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 板块一 专题二 学案28 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课件-2026版高三总复习一轮语文(教考衔接)

文档属性

名称 28 板块一 专题二 学案28 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课件-2026版高三总复习一轮语文(教考衔接)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7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7-04 15:16:2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89张PPT)
板块一 古诗文阅读
专题二 古代诗歌阅读
学案28 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
教材“学习提示” 命题点提炼
必修上册第二单元《芣苢》 《芣苢》句式整齐,节奏明朗、轻快,自然流露出劳动的喜悦;“采”“有”“掇”等一系列动词的变换,细腻地描绘出劳动的过程,富于诗情和画意。 炼字(动词的变换)
教材“学习提示” 命题点提炼
必修上册第三单元《声声慢》(寻寻觅觅) 这首词手法独到,起句便用十四个叠字,反复诵读,体会叠字中包孕的情感及其递进层次。 炼字(叠字的使用效果)
选择性必修下册第一单元《孔雀东南飞并序》 注意体会诗歌的语言风格。 语言风格
教材“学习提示” 命题点提炼
选择性必修上册古诗词诵读《将进酒》 诗中所云“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以及“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表达了怀才不遇的郁愤,传达出舍我其谁的自信;而“人生得意须尽欢”“会须一饮三百杯”“但愿长醉不愿醒”等语句,淋漓尽致地展现了诗人于穷愁之境中的狂放不羁。黄河奔流入海的宏大空间,无疑也暗示了时光流逝;“古来圣贤皆寂寞”的感叹,更使诗人的郁愤、失意之情具有了典型意义。 炼句(体会诗句的含意或赏析语句)
诗歌是锤炼的语言艺术,这一特点就决定了“鉴赏诗歌语言”是高考的常考点。分析诗歌语言的妙处,除了理解诗歌语言的字面意义之外,还要分析语言的表达效果,进而把握好诗歌表情达意的语言特色。从近几年的高考试题看,对诗歌语言的鉴赏包括:炼字(含诗眼)、炼句和赏析语言风格。
炼字就是根据内容和意境的需要,精心挑选最贴切、最富有表现力的字词来表情达意。一般来说,炼字主要是锤炼诗词中的动词、形容词和虚词。
炼字
古代诗歌“炼字”分类
分类 示例
传神显旨的字词 “暖风熏得游人醉”中的“醉”字表现出那些忘怀故国之人的可耻嘴脸,他们不但志气丧失,甚至连骨气也没有了。这一字凝聚了作者的感慨和激愤。
以动衬静的字词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中的“喧”和“动”以动景衬静景,使境界更为幽深,更好地表现了诗人恬静的内心世界。
分类 示例
以动写静的字词 “云破月来花弄影”中的“破”字,将静物动态化,写出明月冲破云层的动感。
尽显情态的字词 “红杏枝头春意闹”中的“闹”字,既是绘景,又是写情,它不仅描绘了杏花盛开的艳丽景色,还写出了在春风吹拂下,杏枝摇曳、花儿微动的活泼神情。
分类 示例
以乐衬哀的字词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中的“碧(江)”“白(鸟)”“青(山)”“花欲燃”等写出了春天的美好景象,与下句“何日是归年”的思乡伤感形成对比,以乐景衬哀情。
叠词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中的“迢迢”写牵牛星之远,“皎皎”写织女星之明。
分类 示例
表颜色的字词 “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中,一“红”一“绿”,将春光渐渐消逝、初夏缓缓到来的过程形象地表现出来,暗示时序转换,青春不再。
拟声词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中的“嘈嘈”
“切切”等拟声词,把抽象无形的乐声写得生动传神,具体实在,使人顿生如闻其声、如临其境的逼真感受。
