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 板块一 专题二 学案29 鉴赏古代诗歌表达技巧课件-2026版高三总复习一轮语文(教考衔接)

文档属性

名称 29 板块一 专题二 学案29 鉴赏古代诗歌表达技巧课件-2026版高三总复习一轮语文(教考衔接)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8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7-04 15:16:2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116张PPT)
板块一 古诗文阅读
专题二 古代诗歌阅读
学案29 鉴赏古代诗歌表达技巧
教材“学习提示” “单元研习任务” 命题点提炼
必修上册第三单元《琵琶行并序》 欣赏诗中音乐描写和景物描写的精妙。 表达方式(描写艺术)
必修上册第三单元《念奴娇·赤壁怀古》 要仔细体会词作将写景、咏史、抒情融为一体的写法,品味词的声韵美,思考词中寄托的生命感悟与人生态度。 表达方式(写景、咏史、抒情)
教材“学习提示” “单元研习任务” 命题点提炼
必修上册第三单元《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理解典故的内涵;结句“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是这首词的主旨,应注意领悟。 表达方式(用典)
教材“学习提示” “单元研习任务” 命题点提炼
选择性必修下册第一单元《望海潮》(东南形胜)和《扬州慢》(淮左名都) 《望海潮》采用铺叙的写法,以点带面,虚实相间,渲染烘托,形成一种畅达流利的气势。同样是歌咏城市,《扬州慢》则聚焦于扬州今昔盛衰的对比。 表现手法(对比)
教材“学习提示” “单元研习任务” 命题点提炼
选择性必修下册第一单元“单元研习任务” 古典诗词多以虚实相生的手法营造艺术境界,如《蜀道难》写实与想象交织,写出蜀道之“难”,形成迷离惝恍、奇丽峭拔的诗歌境界。从本单元中另外选取一首诗歌,探究诗人是如何运用虚实相生的艺术手法的。 表现手法(虚实相生)
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分为——修辞手法、表现手法、表达方式、结构技巧。这四类表达技巧其各自的手法都有数种,且某些手法有相同或相似之处,区分度较小,考生极易混淆,故需考生结合知识清单做好梳理,然后根据后面的思路进行复习。
高考对修辞手法的考查一般分为两个层面:一是辨认修辞格,二是说明修辞格的表达效果。此类题型所涉及的修辞手法中,比喻、比拟、设问、借代、反问、夸张、双关、叠字是考查重点。高考对修辞手法的考查,一般要求结合具体内容作具体分析,不能泛泛而谈。
一、掌握诗歌表达技巧4大命题角度
鉴赏诗歌修辞手法
常见修辞手法
手法 说明 作用 示例 赏析
(1)比喻 把一种事物或情景比作另一种事物或情景。 突出事物特征,使所要表达的事物更加生动鲜明。 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韦庄《菩萨蛮五首》(其二)] 词句巧妙地以“月”作比,写尽了江南女子的美丽与温柔。
手法 说明 作用 示例 赏析
(2)比拟 把物当作人来描写叫拟人,把人当作物或把甲物当作乙物来描写叫拟物。 使读者产生联想,使描写的人、事、物表现得更形象、生动。 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林逋《山园小梅二首》(其一)] 采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先偷眼”写白鹤爱梅情切,还未飞下,就迫不及待地偷看;
“合断魂”写粉蝶因爱梅而断魂。这两句诗把鹤、蝶对梅的喜爱之情表现到了极点。
手法 说明 作用 示例 赏析
(3)设问 先提出问题,接着说出自己的看法。 开头设问,问题引入,带动全篇;中间设问,承上启下;结尾设问,深化主题,令人回味。 若问闲情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贺铸《青玉案》) 以设问作结,以实写虚,一问一答,将一腔愁思化为具体可感的形象。
手法 说明 作用 示例 赏析
(4)借代 借用相关的事物来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分为部分代整体、具体代抽象、特征代本身等。 突出描写对象的特征,使语言简练、含蓄。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李清照《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 用“绿”和“红”分别代“叶”与
“花”,写出了叶的茂盛和花的凋零,烘托出作者的感伤情怀。
手法 说明 作用 示例 赏析
(5)反问 用疑问的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 加强语气,表达强烈感情,激发思考。 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苏轼《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使用反问句式,表达了词人旷达的情怀。
手法 说明 作用 示例 赏析
(6)夸张 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作扩大或缩小的描述。 有更突出、更鲜明地表现事物的作用。 怒发冲冠,凭阑处、潇潇雨歇。[岳飞《满江红》(怒发冲冠)] 以夸张的手法,写出了词人忧愤国事、痛恨敌人的心情。
手法 说明 作用 示例 赏析
(7)双关 分谐音双关和弦外之音两种。 表达委婉含蓄的情感。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刘禹锡《竹枝词二首》(其一)] “晴”与“情”同音,以晴天、下雨暗示恋人貌似无情中的有情。
手法 说明 作用 示例 赏析
