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 板块一 专题二 学案30 鉴赏古代诗歌常见题材课件-2026版高三总复习一轮语文(教考衔接)

文档属性

名称 30 板块一 专题二 学案30 鉴赏古代诗歌常见题材课件-2026版高三总复习一轮语文(教考衔接)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6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7-04 15:16:2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95张PPT)
板块一 古诗文阅读
专题二 古代诗歌阅读
学案30 鉴赏古代诗歌常见题材
教材篇目 命题点提炼 高考考查
必修上册《登高》(杜甫) 即事(景)抒怀诗 2024·新课标Ⅰ卷刘克庄《宿千岁庵听泉》,2024·新课标Ⅱ卷叶梦得《雨后为山亭独卧》
必修上册《梦游天姥吟留别》(李白) 送别怀人诗 2023·全国甲卷晁补之《临江仙》,2022·全国乙卷王勃《白下驿饯唐少府》,2022·新高考Ⅱ卷李白《送别》
教材篇目 命题点提炼 高考考查
初中《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刘禹锡) 酬答唱和诗 2024·全国甲卷吕本中《次韵钱逊叔泛舟虹桥》,2023·新课标Ⅰ卷林希逸《答友人论学》
小学《观书有感》(朱熹) 哲理思辨诗 2021·新高考Ⅱ卷陆游《示儿子》
教材篇目 命题点提炼 高考考查
选择性必修中册《锦瑟》(李商隐) 咏物言志诗 2020·全国Ⅲ卷陆游《苦笋》
必修上册《归园田居》 (其一)(陶渊明) 、《芣苢》(《诗经·周南》)、《插秧歌》(杨万里) 山水田园诗 2023·新课标Ⅱ卷林逋《湖上晚归》,2021·全国乙卷辛弃疾《鹊桥仙·赠鹭鸶》
教材篇目 命题点提炼 高考考查
小学《惠崇春江晚景》(苏轼)、《墨梅》(王冕) 吟咏画作诗 2019·全国Ⅰ卷陈与义《题许道宁画》
教材篇目 命题点提炼 高考考查
必修上册《登高》(杜甫)、选择性必修上册《春江花月夜》(张若虚)、选择性必修下册《临安春雨初霁》 (陆游) 羁旅思乡诗 2017·北京卷王维《晓行巴峡》
教材篇目 命题点提炼 高考考查
选择性必修上册《无衣》(《诗经·秦风》)、选择性必修中册《燕歌行并序》(高适) 边塞征战诗 2015·全国Ⅰ卷岑参《发临洮将赴北庭留别》
必修上册《念奴娇·赤壁怀古》(苏轼)、《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辛弃疾),必修下册《桂枝香·金陵怀古》(王安石) 咏史怀古诗 2011·新课标全国卷周朴《春日秦国怀古》
即事(景)抒怀,指的是诗人因一事或因眼中所见之景引起了心中的某种感触,于是描写当时之事或景物来抒发自己的感慨。基本内容是随意出现在身边之事、身边可见之景。包括思亲、送友、怀乡、赠人、表达人生感悟、抒写闲情逸趣等。即事(景)抒怀诗,一般来说并无严格的界定,各种其他题材的作品,如思亲、送友、怀乡、表达人生感悟、抒写闲情逸趣等,一般皆可笼统地称为“即事(景)抒怀诗”。
即事(景)抒怀诗
常见标题 标题中往往有“即事”“即景”“抒怀”等字眼。
常见意象 山月、河水、梅花、鸟鸣、风雨、草虫、铜镜、鬓发、夜雨、孤舟、雁鸣、落叶、花开等。
常见感情 ①寄情山水,表达出对和平宁静生活的热爱。②表现作者向往悠闲舒适的隐居生活的情趣。③抒写政治上的失意和对世事的感慨。④表达对现实的愤慨、不满和壮志难酬及怀才不遇的惆怅之情。
