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暑假阅读理解专项:第一单元-语文五年级上册统编版
阅读语段和短文,完成练习。
粽子里的乡愁
①异乡客地,越是没有年节的气氛,越是怀念旧时代的年节情景。
②端阳是个大节,也是母亲大忙特忙、大显身手的好时光。想起她灵活的双手,裹着四角玲珑的粽子,就好像马上闻到那股子粽香了。
③母亲包的粽子,种类很多,莲子红枣粽只包少许几个,是专为供佛的素粽。荤的豆沙粽、猪肉粽、火腿粽可以供祖先,供过以后称之为“子孙粽”,吃了将会保佑后代儿孙绵延。包得最多的是红豆粽、白米粽和灰汤粽。一家人享受以外,还要布施乞丐。母亲总是为乞丐大量地准备一批,美其名曰“富贵粽”。
④我最喜欢吃的是灰汤粽。那是用早稻草烧成灰,铺在白布上,拿开水一冲。滴下的热汤呈深褐色、内含大量的碱。把包好的白米粽浸泡灰汤中一段时间(大约一夜晚吧),提出来煮熟,就是浅咖啡色带碱味的灰汤粽。那股子特别的清香,是其他粽子所不及的。我一口气可以吃两个,因为灰汤粽不但不碍胃,反而有帮助消化之功。过节时若吃得过饱,母亲就用灰汤粽焙成灰,叫我用开水送服,胃就舒服了。这完全是自然食物的自然治疗法。母亲常说我是从灰汤粽里长大的。几十年以来,一想起灰汤粽的香味,就神往童年与故乡的快乐时光。A.但在今天到哪里去找旱稻草烧出灰来冲灰汤呢?
⑤端午节那天,乞丐一早就来讨粽子,真个是门庭若市。我帮着长工阿荣提着富贵粽,一个个地分,忙得不亦乐乎。乞丐常高声地喊:“太太,高升点(意谓多给点)。明里去了暗里来,积福积德,保佑你大富大贵啊!”母亲总是从厨房里出来,连声说:“大家有福,大家有福。”
⑥乞丐去后,我问母亲:“他们讨饭吃,有什么福呢?”母亲正色道:“不要这样讲。谁能保证一生一世享福?谁又能保证下一世有福还是没福?福要靠自己修的。时时刻刻要存好心,要惜福。他们做乞丐的,并不是一个个都好吃懒做,有的是一时做错了事,败了家业。有的是上一代没积福,害了他们。你看那些孩子,跟着爹娘日晒夜露地讨饭,他们做错了什么,有什么罪过呢?”
⑦B.母亲的话,在我心头重重地敲了一下。有一回,一个小女孩悄声对我乞讨说:“再给我一个粽子吧。我阿婆有病走不动,我带回去给她吃。”我连忙给她一个大大的灰汤粽。她又说:“灰汤粽是咬食的(帮助消化),我们没什么肉吃呀。”我听了很难过,就去厨房里拿一个肉粽给她,她没有等我,已经走得很远了。我追上去把粽子给她。我说:“你有阿婆,我没有阿婆了。”她看了我半晌说:“我也没有阿婆,是我后娘叫我这么说的。”我吃惊地问:“你后娘?”她说:“是啊!她常常打我,用手指甲掐我,你看我手上脚上都有紫印。”
⑧听了她的话,我眼泪马上流出来了,我再也不嫌她脏,拉着她的手说:“你不要讨饭了,我求妈妈收留你,你帮我们做事,我们一同玩,我教你认字。”她静静地看看我,摇摇头说:“我没这个福分。”
⑨她甩开我的手,很快地跑了。
⑩我回来呆呆地想了好久,告诉母亲,母亲也呆呆地想了好久,叹口气说:“我也不知道要怎样做才周全,世上苦命的人太多了。”
日月飞逝,那个讨粽子的小女孩,她一脸悲苦的神情,她一双吃惊的眼睛,和坚决地快跑而逝的背影,时常浮现在我心头,她小小年纪,是真的认命,还是更喜欢过乞讨的流浪生活。如果她仍在人间的话,也已是年逾七旬的老妪了。人世茫茫,她究竟活得怎样,活在哪里呢?
每年的端午节来临时,我很少吃粽子,更无从吃到清香的灰汤粽。母亲细嫩的手艺,和琐琐屑屑的事,都只能在不尽的怀念中追寻了。
1.结合全文,分析母亲是一个怎样的人。
2.母亲的粽子有哪些种类?“我”最爱的是哪一种?为什么?