(8)叠字 重复使用同一个字。 增强语言的韵律感,或起强调的作用。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李清照《声声慢》(寻寻觅觅)] 叠音词使词句更加生动形象,营造出凄凉的氛围。
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和舍弟题书堂
杜荀鹤[注]
兄弟将知大自强,乱时同葺读书堂。
岩泉遇雨多还闹,溪竹唯风少即凉。
藉草醉吟花片落,傍山闲步药苗香。
团圆便是家肥事,何必盈仓与满箱。
【注】 杜荀鹤(846—904):字彦之,号九华山人。他出身寒微,中年始中进士,仍未授官,乃返乡闲居。
本诗尾联使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表达了诗人哪些情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尾联“团圆便是家肥事,何必盈仓与满箱”意思是,一家人团团圆圆便是家肥屋润的美事,为何一定要钱粮把仓库和箱子装得满满当当呢?其中“盈仓”“满箱”运用借代手法,“盈仓”指粮食装满粮仓,“满箱”指的是钱财装满箱子,这两个词代指钱粮;而“何必”运用反问手法,表达了作者对物质的轻视,再联系上句“团圆便是家肥事”可知,诗人对亲情更加看重。这两句表达了诗人重精神轻物质的人生态度。“团圆便是家肥事”,“肥事”也是美事,诗人看重家人团圆,对家人团聚感到幸福快乐,表达了作者亲人团圆、共享天伦的快慰;结合诗歌题目《和舍弟题书堂》可知,也传达出对舍弟的劝慰与祝福之情;尾联既是对舍弟所说,也是对自己所说,既是用家人团聚的精神富足胜过物质富足劝勉舍弟,同时也是劝勉自己,表现诗人宁静自适之情。
[答案] 第一问:运用了反问和借代的修辞手法,“满箱”和“盈仓”代指钱粮;“何必”二字表反问。
第二问:①对家人团聚感到幸福快乐;②传达出对舍弟的劝慰与祝福之情;③劝勉舍弟,同时也是劝勉自己,表现诗人宁静自适之情。
古代诗歌中常见的表达方式主要有记叙、描写、议论、抒情和说明,其中在诗歌创作中用到的主要是记叙、描写、议论、抒情,尤其是描写和抒情,用得最为普遍。这两种表达方式与表现手法有交叉、重合之处。近几年高考对古代诗歌的叙事技巧也有涉及,这一动向应引起注意。
鉴赏诗歌表达方式
1.常见描写角度
角度 示例 赏析
(1)点面结合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柳宗元《江雪》) “孤舟蓑笠翁”属于点的描绘,“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属于面的铺陈。
角度 示例 赏析
(2)动静结合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王维《鸟鸣涧》) 第二句极写春山月夜之静,而“花落”“月出”“鸟鸣”则是以动写静,静中有动,以动衬静,形象地描写了心境的闲适、夜晚的静谧及春山的空寂。
角度 示例 赏析
(3)虚实结合 多少恨,昨夜梦魂中:还似旧时游上苑,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李煜《望江南词二首》(其一)] “还似……正春风”三句,极写往昔的繁华生活,属于虚写,与词人当前无限凄凉的处境形成对比,以虚衬实,以虚写实,虚实结合,以梦中虚幻的繁盛景象反衬醒后现实的凄凉无奈。
角度 示例 赏析
(4)角度变化 长江万里白如练,淮山数点青如淀。江帆几片疾如箭,山泉千尺飞如电。晚云都变露,新月初学扇,塞鸿一字来如线。(周德清《塞鸿秋·浔阳即景》) 由近而远,由水写到山,由地写到天,由静写到动,由昼写到夜,高低远近、天上地下,通过铺垫,生动形象地描写了一幅秋景图。
角度 示例 赏析
(5)感官角度(绘声绘色绘形)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杜甫《绝句二首》(其二)] 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白居易《夜雪》) 漫江碧波荡漾,衬托着水鸟雪白的羽毛;满山青翠欲滴,遍布似火的朵朵红花。江、山、花、鸟四景,分别被赋予碧绿、青葱、火红、洁白四色,景色清新,令人赏心悦目。
“衾枕冷”是触觉,“窗户明”是视觉,“折竹声”是听觉,本诗从多角度侧面烘托了夜雪之大。
角度 示例 赏析
(6)正侧结合 一树春风千万枝,嫩于金色软于丝。永丰西角荒园里,尽日无人属阿谁?(白居易《杨柳枝词》) 第一、二句运用正面描写的手法,描写了春天柳树的娇美形态;第三、四句则以环境的荒凉偏僻侧面烘托。
角度 示例 赏析
(7)白描 父耕原上田,子 山下荒。六月禾未秀,官家已修仓。(聂夷中《田家》) 本诗运用白描手法,寥寥数语勾勒出父子辛勤耕耘劳作、官家筑仓虎视以待的画面,表现了封建统治者残酷剥削、压榨农民的深刻主题。
角度 示例 赏析
(8)细节描写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张籍《秋思》) “临发又开封”这一行为细节表现出诗人对家乡亲人的深切思念。
2.常见抒情方式
手法 示例 赏析
(1)直接抒情 (直抒胸臆)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苏轼《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词人感情如江河直下,直抒对亡妻的怀念之情。
手法 示例 赏析
(2)间接抒情 借助景 (和衬托有交叉之处) ①乐景写哀情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杜甫《蜀相》) 以碧草春色、黄鹂好音的乐景抒发哀悼之情。
②乐景写乐情 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孟郊《登科后》) 情与景会,意到笔到,将诗人策马奔驰于春花烂漫的长安道上的得意情景描绘得生动鲜明。
手法 示例 赏析
(2)间接抒情 借助景 (和衬托有交叉之处) ③哀景写哀情 孤鸿号外野,翔鸟鸣北林。徘徊将何见?忧思独伤心。[阮籍《咏怀八十二首》(其一)] 以孤鸿、翔鸟的哀景写忧思伤心之情。
