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6张PPT)
福田区2024-2025学年第二学期义务教育阶段学业质量监测七年级历史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2025.07.03
一、选择题(17小题,每题2分,共34分)
1 2 3 4 5 6 7 8 9 10
A D B C B A C D C A
11 12 13 14 15 16 17
B C D D B A A
18.(1)(每空1分,共4分)
特点:手段多样;注重因地制宜、因俗而治;强调德化与恩威并施;以维护和平秩序为主要目标。(任答一点,2分)
(2)影响:促进了经济文化交流(促进了商品物资的流动);有利于交通通道和贸易通道的建设;与周边国家建立起友好关系;加重人民负担(劳民伤财);增加政府财政负担;助长统治阶层奢侈腐败;不法分子利用朝贡进行非法活动,对国家安全造成威胁。(任答两点4分。言之有理酌情给分,但如果材料中体现不出来,不能给满分。)
原因:南宋时,商品经济有了一定的发展,尤其是海外贸易收入颇丰。因而南宋更希望与大理、东南亚通过贸易活动获利。(答出买卖、经济,可以酌情给分;答出商业目的、商品经济可以得2分。)
明朝时,日本倭寇在我国东南沿海抢劫“剽掠”;葡萄牙在我国沿海地区进行侵略活动,搭棚建屋,对国家安全造成威胁,因而拒绝他们朝贡。(答具体事件可酌情给分,答维护国家安全或意思相近可得2分)(3)相同点:追求天下太平(共享太平);致力于构建和平、和谐、有序的国际关系;包容差异(和而不同);共同发展、向往共同福祉等。(任答一点,2分。)
非选择题(2大题,共36分)
古代中国维护天下秩序 手段 朝贡 ② 协议 ④
征战 ③ 册封 ①
19.(1)规范朝廷秩序维护统治权威;加强君臣交流,沟通君臣感情,融洽关系;营造太平之世的景象;怀柔外邦,宣扬国威。(任答两点,4分。摘用材料中的关键字词可以酌情给分)
(2)【示例1】条件:清朝继承并强化了以等级规范为核心的礼乐制度。说明:满汉全席对食材等级、菜品数量及用餐礼仪有严格规定,使之与用餐者的政治身份挂钩。
【示例2】条件:清朝具有辽阔的疆域。说明:满汉全席的食材来源多样,其生长环境和生长条件不尽相同,而辽阔的疆域可以提供丰富的资源。
【示例3】条件:清朝生产力水平较高、经济较为繁荣。说明:制作满汉全席需要掌握多种生产技术(种植、渔猎、狩猎等)、烹饪技术(煮、蒸、烤、煎、烹等)和餐具制作工艺,且需耗费大量人力、物力。
【示例4】条件:清朝时民族交融进一步加强。说明:满汉全席吸收了多个民族的特色菜品和做法。
(条件2分、说明2分。言之有理可以酌情给分;理由与条件不符,或理由不合理,酌情扣分。)
19.(3)趋势:走向大众化(从迎合上层需求到迎合劳动人民的需求);吸收地方特色(地域化或多元化);商品化(面向市场)等(任答一点,2分)
认识:中华文明源于中国各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凝聚了中国各族人民的聪明智慧;
中华文明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对中国和世界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我们应当吸收传统文化的精髓,例如满汉全席中所体现出来的不断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对不同文化的包容等等;
摒弃其中的糟粕,例如铺张浪费、奢侈攀比,有选择性的学习和继承。(任答一点,2分)
19.(4)【示例】观点:民族交融推动中华文明的发展。
论证:①唐朝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与周边民族政权建立友好关系,胡乐、胡舞、胡服等少数民族文化元素广泛流行于长安等城市,李白、杜甫等诗人的作品中也融入了不少边塞风情,展现出开放包容的文化气象。