常见技法 (1)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2)叙事写景的表现手法:①虚实结合;②衬托(以动衬静、以乐衬哀等);③侧面描写;④白描与细节描写;⑤对比(特别是这类诗中常出现贫苦大众与豪门贵族生活的对比)。
(3)常用的抒情方法:①直抒胸臆;②展开想象,寄托情感;③借景抒情,委婉抒情。
1.(2023·全国乙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破阵子
陆 游
看破空花尘世,放轻昨梦浮名。蜡屐登山真率饮,筇杖穿林自在行。身闲心太平。
料峭余寒犹力,廉纤细雨初晴。苔纸闲题溪上句,菱唱遥闻烟外声。与君同醉醒。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词人以“空花”“昨梦”喻指过往的虚无,“看破”“放轻”宣示自己告别过去。
B.词人着屐拄杖、登山穿林,一个远离尘世、悠游自在的山野隐逸形象跃然纸上。
C.细雨初晴的春日,依然会使人感觉到寒冷,但这并没有影响词人的轻松自得。
D.词人在最后表示,希望远方友人能与自己同饮共醉,表达了真挚的思念之情。

D [A项考查对词作内容的理解。《破阵子》开篇就表达了词人对于尘世浮名的态度,“空花”和“昨梦”在诗词中常常喻指虚幻的过去,考生根据词义能够判断出词人此处表明自己要告别过去、重新开始。B项考查考生对词作中人物形象的理解。“蜡屐”用阮孚典故,指悠闲、无所作为的生活。考生不明了典故出处和意义并不妨碍本题作答。词作通过刻画词人着屐拄杖、登山穿林的生活日常,表现了词人的隐逸形象。C项考查考生对词作环境描写的理解。“料峭余寒犹力,廉纤细雨初晴”,点明了季节和天气。环境
描写夹杂在真率畅饮、自在出行和闲题诗句、遥闻菱唱的生活描写之间,可见,虽然春寒犹在,但细雨初霁的天气依然让人心情愉悦。D项考查考生对词作内容的理解。尾句“与君同醉醒”中的“君”为泛指,并非针对某人的实指,“醉”和“醒”也都是闲居中自由自在生活的表现,是对“真率饮”的呼应。词作通篇与远方友人和真挚思念无关。所以D项是错误的。]
(2)这首词是如何表现词人闲适心情的?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题干先说明词作“表现词人闲适心情”,设问涉及“如何表现”,实际考查的是考生对具体抒情方式的掌握。考生要能从整体和细节两方面进行思考。通观全词,以直抒胸臆为主,直接表达词人闲居中“身闲心太平”的适意之情。具体而言,词人开篇言说志向,属于理性宣示自己告别过去;之后描写日常生活,在着屐扶杖、登山穿林的生活中以“真率”“自在”直接表达了个人内心情绪。另外,“苔纸题句”的描写中着一“闲”字,也是闲适心情的直白表达。
[答案] ①采用直抒胸臆的表现手法;②开篇即言志,表明自己看轻尘世浮名;③在描写登山、穿林等生活场景时,也直白地表达出感受。
古人出行原因大体可分为游历、游学、赴考出使、迁谪(宦游)、征戍、乡旅、归隐等。由于道路崎岖难行,交通工具落后,一别动辄多年,再会难期,因而古人常设亭送别、摆酒饯别、吟诗话别,送别成了古典诗歌中的一个永恒主题。诗人通过托物寓情、寄情于景、情景交融的手法,将深深的惜别之情和伤感之意表现得淋漓尽致。
送别怀人诗
常见标题 标题中往往有“送”“别”“赠”“酬”等字眼。
常见意象 “柳”“酒”“月”“水”四大意象,“长亭”“短亭”“阳关”“舟”“灞桥”等意象也常在送别怀人诗中出现。具体可分为四类。①空间意象:长亭、灞桥(亭)、南浦、渡口、古道等。②时间意象:日暮、月夜、清晨、秋等。③环境意象:杨柳、柳絮、杨花、孤帆、流水、寒蝉、船(舟)、夕阳、西风、美酒、春草、残笛、烟波、浮云、鸿雁等。④乐曲意象:《阳关曲》《骊歌》等。
