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生物多样性(第一课时)
一、选择题
1.沙漠中的仙人掌叶特化为刺,减少水分蒸发;茎肥厚多汁,能储存大量水分。同时,仙人掌的根系非常发达,可深入地下十几米获取水源。仙人掌的根系可以固定沙丘,减少风沙的流动,为一些小型昆虫和动物提供了栖息场所,增加了沙漠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此现象主要体现了( )
A.环境能适应生物的变化 B.生物能适应并影响环境
C.变化的环境会影响生物 D.生物依赖不断变化的环境
2.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 )
A.热带雨林 B.海洋生态系统 C.生物圈 D.湖泊生态系统
3.陆生生物可利用自身的体形和体色来逃避敌害和协助捕食,下列图示分别为毛毛虫、变色龙和蜂兰,这三种适应现象依次属于( )
A.保护色、警戒色、拟态 B.拟态、保护色、警戒色
C.警戒色、拟态、保护色 D.警戒色、保护色、拟态
4.自然界中存在复杂的生物关系,歇后语“螳螂捕蝉黄雀在后”体现的是生物关系中的( )
A.捕食 B.竞争 C.寄生 D.共生
5.生态系统中,各生物之间最主要的就是食物关系,食物关系又可以用食物链来表示。下列各选项中,能表示一条完整的食物链的是( )
A.青草蚱蜢蛙蛇 B.蛇蛙蚱蜢青草
C.阳光青草蚱蜢蛙蛇 D.蟋蟀蛙蛇
6.“当你置身于一片森林中,你会看到高大的树木,不知名的花草,各种各样的小动物,枝叶间透过的阳光;你会听到微风吹过,树叶沙沙作响,不远处溪水淙淙、虫鸣鸟唱,此起彼伏,…。”文中所描述的树、花、草、虫、鸟、阳光、微风、溪水等事物共同构成的统一整体叫做( )
A.生物圈 B.生态因素
C.食物链和食物网 D.生态系统
7.冬虫夏草是一味名贵中药,虫草蝙蝠蛾的幼虫在土壤中越冬时,被虫草属真菌侵入体内,菌丝逐渐充满虫体而变为菌形,使虫体内部组织被破坏,仅残留外皮,夏季菌核萌发,由幼虫口或头部长出具柄的子座,因而似直立的小草,这种真菌与幼虫之间的关系属于( )
A.共生 B.寄生 C.竞争 D.捕食
8.如图所示物种a和物种b的相互关系,a和b可能是( )
A.水稻和稗草
B.食草昆虫和草
C.兔和鼠
D.衣藻和甲藻
9.2023年1月在杭州西湖中发现了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中华秋沙鸭。如图为西湖生态系统的组成示意图(只画出部分生物)。根据生物之间的关系分析,下列能正确表示一条食物链的是( )
A.阳光→水草→微生物
B.水草→虾→秋沙鸭
C.水草→虾→鱼→微生物
D.秋沙鸭→鱼→水草
10.如图所示,一个处于稳定状态的生态系统中,四种生物之间形成了食物链,此时若乙的数量增加,在一定时间内会引起的数量变化是( )
A.甲、丙的数量增加,丁的数量下降
B.甲、丁的数量增加,丙的数量下降
C.甲、丙、丁的数量都增加
D.丙和丁的数量增加,甲的数量下降
二、填空题
11.大千世界,芸芸众生,在生物生活的环境中,各种因素都能影响其生存。请回答下列问题:
(1)鸟类经常在不同的季节飞往不同的地方,主要影响因素是 ;
(2)沙漠中仙人掌的叶变成刺状,茎膨大,主要影响因素是 ;沙漠中仙人掌的叶变成刺状体现了生物对环境的
(3)李清照的《如梦令》一词中“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描写了鸟儿受到惊吓而飞起的情景,这体现了生物的特征是
12.草原是我国主要的自然生态系统之一。如图是某草原生态系统中部分生物形成的食物网。
(1)鹰属于脊椎动物中的 类。
(2)图中有 条食物链。请写出包含生物种类最少(最短)的一条食物链 。
13.如图是某草原生态系统中一个食物网的简图,请回答下列问题。
(1)此食物网共有 条食物链,其中最长的食物链是 。
(2)食物网中蛇和鹰的关系是 和 。
14.仔细观察图中生物,回答下列问题:
(1)各种生物由于食物关系形成食物链,各条食物链交织构成 ;图中D蛇与F鹰之间除了捕食关系外,还存在 关系;
(2)在一定区域内,所有生物及其生活环境中的非生物因素相互作用构成了生态系统,陆地上最复杂的生态系统类型为 。
15.如图为某村镇稻田生态系统示意图。与传统稻田相比,该生态系统引鸭入田,实现稻鸭共育,增加了经济效益。
(1)影响水稻的生态因素中,非生物因素除水、温度外,还有 (写出两个)。
(2)该生态系统中,青蛙和鸭的种间关系是 ;水稻和昆虫的种间关系是 。
(3)写出图中含鸭的一条食物链: 。
16.微塑料广泛存在于动脉粥样斑块患者中,使心脑血管病风险提高数倍。“微塑料”是直径小于 5mm 的塑料颗粒物,纳米级微塑料能被植物根部吸收,也易被蚯蚓等土壤动物摄入。因其在生物体内难以分解,从而会影响动植物生长及人类健康。图为某地微塑料的迁移示意图。
