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广东省河源市紫金县七年级下学期7月期末历史试题(扫描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4-2025学年广东省河源市紫金县七年级下学期7月期末历史试题(扫描版,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7-04 14:03:20

文档简介

机密大启用前
2024一2025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综合测评
七年级历史
本试卷共8页,33小题,满分100分。考试用时80分钟。
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将自己的学校、姓名和准考证
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条形码粘贴处”。
2.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
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
试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
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
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4.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
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下图是隋朝时期长安到洛阳一带粮仓分布示意图。这反映出
A隋朝完成全国统一
B.大运河促进了粮食运输
C.农业技术取得进步
D.水利工程加速隋朝灭亡
七年级历史试卷第1页(共8页)
2.下图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演变示意图。这说明科举制
察举制
九品中正制
科举制

汉朝
魏晋南北朝
隋唐
A,是选官制度的创新
B.扩大了官员选拔的范围
C.削弱了皇帝的权力
D.有利于维持社会的安定
3.唐太宗曾说:“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拳其身,犹割胫(jig)以啖(dàn)
腹,腹饱而身毙。”这反映了唐太宗
()
A.具有民本思想
B.重视制度创新
C.缔造开元盛世
D.能够虚心纳谏
4.据统计,唐朝长安城约有一百五六十万居民,而各国侨民约占总数的2%左右。长安成
为各族人民聚居、各国侨民往来的共同家园。这说明,唐朝长安城
()
A.国际化程度高
B.市政管理松散
C.城市布局规整
D.实行坊市制度
5.拉萨大昭寺是松赞干布主持修建的一所藏传佛教寺院,寺内绘制有大型壁画《文成公主
进藏图》。由此可见,大昭寺
A.体现了西域风情
B.是汉藏交流的见证
C.推动了外交发展
D.仅仅具有宗教功能
6.唐朝时期,鸿胪(①)寺专门掌管接待外国宾客。朝贡使奉献的朝贡物品,都先送到鸿胪
寺估价,再根据估价确定回赐物品。这反映出
()
A.中国造船技术的高超
B.政府重视外交工作
C.唐朝国力领先于世界
D.民族政策十分开明
7.下列资料卡片是对某一历史人物的信息归纳。该人物是
陈桥兵变
黄袍加身
结束五代
局部统一
A.黄巢
B.赵匡胤
C.朱温
D.宋太宗
8.北宋科举平均每年录取的人数是唐代的5倍多,考中进士的读书人,不仅享有优厚待
遇,还能快速升迁,人们形容为“满朝朱紫贵,尽是读书人”。这种情况出现的原因是
(
A.冗官冗兵严重
B.崇文抑武方针
C.对外战争频繁
D.考试难度降低
七年级历史试卷第2页(共8页)广东省河源市紫金县 20242025 学年七年级下学期 7 月期末
历史试题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每小题 2 分,共 60 分)
1. B
解析:图中粮仓沿大运河分布,反映大运河促进粮食运输。
2. A
解析:科举制取代察举制和九品中正制,是选官制度的创新。
3. A
解析:“先存百姓”体现民本思想。
4. A
解析:各国侨民聚居长安,说明国际化程度高。
5. B
解析:《文成公主进藏图》体现汉藏交流。
6. B
解析:鸿胪寺专门管理外交事务,反映政府重视外交。
7. B
解析:赵匡胤通过陈桥兵变黄袍加身,结束五代分裂。
8. B
解析:北宋崇文抑武,科举录取人数增多。
9. A
解析:榷场中宋与西夏交换农牧产品,推动文化交流。
10. C
解析:“大散关”是南宋与金对峙的边界。
11. A
解析:秧马提高插秧效率,推动农业生产。
12. C
解析:辽朝学习儒学,推动民族交融。
13. B
解析:南方赋税和耕地占比超过北方,反映经济重心南移。
14. C
解析:忽必烈采用中原制度,利于民族交融。
15. B
解析:行省向中书省汇报工作,强化中央对地方控制。
16. A
解析:宋朝节日习俗丰富,反映社会生活多彩。
17. D
解析:曲辕犁、开元通宝等体现经济发展成就。
18. B
解析:元朝驿站和急递铺分布广,反映交通体系完善。
19. C
解析:东厂直接向皇帝汇报,加强君主专制。
20. C
解析:顾炎武和严复批判的是八股取士禁锢思想。
21. A
解析:郑和下西洋促进中外交流。
22. B
解析:“杀尽倭奴”反映戚继光抗倭。
23. C
解析:伊犁将军职责涉及新疆军政、民政等,加强管辖。
24. B
解析:元朝和清朝对西藏、蒙古的管理体现因俗而治。
25. A
解析:长城沿线民族杂居促进文化交融。
26. D
解析:江南市镇数量增加,反映商品经济发展。
27. B
解析:《资治通鉴》旨在“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
28. A
解析:话本用白话,适应平民需求。
29. C
解析:《牡丹亭》《红楼梦》揭示社会问题,体现文学思想价值。
30. A
解析:京剧融合徽剧、汉调等,是文化交融的成果。
二、非选择题(共 40 分)
31.(12 分)
(1)时代风貌:昂扬进取、尚武豪迈。(2 分)
(2)大运河的意义:
促进中华文化多元化与民族交融;(2 分)
连接陆上与海上丝绸之路,推动中外交流。(2 分)
考察视角不同:第一组从国内民族文化交流角度,第二组从中外经济
文化交流角度。(2 分)
(3)研究角度示例:
经济角度:大运河促进南北物资流通,推动商业发展。理由:材料提
及大运河连接南北,利于粮食运输和贸易。(4 分)
32.(14 分)
(1)商业繁荣表现:
城市商业突破时空限制(如东京城打破坊市界限);
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
海外贸易兴盛(任答两点,4 分)。
(2)宣政院印的历史价值:是元朝管辖西藏的直接证据,表明西藏
正式纳入中国版图。(2 分)
元朝管理疆域举措:
设行省制度;
设澎湖巡检司管辖台湾;
设北庭都元帅府管辖西域(任答两点,4 分)。
(3)人物介绍词示例:
人物:苏轼
介绍:苏轼是北宋著名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他开创豪放词风,
代表作《念奴娇·赤壁怀古》气势恢宏。他在书法、绘画领域亦有成
就,主张“诗画本一律”,是宋代文化繁荣的代表人物。(4 分)
33.(14 分)
(1)宋元文艺表演特点:
形式多样(舞蹈、杂剧等);
融入民族元素(如元代杂剧演员穿蒙古服饰);
有乐队伴奏;
注重舞台表演(任答两点,4 分)。
(2)明代戏曲新变化:
以市井小民为主角;
描写日常生活与物质追求;
突破传统义利观束缚。(3 分)
原因:
商品经济发展,市民阶层壮大;
印刷技术进步推动戏曲传播;
传统伦理观念受到冲击(任答两点,3 分)。
(3)不足:文物史料可能缺乏对舞蹈动作、内涵的详细记载,存在
片面性。(2 分)
弥补方法:结合文献史料(如史书、诗词)、图像资料(如绘画)及
考古发现,多角度印证。(2 分)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