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课 民间面塑 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面塑艺术,感受我市民间面塑艺术特点。
2.尝试运用揉、捏、剪、挑等方法塑造一个自己喜欢的属相形象。
3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培养学生热爱家乡文化和保护家乡文化遗产的意识。
2学情分析
现阶段是小学阶段比较重要的阶段。学生对与美术充满了兴趣,但是学生贪玩好动,注意力不集中,缺少认真、严谨、踏实的精神。
3重点难点
了解面塑艺术,掌握豆面面塑制作的基本方法,并试着塑造一个自己喜欢的形象。
揉、捏、剪、挑、压等不同技法的实际应用。
4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今天老师很高兴能来和大家一起上这节课,看我给你们带来了什么礼物,看看这是什么?
(出示课前准备好的十二生肖作品)
生:兔子、老虎、蛇……
师:把他们放在一起又是什么呢?
生:十二生肖
师:你知道我们会在什么时候用到它呢?
生:正月十五
师:同学们说得真棒,这些生肖就是正月十五用来祭念祖先、思念亲人、祈求平安用得。
师:知道它们是用什么做得吗?
生:面……
师:同学们真聪明,它们啊就是用豆面做得。所有又叫豆面灯。这就是我们这节课所学的民间面塑。
二、新授
板书——民间面塑
师:豆面面塑是民间面塑的一种,更是民间特有的文化,至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啦。
师:豆面灯不仅只有这十二种小动物的造型,还有其他丰富多彩的造型,让我们看一下大屏幕
(课件展示)
师:看了这么多得作品,那你知道他们是怎么样做吗?
师:好,老师先教大家怎样制作十二生肖之首小老鼠。先看看制作豆面灯的工具吧。
(豆面、塑刀)
师:在用面塑刀的时候注意安全,不要伤到自己和其他小朋友
师讲解并制作可爱的小老鼠
1.首先,我们拿出一块豆面,把它抟光滑
2.搓出老鼠的身体形状
3.用手捏出它的造型
4.再用塑刀挑出耳朵
5.再做出它们的眼睛
师:这样一只小老鼠就做好了,那你们想想,刚才老师制作小老鼠的时候都用了哪些方法呢?让老师告诉大家……
(出示课件制作方法)
师:老师刚才为大家做了十二生肖之首——老鼠,接下来老师希望你结合制作小老鼠的方法去尝试做你自己喜欢的生肖,大家想试试吗?
生:想
师:请每组的小组长上来领一个小组同学喜欢的生肖回去观察,并用豆面制作你喜欢的生肖吧。
三、学生创造
学生制作,教师巡回指导,及时把不懂的问题提出并解决
四、作品展示评价
在即将完成的时候教师拍手叫停:“把大家做好的作品展示到台上来,跟大家分享吧!”
师:指出一个面塑作品,问:“这是谁做得啊?你能说说你是怎样做得吗?”
师:谁来说下他们制作的是什么啊?
生:马、牛、鸡……
师:大家做得真好看,真像。那剩下时间我们来点燃蜡烛和这些可爱的十二生肖合影吧!
课件33张PPT。民间面塑你知道图中的叔叔在干什么吗?生活中有没有见过这样场景?面塑简介面塑起源面塑功能人生礼仪风俗与面塑面塑选择面塑代表面塑制作能否食用面塑简介当今面塑称之为艺术,并且以它绝美的身姿倍受世人青睐,这正是因为它所注入的世代文化的积淀和创作者绝无的功利思想的热情和才思,使得它成为一种出于俗而脱于俗的朴素文化。也正是借助于世代少有的“重视”,且落身于广大的民间,才使得它有了条件自由地按照自身规律生存和发展,有了它少受污染的乡间特色,才得以在今天的雅俗文化对流中以其独特、完整的形象俏立于民间艺术之林。 你知道民间“面塑”艺术的起源吗?春节民俗民间面塑:源于先秦而成型于汉代的中国节日风俗,是人类认识自然和征服自然的积淀物。春节是人们对物候历法认识上的一个关键节日,所以对春节的祭祀活动显得尤其隆重,精美的面塑随着人们的心理需求应运而生,并成为节日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 面塑功能春节民间面塑的主要功能是对天、地、神的祭祀和祈祷,是追求丰衣足食,万事如意的生活理想的体现。春节的面塑在造型意识上,大多是抽象性的、信仰性的、理想性的。供奉天地的叫枣山,祭供灶神的叫饭山、花糕,形制都较大,谓之米面成山,晋南传说是为纪念大禹治水而作的。祖灵前一只面羊为牲祭之俗,以表虔诚之意。长辈送儿孙后辈“钱龙”意在引钱龙入府、招财进宝,……另有各种点彩的带花馍馍,便是酬宾待客访亲探友的讲究礼物。 