(必修下册《登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一句中的“坼”和“浮”有何妙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一“坼”一“浮”,把洞庭湖的气象描绘得壮阔而又生动。②“坼”字,诗人写得有力,仿佛洞庭水把吴、楚两地的广袤区域冲开、分裂,显示出洞庭湖的磅礴气势。③“浮”字具有十分鲜明的动态感,洞庭湖几乎包容了天地万物,并且主宰着它们的沉浮,日月星辰都随着湖水的波动而飘荡起落,一派壮阔的图景展现在读者眼前。
1.赏析炼字“5看”
看表意是否丰富凝练 诗歌语言,贵在字约意丰,以少胜多。不少字词之所以用得好,就在于用最少的语言传达出最丰富的意蕴。有的字词有表面义、暗指义、双关义等,赏析时,要赏出其丰富意蕴,读出其弦外之音。
看传情是否准确精妙 诗歌语言不但注重生动形象、凝练传神,更是借助字词来表情达意。赏析时,要善于结合全诗(词)揣摩字词,看它们准确传达出作者什么样的情感意愿。
看是否能造境 所谓“造境”,就是利用词语的凝练与含蓄来营造诗歌意境。古人写诗(词)很讲究意境,而字词的妙用就是能给全诗(词)营造美好的意境。
看表达上是否有特别之处 如是否活用词性,是否为叠字,是否化静为动,是否化无形为有形,有无使用比喻、比拟、借代、双关等修辞手法。这一角度极为重要,因为高考不选平常语言,它总是选富有表达特色的字词来考查。
看结构上是否有特别作用 如照应、过渡、对比、点出题旨等。
2.赏析炼字“3步骤”
步骤一:解释该字在语境中的含义。
步骤二:把该字放入原句中理解,阐释其内容,指出其表现手法。
步骤三:分析该字在表情达意及造境等方面的表达效果。
(2024·吉林质检)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山行即事
王 质
浮云在空碧,来往议阴晴。
荷雨洒衣湿, 风[注]吹袖清。
鹊声喧日出,鸥性狎波平。
山色不言语,唤醒三日酲。
【注】  风:宋玉《风赋》:“夫风生于地,起于青 之末。”指从水面飘来的风。
古人写诗很讲究炼字,此诗的颈联中有两个字用得生动、传神,请你指出这两个字,并作出简要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颈联写“晴”。喜鹊厌湿喜干,又称为“干鹊”,雨过天晴,它就高兴地叫起来了。诗人抓住这一特点,“喧”字借喜鹊的鸣叫表达对“日出”的喜悦——既是鹊的喜悦,也是人的喜悦。荷雨湿衣,虽然暂时带来爽意,但如果继续下,没完没了,“山行”者就不会很愉快;所以诗人继而写雨停日出,便没了细雨绵绵的
烦人的担心。所以,日出正是作者心中所盼望的事情。诗人写鹊“喧”,充分传达了自己的心声。“鸥性狎波平”句写波平如镜,鸥鸟尽情嬉戏的情景。鸥,生性爱水,如今雨霁风和,“波平”如镜,鸥自然尽情玩乐。所以这里用“狎”字,就充分表现了鸥鸟对水的亲热,以及戏水的愉悦之情。
[答案] 这两个字是“喧”和“狎”。“喧”为“喧闹、喧哗”的意思,借喜鹊的鸣叫表达出对“日出”的喜悦。“狎”是“亲热、游戏”之义,雨霁天晴,波平如镜,鸥鸟尽情嬉戏。这两个字写出了动物在雨洗日照后的山中自由玩乐的情景,写出了它们的喜悦之情。
诗眼,有时是诗中最精练传神的一个字,有时是全篇最精彩和关键的句子。它是一首诗(词)的主旨所在。诗眼分为两类:一是诗中眼,即一首诗的内容或思想的凝聚点,揭示诗的主旨;二是句中眼,即局部的诗眼,是诗中最精练传神的字或词。
赏析诗眼
诗眼的类型
类型 例析
思想的凝聚点 李白《赠汪伦》中“深”是诗眼,它不仅概括了诗的内容,而且将“潭水之深”与“友谊之深”巧妙地联系起来。
类型 例析
结构的总起点 白居易《忆江南》(其一)“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中,“好”字统领全篇,摄尽江南春色的种种佳处,而作者的赞颂之意与向往之情也尽寓其中。
精妙的闪光点 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中,“蒸”写出湖水的丰厚蓄积,仿佛广大的云梦泽都受到洞庭湖的滋养哺育。“撼”突出了洞庭湖汹涌澎湃的气势,极为有力。
(必修上册《登高》)这首诗的诗眼是“悲”,请概括“悲”字包含了哪些情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悲”字包含了因离家“万里”、“作客”异乡而产生的思乡之情和孑然一身的孤独之感,也包含了因年老多病、满鬓“繁霜”而产生的悲凉迟暮之恨,还包含了生活“艰难”、穷困“潦倒”的落魄之愁。
1.“5角度”找准诗眼
