飞舞。海上的夜是柔和的,是静寂的,是梦幻的。我望着那许多认识的星,我仿佛看见它们在对我眨眼,我仿佛听见它们在小声说话。这时候我忘记了一切。在星的怀抱中我微笑着,我沉睡着。我觉得自己是一个小孩子,现在睡在母亲的怀里了。
13.选文写了作者在海上看繁星的情景及自己的感受。在文段中找出写实景的句子画上“——”,找出作者的想象和联想的句子画上“﹏﹏﹏”。
14.指出下列句子运用的修辞手法。
A.比喻 B.拟人 C.排比
(1)海上的夜是柔和的,是静寂的,是梦幻的。( )
(2)我望着那许多认识的星,我仿佛看见它们在对我眨眼,我仿佛听见它们在小声说话。( )
15.读文段中画“——”的句子,从中体会到作者 的思想感情。
阅读。
《观潮》(节选)
①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顿时人声鼎沸,有人告诉我们,潮来了!我们踮着脚往东望去,江面还是A ,看不出有什么变化。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人群又B 。
②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堵两丈多高的水墙。浪潮越来越近,犹如C ,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天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16.在文段中的横线里按课文填空,按顺序写在下面。
A.
B.
C.
17.选段是按照 的顺序写的。(填序号)
A.由近及远
B.由远及近
C.从整体到局部
18.根据选段内容填空。
声音:隆隆的响声→响声 → 的响声
形状:一条白线→ →
19.第2自然段中画“_____”的句子是 句,这个句子具体形象地描绘了从近处观看钱塘江大潮 (填序号)
A.所看到的声音和看到的样子
B.所听到的声音
C.所看到的样子
20.选段中的“人声鼎沸”是形容声音大的四字词语,请你还写出一个类似的词语,再写出两个形容声音小的四字词语。
形容声音大的
形容声音小的
21.刘禹锡写过“八月涛声吼地来,头高数丈触山回”,在文段中找出与诗的内容相关的是第 自然段。
课外阅读。
月光下的童年
又是一个夜晚,我披着银白色的月光,走在青石板路上,欣赏美丽柔和的月光下的景色。人们在月光下散步,老奶奶带着小孙女在月光下乘凉。
我也是月光下长大的。
记得夏天每当夜幕降临时,外婆就带着我到小院子里乘凉,外婆用长满老茧的手抚摸着我,一边扇着扇子,一边给我讲老掉牙的民间故事。我每晚便在故事中入睡,多么快乐呀!
幼时,我很爱捉虫,在朦胧的月光下,随处可以听见各种虫子的鸣唱,那唱得最动听的肯定是蛐蛐了。我悄悄走近草堆,打着手电筒,翻开一块块的大石头,便有披着黑色“大衣”的蛐蛐在那里又蹦又跳,我就迅速地用双手一捂,然后,小心翼翼地捉起来,借着月光,跟邻居小伙伴斗蛐蛐。
中秋节,是我感到最温馨的时候,我和家人在月光下品尝月饼,还一边唱着“八月十五月儿圆”的歌,真快乐。
一天又一天,一年又一年,我也长大了,但我依然爱那慈母般温和的月光。
在我眼中,月亮那么美,我在月光下长大,月光下有我童年的足迹,我爱美丽的月光。
22.仿写词语。
又唱又跳(又……又……) 、
小心翼翼(ABCC式) 、
23.作者在文中回忆了哪几件事情?
24.这篇短文表达了“我”对月光怎样的感情?
课外阅读。
鱼目混珠
古时候,有个名叫满愿的人,收藏了一颗极为罕见的大珍珠。许多人好奇地想见识一下这颗珍珠的模样,可是满愿从来不肯让人看。
每当人们对满愿表示羡慕时 满愿的邻居寿量总是轻蔑(miè)的对人们说 有颗珍珠算什么 我也有 而且比满愿那颗还要好 可是,他也像满愿一样,从来不肯让别人看他的珍珠。
人们虽然从来也没见过他们珍藏的珍珠,但对此都深信不疑。于是,大家对两位珍珠的主人羡慕不已。
后来,他俩忽然同时患(huàn)病。医生看过他们的病后,告诉他们说,他们得的是同一种病。治这种病需要用珍珠的粉末配制一种药。两人听了,救病心切,都把自己深藏不露的珍珠拿了出来。人们听说他们拿出了珍珠,当然不肯放过这个一饱眼福的机会,纷纷赶来观看。只见满愿那颗珍珠晶莹圆润,十分迷人。而寿量那颗呢,原来不过是一颗稍大些的鱼眼睛!
