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6.1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 教案(表格式)初中生物人教版(2024)八年级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4.6.1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 教案(表格式)初中生物人教版(2024)八年级上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74.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5-07-05 10:55:1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一节 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
第一课时 眼和视觉
1.描述眼球的基本结构和功能,阐明视觉产生的过程。
2.通过学的成因,概述预防近视的方法,养成良好的用眼习惯。
3.通过对眼球基本结构与视觉形成的学习,形成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念。
重点:1.眼球的基本结构和功能。
2.视觉的形成过程。
难点:近视的成因及预防方法。
教学活动 设计意图
一、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 出示情境:科学故事《科学家利用前置人工视网膜让失明16年患者重新“看”见光明》图片,提出问题:故事中这副特制的眼镜模拟了身体的哪些结构 教师:同所有的生物一样,人生活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中。人体通过感知环境变化并对生命活动进行调节,来维持自身的生存。科学研究表明,人们从外界获取的信息,大多来自视觉。 激发学生兴趣,引入本节内容。
二、问题引导 探究新知 (一)眼球的结构 1.教师讲述:据科学家统计,我们从外界获得的信息中,大多来自视觉。视觉的形成和眼球的结构是分不开的。 2.出示资料:播放视频素材《眼球的结构》,并指导学生阅读教材第3页图41“眼球的基本结构和功能示意图”。 3.提出问题: (1)眼球主要由几部分构成 (2)如果把眼球壁分成三层,你认为该如何划分 它们各自有什么功能 (3)眼球的内容物包括哪几部分 分别具有什么功能 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锻炼学生的信息提取能力、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4.学生阅读资料,积极思考并回答问题。 (1)眼球由眼球壁和内容物构成。 (2)(教师引导学生回答)眼球壁可分为三层,外膜为角膜(透光,对光有折射作用)和巩膜(保护眼球的内部结构),中膜包括虹膜(中央的小孔叫瞳孔,控制进入眼球的光的多少)、睫状体(调节晶状体的曲度)和脉络膜(含有丰富的血管和色素,起营养作用,不透光,使眼内形成一个“暗室”),内膜为视网膜(感受光的刺激)。 (3)眼球的内容物包括房水、晶状体(对进入眼球内部的光起到折射作用)和玻璃体(可折射光)。 5.教师总结:人的眼球近似球体,由眼球壁和内容物构成。眼球还有一些附属结构。 教师课件展示并简单讲解眼球附属结构及其功能。 进一步提出问题:正是由于眼球具有复杂的内部结构,才为视觉的形成提供了基础,那人体的视觉是如何形成的呢 (二)视觉的形成过程 1.指导学生阅读教材第4页,自主学习,初步了解视觉的形成过程。 2.教师课件展示视觉的形成过程,播放视频素材《视觉的形成》。 师生共同总结视觉的形成过程:外界物体反射来的光进入眼球,依次通过角膜、房水、瞳孔、晶状体和玻璃体,经过角膜、晶状体等的折射,落在视网膜上形成一个物像。当视网膜上对光敏感的细胞感受到刺激后,会通过视神经将信息传给大脑的特定区域,大脑立即处理有关信息,形成视觉。 3.引导学生用图示表示出视觉的形成过程。 物体反射来的光角膜→房水→瞳孔→晶状体和玻璃体(折射)视网膜(形成物像)视神经大脑的特定区域形成
视觉 (三)视觉形成过程中眼的调节功能 1.提出问题: (1)同学们一会看黑板,一会低头做笔记,人的眼睛为什么能看清远处和近处的物体 (2)家猫为什么能在黑暗处捕捉老鼠 2.师生总结: (1)人能看清远近不同的物体主要是通过睫状体调节晶状体的曲度完成的。看近处物体时,晶状体曲度变大;看远处物体时,晶状体曲度变小。 (2)正是由于瞳孔能够调节进入眼球的光量,家猫在黑暗处才能准确捕捉老鼠。在黑暗环境下,瞳孔会自动放大,以便让更多的光进入眼睛;在明亮环境中,瞳孔会缩小。 教师补充:看远物时,瞳孔会放大;看近物时,瞳孔会缩小。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获取知识的能力。 视频展示,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通过向学生提出现实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出新知识。