3.请结合上下文,揣摩画线句子在文中的含义,任选一句答题。
我选择【 】
4.结合全文,谈谈你对题目里“乡愁”的理解。
课外阅读。
燕子
①燕子善飞,妇孺皆知。其飞行速度可达120千米每小时,堪称是鸟类大家庭中最善于飞翔的成员之一。燕子又具有高超的飞行特技:它们一会像箭一样贴墙飞行,一会儿又垂直地直冲云天:它们能够倏忽地来个180度大转变,或者翼不振,翅不摇,干脆在空中 几分钟。
②燕子老是在飞,似乎它们永不感到疲倦。可是很多人不知道,这是它们自身的弱点造成的。燕子有两只很小很小的小脚,瘦小的脚难以 燕子的身躯,使它们在地上站立时不能够灵活地保持平衡。因此,它们学会了一切都在飞翔中解决的本领:在飞行中吞吃猎获物;在飞行时饮水,甚至在喂自己的孩子吃饭时,也( )蹲坐在巢沿上,( )扑楞着翅膀,像直升飞机那样停留在巢前的空中,将食物一一喂给孩子们。
③那么,燕子的飞行本领为什么如此高强呢?原来,燕子的身躯呈流线型,两只翅膀既窄又长,每秒钟可以振动20次,它们的尾巴几乎是整个身躯长度的三分之一,这些对飞翔是特别重要的。燕子的身体特别轻巧,平均重量仅为20克,堪称是最轻量级的飞行员。
5.根据文意为文中第①②段的画横线处选择最恰当的词语。
飞翔 支撑 滑翔 支持
6.根据文意,填入本文第②段括号中最恰当的关联词是( )
A.不是……就是 B.不是……而是 C.既……又
7.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运用了 的表达方式,生动形象地说明了 。
8.燕子为了克服自身的弱点,学会了一切都在飞翔中解决的本领。这些本领是:
(1) (2) (3) 。
9.第③段中加点的词“这些”指代的具体内容是 。
10.这几段文字的说明顺序是( )
A.从概括到具体 B.从整体到部分 C.从结果到原因 D.从主要到次要
11.这篇文章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类文阅读,完成练习。
黄山绝壁松
冯骥才
①我在迎客松后边的山崖上仰望一处绝壁,看到一条长长的石缝里生着一株幼小的松树。它高不及一米,却旺盛而又有活力。显然曾有一颗松子飞落到这里,在这冰冷的石缝间,什么养料也没有,它却奇迹般生根发芽,生长起来。如此幼小的树也能这般(顽固 顽强)?这力量是来自物种本身,还是在一代代松树坎坷的命运中磨砺出来的?我想,一定是后者。我发现,山上之松与山下之松绝不一样。那些密密实实拥挤在温暖的山谷中的松树,干直枝肥,针叶鲜碧,慵懒而富态;而这些山顶上的绝壁松却是枝干瘦硬,树叶黑绿,矫健又强悍。这绝壁之松是被恶劣与凶险的环境强化出来的。它(刚劲 遒劲)和富于弹性的树干,是长期与风雨(搏斗 搏击)的结果;它远远地伸出的枝叶是为了更多地吸取阳光……这一代代艰辛的生存记忆,已经化为一种个性的基因,潜入绝壁松的骨头里。为此,它们才有着如此非凡的性格与精神。
②它们站立在所有人迹罕至的地方。那些荒峰野岭的极顶,那些下临万丈的悬崖峭壁,那些凶险莫测的绝境,常常可以看到三两棵甚至只有一棵孤松,十分夺目地立在那里。它们彼此姿态各异,也神情各异,或英武,或肃穆,或孤傲,或寂寞。远远望着它们,会心生敬意;但它们——只有站在这些高不可攀的地方,才能真正看到天地的浩荡与博大。
③于是,在大雪纷飞中,在夕阳残照里,在风狂雨骤间,在云烟明灭时,这些绝壁松都像一个个活着的人:像站立在船头镇定又从容地与激浪搏斗的艄公;战场上永不倒下的英雄;沉静的思想者;超逸又具风骨的文人……在一片光亮晴空的映衬下,它们的身影就如同用浓墨画上去的一样。
12.请在第①段的括号内选择正确的词语,用“√”标出。
13.请用“——”画出描写山上之松和山下之松特点的句子。作者运用_________的修辞手法来描写它们,以此突出了绝壁松在_________的环境下的_________的精神。
14.第①段中“个性的基因”指的是什么?
15.下列关于文章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表面上是赞扬黄山绝壁松的顽强和蓬勃感人的魅力,实则意在强调环境对于成长的重要意义。
B.第②段采用了比喻和排比的修辞手法,表达了作者对黄山绝壁松的敬意。
C.作者笔下的黄山绝壁松是令人敬畏而又生机勃勃的。
D.黄山绝壁松像艄公、英雄、思想者、文人,它是作者唯一真爱的自然物。
阅读
白鹭(节选)
①在清水田里,时有一只两只白鹭站着钓鱼,整个的田便成了一幅___________________的画。田的大小好像是有心人为白鹭___________________。
②晴天的清晨,每每看见它孤独地站立在小树的绝顶,看来像是不安稳,而它却很悠然。这是别的鸟很难表现的一种嗜好。人们说它是在望哨,可它真是在望哨吗?
③黄昏的空中偶见白鹭的低飞,更是乡居生活中的一种恩惠。那是清澄的形象化,而且具有生命了。
④或许有人会感到美中不足,白鹭不会唱歌。但是白鹭的本身不就是一首很优美的歌吗?
⑤——不,歌未免太铿锵了。
⑥白鹭实在是一首诗,一首___________________的散文诗。
16.把课文补充完整。
17.给加点字标上拼音。
嗜好( ) 清澄( )
18.“悠然”在文中指的是 ,它的近义词是 ,看到“悠然自得”这个词语,你会想到生活中的情景: 。
阅读。
麻雀(节选)
这种活在人间的鸟儿,长得细长精瘦,有一双显得过大的黑眼睛,目光却十分锐利。由于时时提防人,它得处处盯着人的一举一动。 脑袋仿佛一刻不停地转动着,机警地左顾右盼。它们每时每刻都在躲着人,不叫人接近它们,哪怕那个人并没看见它,它也赶忙逃掉。 它要在人间觅食,还要识破人们布下的种种圈套,诸如支起的箩筐,挂在树上的铁夹子,张在空间透明的网,等等。有时地上有一粒亮晶晶的米,它也只能用饥渴的眼睛远远地盯着它,却没有飞过去叼起米来的勇气。它盯着、叫着,然后腾身而去——这是因为它看见了米粒 旁边有东西在晃动,惹起它的疑心或警觉。
19.短文写出了麻雀( )的特点。
A.不可驯服 B.机警多疑 C.活泼可爱
20.用“ ”画出描写麻雀外形的句子。
21.为什么麻雀看到米粒却没有叼走的勇气
22.结合《珍珠鸟》一文,说说人类应该怎样 对待麻雀。
课内阅读
①父亲说:“你们爱吃花生吗?”
②我们争着答应:“爱!”