25.根据解释在文中找出合适的词。
①觉得新奇而感兴趣。( )
②非常稀少,难得遇见。( )
26.给画“ ”的句子加上标点。
27.故事中 和 两人的“珍珠”,一颗是 的真珍珠,另一颗只是 的鱼眼睛。
28.在正确的解释后打”√“。
《鱼目混珠》这则成语故事告诉我们:
①不能把鱼目当成珍珠去骗人。( )
②拿鱼目当成珍珠,比喻以次充好,以假乱真,终究会被人耻笑。( )
课外阅读。
渴望读书的“大眼睛”
十几年前,一位年轻的摄影爱好者深入大别山地区采访“希望工程”。在安徽省金寨县,他遇到了一群每天跋涉30里路求学的孩子,在众多孩子中间发现了一双闪亮的大眼睛。这个大眼睛的小女孩年龄最小,最叫他担心,因为她上学走的是蜿蜒的山路,其中一段还在一座大水库上面。可是,这个大眼睛的小姑娘十分坚强,不管刮风下雨,她总是按时到校。这位记者十分感动,一天早晨,他随着这个孩子走进教室,拍下了《我要读书》这张极具感染力的照片。从此,照片中那双渴望读书的“大眼睛”打动了无数的热心人,也在小朋友的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你看,这双大眼睛,是那样明亮,那样专注。它注视着前方,生怕漏掉老师在黑板上写的每一个字,生怕漏掉老师讲的每一句话……
你看,这双大眼睛,闪烁着渴望,充满着忧郁。虽然清晨教室光线并不明亮,虽然她上学前连梳头洗脸的时间也没有,可是就连这样的学习机会她也担心会失去……
这双大眼睛,好像在看着你,看着我,向我们讲述着成千上万濒临失学的儿童的故事。
这双大眼睛,好像在看着大人,看着孩子,看着所有人,从心灵深处唤起人们的同情和关心。
这幅照片发表后,“大眼睛”很快成为“希望工程”的形象标志。这双忧郁而充满渴望的大眼睛激起了海内外千百万人的爱心,无数援助之手伸向了渴望求学的孩子们。无数同龄的孩子也自愿向贫困地区的孩子捐献文具图书,把省下来的零花钱积攒起来援助小伙伴。在社会各界的努力下,“希望工程”开展十年后共收到捐款17.82亿元人民币。220.9万因贫困而失学的儿童重返校园,贫困地区崛起了7549所希望小学。因此,“希望工程”被公认为是20世纪90年代中国人为改变教育落后面貌所付出爱心的一块丰碑。
直到今天,那双渴望读书的大眼睛还在注视着人们,召唤着更多的人投入到“希望工程”当中,激励着千百万孩子更加努力学习。
29.课文题目中的“大眼睛”加上了引号,其作用是( )
A.特定称谓 B.着重指出 C.表示引用
30.阅读第1自然段,回答下面问题。
(1)“大眼睛”是怎样读书的?
(2)记者为什么要拍摄这张照片?
31.课文是怎样描写大眼睛的?从第2~5自然段中各找出一个关键词语。
32.第2自然段中的两个“生怕”写出了小女孩 。第3自然段中加点词语“虽然”写出了学习条件的 ,“可是”说明了小女孩对 的渴望,以及内心充满 的原因。
33.这双“大眼睛”还“生怕”什么呢?展开想象写一写。
34.用“ ”和“﹏﹏﹏”从文中分别画出一个排比句和一个比喻句。
35.”大眼睛“为什么能成为”希望工程“的标志?
36.你了解”希望工程“吗?你曾经为它做过什么呢?
《暑假阅读理解专项:第一单元-语文四年级上册统编版》参考答案
1.清新√ 惊叹√ 壮观√ 欣赏√ 2. B A 3. B A 4. B A 5.庐山瀑布 6.心旷神怡、狂风巨浪、源源不断、银珠似的、雨过天晴、无穷魅力 7.示例:欢迎来到庐山,这里的瀑布如银河落九天,气势磅礴,彩虹环绕时更是美如仙境!