(1)写出图中的一条食物链: 。
(2)据研究表明,食物链中最顶端的捕食者,有毒物质残留量最高,请你根据图中的食物网推测,微塑料可能会在 (填“人类”“家禽”“蚯蚓”或“昆虫”)体内浓度最高。
(3)生物学家将一定区域中的所有生物及其生活环境中的非生物因素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叫做生态系统,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 。
17.生态浮岛(如图甲所示)是一种水质净化设施,通过植物吸收水体中的富营养化物质,降低污染物浓度,具有造价低、运行成本低、处理效果好和营造水上景观等优点。
(1)生态浮岛中的阳光属于生态系统中的 因素。
(2)美人蕉是亚热带和热带常用的观花植物,因其特有的观赏价值,常被选种于生态浮岛中。美人蕉属于 植物。
(3)图乙表示某河道中部分生物之间的食物关系,图中共有 条食物链,请写出其中一条最短的食物链: :其中水草与藻类争夺阳光、养料等,说明二者之间存在着 关系。
18.阅读下列材料,分析回答问题:
材料一:如图中的两种狐,一种是生活在北极的北极狐,另一种是生活在非洲沙漠中的沙漠狐。
材料二:科学工作者发现,过去20年里,北极冰盖面积减少了,平均厚度从3米减至1.5米;2005年北极冰盖面积为530万平方千米,2007年9月为413万平方千米,创历史新低。这些都表明:地球气候在变暖。
(1)图 所示为北极狐,由两种狐头部某些特征可以说明,生物的形态和生活习性往往与 相适应。
(2)如果地球“变暖”进一步加剧,北极狐的数量将会 。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2.5生物多样性(第一课时)》参考答案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B C D A A D B B B D
1.B
【分析】生物适应环境是指生物为了生存下去,在生活习性或者形态结构上力求与环境保持一致;生物影响和改变环境是指由于生物的存在或者某些活动,使得环境有了改观或变化。
【详解】题干中,仙人掌通过叶子变成刺来减少水分蒸发,茎部肥厚多汁用来储存水分,以及根系发达深入地下汲取水分,体现了仙人掌对沙漠干旱环境的适应能力。同时,其根系固定沙丘、减少风沙流动,为其他生物提供栖息场所等行为又显示出仙人掌对环境的影响。因此,该现象主要体现了生物能适应并影响环境。故B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2.C
【解析】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
【详解】生物圈是地球上的所有生物与其生存的环境形成的一个统一整体,生物圈的范围:以海平面为标准来划分,生物圈向上可到达约10千米的高度,向下可深入10千米左右深处,厚度为20千米左右的圈层,包括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大部和岩石圈的表面;包括森林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农田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淡水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等等,是最大的生态系统。
故选C。
【点睛】掌握生物圈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即能正确答题。
3.D
【分析】保护色指的是动物适应栖息环境而具有的与环境色彩相似的体色,叫做保护色。具有保护色的动物不容易被其他动物发现,这对它躲避敌害或捕猎动物都是有利的。警戒色指的是某些有恶臭或毒刺的动物所具有的鲜艳色彩和斑纹,叫做警戒色。拟态指的是某些生物在进化过程中形成的外表形状或色泽斑,与其他生物或非生物异常相似的状态,叫做拟态。
【详解】毛毛虫:毛毛虫通常具有鲜艳的颜色,这种颜色往往是为了警告捕食者它们可能含有毒素或味道不佳,从而避免被捕食。这种利用鲜艳颜色作为警告信号的适应现象被称为警戒色。
变色龙:变色龙能够根据环境变化自身的颜色,使自己与环境融为一体,从而难以被捕食者发现。这种通过改变颜色来隐藏自己的适应现象被称为保护色。
蜂兰:蜂兰的花朵形态与蜜蜂极为相似,这种形态上的相似性使得它们能够吸引传粉昆虫,同时避免被捕食者误认为是食物。这种利用形态相似性来模仿其他生物以获取某种利益的适应现象被称为拟态。
综上所述,毛毛虫的适应现象属于警戒色,变色龙的适应现象属于保护色,而蜂兰的适应现象则属于拟态。故D符合题意,ABC不符合题意。
故选D。
4.A
