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芜湖市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6月期末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安徽省芜湖市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6月期末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51.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7-04 09:45:5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安徽省芜湖市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结合《红楼梦》整本书阅读,完成小题。
材料一:
古典诗歌的阐释多重意象和意境,形象阐释则多关涉小说、戏曲等叙事文学作品的研究。在普遍意义上,形象指的是人物形象。相对于小说文本而言,意象自然也是载意之象,具备符号化、象征化、物化、虚化等特点,形象则较为具象化、人化、实化。但意象与形象又并非截然对立的两个概念。当形象被作者有意抽空其实际内涵,而赋予一定的象征意味的时候,它便演变成为某种意念的符号,同时也就意象化了。
小说中的一些人物形象,如茫茫大士、渺渺真人,虽以人形出现,却是幻形示人,并不具备凡骨肉胎,也与其他小说中神仙形象有很大的区别,在其存在意义上,与其说是仙化的人物,不如说是符号化的形象。他们已经成为一种象征,一种意象。又如贾雨村、甄士隐,这两个人物自然是现实生活的凡人,但他们又共有一个明显的特征,即命名的双关性:“贾雨村”即“假语存”,“甄士隐”即“真事隐”。这两个命名代表了作者撰此巨著的艺术原则,可谓寄托遥深。因此“贾雨村”“甄士隐”,就既是形象层面的,也是意象层面的。
以往对《红楼梦》意象的阐释研究,呈现这样一些特点:其一,意象阐释的序列性。《红楼梦》所描写的不同景点、物件、建筑、色香、人物等,都能进入意象研究的范畴,显示了小说借助意象叙事的谋略艺术,也体现了众多读者对小说各种意象所组成的意象序列的阐发热情。其二,意象阐释的延展性。不同读者对《红楼梦》同一种意象的阐释,多半呈现后论对前说的精神承继与艺术拓展,其间虽不乏意义解析的偏颇或极端,更多时候却表现为审美阐释的无限多样与丰富。其三,意象象征的理论性。一部分读者对意象象征性的理论关注更甚于对意象本身的文化阐释,无论是中西思维方式的比较还是本土文化传统的挖掘,都饱含一种浓郁芬芳的思辨意味。这就提升了意象阐释的审美价值。
小说意象研究的不足之处也是很明显的。所有的意象都只是小说整体的一个个细小的组成,如果过分关注和强调某一具体意象对表现人物性格或表达作品主题所起的作用,往往有零星琐碎之感,由此导致对形象、情节、主题的整体性审美观照的缺失;而若从象征理论上论述意象的意义,则多半有浮泛现象,缺乏对意象的细致梳理。如何将两者统一起来阐释小说的意象叙事,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
(节选自俞晓红《红楼梦意象的文化阐释·绪论》)
材料二:
小说为众多女性设置的花名签,也为群芳气质作了模糊定位。小说第63回“寿怡红群芳开夜宴”中,作者将诸多花草意象和钗黛湘一一配置,实际上也就含蓄道出群芳的不同气质特征。薛宝钗掣的花名是牡丹花,签上诗句为“任是无情也动人”,众人笑谓宝钗的气质与牡丹花十分相配,牡丹花的雍容富丽、娇柔妩媚,也就叠印在宝钗的气质个性世界中。探春掣得杏花,则杏花倚云而栽的不凡仙姿既成了探春超凡品格的代表,又成了她日后远嫁命运的一种寓示。黛玉掣得芙蓉花,芙蓉的风露清愁便直接宣示了黛玉的风露清愁。湘云之海棠,李纨之老梅,麝月之荼蘼,袭人之桃花,一一都与她们的气质吻合。这样的安排,显示了作者运用意象以表现形象特质时的经意与圆熟。
白海棠诗是薛宝钗压轴。在《咏白海棠》诗里,宝钗以白海棠自况,用白海棠的“冷”与“洁”来取喻自己的品格,情致温柔而含蓄,抒发了一种淡雅、静穆的情怀。“淡极始知花更艳”,“淡”,是外表极其淡泊;“艳”,是蕴涵极其深婉。这表达了她在自我情感中所追求的那种“淡”和“艳”相统一的意境。脂批说是“自写身份”,不无道理。
菊花诗社是林黛玉夺魁。黛玉三首菊花诗首首都好,正因为浓缩了传统文人傲世独立品格的菊花,与黛玉的孤高自许、目无下尘个性暗合,而黛玉“孤标傲世偕谁隐,一样花开为底迟”“满纸自怜题素怨,片言谁解诉秋心”的叩问,也与作者“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的衷肠一一印合。菊花意象,不仅呈现了书中人并作书人的傲世风骨,也凝聚了传统文化中最富代表性的那一份文人情怀。
(节选自俞晓红《红楼梦意象的文化阐释·十二花容色最新》)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阐释古典诗歌多注重意象和意境,形象阐释常应用于小说、戏曲等叙事文学作品的研究。
