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佳木斯市桦南县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黑龙江省佳木斯市桦南县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8.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7-04 10:06:3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黑龙江省佳木斯市桦南县一中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各题。
材料一
二十世纪中叶以来,生产、科技与社会生活的迅速发展,使人们意识到学科交叉融合与文理相互渗透的必要。文学研究中出现了对于自然科学集体性、自觉化、大规模的借鉴与运用,其中数学占据了重要地位。但因不甚明了数学思想的产生背景与实际意义,也不清楚其的具体条件,在引入数学方法解决文学研究的实际问题时没有获得理想的效果,因而,将自然科学研究方法引入文学研究的尝试一度被否定。
其实,无论文学研究还是自然科学研究,都以掌握客观世界中事物或现象发展变化的规律与特点为目的,必然存在着一定的共通性。不少数学分支学科的思想方法有助于文学研究的推进,如在大量无规则运动中发现规律的概率论,可以发现并用数字刻画作家自己也未必意识到的写作特征,为对作者的考证开辟了一条新途径。
在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当今,学科交叉、文理渗透无疑是人文社会科学发展的方向,但不少文学研究者不习惯于此,也缺乏借鉴自然科学思想方法的训练与能力,所以沿袭原有思路。季羡林曾建议:“为了能适应二十一世纪人文社会科学发展的需要,我劝文科的同学多学习点理科的内容。”这是从根本上改变群体思维方式的重要途径,而只有实践的成功,才能使人意识到借鉴数学及其他自然科学思想方法的必要性与有效性。
(取材于陈大康的文章)
材料二
过去,研究者习惯用史料来描述文学史的高峰状态,而在当今大数据时代,我们可尝试用大数据来显示和验证,并透视数据背后的文学史意义。
唐代是中国诗歌史上的第一座高峰。据统计,东汉到隋末、诗人共有六百多位,诗歌总共五千余首,而唐代,诗人有三千多位,作品数量达五万多首。宋代诗人诗作的数量超越唐代而达到新高度,诗人九千多位,诗作二十五万余首。从个体诗人来看,白居易名列唐诗作品量的榜首,诗作近三千,杜甫和李白紧随其后。宋诗的篇数,则由陆游称雄,其次是刘克庄和杨万里。根据综合影响指数排名,唐代诗人影响力第一的是杜甫,其次为李白、王维,而作品量居第一的白居易,影响力排在十名之外。高居宋诗影响力榜首的是苏轼,作品量雄居榜首的陆游紧随其后。
通过量化分析,可对唐宋诗语言层面的特征细把握。对《全唐诗》《全宋讨》进行词频统计,唐诗里写景语汇居前列,如排名第7的“白云”与第11的“明月”,虽只是词汇片段,唐人气象俨然可见,而这两个意象在宋诗中分别降至19与23位。宋诗中“平生”(第3位)、“人间”(第8位)等哲思人生的词汇排位较唐代(分别居于第30、13位)有上升。值得玩味的是,宋人虽崇尚自守慎独、内求于心的理学,诗中却不乏唐人所极少写到的“功名”(第36位)、“富贵”(第78位),而唐诗中常见的“惆怅”(第15位)、“相思”(第22位)等词汇在宋诗中跌出了前一百位。
传统古典文学研究中的结论多通过个人有限阅读过程中的观察、思索、领悟等方式获得,这类方式往往具有一定的主观性乃至先验色彩。大数据的汇聚和计算分析方法的运用,能够使既出人意表又不偏不倚的结论“自动涌现”。随着统计数据的累积、叠加和映射,古籍和传统文化研究一定能够焕发出更多生机和活力。
(取材于王兆鹏、刘石的文章)
材料三