情感 最能揭示作者情感的字(词),如“愁”“思”“忆”“惊”
(这类字是直接揭示),“凉”“冷”“孤”(这类字常常语义双关,既指自然界中的凉、冷、孤,又指作者或主人公的内心感受)。
词性 这类字(词)以动词、形容词为主,其中具有“多重含义”,以最少词汇表达最多思想内容的词往往是诗眼;临时改变词性的形容词往往是诗眼。
结构 最能统领全篇的字(词),全诗都或明或暗地围绕该字(词)来写,只是各有侧重,此类字(词)以形容词或动词为主。
技巧 看是否化静为动,是否化无形为有形,且常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位置 五言诗中,诗眼一般是句子的第三个字;七言诗中,诗眼一般是句子的第五个字。
2.多要素、多层级赏析诗眼
(1)多要素:①最生动,最具活力;②最能营造意境;③最易统摄全篇;④最能表现作者的感情和主旨。抓住这些要素分析诗眼(关键词),是最有效的。
(2)多层级:从全诗或局部范围中看诗眼对增强诗歌的形象性、精确性所起到的作用,或者看它是如何增强诗歌的形象性、精确性的。
诗眼在全诗中的作用,一看诗眼对揭示主旨所起到的作用或是如何揭示出主旨的;二看诗眼是如何连缀全诗内容的。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春夜忆萧子真
孟 郊
半夜不成寐,灯尽又无月。
独向阶前立,子规啼不歇。
况我有金兰,忽尔为胡越。
争得明镜中,久长无白发。
题目中的“忆”字是诗眼,全文是如何围绕它抒情的?请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诗的题目为“春夜忆萧子真”,是诗人对友人萧子真的思念之作,也代表着诗人对朋友的思念之情。首联写整个夜色是黑暗和寂静的,这样的环境,给人以孤独寂寥的感觉,作者营造这样的凄清之景,正是凸显对远方朋友的思念。颔联写作者深夜难眠,独立阶前,而此时子规鸟却啼叫不休。通过子规鸟的啼叫,更加营造出一个凄凉的景象。而这一景象则凸显作者内心的孤寂,让思念之情显得更加真挚强烈。颈联写想念相隔遥远的朋友,难以见面,无奈又令人伤感。尾联直抒胸臆,祈祷自己和朋友都能保持青春,两人都保养好身体,这样才能在未来相见。
[答案] ①“忆”代表着诗人对朋友的思念;②诗人半夜难眠,灯火已尽而月隐身影,夜色寂静,更显得孤独,凸显对远方朋友的思念;③颔联写诗人独立阶前,子规啼叫不休,这凄凉的景象愈发显得人孤单寂寥,心中更是涌起思念之情;④颈联写诗人与心意相投的朋友,相隔如胡越般遥远的距离,难以见面,无奈又令人伤感;⑤尾联诗人直抒胸臆,愿朋友与自己都保养好身体,“久长无白发”,以期能再相见。
古代诗歌的语句具有表达凝练、内蕴丰富的特点,往往一句诗就蕴含着深刻的思想和高超的技巧,因而,鉴赏诗歌的语言,常常赏析诗人炼句之妙。
炼句
炼句注意的2个点
赏析首联 (1)写出了什么内容:如“首联描写了树叶凋落的肃杀之景”
(2)内容承载的作用:如“突出了生活处境的艰难”“交代了人物所处的环境”,尤其是写景句,往往起着奠定全诗感情基调或渲染某种氛围的作用。
(3)结构作用:点题或照应题目,或总领全诗;或反衬下文,或为下文议论、抒情做铺垫。另外,须扣住技巧本身说效果。
赏析尾联 同赏析其他联一样:先点明结句的手法(通常手法是虚写、以景结情、卒章显志等);再指出这种手法的表达效果,尤其要指出蕴含的情感。结句如果是以景结情(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效果就是含蓄蕴藉;结句如果是戛然而止,效果就是言有尽而意无穷;结句如果是直接抒情,效果就是直抒胸臆,点明主旨,卒章显志。结构上一般是照应前文(标题),首尾圆合,使结构完整。
同赏析其他联一样,赏析尾联也要有整体意识,要联系上文,不能只看诗句位置。
(选择性必修上册《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最后三句“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耐人回味。请简要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对写(对面落笔,悬想)。从对方落笔,写自己怀念亡妻,却料想对方为怀念自己而柔肠寸断,将对亡妻的思念之痛表达得深沉哀婉,催人泪下。②以景结情。用明月夜、短松冈作结,以荒凉凄清之景,烘托出思念幽独之痛,余音袅袅,回味无穷,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
炼句注意的4个角度
