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76张PPT)
板块一 古诗文阅读
专题二 古代诗歌阅读
学案27 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
教材“学习提示” 命题点提炼
必修上册第二单元《插秧歌》 《插秧歌》运用民歌手法,选取日常劳动场景,描绘一家四口趁着农时冒雨插秧的紧张生活,他们齐心协力,分工合作,干得热火朝天而秩序井然。 场景描写
教材“学习提示” 命题点提炼
必修上册第三单元《登高》 注意感受诗歌营造的沉郁悲凉的意境。 意境
选择性必修下册第一单元《氓》 体会女主人公心理的前后变化,感受诗歌“怨而不怒,哀而不伤”的抒情特征。 人物形象
教材“学习提示” 命题点提炼
选择性必修下册第一单元《离骚》(节选) 把握诗歌中“香草美人”的象征意义,体味诗人的情志。 意象
选择性必修下册第一单元《孔雀东南飞并序》 运用对话推动情节发展、塑造人物形象的特点。 塑造人物形象手法
古代诗歌的形象指的是诗人根据现实生活中各种现象加以艺术概括形成的,具有一定思想内容和艺术感染力的具体生动的人、物和自然景象。对于叙事诗而言,诗中的“人”和“事”是形象;对于写景诗、状物诗而言,诗中的“景”和“物”是形象;对于抒情诗而言,诗中的抒情主人公(可以是人,也可以是物)是形象。景物形象、事物形象、人物形象,这三类考法的解题思路异中有同,同中有异,需仔细揣摩辨别。
意象是主观的“意”和客观的“象”的结合,即熔铸了作者主观思想感情的客观事物,是作者内在的思想情感与外在的客观物象的统一,也就是“借景抒情”中的“景”或“托物言志”中的“物”。
鉴赏诗歌意象
古代诗歌中常见的“6类意象”
分类 常见意象 举例
送别类 杨柳、长亭、南浦、美酒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诗经·小雅·采薇》)
思乡类 月亮、鸿雁、莼羹、鲈脍、捣衣、双鲤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泊船瓜洲》)
分类 常见意象 举例
愁苦类 梧桐、芭蕉、流水、猿猴、杜鹃、斜阳、乌鸦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李清照《声声慢》(寻寻觅觅)]
爱情类 红豆、莲、连理枝、比翼鸟 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白居易《长恨歌》)
战争类 投笔、长城、楼兰、柳营、请缨、羌笛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王之涣《凉州词》(其一)]
闲适类 五柳、东篱、三径、菊花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陶渊明《饮酒》(其五)]
(必修上册《涉江采芙蓉》)诗歌开篇使用了哪些意象?营造了一个什么样的意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开篇使用了“芙蓉”“兰泽”“芳草”三个意象,为全诗营造了一个清幽、高洁的意境。
鉴赏意象“3步骤”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西江夜行
张九龄
遥夜人何在,澄潭月里行。
悠悠天宇旷,切切故乡情。
外物寂无扰,中流澹自清。
念归林叶换,愁坐露华生。
犹有汀洲鹤,宵分乍一鸣。
同样写到“鹤”的意象,但《西江夜行》与下列诗句中的“鹤”在表情达意上有所不同,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刘禹锡《秋词》(其一)