【导语】这篇游记以庐山瀑布为描写对象,通过多感官体验展现了瀑布的壮美。文章开篇引用李白诗句奠定基调,随后以移步换景的手法,从听觉、视觉、触觉多角度描写瀑布。巧妙运用比喻和拟人,动静结合地呈现了急雨中与彩虹下不同形态的瀑布。结尾以“耀眼明珠”的比喻升华主题,呼应开篇文人墨客的青睐,完成了对自然奇观的礼赞。
1.本题考查词语理解与辨析。
“清新”的意思是清爽新鲜;“清晰”的意思是清楚明晰。“惊叹”强调惊讶赞叹;“惊奇”侧重奇怪、惊异。“壮丽”强调宏大壮观,“壮观”侧重景象雄伟。“欣赏”指享受美好事物,“赞赏”侧重赞同欣赏。
根据第②自然段中“空气”一词可知是描写进入庐山风景区对空气的感受,故选“清新”。
根据第③自然段句子“一匹长长的白绸带正从悬壁上源源不断地飘下来”可知描写的是瀑布的特点,饱含赞叹,故选“惊叹”。
根据第④自然段句子“天空中下起了一阵银珠似的急雨”可知瀑布的水流更加大,更加壮观美丽,故选“壮丽”。
根据第⑤自然段“彩虹仙子”一词可知这里运用了拟人的手法,把彩虹当作人来写,观赏庐山美景,故选“欣赏”。
2.本题考查比喻句。
(1)句子“凉丝丝的水花(1),落到水面时还在蹦跳着,像在欢呼,似在嬉戏。”中“蹦跳、欢呼、嬉戏”这些都是人的动作,表现了水花的灵动活泼,故选B。
(2)句子“雨水夹杂着瀑布的水花(2)。”描写的时急雨过后瀑布快速奔涌的壮观景象,与“赛车在大道上疾驰”的快速相匹配,故选A。
3.本题考查关键语句的理解。
(1)句子“先是一阵‘哗哗’声,越近越觉得有狂风巨浪向我们袭来,响彻天空,盖过了人喧马嘶,天地间只剩下瀑布在吟唱。”中“哗哗”声,“响彻天空”“人喧马嘶”都是描写声音的词语,表现了瀑布的声音很大。故选B。
(2)句子“一匹长长的白绸带正从悬壁上源源不断地飘下来。”中“白绸”指的是瀑布,“长长的”描写是瀑布的形状。故选A。
4.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
根据第④自然段中“天空中下起了一阵银珠似的急雨”可知描写的是“急雨中的瀑布”,故选B。
根据第⑤自然段中“彩虹下的庐山瀑布更壮观,更动人。”可知描写的是“彩虹下的瀑布”,故选A。
5.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
根据第⑥自然段“庐山瀑布以它无言的魅力赢得多少文人墨客的青睐”可知,“一颗耀眼的明珠”是比喻,把庐山瀑布比作明珠,表达了作者对瀑布的喜爱与赞美。
6.本题考查关键词积累。
短文中运用了许多精彩的四字词语,如“心旷神怡”,在第②自然段中形容人们吸入庐山清新空气后的舒畅心情,烘托出景区环境的宜人;“狂风巨浪”则以比喻手法,在第②自然段中生动展现瀑布声音如惊涛般宏大,凸显其震撼力;“人喧马嘶”通过对比,突出瀑布声响彻天地的气势,让天地间仿佛只剩瀑布的吟唱;“源源不断”在第③自然段中描绘瀑布如白绸从悬崖连续倾泻的动态美;“雨过天晴”为第⑤自然段中彩虹的出现铺垫,让瀑布在晴日下更富层次感;“无穷魅力”在文中反复出现,强调庐山瀑布对文人墨客的吸引力,呼应开头李白诗句,深化其壮观之美的主题,这些词语从多方面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与画面感。
7.本题考查口语交际,开放性作答。
解答本题先要明确要求,以小导游的身份介绍庐山瀑布,可以从形状、声音等角度来介绍。写完后要读一读,确保流畅通顺。
例:各位游客,庐山瀑布宛如银河落九天,一泻千里,急雨中更显壮丽,彩虹下美若仙境,快来感受它的魅力!
