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邯郸市武安市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模拟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河北省邯郸市武安市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模拟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43.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7-04 10:41:5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武安一中2024—2025学年第二学期期末模拟考试
高一 语文
时间:150分钟 分数:150分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等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人民需要艺术,艺术更需要人民。马克思说:“人民历来就是作家‘够资格’和‘不够资格’的唯一判断者。”以为人民不懂得文艺,以为大众是“下里巴人”,以为面向群众创作不上档次,这些观念都是不正确的。文艺创作方法有一百条、一千条,但最根本的方法是扎根人民。只有永远同人民在一起,艺术之树才能常青。
文艺要服务人民,就必须积极反映人民生活。今天,在我国960多万平方公里的大地上,13亿多人民正上演着波澜壮阔的活剧,国家蓬勃发展,家庭酸甜苦辣,百姓欢乐忧伤,构成了气象万千的生活景象,充满着感人肺腑的故事,洋溢着激昂跳动的乐章,展现出色彩斑斓的画面。广大文艺工作者大有可为,也必将大有作为。
我们的文学艺术,既要反映人民生产生活的伟大实践,也要反映人民喜怒哀乐的真情实感,从而让人民从身边的人和事中体会到人间真情和真谛,感受到世间大爱和大道。关在象牙塔里不会有持久的文艺灵感和创作激情。离开人民,文艺就会变成无根的浮萍、无病的呻吟、无魂的躯壳。一切有抱负、有追求的文艺工作者都应该追随人民脚步,走出方寸天地,阅尽大千世界,让自己的心永远随着人民的心而跳动。
典型人物所达到的高度,就是文艺作品的高度,也是时代的艺术高度。只有创作出典型人物,文艺作品才能有吸引力、感染力、生命力。广大文艺工作者要始终把人民的冷暖和幸福放在心中,把人民的喜怒哀乐倾注在自己的笔端,讴歌奋斗人生,刻画最美人物。
(摘自习近平《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的讲话》)
材料二:
自从天宝晚期以后,杜甫十几年内写了大量的时事诗和政治诗,或是陈述政见,或是揭发统治者的荒淫和残暴,或是比喻和寓意,或是对穷苦的人民表达关怀和同情,都是个人的情感和时事相结合。还有不少长篇,有的记载国家十几年来的大事,有的叙述地方变乱,有的回忆往事,更是像浦起龙所说的“慨世还是慨身”(《读杜心解·读杜提纲》)。
杜甫个人不幸的遭遇、种种感触与国家的危机、人民的痛苦永远是胶漆般地密切结合,难以分割,这就使他大部分的诗篇充溢着个人的和时代的血泪,产生巨大的感人力量。白居易的《秦中吟》和《新乐府》反映社会现实,指责社会中不合理的现象,同情人民疾苦,多是优秀的诗篇,在中国诗歌史上起着很大的进步作用,但大抵只限于客观的叙述,使人感到其中缺乏杜诗里那种深刻而炽烈的思想感情。这是现实主义的白居易和不能以现实主义来局限的杜甫的不同。杜甫的时事诗和政治诗大都含有强烈的抒情成分。
杜甫诗集里并不都是时事诗和政治诗,还有占有很大比重的写景兼抒情的诗。杜甫写过许多歌咏自然的名篇和名句,无论是山河、草木、虫鱼,他都能根据地点和时序的不同,观察它们在此地此时的形态,予以刻画,无一雷同。这些描绘自然的诗,也同样浸透了作者的思想感情,并且经常联系着时事。在这方面,其和南北朝以来一般的山水诗是迥然不同的。历代的诗话、诗评对于杜诗里高度的“情景交融”做过许多精透的阐述。我们却认为,杜诗里不只有高度的情景交融,还有情、景与时事的交融。作者在写景和抒情时,很少离开现实,随时随地都想到他所处的干戈扰攘、国困民疲的时代。王夫之在《姜斋诗话》中说:“无论诗歌与长行文字,俱以意为主。意犹帅也。无帅之兵,谓之乌合。李、杜所以称大家者,无意之诗,十不得一二也。烟云泉石,花鸟苔林,金铺锦帐,寓意则灵。若齐、梁绮语,宋人抟合成句之出处(宋人论诗字字求出处),役心向彼掇索,而不恤己情之所自发,此之谓小家数,总在圈缋中求活计也。”