②辽宋夏金元时期是民族交融的重要时期,宋夏和议之后,边界地区出现“榷场”,边界贸易的往来,促进了经济文化的交流,也加深了各族人民之间的了解。1279年元朝实现了全国统一,元朝疆域空前辽阔,境内大规模的人口流动,形成了一个新的民族——回族,民族交融促进了民族间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
结论:综上所述,民族交融为中华文明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有利于文明的丰富多彩的发展。我们要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共同书写中华文明。
其他观点:经济发展/统一/创新推动中华文明的发展。
评分建议:学生可以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任选一个角度(或具体的做法)论述其对中华文明发展的影响。只要观点表达没有语病、没有史实性错误和价值观错误,均应按一类观点评分。论述题重在考察学生能否自圆其说,能否进行有理有据的历史解释,所举史实能否论证观点,而不强求史实是否来自材料。2024一2025学年第二学期学业质量监测
七年级历史
说明:全卷共6页。考试时间60分钟,满分70分。答题前,请将姓名、
学校和准考证号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填写在答题卡指定位置,并粘贴好
条形码。考试结束后,请将答题卡交回。
第一部分选择题(17小题,每小题2分,共34分)》
1.福田某校同学在期末复习时选择了以下四幅图片总结本学期所学,据此判断
他归纳的主题是
唐·壁画《乐舞图》
宋·《清明上河图》
元·《江山揽胜图》
清·《姑苏繁华图》
A.盛世华景
B.帝国版图
C.开疆拓土
D.史学成就
2.《隋书》与《日本书纪》均记载日本曾多次派出遣隋使来华。通过以下表格,
可以看出隋朝的社会风貌是
时间
活动
●
日本欲与隋朝交好
600年~614年
●
派使臣建立友好关系;派留学生、留学僧学习中国文化
加强友好联系
A.等级分明
B.崇尚读书
C.淳厚质朴
D.,开放包容
3.魏征撰写《十渐不克终疏》警醒君主应当居安思危,唐太宗将其写于屏风来
提醒自己。由此推断,“贞观之治”的出现得益于
A.选官制度的完善
B.从谏如流的作风
C.决策机制的创新
D.文学知识的普及
(七年级)历史试题第1页共6页
0000000
4.唐代都城的坊门启闭时间有严格规定,以鼓声为信号且限制居民夜间活动,
违反规定将受处罚。以上反映出唐朝
A,政治清明依法治国
B.市民生活丰富多彩
C.城市管理受到重视
D.长安商业兴盛繁荣
5.唐前期,地方死刑需报大理寺、刑部复核,且处决前需向皇帝再三请示;唐
后期,地方武将在藩镇内掌握生杀大权,死刑判决既不上奏皇帝,也不交由
中央司法机构复核。其原因在于
A.官府职能转变
B.割据势力膨胀
C.外戚结党营私
D.国力由盛转衰
6.唐朝皇族子弟多执掌军权或担任封疆大吏且功勋显著:而宋代皇储则以学习
经史、诗赋、书法为主,对武事并不十分重视。这种变化体现了宋代
A.重文轻武
B.儒学复兴
C.整顿吏治
D.土族崛起
7.以下两则材料可以相互印证的历史信息是
北宋《东都事略》记载,辽朝曾命女真
人在深山中大量寻找并驯服海东青(一
大金得胜陀颂碑,记载了阿骨
种猎鹰),并献给辽朝人。女真人被逼
打誓师抗辽的史实。
无奈,选择反叛。
A.西夏政权建立
B.南宋偏安一隅
C.民族关系发展
D.分裂走向统一
8.利用两宋时期部分经济数据图(如题8图),我们可以发现
西汉至南宋南北方户数变化
北方
单位:户数万
33.3%
1400
23日
17o
103
9r4
南、北方上
缴赋税占全
国比重
262
/南方
66.7%
82)
2米《11
口生方孩府方
题8图
A.土地兼并问题缓和
B.资源短缺日益突出
C.边远地区得到开发
D.南方经济超越北方
9.宋朝藏书风气盛行,不仅中央,地方政府、官办学校、书院及民间藏书也很
丰富,一般的家庭或平民百姓都能买得起书,这主要得益于
A.中央集权加强
B.对外交往频繁
C.印刷技术普及
D.文学艺术发展
(七年级)历史试题第2页共6页
000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