面塑选择晋北人家供神所用枣山是颇为讲究的,这是因为它是作为一种祭物而出现的。人们认为它有着某种超于自我的神秘力量,是人与神的交流桥梁。制作时把发好的面擀成大三角形,上面铺一层红枣,再将面做成盘云、盘龙、盘兔、如意纹样,间或点缀以连理、元宝、下山虎、上山鹿、瓜果之类,以五谷杂粮点睛镶鼻,蒸出锅来,绵颖憨实,洁白的面与深红的枣、五彩的粮、豆形成色彩上整体的对比效果。大年初一迎神之时供于神位之前是说米面成山,表达一种丰衣足食的美好愿望。一些地方还要在旺火上燃点柏柴,烤食花馍,谓之避邪馍馍,保一年无灾无病,平安吉利。晋南面花中还有“五子登科”、“巧公巧母”、“万事如意”等造型。
无论是枣山、饭山还是花糕,可说是在这一隆重的节日中,乡间的百姓们自己创作的一种心灵崇拜物,一种寄托心愿的方式。至于钱龙,则是一种类似于蟾的三足想象动物,表达民众一种向往富裕的思想。有些地方在腊月廿三祭灶时还要灶马灶鸡等作为供奉。这些供物既是供品又是崇拜物,实质上仍是食品,未了总要分而食之的。正是这些复合性功能使它成为一种最易普及、最易传承的艺术形式。 人生仪礼风俗与面塑面塑在人生仪礼中一般是以食的面目出现的,只是把它赋予了一种文化和宗教的意味,使其具有一种复合的价值,从而成为研究民间文化的一种不可忽视的资料。 这是小宝宝满月
时,由姥姥家捏制
的面花。椭圆面圈
上放置精美花卉和
十二属相的面塑,
即为“囫囵”,寓意
孩子健康成长。 寿桃形面花又称“喜馍”或“寿馍”,寓意老人健康长寿,是在老人寿辰时制作的。面塑代表一般风俗中的面塑
忻州面塑
绛州面塑
一般风俗中的面塑民俗使生活充满了神秘和乐趣。大的如岁时仪礼的活动若比作人们生活的节奏高潮的话,一般的交往礼仪活动自然使每时每刻的生活变得丰富多彩,面塑的参与是必不可少的。 一般风俗中的面塑 忻州面塑 忻州面塑,是流传于这个地域内的民间传统艺术活品它深藏于民间、扎根于民间,成为当地的工艺品之一。
忻州一带地域内,春节期内要敬神蒸供。春节前,把发好的面团,捏制成佛手、石榴、莲花、桃子、菊花、马蹄等各种形状的供物。通称之为“花馍”。 忻州面塑绛州面塑 绛州,即今日新绛县,是晋南平原上的一个县份。这一带历史上盛产小麦,一直是山西省小麦、棉花产地。所以,逢年过节,这里的家家户户都要用上等的小麦磨成面粉,捏制出千姿百态的面塑欢渡节日。由于这里的面塑注重彩色点染,花色绚丽,所以当地人称之为“花馍”。
绛州花馍,造型比较夸张,塑造造型别致,尤其以“走兽花馍”最为出色。 绛州面塑 面塑欣赏 在我国的陕西、河北、山西等地,几乎人人都是制作礼馍、面花
的高手,其尤是年长的奶奶,技艺更是高超。面人欣赏面塑制作面塑配方
我这里有几个配方,好多年了,分别取自多处:
1、面粉250g 、糯米粉50g、食盐25g、防腐剂15g 、甘油25g、开水300g
所有原料放在盆中拌匀,将开水均匀浇烫。并不停搅拌把面揉均,蒸45分钟至熟,揉匀放凉,保鲜膜包裹醒面最短一周,加色即可。这里要提醒面团必须醒到才可使用。
2、面粉1斤 糯米粉2两 加水和好,煮好后一边和面一边加入盐半两,甘油适量再和面,放笨酚(要带橡皮手手套!有毒)。也可以用硼酸、水杨酸等,颜料用广告颜色。
3、冬季和面的配方为:精面粉1500克、糯米粉1000克、精盐200克、防腐剂100克、香油250克。
其制作手法为,将面粉、糯米粉、精盐、防腐剂放在盆中和匀,再徐徐倒入开水并用筷子搅拌,然后将面团反复揉搓,直至达到“三光”效果。面光、手光、盆光 。用手将面团压成薄片,上笼蒸约45分钟取出来,迅速将面片与香油揉和均匀,再放入塑料袋中,用毛巾裹好,放置24小时至面团静置后,即可用广告色进行调色用。
制作面塑,和面是关键之一。制作面塑的和面与制作面点不同,前者需要考虑面团在可塑性、防腐性等方面的要求。 在我国的明清时期,出现了专门的捏”面人“的师傅,他们沿街叫卖,那些彩色的面人儿逐渐就成了专供欣赏的民间面塑工艺。
”面人“的形象一般多是传统戏曲、民间传说、神话故事、儿童卡通中的人物以及十二生肖和其他动物。
面塑艺人们通过揉、搓、挤、压、团、挑、按、拨等造型技巧,用彩色的面团(有时还要用羊毛、羽毛、丝线、棉花等材料,来制作人物的胡须、头发、冠顶之类),顷刻之间,就把千姿百态的人物、动物形象完成了!面人妙肖传神、活灵活现,令人赞叹不已!
这些是面塑工具简单的面花制作工艺卷夹捏画好看的面塑能不能吃呀?有些蒸制出的面花、面馍是可以吃的,但不是所有面花都能吃哦!添加了彩色颜料和防腐剂的面人是不能吃的!谢谢观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