这里所说的“意”,对于杜甫来说,就是深厚的思想感情,对于生活的执着和对于国家与人民的热爱。杜甫在写诗时,无论歌咏的对象是什么,都迫切地要求表达出来这种执着和热爱。不像一些流连风景的诗人,掇拾描绘自然的诗句,而缺乏热情和中心思想,像是人们评论谢灵运的诗那样,常常是“有句无篇”。
总的说来,杜甫的诗广泛而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的政治军事和社会现实,但是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木兰诗》以及白居易的《新乐府》那样纯然叙事的诗并不多。杜甫的诗,尤其是长篇的古体诗,“多纪当时事”,里边却含有浓厚的抒情成分,同时他的写景兼抒情的诗(多半是近体诗)也经常联系时事。这两大类诗是他的诗最主要的部分,在数量上占有很大的比重,在质量上也属上乘;也就是这些诗千古传诵,感动后世无数的读者,使杜诗得到了“诗史”的称号,给杜甫在中国诗歌史上奠定了一个崇高的地位。
(摘编自冯至《论杜诗和它的遭遇》)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艺术需要人民,一是因为优秀的艺术需要反映人民的生活和情感,二是因为人民才是作家价值的唯一判断者。
B.有抱负、有追求的文艺工作者只有追随人民脚步,走出方寸天地,阅尽大千世界,才会有持久的文艺灵感和创作激情。
C.南北朝以来一般的山水诗在描绘自然的时候往往没有联系时事,一些诗人流连自然风景,雕琢词句,却缺乏热情和中心思想。
D.王夫之说“意犹帅也”,而《古诗为焦仲卿妻作》《木兰诗》《新乐府》等局限于纯然叙事,缺乏“意”。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只有积极拥抱时代、反映人民生活的文艺作品,才能为大众所喜爱,才有可能成为传世的经典之作。
B.杜甫作品大都含有浓厚的抒情成分,不限于客观叙述,所以他难以像白居易一样被称为现实主义作家。
C.有些诗作有佳词丽句却缺乏“意”,被人们称为“有句无篇”,它们往往缺乏感动人心的巨大力量。
D.杜甫诗歌能感动历代读者,是因为无论是时事政治诗还是写景抒怀诗,都饱含着对生活的执着、对国家和人民的热爱。
3.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
A.班固《答宾戏》评述孔子孟子:“是以仲尼抗浮云之志,孟轲养浩然之气。”
B.白居易在《与元九书》中提出:“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C.苏轼在《潮州韩文公庙碑》中论韩愈:“文起八代之衰,道济天下之溺。”
D.蒲松龄的《聊斋志异》被郭沫若赞为“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
4.茹志鹃的《百合花》是反映革命年代生活的小说,请结合材料一分析它成为经典的原因。(4分)
5.在诗歌史上有崇高地位的诗人,其创作通常应具备哪些特点 请综合两则材料谈谈你的看法。(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忧 乐 行
聂鑫森
红果果真的很后悔。
她怎么能再去烦扰顾忧乐老师呢?
走出大学校门,她参加了工作,一转眼就几个月了。顾老师年近花甲,瘦高个,瘦削脸,戴着一副深度眼镜,在心理学系专开一门课——社会心理学。红果果最喜欢听顾老师的课,他的课不但讲得妙趣横生,声音也浑厚、沉着。她上课认真,下课了还会去请教有关问题,成绩自然是名列前茅,顾老师很欣赏这个既刻苦又有悟性的学生。
顾老师曾问红果果,是否愿意读他的研究生,读了硕士再读博士?