常见感情 ①依依惜别的不舍与伤感。②离别后的思念与牵挂。③对友人的安慰与勉励。④借送别友人表明自己的心志。⑤抒发对人生的感慨。要注意,每首诗表达的情感往往不是单一的,而是多种情感交织在一起的,它丰富复杂却不杂乱无章。
常见技法 ①修辞方面:主要有夸张、对比、互文、用典等。②人物形象的塑造方面:常用侧面烘托、动作描写、肖像描写、细节描写等手法。③意境的营造方面:常用景物烘托、情景交融、虚实结合等手法。
2.(2022·新高考Ⅱ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送 别
李 白
寻阳五溪水,沿洄直入巫山里。
胜境由来人共传,君到南中自称美。
送君别有八月秋,飒飒芦花复益愁。
云帆望远不相见,日暮长江空自流。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根据本诗内容可知,诗人的友人即将乘船出发,沿水路驶往三峡方向。
B.诗人表示友人将去的地方景色优美,而友人的风采正与这美景相称。
C.本诗最后两句的表达方式,在《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也曾使用。
D.诗中前后两次使用“君”,都是指即将离别的友人,含义并无不同。

B [B项,“而友人的风采正与这美景相称”错误,结合“胜境由来人共传,君到南中自称美”分析,是说即将去的那里的风景一直为世人所传颂,友人到了一定会很喜欢,没有体现友人的风采。]
(2)本诗是如何表现离愁别绪的?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飒飒芦花复益愁”意思是说在这芦花被风吹动的飒飒声中“我”更觉忧愁,写秋天送别友人,本就依依不舍,兼之萧瑟凄凉的景象,心情愈加惆怅哀愁。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渲染悲伤的气氛,一派衰败的景象中,诗人因离别而伤感的情绪浓重,可见友情之深厚,难舍难分。结尾“云帆望远不相见,日暮长江空自流”写远眺友人的船帆已经看不见了,只有日暮下的长江独自流淌。以
景结情,委婉含蓄,诗人远望友人离去,直至船帆消逝于视线,可见遥望时间之长久,以杳无踪影的船帆和一去不复返的长江水作结,江水悠悠,正是诗人绵绵思绪的形象表现。
[答案] ①通过写秋天萧瑟的芦花,渲染悲凉的气氛,强化离别的愁绪;②末尾写孤帆远去,江水悠悠,正是诗人绵绵思绪的形象表现。
古人以诗交友,以诗言志,因此常常把诗歌作为结识朋友的手段,朋友之间常常互相唱和,此为“酬唱”。
酬答唱和诗
常见标题 标题中往往有“酬”“赠”“次韵”“答”等字眼。
常见内容 ①长辈对晚辈或上级对下级的题、赠。②同窗好友、亲人之间互赠互题。
常见感情 ①对酬唱对象在诗中提到的话题进行相应的关切。②寄托劝勉鼓励之情。③朋友间情趣的表达。
常见技法 直抒胸臆、比喻、想象等。
3.(2021·全国甲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和南丰先生出山之作①
陈师道
侧径篮舁两眼明②,出山犹带骨毛清③。
白云笑我还多事,流水随人合有情。
不及鸟飞浑自在,羡他僧住便平生。
未能与世全无意,起为苍生试一鸣。
【注】 ①南丰先生:指曾巩,陈师道敬重仰慕的师长。②侧径:狭窄的路。篮舁:竹轿。③骨毛清:谓超凡脱俗,具有神仙之姿。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出山之初的曾巩,展现出来的是一个明净爽利、风骨秀异的高士形象。
B.颔联两句使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表现白云和流水对于曾巩出山的态度。
C.住在山中的僧人虽然不能像飞鸟一样自由自在,但其生活也令人羡慕。
