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50张PPT。 晓琛 语文版八年级上册
第六课 别了,“不列颠尼亚” 香 港 街 景学习目标知识与技能1回顾新闻的基本常识;2了解本文以时间为序组织材料的写作特点,品味本文庄重、含蓄的语言风格;3理解文中重点语句的深刻含义。过程与方法:比较法,合作探究本文写作特点;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激发民族自豪感,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和为祖国奉献的精神;2.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爱国观念。香港体裁:通讯(特写) 通讯是新闻的一种。
现在我们回忆一下,新闻可分为:知识积累新闻狭义——消息通讯1人物通讯2事件通讯3工作通讯4风貌通讯新闻最主要的特征是: 香 港 回 归 纪 念 碑 用事实说话,内容真实;报道及时;语言简明扼要广义消息报告文学4、新闻的标题有什么特点呢?
除了主标还有哪些? 引标和副标 2、新闻正文一般分为哪几个部分?标题、导语、主体、背景和结语 3、哪几部分是缺一不可的标题、导语、主体1、新闻的六要素时间 地点 人物 事件起因 事件发展 事件结果 消息是以简要的文字迅速报道新闻事实的一种体裁,也是最广泛,最经常采用的新闻体裁。虽然消息通常由三个部分构成,即标题、导语和正文。 新
闻
的
结
构标题:全文的“眼睛”,可以只有一
个大标题,也可以有副标题。导语:一般是开头第一句或第一段。
是对事件或事件中心的概括。主体:正文部分,是导语内容的具
体化。阐述生动、具体的新闻
事实。1997年7月1日中国政府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这是中华民族的一大盛事,也是世界历史上的一件大事。在有关香港回归的大量报道中,本文是唯一一篇完整反映英方撤离的稿件,文章出色地记录了英国王储查尔斯和末代港督彭定康乘“不列颠尼亚”号皇家游轮撤离香港的最后历史时刻,曾获第八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及1997年新华社社级好稿。1、香港坎坷的历史 1841年1月26日:第一次鸦片战争后,英国强占香港岛
1842年8月29日:清政府与英国签订不平等的《南京条约》,割让香港岛给英国。
1860年10月24日:中英签订不平等的《北京条约》,割让九龙半岛界限街以南地区给英国。
1898年6月9日:英国强迫清政府签订《展拓香港界址专条》,租借九龙半岛界限街以北地区及附近262个岛屿,租期99年(至1997年6月30日结束)。
1942年12月25日: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日军进犯香港,驻港英军无力抵抗,当时的香港总督杨慕琦无奈宣布投降。香港被日本占领,开始了三年零八个月的“日治时期”。
1945年9月15日: 日本战败后在香港签署降书,撤出香港,英国继续接管香港。2、邓小平与香港回归 1982年9月,中英关于香港地位的谈判,在邓小平和当时的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之间进行。邓小平态度坚决地告诉撒切尔夫人:“主权的问题不是一个可以讨论的问题……我可以明确地告诉你们,中国在1997年要收回的不仅是新界,而且包括本岛、九龙,否则,任何一个中国领导人和政府都不能向中国人民交待,甚至也不能向世界人民交待。” 邓小平的话,令当时有着“铁娘子”之称的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在这位中国的“钢汉子”面前,低下了头。1984年12月19日:中英签署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落实香港1997年之后实行“一国两制”制度。 本文是一篇特写,特写也称新闻速写、新闻素描,要求用类似于电影的“特写镜头”的手法反映事实,是作者深入新闻事件现场,或某些重要和精彩的场面,生动、形象地将所报道的事实再现在读者面前。香港 维多利亚港 本文正文由的那几个部分组成:1、导语
(第1段)2、主体
(2—10段)3、结语
(最后1段)将文中表示时间的句子画出来,看看这篇通讯是从什么角度,按什么顺序把“香港回归”这一重大历史事件记录下来的? 时间?地点主要事件 1997年6月30日?下午4点30分?港督府彭定康注视着港督旗帜降下旗杆 1997年6月30日?下午4点40分?港督府彭定康乘车最后一次离开港督府 1997年6月30日?下午6点15分?距英军总部不远的添马舰东面的广场举行“告别仪式”,查尔斯宣读女王赠言 1997年6月30日?下午7点45分?“威尔士亲王”军营旁举行第二次降旗仪式 1997年6月30日?最后一分钟?中英香港交接仪式现场米字旗在香港最后一次降下新的一天来临的第一分钟 中英香港交接仪式现场五星红旗伴着《义勇军进行曲》冉冉升起。与此同时,五星红旗在英军添马舰营区升起 1997年零点40分中国南海查尔斯和彭定康登上“不列颠尼亚”,“不列颠尼亚”消失在南海的夜幕中 特写往往采用文学手法,集中、突出地描述某一重大事件的发生现场,或某些重要和精彩的场面,生动形象地将所报道的事实再现在读者面前。 