对人文学者而言,仅有一些现成的数字人文工具是不够的。一些看似好用的工具,比如词频统计、词云可视化等,由于开发时并未针对具体研究对象的特点而设计,往往对深入剖析文本特征的帮助不大。数字人文的深度发展,必须充分考虑人文学者的需求,将人文研究的经验融入数学建模的实施过程,使数字人文成为一种能体现研究者个性的研究方法。
由于不同学者对文本细读的角度与需求不同,在开发数字人文工具时,要让更多与文本相关的因素被计算机学习与测量,同时尽量用简单而有效的建模过程代替硬件算力的比拼。现阶段应用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开展数字人文研究时,往往采用“机器学习”来实现。为了达到更好的效果,机器学习模型更依赖人工对模型算法的参数、特征以及训练数据等进行反复调试,而这一过程正是研究者参与文本分析的过程。
应用自然语言处理方法研究文学问题,起步较早、同时也最知名的是对《红楼梦》前八十回与后四十回在语言风格上的对比研究,类似的实验至今还在进行。研究者在计算机的辅助下,挖掘各种可量化的文本特征,比如高频词、虚词、双音节词等词汇信息、四言句、对仗句等句子信息。应用不同算法建构数学模型,就可以对两部分文本的语言特征加以量化计算,从而判断文本的相似程度。虽然从结论上看,这些实验无非证明了两部分文本的语言风格不同,但是其价值在于用一个经典的问题来验证不同算法、文本特征在风格计算时的可行性。各种行之有效的算法与特征归纳,可以在人文学者的专业背景下催生出更多课题。仅就小说而言,包括《儒林外史》在内的不少章回小说中都存在部分章回是否为原作的争议。通过计算语言学方法对这些段落的语言风格进行定量分析,想必也有助于类似辨伪问题的厘清。
(取材于诸雨辰的文章)
1.根据材料一,下列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文学的发展让人们对学科交叉的认知程度逐渐提升。
B.将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引入文学研究的尝试一直被否定。
C.概率论能为作家发现自己的写作特征开辟有效路径。
D.借鉴自然科学思想方法对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很有必要。
2.宋代严羽论诗有“本朝人尚理,唐人尚意兴”之说,根据材料二,下列统计结果不能证明这个说法的一项是( )
A.“白云”“明月”在唐诗中的词频排名比宋诗中的排名更居前列。
B.“平生”“人间”在宋诗中的词频排名比唐诗中的排名有所上升。
C.在宋诗中不乏“功名”“富贵”这样的词语,而在唐诗中极少见。
D.“惆长”“相思”在唐诗中词频排名入前30,在宋诗中排百名外。
3.根据材料三,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基于研究对象特点而设计的数字人文工具,更有助于文学研究工作的开展。
B.应用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开展数字人文研究,目前多由“机器学习”实现。
C.计算机学习、测量与文本相关的因素无法满足学者对文本细读的需求。
D.对《红楼梦》前后语言风格的研究,验证了不同算法在风格计算时的可行性。
4.根据上述三则材料,下列理解与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存在共通性,它们的思想方法可以相互借鉴。
B.唐宋时期影响力大的诗人,作品量也大;作品量大的诗人,影响力也大。
C.利用大数据,从字(词)频统计入手,可获得探究诸多领域文献的新体验。
D.机器学习的反复调试,可以帮助学者从不同层面观察文本写法上的变化。
5.为实现数字人文的深度发展,文学研究者应该做哪些努力?请结合三则材料,简要说明。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竹林的故事
废名
出城一条河,过河西走,坝脚下有一簇竹林,竹林里露出一重茅屋,茅屋两边都是菜园:十二年前,它们的主人是一个很和气的汉子,大家呼他老程。