④哀景写乐情 月照城头乌半飞,霜凄万木风入衣。铜炉华烛烛增辉,初弹渌水后楚妃。(李颀《琴歌》) 以室外凄清的秋景来反衬华堂上炉火融融、红烛高燃的温暖欢乐。
手法 示例 赏析
(2)间接抒情 借助物 ⑤托物言志 垂 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虞世南《蝉》) 诗歌借蝉声远传的独特感受,道出了品格高洁的人不需要某种外在的凭借,自能声名远播的道理,从而表达出对人的内在品格的热情赞颂和高度自信。
手法 示例 赏析
(2)间接抒情 借助事 ⑥借古讽今 台城六代竞豪华,结绮临春事最奢。万户千门成野草,只缘一曲《后庭花》。(刘禹锡《台城》) 全诗以台城这一六朝帝王起居临政的地方为题,描写了曾经六朝纵情作乐的荒淫生活。和如今野草丛生的凄凉景象形成对比,寄托了吊古伤今的无限感慨。
⑦用典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王维《山居秋暝》) 反用《楚辞·招隐士》“王孙兮归来,山中兮不可久留”,表明归隐之情。
托物言志与借景抒情的区别
(1)托物言志常常借助于某物的一些特性,此“物”非“景”,咏物不是写景。借景抒情的“景”是指自然风景,而不是某种物品。
(2)托物言志的“志”可以指感情、志向、情操、爱好、愿望、要求等,借景抒情的“情”专指热爱、憎恶、赞美、快乐、悲伤等感情。
3.诗歌的叙事技巧
中国的古诗多是抒情诗,叙事诗很少,所以叙述这一表达方式平时很少接触,只是在叙事诗中使用,抒情诗也仅保留少量的叙述成分。赏析叙述这一表达方式,同现代文中的叙述差不多,要从以下角度展开:①叙事的线索;②叙事的人称(第一、二、三人称),尤其看是诗人叙事还是诗中人物叙事;③叙事的顺序,是时间顺序还是空间顺序,以及有无倒叙、插叙;④叙事的客观性与主观性,是看似理性的叙述还是感情浓烈的叙述;⑤叙事有无特别之处,如有无对比、抑扬等技巧。
赏析时应指明叙述的具体特点,并结合诗歌加以说明。
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野老歌
张 籍
老农家贫在山住,耕种山田三四亩。
苗疏税多不得食,输入官仓化为土。
岁暮锄犁傍空室,呼儿登山收橡实。
西江贾客珠百斛,船中养犬长食肉。
这首诗在叙事上有何特色?试作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全诗就是写一个农家老夫在苛捐杂税的重压之下,最后过着依靠拾橡实填饱肚皮的生活。即使这样,他还不如当时被称为“贱类”的富商的一条狗。全诗运用叙述的手法,给我们呈现出几个老农痛苦的生活的场景。虽然作者没有发表议论,但孕作者的思想于叙述中。全诗人物选择为一老者,尤见封建剥削之残酷,及世道之不合理,也愈有典型性。
[答案]  ①以“老人”的口吻叙事,语言平实质朴,表达情感显得更真实、自然。②从头到尾都是客观叙述。诗人寓情于事,貌似不动声色却渗透自己的爱憎之情。
表现手法是一个比较笼统的说法,有狭义和广义之分。广义的表现手法,等同于表达技巧;狭义的表现手法一般指衬托、对比、象征、渲染、想象等。
鉴赏诗歌表现手法
手法 说明 作用 示例 赏析
(1)烘托 本是一种国画技法,用水墨或色彩在物象的轮廓外面渲染衬托,使物象明显突出。用于艺术创作,则指从侧面着意描写,作为陪衬。 使烘托的事物更加突出、形象。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李白《赠汪伦》) 三、四句形象鲜明地烘托出汪伦对诗人真挚纯洁的深厚感情。
手法 说明 作用 示例 赏析
(2)渲染 本是一种国画技法,一般是在需要强调的地方浓墨重彩,使画面形象的某一方面更为突出。用于艺术创作,就是从正面着意描写。 创造气氛,突出形象,增强艺术效果。 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汉乐府民歌《江南》) 诗中“鱼戏莲叶东”等四句的渲染描写,使得全诗生动活泼,音调优美,把水上采莲的画面和人们采莲时欢愉的情绪活灵活现地展示在读者面前。
手法 说明 作用 示例 赏析
(3)联想 由一种事物联系到与之有关的另一种事物,或把事物中类似的特点联系起来塑造一个典型。 创造意境,形象鲜明,拓展内容,深化主旨。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贺知章《咏柳》) 诗人由柳枝的纷披下垂、婀娜多姿联想到翠绿的丝带,运用比喻,塑造出别具浪漫色彩的新颖形象。
手法 说明 作用 示例 赏析
(4)想象 在已有材料和观念的基础上,经过联想、推断、分析、综合,创造出新的观念的思想过程。 创造意境,形象鲜明,拓展内容,深化主旨。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刘禹锡《望洞庭》) 选择月夜遥望的角度,通过极富想象力的描写,将洞庭的湖光山色别出心裁地再现于纸上。
手法 说明 作用 示例 赏析
(5)对比 把不同的两个事物或一个事物的不同方面进行对照,使好的显得更好,坏的显得更坏。 揭示矛盾,对比鲜明,反差强烈,震撼人心。 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李白《越中览古》) 前三句描写昔日的繁荣,最后一句描写今日的冷落凄凉,形成强烈的对比,使读者感受深切,蕴含着诗人深沉的历史思考。
手法 说明 作用 示例 赏析
(6)衬托 衬托分正衬与反衬两种。它可以使被陪衬事物性格更加突出,形象更加鲜明。考试常考的是反衬,如用乐景反衬哀情,用动反衬静,用虚反衬实等。 使被陪衬的事物显得更加突出,形象更加鲜明。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杜甫《绝句二首》(其二)] 诗人用碧绿的江水和洁白的鸟,青葱的山峦和火红的花勾勒出一幅色彩绚丽、意境优美的图画。以乐景衬哀情,抒发诗人漂泊在外的孤独和强烈的思乡之情。
手法 说明 作用 示例 赏析
