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玉溪市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卷(图片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云南省玉溪市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卷(图片版,含答案)
格式 pdf
文件大小 3.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7-04 09:40:1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考试时间:7月2日08:30-11:00】
玉溪市2024~2025学年春季学期期末高一年级教学质量检测
语文试卷
注意事项:
1、答題前,考生务必用黑色碳素笔将自己的学校、班级、姓名、准考证号、考场
号、座位号在答題卡上填写清楚。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
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
3.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一、阅读(70分)
(一)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诗歌是人工智能(A虹)写作最早介入的领域,随着AI算法不断完善,基于智能创
作平台生成的诗歌文本数量与质量持续提升。尽管如此,人工智能写作仍存在明显短板。
就诗歌写作的诗意生成机制而言,诗人们多把诗视作理解世界的一种特殊语言,一个通
过意象系统解释世界的装置,唯有突破语言习俗和常规观察习惯,才有可能打破俗常的
意义生成链条,演绎一场“常规之外”的灵动舞蹈。人工智能写作的诗意生成机制则恰
恰相反。以机器人“小封”为例,它的写作以自然语言的处理、理解、生成为核心步
骤,向一个人类预设的“概念化”语言体系和意义中心聚合,属于“敛聚式”的意义生
成方式。与“发散式”的人类创作思维相比,人工智能写作更易于精密掌控意绪延展的
方向,使其紧密围绕在设计好的意义中心周围。就算溢出了常态下的词语组合规范,制
造出带有陌生意味的语感,通常也不会脱离“中心”。这样一来,人工智能诗文本就很
难通达“神余言外”的境界,对读者思雏宽度的激发、对人类想象空间的拓展仍是有
限的。
人工智能具有永生性,它通过不断学习趋于完美的特质,恰恰使其离“仿人类主
体”的目标愈发偏远。因为真实的写作者都不是完美的个体,他们的生命是有限的,无
从被“编辑”或“优化”,人类诗歌的一个核心母题,便是呈现人自身的精神“不完
美”,比如恐惧、忧伤等等。缺乏情感意识的人工智能拟造出的孤独书写、痛感叙事,
是把人类基于体验获得的生命感性与思想灵性,固化为基于数据和概率的技术理性,因
高一语文·第1页(共10页)
此根多作品缺乏精神感染力和审美共通总。因为不能“情动于中而形于言”,人工智能
讨耿即使模仿度再高,也难以企及“诗”的人文内核。
(取材于卢机的文章)
材料二:
AI能不能写诗?答案是肯定的。事实上,AI诗歌比其创作的日常语言更容易通过
“图灵测试”。因为后者必须考虑现实经验,在拟真度上有很高的要求。AI没有身体,无
法掌握人类的动作顺序,在叙迷时难免露出破绽,“具身认知”仍然是!自然语言面临
的难题。诗歌可以回避这一点,因为诗歌是一种特殊的文体,其目的主要在于审炎而非
实用。它可以采用片段化、陌生化的笔法,像“翠萍湿空梁,夜深飞去。雁起青天,数
行书似旧藏处”这样的诗句,我们就很难用日常的时间和因采逻辑去理解,而这样的创
作特,点恰恰消解了AI面临的难题。
2018年,预训练语言模型BERT和GPT在提高AI诗歌的质量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
简单来说,其原理是将自然语言转化为向量,根据词语之间发生关系的概率,模仿资料
库中的文本。开发者须通晓诗歌,精心挑选风格相似的诗作为AI学习的素材。以目前市
面上一个旧体诗AI模型为例,开发者用晚清盛行的“同光体”进行专项训练,取得了
不俗的效果。如以诗人陈三立《夜舟泊吴城》中首句“夜气冥冥白”生成的三首AI诗,
与陈三立的原作已非常接近,充分显示了风格训练的成效。
诗歌创作向来是“在心为志,发言为诗”,那么,AI写诗对人类究竞有什么意义?
通常意义上的辅助功能,AI已进化至较为成熟的阶段。上述提到的AI模型,已验
证“明七子学唐”“同光体学宋”等相关领域的研究结论。这意味着以往被认为抽象的
文学风格,可以转化为具体的数据参数。更重要的是,诗歌本身就蕴含着超越人类经验
的倾向。词语的重组往往会生成意想不到的结果,而这一,点恰恰契合A虹写作的特性。也
许A虹生成的一些句子,能够激发诗人的创作灵感,甚至成为诗歌发展中的吉光片羽。从
这个雏度上说,未来AI有可能开拓出新的诗歌类型和风格。
(取材于程羽黑的文章)
材料三:
在人工智能的技术发展历程中,诗歌生成具有特殊地位,不仅因为它代表了最早使
用计算机进行文本生成的尝试,还在于它独特的象征意义:利用千百年来诗歌的崇高精
神地位,机器写诗吸引了人们关注并支持人工智能领域的整体发展;借助诗歌体裁对词
句非日常用法的宽容,诗歌生成的探索描绘了通用文本生成的技术图景。其背后的预期
是,既然能够用计算机生成某些“诗作”,那么未来也完全有可能生成新闻、报告,抑
或小说、散文,产生社会与经济价值。
现在,语言大模型以一种通用的方式,实现了不同体栽文本的生成,诗歌已然不具
有当初的特殊地位。要获得一首机器生成的“诗”,人们只需将自己的需求按照大模型
高一语文·第2页(共10页)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