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几种重要的盐(第一课时)
一、选择题
1.下列有关盐的用途的说法错误的是( )
A.氯化钠可用于生活调味 B.亚硝酸钠可用于代替食盐腌渍食品
C.小苏打可用于焙制糕点 D.碳酸钠可用于玻璃、造纸、纺织、洗涤等工业
2.下列物质的名称、化学式、俗称对应不正确的是( )
A.氢氧化钠;NaOH;烧碱
B.氢氧化钙;Ca(OH)2;石灰石
C.氯化钠;NaCl;食盐
D.碳酸钠;Na2CO3;纯碱
3.“体验蛋雕艺术,传承非遗文化”。已知蛋壳的主要成分是,下列调味品中可以在蛋壳表面“雕花”的是( )
A.食盐水 B.白酒 C.白醋 D.蔗糖水
4.Na2CO3的水溶液呈碱性,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在溶液中Na2CO3会电离出OH
B.向Na2CO3溶液中滴加盐酸后溶液的pH会升高
C.Na2CO3溶液中存在OH-
D.向Na2CO3溶液中滴加紫色石蕊试液后溶液显红色
5.生物检紫表常用于鉴定生物的种类。小实参照二歧分类检索表制作了碳酸钙、氯化钠、硫酸铜、碳酸钠四种固体的物质检索表(如图所示)。则表示碳酸钠的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6.中国丝绸有几千年的历史传承。古代染坊常用某种“碱剂”来处理丝绸,该“碱剂”常从草木灰中提取,其主要成分是一种盐,这种“碱剂”可能是( )
A.氯化钠 B.氢氧化钠 C.石灰水 D.碳酸钾
7.小塘在实验室用石灰石和稀盐酸制取二氧化碳,向所剩澄清废液中逐滴加入过量某X溶液,溶液的随滴入X的量的变化关系如图所示,则X可能是( )
A.硫酸 B.碳酸钠 C.氢氧化钠 D.氢氧化钙
8.蒸馒头时,碱面(主要含Na2CO3)放多了会发黄。为除去过多的碱面,做馒头时可加入适量( )
A.黄酒 B.食盐 C.食醋 D.白糖
9.向一定质量的和HCl的混合溶液中逐滴加入溶液,并振荡。反应过程中溶液质量随加入溶液质量的变化情况如图。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ab段对应的实验现象是有沉淀生成
B.bc段对应的实验现象是有气泡生成
C.从b点到c点,溶液的pH保持不变
D.从c点到d点,溶液中NaCl的质量逐渐增大
10.某锥形瓶中含有碳酸钠和氢氧化钠的混合液50g,向其中加入溶质质量分数为9.8%的稀硫酸,瓶中溶液质量与加入的稀硫酸质量的关系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反应至B点时,锥形瓶中溶液质量为100g
B.反应至C点时,锥形瓶内溶液中硫酸钠的质量为14.2g
C.若向D点对应的溶液中滴加紫色石蕊试液,溶液变红色
D.整个过程溶液中氢元素质量的变化大致与溶液质量变化一致
二、填空题
11.在牙膏中加入轻质粉末做摩擦剂。工业上可用下图所示的方法生产轻质碳酸钙,请写出反应①②③的化学方程式:
① ;② ;③ ;
12.图中的几种物质是常见的盐,请回答下列问题。
(1)在碳酸钠溶液中滴入氯化钙溶液,现象是 。
(2)碳酸钙、碳酸钠均能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是因为碳酸钙、碳酸钠中均含有 (写离子符号)。
(3)将四种盐的固体放入水中,可以判定是硫酸铜的证据是 。
13.根据表中信息,回答下列问题。
清洁剂名称 洁厕灵 彩漂液漂 白水
功能 清除污垢,除异味 漂洗衣物,使色彩鲜艳 漂除衣物污渍
有效成分 HCl NaClO
(1)三种清洁剂的有效成分中,属于盐的是 (化学式)。
(2)大理石上的污垢不能用“洁厕灵”清洁的理由是 (化学方程式)。
14.“宏观一微观一符号”是化学独特的表示物质及其变化的方法。请用这一方法来完成对性质的研究。
【宏观现象】在烧杯中先装入少量的粉末,再加入适量的稀盐酸溶液,可以观察到的现象是
【微观解释】我们可用如图的模型解释该反应的微观过程,则代表的微粒为 。
【符号表达】请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15.学习了灭火的原理后,小宁便对各种灭火器产生了兴趣,通过请教老师得知利用实验室的器材和药品可以自制小型泡沫灭火器,其原理如图所示:
(1)请写出图中所涉及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2)泡沫灭火器工作时能喷射出大量二氧化碳及泡沫,根据所学知识,试分析泡沫灭火器的灭火原理 。
(3)老师提醒利用家中的一些调味品也可以完成简易泡沫灭火器的制作,则小宁应选择食醋和______。
A.蔗糖 B.小苏打 C.淀粉
16.有一包固体粉末,可能是CaCO3、Na2SO4、CuSO4、NaCl中的一种或多种,取一定量上述固体粉末,加足量水溶解,得到蓝色澄清溶液,则原固体粉末中一定有 ,一定没有 ,可能有 。
17.洗衣史上的第一个奇迹发生在公元前600年,当时腓尼基人把山羊脂和草木灰混在一起造就了最原始肥皂,也就是洗衣皂。已知草木灰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钾(它的溶液呈碱性),小科做了如图实验,请回答下列问题:
(1)C试管中实验现象 ,请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2)实验结束后,同学们将A、B、C三支试管中的所有物质倒入同一个洁净烧杯中,静置一段时间后,观察到烧杯底部有白色沉淀,上层为无色透明的溶液。无色溶液中除酚酞外,一定含有的溶质是 (填化学式)。
18.有一包粉末,是中的一种或几种。为确定其组成,现进行以下实验,各步骤均已充分反应。
①取一定质量的粉末,加足量水搅拌后过滤,得到白色沉淀和无色溶液。
②取步骤①得到的溶液于试管中,加入足量稀盐酸,得到无色气体和无色溶液。
(1)固体粉末中一定存在 ,一定不存在 。
(2)为确定可能含有的物质,还需要进行的实验为 。
三、解答题
19.某实验小组为测定食盐样品(含氯化钙杂质)中氯化钠的质量分数,进行如下实验:将80克食盐样品平均分成4份,分别加入4个烧杯中,各加入80克水溶解后,向每组中加入不同质量的相同浓度的碳酸钠溶液,充分反应后过滤、洗涤、干燥,称量生成的沉淀质量。实验数据如下表所示:
实验组数 一 二 三 四
加入碳酸钠溶液的质量/克 10 20 30 40
产生的沉淀质量/克 0.8 1.6 2.0 2.0
(1)由表格数据可知,实验中氯化钙被完全反应的组有 。
(2)计算该食盐样品中氯化钠的质量分数 。
(3)计算第三组反应后所得溶液中氯化钠的质量分数。 (精确到0.1%)
20.小常发现实验室有一份在空气中潮解变质的氢氧化钠样品,欲知其组成成分。现取样品9.3g向其中逐渐加入一定质量分数的稀硫酸,产生气体质量与滴入稀硫酸的质量关系如图所示。试计算:
(1)产生二氧化碳气体的质量为 g。
(2)求样品中碳酸钠的质量。
(3)当硫酸加到134.9g时,求所得溶液的溶质的质量分数。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1.6几种重要的盐(第一课时)》参考答案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B B C C C D B C C D
1.B
【详解】A、氯化钠具有咸味,可用于生活调味,选项正确;
B、亚硝酸钠有毒性,不可用于代替食盐腌渍食品,选项错误;
C、小苏打可用于焙制糕点,选项正确;
D、碳酸钠可用于玻璃、造纸、纺织、洗涤等工业,选项正确,故选B。
2.B
【详解】A、氢氧化钠俗称火碱、苛性钠,化学式为NaOH,选项正确;
B、氢氧化钙的俗称是熟石灰或消石灰,化学式为Ca(OH)2,石灰石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选项错误;
C、氯化钠的俗称是食盐,化学式为NaCl,选项正确;
D、碳酸钠俗称纯碱,其化学式为Na2CO3,选项正确;
故选B。
3.C
【分析】碳酸钙难溶于水。
【详解】A、碳酸钙不能与食盐水反应,故选项错误;
B、碳酸钙不能与白酒反应,故选项错误;
C、碳酸钙能与白醋中的醋酸反应生成醋酸钙、水和二氧化碳,可以在蛋壳表面“雕花”,故选项正确;
D、碳酸钙不能与蔗糖水反应,故选项错误。
故选C。
4.C
【详解】A、Na2CO3液水后解离出Na+和,不会解离出OH ,选项错误;
B、盐酸呈酸性,向Na2CO3溶液中滴加盐酸后,溶液的酸性增强,溶液的pH会降低,选项错误;