心同野鹤与尘远,诗似冰壶见底清。——韦应物《赠王侍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①张诗中,诗人离家已久,怀着乡愁坐在寂静的夜里,任凭寒露渐生,打湿了衣襟。而那江中沙洲上的白鹤,在这暗夜与黎明的分际突然长鸣,打破了夜的寂静,让人暗暗心惊,反衬出夜的寂静与诗人的孤寂,加深了诗人的思乡之情。②刘诗这两句,抓住秋天“一鹤排云”这一别致景观进行描绘,展现了秋高气爽、万里晴空、白云飘浮的开阔景象。那凌云的鹤,也载着诗人的诗情,一同遨游到了云霄,这鹤所呈现出来的气势,是非凡的。诗人以“鹤”自喻,表现了一种奋发高扬的气概和高尚的情操,体现了诗人的乐观精神。③韦诗中,这两句的意思是,你的品德如同山野中的仙鹤,高洁超逸,不与世俗同流,你的诗作好像盛冰的玉壶,清新晶莹,明澈见底。韦诗以野鹤的生性孤高、远离尘世,表现友人闲逸淡泊的高洁形象,象征超尘脱俗的隐逸情怀。
[答案] ①张诗写水中小洲“鹤”的一声鸣叫打破了夜的寂静,让诗人心惊不已,倍感孤寂,加深了诗人的思乡之情。②刘诗写振翅高举的“鹤”在秋日晴空冲霄直上,寄托了诗人奋发有为、昂扬向上之志,体现了诗人的乐观精神。③韦诗写“野鹤”生性孤高,远离尘世,表现友人闲逸淡泊的高洁形象,象征超尘脱俗的隐逸情怀。
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景象(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象的境界。它包括景、情、境三方面,由景与景、景与人、景与情构成,情景交融。
鉴赏诗歌意境
1.感受意境氛围
(1)整体描绘画面,采用“一幅+修饰语(包括时间、地点、景物特点等)+画面”的格式,用自己的语言再现诗歌画面。
(2)分析氛围特点,重点分析诗中意象、表达技巧,并运用恰当的术语概括,准确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3)分析思想感情,不仅说出借助图景表达的情感,还要答出情感产生的原因。
2.分析写景作用
(1)指出诗中景物描写的具体作用。
①交代事件发生的时令、地点。
②渲染气氛,营造氛围。
③烘托人物的形象或心理。
④在结构中的作用:
a.开篇,引出下文,为下文做铺垫,奠定情感基调,渲染气氛,起兴(先言他物,领起下文)。
b.中间,承上启下,过渡、照应、对比、反衬等。
c.结尾,照应开头,使结构更加完整,以景结情,含蓄蕴藉,回味无穷。
(2)结合诗句分析这一作用的价值和意义。
3.古诗常见的六种意境
豪放类 雄浑开阔、雄奇瑰丽、浩瀚辽阔、广袤高远、旷达洒脱
清幽类 清新明丽、宁静恬淡、淡雅闲适、和谐静谧、恬静优美
华美类 富丽堂皇、华美绚丽、华妙艳丽、瑰丽神奇、色彩斑斓
伤感类 凄清冷寂、孤寂冷清、哀怨低沉、凄惨萧条、苍凉悲壮
婉约类 缠绵悱恻、哀婉动人、委婉含蓄、蕴藉风流、朦胧缥缈
超脱类 超脱世俗、远离尘嚣、高雅脱俗、超凡脱尘、风致雅洁
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王维《使至塞上》第三联“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中营造了怎样的意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边疆沙漠,浩瀚无边,没有什么奇观异景,烽火台燃起的那一股浓烟就显得格外醒目。沙漠上没有山峦林木,只有长河落日,给人以亲切温暖而又苍茫的感觉。营造了苍茫(或“空旷”“旷远”“辽阔”“广袤”等,意思相近即可)的意境。
赏析意境“3步骤”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次张子仪韵
章 甫
半生江海惯浮游,邂逅今成客此州。
忧国幸逢年谷熟,望乡长恨晚山稠。
连天烟雨双鸿雁,满地风波一白鸥。
独把酒杯悲节物,何时弟劝与兄酬。
优秀的古诗词创造了具有广阔艺术空间的意境,请分析这首诗颈联的意境和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第一步:找景物,组画面。颈联描绘了诗人眼前所见之景,如烟的细雨笼罩着天地,鸿雁远飞,斜风吹拂,烟波浩渺,白鸥翻飞。第二步,析特点,设意境。诗人运用“天”“烟雨”“鸿雁”“风波”“白鸥”等意象描绘出一幅朦胧冷清的画面,“天”“烟雨”的广阔,“鸿雁”“白鸥”的渺小,有点有面,有动有静,生动传神,意境深远。第三步:表感情,明作用。诗歌颔联描写诗人眼前所见年谷、晚山,颈联继续写景,在结构上承接前文;诗歌尾联抒发诗人感慨,自己独自漂泊,盼望着回家后和哥哥弟弟互劝相酬,因此颈联在结构上又为结尾抒发羁旅在外的思乡之情做了铺垫。