红果果眼睛湿了,说:“愿意。”然后叹了口气,又说:“我家在农村,爹妈身体不好,还有正读书的弟弟妹妹。我得赶快去工作,什么工作都行,只要能养活自己和帮助家里。老师,辜负您的好意了。”
顾老师说:“人世都道读书好,贫家首思吃饭难。我理解。不过,我建议你优先考虑能广泛接触社会的工作,再在业余多读书,别丢弃了自己的专业。”
红果果答道:“谢谢老师教诲。”
湘楚市是一座古城,这些年发展很快。老城区依傍湘江,从南到北早形成格局,然后陆续在江上建起几座大桥,形成一片宽阔的新区。地方大了,道路多了,与之配套的公交车线路自然与日俱增。
公交车公司张榜招聘司机和售票员,每月工资近三千元。红果果心想自己可以先去应聘售票员,这个工作让自己既有时间去学习,也能广泛接触社会且待遇还不错,便立即去应聘,被录用后分配到44路的一辆公交车上。当她用手机向顾老师汇报时,顾老师说:“好!你可以接触不同的人群,了解他们不同的心理趋向,增长见识。休息日,到我家来,让师母给你做好吃的。”
44路,起点在城南,终点在城北,全长十来公里,沿途有十多个停靠站。共有八台车跑这条线路,两班人马轮换,人歇车不歇。早晨六点至下午二点是一个班,下午二点至晚上十点是另一个班。
红果果售票的这台车,还有一个和她同时应聘上岗的司机尹勇,是部队退伍的汽车兵,三十多岁,长得粗黑健壮。得闲时,他喜欢谈在部队开车的奇闻,高山险岭窄路,多少次死里逃生,就没害怕过!红果果很佩服他。
这条线路有几个站上车下车的人比较多:伤科医院、肿瘤医院、养老中心,还有终点站殡仪馆。
红果果发现这个城市,居然有这么多的伤残者、重病者、衰老者、悲痛者!他们或头上、手臂上、腿上缠着渗出血痕和药味的白绷带,或拄着木拐、坐着轮椅,或拎着装CT片的牛皮纸袋,或戴着化疗后的假发,或手臂上套着黑袖章,或压低声音呻吟。陪同他们和搀扶他们的亲戚朋友,满脸皆是酸楚和无奈。
一晃三个月过去了。
司机尹勇的话越来越少了。有一天在终点站的休息室,他突然对红果果说:“难怪新来的司机和售票员,都安排跑44路,天天接触伤、残、病、死,压抑得难受。”
“你当过兵,还怕这个?”
“一时的惊恐我当然可以不惧不怂。但要长期面对惊恐,一日又一日,难!我老婆说我脸相都变了,让我赶快辞职。”
红果果认真看了看尹勇的脸色:白里透出淡青;再看他坐着的模样;体形僵直。她想起顾老师曾讲过,长期面对惊恐的环境,心理和情绪的恐惧必须得到合适的释放和抚慰,使之消泯。但她摇摇头,说:“你和先前一样,没变!”心里却嘀咕:“你变了。我也一样。”
红果果认为工作都会有这样那样的困难,必须坚守下去,但也忍不住把尹勇和她的感受告诉了顾老师,得到的答复是:“你别着急,这是个好课题!”
到了星期天,轮到红果果休息,顾老师打电话叫她去吃午饭,顾师母特意做了几道可口的菜,还热了一小壶黄酒。
师母说:“果果,你瘦了,工作累吗?”
“师母,卖车票,不累。”
“我也是教心理学的,你的脸色告诉我,情绪中积存着许多不安的因子呵。”
顾老师忙说:“来,喝口温好的黄酒,然后你多吃菜,古人说‘酒能增豪气’!”
“谢谢老师和师母!”
“果果,接你电话后,我去贵公司找来一份市区线路图,好好地研究了一番。”
“让老师操心了。”
“有条77路公交线,从老城区始发,过湘江一桥去江对岸的新城区,沿途停靠点有市妇幼保健院、天台幼儿园、白鹤小学、体育馆等八个站。你去坐过吗?”
“没有。”红果果低声回答。
“我和你师母去坐过好几次。司机和售票员称‘77’为‘喜喜’。你们的‘44’,我也去坐过,是你不当班时。”
“怎么叫‘喜喜’呢,老师?”
“这几个站上下的人也多;腆着大肚子的孕妇,期待新生命的诞生,满脸喜气洋洋;抱着新生儿的年轻人或是老辈子,听着清亮的啼哭声,笑得特别开心;幼儿园的孩子、小学生娃娃和家长牵着手,不停地说着有趣的话;还有运动员,满身透出力量和朝气,让人觉得这个世界充满希望!我们两个老人,忽然觉得心情很阳光,不知老之将至。”
“怪不得老师说这是个好课题。”
“这个课题是你——红果果首先发现的,我不能据为己有。饭后,我们陪你去坐77路公交车,来回多坐几次,实地感受一下。让你在44路车上积压的悲凉,得到舒散和蜕变,重获快乐。也许你可以写出一篇论文。”
“好!”红果果笑了,笑得流下了眼泪。
……
公交车公司忽然在大会上宣布:跑44路车的员工,三个月为一个周期,与跑77路车的员工互换。此后,依前例,再互换下去。总经理还特意表扬了红果果,说她身为一个大学毕业生,却乐意当售票员,品德高尚,还能着眼全局,关爱同事;通过调研,向公司提出了切实可行的措施,解决了一直困扰我们的难题。她还将写一篇关于社会心理学的论文,让我们翘首以待!