8.人山人海 9. 时间 地点 人物 天下奇观 10.C 11.壮观。潮水涌来时,潮势汹涌,浪涛耸立,旋涡急转,浪花飞溅,好似巨大水墙,气势如万马奔腾,能掀起七米多高浪头,声传数十里。
【导语】这篇《钱塘江秋潮》以细腻的笔触展现了自然奇观的壮美。文章通过“由静到动”的描写手法,先以“海阔天空”“江水平静”铺垫氛围,再以“白点—白线—水墙”的递进式描写展现潮水渐进的动态过程。比喻运用尤为出色,“万马奔腾”“战鼓擂响”等意象生动传达出潮水的磅礴气势。结尾直抒胸臆的赞叹与开篇的“举世闻名”形成呼应,使全文在结构上首尾圆合。作者将视觉(黑压压人群)、听觉(震耳欲聋)与心理感受(心惊胆战)多维结合,成功营造出令人身临其境的观潮体验。
8.本题考查词语解释。
结合第②自然段“密密麻麻地挤满了人,远远望去,黑压压的一片。”可知,此句重点在描述人数量极多且聚集紧密的状态。“摩肩接踵”强调肩碰肩、脚碰脚,侧重人多拥挤,与原句表意契合,能够简洁而精准地概括原句所描绘的人多拥挤的画面。
9.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
结合第①自然段“九月的一天,我来到钱塘江边,观赏那举世闻名的钱塘江秋潮”可知,“九月的一天”明确给出了观潮的时间;“钱塘江边”点明了观潮的地点;“我”表明了观潮的人物。
结合第⑤自然段“啊,钱塘江秋潮,真不愧为天下奇观!”可知,直接抒发了对钱塘江秋潮的赞叹之情;
《观潮》开头“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开篇点题,奠定对钱塘江大潮赞叹的基调,二者都将钱塘江大潮赞誉为“天下奇观”,在对钱塘江大潮的赞美这一主题表达上,有着相似的效果。
10.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
结合第③自然段“爬上山顶,远处的景色尽收眼底。映入眼帘的是一幅海阔天空的景象,在那茫茫的雾色中,江水平静,伸向无边的远方,令人心旷神怡。”可知,通过“爬上山顶”的行为及山顶视角的描写,明确了观潮地点为山顶。
故选C。
11.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
钱塘江秋潮十分壮观。它壮观在声势浩大,声音从隐隐的“轰隆”声迅速变为震耳欲聋的战鼓声,声传数十里;还壮观在形态雄伟,江面上的白点迅速连成白线,转眼形成巨大的水墙,浪涛耸立、旋涡急转、浪花飞溅,浪头高达七米多;另外,潮前江面的平静与潮来时的汹涌形成鲜明对比,更凸显出其壮观之态。
12.(1) 抱 拟人 小草弯下了腰
(2) ①④⑤ ② ③ 快乐
(3)我”还会在溪边草丛里捉蛐蛐,放到纸盒里看它们斗架。
【导语】这篇文章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我”与阿妈在溪边漫步时的温馨场景。文章运用了拟人等修辞手法,如“每个小水塘都抱着一个月亮”,生动地描绘了月下溪景的静谧与美好。文中通过视觉、嗅觉和回忆的多重感官描写,如“细细的溪水”、“山草和野花的香味”以及“阿妈在溪里洗衣裳”等,营造出一幅充满亲情与自然和谐的画卷。整体语言优美,情感真挚,表达了“我”对阿妈的深厚情感和对自然的热爱。
【详解】(1)本题考查修辞手法及仿写句子。
第①段“每个小水塘都抱着一个月亮”这个句子中的“抱”字用得很好,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描绘了一幅温馨的画面。拟人修辞手法通过赋予非人类事物以人的特征或行为,使描述更加生动形象。
我们使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可以写句子。
示例:星星在夜空中调皮地眨着眼睛。
(2)本题考查短文内容的理解。