③“谁能把花生的好处说出来 ”
④姐姐说:“花生的味道很美。”
⑤哥哥说:“花生可以榨油。”
⑥我说:“花生的价钱便宜,谁都可以买来吃,都喜欢吃。这就是它的好处。”
⑦父亲说:“花生的好处很多,有一样最可贵:它的果实埋在地里,不像桃子、石榴、苹果那样,把鲜红嫩绿的果实高高地挂在枝头上,使人一见就生爱慕之心。你们看它矮矮地长在地上,等到成热了,也不能立刻分辨出来它有没有果实,必须挖起来才知道。”
⑧我们都说是,母亲也点点头。
⑨父亲接下去说:“所以你们要像花生,它虽然不好看,可是很有用。”
⑩我说:“那么,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
父亲说:“对。这是我对你们的希望。”
23.家人在议花生时 , 所站的角度各不相同:姐姐 、哥哥和我分别从花生的 、 、 这三个方面发表了自己的看法,而父亲则着眼于赞美花生的 。
24.父亲跟我们议花生的目的是借谈论花生的好处,来教导我们如何做人。从写法上看,这是一种 的写法,结合画“——”的句子可以知道父亲借助花生来告诉我们 的道理,选文是用 的形式把这一道理表达出来的。
25.在今天,像花生一样外表朴素,却对人们很有用的人有很多。请选择一个你知道的人名写下来,并简要说说他的事迹。
26.仿写句子。
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
人要做 的人,不要做 的人。
桂花雨(节选)
①桂花摇落以后,( )去小枝小叶,晒上几天太阳,( )在铁盒子里,可以加在茶叶里泡茶,过年时还可以做糕饼。全年,整个村子都浸在桂花的香气里。
②我念中学的时候,全家到了杭州。杭州有一处小山,全是桂花树,花开时那才是香飘十里。秋天,我常到那儿去( )桂花。回家时,总要( )一大袋桂花给母亲。可是母亲说:“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
27.请在选择下面动词填入文中括号。
收 赏 捡 挑
28.读选文中画“____”的句子完成练习。
(1)这个句子中最能表现桂花香气四溢的字是“ ”。
(2)下面对这句话理解正确的是( )
A.桂花香气浓郁,即使谢了,香味仍存在。
B.乡亲们用桂花做糕饼、泡茶,桂花香气弥漫,香甜了四季,也香甜了乡亲们的生活。
29.下面哪句诗与选文中母亲的话表达的意思相似?( )
A.月是故乡明 B.每逢佳节倍思亲 C.乡音无改鬓毛衰
30.用“ ”画出母亲说的话。母亲这样说的原因是( )
A.家乡院子里的桂花的香气的确胜过了杭州小山上桂花的香气。
B.家乡院子里的桂花让母亲闻着花香,收获着桂花,体验着赠送的欢乐。这桂花浸透了她的心血和汗水,是她生活乃至生命的一部分。
阅读课外短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夹竹桃
季羡林
①夹竹桃不是名贵的花,也不是最美丽的花,但是对我来说,它却是最值得留恋最值得回忆的花。
②我们家的大门内也有两盆夹竹桃,一盆红色的,一盆白色的。红色的花朵让我想到火,白色的花朵让我想到雪。火与雪是不相容的,但是这两盆花却融洽地开在一起,宛如火上有雪,或雪上有火。我的心里觉得这景象十分奇妙,十分有趣。
③我们家里一向是喜欢花的,虽然没有什么非常名贵的花,但是常见的花却是应有尽有。每年春天,迎春花首先开出黄色的小花,报告春的消息。以后接着来的是桃花、杏花、海棠、榆叶梅、丁香等等,院子里开得花团锦簇。到了夏天,更是满院生辉。凤仙花、石竹花、鸡冠花、五色梅、江西腊等等,五彩缤纷,美不胜收。夜来香的香气熏透了整个夏夜的庭院,是我什么时候也不会忘记的。一到秋天,玉簪(zān)花带来凄清的寒意,菊花则在秋风中怒放。一年三季,花开花落,万紫千红。
④然而,在一墙之隔的大门内,夹竹桃却在那里悄悄地一声不响,一朵花败了,又开出一朵,一嘟噜花黄了,又长出一嘟噜。在和煦的春风里,在盛夏的暴雨里,在深秋的清冷里,看不出有什么特别茂盛的时候,也看不出有什么特别衰败的时候,无日不迎风吐艳。从春天一直到秋天,从迎春花一直到玉簪花和菊花,无不奉陪。这一点韧性,同院子里那些花比起来,不是显得非常可贵吗?
⑤但是夹竹桃的妙处还不止于此。我特别喜欢月光下的夹竹桃。你站在它下面,花朵是一团模糊;但是香气却毫不含糊,浓浓烈烈地从花枝上袭了下来。它把影子投到墙上,叶影参差,花影迷离,可以引起我许多幻想。我幻想它是地图,它居然就是地图了。这一堆影子是亚洲,那一堆影子是非洲,中间空白的地方是大海。碰巧有几只小虫子爬过,这就是远渡重洋的海轮。我幻想它是水中的荇藻,我眼前就真的展现出一个小池塘。夜蛾飞过,映在墙上的影子就是游鱼。我幻想它是一幅墨竹,我就真看到一幅画。微风乍起,叶影吹动,这一幅画竟变成活画了。
⑥这样的韧性,又能这样引起我许多的幻想,我爱上了夹竹桃。
⑦我离开了家,过了许多年,走过许多地方。我曾在不同的地方看到过夹竹桃,但是都没有留下深刻的印象。 (选自《季羡林散文选集》)
31.作者家有两盆夹竹桃,让他想到火的一盆是 色的,让他想到雪的一盆是 色的。
32.短文第③自然段分别从花的品种、 、 开花的动态变化等方面表现了院子里花多。除了夹竹桃,作者还描写了其他十几种花,这样写的好处是
33.文中直接描写夹竹桃的自然段是( )
A.①③⑥ B.②④⑤ C.②③④ D.③④⑤
34.第③-⑤自然段的构段方式分别是( )
A.分——总、总——分、总——分——总。 B.总——分、分——总、总——分。
C.总——分——总、分——总、总——分。 D.总——分——总、总——分、分——总。
35.判断下列关于修辞手法的描述是否正确,对的画“√”,错的画“×”。