老程有一个小姑娘,非常的害羞而又爱笑。我们起初不知道她的名字,问她,她笑而不答,有一回见了老程呼“阿三”,我才挽住她的手:“哈哈,三姑娘!”我们从此就呼她三姑娘。
老程除了种菜,也还打鱼卖。四五月间,霪雨之后,河里满河山水,搓衣的石头沉在河底,呈现绿团团的坡。老程把摇网朝水里兜来兜去,倘若兜着了,三姑娘小小的手掌,跟着她欢跃的叫声热闹起来,一直等到蹦跳蹦跳的鱼好容易给捉住了,才又坐下草地望着爸爸。
流水潺潺,摇网从水里探起,一滴滴的水点打在水上,浸在水当中的枝条也冲击着嚓嚓作响。老程从荷包里掏出一把大红头绳:“阿三,这个打辫好吗?”三姑娘抢在手上,一面还接下酒壶,奔向灶角里去。见了妈妈抽筷子,便赶快拿出杯子——家里只有这一个,老是归三姑娘照管——踮着脚送在桌上。“爸爸喝酒,我吃豆腐干!”老程实在用不着下酒的菜,对着三姑娘慢慢的喝了。
三姑娘八岁的时候,就能够代替妈妈洗衣。然而绿团团的坡上,从此也不见老程的踪迹了——这只要看竹林的那边河坝上面,高耸着一个不毛的戒方一般模样的土堆,堆前竖着三四根吊着被雨粘住的纸幡残片的竹竿,就可以知道是什么意义。
老程家的已经是四十岁的婆婆,穿的衣服都是青蓝大布,系鞋的带子也不用那水红颜色了。独有三姑娘的黑地绿花鞋的尖头蒙上一层白布,虽然更显得好看,却叫人见了也同三姑娘自己一样懒懒的没有话可说了。
春天来了,林里的竹子,园里的菜,都一天一天的绿得可爱。
正二月间城里赛龙灯,大街小巷,真是人山人海。最多的还要算邻近各村上的女人,她们像一阵旋风,大大小小牵成一串从这街冲到那街。然而能够看得见三姑娘同三姑娘的妈妈吗?不,一回也没有看见!锣鼓喧天,惊不了她母女两个,正如惊不了栖在竹林的雀子。堂嫂子们顺便也邀请一声“三姐”。三姑娘总是微笑的推辞。妈妈则极力鼓励着一路去,然而别的人渐渐走得远了,自己的不还是影子一般的依在身边吗?
竹林里也同平常一样,雀子在奏他们的晚歌,然而对于听惯了的人只能够增加静寂。
打破这静寂的终于还是妈妈:
“阿三!你老这样守着我,到底……”
“到底!这也什么到底不到底!我不欢喜玩!”
三姑娘同妈妈间的争吵,其原因都出在自己的过于乖巧,比如每天清早起来,把房里的家具抹得干净,妈妈却说,“乡户人家呵,要这样?”偶然出门做客,只对着镜子把散在额上的头毛梳理梳理。妈妈却硬从盒子里拿出一枝花来。现在站在坝上,眶子里的眼泪快要迸出来了,妈妈才不作声。待到点燃了案上的灯,才知道已经走进了茅屋,这期间的时刻竟是在梦中过去了。
灯光下也立刻照见了三姑娘,拿一束稻草,一菜篮园里割回的白菜,坐下板凳,三棵捆成一把。
“妈妈,这比以前大得多了!两棵怕就有一斤。”
妈妈哪想到屋里还放着明天早晨要卖的菜呢?终于不出声的叹一口气,伴着三姑娘捆了。
三姑娘不上街看灯,然而当年背在爸爸的背上是看过了多少次的。“再是上东门,再是在衙门口领赏……”寻着声音所来的地方自言自语的这样猜。妈妈做嫂子的时候,也是一样的欢喜赶热闹,那情境也许比三姑娘更记得清白,然而对于三姑娘的仿佛亲临一般的高兴,只是无意的吐出来几声“是”。
三姑娘最后留给我的印象,也就在卖菜这一件事。
三姑娘这时已经是十二三岁的姑娘,因为是暑天,穿的是竹布单衣,颜色淡得同月色一般。三姑娘是这样淑静,愈走近我们,我们的热闹便愈是消灭下去。而三姑娘始终是很习惯的,接下铜子又把菜篮肩上。
一天三姑娘是卖青椒,我们大家商议买四两来煮鱼吃。其中有一位是最会说笑的,向着三姑娘道:
“三姑娘,你多称一两,回头我们的饭熟了,你也来吃,好不好呢?”
三姑娘笑了:“吃先生们的一餐饭使不得?难道就要我出东西?”
我们大家也都笑了;不提防三姑娘果然从篮子里抓起一把掷在原来称就了的堆里。
“三姑娘是不吃我们的饭的。我们没有什么谢三姑娘,只望三姑娘将来碰一个好姑爷。”
我这样说。然而三姑娘也就赶跑了。
从此我没有见到三姑娘。到今年,我远道回家过清明,阴雾天气,走到坝上,远远望见竹林,我的记忆又好像一塘春水,被微风吐起波皱了。正在徘徊,从竹林上坝的小径,走来两个妇人,一个站住了,前面的一个且走且回应,而我即刻认定了是三姑娘!
“我的三姐,就有这样忙,端午中秋接不来,为得先人来了饭也不吃!”