【分析】自然界中的生物关系复杂多样,包括共生关系、竞争关系、捕食关系和寄生关系等。这些关系共同构成了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和稳定性,对于维持地球生态平衡具有重要意义。
【详解】A.捕食是指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的现象,歇后语“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描述了捕食者与猎物之间的关系。螳螂捕捉蝉,黄雀在后待机而动,意在捕食螳螂,因此这反映的是生物间的捕食关系,A符合题意。
B.虽然生物之间确实存在竞争关系,但在这个歇后语中并没有体现。竞争关系通常发生在同种或不同种生物之间,为了争夺有限的资源(如食物、空间、配偶)而进行的斗争,B不符合题意。
C.寄生关系是一种生物(寄生者)生活在另一种生物(宿主)的体内或体表,并从这种生物体上摄取养料来维持生活的现象。这个歇后语中没有体现寄生关系,C不符合题意。
D.共生关系是指两种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彼此都为对方提供某种利益。这个歇后语同样没有体现共生关系,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5.A
【分析】食物链书写的原则:食物链中只包含生产者和消费者,不包括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食物链以生产者开始,以最高营养级结束;食物链中的箭头由被捕食者指向捕食者。
【详解】A.“青草→蚱蜢→蛙→蛇”是一条完整的食物链,它表示了青草被蚱蜢食用,蚱蜢被蛙捕食,蛙又被蛇捕食的食物关系,A正确。
B.“蛇→蛙→蚱蜢→青草”中的箭头方向错误,且食物链的起点应该是生产者(青草),而不是消费者(蛇),B错误。
C.“阳光→青草→蚱蜢→蛙→蛇”中包含了非生物成分(阳光),而食物链只包含生产者和消费者这些生物成分,C错误。
D.“蟋蟀→蛙→蛇”的起点不是生产者,而是消费者(蟋蟀),因此也不是一条完整的食物链,D错误。
故选A。
6.D
【分析】生态系统是由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组成的。非生物成分包括阳光、空气、水和土壤等。他们为生物提供能量、营养和生存空间。生物成分包括生态系统中的全部生物。
【详解】树、花、草、属于生产者,虫、鸟、属于消费者,阳光、微风、溪水属于非生物成分。所以文中描述的树、花、草、虫、鸟、阳光、微风、溪水等共同构成的统一整体叫生态系统。
故选D。
7.B
【解析】生物与生物之间的关系常见有:捕食关系、竞争关系、合作关系、寄生关系等。
【详解】竞争:两种或两种以上生物相互争夺资源和空间等;捕食: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寄生:种生物寄居于另一种生物的体内或体表,摄取寄主的养分以维持生活;互利共生:两种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相互依赖,彼此有利。真菌侵入幼虫体内后,使虫体内部组织被破坏,仅残留外皮,而自身可在来年夏季萌发,因此,属于对一方有利而对另一方有害的现象,即寄生。
故选B。
【点睛】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生物与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
8.B
【分析】曲线图中显示“先增加者先减少,后增加者后减少”的非同步性变化,属于捕食关系;其中先到波峰b为被捕食者,后达到波峰a为捕食者。
【详解】A.水稻和稗草是竞争关系,两种生物一种数量增多,另一种生物大量减少或死亡,A错误。
B.食草昆虫和草属于捕食关系,两种生物一种增多(减少),另一种也随着增多(减少),B正确。
C.兔和鼠是竞争关系,两种生物一种数量增多,另一种生物大量减少或死亡,C错误。
D.衣藻和甲藻是竞争关系,两种生物一种数量增多,另一种生物大量减少或死亡,D错误。
故选B。
【点睛】掌握种间关系是本题解题关键。
9.B
【分析】食物链反映的是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所以食物链中不应该出现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食物链的正确写法是: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注意起始点是生产者。
【详解】AC.阳光、微生物不是食物链的成分,AC错误。
B.水草→虾→秋沙鸭,起点是水草,属于生产者,终点是秋沙鸭,属于消费者,能够形成捕食关系,B正确。
D.秋沙鸭→鱼→水草,起点是秋沙鸭,属于消费者;水草属于生产者,箭头应指向捕食者,D错误。