B.关注和强调某一个具体意象对人物或主题的作用,最终就会导致整体性审美观照的缺失。
C.小说为众多女性设置的花名签,为群芳气质作了模糊定位,含蓄道出群芳的不同气质特征。
D.宝钗的《咏白海棠》,能够充分地表达自我情感追求的意境;脂批评价其是“自写身份”。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元春、迎春、探春、惜春”的命名,如同“贾雨村”“甄士隐”,体现了作者的精心构思。
B.金锁、人参、镜子、风筝等都进入研究者的视野,可见读者对小说意象序列的阐发热情。
C.对《红楼梦》同一意象的阐释,有偏颇或极端,但更多表现为审美阐释的无限多样与丰富。
D.黛玉的三首菊花诗之所以首首都好,是因为菊花这一意象浓缩了传统文人傲世独立的品格。
3.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中,以茫茫大士、渺渺真人为例,可知意象与形象并非截然对立的两个概念。
B.材料一中,辩证地看待小说意象研究,既点明其优点所在,也指出其存在不足之处。
C.材料二中,以人物为例,论证作者以意象与群芳配置,显示了作者运用意象的圆熟。
D.两则材料中,综合运用比较、举例、比喻等多种手法,逻辑严密,语言精准而生动。
4.《红楼梦》中群芳气质各异,个性鲜明。宝钗和黛玉形象有何不同?请根据材料二简要概括。
5.贾雨村作为线索人物,串连了一系列重要关节,对整个故事的叙述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请结合前四回内容进行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牧草的黄昏
杨志军
下雪了,沉思的草原放弃了显现,选择了隐藏,来自天上的飘洒又一次把荒凉和寂静凝固在大地之野,同时洒向人间的还有忧郁和悲伤:牛羊和马匹被困在积雪里,饥饿和寒冷以夺命的方式袭击而来,死亡正在发生,草场退化,秋膘不足,冻死是很容易的,一夜之间就是尺雪埋尸。牧人们尽量把羊羔抱进帐房,想喂孩子的母羊就里三层外三层地围着帐房咩咩地叫。牦牛还好些,披纷的长毛在这个时候发挥了无与伦比的作用。马们挤在一起,瑟瑟地发抖,强健一点的就用蹄子刨挖覆雪,但很多时候刨挖是无效的,下面并没有期待的牧草。
在牧马场忙完草场考察和马匹登记的父亲,不顾大雪的堵挡回到了沁多县桑杰的家里,第一件事就是跟销售部经理顿珠和畜产品收购部经理桑杰商量:牧人们还是老习惯,不吃不卖冻死的牛羊,“沁多贸易”能不能在冻死之前就去收购?顿珠说:“这时候收购的牛羊又瘦又弱,来了就得宰杀,怕来不及,运到西宁后价格肯定上不去。”父亲说:“上不去没关系,少赚一点就是啦,我给马福禄说。”桑杰说:“宰杀得快,收购也得快,我们人手不够,跑不过来。”父亲说:“我跟喜饶商量,看政府那边能不能帮个忙。”“沁多贸易”的几个头面人物家里都已经安装了电话,打电话的结果是,喜饶副县长说了十几个“噢呀”,既是答应也是赞美:“这样的话牧人的损失就少多啦。我们两家联合起来跑,越快越好,路现在还能走,天气预报说,雪会越来越大。”
县上出动了六辆卡车,“沁多贸易”出动了一辆卡车和一辆救护车,县上一路由桑杰带着,“沁多贸易”一路由父亲带着。无边的原野上是无边的皓白,雪帘一层比一层厚,地面上消失了路和草原的区别,迷蒙的前方不再有熟悉的山影与河流,天正在掉下来,雪花像是天塌时的粉末,带着新鲜的宇宙的气息,也带着迷惑你走下悬崖走进河流的阴险。好在司机们都是跑了许多次的,轻车熟路,而且冬天牧人的帐房都扎在平坦的川道里,只要不迷失方向,就能听到若断丝连的藏獒的叫声,看到影影绰绰的帐房。他们一次次停下,一次次收购,三天后回到县上,已是车厢满满,再也装不下了。父亲当即决定:免了屠宰,直接运到西宁出售活牛活羊,价钱不变,连皮带毛,或许人家会买了去,育肥了再宰。父亲和果果留下了,由晋美押着车往西宁赶,因为他恰好要去批发市场进些商品,为晋美商店和顿珠商店准备足够的货源,几乎挨在一起的藏历新年和农历春节就要到了。
隐藏了几天的太阳出来了很久,雪才不情不愿地停下来。救护车从西宁回来了,卸了货,果果便去维修和加油。腊月二十七这天,我们坐着救护车,踏上了去西宁的路。消停了几天的雪又开始洒落,一落就很冲,急雪弥漫,天上波涛汹涌,风在雪海里乱跑,掀起坚硬的高山深谷,一次次想把我们掩埋吃掉。地上的雪浪一浪比一浪高,我们的车变成了船,舵手是果果,船长是父亲。张丽影担忧地说:“这么大的雪,恐怕到不了家吧?困在半路上就麻烦啦。”父亲说:“放心吧,不会。”果果说:“能让你困在半路上的,一定不是真正的男人。”张丽影笑道:“那就多谢啦,真正的男人。”我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你也会说‘啦’啦?”张丽影说:“以前说‘了’,听他整天‘啦啦啦’的,不知不觉就跟着‘啦’上啦。”我说:“果果啦,唱一首歌吧,献给跟你‘啦’上的这个人。”果果唱起来,我也跟着唱起来,大家都唱起来。