(7)虚实结合 现实的景、事与想象的景、事互相映衬,交织在一起表达同样的情感。 虚实相映,激发联想与想象,丰富内容,拓展意境,鲜明突出,富于变化。 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薰风暖摇征辔。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阑倚。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欧阳修《踏莎行》) 上片写实,通过初春景象反衬“行人”的离愁别绪。下片写虚,通过“行人”想妻子凭栏远望,思念“行人”的愁苦之象,来写愁思。妻思夫,夫想妻。虚实相生,从而将离愁别绪抒发得淋漓尽致。
手法 说明 作用 示例 赏析
(8)比兴 比,以彼物比此物;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 托物引喻,婉转曲折,明朗浅显,耐人寻味,有民歌风格。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诗经·周南·桃夭》) 这是一首贺婚诗。诗中以嫩红的桃花比兴美满的婚姻,表达对出嫁女子纯真美好的祝愿。
手法 说明 作用 示例 赏析
(9)对写法 (对面落笔、一笔两面) 指诗人在写人叙事时不从自己的角度着笔,而从对方的角度入手,进行悬想、揣测,从而曲折达意,收到委婉旁衬的艺术效果。 这种表达技巧常见于表现亲情的作品中。单方面写思乡念亲,只是一层意思;如果转换角度,写两地的思念,情感的表现将更加细腻动人,耐人寻味。 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留?想佳人妆楼颙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争知我,倚阑干处,正恁凝愁!(柳永《八声甘州》) 由于思归心切,联想到自己的妻子也一定是同样渴望自己回家,想象着妻子会常常在妆楼上痴痴地凝望远处的归船,多少次误以为丈夫归来了,然而船到近前带来的却是无尽的失望。本是自己望乡怀人,却说“佳人”盼望自己回去;本是自己倚栏凝愁,却说“佳人”不知自己的愁苦。
3.(2024·新课标Ⅰ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宿千岁庵听泉
刘克庄
因爱庵前一脉泉,襆衾来此借房眠。
骤闻将谓溪当户,久听翻疑屋是船。
变作怒声犹壮伟,滴成细点更清圆。
君看昔日兰亭帖,亦把湍流替管弦。
诗中以对比的方式,对泉声进行了生动的描写,请结合相关内容简要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诗通过两组历时性的描写,为读者呈现了一段如同亲耳聆听的泉声。“骤闻将谓溪当户,久听翻疑屋是船”,诗人刚刚进入房间时,泉声也随着诗人一起进入,声音的来源自然是在门前,从听觉上,像是一条小溪流淌在门前;过了一段时间,诗人的心神更加安定,耳朵也逐渐接收到更多的信息,水声已不仅是在门前,
而是弥漫于房屋四周。诗人闭目遐思,产生了一种泛舟水上的错觉,这是不同时段下主观感受的不同。客观的不同当然也存在,“变作怒声犹壮伟,滴成细点更清圆”,泉声并不单调,因为泉水自地涌出并不稳定平缓,而是变幻不定,于是诗人时而听到怒涛澎湃,时而听到缓流滴沥,激流声壮阔雄伟,滴沥声清亮圆润。
[答案] ①乍听与久听的不同:乍听泉声时,感觉是一条溪水从门前流过;久听后感觉水声逐渐弥漫于四周,使人有身处舟中之感。②激流声与涓滴声的不同:泉流时而汹涌,听来壮阔雄伟;时而滴沥,听来清亮圆润。
诗歌构思立意的精妙往往由篇章结构的技巧(即诗歌的行文脉络以及情感内容的起伏变化)体现出来。具体的构思技巧主要指铺垫、照应、以小见大、卒章显志、以景结情、抑扬等。
鉴赏诗歌结构技巧
手法 特点及作用 例句及分析
(1)铺垫 为主要人物的出场或主要事件的发生创造条件而着重描述渲染的技法。铺垫是重要情节的基石,能增加情节张力,制造悬念,使情节具有合理性。 如王建的《十五夜望月》:“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诗的开篇描绘出十五的夜晚一派明朗素洁的景象,为下文写秋思做铺垫。
手法 特点及作用 例句及分析
(2)线索、照应 诗人在描写、叙述的过程中,对后面要表现的内容,在前面适当的地方给予提示或暗示,而使后面与前面呼应。这种结构技巧可以使作品结构严谨,脉络分明。 如陆游的《诉衷情》:“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身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此词共分两片,下片照应上片。“心在天山”与“当年”相照应,“身老沧洲”与“关河梦”相照应,目的在于构成对照,抒发词人心酸遗恨的苍凉心情。
手法 特点及作用 例句及分析
(3)以小见大 以局部见全体,以有限见无限,以小景物传达大境界,以平凡细微的事情反映重大的主题。 如杜牧的《赤壁》:“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此诗运用了以小见大的结构技巧。句子里“二乔”的命运乃一小事;以“二乔”立意,反映三国之争、东吴霸业,此乃大事。
手法 特点及作用 例句及分析
(4)卒章显志 诗人在诗歌的结尾表达自己的心志或情怀。 如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的结尾“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表达自己的心志,亮出全诗的主旨,唱出了与权贵抗争的心声。
手法 特点及作用 例句及分析
(5)以景结情 诗歌在议论或抒情的过程中戛然而止,转为写景,以景代情作结,收束诗篇。这种结构技巧可以使读者从景物描写中驰骋想象,体味诗歌的意境,产生韵味无穷的艺术效果。 如王昌龄的《从军行七首》(其二):“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此诗前三句均就乐声抒情,最后一句以景结情。仿佛在军中置酒饮乐的场面之后,忽然出现一个月照长城的莽莽苍苍的景象:古老雄伟的长城绵亘起伏,秋月高照,景象壮阔而悲凉。让人对诗中主人公的心境产生无限想象:是无限的乡愁?是立功边塞的雄心?还是对于现实的忧怨?