故选B。
10.D
【分析】在生态系统中,能量是沿着食物链传递的,能量沿食物链传递的规律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的,因此越往食物链的末端,能量越少,生物的数量也随着食物链级别的升高减少。可见在一个稳定的生态系统中植物的能量(数量)多于草食性动物中的能量(数量),草食性动物中的能量(数量)多于肉食性动物中的能量(数量)。
根据题图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关系可知,甲乙丙丁构成的食物链是:丙→甲→乙→丁。
【详解】在食物链“丙→甲→乙→丁”中,甲是乙的食物,而丁以乙为食。乙的数量增加,会导致甲被更多的取食,甲的数量会因此下降;而由于甲数量增加,丙作为甲的被捕食者会减少;同时,乙数量的增加也直接支持了丁数量的增加。因此,最终丙和丁的数量增加,甲的数量下降。
故D符合题意,ABC不符合题意。
故选D。
11.(1)温度
(2) 水分 适应
(3)生物能对外界刺激做出反应
【分析】生物的共同特征有:①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②生物能进行呼吸;③生物能排出身体内产生的废物;④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⑤生物能生长和繁殖;⑥生物都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⑦除病毒以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详解】(1)鸟类经常在不同的季节飞往不同的地方(迁徙),主要是为了适应温度的变化,以找到适合它们生存和繁殖的环境。温度的变化是影响鸟类季节性迁徙的重要因素之一。
(2)仙人掌生长在沙漠中,水分是主要影响因素。其叶变成刺状是为了减少水分蒸发,茎膨大是为了储存水分,这些特征都体现了生物对干旱环境的适应。
(3)鸟类受到外界刺激会产生逃跑或飞离的反应,这是生物对环境刺激作出反应的特点,即应激性。
12.(1)鸟
(2) 3/三 植物→鼠→鹰
【分析】1.鸟类的主要特征:体表覆羽;前肢变成翼;有喙无齿;用肺呼吸,气囊辅助呼吸。
2.在生态系统中,生产者与消费者、消费者与消费者之间由于吃与被吃的关系而形成的链状结构叫食物链。
【详解】(1)鹰体表覆盖羽毛,前肢变成翼,有喙无齿,体温恒定,符合鸟类的特征,所以鹰属于脊椎动物中的鸟类。
(2)题图中有3条食物链:植物→鼠→蛇→鹰,植物→鼠→鹰,植物→昆虫→鸟→鹰,其中包含生物种类最少(最短)的一条食物链是:植物→鼠→鹰,这条食物链只包含了3种生物。
13.(1) 5 草→鼠→蛇→鹰
(2) 捕食 竞争
【分析】生态系统是由非生物成分和生物成分两部分组成的,非生物部分包括阳光、空气和水,等等,为生物的生命活动提供物质和能量;生物部分包括生产者--植物(将无机物转化成有机物,将光能转化成化学能),消费者--动物,分解者--细菌、真菌(将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食物链是生态系统中生物之间由食物关系而形成的一种链状结构。
【详解】(1)在生态系统中,不同生物之间由于吃与被吃的关系而形成的链状结构叫做食物链,该食物网中有5条食物链即:草→兔→鹰、草→兔→狐、草→鼠→狐、草→鼠→鹰、草→鼠→蛇→鹰。其中最长的食物链是草→鼠→蛇→鹰。
(2)鹰和蛇都以鼠为食,所以鹰和蛇的关系是竞争关系,又因为鹰也以蛇为食,所以鹰和蛇的关系又是捕食关系,所以鹰和蛇的关系既是竞争关系,又是捕食关系。
14.(1) 食物网 竞争
(2)森林生态系统
【分析】(1)在生态系统中,不同生物之间由于吃鱼被吃的关系而形成的链状结构叫做食物链。
(2)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而生物部分由生产者(主要是绿色植物)、消费者(主要是动物)和分解者(主要是腐生的细菌和真菌)组成,非生物部分有阳光、空气、水、温度、土壤(泥沙)等。
【详解】(1)在生态系统中,不同生物之间由于吃鱼被吃的关系而形成的链状结构叫做食物链。食物链彼此交错形成食物网。图中D蛇与F鹰之间除了捕食关系外,D蛇与F鹰都吃E青蛙,二者又存在竞争关系。
(2)一个生态系统中动植物的种类越多,食物网就越复杂,生态系统越复杂,森林生态系统具有明显的分层结构,分为乔木层、灌木丛、草本层和地被物层,为多种动植物营造了良好的栖息环境,因此森林生态系统是陆地上最复杂的生态系统。
15.(1)光照、土壤、空气
(2) 竞争 捕食
(3)杂草→鸭,杂草→昆虫→鸭,水稻→昆虫→鸭
【分析】(1)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包括阳光、空气、水、温度等,生物部分由生产者(植物)、消费者(动物)和分解者(细菌、真菌)组成。