(1)“然而,在一墙之隔的大门内,夹竹桃却在那里悄悄地一声不响,一朵花败了,又开出一朵,一嘟噜花黄了,又长出一嘟噜。”这句话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 )
(2)“从春天一直到秋天,从迎春花一直到玉簪花和菊花,无不奉陪”是拟人句。( )
(3)“这一点韧性,同院子里那些花比起来,不是显得非常可贵吗?”是反问句。( )
《暑假阅读理解专项:第一单元-语文五年级上册统编版》参考答案
1.母亲是一个勤劳灵巧,善良体贴,懂得惜福的人。 2.母亲的粽子有莲子红枣粽、豆沙粽、猪肉粽、火腿粽、红豆粽、白米粽和灰汤粽。我最喜欢的是灰汤粽;那粽子特别清香,是其他粽子所不及的。 3. B 这句话说明了母亲的话在“我”心里引起了深深的震撼,让“我”明白做人应该善良、惜福,并且关心不幸者。 4. 这里的“乡愁”指的是对家乡、对童年的怀念,对慈爱母亲绵绵不尽的思念和对世态人生的感慨。
【导语】这篇《粽子里的乡愁》以细腻温婉的笔触,通过端午粽子的记忆钩沉,将乡愁、母爱与人世悲悯交织成动人的叙事画卷。作者以“灰汤粽”为情感载体,既展现了母亲灵巧手艺中浸润的传统文化智慧(如自然疗法、布施习俗),又通过乞丐小女孩的插曲,揭示了战乱年代底层人民的苦难。文中母亲“惜福修德”的朴素哲学,与“我”对童年味道的追忆形成双重抒情线索,最终升华为对逝去岁月与人间疾苦的永恒叩问。文风含蓄隽永,在粽叶清香中飘散着淡淡的时代哀愁。
1.本题考查人物形象分析。
结合第②自然段中“端阳是个大节,也是母亲大忙特忙、大显身手的好时光。想起她灵活的双手,裹着四角玲珑的粽子,就好像马上闻到那股子粽香了。”可知,母亲在端午节能忙碌且出色地包出各种粽子,体现其心灵手巧和勤劳的特点;
结合第③自然段中“一家人享受以外,还要布施乞丐。母亲总是为乞丐大量地准备一批,美其名曰‘富贵粽’。”第⑥自然段中“不要这样讲。谁能保证一生一世享福?谁又能保证下一世有福还是没福?福要靠自己修的。时时刻刻要存好心,要惜福。他们做乞丐的,并不是一个个都好吃懒做,有的是一时做错了事,败了家业。有的是上一代没积福,害了他们。你看那些孩子,跟着爹娘日晒夜露地讨饭,他们做错了什么,有什么罪过呢?”可知,母亲是一个善良、具有同情心和懂得惜福的人。
2.本题考查内容的理解。
结合第③自然段中“③母亲包的粽子,种类很多,莲子红枣粽只包少许几个,是专为供佛的素粽。荤的豆沙粽、猪肉粽、火腿粽可以供祖先,供过以后称之为‘子孙粽’,吃了将会保佑后代儿孙绵延。包得最多的是红豆粽、白米粽和灰汤粽。”可知,母亲的粽子有:莲子红枣粽、豆沙粽、猪肉粽、火腿粽、红豆粽、白米粽和灰汤粽。
结合第④自然段中“我最喜欢吃的是灰汤粽。”“那股子特别的清香,是其他粽子所不及的。我一口气可以吃两个,因为灰汤粽不但不碍胃,反而有帮助消化之功。”“几十年以来,一想起灰汤粽的香味,就神往童年与故乡的快乐时光”可知,我最喜欢的是灰汤粽。因为它的清香是其他粽子所不及的;它不但不碍胃,还可以帮助消化之功;灰汤粽饱含着童年与故乡的快乐时光。
3.本题考查句子的赏析。
结合第④自然段中“但在今天到哪里去找旱稻草烧出灰来冲灰汤呢?”可知,这句话表面上是说现在难以找到旱稻草烧灰来制作灰汤粽这一现实情况。深层含义是随着时间流逝,过去那种用传统方法制作灰汤粽的生活方式难以再现,表达了“我”对童年和故乡传统生活的怀念,以及这种怀念难以实现的怅惘之情。
结合第⑦自然段中“母亲的话,在我心头重重地敲了一下”可知,母亲关于“修福”“惜福”的教诲让“我”内心受到强烈震撼,开始反思对乞丐的态度。为后文“我”同情小女孩(给她肉粽、想收留她)埋下伏笔,体现母亲言传身教对“我”的影响。
任选一句来回答。
4.本题考查标题的理解。
通过读短文可知,文中以端午节为核心,母亲包莲子红枣粽、火腿粽、富贵粽等细节,构成故乡独特的民俗图景。例如“乞丐讨粽子门庭若市”“母亲总为他们准备大量粽子”,这些场景不仅是节日仪式,更是作者对故乡生活按秩序的记忆。“乡愁”这个标题体现了对故乡传统习俗的怀念,对母亲的思念和童年美好时光的眷恋。
5.滑翔 支撑 6.B 7. 动态描写 燕子的飞行技术高超 8. 吞吃猎物 饮水 喂孩子吃饭 9.燕子的身躯呈流线型,两只翅膀既窄又长,每秒钟可以振动20次,它们的尾巴几乎是整个身躯长度的三分之一。 10.C 11.文章表达了作者对燕子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导语】这篇《燕子》是一篇兼具科学性与文学性的说明文。文章通过三个层次展现了燕子的飞行特性:先以生动的飞行特技描写吸引读者,再揭示其“不停飞”的生理原因,最后从流线型身体结构阐释飞行优势。全文采用“现象-原因-原理”的逻辑顺序,运用比喻(如“像箭一样”“直升飞机”)和拟人手法,既准确传递了科学知识,又流露出对燕子高超飞行能力的赞叹之情。语言简洁明快,说明层次清晰,体现了科学小品文的典型特征。
5.本题考查选词填空。
飞翔:指盘旋地飞,强调主动扇动翅膀的动作。 滑翔:指不依靠动力,利用空气浮力在空中飘行,翅膀可不振动。
原文第①段描述“翼不振,翅不摇,干脆在空中___几分钟”,结合语境,燕子此时不扇动翅膀,利用气流保持空中姿态,应选“滑翔”。
支撑:指抵抗住压力使物体不倒塌,强调物理上的承重。支持:多指用力量、行动或言语帮助他人,或维持事物存在,侧重抽象层面的“支持”。
原文第②段“瘦小的脚难以___燕子的身躯”,此处强调小脚无法承受身体重量,应选“支撑”。
6.本题考查关联词。
阅读“在飞行时饮水,甚至在喂自己的孩子吃饭时,也( )蹲坐在巢沿上,( )扑楞着翅膀,像直升飞机那样停留在巢前的空中,将食物一一喂给孩子们。”可知,句子强调燕子 “在飞翔中解决一切”的特点,喂孩子时“不蹲坐巢沿”(否定前者),而是“扑楞翅膀悬停”(肯定后者),前后分句为“否定+肯定”的对照关系,而非选择或并列肯定。三组关联词中“不是……而是……”表示并列关系,否定前者,肯定后者(强调后者)。