(四)近视及其预防 1.提出问题:既然眼球可以调节,为什么有的同学患近视呢 你认为近视的成因是什么 应该怎样矫正呢 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教材第5页,明确近视的成因。 2.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教材第5页图44“戴近视镜前后眼球的成像情况对比”,明确近视眼的矫正方法。 教师课件出示并讲解近视成因示意图。 3.师生交流后总结: (1)近视的成因:如果眼球的前后径过长,或者角膜、晶状体的曲度过大且不易恢复原状,远处物体反射来的光通过角膜、晶状体等折射所形成的物像,就会落到视网膜的前方,这样人看到的是一个模糊不清的物像。这种以看不清远处物体为主要症状的眼病,称为近视。 ②近视的矫正:近视可以通过戴近视镜——凹透镜加以矫正。 (五)科学用眼,合理用眼 1.提出问题:为了保护视力、预防近视,我们一定要注意合理用眼。日常生活中,同学们应该怎么做 2.师生总结:预防近视合理用眼注意事项。 预防近视合理用眼要做到“四要”和“四不要”。 “四要”是指:读写姿势要正确,眼与书本的距离要在33厘米左右;读写或使用电子产品30~40分钟后,要适当休息、远眺;要定期检查视力;近视后要及时到医疗机构验光,配合适的眼镜。 “四不要”是指:不要在走路、乘车时看书或使用电子产品;不要躺卧看书或使用电子产品;不要在直射的强光下看书或使用电子产品;不要在光线暗的地方看书或使用电子产品。 3.教师补充: (1)读写或使用电子产品30~40分钟后,适当休息、远眺,可以使调节晶状体的肌肉(睫状体)放松,使晶状体的曲度变小,有利于促进眼的血液循环,加强眼的营养,保护视力、预防近视(让眼部放松,缓解疲劳,预防近视)。 (2)近视后需要进行医学验光以确定合适的眼镜度数和矫正方案。若未经医学验光而随意购买和配戴眼镜,则可能会造成配镜不准确、眼睛疲劳等问题,甚至会加重原有的视力缺陷。 (六)知识拓展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第11页“科学·技术·社会:技术和爱心助力复明”。 (七)技能训练:观察与测量 指导学生阅读并实践教材第10页“拓展应用2”,观察并测量两根红色线段的长度,明确视觉误差的存在。在很多情况下,为了使观察的结果更准确,只用眼睛观察是不够的,用工具进行测量是必要的。 提高学生实验探究的水平,培养学科核心素养。 培养学生的信息提取、概括能力,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拓展知识,引导学生查找自身原因,做到科学用眼,合理用眼。 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给予学生表达思想的机会,促进同学之间的团结协作。
三、巩固运用 拓展提升 1.某位患者,经检查其眼球的结构完整无损,但是他看不见周围的物体。这可能是哪部分结构发生病变导致的 你能否总结出视觉形成的三个条件 2.“5.12”是不能忘却的记忆。在汶川地震的救援过程中,刚救出的伤员需用黑布遮住眼睛,这是为什么 学生交流、思考后回答: 1.视神经和大脑的特定区域受损。视觉的形成必须满足以下三个条件,缺一不可:①眼球的结构完好;②视神经正常;③大脑皮层的特定区域正常。 2.这是因为伤员长时间在黑暗环境中,突然见到光亮后,瞳孔不能迅速调节进入眼内光的多少,视网膜容易被灼伤。
第六章 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
第一节 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
第一课时 眼和视觉
  本节课通过大量的图片材料和视频素材进行展示,直观地讲述眼球的结构与视觉的形成过程,在近视的成因与预防教学环节,注意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来进行分析,同时做到学以致用。本节课授课时间安排不够合理,出现了前松后紧的情况,对近视的形成理解不够透彻。
第二课时 耳和听觉及其他感觉器官
1.描述耳的基本结构及其各主要组成部分的功能,形成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念。
2.概述听觉的形成过程,锻炼逻辑思维能力。
3.关注日常生活中耳的卫生保健,养成保护耳和听力的良好习惯。
4.认识人体的其他感觉器官及功能。
重点:1.耳的基本结构和功能。
2.听觉的形成过程。
难点:听觉的形成过程。
教学活动 设计意图
一、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 出示生活场景:小巷里,行人听见汽车鸣喇叭迅速躲避;电话铃响,小丽赶紧跑去接电话;课堂上小组同学在积极讨论,踊跃发言;大课间,同学们随着音乐节拍做广播体操…… 教师:人从外界接收的各种信息中,听觉信息的数量仅次于视觉信息的。人是怎样听到声音的呢 让我们带着这些疑问,进行今天的探索学习。 激发学生学习、探究兴趣,引入本节内容。