(2)食物链反映的是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所以食物链中不应该出现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食物链的正确写法是: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注意起始点是生产者。
【详解】(1)非生物因素包括:光、温度、水、空气、土壤等。因此影响水稻的生态因素中,非生物因素除水、温度外,还有光、土壤、空气等。
(2)从图中可知,青蛙与鸭都以昆虫为食,二者是竞争关系;昆虫以水稻为食,二者属于捕食关系。
(3)在生态系统中,不同生物之间由于吃与被吃的关系而形成的链状结构叫做食物链。在该生态系统中含有鸭的食物链为:杂草→鸭,杂草→昆虫→鸭,水稻→昆虫→鸭。
16.(1)植物→人类
(2)人类
(3)生物圈
【分析】(1)生态系统是指在一定地域内生物与环境形成的统一的整体。生态系统的组成包括非生物部分和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有阳光、空气、水、温度、土壤(泥沙)等;生物部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
(2)食物链中只包含生产者和消费者,不包括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食物链以生产者开始,以最高营养级结束;食物链中的箭头由被捕食者指向捕食者。
【详解】(1)食物链反映的是生态系统中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的食物关系,所以食物链中不应该出现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食物链的正确写法是: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注意起始点是生产者。图中其中的一条食物链是:植物→人类。
(2)在生态系统中,有害物质可以通过食物链在生物体内不断积累,其浓度随着消费者级别的升高而逐步增加,这种现象叫生物富集。食物链中最顶端的捕食者,有毒物质残留量最高,此食物网中最顶端的是人类,因此微塑料可能会在人类体内浓度最高。
(3)生物圈是地球上所有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总称,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
17.(1)非生物
(2)被子
(3) 4 水草→水生昆虫→白鹭/藻类→虾→白鹭 竞争
【分析】生态系统由非生物成分和生物成分两部分组成。非生物成分包括阳光、空气、水、土壤等。根据获得营养和能量的方式,生物成分又可以划分为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
【详解】(1)生态系统由非生物成分和生物成分两部分组成,生态浮岛中的阳光属于生态系统中的非生物因素。
(2)美人蕉是亚热带和热带常用的观花植物,因为其能开花,所以属于被子植物。
(3)食物链反映的是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所以食物链中不应该出现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食物链的正确写法是: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注意起始点是生产者。图乙表示某河道中部分生物之间的食物关系,该图中共有4条食物链,分别是水草→水生昆虫→白鹭、水草→水生昆虫→鱼→白鹭、藻类→虾→鱼→白鹭、藻类→虾→白鹭,其中最短的一条是:水草→水生昆虫→白鹭或藻类→虾→白鹭。其中水草与藻类争夺阳光、养料等,说明二者之间存在着竞争关系。
18.(1) B 环境
(2)减少
【分析】本题以图文材料设置两道试题,涉及北极狐的判读,影响动物数量的因素等相关内容,考查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
【详解】(1)一只是生活在北极的北极狐,一只是生活在非洲沙漠中的沙漠狐。北极气候寒冷、温度很低,狐为了适应环境减少热量的散失,因此北极狐耳朵小、短(热量不易散失);沙漠温度高,为了散失热量降低体温,因此沙漠狐耳朵大、长。故图B是北极狐。
(2)如果地球“变暖”进一步加剧,北极地带的气温将升高、冰将消失,北极狐将不再适应环境,数量减少甚至灭绝。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