C、Na2CO3溶液中存在OH-,使溶液呈碱性,选项正确;
D、Na2CO3溶液呈碱性,向Na2CO3溶液中滴加紫色石蕊试液后溶液显蓝色,选项错误;
故选C。
5.C
【分析】将特征不同的一群物质用一分为二的方法,逐步对比排列,进行分类,称为二歧分类法。
【详解】碳酸钠溶于水,溶液无色,与盐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故碳酸钠在物质检索表中的位置是:1a加水能溶解→2a溶液呈无色→3a加入盐酸出现气泡,即为丙。
故选C。
6.D
【详解】A、氯化钠属于盐,水溶液显中性,不能用于处理丝绸,故选项错误;
B、氢氧化钠是由钠离子和氢氧根离子构成的,属于碱,不属于盐,故选项错误;
C、石灰水是氢氧化钙的水溶液,氢氧化钙是由钙离子和氢氧根离子构成的,属于碱,不属于盐,故选项错误;
D、碳酸钾是由钾离子和碳酸根离子构成的化合物,属于盐,且水溶液显碱性,故选项正确。
故选D。
7.B
【分析】碳酸钙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溶液的起点小于7,所以溶液显酸性,所以原残余溶液中溶质的成分是:HCl、CaCl2;由图可以看出,当加入X物质时,遇到盐酸会反应,之后随着盐酸的消耗,加入物质能够与氯化钙反应,但是对应生成物必须是中性的,而继续加入X,溶液显碱性,所以加入物质不能是碱,但是却显碱性;
【详解】A 、若加入硫酸,硫酸与氯化钙不反应,硫酸与可能存在的盐酸也不反应,且硫酸溶液呈酸性,加入硫酸后溶液pH会减小,而不是图中先增大,再不变,最后继续增大,X不可能是硫酸,不符合题意;
B、废液中有盐酸,碳酸钠先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随着反应进行,盐酸被消耗,酸性减弱,pH增大;当盐酸完全反应后,碳酸钠与氯化钙反应生成氯化钠和碳酸钙,此时溶液为中性(pH=7);继续加入碳酸钠溶液,碳酸钠溶液显碱性,pH大于7,会继续增大,符合图中pH变化情况,X可能是碳酸钠,符合题意;
C、废液中有盐酸,氢氧化钠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随着反应进行,盐酸被消耗,酸性减弱,pH增大;当盐酸完全反应后,若继续加入氢氧化钠溶液,溶液pH会大于7,不会出现先增大,再不变,最后继续增大的情况,X不可能是氢氧化钠,不符合题意;
D、废液中有盐酸,氢氧化钙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和水,随着反应进行,盐酸被消耗,酸性减弱,pH增大;当盐酸完全反应后,若继续加入氢氧化钙溶液,溶液pH会大于7,不会出现先增大,再不变,最后继续增大的情况,所以X不可能是氢氧化钙,不符合题意。
故选B。
8.C
【详解】碱面(主要含Na2CO3)不与黄酒(含有乙醇)、食盐(主要成分是氯化钠、白糖(主要成分是蔗糖)反应,碱面可与酸反应,食醋属于酸,为除去过多的碱面,做馒头时可加入适量食醋,故选C。
9.C
【分析】向一定质量的CaCl2和HCl的混合溶液中逐滴加入Na2CO3溶液,并振荡,稀盐酸会先和碳酸钠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随着碳酸钠的加入,碳酸钠再与氯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氯化钠。
【详解】A、ab段对应的实验现象是有气泡生成,故说法错误;
B、bc段对应的实验现象是有沉淀生成,故说法错误;
C、从b点到c点,碳酸钠和氯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氯化钠,所以溶液的pH逐渐不变,故说法正确;
D、c点物质间已完全反应,所以从c点到d点,溶液中NaCl的质量不变,故说法错误。
故选C。
10.D
【分析】碳酸钠和氢氧化钠的混合物加入稀硫酸,碳酸钠和氢氧化钠都会与硫酸反应,且氢氧化钠先与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钠和水,碳酸钠后与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钠、水和二氧化碳。由图可知,B点表示氢氧化钠与硫酸恰好完全反应,C点表示碳酸钠与硫酸恰好完全反应。