[答案] ①斜风细雨连成一片,天地间烟雨蒙蒙,远飞的鸿雁,近处的白鸥,朦胧之中让人有寂寞孤清之感。②诗人在广阔的背景中点染几个动点,意境深远,传神地描绘出一幅迷蒙清冷的画面。③两句自然景观描写,既承前文而来,描绘新来此地所见的景色,又为后面抒发客居在外的思乡之情做了铺垫。
高考对诗歌中人物形象的考查,就形象内容而言,有辨识形象、把握形象的特征、概括形象作用三方面内容。高考重点是把握形象特征,分析寓于形象中的思想感情,理解形象的典型意义。
鉴赏诗歌人物形象
1.人物形象分类
2.人物形象常考类型
类型 形象特点 关联教材
爱国者 心怀天下;忧国忧民;矢志报国 《诗经·秦风·无衣》、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劳动者 勤劳繁忙,热爱劳动;躬耕自食,其乐融融;生活困苦,处境悲惨;艰苦劳作,不畏辛苦 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白居易《卖炭翁》、范仲淹《江上渔者》
类型 形象特点 关联教材
征夫 积极:矢志报国,建功立业。消极:厌恶战争,思乡念亲 王翰《凉州词》、高适《燕歌行并序》
隐士 厌恶官场,远离尘嚣;寄情山水,旷达悠闲,超然物外;年华易逝,壮志难酬 王维《山居秋暝》、陶渊明《饮酒》(其五)、贾岛《寻隐者不遇》、孟浩然《岁暮归南山》
类型 形象特点 关联教材
游子 孤独寂寞,羁旅愁思,漂泊无依;思乡怀亲,热爱故乡;赞美母亲 李白《送友人》、杜甫《月夜忆舍弟》、贺知章《回乡偶书》(其一)、孟郊《游子吟》
谪客 忧国伤时,哀叹民生;怀才不遇,自伤身世;思念故友,惜别牵挂 杜甫《江汉》、白居易《琵琶行并序》、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类型 形象特点 关联教材
志士 蔑视权贵,傲岸不羁;胸怀宽广,豪放洒脱;历经磨难,坚持追求;闲适自得,安闲宁静 屈原《离骚》(节选)、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苏轼《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必修下册《念奴娇·过洞庭》)词的下片表现了一个怎样的词人形象?请结合词句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词人形象:词的下片表现了一个虽仕途失意但心中高洁、豪迈洒脱、超凡脱俗的词人形象。①“应念岭海经年,孤光自照,肝肺皆冰雪”几句,词人联想到自己在岭南做官一年来,虽仕途失意,但月光照“我”,心底光明磊落,如冰之清、雪之洁。②“短发萧骚襟袖冷,稳泛沧浪空阔”二句,清冷的风吹拂着自己的襟袖和日渐稀疏的头发,不免伤感,但广阔的湖面上稳稳泛舟的意兴正浓。③“尽挹西江,细斟北斗,万象为宾客”几句,以大江为酒,以北斗为勺器,以天地万物为宾客,潇洒豪迈的气度尽显,境界超凡脱俗。
鉴赏形象特点的4个关键点
借助诗作,了解人物的基本情况 借助诗题、正文、注释等信息,大致了解他是何人、有何事,为“解人”做铺垫。
抓住关键词语,分析人物特征 紧紧抓住诗(词)中关于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情、装束等描写性语言,关注反映人物心情的词语,借助环境描写(包括时间、地点、天气、周围景物等),揣摩人物形象特点。
结合技巧,归纳人物形象 由诗(词)中人物多侧面、多素描、多背影的特点,借助铺垫、烘托、反衬等手法,归纳人物形象。
联系诗(词)人处境,辅助理解人物 诗(词)人在异地他乡、羁旅途中、贬谪路上,也许有着一些牢骚和不满,在其他处境中诗(词)人的内心也许充满正能量。选入高考的作品,大都体现了古代诗(词)人的正面形象。联系时,一定要将此处境兼顾到理解人物形象中去。