手法 特点及作用 例句及分析
(6)欲扬先抑(或欲抑先扬) 指不从正面平铺直陈,先从反面着笔加以贬抑(或褒扬),而后透露自己褒扬(或贬抑)的真实意图。 如王昌龄的《闺怨》:“闺中少妇不曾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这首诗采用先扬后抑的手法,先写少妇“不曾愁”,后面才说她“悔”,通过对少妇情绪微妙变化的刻画,深刻表现了少妇因触景而产生的感伤和哀怨的情绪,突出了“闺怨”的主题。
4.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孤雁儿[注]
李清照
世人作梅词,下笔便俗。予试作一篇,乃知前言不妄耳。
藤床纸帐朝眠起,说不尽、无佳思。沉香断续玉炉寒,伴我情怀如水。笛声三弄,梅心惊破,多少游春意。
小风疏雨萧萧地,又催下、千行泪。吹箫人去玉楼空,肠断与谁同倚?一枝折得,人间天上,没个人堪寄。
【注】 这是一首悼亡之作,约写于建炎三年(1129)赵明诚逝世后。
这首词与苏轼《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在结构安排上都独具匠心,请结合两首词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在苏轼的《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中,作者重点写了自己的梦。在梦前,作者写了自妻子亡故后对妻子的思量,“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而梦中则是作者看到了妻子,“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写梦中夫妻相见,相互思念之情无法用言语表达,只有相对默默流泪。而梦后,则是作者对以后岁月的想象,“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以后的岁月作者都会想到亡妻,想到她孤独地葬在山岗之上。可见此词是以“梦”为线索,分为梦前、梦中、梦后三层。通过对梦境的描写,表达出对亡妻的深切思念之情。
李清照《孤雁儿》中,“笛声三弄,梅心惊破,多少游春意”作者对亡夫赵明诚充满思念,此时梅笛响起,又勾起了作者的相思之情。“多少游春意”表明作者又回忆起往时与丈夫的甜情蜜意。但斯人已逝,“吹箫人去玉楼空,肠断与谁同倚”此时的梅笛只能唤起对过去的回忆与无尽的伤感。“一枝折得,人间天上,没个人堪寄”折梅寄给相爱之人,本是表达情意的表示。但此时的作者,想折一枝梅花寄给心爱之人,却已没法寄出,只剩下作者内心的凄凉。可见此词以“梅”为线索,通过听“梅”、寄梅,表达作者对亡夫的深挚情感和凄楚哀思。
[答案]  ①苏轼的《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以“梦”为线索:分为梦前、梦中、梦后三层。通过对梦境的描写,表达出对亡妻的深切思念之情。②李清照《孤雁儿》以“梅”为线索:相思之情因《梅花三弄》笛声挑起,被梅花开放而惊动。此时丈夫已经去世,想折一枝梅花寄给心爱之人,却已没法寄出。表达作者对亡夫的深挚情感和凄楚哀思。
赏析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虽然有多种考法,但在答题思路上都是相通的。基本的答题思路就是先定技巧,再解释运用,最后分析效果。
二、掌握古代诗歌表达技巧的审答方法
表达技巧题题干用语一般包括题型、范围(区间)、角度、数量等方面的要求。审题,就是要审清这些要求。
1.审题型
从题干提问的形式来看,题目类型主要有两种:明考型和暗考型。
审题要准
明考型 就是直接要求答出表达技巧,题干中明确含有“表达技巧”“修辞手法”“抒情手法”“表现手法”等信息。
暗考型 就是题干中不含“表达技巧”“修辞手法”等明显的提示,而是以“如何写”“怎样写”“如何表现”“赏析”等用语来提问。对于暗考型,答题时必须有表达技巧在其中。
2.审范围(区间)
审范围即鉴赏范围的大小。依照范围大小,题目类型可分为局部型和整体型。局部型是指对诗歌的某句某联(片)等表达技巧的判断,整体型是指对整首诗歌的表达技巧的判断。审清范围对做题大有帮助。“整体看手法”,意谓鉴赏全诗的表达技巧,应首先从表现手法角度切入;“局部看修辞”,意谓鉴赏局部的表达技巧,应首先从修辞手法角度切入。
3.审角度
此类题的提问角度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大(宽)角度,即题干直接提问表达技巧是什么;一种是小(窄)角度,即具体到描写手法、抒情手法、修辞手法、表现手法、表达方式、行文结构等方面的某一个角度。分清提问的大小(宽窄)角度是答题的关键。大(宽)角度,要从几个角度入手,优先考虑某个角度。小(窄)角度,角度很明确,不能乱答:问修辞手法,就不能答表现手法;问表现手法,就不能答修辞手法等。不能混淆概念,答错角度。
4.审数量
在答题时,要注意根据题干提示的相关信息,审清答题的数量,即要分清题干中“一”与“些(多)”、“主”与“次”的区别。题干中说“哪种”,则只能答一种;题干中说“哪些”,则要多角度切入,不能少答;题干中说“主要(突出)”,则一般只答一种,至多两种。因此,要求答一个的,绝不能答多个;要求答多个的,绝不能少答;要求答主要的、突出的,绝不能答次要的、不突出的。这样,才能确保答题的规范和准确。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表格内容 。
题目 春日忆李白
杜 甫
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
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
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
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
“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一联用了何种表现手法?
审题 审题型 本题是__考型题目,题干中明确指出了“______
__”。
审范围(区间) 本题是____型题目,题干“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明确答题范围局限于诗歌__联。
审角度 题干中的“表现手法”表明提问属______角度,要针对性作答。
审数量 题干中的“何种”表明只要求写出__种表现手法。

小(窄)
局部


表现手

1.紧扣表达目的分析
所有的表达技巧都是为表达目的服务的,“表达技巧+表达目的”就等于表达效果。在具体诗歌中,表达目的包括写景、状物、造境、写人、叙事、抒情等方面。所谓赏析表达效果,就是运用这种技巧,看它写出了什么样的景,使景物描写得如何;描绘了什么样的事物,使该事物形象如何,营造出了什么样的意境;刻画了人物的什么形象,使人物形象如何;抒发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使思
答题要稳
想感情表达得如何。在众多目的中,抒情是根本目的。几乎所有的表达技巧都与抒情有联系,几乎所有的表达效果都少不了抒情目的的分析。而且,无论分析哪种目的,都不可笼统,应紧扣诗歌内容赏得具体、细致、深入。
2.紧扣技巧自身特点分析
不同的表达技巧有着不同的表达效果。如比喻、拟人重在生动形象,借景抒情使情感抒发委婉含蓄,反衬、对比达到突出强调之效果。因此,赏析表达效果在紧扣诗歌本身的同时,必须兼顾表达技巧的自身效果。而这部分效果多以术语形式出现,如生动逼真、自然贴切、新奇别致、耐人寻味、含蓄蕴藉、意境深远、别开生面等,且大多是固定的。虽说在使用这些术语时有贴标签之嫌,但必要的“标签”对作答本身来讲是有效的。
2.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战城南①(节选)
汉乐府·铙歌
水深激激,蒲苇冥冥。枭骑战斗死,驽马徘徊鸣。
梁筑室②,何以南?何以北?
禾黍不获君何食?愿为忠臣安可得!
思子良臣,良臣诚可思:
朝行出攻,暮不夜归!