故选B。
7.本题考查表达方式及其作用。
阅读划线句子可知,句子用“像箭一样”“垂直地直冲”等比喻和动作描写,刻画燕子飞行的速度与姿态;“倏忽地来个 180 度大转变”“翼不振,翅不摇”通过细节描写,展现飞行动作的灵活性与独特性。句子通过一系列动态描写(如贴墙飞行、垂直升空、急速转向、空中悬停等),具体展现了燕子飞行时的速度、灵活性和特殊技巧,呼应前文 “高超的飞行特技” 的概括,让读者更直观理解其飞行能力的“非同寻常”。
8.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和提取关键信息。
结合文中第②段“它们学会了一切都在飞翔中解决的本领:在飞行中吞吃猎获物;在飞行时饮水,甚至在喂自己的孩子吃饭时,也不是蹲坐在巢沿上,而是扑楞着翅膀,像直升飞机那样停留在巢前的空中,将食物一一喂给孩子们。”可知,燕子学会了一切子啊飞翔中解决的本领有:①在飞行中吞吃猎获物;②在飞行时饮水;③在飞行中喂孩子食物。
9.本题考查理解词句含义。
结合第③段“那么,燕子的飞行本领为什么如此高强呢?原来,燕子的身躯呈流线型,两只翅膀既窄又长,每秒钟可以振动 20 次,它们的尾巴几乎是整个身躯长度的三分之一,这些对飞翔是特别重要的。”可知“这些”作为近指代词,通常指代前文紧接的内容。文中“这些”前的句子通过“原来”引出原因,列举了三个具体的身体特征。指代的就是燕子的身躯呈流线型,两只翅膀既窄又长且每秒钟可振动 20 次,尾巴长度几乎是整个身躯的三分之一。
10.本题考查说明顺序。
原文第①段直接点明“燕子有高超的飞行特技”,并通过描写其飞行动作(如贴墙飞行、垂直升空、急速转向等)展现这一结果,属于现象或结论的概括。第③段以“那么,燕子的飞行本领为什么如此高强呢?”设问,引出原因分析: “身躯呈流线型”“翅膀既窄又长(每秒振动20次)”“尾巴长度占身躯三分之一”等身体特征,解释了其飞行能力的生理基础。逻辑上,先抛出结果(飞行本领高强),再通过科学原理解释原因,形成“结果→原因”的推导链条。
故选C。
11.本题考查分析情感和主旨。
结合第①段用“像箭一样贴墙飞行”“垂直地直冲云天” 等比喻和动作描写,细致刻画飞行动作,字里行间体现作者对燕子飞行姿态的细致观察与浓厚兴趣;“它们能够倏忽地来个180度大转变,或者翼不振,翅不摇,干脆在空中滑翔几分钟”:通过动态细节描写,展现燕子飞行的灵活性与独特性,传递出对其“特技”的惊叹。
作者通过对燕子飞行能力、身体结构的细致描写与说明,表达了对燕子高超飞行本领的赞叹之情,以及对燕子这一生物的喜爱与欣赏,字里行间流露着对自然界生命智慧的敬畏与好奇。
12.顽强 遒劲 搏斗 13.那些密密实实拥挤在温暖的山谷中的松树,干直枝肥,针叶鲜碧,慵懒而富态;而这些山顶上的绝壁松却是枝干瘦硬,树叶黑绿,矫健又强悍。
对比 恶劣 坚韧、奋力生长 14.绝壁松在恶劣与凶险的环境里,在风雨和磨难中形成的强劲而富于弹性的特点。 15.C
【导语】冯骥才的《黄山绝壁松》以松喻人,通过对比山谷松的富态与绝壁松的瘦硬,展现了生命在逆境中的顽强。文章运用拟人、排比等手法,赋予松树以艄公、英雄等形象,讴歌了绝壁松在恶劣环境中磨砺出的坚韧品格。作者借物抒怀,将自然景物人格化,表达了对顽强生命力的礼赞,也隐喻了人类在困境中应有的精神姿态。文字凝练有力,意境深远,是一篇托物言志的散文佳作。
12.本题考查词语辨析。
“顽固”通常指思想保守,不愿意接受新鲜事物,含贬义;“顽强”指强硬或坚强、不屈服。
文中第1自然段句子形容幼小的松树在艰难环境中生长,用“顽强”更能体现其坚韧的生命力,故选“顽强”。
“刚劲”侧重于刚强有力;“遒劲”侧重于雄健有力。
第1自然段句子“这绝壁之松是被恶劣与凶险的环境强化出来的。它(刚劲 遒劲)和富于弹性的树干,是长期与风雨(搏斗 搏击)的结果”这里用“遒劲”更合适 ,更能体现绝壁松枝干的力量和美感。故选“遒劲”。
“搏斗”侧重于激烈的肢体动作;“搏击”侧重于奋力斗争和冲击。
文中第1自然段句子“这绝壁之松是被恶劣与凶险的环境强化出来的。它(刚劲 遒劲)和富于弹性的树干,是长期与风雨(搏斗 搏击)的结果”强调绝壁松长期与风雨对抗,用“搏击”更能突出其抗争的持续性和激烈程度。故选“搏斗”。
13.本题考查对句子的理解。
在第1自然段中可找到描写山上之松和山下之松特点的句子为:“那些密密实实拥挤在温暖的山谷中的松树,干直枝肥,针叶鲜碧,慵懒而富态;而这些山顶上的绝壁松却是枝干瘦硬,树叶黑绿,矫健又强悍。”作者运用对比的修辞手法,将山下之松“干直枝肥,针叶鲜碧,慵懒而富态”的特点与山顶绝壁松“枝干瘦硬,树叶黑绿,矫健又强悍”的特点进行对比。 以此突出了绝壁松在恶劣与凶险的环境下坚韧、顽强、富有活力的精神。
14.本题考查对文中短语的理解。
在第1段中“个性的基因”指的是绝壁松在恶劣与凶险的环境中长期生存所形成的独特品质和特性。绝壁松生长在冰冷的石缝中,没有充足的养料,却能奇迹般地生根发芽、生长起来。它们经历了一代代艰辛的生存过程,在与风雨的搏斗中,形成了枝干瘦硬、树叶黑绿、矫健强悍、刚劲遒劲且富有弹性的特点。 这种在极端环境中磨砺出的顽强生命力、适应能力以及坚韧的品质,已经深深地融入到绝壁松的内在特质中,成为了它们独特的“个性的基因”。
15.本题考查对短文内容的理解。
A.作者表面上是赞扬黄山绝壁松的顽强和蓬勃感人的魅力,实则更侧重于展现绝壁松在恶劣环境中所展现出的非凡精神和品质,而非强调环境对于成长的重要意义,选项说法不准确。