尹勇对坐在身边的红果果小声说:“谢谢你。要不我只能辞职去另谋生计了。”
“是顾忧乐老师启悟了我。他深知我的忧乐、老百姓的忧乐。”
“对呀。对!”
(有删改)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红果果听从顾老师的建议——从事公交车售票员一职,从业期间她的心理发生很大变化,但一直坚守着。
B.湘楚市44路公交线上有伤科医院、肿瘤医院、养老中心等站点,这使得红果果帮助了不少老弱病残之人。
C.红果果受顾老师和师母的启发,发现了44路与77路公交线蕴含着社会心理学课题并想到为此撰写论文。
D.小说结尾通过“公交车公司忽然在大会上宣布”和总经理的话,侧面表现了红果果在岗位上的用心付出。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开头从红果果很后悔写起,设置悬念,然后再叙写红果果参加工作之前的事情,布局十分巧妙。
B.小说详细描述了湘楚市的发展,体现出鲜明的地域特色,引出下文公交车招聘司机与售票员的情节。
C.小说标题颇有意味,既指44路和77路两条公交线路带来的“忧”与“乐”,也指关心百姓忧乐的情怀。
D.文中44路公交车上的情景与77路公交车上的情景形成鲜明对比,展现了湘楚市令人“忧乐”的两面。
8.小说中公交车司机尹勇有哪些作用?请简要分析。(4分)
9.有人评价聂鑫森的小小说善于赞扬人性中的善,请结合本文简要分析。(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凡敌人远来气锐,利于速战;我深沟高垒,安守勿应,以待其敝。若彼以事挠我求战,亦不可动。法曰:“安则静。”三国蜀将诸葛亮率众十余万出斜谷,垒于渭水之南。魏遣大将司马懿拒之,诸将欲往渭北以待之,懿曰:“百姓积聚皆在渭南,此必争之地也。”遂率军而济,背水为垒。因谓诸将曰:“亮若勇者,当出武功,依山而东。若西上五丈原,则诸军无事矣。”亮果上五丈原。会有长星坠亮之垒,懿知其必败。时朝廷以亮率军远入利在急战每命懿持重以俟其变。亮数挑战,懿不出,因遗懿以巾帼妇人之饰。懿终不出。懿弟孚书问军事,懿复曰:“亮志大而不见机,多谋少决,好兵而无权,虽持兵十万,已堕吾画中,破之必矣。”与之对垒百余日,会亮病卒,诸将烧营遁走,懿出兵追之。亮长史杨仪反旗鸣鼓,若将向懿者。懿以归师不之迫,于是杨仪结阵而去。
(选自《百战奇略》,有删改)
材料二:
春三月,燕太宰慕容恪将兵五万,冠军将军皇甫真将兵万人,共讨之。燕兵至野王,(吕)护婴城自守。护军将军傅颜请急攻之,以省大费。恪曰:“老贼经变多矣,观其守备,未易猝攻。顷攻黎阳,多杀精锐,卒不能拔,自取困辱。护内无蓄积,外无救援,我深沟高垒,坐而守之,休兵养士,离间其党,于我不劳而贼势日蹙,不过十旬,取之必矣。何为多杀士卒以求旦夕之功乎?”乃筑长围守之。……秋七月,护食尽,果夜悉精锐趋真所部,突围,不得出。太宰恪引兵击之,护众死伤殆尽,弃妻子奔荥阳。恪存抚降民,给其廪食,徙士人将帅于邺,自余各随所乐。以护参军广平梁琛为中书著作郎。冬十月,吕护复叛,奔燕,燕人赦之,以为广州刺史。
(选自《通鉴纪事本末·桓温伐燕》,有删改)
10.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在答题卡上勾选相应位置。
时朝廷A以亮率军B远入C利D在急战E每命F懿持重G以俟H其变。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若,指如果、假如,与《屈原列传》中“而自令若是”的“若”字词义相同。
B.鸣鼓,指击鼓。古代打仗,一般用击鼓来表示进攻,用鸣金表示停止前进。
C.何为,意为“为什么”,与“而今安在哉”(《赤壁赋》)中的“安在”文言句式相同。
D.“护众死伤殆尽”与“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两句中的“殆”字词义不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蜀将诸葛亮领兵十余万在渭水南岸扎营,魏国派大将司马懿率军阻击。司马懿力排众议,率大军过渭水,背靠渭水扎营布阵。