再没有别的声息:三姑娘的鞋踏着沙土。我急于要走过竹林看看,然而也暂时面对流水,让三姑娘低头过去。
(选自废名小说集《竹林的故事》)
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林里的竹子,园里的菜,都一天一天的绿得可爱”,一扫“纸幡残片”的颓丧,是母女俩通过勤劳的双手逐步改善自己生活的写照。
B.“竹林里……雀子在奏他们的晚歌,然而对于听惯了的人只能够增加静寂。”鸟儿的鸣叫以声衬静,烘托了三姑娘母女寂寞的心境。
C.“乡户人家呵,要这样?”体现了妈妈对女儿每天打扫房间的心疼。而女儿出门做客,妈妈硬逼女儿打扮,则体现了妈妈强势的一面。
D.“再是上东门,再是在衙门口领赏……”三姑娘忖着声音自言自语,说明她内心对热闹场所也十分向往,只不过被“乖巧”抑制住了。
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以“我”的视角观察三姑娘,用华丽而热情的笔调描述了三姑娘几个生活片段,这些片段各自独立又衔接自然,展现了独特的民风民俗。
B.小说多处使用直接引语,加之争吵、卖菜等具体情境,使人物对话充满了生活气息和主观情绪,极大地保留了人物言语的现场感、真实感。
C.小说的语言表现力极强,如“像一阵旋风”“冲到那街”“硬从盒子里拿出”“抓起一把掷”等形象地表现出不同境况下不同的人物心理。
D.小说结尾写“我”与三姑娘重遇时她只是“低头过去”,作者对其命运与结局没有交代,故事在相逢处戛然而止,留给读者无限的想象空间。
8.三姑娘这一人物形象有哪些特点?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
9.废名的小说以“散文化”著称,《竹林的故事》是其中的代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这篇小说的“散文化”特征。
二、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材料一:
《离骚》者,屈原之所作也。屈原初事怀王,甚见信任。同列上官大夫妒害其宠,谗之王,王怒而疏屈原。屈原以忠信见疑,忧愁幽思而作《离骚》。离,犹遭也。骚,忧也。明己遭忧作辞也。是时周室已灭,七国并争。屈原痛君不明,信用群小,国将危亡,忠诚之情,怀不能已,故作《离骚》。上陈尧、舜、禹、汤、文王之法,下言羿、浇、桀、纣之失,以风。怀王终不觉寤,信反间之说,西朝于秦。秦人拘之,客死不还。至于襄王,复用谗言,逐屈原。在野又作《九章》赋以风谏,卒不见纳。不忍浊世,自投汨罗。原死之后,秦果灭楚。其辞为众贤所悼悲,故传于后。
(节选自班固《离骚赞序》)
材料二:
原之为人,其志行虽或过于中庸而不可以为法,然皆出于忠君爱国之诚心。原之为书,其辞旨虽或流于跌宕怪神、怨怼激发而不可以为训,然皆生于缱绻侧怛、不能自已之至意。虽其不知学于北方以求周公仲尼之道而独驰骋于变风变雅之末流以故醇儒庄士或羞称之。然使世之放臣、屏子、怨妻、去妇,抆泪讴唫于下,而所天者幸而听之,则于彼此之间,天性民彝之善,岂不足以交有所发,而增夫三纲五典之重?