【详解】A、反应至B点时,表示氢氧化钠与硫酸恰好反应,生成硫酸钠和水,反应中没有气体和沉淀生成,所以锥形瓶中溶液质量为50g + 50g= 100g,故正确;
B、C点表示硫酸与氢氧化钠和碳酸钠恰好完全反应。
设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硫酸钠质量为x,碳酸钠反应生成硫酸钠质量为y
故生成硫酸钠的总溶质质量为7.1g+7.1g=14.2g。故正确;
C、D点表示硫酸过量,溶液显酸性,若向对应的溶液滴加紫色石蕊试液,溶液变红色,故正确;
D、过程中溶液中增加的氢元素质量,全部来自稀硫酸,所以整个过程溶液中氢元素质量的变化不会有折点,故错误。
故选: D。
11. CaO+H2O=Ca(OH)2 CO2+Ca(OH)2=CaCO3↓+H2O
【详解】石灰石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在高温煅烧的条件下分解为氧化钙和二氧化碳,反应①的化学方程式:
生石灰与水反应生成熟石灰,反应②的化学方程式:CaO+H2O=Ca(OH)2
氢氧化钙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钙白色沉淀和水,反应③的化学方程式:CO2+Ca(OH)2=CaCO3↓+H2O。
12.(1)有白色沉淀生成
(2)
(3)溶液显蓝色
【详解】(1)碳酸钠和氯化钙溶液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氯化钠,现象是有白色沉淀生成。
(2)碳酸钙、碳酸钠中均含有碳酸根离子,其离子符号为:。
(3)硫酸铜溶液显蓝色,碳酸钠、氯化钠溶液显无色,碳酸钙不溶于水,将四种固体放入水中,可以判定是硫酸铜的证据是溶液显蓝色。
13.(1)NaClO
(2)
【详解】(1)NaClO是由金属离子和酸根离子组成的化合物,属于盐;
(2)大理石上的污垢不能用“洁厕灵”清洁的理由是碳酸钙与盐酸发生了反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14. 粉末逐渐消失,有气泡生成 H2O/水分子 Na2CO3+2HCl=2NaCl+H2O+CO2↑
【详解】碳酸钠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在烧杯中先装入少量的碳酸钠粉末,再加入适量的稀盐酸溶液,观察到粉末逐渐消失,有气泡生成,故填粉末逐渐消失,有气泡生成;
碳酸钠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在烧杯中先装入少量的碳酸钠粉末,再加入适量的稀盐酸溶液,反应后溶液中的微粒有钠离子、氯离子和水分子,则图中微粒X为水分子,故填H2O或水分子;
碳酸钠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故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写为:Na2CO3+2HCl=2NaCl+H2O+CO2↑。
15.(1)Na2CO3+2HCl=2NaCl+H2O+CO2↑
(2)气体和液体从灭火器中喷出,覆盖在可燃物表面,隔绝了空气
(3)B
【详解】(1)碳酸钠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水、二氧化碳,则图中所涉及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Na2CO3+2HCl=2NaCl+H2O+CO2↑。
(2)泡沫灭火器工作时能喷射出大量二氧化碳及泡沫,根据所学知识,试分析泡沫灭火器的灭火原理是:气体和液体从灭火器中喷出,覆盖在可燃物表面,隔绝了空气。
(3)A. 蔗糖不能与食醋发生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此选项不符合题意;
B. 小苏打能与食醋发生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此选项符合题意;