B.诸葛亮给司马懿送去妇女的饰品来激怒他,但司马懿仍不予理会,充分体现“若彼以事挠我求战,亦不可动”的作战思想。
C.春季三月,慕容恪和皇甫真率军共同讨伐吕护,军队抵达野王后,吕护环城据守。护军将军傅颜请求猛攻吕护,遭到了慕容恪的反对。
D.秋季七月,吕护的粮食吃完了,于是趁夜色偷袭慕容恪,率领士卒突围,结果被慕容的军队打败,于是抛下妻子儿女逃奔荥阳。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会亮病卒,诸将烧营遁走,懿出兵追之。(4分)
(2)于我不劳而贼势日蹙,不过十旬,取之必矣。(4分)
14.材料二中,慕容恪远道而来,为什么不对吕护采用速战策略?请简要说明。(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5~16题。
示长安君【注】
王安石
少年离别意非轻,老去相逢亦怆情。草草杯盘供笑语,昏昏灯火话平生。
自怜湖海三年隔,又作尘沙万里行。欲问后期何日是,寄书应见雁南征。
【注】本诗作于宋仁宗嘉祐五年王安石出使辽国之前。王安石时年四十岁,此前曾上书变法,但未被采纳。长安君是王安石的大妹,名文淑,是工部侍郎张奎之妻,封长安县君。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这首诗是王安石写给长安君王文淑的一首赠别诗,因为王安石是以兄长的身份写的,所以题目用“示”字。
B.颔联“草草杯盘”“昏昏灯火”,这些细节都透露出王文淑家境的贫寒,以及王安石对妹妹的同情与关怀。
C.颈联中,“尘沙”对“湖海”,“万里行”对“三年隔”,对仗工整;“自怜”与“又作”前后相承,技巧十分高超。
D.尾联说到了秋天,王安石就会写信告诉妹妹自己的归期,这既是对妹妹的宽慰,也表达了对平安归来的期待。
16.首联点明兄妹久别之后重逢。亲人相逢应该高兴,可是王安石却说“怆情”。请结合诗歌分析他因何“怆情”。(6分)
(三)名句名篇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杜甫在《登高》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描写出秋天萧瑟肃杀、空旷辽阔的景象,集中体现了“悲秋”的典型特征。
(2)《劝学》中,荀子用“___________”,还没有十步之远,但“___________”,却能走很远,说明坚持不辍的重要性。
(3)韩愈在《师说》中阐述师生关系时,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来说明领悟道理有早有晚、能力各有所长的师生观。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文学评论与文学创作本为文学之双翼,两者相互砥砺又_________。但很长时间以来,文学评论似乎只会说“好话”了。并非文学评论不能褒扬,也并非文学评论必须吹毛求疵,这里所谓“好话”,实际上指的是那种“强将笑语供主人”式的言不由衷的“好话”,或是那种“矮人看戏何曾见,都是随人说短长”式的人云亦云的“好话”,或是那种“皇帝的新衣”式的自欺欺人的“好话”。假如文学作品确实达到了_________之境,又何尝不可拍手叫绝、逢人说项呢?这种毫无保留的“叫好”,同样亦是“有力量”的评论,而且意义重大。
1958年3月,茹志鹃在《延河》上发表《百合花》。茹志鹃并不擅长在激烈的行动中表现人物性格,( ① ),如《百合花》中,“我”、年轻媳妇、通讯员的那些感人的细节描写使人物性格更鲜明。茹志鹃的作品中,主人公很少是顶天立地的英雄人物,( ② );即使是写英雄人物,( ③ ),而不是正面讴歌他们。她尤其擅长描写女性,在作品中,她塑造了很多个性鲜明、情感丰富的女性形象,如《百合花》中的年轻媳妇。《百合花》以灵妙之笔表现残酷的战争,讲究铺垫与神韵、留白与象征,与当时流行的英雄书写风格迥异,令人深受震撼。