【注】 ①《战城南》是一首为战场上的阵亡者而作的汉乐府民歌。②梁筑室:梁指桥梁,室指营垒。
(1)下列对这首乐府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清澈透明的河水在不停地流淌着,茂密的蒲苇草显得更加葱郁,突出战场的荒凉。
B.勇士战死,但疲惫的战马仍然徘徊悲鸣在死者身旁,画面以静显动,更显出死寂。
C.战争不但阻碍了南北交通,而且破坏了农业生产,给人民的生活造成了深重灾难。
D.这首诗表达了对死难将士的同情、对百姓的哀怜,同时也对战争进行了有力控诉。

B [B项,“以静显动”错误,应该是“以动显静”。]
(2)这首乐府诗是如何表达思想感情的?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水深激激,蒲苇冥冥”二句借助景物描写,进一步渲染战场荒凉悲惨的气氛。清凉的河水流淌着,茫茫的蒲苇瑟瑟着,似乎在向人们哭诉着战争的灾难。“枭骑战斗死,驽马徘徊鸣”写战马身受重伤,已经不中用了,但仍然徘徊在死去的勇士身旁,悲鸣着不肯离去,寄托着诗人深沉的内在感情。“梁筑室,……愿为忠臣安可得”写战争不仅把无数的兵士推向了死亡的深渊,而且破坏
了整个社会生产,给人民的生活带来了深重的灾难。连用四个反问,沉痛不满之情溢于言外,也隐含着对最高统治者的警告,从而有力地深化主题。最后四句,诗人抒发了对死难士卒的哀悼之情。“思子良臣,良臣诚可思”中“子”和“良臣”都指那些牺牲了的战士。诗人饱含感情,用一个“诚”字,倾吐了自己内心的悲痛。“朝行出攻,暮不夜归”句感叹战士一去不复返,语句极其沉痛,引起人们莫大的悲哀。结尾二句直接抒发对那些无辜战死者的同情和惋惜,使全诗充满了浓重的悲剧气氛。
[答案] ①寓情于景。流水旁茂密的蒲苇、徘徊悲鸣的疲马等景物描写渲染了战场荒凉悲惨的气氛,寄托着诗人深沉的感情。②反问。“何以南”“何以北”“君何食”“安可得”连用四个反问表达对战争的控诉和巨大的悲愤。③直抒胸臆。最后四句强烈而直露地表达对“良臣”的思念和对他们战死沙场一去不回的悲痛。
练案30 专项对点 鉴赏古代诗歌表达技巧
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9分)
奉和春日幸望春宫应制①
苏 颋
东望望春春可怜,更逢晴日柳含烟。
宫中下见南山尽,城上平临北斗悬。
细草偏承回辇处,飞花故落奉觞前。
宸游②对此欢无极,鸟弄歌声杂管弦。
【注】 ①应制:应皇帝之命而作的诗文。②宸游:帝王巡游。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诗人随驾来到望春宫,奉命应和皇帝诗作,“幸”表明诗人感到幸运。
B.首联写春光可爱,天气晴朗,恰好出游,点题处显出诗人才思。
C.颔联写从望春宫眺望,终南山尽收眼前,皇家气派尽显。
D.这是一首盛世颂歌,洋溢着政治清明的气氛,情调自然欢畅。
A [A项,“‘幸’表明诗人感到幸运”错误,这里的“幸”是指皇帝到某处,题目中“幸望春宫”指的是皇帝到望春宫。]

(2)本诗是一首奉和应制诗,但写得饶有“诗趣”,请从修辞手法角度结合诗句简要分析。(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这是一首奉和应制诗,这类诗一般歌功颂德,境界不高,但这首诗别出心裁,表达了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解答本题,要从以下角度思考:第一步,指出修辞手法。“东望望春春可怜”是顶真与双关;“细草偏承回辇处,飞花故落奉觞前”是比喻。第二步,分析手法运用。“东望望春”字面意思是“向东眺望望春宫”,根
据题目中的“春日”和诗中的“晴日柳含烟”可知,此处“东望”看到的还有无限的春光。故此处运用的是顶真与双关手法。“细草”是自比,见得清微;“飞花”则喻歌姬舞女,显出花容娇姿;而“偏承”点出“独蒙恩遇”之意,“故落”点明“故意求宠”之态。第三步,赏析表达效果。其取喻用词,各有分寸,生动妥帖,不乞不谀,而又渲染出一派君臣欢宴的游春气氛。
[答案] ①双关:“东望望春”,既说“向东眺望望春宫”,又谓“向东眺望,望见春光”,语意双关。②比喻:以“细草”自比,以“飞花”喻歌姬舞女,渲染出一派君臣欢宴的游春气氛。
2.(2024·无锡联考)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9分)
岳阳楼①
元 稹
岳阳楼上日衔窗,影到深潭赤玉幢②。
怅望残春万般意,满棂湖水入西江③。
【注】 ①元和九年(814)作者遭贬潭州(今湖南长沙),此诗作于赴任途中。②玉幢:玉楼,指神仙居处。③西江:长江。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诗人讲究炼字,首句着一“衔”字便唤起读者联想,将红日斜照楼窗之景写得生动传神。
B.次句紧承首句写岳阳楼的倒影,“赤玉幢”之喻写尽了红日斜照下岳阳楼的静穆与美好。
C.第三句语意丰富,诗人在残春时节抒发的怅然情怀,既有惜春之叹,也有人生失意之嗟。
D.相比杜甫《登岳阳楼》,元诗对岳阳楼的描写虽另有风致,但与杜诗一样皆为直接描摹。

D [D项,“皆为直接描摹”错误,杜甫《登岳阳楼》对岳阳楼没有直接描摹。]
(2)本诗运用了“以景结情”的手法,请结合本诗内容,写一则关于该手法的札记(150字以内)。(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以景结情是诗歌结句的一种技巧,也是借景抒情的方式之一,是指诗歌在议论或抒情的过程中,戛然而止,转为写景,以景代情作结,结束诗句,使得诗歌“此时无情胜有情”,显得意犹未尽,可以使读者从景物描写中,驰骋想象,体味诗的意境,产生韵味无穷的艺术效果。末句“满棂湖水入西江”,不说通过窗子向外