D.陈师道在诗中书写了曾巩的人生志趣与处世情怀,笔端饱含敬佩之情。

C [C项,“住在山中的僧人虽然不能像飞鸟一样自由自在,但其生活也令人羡慕”理解有误,颈联“不及鸟飞浑自在”是说曾巩出山从政,不如飞鸟自在,而不是说僧人不如飞鸟自在。]
(2)在陈师道看来,曾巩是如何处理“仕”与“隐”的关系的?请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颈联和尾联转到曾巩对“仕”与“隐”的看法。颈联说:身在官场,终不如山中飞鸟那般自由自在,隐居山中的僧人,这一生就可以悠然闲适地度过,这种生活真令人羡慕。可以看出,曾巩对隐居生活是充满了向往的。由尾联“未能与世全无意,起为苍生试一鸣”可见,他与红尘俗世也并非全然了断,为了替天下苍生
发声鸣不平,他最终还是放弃了隐居生活,决然出山。在“独善其身”与“兼济天下”之间,他选择了后者,把个人之乐暂且放下,将苍生之忧挂在心头。在这一点上,他与“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可谓异代同心。
[答案] ①在曾巩那里,“仕”与“隐”并非截然对立,而是可以兼容于一身的;②曾巩向往离世高蹈、超凡脱俗,但他又不能忘情于天下苍生,愿意承担社会责任,有深厚的济世情怀。
哲理思辨诗通过议论去揭示某种事物本质演变规律,阐释玄理,以形象性和抒情性有机结合见称。这类诗歌侧重于对人们的生活诗化,总结人生智慧,传达理趣。
哲理思辨诗
常见标题 标题中往往有“读”“论”“说”“有感”等字眼。
常见意象 这类诗歌,多以议论为主,意象的选用相对较少,有时根据内容的需要,也选用一定的意象。如卢梅坡《雪梅》中的“梅”。
常见感情 表现诗人的哲学观点、反映哲学道理。
常见技法 这种诗内容深沉浑厚、含蓄隽永,多将哲学的抽象哲理含蕴于鲜明的艺术形象之中。
4.(2021·新高考Ⅱ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示儿子
陆 游
禄食无功我自知,汝曹何以报明时?
为农为士亦奚异,事国事亲惟不欺。
道在六经宁有尽,躬耕百亩可无饥。
最亲切处今相付,熟读周公七月诗[注]。
【注】 七月诗:指《诗经·豳风·七月》,是一首描写农民劳作和生活的农事诗。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诗的首联以问句领起全篇,自然引出下文诗人对儿子的谆谆教诲。
B.诗人指出,不论是侍奉父母还是服务国家,“不欺”都是至关重要的。
C.诗人认为,生逢“明时”不必读书求仕,“躬耕”才是一种理想状态。
D.诗人在最后强调,自己传授给儿子的人生道理是最为真切、确实的。

C [C项,“诗人认为,生逢‘明时’不必读书求仕,‘躬耕’才是一种理想状态”错误,由颔联“为农为士亦奚异,事国事亲惟不欺”可知,诗人认为无论是出仕朝廷,为官一方,还是成为平民百姓,躬耕陇亩,都要事国以忠,事亲以孝,并没有在两种方式中作出比较选择。]
(2)诗人指出“道在六经宁有尽”,又让儿子“熟读周公七月诗”,对此你是如何理解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从题干来看,考生要理解“诗人指出‘道在六经宁有尽’,又让儿子‘熟读周公七月诗’”的用意。首先分析诗歌的标题。诗歌标题是《示儿子》,可见这是一首教导儿子的诗歌。然后理解题干中两句诗的意思,进一步分析诗人这样写的用意。“道在六经宁有尽”意思是“天下大道,都在‘六经’等书里,学贯古
今,取法先圣,学习知识,哪里有尽头”,诗人在此指出“六经”的意义,包含天下大道,这是要求儿子能够熟读“六经”,明经穷理,努力读书成才。“熟读周公七月诗”,由注释可知,“七月诗”是一首描写农民劳作和生活的农事诗,诗人要求儿子好好学习周公的七月诗,注重农事,懂得稼穑的艰难。综合全诗,可知诗人希望儿子无论“为农”还是“为士”都要尽心尽力,流露出诗人作为父亲对儿子的期冀。