(节选自朱熹《楚辞集注·序》)
材料三:
夫为井者泄淤泥而莹清泉,可以汲矣,而乃不汲,真不能不令人心恻也。故知王明则臣主并受其福,不明则臣主并受其辱,又何福之能得乎?然则怀王客死于秦,屈原沉没于渊,正并受其辱者耳,曷足怪也!张仪侮弄楚怀,直似儿戏,屈原乃欲托之为元首,望之如尧、舜、三王,虽忠亦痴。观者但取其心可矣,昏愚庸主有何草制可定?左右近侍绝无与原同心者,则原亦太孤子而无助矣。且所草稿既未定,上官大夫等安得见之?既得而见,则是吾示天下以公也。公则无有我人,又何待夺,又何夺之而下与乎?即椎以为上官大夫之能可也,不待彼有夺意斯善矣。此以人事君之道,臣之所以广忠益者,真大忠也,甚不可以不察也。
(节选自李贽《焚书》)
10.材料三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虽其不知学A于北方B以求周公仲尼C之道D而独驰骋于变风变雅之末E流F以故醇儒庄士G或羞称之。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见,表被动,与《孔雀东南飞》中“君既若见录”的“见”意义用法都相同。
B.“至于”,意为“到了……时候”,与《氓》中“送子涉淇,至于顿丘”的“至于”意义不同。
C.夺,夺取,与成语“先声夺人”“巧夺天工”中的“夺”意义都不同。
D.所以,意为“用来……的”,与《师说》中“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中的“所以”意义和用法相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班固认为屈原是痛心于楚怀王不能明辨是非,听信任用小人,国家将要灭亡,内心忠君爱国的情感不能抑制,因此创作了《离骚》。这与司马迁的观点是一致的。
B.屈原死后,楚国没有了忠君正直之臣的辅佐,怀王受小人摆布蛊惑终致亡国。而屈原的诗篇则被众多贤士咏叹悲悼,得以流传后世。
C.朱熹认为,屈原的言行忠诚于国家和君主,其言辞表达了对楚国深切的情感和对国家命运的关切,他的诗歌能引发人们的情感共鸣。
D.李贽以凿井清淤而得清泉却无人汲取作比,对楚国有屈原这样的能臣贤士治国良才,却不能信任重用以致亡国的命运深感悲痛。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在野又作《九章》赋以风谏,卒不见纳。
(2)其志行虽或过于中庸而不可以为法,然皆出于忠君爱国之诚心。
14.朱熹和李贽分别对屈原进行了怎样的批评?请结合材料二和材料三简要概括。
三、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赠阙下①裴舍人
钱起
二月黄莺飞上林,春城紫禁晓阴阴。
长乐②钟声花外尽,龙池柳色雨中深。
阳和不散穷途恨,霄汉长怀捧日③心。
献赋十年犹未遇,羞将白发对华簪。
【注】①阙下:宫阙之下,借指朝廷。②长乐:汉朝宫名,这里指唐宫。③捧日:三国魏名臣程昱,年轻时曾梦见两手捧日。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题目中“赠”字表明这是一首投赠之作,“阙下”二字暗示了裴舍人地位的显贵。
B.首联写上林苑中黄鹂翻飞,清早的紫禁城内树荫斑驳,描绘出一幅明丽的宫苑春景图。
C.颈联运用典故,意在表明自己虽有怀才不遇的感伤,但保持着为君王效命的热忱。
D.整首诗语言清新典雅,含蓄婉转地表达了诗人淡泊名利、穷且益坚的高洁情怀。
16.前人评价本诗颔联“特出意表,标雅古今”,请据此赏析此联的精妙之处。
四、名篇名句默写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李密《陈情表》中用乌鸦反哺的典故来表达自己要抚养祖母终老的两句是“ , ”。
(2)归有光《项脊轩志》中,以声写静,描写作者端坐室内,静听大自然美好音响的句子是“ , ”。
(3)李密《陈情表》中李密从年龄的角度说明可以暂时不应命的原因的两句是“ , ”。
