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生态安全
第一节 分析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1.阐述什么是生态系统服务。
2.解释某些物质会通过食物链不断积累。
3.阐明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有限的。
4.通过实验探究酸雨对生物的影响,分析人类活动影响生态环境的事例。
5.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形成环境保护意识。
重点:1.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的特点。
2.分析人类活动影响生态环境的事例。
难点:实验探究酸雨对生物的影响。
教学活动 设计意图
一、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 呼伦贝尔大草原是一个很大的牧业基地。过去那里有许多狼,狼经常袭击牛羊等,严重影响到畜牧业的发展,同时也给人的安全造成威胁。为了保护人畜的安全,当地牧民曾经组织过大规模的猎捕狼的活动,经过一段时间后狼的数量锐减,但野兔却以惊人的速度大量增加,野兔和牛羊争食牧草,从而使草原加速退化,使草原上的畜牧业发展受到严重挑战。 教师:这个事例说明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如果外界干扰超过了这个限度,生态系统就会遭到破坏。 联系实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学生对生态安全问题的关注。
二、问题引导 探究新知 (一)从生态系统视角看生态环境问题 1.基于DDT的兴衰过程,结合前面所学关于生态系统的知识,思考问题: (1)在农田大量喷洒DDT,为什么会危及鸟、鱼、虾等动物的生存和繁殖 (2)鸟、蜜蜂和蝴蝶减少或消失,会不会影响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对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有什么影响 学生讨论,结合生态系统的知识思考作答: (1)DDT等杀虫剂广泛使用,在杀灭害虫的同时,还对农田、河流、湖泊等生态系统造成严重污染。污染物沿食物链传递并逐渐积累,危及昆虫、鸟、鱼、虾等生物,影响其生存和繁殖。 (2)生态系统中任何一种生物减少或消失,都会影响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食虫鸟类数量减少,害虫因失去天敌的制约会大量繁殖;蜜蜂减少会使许多粮食作物和果树不能完成传粉受精。 2.指导阅读教材第101页第二自然段,提出问题:什么是生态系统服务 生态系统服务与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有何联系 学生阅读教材,讨论作答: 人类从生态系统获得的各种惠益称为生态系统服务,这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实现依赖于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通过学生思考讨论、归纳等系列活动,让学生了解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结合具体事例,明白衣食住行等多方面都来自生态系统,理解生态系统服务功能。
教师总结:随着人口的增长和科技的发展,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影响越来越大,有时会严重削弱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这是人类面临的多种生态环境问题的实质。 (二)探讨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出示图片:江南水乡人们的生活。 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教材第102~103页“分析·讨论:河流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回答讨论教材中的三个问题。 学生阅读,交流思考,教师引导讨论后,师生共同总结: (1)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可以在受到一定程度的外界影响后逐步恢复原有的结构与功能。 (2)排污强度越大,河流水质越差。说明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如果外界干扰超过了这个限度,生态系统就会遭到破坏,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就会退化。 (3)发展经济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发展经济的同时首先要考虑生态环境保护。 (三)分析人类活动影响生态环境的事例 1.教师分别出示图片并提出问题: (1)暴发水华的湖泊:酸雨和水华会给生态系统和人体健康造成什么影响 (2)被砍伐的天然林:从不同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和自我调节能力来看,这样的变化对生态环境有什么影响 (3)查获走私濒危动植物及其制品的执法现场:非法捕猎活动会给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带来什么影响 (4)被开垦为耕地的湿地:有些地区的河湖湿地或沿海滩涂被大量开发,这样会给生态系统带来什么影响 近年来,我国大力开展退田还湖还湿,为什么要这样做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讨论并形成共识: (1)酸雨和水华给生态系统的破坏主要表现在对水体、土壤和生物多样性的影响上。酸雨、水华会污染环境并对人体健康产生危害。 (2)种植园物种单一,生态系统的结构被破坏,自我调节能力较弱。 (3)非法捕猎导致野生动物种群数量急剧减少,扰乱了生态平衡,削弱了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降低了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4)人为改变土地性质会降低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还湖还湿主要是为了保护和恢复湿地生态系统的功能和生物的多样性,同时改善水质和生态环境。 2.出示图片,并引导学生思考、讨论相关问题。 (1)鼎湖山自然保护区:你还知道哪些自然保护区 它们的主要保护对象是什么 (2)人工繁育麋鹿并野外放归:这样做有什么意义 (3)光伏和风能发电:个人和家庭在利用清洁能源方面能够做些什么 (4)“三北”防护林:我国植树造林取得的重要成就还有哪些 它们在提高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方面有哪些显著效果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讨论并形成共识: (1)据实回答。如:西双版纳自然保护区,主要保护对象为热带森林生态系统和珍稀动植物。 通过对问题的思考讨论,让学生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能够以科学的态度去认识生命世界,认同人类活动对生物圈的影响,形成环境保护意识,并使这种意识转变成真正的行动,培养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 结合事例分析,加深对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的理解,明确其具有一定的限度的特点。 强调人类活动对生物圈的影响,初步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观念。
(2)人工繁育和野外放归有助于麋鹿种群的恢复和生物多样性的保护。 (3)使用新能源汽车(电动车);安装节能家电和LED灯,减少能耗;合理使用家电,及时关闭电源;使用公共交通工具出行,减少私家车出行等。 (4)森林覆盖率显著提高,人工林面积居全球首位、毛乌素沙漠治理等。植树造林是我国的一项优秀工程,不仅使自然环境得到改善,而且促进了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四)探究环境污染对生物的影响 1.出示“酸雨形成示意图”,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教材第106~107页,明确酸雨的形成过程。 2.教师:根据实验提示,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制订探究方案,在课下进行探究。一周后交流实验结果。 实验结束后要将小动物放回它们原来生活的环境中。 3.教师总结:通过学习,我们发现人类活动可能会破坏生态系统,造成生态系统问题;我国正在努力开展多种行动来保护和修复生态系统,增强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改善环境。 通过分析,了解我国在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环境保护等方面作出的积极贡献。 通过探究酸雨对生物的影响,清楚地认识到环境污染对生物能造成不良影响,形成牢固的环境保护意识。
三、巩固运用 拓展提升 1. 鱼是人们的美味佳肴,原来爱吃大鱼的人较多,现在很多人更喜欢吃小鱼了。你认为主要原因是什么 2.某地一次洪水淹没了麦田。洪水过后,那儿的麦子几年都得不到好收成,后来,农民们托人去外地买了一批蛇回来,放到麦田里。那一年麦子就获得了丰收。原来洪水把深藏在洞里的蛇给淹死了;田鼠却游到树上、山坡上保住了性命。这则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学生交流、思考后回答: 1. 小鱼体内的有毒物质少。 2.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
第二章 生态安全
第一节 分析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让学生认识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可以采用图片展示、PPT介绍等多种教学方法,让学生深入了解人类活动所带来的危害。教师可以开展一些环保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和责任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