[答案] ①希望儿子明经穷理,努力读书成才。②希望儿子注重农事,懂得稼穑的艰难。③诗人希望儿子无论“为农”还是“为士”都要尽心尽力,流露出诗人作为父亲对儿子的期冀。
咏物言志诗是借吟咏自然景物或社会事物,来表达思想感情的诗歌。所咏之“物”往往是诗人的自况,与其自我形象融合在一起,诗人在描摹事物中寄托了一定的感情。咏物言志诗有三种:一是借物以自况,表达自己的志向节操、理想追求、经历处境,这样的咏物诗均是托物言志;二是借物表达对他人他事的看法,是借物抒怀;三是借物来说明一个道理,是借物寓理。
咏物言志诗
常见 标题 或以所咏之物为诗名,或以“咏某物”“题某物”“某物吟”等为题目。
常见 意象 咏物诗的所咏对象一般是单纯的某物(松竹梅兰、虫鱼鸟兽),着重对所咏之物的特征、功能进行刻画,或者着重对所咏之物的某一内蕴、精神进行吟咏。
常见感情 ①寄寓作者的理想抱负,或实现个人理想,或报效国家。②寄寓高尚的节操,或表达怀才不遇与命途多舛的伤感,或抒发年华易逝与理想破灭的哀愁。③托物讽世,或忧国忧民,或感时伤世,或愤世嫉俗,或针砭时弊,或冷嘲热讽。
常见技法 ①从描写方法看,主要有正面描写(绘形绘色)与侧面烘托。②从表现手法看,主要有比喻(比况)、象征、拟人和对比。③从抒情方法看,主要有托物言志。
5.(2020·全国Ⅲ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苦 笋
陆 游
藜藿盘中忽眼明①,骈头脱襁白玉婴。
极知耿介种性别,苦节乃与生俱生。
我见魏征殊媚妩②,约束儿童勿多取。
人才自古要养成,放使干霄战风雨。
【注】 ①藜藿:藜和藿。泛指粗劣的饭菜。②唐太宗曾说,别人认为魏征言行无礼,我却觉得他很妩媚。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人看到盘中摆放的一对剥去外皮的竹笋,洁白鲜嫩,不禁眼前一亮。
B.诗的三、四两句既是对苦笋的直接描写,又有所引申,使苦笋人格化。
C.诗人虽然喜爱苦笋,但毕竟吃起来口感苦涩,所以吩咐不要过多取食。
D.全诗以议论收尾,指出人才养成既需要发展空间,也要经受风雨磨炼。

C [C项,“吃起来口感苦涩,所以吩咐不要过多取食”分析错误。“我见魏征殊媚妩,约束儿童勿多取”的意思是“我看到苦笋想到了魏征美好的品行,就管束儿童不要过多挖取苦笋”。]
(2)诗人由苦笋联想到了魏征,这两者有何相似之处?请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这是一首咏物言志诗,借歌咏苦笋告诉人们做人应高风亮节,刚正不阿。由物及人,找出苦笋、魏征两者的相似点进行分析,组织语言作答即可。如:苦笋“苦节乃与生俱生”,口感苦涩,一些人不喜欢;魏征常常“犯颜直谏”,其言行常令人难以接受。“极知耿介种性别”的意思是“深知苦笋耿介的性格与别的品种不同”,苦笋象征耿介性格,魏征方正不阿,两者相似。
[答案] ①历史上的魏征以“犯颜直谏”著称,其言行常常令人难以接受,好比苦笋的滋味并不适口;②苦笋与生俱来的“苦节”,象征耿介性格,与魏征方正的人格相似,应该得到认可。
山水诗,是以山水等自然景观为主要描写对象的诗歌;田园诗,是指歌咏田园生活的诗歌,大多以农村的景物和农民、牧人、渔父等的劳动为题材。我国山水田园诗源远流长,诗人们以自然山水或农村自然景物、田园生活为吟咏对象,把细腻的笔触投向静谧的山林、悠闲的田野,创造出一种田园牧歌式的生活,借以表达对现实的不满,对宁静平和生活的向往。陶渊明是田园诗的开创者,谢灵运是山水诗的鼻祖。唐代形成山水田园诗派,主要代表诗人有王维、孟浩然、储光羲、常建等。盛唐时代是我国山水田园诗的繁荣时期。