理解句意及情感 弄懂所给诗句的基本意思,把握其内容、情感的内涵。这既是赏句的前提和基础,也是赏句的一个角度。
关注句子的语言特点 ①句子倒装——具有错位之美。②句子对仗——具有整饬之美。③适当省略——诗句韵味悠长。④意象叠加——创造意境。⑤长于炼字——具有凝练之美。
分析表达技巧 在赏析关键诗句时,要注意诗句所使用的表达技巧,从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等角度进行鉴赏。如从修辞手法角度来分析,使用比喻会使诗句更加形象生动,使用拟人会使诗句更加富有情趣,使用典故会使诗句意蕴更加丰富等。
结合诗句位置 ①首句作用——或开篇点题、统领全诗,领起下文对××的描写;或渲染某种气氛,为诗歌奠定某种基调;或首句设问,引出后面的内容。
②中间句作用——或承前××内容,引出后面××内容;或借景抒情,表达作者××感情。
③尾句作用——或总结全诗,深化或升华主题;或卒章显志,表现作者××情感;或以景衬情,用××景衬托××情。尤其是以景结情句,有含蓄隽永之妙。
(2023·全国甲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临江仙
晁补之
身外闲愁空满眼,就中欢事常稀。明年应赋送君诗。试从今夜数,相会几多时。
浅酒欲邀谁共劝,深情唯有君知。东溪春近好同归。柳垂江上影,梅谢雪中枝。
词的结尾两句被后代评论家称赞为“绝妙”,请简要分析其妙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评论家称赞词作结尾两句“绝妙”,“妙处”即巧妙高明、不同寻常之处。首先,需要就这两句词进行内部分析。结尾两句写景极富画面感,学生要能对词句的风景描写进行想象和评析。“柳垂江上影,梅谢雪中枝”,既有柳垂江面的画轴长卷全景,又有梅花凋落的细腻特写。柳、梅为春日常见意象,词人这里的描写点染结合,出人意表。其次,需要着眼全篇分析结尾两句。这两句承接“东溪春近好同归”而来,并非实写,而是词人想象中的虚景。学生需要结合词作整体情感基调的变化,认识尾句的作用。这两句是词人想象,他希望来年春日与友人同归游览,所以尾句中所表现的情感的愉悦不单来自优美风光,更来自能够与知己友人共处同游。该题为开放性试题,在所给答案之外,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即可得分。
[答案] ①景物描写的画面感强:低垂的柳条在江水中映出倒影,雪中盛开的梅花也开始凋落,正是一派美丽的春日风光;②以虚景写真情:这里的美景并非写实,而是词人心境的外部投射,词人与友人感情深厚,想到能与友人相聚便心生欢喜。
语言风格就是诗(词)人在遣词造句、运用修辞手法等方面所体现出来的区别于其他诗(词)人的艺术特色,往往与作者的生活经历、文化素养有关。
赏析语言风格
古代诗歌常见语言风格
1.平淡
阐释 选用确切的字眼直接叙述,语言力求朴素,显现出质朴无华的特点,于平淡之中蕴含着深意。
示例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陶渊明《饮酒》(其五)]
赏析 这几句诗表面看来句句平淡,平淡之中却蕴含着诗人超脱尘世、悠然自得的情趣。
2.工丽
阐释 既讲究辞藻华丽,又讲究对仗工整。
示例 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宋祁《玉楼春·春景》)
赏析 诗人敷彩设色,对仗工整,用色彩明艳的辞藻,生动地描绘了春天的热闹和生机。
3.绚丽
阐释 有富丽的辞藻、绚烂的色彩、奇幻的情思。
示例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白居易《忆江南》)
赏析 诗歌语言有鲜明的色彩感,而且色彩对比强烈,写出了春日江南的明艳如画。
4.直率
阐释 语言毫不隐晦,毫不修饰,依照情感的原样直接写出。
示例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贾岛《寻隐者不遇》)
赏析 全篇四句二十字,语言直率,毫无难解之处。
5.委婉
阐释 不是直接叙述或抒情,而是通过写与本意看似无关的事物,或者通过对比委婉地表达内心的情感。
示例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李商隐《夜雨寄北》)
赏析 诗人本意在于表达对妻子的怀念,但并没有直接写出,而用“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委婉地表达了自己内心的情感。
6.清新
阐释 比喻新颖,用语通俗。山水田园诗人所作诗歌大多清新脱俗。