茅盾慧眼识珠,认为作品难得,为之撰写评论,通篇都是赞语。小说得以转载,贏得好评如潮,至今仍是________的经典佳作。假如当年没有茅盾的着意推举,《百合花》是很有可能沉寂于当时的文坛的。
①有生命力的文学评论建立真切而深刻的审美感受基础之上,②而不可能只是冷冰冰的就事论事,③干巴巴的逻辑推理。④好的评论家,⑤要有优异的审美直觉和悟性,⑥应该从文学作品中检验到生命感动和灵魂震撼,⑦然后深入思考隐含其中的某些本质性、规律性的东西。
18.请在文中画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19.赏析文中画波浪线句子的表达特点和表达效果。(4分)
20.下列句中的“并”和文中加点的“并”,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一个个石柱手挽着手,肩并着肩,宛如一队英姿勃发的战士。
B.作为一名新时代的大学生,我完全同意并拥护党的纲领。
C.共产主义是科学,而迷信是一种愚昧的表现,两者根本不能相提并论。
D.你认为他糊涂,其实他并不糊涂,他对儿子的一举一动都了如指掌。
21.请在文中括号内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8个字。(6分)
22.文中最后一段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4分)
四、写作(60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人类文明的进步实际上是一个传承借鉴的过程。鲁迅先生在《拿来主义》中说:“没有拿来的,人不能自成为新人,没有拿来的,文艺不能自成为新文艺。”
但有人认为,“拿来”是必要的,但不加分析地盲目“拿来”很容易“水土不服”,更何况有些东西根本无法“拿来”。即使能“拿来”也不是目的,比“拿来”更重要是创造。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与联想?请结合现实,联系时代,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语文试题答案
1.D(“缺乏‘意’”于文无据,材料二最后一段中只是说“杜甫的诗广泛而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的政治军事和社会现实,但是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木兰诗》以及白居易的《新乐府》那样纯然叙事的诗并不多”)
2.B(“他难以像白居易一样被称为现实主义作家”错误,材料二第二段中说的是“不能以现实主义来局限的杜甫”,意思是杜甫不仅仅是现实主义作家)
3.A(分析材料和观点的关系材料一的主要观点是文艺要服务人民。A项体现的是孔子和孟子个人的修养,不能作为论据支撑材料一的观点。B项中的“合为时”“合为事”、C项中的“道济天下之溺”、D项中的“刺贪刺虐”,都能体现文艺创作为时代、为人民发声,都能作为论据支撑材料一的观点)
4.①取材于革命年代,反映伟大的革命战争生活,能让人民体会到战争年代的人间真情和真谛,感受到那个年代的大爱与大道;②塑造和刻画了一系列典型人物,展现了战火中小人物身上的人性美,手法高超,作品充满了吸引力、感染力和生命力。(每点2分,共4分)
5.①诗作反映个人命运和时代生活,反映人民的真情实感。②诗作有对于生活的执着和对于国家与人民的热爱。③诗作质量上乘,能感动不同时代的读者。(每点2分,共6分)
