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
1.理解并认同生物与环境之间存在相互依赖与相互影响的关系。通过具体实例,阐述环境因素对生物生存和繁衍的影响,形成爱护大自然、保护生态平衡的意识。
2.能够设计简单实验,探究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体验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学会控制实验变量,设计对照实验,并分析实验结果。
3.能够认识生物对环境的影响,以及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
重点:1.通过实例说明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影响关系。
2.通过实验,探究非生物因素对某种动物的影响,熟悉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
难点:设计并实施探究生物与环境关系的实验。
教学活动 设计意图
一、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 课件展示入侵生物水葫芦。 讲解:水葫芦是我国100多年前从国外引进的一种植物,曾一度用于净化污水,近几十年来在我国很多地方出现疯长,几乎遮盖了整个水面,使很多水生生物几乎绝迹,对生物多样性造成严重威胁。以上实例说明生物与环境存在什么关系 下面我们来一起认识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 激发学习兴趣,引入新课主题。
二、问题引导 探究新知 (一)环境中的生态因素 1.指导学生阅读教材第77页图51小麦田示意图,提出问题: (1)影响小麦生活的生态因素有哪些 (2)你能对这些因素进行分类吗 学生阅读,观察图片,思考并回答问题。 2.师生共同归纳: (1)影响小麦生活的因素有瓢虫、蚜虫、老鼠、蛇、蚯蚓、蜘蛛、杂草、阳光、空气、水、土壤等。 (2)可分成两类,瓢虫、蚜虫、老鼠、蛇、蚯蚓、蜘蛛、杂草属于生物因素;阳光、空气、水、土壤属于非生物因素。 (二)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1.教师出示课件图片:植物在不同季节开花、不同海拔的树种、沙漠绿洲。引导学生思考各图片分别说明非生物因素中的哪种因素对生物生活的影响 解读教材资料图片,使学生理解生态因素的概念,初步掌握生物与环境的基本关系。 通过观察图示,结合自己的认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表达交流能力。
学生观察思考,讨论并回答问题。师生共同总结: 植物在不同季节开花主要受光的影响,不同海拔的树种不同主要受温度的影响,沙漠绿洲的出现主要受水的影响。 2.实验探究:非生物因素对某种动物的影响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订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 教师讲解实验步骤,强调实验变量的控制和对照实验的设计。出示要点提示并引导提问: (1)对照实验遵循的原则 (2)实验数据应如何处理 (3)实验对象的数量仅用一只够吗 (4)如何保证该实验的影响因素只有光照 (5)实验结束后应该怎样处理鼠妇呢 学生思考后回答: (1)对照实验要遵循单一变量原则; (2)实验数据应求平均值,减小实验误差,使结果更准确; (3)一只不够,偶然性太大,增大了实验误差; (4)除了光照条件不同外,其他条件都相同且适宜; (5)实验结束后把鼠妇放回适合它们生存的自然环境中。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鼠妇在不同环境(明亮和阴暗)下的行为变化。记录实验数据,分析实验结果。 师生共同总结归纳实验结论:光会影响鼠妇的生活,鼠妇喜欢生活在阴暗潮湿的地方。 (三)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1.教师讲述:自然界中的每种生物除了受非生物因素的影响,还会受其他生物的影响。生物与生物之间相互影响形成了各种生物关系。 2.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79页“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教师分别出示图片:蜘蛛捕捉昆虫、猎豹追捕羚羊、狮群和大象争夺水源、蚂蚁合作搬运食物、蜜蜂筑巢、菟丝子与黄瓜等。 引导学生分析图中生物与生物的关系。 学生分组讨论,互相交流观点: 生物与生物之间存在着捕食关系、竞争关系、合作关系、寄生关系等。 教师课件出示讲述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解读生物与生物之间存在的关系。 (四)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1.多媒体展示教材图片:海豹、骆驼与骆驼刺,仙人掌的肉质茎、酸枣的枝条和蒺藜的果实。 引导学生思考教材第80页讨论题,学生分析讨论,形成共识。 师生共同分析: (1)海豹皮下脂肪很厚,可抵御和适应严寒环境;骆驼的尿液非常少,当体温升高到40.7 ℃时它才会出汗;骆驼刺的根系非常发达,可以吸收地表深处的水分,适应缺水环境。 (2)许多植物的茎或果实表面长有尖刺,可以防止动物啃食,是对自己的保护,也是对环境的适应。 通过问题串步步深入,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培养学生爱护实验动物的情感。 直观图片,激发学习兴趣,能形象地引导学生思考分析生物之间的关系。 通过小组讨论,加深学生对生物与环境关系的理解,培养合作与交流能力。
2.教师补充:老虎、青蛙、蝗虫的保护色,变色龙、枯叶蝶、竹节虫的拟态,大黄蜂的警戒色等都是对环境的适应。 (五)生物对环境的影响 1.教师图片展示:蚯蚓疏松土壤;调查不同植被条件下的气温和湿度。 引导学生思考生物对环境的影响,并再举出几个例子。 师生共同总结归纳:不同植被条件下气温和湿度的差别,说明植物对环境有一定的影响;蚯蚓在土壤中活动能够疏松土壤,有利于植物的生长,说明动物对环境有一定的影响。 生物影响环境举例:千里之堤,溃于蚁穴;荒漠里的植物有防风固沙的作用。 2.教师总结:在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的漫长过程中,环境在不断改变;生物也在不断进化,适应环境。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造就了今天欣欣向荣的生物圈。 培养学生树立尊重自然、爱护生物、保护环境的意识。
三、巩固运用 拓展提升 1.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影响鸭生活的非生物因素是什么 2.睡莲根、茎内部都有发达并相通的气腔,里面储存着空气,以满足根、茎、叶对氧气的需要。睡莲的结构特点体现了生物与环境之间存在什么关系 学生交流、思考后回答: 1. 温度。 2. 生物适应环境。
第五单元 生物与环境
第一章 生态系统
第一节 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
一、环境的概念
二、生态因素
三、实验探究的一般过程: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订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
四、生物对环境的适应与影响
1.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2.生物对环境的影响
本节课通过图片、实例等生动形象地展示了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有助于学生全面理解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提高他们的环保意识。教学中,探究实验耗时较长,而且出现了“乱”象,实验结果也不是很理想,实验应放在课下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