眺望一碧万顷的洞庭湖水,而是说湖水从窗子溢出并流向没有尽头的长江,这样也就巧妙地融入了诗人的主观感受。全诗着重渲染景物,只用“怅望”二字淡淡点出当时的心绪。最后以景结情,把无法排遣的怅惘愁思表达得非常含蓄婉转。
[答案] (示例一)以景结情是借景抒情的特殊方式,用在诗词的结尾,使抒发的情感更加蕴藉含蓄,“满棂湖水入西江”一句状写了诗人凭窗遥望,湖水占满视野,流向没有尽头的长江这一图景,暗含着诗人的愁思如入江湖水那样绵长幽远,把诗人无法排遣的怅惘愁思表达得非常含蓄婉转。
(示例二)“满棂湖水入西江”不仅状写了诗人凭窗遥望,湖水占满视野,流向没有尽头的长江这一图景,而且暗示我们诗人的愁思如入江湖水那样绵长幽远,诗歌以此作结,抒发了诗人无法排遣的怅惘愁思,这种以景结情的写法是借景抒情的特殊方式,它使得抒发的情感更蕴藉含蓄。
3.阅读下面这首东汉诗,完成(1)~(2)题。(9分)
咏蕙诗
繁 钦①
蕙草生山北,托身失所依。
植根阴崖侧,夙夜惧危颓。
寒泉浸我根,凄风常徘徊。
三光②照八极,独不蒙余晖。
葩叶永雕瘁③,凝露不暇晞。
百卉皆含荣,己独失时姿④。
比我英芳发,鶗鴂⑤鸣已衰。
【注】 ①繁钦( —218):字休伯,东汉末年颍川(今河南禹州)人,曾任丞相曹操主簿。②三光:指日、月、星的光芒。③雕瘁:凋摧憔悴。④时姿:时节下的姿态。⑤鶗鴂(tí jué):杜鹃鸟,杜鹃鸟常在暮春时鸣叫,因此成为花落时节的象征。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这首诗和古代一般咏蕙草的诗不同,并没有着重赞美蕙草的高洁品性。
B.前八句主要写蕙草生长的环境,后六句表现蕙草不能吐露芳华的感伤。
C.诗中所表现的阴冷、凄清的环境是东汉末年社会黑暗的一个侧面反映。
D.这首诗用第一人称的口气咏叙,蕙草的不幸遭遇正是作者自身的写照。

B [B项,“不能吐露芳华”错误,“比我英芳发,鶗鴂鸣已衰”说明蕙草在百花凋谢的季节才吐露芳华,开花迟而短暂。]
(2)本诗是怎样抒写情怀的?请结合内容简要赏析。(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托物言志(借物喻人、比兴):《咏蕙诗》是一首咏物诗,该诗明写蕙草在恶劣的生存环境的真实情状,实是借咏物以喻人,表达士子虽如蕙草一样芬芳宜人,品行高洁,美德在身,却因处不到合适的位置而生存艰辛。
比拟:“托身失所依”“寒泉浸我根,凄风常徘徊”全诗采用拟人化的表现手法,并用叙事体第一人称的口气咏叙,把蕙草当作无依无靠、孤苦伶仃的人来写,生动形象,蕙草的不幸遭遇正是作者自身的写照。
对比:“三光照八极,独不蒙余晖”日月星普照、蕙草却不受余晖,“百卉皆含荣,己独失时姿”百花含苞欲放、蕙草却无芳姿,“比我英芳发,鶗鴂鸣已衰”蕙草开放、春天却即将消逝,多处运用对比,彰显了作者对蕙草遭遇不幸、错失春天的同情和惋惜之情。
环境衬托(以景衬情):从“蕙草生山北”至“独不蒙余晖”写蕙草所生长的环境。“蕙草生山北,托身失所依”是总写,蕙草生长在山的北面,生非其地。接下来“植根”六句,是具体描写这一恶劣的环境,用恶劣的环境衬托蕙草时运不济的怨艾。
[答案] ①托物言志(借物喻人、比兴):作者借描写蕙草生长在恶劣的环境中遭遇不幸(自比为生长在恶劣的环境中遭遇不幸的蕙草,触景生情),表达了时运不济的极端苦闷的情绪;②比拟:作者把蕙草当作无依无靠、孤苦伶仃的人来写,且用第一人称描述,使感情表达更加凄婉动人;③对比:日月星普照、蕙草却不受余晖,百花含苞欲放、蕙草却无芳姿,蕙草开放、春天却即将消逝等对比,彰显了作者对蕙草遭遇不幸、错失春天的同情和惋惜之情。④环境衬托(以景衬情):用恶劣的环境衬托蕙草时运不济的怨艾。
4.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2)题。(9分)
剪牡丹·舟中闻双琵琶
张 先
野绿连空,天青垂水,素色溶漾都净。柳径无人,堕絮飞无影。汀洲日落人归,修巾薄袂,撷香拾翠①相竞。如解凌波,泊烟渚春暝。
彩绦朱索新整。宿绣屏、画船风定。金凤②响双槽,弹出今古幽思谁省。玉盘大小乱珠迸。酒上妆面,花艳眉相并。重听。尽汉妃一曲③,江空月静。
【注】 ①撷香拾翠:语出曹植《洛神赋》,指采撷香草,拾取翠羽。②金凤:代指琵琶。③汉妃一曲:汉妃指汉代王昭君,传说她出塞时弹着琵琶。“一曲”则指以昭君出塞故事谱写的琴曲《昭君怨》。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起首三句营造了辽阔静美的意境,多色彩多层次地描绘了一幅晴空与绿野相连、天光与澄江相接的美景。
B.从船上望去,可见日落人归,渐走渐近,巾袂飘飘,原来是一位美丽的女子在汀洲之上采香草,拾翠羽。
C.乐声悠扬饱含今古幽思,听者沉浸其中思绪深沉,词人用“谁省”一词,突出此时知音难觅的惆怅感慨。
D.本词以铺叙的写法,把柳径汀洲、日落春暝,以及在此背景上活动的人物,描画得有神有形,栩栩如生。

B [B项,“原来是一位美丽的女子在汀洲之上采香草,拾翠羽”理解有误,由“撷香拾翠相竞”可知,女子并不是独自一人,而是与人结伴春游,她们竞相在汀洲上采香草,拾翠羽。]
(2)这首词在描写音乐上受白居易《琵琶行并序》影响甚大,表达技巧上都采用了侧面烘托的方法,请简要赏析。(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白诗借“东船西舫悄无言”“满座重闻皆掩泣”来表现音乐的感染力,通过听众的“悄无言”“皆掩泣”等反应,侧面烘托音乐令人陶醉、感人至深。张词“今古幽思谁省”表现了词人听到琵琶曲中的今古幽思后,不免心生忧愁,顿生知音之感,也从侧面表现了音乐的魅力。白诗中“唯见江心秋月白”,音乐结束,仿佛
