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年级下学期期未考试模拟卷
请将选择题答案填
语文试卷
(150分钟150分)
选择
考试范围:必修下册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题后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的答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一5题。
式中
材料一:
钱移先生曾经说:“孔子之所启示,乃属一种通义,不受时限,通于古今,而义无不然,故为可贵。读者不
可不知。”(《论语新解》)我们今天读《论语》,当然可以把它当作古典来研究,但最主要的是为了思考今天的问
家
题。长期以来,对孔子的学说,有一种流行的说法,即《论语》主要是关于个人修养和行为的论说。但《论语》
的主旨,不仅是关于个人的完善,更是关于文明的完善。人的完善为的是文明的完善。孔子要学生“女为君
子儒,无为小人儒”(《论语·雍也》)。“君子儒”和“小人儒”的区别在于,“君子儒”关心的不仅是自己的完善,
更是对人类的责任。庄子曾提出“内圣外王”四个字,后来这四个字被人们用来概括儒家学派的特色。但是
我们要注意,“内圣”和“外王”其实并不能分开讲。在儒家那里,“内圣”是“外王”的准备,“外王”是“内圣”的
目标。虽然孔子当时面临的问题有其特殊性,但是孔子的思考却能超越时代的限制而具有久远的意义。这
就是我们今天为什么要读《论语》,也是为什么今天很多人在读《论语》的时候,感受到的并不只是古代的智
封
慧,而更多的是对今天的指导和启示。
当然了,我们不能太实用主义,不能说读了《论语》以后,做任何事情都无往而不利。《论语》主要给我们
指出了堂堂正正地做人做事的方向。《论语》被很多人看作是中国的第一书。有一位江户时代的日本哲学家
甚至说,《论语》是“最上至极宇宙第一书”。在前现代的中国,《论语》更是几乎每一个识字的中国人都要读的
书。它不仅影响了读书人的思想,更影响了整个中华文明和中国社会。当然,到了近现代,孔子和《论语》的
命运并不太好,经常被人当作替罪羊。在最近一百多年时间里,《论语》不是被批判,就是被忽视。但是不管
怎么说,孔子的思想已经成为中国人文化基因的一部分。读《论语》和孔子,实际上也是在思考我们自己的生
命,思考人类文明的生命和前途。孔子是我们思考的老师,也是我们思考的伙伴。
线
孔子和西方哲学家不一样。西方哲学家往往会从抽象到具体,用概念和定义来解释问题。但孔子会针
对不同的人和不同的事,做出各种不同的解释。但不管有多少种解释,“爱人”两个字都是他对“仁”的最高本
质的概括。对于普通人来说,爱人是基本道德,对于统治者来说,爱人爱百姓是基本义务。但“爱人”这两个
字说起来容易,做到却不易。所以,孔子讲“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将心比心,是最后的底线。同时,孔子又是
一个非常有原则的人。他强调不能够无原则地爱,要爱人以德,以天生的善性成人之美。孔子说:“君子成人
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论语·颜渊》)所以读《论语》,如果会读的话,是会成癒的,进而会思考自己
在生活当中该怎么做。“仁”在孔子那里就属于心之全德,包含了其他一切的德,反之则不然。比方说,“仁者
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论语·宪问》),也就是说仁的容量要比勇大得多。另外,我们再去用这个句式,把
它和智一起说,怎么样呢?也可以。《论语》里说:“仁者安仁,知者利仁。”(《论语·里仁》)仁者做事情不考虑
对自己有利没利,只要是正义的事情,上刀山下火海都会去做;智者则有利就做,对自己不利,就暂时不做,或
者根本不做,智者做事是有条件的。所以,仁者和智者,在境界上还是有高低之分的。知而能仁,方为天下之
·1
【26·YK·语文(-)-R-高-下册-GSZ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