示例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杜甫《绝句四首》(其三)]
赏析 这首诗写了六种景色,有动景,有静景;有近景,有远景;有实景,有虚景:色彩绚丽,语言清新生动。
7.明快
阐释 直接的,明朗的,爽快的,泼辣的,往往是斩钉截铁地表达诗人的情感。
示例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赏析 “即”“穿”“便”“向”四个字表现了快捷的速度和跳跃的节奏,诗人喜不自禁的心情跃然纸上。
8.自然
阐释 语言不留雕琢的痕迹,率真朴素,多用口语,较少炼字,读来平白如话,自然生动,韵味无穷。
示例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李白《古朗月行》)
赏析 写出了儿童时期对月亮的认识,表现出月亮的形状和月光的皎洁可爱,不加雕饰,生动自然。
9.清幽
阐释 清静而又幽深,表面看似平淡自然,细细体味却意味深远。
示例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王维《鹿柴》)
赏析 前两句写不见人影而闻人声,烘托出山的空寂清冷;后两句用夕阳返照之光映着林中的青苔,进一步渲染了山的特点,给人一种无比清幽的美感。
10.雄奇
阐释 气势雄伟,立意奇特。此风格的诗多用具有气势和节奏奔放的语言来塑造博大新奇的形象,营造恢宏阔远的意境。
示例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赏析 描写八月塞外飞雪的奇观,以春花喻冬雪,取喻新、设想奇,颇为豪迈雄奇。
11.豪放
阐释 直率而有气势。其特点是既表现了作为主体的诗人的特点,又表现了作为客体的描绘对象的特点。
示例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赏析 词句将滚滚长江与历史长河融为一体,凸显了历史荡涤千古风流的豪放气势,使读者体味到词人兀立江岸对景抒情的壮怀气魄。
12.凝练
阐释 通过千锤百炼而达到质朴、流畅、洒脱、意蕴无穷的境界。
示例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赏析 “连”与“入”相携,织出一张烟雨迷蒙的愁网,并以“孤”为动力,加之冰心玉壶的绝妙比喻,诗人高洁傲岸、冰清玉洁的形象脱颖而出。
13.沉郁
阐释 用一种苍老遒劲的笔调去描绘广阔的社会生活,使所描绘的生活画面笼罩着凝重深沉的忧郁色彩和悲剧气氛,并配之严格的诗律和铿锵的音韵。
示例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杜甫《登高》)
赏析 全诗四联八句统统对仗,顿挫铿锵,回环曲折,显示出一唱三叹的情韵之美。这首诗抒发了诗人的忧愤之情,具有一种悲壮雄浑之美。
(必修上册《插秧歌》)杨万里自开户牖,创立了“诚斋体”,“诚斋体”的特点之一是语言生动自然、新鲜活泼,请结合颔联对这一特点进行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语言生动自然、新鲜活泼。②颔联诗人别出心裁地将“斗笠”比作头盔、“蓑衣”比作铠甲,比喻新鲜,冒雨插秧恰如一场紧张的战斗,写得生动活泼。“雨从头上湿到胛”是言雨势之猛,朴素自然,明白如话。③这两句描写的农人在恶劣的天气条件下插秧不辍和吃苦耐劳的形象生动新鲜,让人如临其境。
赏析语言风格的方法
1.整体品味。既要关注个别词句的赏析,更要体悟全诗表现出来的语言风格。
2.调动积累。关于语言风格的种类,古人的一些鉴赏经验给我们提供了不少现成的“套话”——术语,如平实、质朴、华丽、冷峻、飘逸等。
3.联系主旨。语言是为内容服务的,不要脱离诗歌的主旨去空谈语言风格。
4.多角度赏析。
观题材 如咏物诗一般含蓄委婉,闺怨诗一般婉约细腻,边塞诗一般豪迈雄奇,山水诗一般清新明丽,爱国诗一般悲壮慷慨等。
找意象 分析诗歌中最能体现语言风格的意象。如运用“菊花”
“飞鸟”等意象描写田园生活的诗句,语言风格一般清新自然。
品用词 分析诗歌的用词,如辞藻华丽、色彩鲜明的诗句一般绚丽飘逸;直接陈述、不加修饰语的诗句一般平实质朴。
析情感 诗歌的情感体现其特有的语言风格。如抒发悲愤之情的诗句,其语言风格一般沉郁顿挫。
联作者 如杜甫沉郁顿挫,李白豪放飘逸,白居易平实质朴,王维清新雅致,李商隐缠绵哀婉,苏轼豪放旷达,辛弃疾雄浑壮阔,陆游悲壮慷慨等。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田家词