山水田园诗
常见意象 溪水、山石、松林、野老、柴门、桑麻、南亩、五柳、明月、渔歌等。
常见感情 ①寄情山水,赞美山河,热爱自然。②借凄风苦雨,表达对自由的向往及厌倦官场的超脱之情。③憎恶黑暗,寄托恬淡静雅的隐逸之乐。④以恬淡之心抒写山水清幽,表达闲适淡泊、悠然自得之情。⑤表达对现实的不满和怀才不遇的苦闷。
常见技法 (1)比喻、拟人、夸张、对比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2)写景的表现手法:①白描与工笔;②观察角度高、低、俯、仰的变化与远、近、高、低的顺序;③光、影、色彩的渲染,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的运用;④虚实结合(眼前之景与想象之景);⑤动静结合(以动衬静、化动为静与化静为动)
(3)常用的抒情方法:①借景抒情,融情入景;②乐景衬哀情(反衬)。
6.(2020·天津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纪村事
韦 庄
绿蔓映双扉,循墙一径微。
雨多庭果烂,稻熟渚禽肥。
酿酒迎新社,遥砧送暮晖。
数声牛上笛,何处饷田[注]归。
【注】 饷田:到田间送饭。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首联写绿植光影映照门扉,墙边小路在草木中若隐若现,显得生机勃勃。
B.颔联写院中果子腐烂,水边禽鸟肥美,营造出农闲时节慵懒闲散的宁静氛围。
C.全诗视听结合,动静相宜,虚实相生,用语平朴,意境优美,富有意趣。
D.本诗撷取若干乡村景象,自然与人文融合,呈现出浓郁的田园生活气息。

B [B项,“营造出农闲时节慵懒闲散的宁静氛围”说法错误。根据颔联中的“庭果烂”“稻熟”和尾联中的到田间送饭可推知,这是收获的农忙时节,而不是“农闲时节”,也自然没有“慵懒闲散”之意。]
(2)“酿酒迎新社,遥砧送暮晖”描写了什么样的乡村场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颈联前一句写农人为准备社日的祭祀活动而忙于酿造美酒。“社”,人们祭祀土地神以祈求丰收。此句呈现出一派热闹、忙碌的景象。后一句写远处传来的捣衣砧声送走了落日余晖,显现出傍晚农村祥和的氛围。
[答案] 为准备祭祀、祈求丰收,农人在忙于酿酒;暮色渐浓,远处飘来捣衣的声音。描写了忙碌而祥和的农村生活场景。
吟咏画作诗是指题在画作上的诗歌或对画作另行叙解的诗歌,是中国古典诗歌中的一朵奇葩。它把有形的画和含蓄的诗巧妙地融为一体,从而使画意与诗情互相弥补、互相延伸、互相丰富,达到“诗画一体”的艺术境界。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画为视觉的艺术,诗为语言的艺术,两者结合使诗画意境更加深远。诗因画而流传,画因诗而永存。
吟咏画作诗
常见标题 标题中往往有“题”“书”“画”等字眼。
常见意象 青山、野水、疏林、芳草、雪花、斜阳、晚风、牧童、残竹等。
常见感情 题画诗或谈论画作的艺术造诣,或咏叹画面的意蕴以抒发自己的感情,表白自己的心志,寄托深沉的感慨,或是宣泄内心的不满。
常见技法 (1)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2)表现手法:①想象联想;②化动为静;③虚实结合;④借题发挥;⑤借物写人。
(3)常用的抒情方法:①展开想象,寄托情感;②托物言志,委婉抒情。
7.(2019·全国Ⅰ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题许道宁画[注]
陈与义
满眼长江水,苍然何郡山?