6.D(A项,“红果果听从顾老师的建议——从事公交车售票员一职”错,顾老师没有建议红果果从事公交车售票员,只是让她优先考虑能广泛接触社会的工作。B项,“这使得红果果帮助了不少老弱病残之人”错,文中没有提及红果果帮助老弱病残之人。C项,“发现了44路与77路公交线蕴含着社会心理学课题并想到为此撰写论文”错,是顾老师提示红果果写一篇论文,不是红果果想到的)
7.B(“小说详细描述了湘楚市的发展”错,文中对湘楚市的发展只是简略概括,没有进行详细描述)
8.①衬托主要人物。当过兵的尹勇难以长期忍受44路公交车上压抑的氛围和令人惊恐的场景,动了辞职的念头,而红果果却要“坚守下去”,突显了红果果的坚强。②推动情节的发展。尹勇的话引起了红果果的共鸣,引发了红果果求助老师等情节。(每点2分)
9.①顾老师指点红果果择业并启发她找到论文课题,帮助其发展,体现了顾老师的善良,关爱学生。②红果果面对尹勇的话,故意说尹勇没变,实则是安慰尹勇,体现了红果果关爱同事。③红果果为担起家庭的重担,毅然选择毕业就业,体现了红果果懂事、富有责任心,关爱家人。④尹勇与红果果每天面对44路公交车上的惨象,感觉很压抑,体现了二人具有悲悯情怀。(每点2分,答出任何三点给6分)
10.CEG(原文标点:时朝廷以亮率军远入,利在急战,每命懿持重,以俟其变)
11.A(“而自令若是”的“若”是“像”的意思)
12.D(“于是趁夜色偷袭慕容恪,率领士卒突围”说法错误,原文是说“趋真所部,突围”,吕护是从皇甫真所部突围)
13.(1)恰好诸葛亮病逝,蜀将烧毁营寨遁逃,司马懿率兵追击蜀军。(“会”“卒”“遁”各1分,句意1分)
(2)对我军来说则不受烦劳而吕护的情势日渐紧迫,不超过百天,一定能够夺取城池。(“劳”“蹙”“十旬”各1分,句意1分)
14.①吕护经验老到,准备充分。②之前攻打黎阳,牺牲了许多精锐士卒。③吕护城内没有粮食积蓄,城外没有救援。(每点1分,共3分)
【参考译文】
材料一:
凡是敌人远道而来,士气正盛,利在速战速决;我方应当深挖壕沟,高筑营垒,固守阵地不要应战,等待敌军疲惫。即使对方用计扰乱,诱我出战,也不要轻举妄动。兵法说:“安守营垒,就要静止不动。”三国时期,蜀将诸葛亮领兵十余万从斜谷出发,在渭水南岸扎营。魏国派大将司马懿率军阻击,司马懿的部将都建议到渭水北岸等待截击,司马懿却说:“百姓和军资都在渭水以南,那里是双方必争之地。”于是(他)率大军过河,背靠渭水扎营布阵。司马懿对部下说:“诸葛亮假若是个大勇之人,就会从武功出发,凭借山险向东进击。如果西进五丈原,我们也就没有什么危险了。”诸葛亮果然进驻五丈原。正逢天空中有一颗流星落入诸葛亮扎营的方向,司马懿料准诸葛亮非吃败仗不可。当时,朝廷也认为诸葛亮率军远道入侵,利在速战速决,多次指示司马懿持慎重态度,等待蜀军内部发生变化。诸葛亮多次挑衅,司马懿都不应战,于是诸葛亮给司马懿送去妇女的用品来激怒他。司马懿始终不出战。司马懿的弟弟司马孚来信询问军情,司马懿回信说:“诸葛亮确实身怀大志,但不会选择战机,虽然能出谋划策,但是又优柔寡断,虽然善于治军,但是没有兵权,所以他这次虽率十万大兵,却已经进了我的圈套之中,击败他是必定无疑的。”与诸葛亮对阵了一百多天。恰好诸葛亮病逝,蜀将烧毁营寨遁逃,司马懿率兵追击蜀军。诸葛亮的长史杨仪指挥军队调转旗帜,擂鼓进军,摆出反击魏军的阵势。司马懿觉得对返回本国的敌军不能过分逼迫,因此杨仪便率军列好阵营撤走了。
材料二:
春季三月,前燕太宰慕容恪率领五万军队,冠军将军皇甫真率领一万军队,共同讨伐吕护。前燕的军队抵达野王,吕护环城据守。护军将军傅颜请求猛攻吕护,以便节省庞大的费用。慕容恪则说:“吕护老贼经历过的变故很多,观察他的守备情形,不易发动突然攻击,不久之前攻打黎阳,就已经牺牲了许多精锐士卒,最终还是没有攻下该城,反而自取困窘和耻辱,吕护城内没有粮食积蓄,城外没有救援,我军深挖壕沟,高筑营垒,坐在这里围困他,休整军队保养士兵,离间吕护的党羽,对我军来说则不受烦劳而吕护的情势日渐紧迫,不超过百天,一定能够夺取城池。为什么要牺牲士卒来获取眼前的成功呢?”于是筑起了长长的土围子围困吕护。……秋季七月,吕护的粮食吃完了,果然趁夜色率领全部精锐的士卒直扑皇甫真的军队进行突围,但没有成功。太宰慕容恪率兵进攻,吕护的军队死伤殆尽,于是吕护抛下自己的妻子儿女逃奔荥阳。慕容恪慰问安抚归降的百姓,供给他们粮食,把官吏和将帅都迁徙到邺城,其余的人则可以随意选择去处。(慕容恪)任命吕护的参军广平人梁琛为中书著作郎。冬季十月,吕护又反叛,逃奔到前燕,前燕赦免了他,让他担任广州刺史。