急刹车让我们的歌声戛然而止。大家都瞪起眼睛:怎么了前面?雪幕后面,耸立着一座山,不,是一辆覆雪的卡车停靠在路边。果果说:“这种时候路上还有车?”父亲说:“那我们不是也在路上吗?”果果扭转方向盘,从卡车身边经过。我们都望着卡车,发现车头盖是打开的,有人正趴在上面修着什么。父亲说:“停下停下。”父亲下去了,跟那人说了几句话,又过来问果果:“发动机出问题啦,你会不会修?”果果说:“只要没坏我就会修。”张丽影说:“没坏的话我也会修。”果果笑着下车过去,帮那人捣鼓了一阵,回来说:“他比我还不懂,我都没办法,他肯定修不好。”父亲说:“是牧马场的车,得通知老才让,赶快派人来修,或者派车拖回去。”果果说:“那我们赶紧走,到了西宁就给牧马场打电话。”父亲说:“这么大的雪,我们最快明天晚上才能到达西宁,再通知牧马场的人赶到这里,抛锚车至少要在这里等三天三夜。要是我们返回去,让我们的卡车来拖,最多一天就能到县上,到县上人车就安全啦。”张丽影说:“这样不好吧,我们冻死八活地在大雪里跑来跑去,出了事怎么办?我现在恨不得马上去到西宁,不想回县上啦。”父亲说:“果果你决定吧,听我的还是听你未婚妻的。”果果不吭声,开着车慢腾腾地朝西宁走去。走出去大约两百米,张丽影喊起来:“果果你疯啦,你不是藏族人吗,怎么能听我的?”果果说:“我不听你的听谁的?”张丽影说:“我是在考验你呢。”果果哈哈一笑:“我也可以考验考验你嘛。”说着掉转车头,加快速度,直奔沁多县。我们回到县上,果果叫上另外一个司机,又开着“沁多贸易”的卡车,去拖拉牧场的抛锚车,我也跟去了。我们于午夜回到县上,把抛锚车停在晋美家的门口,嘱托他照顾司机。司机一再地双手合十,说着谢谢。果果说:“好好念叨雪山大地吧,人的福气来自天上。”
我们于第二天早晨再次上路,雪还在下,车的行驶有些勉强,不过还不至于困在半路上。三天后到达西宁,已是除夕之夜了。
(节选自《雪山大地》,有删改)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父亲坚持在牛羊冻死前收购,临时决定免了屠宰并直接将其运到西宁出售,既体现其商业智慧,也表现出他对牧民的关切。
B.面对一次次想把我们掩埋吃掉的雪浪,我们仍然在车里嬉笑唱歌,说明我们面对恶劣的环境,仍然能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
C.当我们路遇抛锚卡车时,果果不吭声,开着车朝西宁去,因为他觉得好不容易在暴雪天气里开到这里,再回去既麻烦也危险。
D.面对司机的感谢,果果以“好好念叨雪山大地吧,人的福气来自天上”来回应,折射出藏民对自然与信仰的敬畏。
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开头写到“下雪了,沉思的草原放弃了显现,选择了隐藏”,将草原人格化,暗示大雪对草原牲畜的影响和威胁之大。
B.“牧人们不吃不卖冻死的牛羊”这一交代,既为后文情节的发展作了铺垫,也隐含了父亲对当地藏民生活方式的批评。
C.喜饶这一人物形象,虽着墨不多,但令人印象深刻,作者通过对他的语言描写,刻画出一位亲民爱民的副县长形象。
D.“车变成了船,舵手是果果,船长是父亲”的描写,既生动地写出了当时风雪之大,也侧面烘托出在雪山大地上出行的艰难。
8.请简要分析张丽影这一人物形象。
9.本文在叙述上很有特色,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二、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材料一:
贞观二年,太宗谓侍臣曰:“人言作天子则得自尊崇,无所畏惧,朕则以为正合自守谦恭,常怀畏惧。昔舜诫禹曰,‘汝惟不矜,天下莫与汝争能;汝惟不伐,天下莫与汝争功’。又《易》曰‘人道恶盈而好谦’。凡为天子,若惟自尊崇,不守谦恭者,在身傥有不是之事,谁肯犯颜谏奏?朕每思出一言,行一事,必上畏皇天,下惧群臣。天高听卑,何得不畏?群公卿士,皆见瞻仰,何得不惧?以此思之,但知常谦常惧,犹恐不称天心及百姓意也。”
魏征曰:“古人云,‘靡不有初,鲜克有终’。愿陛下守此常谦常惧之道,日慎一日,则宗社永固,无倾覆矣。唐虞所以太平,实用此法。”
贞观三年,太宗问给事中孔颖达,曰:“《论语》云,‘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有若无,实若虚’,何谓也?”颖达对曰:“圣人设教,欲人谦光。己虽有能不自矜大仍就不能之人求访能事。己之才艺虽多,犹病以为少,仍就寡少之人更求所益。己之虽有,其状若无,己之虽实,其容若虚。非惟匹庶,帝王之德,亦当如此。夫帝王内蕴神明,外须玄默,使深不可知,故《易》称‘以蒙养正,以明夷莅众’。若其位居尊极,炫耀聪明,以才陵人,饰非拒谏,则上下情隔,君臣道乖,自古灭亡,莫不由此也。”太宗曰:“《易》云,‘劳谦,君子有终,吉。’诚如卿言。”诏赐物二百段。
(节选自《贞观政要·卷六》)
材料二:
君人者,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想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因怒而滥刑。总此十思,弘兹九德,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文武争驰,在君无事,可以尽豫游之乐,可以养松、乔之寿,鸣琴垂拱,不言而化。何必劳神苦思,代下司职,役聪明之耳目,亏无为之大道哉!