本文主体部分就是选取97香港回归,英国撤退时的几个重要场景。请快速阅读课文,找出这几个场景。四个场景第一场景:6月30日下午4点30分,末任港督彭定康告别 港督府,降下港督旗帜。(2——4段)彭定康和女儿离开总督府第二场景:下午6时15分,在添马舰军营东面广场举行象征英国统治结束的告别仪式,降下英国国旗。(5——7段)彭定康接过降下的旗帜第三场景:七月一日子夜时分,中英香港交接仪式,米字旗香港最后一次降落,五星红旗升起。(8——9段)第四场景:7月1日零点40分,查尔斯王子和彭定康登上“不列颠尼亚”号离开香港。 (第十自然段) 这篇特写在报道新闻事实时,还适当的运用一些背景材料。请找出来(在哪些段落里),体会它们在文章中的作用如:第4、7、11自然段。 背景中有历史事件回顾,港督府的修建,英国统治香港的天数,英国米字旗和港督旗的升降等,都有准确的记载,虽然只写了一天中发生的事件,但有很大的历史跨度,容量非常大,使人在丰富的知识中感受到深厚的历史内涵。 本文通过描述中英香港交接仪式的四个场景,出色地记录了象征英国殖民统治的“不列颠尼亚”号撤离香港的最后历史时刻,充分表现了香港回归这一深刻的历史主题。请同学们概括本文的中心 香港紫荆花广场升旗仪式香 港 中 环从哪一角度来写新闻的?作者没有写交接仪式现场多么庄严,也没有写回归的人群是多么激动,更没有对这一时间进行政治分析,分析其意义和影响,而是选择了英方撤离这一角度,显得比较新颖,并且在简介英国人降旗参加交接仪式登上“不列颠尼亚”号回国这一系列事件的过程中穿插了英国人登上香港,开始殖民同志的历史,这样就增强了文章的历史厚重感。1、但这一次不同:永远都不会有另一面港督从这里升起。
运用对比,强调了这次升旗是具有标志意义的最后一次,象征着英国殖民者在香港的终结。文中多处运用了恰当的对比,是怎样表现出来的?2、停泊在港湾中的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和邻近大厦上悬挂的巨幅紫荆图案,恰好构成这个“日落仪式”的背景。
“不列颠尼亚”号和巨幅紫荆花图案构成形成鲜明对比,说明英国在香港的统治即将结束,而作为特别行政区象征的紫荆花图案将在香港上空冉冉升起,香港即将回到祖国的怀抱。
3、大英帝国从海上来,又从海上去。
短短的十三个字,运用对比手法,包含这无穷的意蕴:当年从海上耀武扬威地来,今天黯然地从海上离去。胜利的自豪之情,溢于言表。
4、短新闻力求简短,但本新闻在有些地方却用了“闲笔”,如第四段,作者竟在百忙之中用了较多的笔墨介绍港督府,这样写有何作用?
首先,在结构上给读者一个缓冲空间,因为彭定康告别并离开港督府是4时40分,此时距告别仪式6时15分尚有1小时35分,这样可以自然地由一个场景过渡到另一个场景。其次,在思想内容上,以总督府的沧桑变迁来暗示香港的百年变迁,是中国日益强大的另一体现。
合作探究1、哪个标题好,为什么?①别了,不列颠尼亚②英国撤离香港,结束统治①好。(1)句式倒装,更能表达感情。香港回归,中国雪耻。(2)虚实结合,匠心独运,了无痕迹。“实”指“不列颠尼亚”号游轮离开香港。“虚”指英国结束在香港的殖民统治。2、下列两句哪个表达效果好,为什么? ①4时30分:面色凝重的彭定康注视着港督旗帜在“日落余音”的号角声中降下旗杆。 ②4时30分:彭定康注视着港督旗帜降下旗杆。 ①从视觉角度、听觉角度去进行描写,更细致生动,更能看出彭定康的失落,中国人扬眉吐气;更能体现香港回归的主题。 语言特色
1.庄重含蓄,耐人寻味
明确:
⑴但这一次不同:永远都不会有另一面港督旗帜从这里升起。
明确:运用对比,强调了这次升旗是具有标志意义的最后一次,象征着英国殖民者在香港统治的终结。
⑵大英帝国从海上来,又从海上去。
明确:短短的十三个字,运用对比手法,包含着无穷的意蕴:当年从海上耀武扬威地来,今天黯然地从海上离去。胜利的自豪之情,溢于言表。
⑶一百五十六年前,一个叫爱德华·贝尔彻的英国舰长带领士兵占领了港岛,在这里升起了英国国旗;今天,另一名英国海军士兵在‘威尔士亲王’军营旁的这个地方降下了米字旗。
明确:平实的语言,鲜明的对比,饱含了对长达一个半世纪的殖民统治结束后的欣喜之情。
⑷如课文中“最后”一次的多次出现,强调英国对香港长达150多年的统治终于结束了,中华民族百手来的耻辱被洗雪,中国人民终于可以在自己的国土上行使主权,扬眉吐气了。
⑸将于1997年年底退役的“不列颠尼亚”号很快消失在南海的夜幕中。
明确:“消失”是“逐渐减少以至没有”的意思,它很形象地描写出查尔斯王子和末任港督乘坐的“不列颠尼亚”号驶离香港驶入大海的情形,并暗示着这艘船以及船上的人彻底离开香港,永远不能再以征服者的姿态出现再这片土地上。
香港中环中国政府为什么能成功地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
拓展延伸 香 港 回 归 场 面香 港 会 展 中 心香 港 维 多 利 亚 港 夜 景住 港 三 军板书:导语:香港末任港督离开香港主体:4时30分:末代港督降旗仪式6时15分:英国告别仪式7时45分:英国举行第二次降旗仪式0时左右:香港交接仪式上的易帜0时40分:“不列颠尼亚”号离开香港背景:港督府变迁结尾:从海上来,又从海 上去天安门广场庆祝香港回归谢 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