五、语言文字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这白鹅,是一位将要远行的朋友送给我的。它伸长了头颈,左顾右盼,我一看这姿态,想到:“好一个高傲的动物!”凡动物,头是最主要部分。这部分的形状,最能表明动物的性格。例如狮子、老虎,头都是大的,表示其力强;麒麟、骆驼,头都是高的,表示其高超。鹅的头在比例上比骆驼更高,与麒麟相似,正是其高超的性格的表示。而在它的叫声、步态、吃相中,更表示出一种傲慢之气。
鹅的叫声,与鸭的叫声大体相似,都是“轧轧”然的。但音调上大不相同。鸭的“轧轧”,其音调琐碎而愉快,有不敢疏忽、十分谨慎的意味;鹅的“轧轧”,其音调严肃郑重,有似厉声呵斥。它的旧主人告诉我:养鹅等于养狗,它也能看守门户。后来我看到果然;凡有生客进来,鹅必然厉声叫嚣。狗的狂吠,是专对生客或宵小用的;见了主人,狗会摇头摆尾,呜呜地乞怜。鹅则对无论何人,都是厉声呵斥;要求饲食时的叫声,也好像大爷嫌饭迟而怒骂小使一样。
18.下列词语与文中加点的“白鹅”在构词方式上最接近的一项是( )
A.头颈 B.傲慢 C.厉声 D.饲食
19.“我”想到:白鹅是“好一个高傲的动物”。请从修辞的角度,谈谈文中是怎样表现白鹅的“高傲”的。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作为地球上的高级生物,人类发明了无人探测器登上火星,传回的照片显示那里是一片荒芜死寂的砂石世界,十分凄凉。要知道,火星可是地球的“孪生姐妹”呀!它们都诞生在46亿年前,并大致遵循着相同的演化轨迹。在形成的早期阶段,“姐妹俩”都有活跃的内部化学反应,都有原始混沌大气以及火山喷发。它们同样有高山峡谷,同样有南极北极,同样有四季变化……
然而, ① 终究还是导致两颗行星走上了截然不同的演化之路。相比火星,地球“个头较大”,巨大的体积有着先天优势,可以保存更多的内部热量,地核的外核长期维持熔融态,地幔上部是岩浆发源地的软流层。由此产生的磁场能够保护地球大气层被太阳风吹散,地幔的对流活动则产生一系列板块运动、火山喷发和地震等。活跃的内动力使得这些地质活动不断。再来看火星,很小的体积导致 ② ,逐渐冷却。诞生不过几亿年的时光,逐渐失去了活跃的内部“发电机”。失去了内部动力后,板块运动和火山喷发等也几乎不存在,磁场也随之消失,火星表面彻底被太阳风洗礼,大气层变得非常稀薄。种种迹象似乎都在表明火星已然“作古”。
20.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22.请用恰当的成语代替语言文字运用I和语言文字运用Ⅱ中画横线的句子或词语。
①不敢疏忽、十分谨慎。
②荒芜死寂的砂石世界,十分凄凉。
六、作文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在2025年浙江省两会上,一句“以长期主义者的坚定,干好难而正确的事”引得网友点赞。长期主义不是简单的长期坚持,而是一种在正确方向上不断优化、坚定践行的方法论。
请结合上述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D 2.C 3.C 4.B 5.
①要学习借鉴自然科学的思想方法。 ②要运用大数据和计算分析方法。 ③在开发数字人文工具时,将人文研究的经验融入数学建模的实施过程。
6.C 7.A 8.①勤劳能干(勇于担当):三姑娘失去父亲后辛勤劳动,园子里的菜“绿得可爱”,她辛勤劳动,卖菜养家,可见三姑娘的勤劳能干、勇于担起家庭重任。
②乖巧懂事(含蓄内敛):三姑娘想出去玩却只用眼神询问母亲的意见,偶尔出门也不打扮,这一切都是为了守着母亲。三姑娘想看灯却没去看,只有“忖着声音所来的地方自言自语”,可见三姑娘的乖巧懂事。
③质朴善良(纯洁自然):三姑娘卖菜时多给一把菜,卖的菜“隔夜没有浸水,煮起来比别人的多”,可见三姑娘的善良淳朴。 9.①情节弱化:小说描述了三姑娘丧父、和母亲居住的日常、卖菜等内容,没有曲折的故事情节和激烈的矛盾冲突,呈现的多是三姑娘日常生活的自然状态,展现出一轴平淡朴实、从容雅致的生活画卷。
②语言诗化:小说语言简练质朴、冲谈平和、委婉含蓄,富于诗意。如小说开头对老陈坟茔的描写,并没直言老程去世,也未刻意渲染悲伤的氛围,只是寥寥数笔就交代了故事的背景,哀而不伤。
③环境意蕴化:小说中茂密的竹林,碧绿的菜地,鸣唱的鸟雀,淳朴的民风……作者着力渲染出一种自然明净、宁静哀愁的氛围和意境,充满诗意。