(节选自魏征《谏太宗十思疏》)
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己虽有A能B不自矜C大D仍就不能之E人F求访G能事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朕则以为正合自守谦恭”的“以为”与《谏逐客书》中“窃以为过矣”的“以为”意思相同。
B.“犹病以为少”的“犹”与《六国论》中“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的“犹”意思相同。
C.“诚如卿言”的“诚”与《齐桓晋文之事》中“诚有百姓者”的“诚”意思不同。
D.“择善而从之”的“善”与《鸿门宴》中“素善留侯张良”的“善”意思和用法不同。
12.下列对两则材料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唐太宗谦逊恭谨,心怀畏惧,他引用舜告诫禹的话来自警,只要不骄傲自大,天下就没有人和他争能争功。
B.《易经》认为,天子不可妄自尊大,要保持谦逊低调;否则,如果他犯错了,人们就不再敢于冒犯龙颜去提意见了。
C.唐太宗虚怀若谷,察纳雅言,对孔颖达提出的为君之道,他十分赞赏,并下诏赏赐丰厚的财物。
D.魏征心怀天下,敢于进谏,他提出的“十思”旨在劝太宗广积德义,以期能实现垂拱而治的政治理想。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以此思之,但知常谦常惧,犹恐不称天心及百姓意也。
(2)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想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
14.唐太宗、孔颖达、魏征三人都论述了天子要保持谦逊谨慎,请结合两则材料谈谈他们的侧重点。
三、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小题。
鹧鸪天·和傅先之提举赋雪
辛弃疾
泉上长吟我独清。喜君来共雪争明。已惊并水鸥无色,更怪行沙蟹有声。
添爽气,动雄情。奇因六出①忆陈平②。却嫌鸟雀投林去,触破当楼云母屏。
[注]①六出:花分瓣叫出,雪花六角,因而称六出。②陈平:西汉开国元勋,所出的六条妙计帮助刘邦出奇制胜,定国安邦。
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喜君来共雪争明”,表达词人高兴友人到来,希望一同分享美景的喜悦心情。
B.“添爽气,动雄情”,雪景增添了豪情壮志,传达出作者渴望有所作为的心声。
C.“奇因六出忆陈平”,借雪花之奇联想到屡见奇功的陈平,表现对英雄的仰慕。
D.结尾通过写埋怨鸟雀离去,触破云母屏,打断词人思绪,流露出对现实的不满。
16.从表现手法的角度赏析“已惊并水鸥无色,更怪行沙蟹有声”。
四、名篇名句默写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阿房宫赋》中,作者借秦的灭亡向当朝统治者提出警告,不吸取教训就会重蹈历史覆辙的句子是:“ , 。”
(2)《桂枝香·金陵怀古》中,词人感叹六朝的历史像流水一样流逝,未曾给当朝人留下什么教训和反思的诗句是:“ , 。”
(3)“沧海”这一意象经常出现在唐宋诗文中,或展现宽阔胸襟,或寄托忧思情怀,或抒发离别情绪等,如“ , ”。
五、语言文字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哈尼梯田是哈尼人智慧的结晶!①山顶的森林,按用途分四类组成:原始水源林、寨神林、公共林和村寨林。②水是梯田的命脉。③它顺沟淌下,来自高山,沿梯田自上而下,高层水满了,就流入下一层,直至汇入河谷。④灼热阳光的照晒下,江河中的水汽又升腾至哀牢山上空,⑤凝结后回归高山森林中,如此循环往复……
千余年的智慧,使哈尼梯田成为 A 的“大地诗行”!2013年,这“诗行”走进了世界的目光中:红河哈尼梯田文化景观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一转眼,申遗成功已经10余年。这“大地诗行”,又添了新篇章——古朴的自然生态理念被现代农业生产方式“加持”,哈尼梯田变成了 B 的“聚宝盆”。从“卖物产”到“卖风景”,一年四季热度不减的文化旅游,让乡村业态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穿行在如诗如画的梯田间,能深深感受到哈尼梯田的独特魅力:在这里,生命因梯田得以延续,文化因梯田得以传承。条条田埂,是它的筋骨;泉水浸泡的田泥,是它的血肉;微风中摇曳的稻谷,是它的长发;远古飘来的歌谣,是它的灵魂……
18.请在文中画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19.文中第一段标序号的部分有三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
20.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请简要赏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超加工食品是指经过一系列复杂的工业加工制作,添加香料、色素、增味剂、乳化剂等多种食品添加剂,普遍含有高糖、高盐、高脂肪、低蛋白、低膳食纤维、低微量营养素的一组食品。 ① ,可以参考这个公式:“看不出原材料+加工步骤复杂+家里做不出来≈超加工食品。”
在经过一系列复杂的工业化加工后,超加工食品的营养价值会大打折扣。长期依赖超加工食品,不仅容易导致整体营养不良,还会影响儿童的正常生长发育,限制他们的成长潜力。
② 。2022年,一项研究揭示了大量消费超加工食品与结肠直肠癌风险增加之间的显著相关性。这些食品中广泛添加的化学物质,如人工色素和防腐剂,可能会扰乱肠道微生物群的平衡,进而影响免疫功能。
另外,过多摄入超加工食品还可能会影响我们的情绪。澳大利亚科研团队开展的一项大型研究发现:在排除了其他因素影响的情况下,超加工食品消费最多的人群更容易经历“心理痛苦”。因为这些食品可能增加身体炎症, ③ 。同时,它们含有的微量营养素也较少,这也可能加剧一定程度的抑郁情绪。