二、问题引导 探究新知 (一)耳的结构 1.提出问题:你看到的就是耳的全部吗 耳由几部分构成 2.指导学生阅读教材第8页图45“耳的基本结构示意图”,初步了解耳的各部分结构。并作答:我们能看到的主要是耳的外耳部分;耳主要由外耳、中耳和内耳三部分组成。 3.教师用图片及动画展示“耳的基本结构示意图”,分别展示外耳、中耳、内耳各部分的结构及功能。 知识拓展:半规管和前庭内有位觉感受器,与感受头部位置变动有关。 (二)听觉的形成 1.教师:耳的复杂结构为听觉的形成提供了结构基础,思考以下问题: (1)听觉是在身体的哪个部位产生的 (2)你认为耳的哪些结构受损会影响我们听觉的产生 (3)能否用图示来描述听觉的形成过程。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2.指导学生阅读教材第8页第三自然段,回答问题。 (1)听觉是在大脑的一定区域产生的。 (2)鼓膜、听小骨、耳蜗、听神经受损,都可能影响听力,甚至丧失听觉。 (3)听觉的形成过程可用图示表示为: 外界声波→耳郭→外耳道→鼓膜→听小骨→耳蜗→听神经→大脑的一定区域→形成听觉 (三)耳和听力保护 1.提出问题: (1)放鞭炮时为什么要张口或闭嘴、堵耳 (2)为什么鼻咽部受到感染时要及时治疗,否则可能会引发中耳炎 (3)飞机迅速上升或下降时,乘客咀嚼口香糖有什么作用 (4)什么是噪声 噪声有什么危害 对于防治噪声污染,你有何建议 (5)生活中我们应该如何保护我们的耳和听力呢 2.师生共同归纳总结: (1)放鞭炮等遇到巨大声响时,要迅速张口,使咽鼓管张开;或闭嘴,同时双手堵耳,使鼓膜内外的气压保持平衡,以免震破鼓膜。 (2)鼻咽部的病菌可能通过咽鼓管进入中耳,因此,要及时就诊,以免引起中耳炎。 (3)咀嚼口香糖可以使咽鼓管打开,保持鼓膜内外大气压的平衡,以免引起不适感甚至击穿鼓膜。 (4)影响人们学习、工作和休息的声音,叫作噪声。噪声会影响人的情绪和心理健康,长期生活在噪声环境中的人,听力也会受到影响。减少噪声污染的建议有禁止汽车在学校附近鸣笛;在学校周围植树;禁止大声喧哗等。 (5)保护好耳和听力,在生活中应注意以下几点:避免长时间使用耳机;不用尖锐的东西掏耳;不让脏水进入外耳道;擤鼻涕时,压住单个鼻孔擤,且不要太用力;遇到巨大声响时,迅速张口,或闭嘴、堵耳;鼻咽部有炎症时,及时治疗等。 (四)其他感觉器官 1.提出问题: (1)俗话说“狗鼻子特别灵”主要强调的是什么感觉 (2)“盲人摸象”的故事说明盲人主要靠什么感觉感知物体 2.指导学生阅读教材第10页,初步了解人体的其他感觉。形成共识: (1)“狗鼻子灵”主要强调狗的嗅觉。 (2)“盲人摸象”主要应用的是触觉。 3.教师总结:狗的嗅细胞与人类相比存在着显著差异,嗅细胞总数是人类的40~100倍,嗅觉能力远远超过人类。盲道是专门为视障人士设计的一种道路设施,旨在帮助他们安全、独立地行走。所以在日常生活中,同学们一定不要占用或破坏盲道。 4.教师出示课件并讲解:人体不同部位分布着大量的感受器,能感受不同的外界刺激。除了视觉、听觉外,外界刺激引起的感觉还有嗅觉、味觉、冷、热、触、压等。 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锻炼学生的信息提取能力、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通过提出现实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意识。 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意识。
三、巩固运用 拓展提升 1.某位患者,经医生检查其耳的结构完整无损,可是他却听不见声音。这可能是哪部分结构导致的 2.把手放在耳后,并朝向声音发出的方向,听到的声音就会更加清晰。手模拟的是耳的什么结构 学生讨论交流、思考后回答: 1.听神经损伤或大脑的一定区域损伤。 2.耳郭。
第二课时 耳和听觉及其他感觉器官
一、耳的结构和功能

二、听觉的形成过程
外界声波→耳郭→外耳道→鼓膜→听小骨→耳蜗→听神经→大脑的一定区域→形成听觉
三、耳和听力保护
避免长时间使用耳机;不用尖锐的东西掏耳;不让脏水进入外耳道;擤鼻涕时,压住单个鼻孔擤,且不要太用力;遇到巨大声响时,迅速张口,或闭嘴、堵耳;鼻咽部有炎症时,及时治疗等
四、其他感觉器官
鼻(嗅觉)、舌(味觉)、皮肤(冷、热、触、压)
  本节课主要讲述三方面内容:耳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听觉的形成过程、 耳的保护。通过该课时的讲解,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过程,掌握“耳与听觉”相关知识点,学以致用,提高生物科学素养,同时增强关爱听障人士的社会责任意识。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