第①段“细细的溪水,流着山草和野花的香味,流着月光。灰白色的鹅卵石布满河床。哟,卵石间有多少可爱的小水塘啊,每个小水塘都抱着一个月亮!哦,阿妈,白天你在溪里洗衣裳,而我,用树叶做小船,运载许多新鲜的花瓣……”中描写景色的语句能体现“我”看到的内容,①“水塘抱月”,是看到小水塘里月亮的倒影;④“溪水细细”,直接描述看到的溪水状态;⑤“鹅卵石灰白”,是看到的鹅卵石的颜色,这些都属于视觉范畴。鼻中所闻:②“山草和野花的香味”,明确表示是闻到的气味。心中所想:③“阿妈在溪里洗衣裳,‘我’用树叶做小船运载花瓣”,从“白天你在溪里洗衣裳,而我,用树叶做小船,运载许多新鲜的花瓣……”可知,这是“我”回忆和想象的内容,并非当下正在看到或闻到的。
文中描绘的画面充满了美好与温馨,有美丽的景色、美好的回忆,从中可以感受到“我”在和阿妈走月亮时愉悦、幸福的心情。
(3)本题考查开放性作答。
要根据文本情境合理想象。阿妈洗衣裳时,“我”在旁边,可能会进行一些符合孩子天性的活动。
示例:阿妈白天在溪里洗衣裳时,“我”可能会蹲在溪边,仔细观察那些在浅水里游来游去的小鱼小虾,试着用小手去抓它们;或者在溪边的草地上寻找漂亮的羽毛,想象着是哪只鸟儿遗落在这里的。
13.深蓝色的天空里,悬着无数半明半昧的星。 船在动,星也在动,它们是这样低,真是摇摇欲坠呢! 我好像看见无数萤火虫在我的周围飞舞。海上的夜是柔和的,是静寂的,是梦幻的。我望着那许多认识的星,我仿佛看见它们在对我眨眼,我仿佛听见它们在小声说话。这时候我忘记了一切。在星的怀抱中我微笑着,我沉睡着。我觉得自己是一个小孩子,现在睡在母亲的怀里了。 14. C B 15.喜爱繁星
【解析】13.本题考查找关键句子。
从文中“深蓝色的天空里,悬着无数半明半昧的星。”可知,这句话写的是夜晚的天空的景色,
从文中“船在动,星也在动,它们是这样低,真是摇摇欲坠呢!”可知写了船和星,
这两句都是写实景的句子。
从文中“我好像看见无数萤火虫在我的周围飞舞。我望着那许多认识的星,我仿佛看见它们在对我眨眼,我仿佛听见它们在小声说话。这时候我忘记了一切。在星的怀抱中我微笑着,我沉睡着。我觉得自己是一个小孩子,现在睡在母亲的怀里了。”中“好像看见”、“仿佛看见”、“仿佛听见”都可以看出是作者在看到天空的繁星之后引起的想象和联想。
14.本题考查修辞手法的掌握。
(1)这句话通过三个“是”的句式,构成排比,突出了海上夜的特点,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故选C。
(2)句子中“眨眼”“说话”赋予星星人的动作,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故选B。
15. 本题考查句子情感的分析。
划横线句子“这时候我忘记了一切。在星的怀抱中我微笑着,我沉睡着。我觉得自己是一个小孩子,现在睡在母亲的怀里了。”写出了作者对繁星的喜爱以及对大自然的热爱,还有一种温馨、甜蜜、幸福的思想感情。作者把自己想象成睡在母亲怀里的小孩子,体现了他在星空下感受到的宁静与安心,表达了他内心深处对美好情感的渴望和向往。
16. 风平浪静 沸腾起来 千万匹战马齐头并进 17.B 18. 越来越大 山崩地裂 逐渐拉长,变粗 一堵两丈多高的水墙 19.C 20. 响彻云霄 低声细语、窃窃私语 21.2/二
【解析】16.本题考查名篇默写。
由课文原句“我们踮着脚往东望去,江面还是风平浪静,看不出有什么变化。”可知①处填写“风平浪静”;
由课文原句“人群又沸腾起来。”可知②处填写“沸腾起来”;
由课文原句“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可知③处填写“千万匹战马齐头并进”。
17.本题考查写作顺序。
结合句子“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再近些”“浪潮越来越近”可知选段是按照由远及近的顺序展开写作的。
18.本题考查关键信息提取。
结合句子“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响声越来越大”“那声音如同天崩地裂”可知声音的变化过程是:隆隆的响声→越来越大→山崩地裂。