阅读下面这首元曲,完成后面的题目。
普天乐·嘲西席①
张鸣善
讲诗书,习功课。爷娘行②孝顺,兄弟行谦和。为臣要尽忠,与朋友休言过。养性终朝端然坐,免教人笑俺风魔③。先生道“学生琢磨”,学生道“先生絮聒”,馆东④道“不识字由他”。
【注】 ①西席:家庭教师。②行:读音háng,宋元俗语,“这里,这边”的意思。③风魔:没有规矩。④馆东:出钱请老师的学生家长。
本曲刻画的人物有三个,试选取其中两个分析其形象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东家老爷:“不识字由他”,五字含有对儿子的溺爱,而更明显的则是对先生根本不抱希望。一个家境尚可的东家老爷,其请老师的目的就是让孩子认识点字,认识短浅,有些溺爱、放纵孩子。(2)私塾先生:“讲诗书,习功课”,起首两句何等冠冕堂皇。但读完老夫子那一大堆说教之后,不禁哑然失笑,所“讲”所“习”,实在是“卑之无甚高论”。如果说“爷娘行”“兄弟行”
的教诲只不过犯了老生常谈的毛病,那么“为臣要尽忠”就完全是不看对象;而要求学生端坐养性(老夫子显然把这两者当成了一回事),则更是迂腐可厌了。一个严格要求学生,传授知识与做人道理的私塾先生,在学生看来有些啰唆,从先生讲授和要求学生的内容来看,是对学生道德和纪律的严格要求。(3)学童:一个顽皮不愿学习的学童,面对老师要学生好好琢磨领会教诲,这位学童却反感和抵制,嫌老师啰唆,有些不耐烦。
[答案] (示例)(1)东家老爷:家境尚可,溺爱孩子——请先生的目的就是让孩子识点字,认识短浅;对待孩子学习情况,不识字也就算了,有些溺爱孩子。
(2)私塾先生:严格要求,有些啰唆——严格要求学生端坐学习,授课的知识学生兴趣不大,在学生看来有些啰唆。
(3)学童:顽皮好动,不愿学习——面对老师要求学生好好琢磨领会,学童却反感抵制,嫌老师啰唆,表现出不耐烦。
物象,就是被作者人格化了的描写对象。作者塑造物象是为了言志、言情、言心声。物象与景物形象有所不同,从描写对象上看,物象是咏物诗中的主体形象,而景物形象在其他诗歌中无主次之分;从作用上看,物象是作者用来寄托思想感情的象征性形象,景物形象在诗歌中主要是通过一幅画面,渲染一种气氛,从侧面烘托作者的思想感情。同一种事物,可以是事物形象,也可以是景物形象。如“柳”,在贺知章的《咏柳》中是事物形象,而在柳永的《雨霖铃》中则是景物形象。
鉴赏诗歌事物形象
(必修下册《念奴娇·过洞庭》)王昌龄在《芙蓉楼送辛渐》一诗中写道:“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清廉正直之心都蕴藉于“冰玉”之中。在本词中,作者说“孤光自照,肝肺皆冰雪”。请从意象特征的角度简要分析“冰雪”是如何与词人情感生发关联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冰雪”,外形晶莹剔透,纯洁无瑕,触感冰冷,能让人保持清醒的状态。②词人岭外为官,并未受官场不良习气侵扰,而是保持清廉自律、高洁自好的品格。③这样的品格与“冰雪”的形态特征具有相似性,所以词人将冰雪入词,来表现自己高洁孤傲、胸怀坦荡、光明磊落的品行。
鉴赏诗歌事物形象的方法
抓住语言,分析物象的外在特征与内在情志 ①抓住描写事物特征的“情状语”。②抓住能够由外在形状体现出的具有内在精神的“情状语”。③抓住连接物与人的双关语。
知人论世,结合背景或作者的阅历作答 很多诗歌有着较深的时代背景,作者情感的抒发与其阅历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在鉴赏物象时,还要结合作者的处境及身世,分析作者所塑造的物象的意义。
(2020·全国Ⅲ卷,改编)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苦 笋
陆 游
藜藿盘中忽眼明①,骈头脱襁白玉婴。
极知耿介种性别,苦节乃与生俱生。
我见魏征殊媚妩②,约束儿童勿多取。
人才自古要养成,放使干霄战风雨。