元 稹
牛吒吒①,田确确②。      
旱块敲牛蹄趵趵③,种得官仓珠颗谷。
六十年来兵簇簇④,月月食粮车辘辘。
一日官军收海服⑤,驱牛驾车食牛肉。
归来收得牛两角,重铸锄犁作斤劚。
姑舂妇担去输官,输官不足归卖屋。
愿官早胜仇早覆,农死有儿牛有犊。
誓不遣⑥官军粮不足。
【注】 ①吒吒:拟声词,形容喘气声。②确确:形容土块坚硬、贫瘠。③趵趵:牛蹄声。④簇簇:丛列、丛聚的样子。⑤海服:沿海地区,也指边疆。⑥遣:让,使得。
有评论认为这首乐府诗是元稹“颇近讴谣”的代表作,即主张乐府诗要接近民间歌谣。请结合诗句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这首诗自始至终几乎完全用农民自述的口吻、白描的手法叙事,在貌似平和顺从的话语里,表现了农民痛苦的心声,蕴含着农民的血泪控诉,因而具有更大的真实性和感人肺腑的力量。再加上短句的安排,叠字的选用,加强了诗的形象性和音乐性。诗的开篇,作者就用两个短句“牛吒吒”“田确确”、三组叠字“吒吒”“确确”“趵趵”,状形写声,把农民耕地时的那种艰苦、忙碌、急促的情状绘声绘色地突显在读者的眼前。“一日官军收海服……输官不足归卖屋”语言朴素、直白,多用口语,通俗易懂,真实描绘了田家的痛苦心声,控诉了战争的罪恶。
[答案] ①巧用短句和叠字,加强了诗的形象性和音乐性。诗的开篇,用两个短句、三组叠字,状形写声,突显农民耕地时的艰苦、忙碌和急促。②语言质朴、口语化,在貌似平和顺从的话语里,表现了农民痛苦的心声。③用白描的手法叙事,言简义丰,蕴含着农民对战争的血泪控诉。④全诗用农民自述的口吻,讲述战祸连年不断,繁重的军事开支给劳动人民带来深重灾难,具有更大的真实性和感人肺腑的力量。
练案29 专项对点 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
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9分)
早寒有怀
孟浩然
木落雁南度,北风江上寒。
我家襄水曲,遥隔楚云端。
乡泪客中尽,归帆天际看。
迷津[注]欲有问,平海夕漫漫。
【注】 迷津:事见《论语·微子》“长沮、桀溺耦而耕。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焉”。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首联不写“叶落”而写“木落”,与“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写“落叶”而写“落木”有异曲同工之妙。
B.颔联“遥隔”指寓所与诗人的故乡遥遥相隔,不能归去。一个“隔”字就流露了思乡之情,用词贴切。
C.“归帆天际看”,运用对写,主客移位,想象家人们因思念自己而遥望天际孤帆,期盼自己归去。
D.“迷津欲有问”运用典故,表现诗人在长安碰壁之后羡慕田园生活,而与官场决裂的归隐之意。

D [D项,“表现诗人在长安碰壁之后羡慕田园生活,而与官场决裂的归隐之意”错误,此处应是表现出诗人既羡慕田园生活、有意归隐又想求官做事、大展宏图的矛盾心理。]
(2)本诗第六句“归帆天际看”,有的版本作“孤帆天际看”。请结合诗句,比较“孤”“归”这两个字表达效果的异同。(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相同点:“归帆”意为归来的帆,“归”有归家之意;“孤帆”意为孤独的帆。无论是乘船归家,还是强调自己在外的孤独,从情感上都表现了诗人浓浓的思乡之情。
不同点:“孤帆天际看”句意为看孤独的帆在天边徜徉,“孤”是孤单之意,表明诗人是孤身一人,凸显了诗人只身在外漂泊的孤独之感。诗人船行江上,遥望天际,江面空旷,天际高远,只余一叶孤舟,倍感孤单,思乡之情油然而生,加深了诗人的思乡之情。“归”字是写船归来,“归帆天际看”句意为看归来的帆在天边徜徉。诗人不仅写他自己思乡,而且采用对写的手法,想象家人也在遥望着“天际”的“归帆”。“归”字使作者的思乡之情表现得比较含蓄。
[答案] ①相同点:“孤”字和“归”字都能表达思乡之情。
②不同点:“孤”字自况处境,突出作者思念家乡却漂泊在外的孤独感;“归”字则想象家人盼望自己遥望天际归帆的情景,含蓄地表达了思乡之情。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9分)
题胡逸老致虚庵①
黄庭坚
藏书万卷可教子,遗金满 ②常作灾。
能与贫人共年谷,必有明月生蚌胎。
山随宴坐画图出,水作夜窗风雨来。
观山观水皆得妙,更将何物污灵台③?