江心秋月也被音乐中的感情打动。通过写音乐结束时的寂静环境,情景交融,烘托了音乐效果,营造了令人回味的意境。张词中“江空月静”,以空旷沉静的月夜,烘托出音乐的魅力,留下了无穷的余韵,让人回味。
[答案] ①两个作品都以听众感受来表现琵琶声强大的感染力。白诗用听众沉浸在余韵之中的沉醉之状来写音乐的魅力;张词以听众闻琵琶曲心生忧愁,并产生知己之感来表现音乐的魅力。②两个作品都以环境描写来烘托音乐效果。白诗“唯见江心秋月白”通过写江中秋月朗照的静美之景烘托琵琶曲的动人;张词“江空月静”以江面空旷、月光空明之景烘托琵琶曲的魅力。
5.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9分)
春雪呈张仲谋[注]
黄庭坚
暮雪霏霏若撒盐,须知千陇麦纤纤。
梦阑半枕听飘瓦,晓起高堂看入帘。
剩与月明分夜砌,即成春溜滴晴檐。
万金一醉张公子,莫道街头酒价添。
【注】 张仲谋:张询,字仲谋,是诗人的好友。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诗歌首联照应题目,借撒盐比喻春雪撒落之态,形象生动地描绘了春雪的美丽景象。
B.颔联写雪却不直言形神,而是结合情境暗示其特点,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的细微观察。
C.诗人用正侧面结合的手法描写春雪,以所见所闻多感官交织写出了雪的各种姿态。
D.尾联诗人看似打趣友人,实则借街头酒价向友人倾诉民生疾苦,揭露了朝政腐败。

D [D项,“向友人倾诉民生疾苦,揭露了朝政腐败”思想分析有误。尾联的意思是张公子能花万金只求喝醉,现在自然不必关心街头酒的涨价。这是对好友的打趣,不是揭露朝政腐败,表明诗人雪后的愉悦闲适。]
(2)本诗是如何含蓄地表达诗人愉悦心情的?请简要赏析。(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解答此题,需要明确诗歌中表达感情的手法,再结合具体诗句阐释这些手法带来的效果。题干的“含蓄”,说明要求赏析的手法不包括直接抒情。
①首联是对春雪的描写,雪花纷纷扬扬,如同盐一样撒落,形象生动地描绘了春雪的美丽景象,诗人由此联想到田野里千万亩纤纤麦苗也在期待春雪的到来,表达了诗人对春天即将来临、大地即将复苏的期待,透露出愉悦之情。②颔联说诗人梦醒听到雪飘落在屋顶的声音,起床后看雪飞入帘。颈联写积雪在月色中铺满台阶,天亮了屋顶上的积雪便化成水滴顺着瓦檐滴下。诗人借助清新生动的生活细节,表达了对春天到来的期待和喜悦。③诗人在遇雪之日写诗寄友,以打趣的语气邀约好友出去饮酒,表达了诗人的闲适之意,尽显愉悦之情。
[答案] ①以生活中常见的“撒盐”来比喻大雪纷纷扬扬,表达了赏雪的愉悦、对春天的期待。②通过听雪,看雪飞入帘,积雪化成水等生活细节,表现诗人对雪的喜爱和对生活情趣的享受。③借与朋友之间的打趣来表达愉悦之情。
6.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9分)
於潜①女
苏 轼
青裙缟袂於潜女,两足如霜不穿屦。
沙②鬓发丝穿柠③,蓬沓④障前走风雨。
老濞⑤宫妆传父祖,至今遗民悲故主。
苕溪杨柳初飞絮,照溪画眉渡溪去。
逢郎樵归相媚妩,不信姬姜⑥有齐鲁。
【注】 ①於(yú)潜:旧县名,在今杭州。② (zhā)沙:张开的样子。③柠:应作“杼”。④蓬沓:首饰名,即银栉。⑤老濞:汉初刘濞被封为吴王,这里借指五代的吴越王。⑥姬姜:指齐、鲁的贵族美女,这里代指美女。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於潜女衣妆古朴,青裙白衣,乌黑的头发高高蓬起,头上横插大银栉,几乎遮住前额。
B.於潜女赤足行走,健美自然,刘兰芝纤纤细步,婀娜优雅,同是“行走”却韵味不同。
C.作者用“照溪”“画眉”两个动作,把这位农村女子朴实的爱美之心体现得淋漓尽致。
D.砍柴郎认为女子妩媚多姿,贵族美女和她相比也黯然失色,体现古朴山民的纯洁爱情。

D [D项,“砍柴郎认为……和她相比也黯然失色”理解有误,最后两句意思是女子和砍柴郎彼此眉目传情,让作者感叹看了於潜女,真不相信只有齐、鲁之地才有美女。]
(2)“老濞”两句横亘中间,看似非常突兀,实则对整首诗的结构有重要作用,请结合诗句分析结构上的妙处。(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①“老濞”两句是说於潜女的着装打扮源自吴越王时的宫妆,她们是吴越王的遗民,至今保留着古代纯朴的宫妆,是为了更好地纪念故主,说明於潜民风淳厚。②诗的前四句描写於潜女的装束打扮,“老濞”两句承接上文,进一步对於潜女的装扮进行说明,
点出其历史渊源,让读者穿越到旧时吴越,使诗歌富有文化底蕴。③诗的后四句,描写劳作后,女子照溪画眉,渡溪上山去迎接樵归的郎君,这种纯真、自然之美让作者感叹看了於潜女,真不相信只有齐、鲁之地才有美女。“老濞”两句与结句的议论相呼应,表现了作者对於潜山民们纯朴爱情的赞美。
[答案] ①这两句的意思是这种打扮源自吴越王时的宫妆,代代相传,遗民们至今还怀念着故主,表现了当地的民风淳厚,民俗悠远。②承接上文,对女子古色古香的装束加以总结,点出了其历史渊源,使诗歌富有文化底蕴。③与结句的议论呼应,凸显作者对於潜山民们纯朴爱情的赞美。
谢 谢 !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