【注】 ①藜藿:藜和藿。泛指粗劣的饭菜。②唐太宗曾说,别人认为魏征言行无礼,我却觉得他很妩媚。
(1)诗的首联表现了苦笋的什么特征?是如何表现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洁白鲜嫩。②主要是通过对比(衬托)、比喻手法表现的,用藜和藿作对比(衬托);把苦笋比作脱去襁褓、肤白如玉的婴儿。
(2)诗人由苦笋联想到了魏征,这二者有何相似之处?请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这是一首托物抒怀诗,借歌咏苦笋告诉人们做人应高风亮节,刚正不阿。由物及人,找出苦笋、魏征二者的相似点进行分析,组织语言作答即可。如:苦笋“苦节乃与生俱生”,口感苦涩,一些人不喜欢;魏征常常“犯颜直谏”,其言行常令人难以接受。“极知耿介种性别”的意思是,深知苦笋耿介的性格与别的品种不同,苦笋象征耿介性格,魏征方正不阿,二者相似。
[答案] ①历史上的魏征以“犯颜直谏”著称,其言行常常令人难以接受,好比苦笋的滋味并不适口;②苦笋与生俱来的“苦节”,象征耿介性格,与魏征方正的人格相似,应该得到认可。
练案28 专项对点 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
1.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1)~(2)题。(9分)
江楼感旧
赵 嘏
独上江楼思渺然,月光如水水如天。
同来望月人何处?风景依稀似去年。
天竺①中秋
汤显祖
江楼无烛露凄清,风动琅玕②笑语明。
一夜桂花何处落?月中空有轴帘声。
【注】 ①天竺:指天竺山,在今杭州西湖西。②琅玕:原为神话中的宝树,后常以琅玕比喻秀竹。
(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赵诗第二句写景,描绘了一个月色、水光交相辉映的迷人月夜,进一步渲染了清幽恬静的环境气氛。
B.汤诗首句写秋夜的静谧,下句写佳节的欢乐,一静一动,既矛盾又统一,营造了中秋之夜宁静祥和的节日氛围。
C.诗人登楼赏月,都由眼前之景触发无限思绪。赵诗思及去年同赏此景之人,汤诗由景生疑,思及花从何处落下。
D.同为赏月绝句,二诗均用洗练淡雅的语言,描写登楼赏月时的独特感受,情味隽永,具有空灵深远的艺术美。
√
C [C项,“由景生疑,思及花从何处落下”错误。“一夜桂花何处落”使用了“桂子月中落”的典故,是无疑之问。诗人是故意发问,以引出月中之人。]
(2)赵诗与汤诗均为登楼赏月之作,请分析诗中赏月人形象的异同。(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相同之处:根据赵诗“独上江楼”“同来望月人何处”和汤诗“风动琅玕笑语明”“月中空有轴帘声”可知,两首诗中赏月人都是孤独的。不同之处:赵诗“同来望月人何处?风景依稀似去年”中“同来”与第一句“独上”相应,巧妙地暗示了今昔不同的情怀。去年诗人结侣来游,共赏江天明月,而如今,昔日伴侣不知
已经漂泊何方,诗人却又辗转只身来到江楼。面对依稀可辨的风物,诗人无人相伴,心中饱含对去年同来赏月之人的思念,以及对有人相伴的渴盼;汤诗中赏月人听到的欢声笑语是隔着竹林传来的,在宁静祥和的节日氛围中,又隐隐透露出诗人内心的冷傲和孤独。后两句,诗人展开想象,把观赏的目光由地上转到了天上,诗人用想象中的月中之声来暗指神话里的月中之人,始终与世俗社会保持着一定的距离,给人清高、冷傲之感。
[答案] ①同:诗中赏月人都是孤独的。赵诗:由“独上江楼”可知,诗人是独自一人登楼赏月;再由“同来望月人何处”可知,去年与其一起赏月的人并未同行,更显孤独。汤诗:隔着竹林传来他人的欢声笑语,衬托出诗人的孤独;空闻月中卷帘之声,却不见卷帘之人,更显孤独。②异:赵诗的孤独,是无人相伴的孤独,诗人心中饱含对去年同来赏月之人的思念,以及对有人相伴的渴盼。汤诗的孤独,是遗世独立的孤独,诗人与世俗的欢声笑语隔着竹林,由眼前之景所想到的也是月中之人,诗人始终与世俗社会保持着一定的距离,给人清高、冷傲之感。
2.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1)~(2)题。(9分)