C. 淀粉不能与食醋发生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此选项不符合题意。
故选B。
16. 硫酸铜/CuSO4 碳酸钙/CaCO3 硫酸钠、氯化钠(或Na2SO4、NaCl)
【详解】取一定量上述固体粉末,加足量水溶解,得到蓝色澄清溶液,说明其中肯定含有CuSO4;因为碳酸钙为白色沉淀,所以肯定不含有CaCO3;由于Na2SO4、NaCl不与CuSO4发生反应,不影响实验现象,所以可能含有Na2SO4、NaCl。
17.(1) 出现白色沉淀 K2CO3+Ca(OH)2=2KOH+CaCO3↓
(2)KCl
【详解】(1)C试管中有白色沉淀产生,是因为碳酸钾和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氢氧化钾,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K2CO3+Ca(OH)2=2KOH+CaCO3↓;
(2)实验结束后,同学们将A、B、C三支试管中的所有物质倒入同一个洁净烧杯中,静置一段时间后,观察到烧杯底部有白色沉淀,说明溶液中不含有盐酸,上层为无色透明的溶液,说明溶液不显碱性,即溶液中不含有碳酸钾、氢氧化钾、氢氧化钙。无色溶液中除酚酞外,一定含有的溶质是反应生成的KCl。
18.(1) 碳酸钙、碳酸钠(或CaCO3、Na2CO3) 氯化铁/FeCl3
(2)向步骤①得到的溶液中加入足量氯化钙,静置,取上层清液滴加酚酞,溶液变红色,说明含有氢氧化钠,溶液不变色,说明不含氢氧化钠(合理即可)
【详解】(1)碳酸钙难溶于水,氯化铁在溶液中显黄色,碳酸钠和盐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
①取一定质量的粉末,加足量水搅拌后过滤,得到白色沉淀和无色溶液,所以样品中一定含有碳酸钙(或CaCO3),一定不含氯化铁(或FeCl3);
②向步骤①得到的溶液中加入足量稀盐酸,得到无色气体和无色溶液,所以样品中一定含有碳酸钠(Na2CO3),可能含有氢氧化钠;
(2)根据上述分析可知,一定存在碳酸钠,可能含有氢氧化钠,碳酸钠、氢氧化钠都显碱性,碳酸钠对氢氧化钠的检验会产生干扰,因此在检验碳酸钠溶液中是否存在氢氧化钠时,应先用足量的中性溶液(如可溶性的钡盐、钙盐)检验碳酸钠存在,并完全除去碳酸钠,再检验氢氧化钠的存在;为确定可能含有的物质,需做的实验为:向步骤①得到的溶液中加入足量氯化钙,静置,取上层清液滴加酚酞,溶液变红色,说明含有氢氧化钠,溶液不变色,说明不含氢氧化钠。
19.(1)三、四
(2)解:设食盐样品中氯化钙的质量为x,生成氯化钠的质量为y
= x=2.22g
= y=2.34g
食盐样品中氯化钠的质量=20g 2.22g=17.78g
食盐样品中氯化钠的质量分数=×100%=88.9%
答:食盐样品中氯化钠的质量分数为88.9%。
(3)解:第三组反应后所得溶液中氯化钠的质量=20g 2.22g+2.34g=20.12g
第三组反应后所得溶液=20g+80g+30g 2.0g=128g
第三组反应后所得溶液中氯化钠的质量分数=×100%≈15.7%
答:第三组反应后所得溶液中氯化钠的质量分数为15.7%。
【详解】(1)由图中的实验一、二可知,10g碳酸钠溶液反应后生成0.8g沉淀,实验三加入碳酸钠溶液的质量为30g,生成的沉淀的质量为2.0g,小于2.4g,则氯化钙完全反应,即实验中氯化钙被完全反应的组有三、四,故填三、四。
(2)见答案。
(3)见答案
20.(1)2.2
(2)设样品中含有碳酸钠的质量为x。
x=5.3g
答:样品中碳酸钠的质量为5.3g。
(3)当硫酸加到134.9g时,硫酸与氢氧化钠和碳酸钠恰好完全反应,设硫酸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的硫酸钠质量为y,与碳酸钠反应生成的硫酸钠质量为z
所得溶液的溶质的质量分数为:
答:当硫酸加到134.9g时,所得溶液的溶质的质量分数为10%。
【详解】(1)由图可知,产生二氧化碳的质量为2.2;
(2)见答案;
(3)见答案。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