④人物意象化:小说没有刻意描写三姑娘的形象,面貌是模糊的,三姑娘的性格纯真朴实、含蓄内敛,自然化入小说的情景氛围之中,成为表现民风民俗、人物风情的一部分。
10.BDF 11.A 12.B 13.(1)(屈原)在流放期间又创作了《九章》来委婉地劝谏楚王,但最终还是没有被采纳。
(2)他的思想行为虽然有时超出了中庸之道而不能作为典范来效法,然而这都源于他忠君爱国的诚恳心意。 14.①朱熹认为屈原的行为超出了中庸之道,且其文学作品辞藻奇特、情感激烈,都不能作为典范。
②李贽认为屈原对君主的期望过于理想化,且处理与同僚的关系时过于冲动,缺乏策略。
15.D 16.①颔联写长乐宫的钟声飞过宫墙,余音散落在花林之外;龙池周围的杨柳,在细雨中越发显得苍翠欲滴,动静结合、有声有色地描摹出宫中春色的明媚怡人。
②诗人借写禁宫春色烘托出裴舍人随侍皇帝左右的高贵身份,含蓄委婉地表达了对裴舍人身份显要的夸赞和恭维,手法高妙,不露痕迹。
17. 乌鸟私情 愿乞终养 冥然兀坐 万籁有声 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 报养刘之日短也
18.C 19.①拟人,文中写鹅无论对谁都是“厉声呵斥”,以人的情态写出了鹅的高傲。
②对比,与鸭的叫声、狗的鸣鸣乞怜对比,突出白鹅的高傲。
③比喻,将白鹅“要求饲食时的叫声”,比作“大爷嫌饭迟”的怒骂,体现白鹅的高傲。
20.示例一:
由此产生的磁场能够保护地球大气层避免(不)被太阳风吹散,地幔的对流活动则产生一系列板块运动、火山喷发和地震等地质活动。
示例二:
由此产生的磁场能够避免地球大气层被太阳风吹散,地幔的对流活动则产生一系列板块运动、火山喷发和地震等地质活动。 21.①体积的巨大差异
②内部热量快速散发 22. 小心翼翼(谨小慎微) 不毛之地
23.例文:
秉持长期主义,奔赴正确未来
“以长期主义者的坚定,干好难而正确的事”这掷地有声的话语,在网络上激起层层赞誉的涟漪。长期主义,绝非岁月的盲目堆砌,而是锚定正确航向,持续精研、稳健践行的智慧方略,于个人逐梦、企业发展、国家兴盛的征程中,镌刻下不可磨灭的深刻印记。
长期主义为个人成长夯筑坚实根基。许多人渴望平步青云、一鸣惊人,却常常忽略成功的背后,是无数个日夜的默默坚守与沉淀。苏炳添为优化起跑姿势,反复钻研比赛录像,进行了不计其数的模拟训练,终于在东京奥运会上以9秒83的惊人成绩打破亚洲纪录,昂首挺进决赛。正是这份矢志不渝的长期主义精神,铸就了他的传奇人生。
于企业而言,长期主义是行稳致远的压舱石。比亚迪,作为中国新能源汽车领域的领航者,早在1995年就高瞻远瞩,布局电动车技术研发。彼时,新能源汽车市场尚处于萌芽阶段,研发投入巨大,回报周期漫长。但比亚迪人没有被眼前的困难吓倒,他们以破釜沉舟的决心,持续投入大量资金用于核心技术的攻坚。经过二十余载的砥砺奋进,如今,比亚迪不仅在国内市场独占鳌头,更扬帆出海,驶向全球多个国家,引领了全球新能源汽车行业的发展潮流。这充分印证了,唯有坚守长期主义,企业方能在瞬息万变的市场中屹立不倒。
对国家和社会来说,长期主义是推动进步的强劲引擎。脱贫攻坚的战场上,无数扶贫干部背上行囊,扎根基层,将心血与汗水洒在贫困地区的土地上。经过多年的不懈奋斗,书写了人类减贫史上的壮丽史诗。在生态环境保护的征程中,塞罕坝人以“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的担当,让昔日的不毛之地变成了绿水青山,为子孙后代留下了宝贵的生态财富。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践行长期主义,需要我们坚定信念,不被短期的困难和诱惑所动摇。面对艰难险阻,要有“千磨万击还坚劲”的韧性,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勇于挑战自我,不断优化行动策略。同时,我们要学会制定科学合理的目标和计划,将长期目标细化为一个个短期目标,一步一个脚印地朝着正确的方向奋勇前行。
征途漫漫,唯有奋斗;重任在肩,更须笃行。在这个充满机遇与挑战的时代,让我们以长期主义为舟,以坚定信念为帆,在时代的浪潮中乘风破浪。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