【注】 ①胡逸老:生平不详。致虚庵:胡逸老的书房名。② 
(yíng):竹箱。③灵台:指心。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诗人认为,诗书传家能够使后代成才,而遗金满箱往往会给子孙招来祸害。
B.颔联使用“能”“必”二字,强调了胡逸老乐善好施,一定能够名垂青史。
C.诗中致虚庵主人具有高雅的人格,诗人在敬慕的同时,也表明了自己的胸襟。
D.山水可以涤荡心灵,以闲逸之心观山观水,山水的妙境自然能够常现于心中。

B [B项,“一定能够名垂青史”错误。颔联“必有明月生蚌胎”一句用了韦康、韦诞兄弟的典故,孔融赞扬韦端的两个儿子韦康与韦诞为一双明珠,此处用典,写出了胡逸老必能像韦端那样,明珠出于蚌胎,佳子弟出于门庭。诗人在此寓意胡逸老的后代必得佳子弟,而不是说胡逸老能名垂青史。]
(2)本诗颈联独具魅力,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其精妙之处。(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赏析诗句要注意从不同的角度切入分析,常见的赏析角度有手法、结构、语言等。从手法角度来看,“画图出”“风雨来”,化静为动,写出致虚庵白天与夜晚的不同景象,“山随”“水作”对致虚庵依山傍水的位置,作了动态描写,将山水写活了;“山随宴坐画图出”写出山景如一幅幅图画映入眼中,此为视觉描写;“水作夜窗风雨来”写山谷中的流水声远远地传来,如同风雨敲窗的声响,从听觉角度写出水声阵阵;从结构角度来看,颈联描写致虚庵周围山水相依的环境,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既承接了上文对致虚庵主人的描写,又为尾联写山水的作用做铺垫,结构非常精妙。
[答案] ①手法精妙。化静为动,白天闲坐庵中,山景如一幅幅图画映入眼中;入夜倚于窗前,水声透过夜窗像风雨飒飒而来。这两句诗对致虚庵依山傍水的位置,作了动态描写。“出”“来”二字,将山水写活了。视听结合,出句写视觉,看到山景如画;对句写听觉,听到水声阵阵,以景衬人,宴坐的闲适,听雨的从容,跃然纸上。②结构精妙。颈联由写致虚庵主人转到写致虚庵周围的环境,为尾联写山水的作用做铺垫。
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9分)
奉和中书舍人贾至早朝大明宫
岑 参
鸡鸣紫陌曙光①寒,莺啭皇州春色阑。
金阙晓钟开万户,玉阶仙仗拥千官。
花迎剑佩星初落,柳拂旌旗露未干。
独有凤凰池②上客,阳春一曲和皆难。
【注】 ①紫陌:京师的街道。曙(shǔ)光:破晓时的阳光。②凤凰池:也称凤池,这里指中书省。
(1)下列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首联交代早朝出发的时间,描绘京城暮春时节清晨的景色,展示皇宫的富丽之象。
B.颔联写皇宫的金碧辉煌和雕栏玉砌,这升平景象实是诗人对王朝转衰的一种担忧。
C.颈联渲染上朝的盛况:鲜花迎接官员,柳条轻拂旗帜,此时晓星方落,露犹未干。
D.尾联点出酬和之题,说和诗难,不仅是对贾至的恭维,也表现了诗人自己的谦逊。

B [B项,“实是诗人对王朝转衰的一种担忧”理解错误。颔联描写皇宫的繁华富丽,就是要借此来表达对王朝的歌颂和祝福,且此诗为宫廷唱和诗,用以歌功颂德。]
(2)有人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一诗将岑参“气势雄伟,色彩瑰丽”的风格充分体现了出来,请结合本诗赏析岑参的这种诗歌语言风格。(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气势雄伟:首联从宏大处开篇,写皇州春色多彩,充分展示皇宫的富丽之象,同时暗示天下大治的兴旺和繁华;颔联写春已降临,宫阙金光四射,钟鸣则万户开,千官在玉阶上攒动,宫殿楼台气势宏伟,一派升平之景象,反映了诗人渴望唐朝中兴的心境;颈联着力渲染上朝的情景,展现了一幅繁华的上朝盛况,上朝官员
雄姿英发,盛唐气象,跃然纸上,充分展现了大明宫的繁荣,饱含了对王朝的歌颂,对统治者和同僚善治的赞美。色彩瑰丽:本诗辞藻富丽堂皇,用了“紫陌”“春色阑”“金阙”“花”“柳”“旌旗”等富有鲜艳明丽的色彩感的辞藻表现宫廷气象,营造出了富丽堂皇的大唐盛景。
[答案] ①气势雄伟:皇州春色多彩,宫阙金光四射,钟鸣则万户开,千官在玉阶上攒动,宫殿楼台气势宏伟,上朝官员雄姿英发。充分展现了大明宫的繁荣,饱含了对王朝的歌颂,对统治者和同僚善治的赞美。②色彩瑰丽:本诗用词瑰丽,“紫陌”“春色阑”“金阙”“花”“柳”“旌旗”等皆有鲜艳明丽的色彩感,营造出了富丽堂皇的大唐盛景。
4.(2025·广东广州质检)阅读下面这两首宋诗,完成(1)~(2)题。(9分)
江上秋夜
道 潜