登 楼
杜 甫
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
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①浮云变古今。
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②莫相侵。
可怜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甫吟③。
登 高
杜 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注】 ①玉垒:山名。②西山寇盗:指吐蕃。③梁甫吟:《三国志》说诸葛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甫吟》。
(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登楼》首联花伤客心,以哀景写哀情,与“感时花溅泪”同为正衬手法。《登高》首联绘景如工笔画,具体描绘风、天、猿啸、渚、沙、鸟飞,形、声、色、态一一呈现。
B.《登楼》颈联议论天下大势,坚信大唐帝国政权稳固,气运久远,警示吐蕃不要枉费心机前来侵扰。《登高》颈联言简意丰,抒发了常年漂泊异乡、老来多病孤愁的慨叹。
C.两首诗都有羁旅漂泊、忧国忧民之情。《登楼》尾联用典,表达难遇明主、报国无门的悲愤之情。《登高》尾联直抒胸臆,抒发国运艰难、身世坎坷、穷困潦倒的悲苦之情。
D.两首诗都运用了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借诗人登高临眺的所见所思所感,融自然景象、国家灾难、个人情思为一体,语壮境阔,寄慨遥深,体现了杜甫诗歌沉郁顿挫的风格。
A [A项,“以哀景写哀情……同为正衬手法”错误,二者都是以乐景写哀情,是反衬。]
(2)虽同为登高临远之作,这两首诗的颔联所写之景却各有不同,请结合诗句分别赏析。(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诗人从登楼看见的景色开始写起,描绘了一幅壮美的山河景观。锦江水夹带着朝气盎然的春色从天地间奔腾而来,玉垒山上的浮云飘忽不定,这使诗人联想到了动荡不安的国家,那浮云飘移就像是古今世势的更替变幻。上句从空间上扩展,下句从时间上蔓延,这样延展开来,顿然形成了一片宏阔悠远的意境,包括诗人对国家山河的热爱和民族历史的回忆。并且,登高望远,视野开阔,而诗人偏偏向西北方向望去,可见,诗人心怀国家,此时,他忧国忧民的高大形象跃然纸上。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集中表现了夔州秋天的典型特征。诗人仰望茫无边际、萧萧而下的木叶,俯视奔流不息、滚滚而来的江水,在写景的同时,更深沉地抒发了自己的情怀。“无边”“不尽”,使“萧萧”“滚滚”更加形象化,不仅使人联想到落木窸窣之声、长江汹涌之状,也无形中传达出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怆。透过沉郁悲凉的对句,显示出神入化之笔力,确有“建瓴走坂”“百川东注”的磅礴气势。
[答案] ①《登楼》颔联描写锦江春色辅以天地之势,形容玉垒浮云赋予古今之慨,上句向空间开拓视野,下句就时间驰骋遐思,满怀对国家山河的热爱和民族历史的回忆,寓情于景,境界宏阔。②《登高》颔联描写了夔州秋天的典型特征,勾勒出一幅极其广阔深远的图景,上句以落叶的“萧萧”之声,呼应长江的“滚滚”之势,更使人觉得气象万千,借以抒发自己壮志难酬的苦痛,境界雄阔、苍凉。
3.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2)题。(9分)
庆清朝
史达祖
坠絮孳萍,狂鞭①孕竹,偷移红紫池亭。余花未落,似供残蝶经营。赋得送春诗了,夏帷撺断绿阴成。桑麻外,乳鸠稚燕,别样芳情。