21.下列各句中的引号,和文中画横线句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
A.“523”项目的大团队成员历尽艰辛,最终在四川找到了含量高的青蒿。
B.建筑的“文章”也可因不同的命名,有“大文章”或“小品”之分。
C.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
D.一边的对联已经脱落,另外一边的还在,道是“事理通达心气平和”。
2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六、作文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慢慢来,其实也是一种力量。“慢慢来”不是拖延,也不是懒散,而是一种愿意认真感受生活的态度。越是懂得放慢节奏的人,才越能体会到生活的美好。但也有人并不这样认为。
读了上面的材料,你有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问题,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700字。
1.B 2.D 3.D 4.①宝钗:雍容富丽,娇柔妩媚,淡泊而冷静。
②黛玉:孤高自许,目无下尘,多愁善感。 5.①引出故事主人公。贾雨村游至扬州后,交代了林家境况,引出黛玉出场;以贾雨村断案为契机,交代了薛家境况,从而引出宝钗出场。
②引出全书主要人物。以贾雨村为线索,借冷子兴之口,让全书的主要人物悉数登场。
③交代了故事发生的环境。贾雨村携黛玉进京,以黛玉视角审视贾府这个“钟鸣鼎食之家、翰墨诗书之族”。
④交代了故事发生的社会背景。以贾贾雨村断案,借护官符,引出贾、史、王、薛四大家族,强调了其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关系。
【导语】两则材料围绕《红楼梦》意象与形象展开。材料一论意象与形象关系及研究特点、不足,材料二以花名签、诗作等为例,分析意象对表现人物气质的作用。二者结合,展现小说意象叙事艺术与文化内涵,逻辑清晰,例证典型,为理解《红楼梦》提供视角。
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
B.“最终就会导致整体性审美观照的缺失”错,材料一最后一段指出“如果过分关注和强调某一具体意象对表现人物性格或表达作品主题所起的作用,往往有零星琐碎之感,由此导致对形象、情节、主题的整体性审美观照的缺失”,可知原文强调的是“过分关注和强调”才会导致整体性缺失,选项将条件绝对化为“关注和强调”。
故选B。
2.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文本内容进行判断、推断的能力。
D.“是因为菊花这一意象浓缩了传统文人傲世独立的品格”错。根据“黛玉三首菊花诗首首都好,正因为浓缩了传统文人傲世独立品格的菊花,与黛玉的孤高自许、目无下尘个性暗合”可知,黛玉的菊花诗写得好,不仅因为菊花意象与她的个性暗合,还因为诗句体现了她与作者情感的共鸣。
故选D。
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D.“综合运用比较、举例、比喻等多种手法”错。原文中,材料一以“茫茫大士、渺渺真人”“贾雨村、甄士隐”为例,材料二以“薛宝钗的牡丹”“黛玉的芙蓉”等为例,运用了举例论证;材料一将“意象”与“形象”的特点进行对比,运用了比较论证。但两则材料中均未使用比喻论证。
故选D。
4.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归纳概括要点的能力。
①根据“薛宝钗掣的花名是牡丹花,签上诗句为‘任是无情也动人’,众人笑谓宝钗的气质与牡丹花十分相配,牡丹花的雍容富丽、娇柔妩媚,也就叠印在宝钗的气质个性世界中”可知,宝钗的形象具有雍容富丽、娇柔妩媚的特点。又根据“在《咏白海棠》诗里,宝钗以白海棠自况,用白海棠的‘冷’与‘洁’来取喻自己的品格……‘淡极始知花更艳’”可知,其诗作体现了她追求“淡”和“艳”相统一的意境,展现出淡泊而冷静的气质。
②根据“黛玉掣得芙蓉花,芙蓉的风露清愁便直接宣示了黛玉的风露清愁”“黛玉三首菊花诗……与黛玉的孤高自许、目无下尘个性暗合”可知,黛玉如芙蓉般“风露清愁”,借菊花发出“孤标傲世偕谁隐”的叩问,体现孤高自许、目无下尘的个性。“满纸自怜题素怨,片言谁解诉秋心”的诗句与葬花等行为,则彰显其多愁善感的特质。
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名著内容、分析作者创作意图的能力。
①引出故事主人公。贾雨村游至扬州时,因“偶感风寒,病在旅店”,经旧友推荐成为林如海家的西宾,由此交代“盐政林如海欲聘一西宾,教女读书”的背景,自然引出林黛玉的出场。而后在第四回审理薛蟠打死冯渊一案时,门子告知“这被拐的丫头,就是葫芦庙旁住的甄老爷的小姐,名唤英莲的”,并提及薛蟠“倚财仗势,打死人命,竟白白的走了”,借此交代薛家家世,引出薛宝钗随母兄进京的情节。
②引出全书主要人物。第二回中,贾雨村与冷子兴对谈,提及曾在甄府处馆时的奇事:“这个学生虽是启蒙,却比一个举业的还劳神。他说:‘必得两个女儿伴着我读书,我方能认得字’”冷子兴由此展开“演说荣国府”,介绍了贾宝玉“衔玉而生”的异事、王熙凤“模样又极标致,言谈又爽利”的性格,以及贾琏、探春等人物,使贾府主要角色通过贾雨村的线索得以集中呈现。
③交代故事发生的环境。第三回中,贾雨村护送黛玉进京,抵达京城后“整了衣冠,带了小童,拿着宗侄的名帖,至荣府的门前投了”。在黛玉随其进入贾府的过程中,通过黛玉视角描写了“敕造宁国府”的宏伟建筑、“外间伺候之媳妇丫鬟虽多,却连一声咳嗽不闻”的森严礼节,展现出贾府“钟鸣鼎食之家,翰墨诗书之族”的生活环境,为故事奠定了具体的空间背景。