雨暗苍江晚未晴,井梧翻叶动秋声。
楼头夜半风吹断,月在浮云浅处明。
江 上
王安石
江水漾西风,江花脱晚红。
离情被横笛,吹过乱山东。
(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道潜的诗首句从大处落墨,写阴雨笼罩中的苍江到傍晚还没放晴,“暗”字用词恰当,写出了天低云暗、秋水苍茫的江景。
B.道潜的诗四句四景,从不同的角度表现了阴雨、风起、风停及将晴时分的景色,虽一句一转,却合成一幅完整的画面。
C.王诗前两句写景,以景衬情,猎猎的西风带来秋的消息,绵绵的江水长流不息,江畔的朵朵红花渐渐盛开,使人略感欣慰。
D.王诗后两句写特定的季节和景物触动了诗人的离愁别绪,可能是因为自己远离故乡,也可能是因为亲人在外漂泊、时世动乱。

C [C项,“江畔的朵朵红花渐渐盛开,使人略感欣慰”错误,“江花脱晚红”是说江畔晚开的朵朵红花也都凋谢了,这些景物使人愁肠百结,而不是“欣慰”。]
(2)请结合这两首诗,简要分析两首诗中“吹”字的表达效果。(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赏析富有表现力的字词的能力,可从四个维度展开分析。先看道潜的诗。从意义维度,“吹”指风吹,第三句是说“夜半伫立楼头,听风声渐紧又渐息,终于断绝”,从楼头辨别风声,必定要有相当强的风力和呼呼的声响才能听出是“吹”还是“断”。所以,“吹”从听觉角度说明风曾刮得很紧。从形象意境维度,“吹”字写出了诗人亲耳听到的风由小到大再到断绝的过程,渲染了寒江秋夜的凄清氛围。从手法效果维度,上句“井梧翻叶动秋声”写的是井边的梧桐叶在秋风中翻转抖动,飒飒有声。“吹断”和“井梧翻叶”相照应。从主旨情感维度,“吹”字写尽了诗人于秋夜江边感受到的凄清寒意,表现了诗人孤冷凄凉的心情。
再看王安石的诗。从意义维度,“吹”字的意思是“吹动”,结合第三句可以看出这里是说“离情”被风吹到了乱山的东面。从形象意境维度,“吹”字写出了一片离愁徘徊不去的情景,渲染了伤感的氛围。从手法效果维度,离别之情是抽象的,这里却能够将抽象的情感具体化、形象化,就好像有形之物,可以被风吹着走。“吹”字化虚为实,将抽象的愁绪表达得生动具体。从主旨情感维度,“吹”字将诗人耳中听到的笛声具象化,让人仿佛看到裹挟着离情的笛声缓缓翻过乱山向东而去,形象地表现了诗人依依难舍的离愁别绪。
[答案] ①道潜诗中的“吹”指风吹,从听觉角度说明风曾刮得很紧,与上一句“井梧翻叶”相照应,渲染了寒江秋夜的凄清氛围,表现了诗人孤冷凄凉的心情。②王安石诗中的“吹”指吹动,“离情”本是虚无的东西,一个“吹”字化虚为实,将抽象的、徘徊不去的愁绪表达得生动具体,形象地表现了诗人的离愁别绪。
5.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9分)
和黄司业喜雪①
陆九渊
畴昔诗囊②未破悭③,琼瑰④益自倍枵然⑤。
才华甘落诸公后,诚实徒居野老前。
腊雪晚成春雪早,梅花静对雪花妍。
从今长作丰登瑞,廪庾家家赡九年。
【注】 ①这是一首和诗,和一位姓黄的国子监司业官的《喜雪》诗。②诗囊:指贮放诗稿的袋子。也被用来比喻满腹才华的人。③破悭(qiān):打破悭囊。悭囊,储钱器,口小,钱易入不易出。未破悭,此处指诗作少。④琼瑰:喻美好的诗文。⑤枵(xiāo)然:空虚的样子。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这是一首和诗,作者在题目中交代了唱和的对象,诗的前两联也赞美了黄司业。
B.颔联“甘落”“徒居”表现黄司业的谦逊,这是作者对黄司业才华和人品的赞美。
C.颈联作者重复使用了“雪”和“花”字,表达了对想象中梅雪争春的景象的向往。
D.尾联作者以虚写表达对瑞雪兆丰年的期待,字里行间充满了与民同忧乐的情怀。

C [C项,“表达了对想象中梅雪争春的景象的向往”理解有误,这并非想象之景,而是眼前实景。]
(2)你认为本诗的“诗眼”是哪个字?请结合具体诗句说明理由。(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首先,寻找诗眼。诗眼一般都是能彰显诗人思想情感或观点态度的情感词,且往往在诗词的关键部位,对结构有重要作用,依据这两点判断,题目中的“喜”字兼具这两个特征。其次,结合诗作内容具体分析。每一联都写出了“喜”的具体表现:前两联写和诗之喜、颈联写所见美景之喜、尾联写所感未来丰年之喜,感情真挚自然,主旨突出。答题时注意指出“喜”的内容。
[答案] ①本诗的诗眼是“喜”字。“喜”是结构全诗的关键。②前两联作者表达对朋友诗作、才华和人品的赞美,是与朋友遇雪和诗之喜;③颈联作者写梅雪相映的美景,是所见之喜;④尾联作者想象瑞雪兆丰年的未来之景,是与民同乐之喜。
谢 谢 !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