荀令②旧香易冷,叹俊游疏懒,枉自销凝。尘侵谢屐,幽径斑驳苔生。便觉寸心尚老,故人前度③谩丁宁。空相误,祓兰曲水,挑菜东城。
【注】 ①狂鞭:迅猛生长的鞭笋。②荀令:指三国时曹操的谋士荀彧,晋·习凿齿《襄阳记》载:“东汉荀彧性喜香,常将衣服薰香,若去他人家坐一下,坐处三日有香气。”③前度:前次。
(1)下列对这首宋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上片描写词人在暮春夏初时节游览之景,引出了下片回忆,词人想到过去故人一起游玩,却枉然。
B.“别样芳情”写出了词人对春去之后,绿树成荫、乳鸠稚燕、莺歌燕舞的夏初之景也有着喜爱之情。
C.“尘侵谢屐,幽径斑驳苔生”一句渲染一种荒凉枯败之景,让词人顿生年事已高、功业无成的感喟。
D.这首词抒发了词人孤独寂寞以及对故人的思念之情,全词由景到情,由现在到回忆,写景抒情相得益彰。
√
C [C项,“年事已高、功业无成”错误。“便觉寸心尚老”是说心觉得老,而并非“年事已高”,且此词并未表现“功业无成”。]
(2)上片前五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景象?请简要分析。(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上片前五句“坠絮孳萍,狂鞭孕竹,偷移红紫池亭。余花未落,似供残蝶经营”,意思是:柳絮纷纷坠落,浮萍滋长,竹笋迅猛生长,紫池亭中落红一片。残余的花儿要落不落,残蝶穿花飞舞,似乎在成全蝶儿。“柳絮坠落”“浮萍滋长”“竹笋狂生”“落红移池”“残蝶穿花”这些都是春末夏初的盎然景象。这几句词,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把“余花”人格化,似乎是因为成全蝶儿才没有凋落,生动形象地描绘了暮春时节的勃勃生机。“余花未落,似供残蝶经营”一句中,“花”是“余花”、“蝶”是“残蝶”,形象地刻画出了蝴蝶在暮春之时忙于采花的情景。
[答案] 词人描写了一幅柳絮坠落、竹笋猛长、落红移池、残蝶穿花的暮春(春末夏初)景象。“坠絮孳萍,狂鞭孕竹”写出了柳絮成为浮萍的破败暮春之景和春竹迅猛生长的盎然的景象。“余花未落,似供残蝶经营”一句,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了暮春的生机盎然。“花”前着一“余”字、“蝶”前着一“残”字,形象地刻画出了蝴蝶忙于采花的暮春之景。
4.(2025·四川成都质检)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9分)
衢州赵阅道少师濯缨亭①
苏 辙
挂冠缨上已无尘,犹爱溪光碧照人。
点检旧游黄石②在,扫除诸念白鸥③亲。
一尊父老囊金尽,三迳松筠生事贫。
他日南公④数人物,丹青添入县图新。
【注】 ①赵阅道:北宋名臣赵抃,字阅道,衢州人,以太子少保致仕居乡,死后朝廷追赠太子少师。②黄石:黄石公,曾传《太公兵法》于张良,后借指熟谙兵法、识察人才的高人。③白鸥:化用《列子》“鸥鹭忘机”的典故。④南公:楚南公,识兴废之数,曾预言“楚虽三户,亡秦必楚也”。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首联照应标题,既交代了濯缨亭所处的环境,也表现了赵阅道的情趣志向。
B.赵阅道辞官后,黄石公那样的高人还在,诗人借此暗指赵阅道有非凡才能。
C.“三迳松筠”含退隐之意,与《归去来兮辞并序》“三径就荒,松菊犹存”语意相近。
D.本诗表达了诗人对赵阅道的赞美和倾慕,借此表明自己归隐田园的愿望。
√
D [D项,“借此表明自己归隐田园的愿望”错误,根据诗歌标题可知,本诗的写作对象是“赵阅道”。由此可知,诗人主要描写赵阅道的高尚品质和归隐生活,并没有明确表明自己归隐的愿望。A项,“溪光碧照人”说明濯缨亭位于溪边,溪水碧绿照人,表现了赵阅道超脱尘世的心境和对自然的喜爱。B项,根据注释②可知,颔联前句暗示了赵阅道的才能,颈联的“三迳松筠”暗示了赵阅道辞去官职,由此可知选项分析正确。C项,迳,同“径”。“三径就荒,松菊犹存”中的“三径”指院子里的小路。汉朝蒋诩隐居之后,在院中开辟三径,只与求仲、羊仲来往。后以“三径”代指隐士住处。选项表述正确。]