B.第2段主要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或英武,或肃穆,或孤傲,或寂寞”,没有比喻的修辞手法,选项说法错误。
C.文章通过对黄山绝壁松生长环境的描写以及对其姿态和神情的刻画,展现了黄山绝壁松令人敬畏的生命力和生机勃勃的状态,选项说法正确。
D.文中并未表明黄山绝壁松是作者唯一真爱的自然物,这种说法过于绝对,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C。
16.嵌在玻璃框里 设计的镜匣 韵在骨子里 17. shì chéng 18. 白鹭站在小树绝顶时那种从容不迫、闲适自在的样子 悠闲 一位老人在公园的长椅上晒太阳,眯着眼睛,面带微笑,享受着温暖的阳光和轻柔的微风,显得非常放松和满足。
【导语】这篇《白鹭》节选以清新隽永的笔触描绘了白鹭的三种生活场景:水田垂钓、树顶独立、黄昏低飞。作者运用诗化的语言,将白鹭比作“画”“歌”和“散文诗”,通过否定“望哨”的世俗解读和“铿锵”的比喻,突出白鹭恬淡自然的美学特质。文中“悠然”“清澄”等词语营造出空灵意境,最后以“诗”的隐喻升华主题,展现了作者对自然之美的独特感悟和超脱世俗的审美追求。
16.本题考查名篇名句默写。
书写时注意“嵌”“璃”“镜”“韵”“骨”的正确写法。
17.本题考查字音识记。
“澄”读作“chéng”时,1、水清澈透明。2、使清明;使清楚。读作“dèng”时,1、让液体里的杂质沉下去。 2、将容器里液体中的固体物挡住,把液体倒出来。
嗜好(shì hào):指特殊的爱好。
清澄(qīng chéng):指水清明澄澈。
18.本题考查词语解释、近义词和词语运用。
文章第②自然段提到“晴天的清晨,每每看见它孤独地站立在小树的绝顶,看来像是不安稳,而它却很悠然”,“悠然”的本意是形容安闲、闲适的意思。结合上下文可知白鹭站在小树顶端,看似不稳却很自在,因此“悠然”在这里形容白鹭从容、闲适的样子。
近义词是词汇意思相近的词语,找近义词时需要找表达安闲意思的词语,因此“悠然”的近义词可以是“悠闲”“自在”“安闲”“闲适”等。
“悠然自得”的意思是形容自由自在、无拘无束、享受当下的状态,可以联想到生活中放松、舒适的场景,如:老人晒太阳、猫咪懒洋洋地打盹、一个人躺在草地上看云、渔民在湖边静静垂钓。联想生活场景要具体、生动,体现“悠然自得”的状态。
示例:夏日的午后,阳光透过梧桐叶的缝隙,在青石板上洒下斑驳的光影。一位头发花白的老人靠坐在藤椅上,手边的小木桌上摆着一壶清茶,茶香袅袅。他半眯着眼睛,手里摇着一把蒲扇,偶尔啜一口茶,嘴角挂着淡淡的笑意。
19.B 20.这种活在人间的鸟儿,长得细长精瘦,有一双显得过大的黑眼睛,目光却十分锐利。 21.因为麻雀时时提防人,它看到米粒旁边有东西晃动,会疑心是人类布下的圈套,所以不敢叼走。 22.人类应尊重麻雀的天性,减少对它们的伤害与提防,不设置陷阱,为它们创造安全的生存环境,以信赖为基础,实现人与麻雀的和谐共处。
【导语】这篇文章以细腻笔触刻画麻雀形象。通过“细长精瘦”“过大黑眼睛”的外形描写,结合“机警左顾右盼”“不敢叼米”等行为细节,生动展现麻雀机警多疑的特质。字里行间暗含人与动物的紧张关系,虽未直白抒情,却通过麻雀对人类的戒备,引发读者对如何与动物和谐共处的思考。
19.本题考查的是文章内容的理解。
B.文中“时时提防人”“机警地左顾右盼”“没看见人也逃掉”,体现出麻雀对人类的高度警惕;“地上有米粒也不敢叼,怕有圈套”“看见东西晃动就飞走”,说明它因怀疑而处处戒备,这些都是“机警多疑”的表现。
故选B。
20.本题考查的是找关键句。
根据短文的第一句“这种活在人间的鸟儿,长得细长精瘦,有一双显得过大的黑眼睛,目光却十分锐利。”可知“细长精瘦”勾勒出麻雀体型纤细的特点,暗示其适应快速躲避的生存需求;“过大的黑眼睛”“目光锐利”通过夸张的眼部描写,直接体现其警惕性强的生物特征,为后“时时提防人类”的行为做铺垫。
故描写麻雀外形的句子是:这种活在人间的鸟儿,长得细长精瘦,有一双显得过大的黑眼睛,目光却十分锐利。
21.本题考查的是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概括。
文中提到麻雀“要识破人们布下的种种圈套”,“亮晶晶的米”在它眼中可能是诱饵,旁边“东西晃动”更会触发它的警觉,所以即使饥饿也不敢轻易靠近,这是它“机警多疑”的生存本能。
故麻雀看到米粒却不敢叼走,是因为它担心这是人类设下的圈套,对周围环境充满警惕,哪怕看到食物也因“疑心”而选择逃离。
22.本题考查的是表达能力。
《珍珠鸟》中人类通过“不干预”赢得鸟儿信任,而本文麻雀因人类设陷阱(箩筐、铁夹子)变得机警;所以人类需先停止伤害行为,减少对麻雀栖息地的干扰,让它们在自然环境中安心觅食,用“尊重与距离”重建人与鸟的信任。
示例:像《珍珠鸟》中“信赖创造美好境界”那样,以“不伤害、不打扰”的态度对待麻雀,给它们安全的生存空间,让它们逐渐放下警惕。
23. 味道 作用 价钱 品质 24. 借物喻人 做人不能只讲外表,要注重实际,做对社会有贡献的人 对话 25.江苏东台一名82岁的拾荒老人张忠泉,将自己多年靠捡破烂积蓄的10万元巨款,统统捐给盐城慈善总会。 26. 心灵充实 只讲外表,却没有内涵
【解析】23.本题考查短文内容理解和概括。
从第④段“姐姐说:‘花生的味道很美。’”第⑤段“哥哥说:‘花生可以榨油。’”第⑥段“我说:‘花生的价钱便宜,谁都可以买来吃,都喜欢吃。这就是它的好处。’可知,姐姐、哥哥和我分别从花生的“口味”、“实用性”、“价格”这三个方面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从第⑦段父亲通过对比花生与其他水果(如桃子、石榴、苹果)的不同,强调了花生“果实埋在地里”,不炫耀自己,默默奉献的精神。他认为花生虽然外表不显眼,但内在却非常有价值,这种品质是值得人们学习的。由此可知,父亲则着眼于赞美花生的内在品质。