④交代故事发生的社会背景。第四回贾雨村断案时,门子出示“护官符”,称“这四家皆连络有亲,一损皆损,一荣皆荣,扶持遮饰,俱有照应的”,具体引出贾、史、王、薛四大家族。贾雨村为攀附权势,最终“胡乱判断了此案”,纵容薛蟠逍遥法外。这一情节通过“护官符”直接揭露了四大家族相互勾结的政治势力网络,强调了其“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利益关系,暗示了封建官僚体系与豪门贵族的腐朽本质,为全书搭建了复杂的社会背景。
6.C 7.B 8.①风趣、幽默。从在去往西宁的车上以及碰到抛锚卡车时对她的语言描写中,能看出她是一个风趣、幽默的人。
②从容、乐观。面对暴雪天气,张丽影虽然充满担忧,但仍和我们一起开心唱歌,可看出她的从容与乐观。
③善良、明大义。路遇抛锚遇险的卡车时,虽然我们是去往西宁方向,但她依旧支持先救司机而返回沁多县。 9.①用第一人称“我”的视角叙述,显得真实、自然、亲切。
②叙述节奏张弛有度。故事按照时间顺序展开,以急促节奏烘托危机感,又注入生活气息,调节节奏。
③用对话推动故事情节发展。对话使得故事节奏更加紧凑,父亲、果果、喜饶等人物形象更加鲜明。
④注重场景化描写。通过对收购牲畜、车上唱歌、救援司机几个场景来叙述故事,表现人物,突出主题。
【导语】《牧草的黄昏》以暴雪天气为背景,围绕父亲带领“沁多贸易”收购牲畜、途中救援抛锚卡车等事展开。用第一人称叙述,场景描写生动,对话推动情节,张弛有度的节奏凸显人物善良与担当,展现风雪中人性温暖与藏地风情。
6.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作品内容的能力。
C.“再回去既麻烦也危险”错。原文中果果“不吭声,开着车慢腾腾地朝西宁走去”,并非因怕麻烦或危险,从后文张丽影质问“你不是藏族人吗,怎么能听我的”及果果“哈哈一笑”掉转车头可知,他是与张丽影开玩笑。
故选C。
7.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作品艺术特色的能力。
B.“隐含了父亲对当地藏民生活方式的批评”错误。文中“牧人们不吃不卖冻死的牛羊”是当地的传统习惯,父亲提出在牛羊冻死前收购,是为了减少牧民损失,体现的是对牧民的关心,而非批评其生活方式。
故选B。
8.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形象的能力。
①根据“张丽影笑道:‘那就多谢啦,真正的男人。’我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你也会说‘啦’啦?’张丽影说:‘以前说‘了’,听他整天‘啦啦啦’的,不知不觉就跟着‘啦’上啦。’”可知,在去往西宁的车上,她与众人轻松调侃说话习惯的变化,语言俏皮,充满生活趣味,展现出风趣幽默的性格特点。
②由“急雪弥漫,天上波涛汹涌,风在雪海里乱跑,掀起坚硬的高山深谷,一次次想把我们掩埋吃掉。张丽影担忧地说:‘这么大的雪,恐怕到不了家吧?困在半路上就麻烦啦。’……大家都唱起来”可知,尽管面对恶劣的暴雪天气充满担忧,担心“困在半路”,但她仍能参与到众人的唱歌之中,在困境中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体现出从容与乐观。
③从“张丽影喊起来:‘果果你疯啦,你不是藏族人吗,怎么能听我的?’”以及果果掉头回去后,一同返回沁多县救援可知,虽然一开始对返回救援有所顾虑,但最终她理解并支持救援抛锚卡车司机,在关键时刻以大局为重,展现出善良的品质和明辨是非、顾全大局的胸怀。
9.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的体裁特征和艺术特色的能力。
①以第一人称“我”的视角叙述,增强真实感与代入感。根据“我们坐着救护车,踏上了去西宁的路”“我也跟去了”等叙述可知,全文以“我”的视角展开,将风雪中收购牲畜、救援抛锚卡车等经历娓娓道来。第一人称的运用使故事中的环境描写和人物对话更具亲历感和真实性,让读者仿佛置身其中,叙述显得真实、自然、亲切。
②叙述节奏张弛有度,兼具紧张感与生活温情。故事按时间顺序推进,既以急促笔触渲染危机,如“雪帘一层比一层厚,地面上消失了路和草原的区别”,通过暴雪环境的描写烘托行车与收购的紧迫感;又以轻松场景调节节奏,如“果果唱起来,我也跟着唱起来,大家都唱起来”,在风雪赶路时插入唱歌的细节,以生活气息缓和紧张氛围,使叙述张弛有致。
③对话推动情节发展,凸显人物性格特征。文中大量对话成为情节转折点。例如父亲与顿珠、桑杰的商量:“‘沁多贸易’能不能在冻死之前就去收购?”直接引出收购牲畜的行动;果果与张丽影的互动:“‘我是在考验你呢。’果果哈哈一笑:‘我也可以考验考验你嘛’”既推动救援抛锚车的情节,又展现两人的幽默与善良。对话的运用让故事节奏紧凑,同时刻画出父亲的担当、果果的机敏、喜饶的亲民等形象。
④场景化描写聚焦核心事件,深化主题。作者通过三个典型场景串联故事:收购牲畜场景,“县上出动了六辆卡车,‘沁多贸易’出动了一辆卡车和一辆救护车”,以团队协作的画面展现对牧民的救助,凸显责任主题;车上唱歌场景,“地上的雪浪一浪比一浪高,我们的车变成了船”,在恶劣环境中以歌声反衬人物的乐观从容;救援司机场景,“果果叫上另外一个司机,又开着‘沁多贸易’的卡车,去拖拉牧场的抛锚车”,通过具体行动刻画雪中互助的温情。三个场景共同突出“风雪中的担当与善意”这一核心主题。
10.BDF 11.C 12.B 13.(1)从这点来考虑,帝王只知道经常怀着谦逊恐惧之心,恐怕还是不能符合天意与民心啊。
(2)担心(耳目被)堵塞蒙蔽,就想到虚心采纳臣下的意见;考虑到(朝中可能会出现)以谗言陷害别人的邪恶之人,就想到使自身端正才能罢黜奸邪之徒。 14.①唐太宗:侧重得到群臣的不断进谏,让天下人都能满意。
②孔颖达:侧重做到才不外露以拉近君臣距离,共同护佑国家。
③魏征:侧重做事要善始善终,为人要谦冲克己。
【导语】两则材料皆围绕帝王治国之“谦”展开,却各有深致。唐太宗以“畏天惧臣”自警,显帝王自省之姿;孔颖达释经典奥义,点出“玄默”为君道要诀;魏征“十思”则将谦谨化为具体治术。从理念到实践,从心性到方略,层层递进,既见贞观君臣论治之诚,亦藏“谦为德本,治道之基”的千古智慧,字间皆是对治世根基的深刻叩问。
1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自己虽然有才能,却不骄傲自大,而能虚心向才能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事情。