(2)本诗与杜甫的《客至》都写到了鸥鸟,其用意有何不同?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诗中的鸥鸟:“扫除诸念白鸥亲”一句,鸥鸟化用“鸥鹭忘机”的典故,该典故出自《列子》:“海上之人有好沤鸟者,每旦之海上,从沤鸟游,沤鸟之至者百住而不止。其父曰:‘吾闻沤鸟皆从汝游,汝取来,吾玩之。’明日之海上,沤鸟舞而不下也。”人无机心,方能与鸥鸟相伴。鸥鸟被赋予了宁静淡泊、超脱世俗的象征意义。诗人描写赵阅道“扫除诸念”,即放下一切尘世的烦恼与杂念,与白鸥亲近,展现了一种向往自然、追求心灵自由与纯净的情怀。这里的鸥鸟不仅是自然界中的生物,还是赵阅道超脱世俗、心无杂念的象征。
杜甫《客至》中的鸥鸟:“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描写了春日江村的水乡景色。“群鸥”的状态是“日日来”,说明这个地方清幽僻静,没有俗人打扰,没有俗事相烦,写出了诗人远离世间的真率忘俗。
[答案] ①本诗中“扫除诸念白鸥亲”里的鸥鸟,化用《列子》“鸥鹭忘机”的典故,强调赵阅道心无俗念牵挂,白鸥也与之亲近。②《客至》中“但见群鸥日日来”里的鸥鸟,主要是为了表现所居之地无俗人俗事的清幽。
5.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9分)
送李友路秀才赴举
刘禹锡
谁怜相门子,不语望秋山。
生长绮纨内,辛勤笔砚间。
荣亲在名字,好学弃官班。
伫俟明年桂,高堂开笑颜。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本诗虽为送别诗,但与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相似,格调积极向上。
B.李友路默然不语凝望秋山,这与陶渊明“悠然见南山”描绘的境界异曲同工。
C.李友路虽然是相门之子,但是没有沾染纨绔子弟习气,他在学习上辛劳勤勉。
D.尾联想象李友路蟾宫折桂,他父母喜笑颜开的情景,表达诗人的美好祝福。
√
B [B项,“描绘的境界异曲同工”错误,第二句写李友路即将远行,面临分别,黯然神伤,凝望秋山,表现了他对分别的忧伤和对前路的担忧。“悠然见南山”出自《饮酒》(其五),表现了诗人悠闲自得的心境和对宁静自由的田园生活的热爱。A项,根据本诗的意思可知,当勤奋苦读的朋友踏上离程,去参加科举时,诗人期待他能应试及第。《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意在劝勉友人勿在离别之时悲伤。两首诗的格调都是积极向上的。C项,颔联是说李友路在优渥的家庭中长大,却没有因为富贵消磨志向,而是在学习上勤奋努力。D项,尾联写诗人送上美好的祝福,希望李友路蟾宫折桂。]
(2)本诗颈联表现了李友路什么样的性格特点?请加以分析。(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要求结合颈联分析李友路的性格特点,需要理解颈联的意思。“荣亲在名字”的“荣亲”指的是使父母感到荣耀,“名字”代表声誉或功名。这句话的意思是李友路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在科举考试中取得好成绩,从而获得功名,使父母感到荣耀,可见其孝顺父母之心、建功立业之志。“好学弃官班”的“好学”指的是李友路勤奋好学的品质,“弃官班”则表明他不会一味钻营仕途。这种选择体现了他对学问的执着追求和淡泊名利的性格特点。
[答案] ①孝顺父母。“荣亲”指李友路希望通过科举及第,为父母争光。②渴望建功立业。“名字”指李友路希望金榜题名。③勤奋好学。“好学”表明李友路没有因为出身富贵而碌碌无为,反而积极求学进取。④淡泊名利。“弃官班”指李友路参加科举考试,不是为了争名逐利。(答出任意三点即可)
谢 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