24.本题考查描写手法、句子理解分析和表现形式。
借物喻人是一种文学修辞手法,通过描述某一具体事物的特征或品质,来比喻或象征人的某种精神或品质。
从第⑦至 段,父亲通过描述花生的特点,虽然外表不张扬,但内含丰富的营养价值和经济价值,且价格亲民,普及性强来比喻和教导我们应该具备的内在品质,即做一个不追求外在的华丽与炫耀,但内心充实、有真才实学且对他人有益的人。由此可知,他并非仅仅在谈论花生的特性,而是在借花生这一事物来教育我们做人的道理。从写法上看,这是一种“借物喻人”的写法。
从第⑨段画线的句子“所以你们要像花生,它虽然不好看,可是很有用”,可知,我们可以更明确地知道父亲借助花生来告诉我们“人应该像花生一样,虽然外表可能不显眼,但内心要充实,要有真才实学,并且要对他人、对社会有益。”的道理。这一道理深刻而朴素,是父亲对子女的殷切期望和教导。
短文通过父亲与孩子们的对话,不仅展现了花生的多种好处,也巧妙地引导孩子们思考并领悟做人的道理,使得这一教育过程既自然又深刻。故选文是通过“对话”的形式,将这一道理生动地表达出来的。
25.本题考查开放性作答。
短文通过家庭讨论花生的好处,借物喻人,传达了一个深刻的主旨,人应该像花生一样,虽然外表朴素、不起眼,但内心充实、有真才实学,并且能够默默地为他人、为社会做出贡献。从实际生活中寻找并阐述与特定品质相符的人物事迹,写出即可。
示例:袁隆平,中国杂交水稻育种专家,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他的一生都致力于水稻的研究,尤其是杂交水稻的培育。袁隆平的外表朴素,没有华丽的装饰,但他所从事的事业却对全中国乃至全世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他的主要事迹包括:成功研发出杂交水稻,并推广至全国乃至全球多个地区,大幅提高了水稻的产量,解决了数以亿计人口的温饱问题。在科研过程中,袁隆平不畏艰难,多次深入田间地头进行实地考察和试验,展现了科研工作者坚韧不拔的精神。他的科研成果不仅为中国的粮食安全做出了巨大贡献,也为全球粮食生产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袁隆平的事迹充分体现了像花生一样“外表朴素,却对人们很有用”的精神。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价值和意义,成为了后人学习的楷模。
26.本题考查仿写句子。
观察例句,是一个并列句,由“要做……的人”和“不要做……的人”两部分组成,通过对比来表达一种价值观或道德观。强调了不应该只追求表面的光鲜亮丽,而忽视了对他人、对社会的实际贡献。仿写时,我们根据题干要求采用“要做……的人”和“不要做……的人”的并列结构,保持与例句相似的句式特点,倡导一种积极、正面的生活态度和价值观。
示例:人要做诚实守信的人,不要做言而无信,只会欺骗他人的人。
27.挑 收 赏 捡 28. 浸 B 29.A 30.“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 B
【解析】27.本题考查选字填空。
“收”的意思是把散开的东西聚拢起来。
“赏”的意思是因爱好某种东西而观看。
“捡”的意思是拾取。
“挑”的意思是选择、剔除。
在第①段中,桂花摇落以后,需要选择并剔除小枝小叶,所以第一个空填“挑”;把处理好的桂花聚拢起来放在铁盒子里,所以第二个空填“收”。在第②段中,到有桂花树的小山上去观看桂花,所以第三个空填“赏”;从山上把桂花拾取起来带回家给母亲,所以第四个空填“捡”。
28.本题考查理解句子含义。
(1)结合文中第①段“桂花摇落以后,挑去小枝小叶,晒上几天太阳,收在铁盒子里,可以加在茶叶里泡茶,过年时还可以做糕饼”,说明桂花被广泛用于生活中,香气弥漫在各个方面。“全年,整个村子都浸在桂花的香气里”,“浸” 字形象地写出了桂花的香气无处不在,就像把整个村子都浸泡在香气之中一样,充分表现出桂花香气的浓郁程度和弥漫范围之广,让读者能够深切地感受到桂花香气四溢的状态。
(2)文中第①段提到桂花摇落以后,可以加在茶叶里泡茶,过年时还可以做糕饼,说明乡亲们在生活中充分利用桂花,让桂花的香气弥漫在生活的各个方面。“全年,整个村子都浸在桂花的香气里” 这句话强调了桂花不仅仅是一种花的香气,更是融入到了乡亲们的生活中,香甜了四季,也香甜了乡亲们的生活。
故选B。
29.本题考查诗句理解和分析句子含义。
A.“月是故乡明”:这句诗出自唐代诗人杜甫的《月夜忆舍弟》。意思:这句诗的字面意思是,月亮还是故乡的最明亮。表达对故乡的深切怀念和无法割舍的乡愁。
B.“每逢佳节倍思亲”:这句诗出自唐代诗人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意思:每当遇到美好的节日,诗人就会更加思念远方的亲人。表达对亲人的深切思念,尤其是在节日这样的特殊时刻,这种思念之情更加浓厚。
C.“乡音无改鬓毛衰”:这句诗出自唐代诗人贺知章的《回乡偶书》。意思:诗人回到久别的故乡,虽然乡音(即方言)没有改变,但自己的鬓发却已经斑白、衰老了。这句诗通过对比乡音的未变和鬓发的已衰,表达了时间的流逝和人生的沧桑。
结合文中第②段内容,母亲说“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表达的是母亲对家乡的桂花有着特殊的情感,认为家乡的桂花是最好的。这与 “月是故乡明” 这句诗所表达的对故乡的思念和认为故乡的事物是最好的情感是相似的。都是通过对特定事物(桂花、月亮)的比较,突出对故乡的眷恋之情。