“能”作“有”的宾语,语意完整,其后停顿,在B处断开;
“自”是主语,“矜大”是谓语,语意完整,其后停顿,在D处断开;
“不能之人”作“就”的宾语,语意完整,其后停顿,在F处断开。
故选BDF。
1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能力。
A.正确。都是“认为”的意思。句意:我却认为天子更应该谦逊恭谨。/我私下里认为(这)是错误的。
B.正确。都是“仍然,还”的意思。句意:还是担心,认为自己懂得太少。/却还有可以不用贿赂而战胜它的形势。
C.“意思不同”错。都是“确实、的确”的意思。句意:这句话的意思的确和你说的是一样的啊。/确实有这样(对我误解)的百姓。
D.正确。形容词作名词,好的意见/形容词作动词,和……交好,友善。句意:挑选好的意见而听从它。/(项伯)一向与留侯张良交好。
故选C。
1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B.“《易经》认为”错误,结合文中“又《易》曰‘人道恶盈而好谦’。凡为天子,若惟自尊崇,不守谦恭者,在身傥有不是之事,谁肯犯颜谏奏”,《易经》的观点是“人道恶盈而好谦”,题中所述观点是唐太宗基于《易经》的启示,自己得出的感悟。
故选B。
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但”,只;“常谦常惧”,经常怀着谦逊恐惧之心;“称”,符合。
(2)“壅蔽”,担心(耳目被)堵塞蒙蔽;“谗邪”,以谗言陷害别人的邪恶之人;“正”,使动用法,使……端正。
14.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概括文中重要信息的能力。
①唐太宗:侧重以谦逊态度获取群臣进谏,顺应天意与民心。他明确提到“若惟自尊崇,不守谦恭者,在身傥有不是之事,谁肯犯颜谏奏”,强调谦逊才能让大臣敢于直言;同时表示“每思出一言,行一事,必上畏皇天,下惧群臣”“犹恐不称天心及百姓意也”,可见其核心是通过谦谨得到谏言、满足天下人期望。
②孔颖达:侧重天子需收敛锋芒、不炫耀才能,以此拉近君臣关系、稳固国家。他指出帝王应“内蕴神明,外须玄默”,若“炫耀聪明,以才陵人,饰非拒谏”,会导致“上下情隔,君臣道乖,自古灭亡”,可见其强调才不外露是维系君臣关系、护佑国家的关键。
③魏征:侧重以谦逊谨慎贯穿始终,做到善始善终、自我约束。材料一中他引用“靡不有初,鲜克有终”,劝太宗坚守谦惧之道;材料二中“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等“十思”,核心是倡导天子以谦冲克己的态度规范行为,确保治国善始善终。
参考译文:
材料一:
贞观二年,唐太宗对侍从的大臣们说:“人们说,是天子就可以自认为尊贵崇高,无所畏惧了,我却认为天子更应该谦逊恭谨。经常心怀畏惧。从前,舜告诫禹说:‘你只要不骄傲,天下就没有人和你争能,你只要不自夸,天下就没有人和你争功。’《易经》上说:‘君子的准则是厌恶自满而以谦逊为贵。’做了天子,如果只认为自己尊贵崇高,不保持谦逊恭谨的态度,倘若自己有过失,谁还会冒犯尊颜向他提意见呢?我常常在想,帝王每讲一句话,每做一件事,必定要上畏皇天、下惧群臣。天虽高,却能听到地上的议论,怎能不畏惧天呢?公卿百官,都在下面注视着我,这怎能不让人畏惧呢 因此,从(依)这点来考虑,帝王只知道经常怀着谦逊恐惧之心,恐怕还是不能符合天意与民心啊。”
魏征接着说:“古人讲:‘做事情无不有个开始,但很少有人能够坚持到结束。’希望陛下保持常谦常惧的准则,一天比一天更谨慎,那么国家就会永远巩固,不会倾覆。唐尧、虞舜之世之所以天下太平,实际上就是用的这个方法。”
贞观三年,唐太宗问给事中孔颖达:“《论语》里讲:‘有才能的人向没才能的人请教,知识多的人向知识少的人请教,这样,有才能的人好像显得没有才能,知识渊博的人好像显得无知。’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孔颖达回答说:“圣人实行教化,要求每个人都谦逊退让,自己虽然有才能,却不骄傲自大,而能虚心向才能不如自己的人请教。即使自己多才多艺,还是担心,认为自己懂得太少,仍旧接近才艺寡少的人进一步求得更多的知识。即使自己有知识,表面上却不表现出来,自己内心虽然已经很充实,表面上却好像空虚。这句话不仅是对庶民百姓的要求,帝王的德行,也应当如此。帝王内心蕴藏神明,外表必须沉默,使人感到高深莫测。所以《周易》上讲‘要表现得蒙昧无知来自养正道,不显露明智以盛气凌人’。如果帝王身居至尊之位,就炫耀自己的聪明,凭借才能欺凌别人,掩饰过错,拒绝诤谏,那么上下之间的情感就会被隔断,君臣之间的原则就会被抛弃,自古以来国家灭亡,没有不是由此而造成的。”唐太宗很赞同地说:“《周易》上讲:‘勤劳谦逊的品质,君子如果能够保持到底,就会有好事降临。’这句话的意思的确和你说的是一样的啊。”于是,下诏赏赐给孔颖达绢帛二百段。
材料二:
做国君的人,如果真的能做到一见到能引起(自己)喜好的东西,就要想到用知足来自我克制;将要兴建什么,就要想到适可而止来使百姓安定;想到帝位高高在上,就想到要谦虚并加强自我约束;害怕骄傲自满,就想到要像江海那样能够(处于)众多河流的下游;喜爱狩猎,就想到网三面留一面;担心意志松懈,就想到(做事)要慎始慎终;担心(耳目被)堵塞蒙蔽,就想到虚心采纳臣下的意见;考虑到(朝中可能会出现)以谗言陷害别人的邪恶之人,就想到使自身端正才能罢黜奸邪之徒;施加恩泽,要考虑到不要因为一时高兴而奖赏不当;动用刑罚,就要想到不要因为一时发怒而滥用刑罚。全面做到这十件应该深思的事,弘扬这九种美德,选拔有才能的人而任用他,挑选好的意见而听从它。那么有智慧的人就能充分献出他的谋略,勇敢的人就能完全使出他的力量,仁爱的人就能散播他的恩惠,诚信的人就能献出他的忠诚。文臣武将争逐(效力),对君主来说便没有大事烦扰,可以尽情享受出游的快乐,可以颐养赤松子与王子乔那样(长)的年寿,弹着琴、垂衣拱手就能治理好天下,不用说什么百姓就会被教化。何必自己耗费精神、苦苦思索,代替臣下管理职事,役使自己灵敏的耳、明亮的眼,亏损顺其自然就能治理好天下的大道呢!
15.D 16.