结合句子“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形成一堵两丈多高的水墙”可知形态的变化过程是:一条白线→逐渐拉长,变粗→一堵两丈多高的水墙。
19.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
结合句子“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本句中将浪潮比喻为千万头战马,生动形象的写出了钱塘江汹涌澎湃、气势磅礴的样子。
故选C。
20.本题考查词语积累。
形容声音大的成语:震耳欲聋、惊天动地、响彻云霄、锣鼓喧天、声如洪钟、雷霆万钧
形容声音小的成语:低声细语、呢喃细语、窃窃私语、声若蚊蝇、轻言轻语、轻言细语
21.本题考查画面联想。
八月涛声吼地来,头高数丈触山回。:八月的涛声如万马奔腾惊天吼地而来,数丈高的浪头冲向岸边的山石又被撞回。根据诗意可知本句诗歌描写的是第②自然段场景。
22. 又大又圆 又吵又闹 晚风习习 热气腾腾 23.①夜幕降临时,外婆在院子里给“我”讲民间故事。
②“我”在月光下捉蛐蛐。
③中秋节“我”和家人一起赏月唱歌。 24.这篇短文表达了“我”对月光的喜爱及眷恋之情。
【解析】22.本题考查词语仿写。
又A又B的词语:又说又笑、又大又圆、又长又细、又白又胖等。
ABCC式词语:热气腾腾、风尘仆仆、白发苍苍、兴致勃勃等。
23.本题考查了概括能力。
注意抓住关键的词句来分析,结合第三自然段“记得夏天每当夜幕降临时,外婆就带着我到小院子里乘凉,外婆用长满老茧的手抚摸着我,一边扇着扇子,一边给我讲老掉牙的民间故事”可知写了外婆在月光下给“我”讲故事;结合第四自然段可知“我就迅速地用双手一捂,然后,小心翼翼地捉起来,借着月光,跟邻居小伙伴斗蛐蛐”写了“我”在月光下捉蛐蛐;结合第五自然段可知写了我和家人在月光下品尝月饼,唱歌。
24.本题考查体会思想感情。
文章回忆了作者童年时代发生在月光下的几件事。表达了作者对童年生活及对月光的喜爱之情,从作者的描述中不难看出,作者爱美丽的月光,因为在这月光里,有作者难以忘记的美好的童年生活。
25. 好奇 罕见 26., :“ ! , !” 27. 满愿 寿量 晶莹圆润 稍大些 28.②√
【解析】25.本题考查提取关键信息。
注意结合意思从课文中找出。
①好奇:觉得新奇而感兴趣。
②罕见:非常稀少,难得遇见。
26.本道题考查了加标点。
“每当人们对满愿表示羡慕时”句意未结束,用逗号;“轻蔑地对人们说”在引语前,后面加冒号,说的话加引号,“有颗珍珠算什么!”表示强烈的感情,加感叹号;一句话说完加句号,句号之间的停顿加逗号。即为:每当人们对满愿表示羡慕时,满愿的邻居寿量总是轻蔑地对人们说:“有颗珍珠算什么!我也有,而且比满愿那颗还要好。”
27.本道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阅读文章“只见满愿那颗珍珠晶莹圆润,十分迷人。而寿量那颗呢,原来不过是一颗稍大些的鱼眼睛”可知,故事中满愿和寿星两人的“珍珠”,一颗是晶莹圆润的真珍珠,另一颗只是稍大些的鱼眼睛。
28.本道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鱼目混珠》这篇文章写了满愿在市场买了一颗大珍珠,特别喜欢,就藏了起来。他的邻居寿量在路上发现一颗很大的鱼眼睛,便误以为是珍珠就捡回家收藏,后来他们两人得了同一种病需要用珍珠的粉末和药材才能治好,他们俩都拿了出来,这才知道寿量取出那颗只不过是鱼眼睛。
①错误。这则故事告诉我们不能以假乱真,要实事求是,否则会被人耻笑。
②正确。阅读文章可知,这则寓言故事告诉我们拿鱼目当成珍珠,比喻以次充好,以假乱真,终究会被人耻笑。
29.A 30. 可从“每天跋涉30里路”、“走的是蜿蜒的山路”、“其中一段还在一座大水库上面”、“刮风下雨”是常有的事、“年龄最小”等方面抓住“十分坚强”这个词语来回答。 可抓住“十分感动”“感染力”“打动”几个词语。 31.专心 渴望 讲述 唤起 32. 对知识的渴求 艰苦 知识 忧郁 33.这双大眼睛 ,一直注视着老师,生怕老师看不见它,怕老师遗忘他,不提问他。 34.它注视着前方,生怕漏掉老师在黑板上写的每一个字,生怕漏掉老师讲的每一句话……