15.B(B.“这些细节都透露出王文淑家境的贫寒,以及王安石对妹妹的同情与关怀”错,这里表现的是亲人之间的自然随意,体现出手足之情和家庭之乐。说王淑文家境贫寒,王安石同情妹妹,没有依据)
16.“怆情”是伤感之意。①首联说“老去相逢”,兄妹离别多年,相逢时年华已逝,岁月沧桑,令人伤感。②颈联说“自怜湖海三年隔,又作尘沙万里行”,兄妹多年不见,好不容易相聚,可王命在身,很快又要离别。相聚时光太短暂,令人伤感。③王安石年已不惑,可是变法大志还未实现,难免有壮志难伸之感,情绪低落。(每点2分,共6分)
17.(1)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 (2)骐骥一跃 驽马十驾 (3)闻道有先后 术业有专攻
18.①并驾齐驱;②炉火纯青;③脍炙人口 (每空1分,共3分,其他成语符合语境,句意通顺亦可)
解析:第①处,此处强调“文学评论与文学创作”同等重要,可填“并驾齐驱”之类的成语。并驾齐驱:比喻齐头并进,不分前后。也比喻地位或程度相等,不分高下。第②处,此处主要强调对作品达到了很高的境界,可填“炉火纯青”。第③处,结合“小说得以转载”和“经典佳作”可知,可填“脍炙人口”之类的成语。脍炙人口:美味人人都爱吃,比喻好的诗文或事物,人们都称赞。
19.①综合运用排比、引用、反语等修辞手法,从不同的角度对所谓“好话”的种种表现和本质进行揭露;②句式整齐,语气强烈,嘲讽意味突出,强化了作者对虚假浮夸、一味迎合的文学评论现象鲜明的批判态度。(每点2分,共4分)
解析:句子的表达特点可从修辞的角度分析,“好话”运用了反语的修辞,“强将笑语供主人”“矮人看戏何曾见,都是随人说短长”运用了引用的修辞,“是那种……或是那种……或是那种……”三个分句,句子结构相同,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文段中的所谓“好话”实际指虚假浮夸、一味迎合的话,主要针对文学评论现象所说。在谈论文学界出现的这种现象时,文段并未平铺直叙,而是运用多种修辞手法进行阐释,可见作者对这种现象的否定和批判态度。解答时,可分点作答,先点明修辞手法,接着写出运用修辞的效果。
20.D
解析:D项和文中加粗的“并”都是副词,用在否定词前面加强否定语气,强调说明事实不是对方所说的或一般所认为的那样。A项,动词,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事物平排者;B项,连词,并且;C项,副词,表示不同的事情同时存在,不同的事物同时进行。
21.(1)而是善于通过细节描写突出人物性格(2)更多的是平平凡凡的人(3)也多从侧面去描写他们 (每空2分,共6分)
解析:(1)处,后文的“如《百合花》中……细节描写使人物性格更鲜明”,是对此处内容的举例说明,再联系前面的句子“并不擅长在激烈的行动中表现人物性格”可知,此处应填“而是善于通过细节描写突出人物性格”之类的句子。根据上下文可知,(2)处所填的内容应该和“很少是顶天立地的英雄人物”构成相对关系,所以应该填“更多的是平平凡凡的人”之类的句子。由“而不是正面讴歌他们”可知,(3)处应填“也多从侧面去描写他们”之类的句子。
22.语句:①;修改为:有生命力的文学评论建立在真切而深刻的审美感受基础之上。
语句:⑥;修改为:应该从文学作品中体验到生命感动和灵魂震撼。(每处语病,找对1分,改对1分,共4分)
解析:语句①,成分残缺,“建立……基础之上”缺少介词“在”,应在“建立”后加“在”。语句⑥,搭配不当,应将“检验”改为“体验”。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