①映衬:鸥鸟的羽毛此刻因雪的洁白而仿佛失去了颜色,反衬出雪的洁白耀眼。
②视听结合(动静结合、以动衬静):“鸥无色”是视觉描写,“蟹有声”是听觉描写,以细微的声响打破雪景的静谧,动静相衬,突出了雪景带来的奇特变化。
③情景交融:通过描绘奇特的雪景,抒发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惊叹和喜爱之情,同时也为下文“添爽气,动雄情”做铺垫,体现了雪景对诗人情感的激发作用。
【导语】这首词上阕写清幽独吟到与友共赏的雅趣,下阕由雪生发豪情。辛弃疾巧妙运用对比、用典等手法,在咏物中寄寓壮志。结句以鸟雀破屏的意象,暗含对现实束缚的微妙讽喻,体现其豪放中见细腻的词风。
15.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
D.“流露出对现实的不满”错。“嫌”字并非“埋怨现实”,而是以轻盈笔触写鸟雀掠过雪幕(云母屏喻雪景)的灵动打破静态雪景,展现出雪景的变幻之美,并无对现实的不满,更多是闲适中的微妙情趣。
故选D。
16.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①映衬:“鸥无色”运用了夸张的映衬手法。白鸥本是最洁白的鸟类,词人却说它在雪景中“无色”,以极端对比凸显积雪之皓洁。这种“以白衬白”的手法,比直接描写雪景更具视觉冲击力,让读者通过鸥鸟的“失色”反向感受到天地皆白的壮观景象。
②视听结合(动静结合、以动衬静):上句“鸥无色”是视觉描写,突出雪的洁白对视觉的冲击;下句“蟹有声”匠心独运地构建了视听交响的意境。沙蟹本无声,雪后却“有声”,此处以动衬静既写出积雪消音环境下细微声响的凸显,又通过听觉异常暗示视觉环境的巨变,突出了雪景带来的奇特变化。“无色”与“有声”对仗,形成感官的立体呈现。
③情景交融:这两句看似写景,实则暗含词人强烈的主观感受。“惊”“怪”二字直接流露出诗人对自然美景的惊叹和喜爱之情,为后文“添爽气,动雄情”埋下伏笔。雪景不仅刺激着词人的审美感官,更激发其豪情壮志,体现了雪景对诗人情感的激发作用。这种由景生情的自然过渡,展现了辛弃疾将个人抱负融入自然观照的独特词风。
17. 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六朝旧事随流水 但寒烟衰草凝绿 长风破浪会有时 直挂云帆济沧海(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
易错字:鉴、哀、济、巫、生、蜉蝣、粟。
18.A.当之无愧 B.名副其实 19.①改为,按用途由四类组成(或按用途分四类):原始水源林、寨神林、公共林和村寨林。
③改为,它来自高山,顺沟淌下,沿梯田自上而下,高层水满了,就流入下一层,直至汇入河谷。
④改为,在灼热阳光的照晒下,江河中的水汽又升腾至哀牢山上空。 20.使用暗喻(比喻)、排比手法。使用暗喻,将田埂、田泥、稻谷、歌谣分别比作筋骨、血肉、长发、灵魂,赋予梯田以生命意象;并使用排比增强语势,强化情感,生动展现梯田的独特文化魅力以及哈尼人的生态智慧。
【解析】18.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
A处,本空用来修饰“大地诗行”,根据后文“2013年,这‘诗行’走进了世界的目光中:红河哈尼梯田文化景观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可知,哈尼梯田凭借其千余年的智慧结晶以及成功入选世界文化遗产这一事实,完全有资格被称为“大地诗行”,可填“当之无愧”。当之无愧:担得起某种荣誉或某个职务,无须感到惭愧。
B处,根据后文“从‘卖物产’到‘卖风景’,一年四季热度不减的文化旅游,让乡村业态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可知,哈尼梯田在新的发展模式下,确实变成了能带来丰富收益的“聚宝盆”,其“聚宝盆”的称号是符合实际情况的。可填“名副其实”。名副其实:名声或名称与实际相符合。
19.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①“按用途分四类组成”句式杂糅,改为“按用途由四类组成”或“按用途分四类”。
③“它顺沟淌下,来自高山”语序不当,按照逻辑顺序,应先有高山,然后淌下,改为“它来自高山,顺沟淌下”。
④“灼热阳光的照晒下”成分残缺,缺少介词,“在……下”为固定结构,在“灼热”前加“在”。
20.本题考查学生赏析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能力。
句子将“田埂”比作“筋骨”,“田泥”比作“血肉”,“稻谷”比作“长发”,“歌谣”比作“灵魂”,用“是”作为喻词,构成暗喻。这种比喻不直接点明本体与喻体的相似性,而是通过隐喻的方式将梯田的构成与生命体的结构进行关联。将静态的梯田转化为充满生命力的“生命体”,让读者直观感受到梯田如同有血有肉的个体,富有鲜活的质感。
句子以“……是它的……”的句式结构,将四个比喻句并列排列,形成排比,增强了语势,强化了情感,多角度展现梯田的“独特魅力”——田埂的坚韧、田泥的滋养、稻谷的生机、歌谣的传承,使读者在生动的意象中深切体会到哈尼梯田的生态智慧。
21.D 22.①判断食物是否为超加工食品
②超加工食品可能会影响肠道健康
③从而导致心理问题
【解析】21.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
例句表示直接引用。
A.表示特定称谓。
B.表示特殊含义。
C.表示反语或讽刺。
D.表示直接引用。
故选D。
22.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①处,上文介绍了“超加工食品”的定义,比较专业化,不太容易让更多人理解,后文“可以参考这个公式……”是对超加工食品的简易识别方法,横线处需引出“判断方法”这一话题,衔接前文对超加工食品的定义,使上下文从“定义”过渡到“判断”,可填“判断食物是否为超加工食品”。
②处,本空为段首句,概括本段的内容。下文以研究为例说明其与结肠直肠癌风险的相关性,并指出“会扰乱肠道微生物群的平衡,进而影响免疫功能”,横线处需指出超加工食品对肠道的影响,可填“超加工食品可能会影响肠道健康”。
③处,前文指出超加工食品“会影响我们的情绪”,消费多的人群更易“心理痛苦”,并说明原因之一是“增加身体炎症”,横线处需衔接“炎症”与“心理问题”的逻辑关系,可填“从而导致心理问题”。
23.略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