“希望工程”被公认为是20世纪90年代中国人为改变教育落后面貌所付出爱心的一块丰碑。 35.这双忧郁而充满渴望的大眼睛激起了海内外千百万人的爱心,无数援助之手伸向了渴望求学的孩子们。 36.我了解过希望工程,希望工程是1989年发起的以救助贫困地区失学少年儿童为目的的一项公益事业。我曾经为地震灾区的孩子们捐献过书和衣物。
【解析】29.本题考查引号的掌握能力。
文章题目《渴望读书的“大眼睛”》中的“大眼睛”表示特定的称谓,指的是有着大眼睛的小女孩。故本题选择A选项。
30.本题考查了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1)熟读文章第一自然段可知,大眼睛上学走的是婉蜓的山路,其中一段还在一座大水库上面。但不管刮风下雨,她总是按时到校。
(2)熟读文章第一自然段内容,从"这个大眼睛的小姑娘十分坚强,不管刮风下雨,她总是按时到校。这位记者十分感动,一天早晨,他随着这个孩子走进教室,拍下了《我要读书》这张极具感染力的照片。”可知,因为小女孩渴望读书的大眼睛让记者深受感动,所以记者要拍摄这张照片。
31.本题考查了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文章第二自然段“你看,这双大眼睛,是那样明亮,那样专注”第三自然段“你看,这双大眼睛,闪烁着渴望,充满着忧郁”第四自然段“这双大眼睛,好像在看着你,看着我,向我们讲述着成千上万濒临失学的儿童的故事。这双大眼睛,好像在看着大人,看着孩子,看着所有人,从心灵深处唤起人们的同情和关心”所以对“大眼睛”的描写的关键词为:专心、渴望、讲述、唤起。
32.本题考查了词语意思的理解。
“它注视着前方,生怕漏掉老师在黑板上写的每一个字,生怕漏掉老师讲的每一句话”中的“生怕”词写出了小女孩对知识的渴求,第3自然段中“虽然清晨教室光线并不明亮,虽然她上学前连梳头洗脸的时间也没有,可是就连这样的学习机会她也担心会失去”中“虽然”写出了学习条件的艰苦。“可是”写出了小女孩对学习机会的渴望,以及内心充满担心受怕的原因。
33.本道题考查语言表达能力。
展开想象,发挥自己的语言组织能力,围绕着生怕漏掉老师所讲的知识这个方面答即可。如:这双大眼睛,一直注视着老师,生怕老师看不见它,生怕老师遗忘他,生怕老师不提问他。
34.考查了对排比句和比喻句的掌握能力。
把三个或以上意义相关或相近、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相同的词组或句子并排在一起的句子就叫做排比句。文章中的排比句是:这双大眼睛,好像在看着大人,看着孩子,看着所有人,从心灵深处唤起人们的同情和关心。此句是由“看着....看着....看着”引导的排比句。
比喻句是把一事物比作另外一个事物,两者之间必须有相似之处,文章中的比喻句:希望工程“被公认为是20世纪90年代中国人为改变教育落后面貌所付出爱心的一块丰碑。”这里是把“希望工程”比作“一块丰碑”。
35.考查了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读文章第五自然段可知,因为这双忧郁而充满渴望的大眼睛激起了海内外千百万人的爱心,无数援助之手伸向了渴望求学的孩子们。所以“大眼睛”能成为“希望工程”的标志。
36.本道题考查语言表达的能力。
我了解过希望工程,希望工程是1989年发起的以救助贫困地区失学少年儿童为目的一项公益事业。其宗旨是建设希望小学,资助贫困地区失学儿童重返校园,改善农村办学条件。援建,改变了一大批失学儿童的命运,改善了贫困地区的办学条件,唤起了全社会的重教意识,促进了基础教育的发展;弘扬了扶贫济困、助人为乐的优良传统,推动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我曾经给希望工程捐过款,长大了我要去支教,为希望工程的建设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