故选A。
30.本题考查找关键句和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母亲说的话为第②段“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结合文中内容来分析,第①段提到桂花摇落以后,人们挑去小枝小叶,晒桂花、收桂花,可以加在茶叶里泡茶、做糕饼等,桂花融入了乡亲们的生活。对于母亲来说,家乡院子里的桂花见证了她的生活,她闻着花香,收获着桂花,体验着赠送的欢乐,这桂花浸透了她的心血和汗水,已经成为她生活乃至生命的一部分。而杭州小山上的桂花虽然也很香,但对于母亲来说,缺少了那份与生活紧密相连的情感和回忆。
故选B。
31. 红 白 32. 色彩 香气 用对比、衬托的手法突出夹竹桃的花期长,默默无闻、坚持不懈地开放 33.B 34.C 35. × √ √
【解析】31.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
结合第②段内容“红色的花朵让我想到火,白色的花朵让我想到雪。”可知,让作者想到火的一盆是红色的,让作者想到雪的一盆是白色的。
32.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
结合第③段内容“夜来香的香气熏透了整个夏夜的庭院,是我什么时候也不会忘记的。”可知,这部分写了花的香气特点。
结合第③段内容“每年春天,迎春花首先开出黄色的小花,报告春的消息。”和“一年三季,花开花落,万紫千红。”可知,这部分写了花的颜色特点。
结合第④段内容“在和煦的春风里,在盛夏的暴雨里,在深秋的清冷里,看不出有什么特别茂盛的时候,也看不出有什么特别衰败的时候,无日不迎风吐艳。从春天一直到秋天,从迎春花一直到玉簪花和菊花,无不奉陪。这一点韧性,同院子里那些花比起来,不是显得非常可贵吗?”可知,夹竹桃一直默默地陪伴着各种花,经历了花开花落,很有韧性,好处是通过对比,突出夹竹桃的花期长、默默陪伴的特点。
33.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
结合第①段内容“夹竹桃不是名贵的花,也不是最美丽的花,但是对我来说,它却是最值得留恋最值得回忆的花。”可知,夹竹桃在“我”心中,是最值得留恋的花,表达了自己的夹竹桃的看法。
结合第②段内容“我们家的大门内也有两盆夹竹桃,一盆红色的,一盆白色的。红色的花朵让我想到火,白色的花朵让我想到雪。”可知,这句话写了夹竹桃的颜色给作者带来无限遐想。
结合第③段内容“我们家里一向是喜欢花的,虽然没有什么非常名贵的花,但是常见的花却是应有尽有。”可知,这段围绕这句话介绍了各种花。
结合第④段内容“在和煦的春风里,在盛夏的暴雨里,在深秋的清冷里,看不出有什么特别茂盛的时候,也看不出有什么特别衰败的时候,无日不迎风吐艳。从春天一直到秋天,从迎春花一直到玉簪花和菊花,无不奉陪。这一点韧性,同院子里那些花比起来,不是显得非常可贵吗?”可知,这部分直接写了夹竹桃默默无闻的特点。
结合第⑤段内容“但是夹竹桃的妙处还不止于此。我特别喜欢月光下的夹竹桃。”可知,这段话写了月光下的夹竹桃。
结合第⑥段内容“这样的韧性,又能这样引起我许多的幻想,我爱上了夹竹桃。”可知,这段话直接表达了作者对夹竹桃的喜爱之情。
结合第⑦段内容“我离开了家,过了许多年,走过许多地方。我曾在不同的地方看到过夹竹桃,但是都没有留下深刻的印象。”可知,这段话写了“我”永远都记得家乡的夹竹桃。
故直接描写夹竹桃的段落是②④⑤。
故选B。
34.本题考查文章结构。
结合第③段内容“我们家里一向是喜欢花的,虽然没有什么非常名贵的花,但是常见的花却是应有尽有。”可知,这段围绕这句话介绍了各种花。“一年三季,花开花落,万紫千红。”总结“我”家花多,万紫千红。故是总—分—总结构。
结合第④段内容“然而,在一墙之隔的大门内,夹竹桃却在那里悄悄地一声不响,一朵花败了,又开出一朵,一嘟噜花黄了,又长出一嘟噜。在和煦的春风里,在盛夏的暴雨里,在深秋的清冷里,看不出有什么特别茂盛的时候,也看不出有什么特别衰败的时候,无日不迎风吐艳。从春天一直到秋天,从迎春花一直到玉簪花和菊花,无不奉陪。”可知,前面部分写了夹竹桃一朵接一朵开花,从春天到秋天。“这一点韧性,同院子里那些花比起来,不是显得非常可贵吗?”可知,这句话总结了夹竹桃有韧性、可贵的特点。故是分—总结构。
结合第⑤段内容“但是夹竹桃的妙处还不止于此。我特别喜欢月光下的夹竹桃。”可知,这段话围绕第一句写了月光下的夹竹桃。后面部分具体写月光下的夹竹桃是怎样的。故是总—分结构。
故选C。
35.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及修辞手法。
(1)第④段“一朵花败了,又开出一朵,一嘟噜花黄了,又长出一嘟噜。”这是陈述事实,写出了夹竹桃不断开花的特点。没有用夸张的修辞,故说法错误。
(2)第④段内容“从春天一直到秋天,从迎春花一直到玉簪花和菊花,无不奉陪。”中的“无不奉陪”指陪伴,这里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了夹竹桃默默无闻,花期长的特点。故说法正确。
(3)第④段“这一点韧性,同院子里那些花比起来,不是显得非常可贵吗?”中的“不是……吗?”是反问的语气,故是反问句。故说法正确。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