向来万里意,今在一窗间。
众木俱含晚,孤云遂不还。
此中有佳句,吟断不相关。
【注】 许道宁:北宋画家。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题画诗写景兼抒情,并未刻意进行雕琢,却能够于简淡中见新奇。
B.山水是这幅画的主要元素,特别是江水,占据了画面上大部分的篇幅。
C.诗人透过一扇小窗远距离欣赏这幅画作,领略其表现的辽阔万里之势。
D.颈联具体写到苍茫暮色中的树木与浮云,也蕴含了欣赏者的主观感受。

C [C项,“诗人透过一扇小窗远距离欣赏这幅画作”理解有误。“向来万里意,今在一窗间”的意思是,一向广阔辽远的万里江山,如今尽入图画,浓缩于窗子大小的尺寸之间。并非“诗人透过一扇小窗远距离欣赏这幅画作”。]
(2)诗的尾联有什么含意?从中可以看出诗人对这幅画有什么样的评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先答出尾联的含意,再结合含意去分析诗人对这幅画的评价。“此中有佳句,吟断不相关”是说此画蕴含佳句,纵然吟尽诗文,也没有恰当的句子可以准确说出画中之意。由此可以看出诗人认为这幅画意境深远,韵致悠长,令人玩味不已。
[答案] 第一问:画中蕴含着诗意,但无法用语言准确表达。
第二问:这幅画意境深远,韵致悠长,令人玩味不已。
干谒言志诗是古代文人为推销自己而写的一种诗歌,类似于自荐信。一些文人为求得进身机会(科举登第、入仕、入幕等),十分含蓄地写出一些诗歌,向达官贵人呈献诗文,展示自己的才华与抱负,以求引荐。
干谒言志诗
常见标题 标题中往往含有“奉呈”“赠”“投赠”“献”“上”及显贵的官名(姓)等字眼。
常见意象 诗风不同,意象不定。如朱庆馀的温婉含蓄,多生活类意象;孟浩然的恳切朴素,多阔大类意象……
常见感情 ①对自己才华的昂扬自信;②积极入仕的急切心情;③对推荐者的赞美;④潇洒旷达,傲视权贵的态度;⑤贫贱骄人,悲愤难鸣的心情;⑥命运多舛、出身寒微、无所依托的苦闷。
常见技法 ①比喻。登龙门、折桂比喻登第,落羽比喻落第,飞鸟、良马比喻自己的种种情怀。②对比。孤鸿与燕雀相比,衬托高洁之志;凤凰与蚂蚁相比,显示双方地位悬殊。③双关。干谒诗大都具有表里双层意蕴,其表层意蕴常取自比喻性的意象或描述性的意象;而里层意蕴则取自象征性的意象。④借景抒情。借四海升平之景表达对显贵的赞美。
8.(2019·全国Ⅱ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投长沙裴侍郎
杜荀鹤
此身虽贱道长存,非谒朱门谒孔门。
只望至公将卷读[注],不求朝士致书论。
垂纶雨结渔乡思,吹木风传雁夜魂。
男子受恩须有地,平生不受等闲恩。
【注】 至公:科举时代对主考官的敬称。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人表示,虽然自己的社会地位低下,但对儒家思想的信奉坚定不移。
B.“朱门”“孔门”分别代指世俗的权势与精神的归依,形成鲜明的对比。
C.诗人希望自己能凭借真才实学通过正常渠道进身,而不愿去寻找捷径。
D.诗人表达了自己对待恩惠的态度,不随便接受别人的恩惠,受恩必报。

D [D项,“受恩必报”属于无中生有。“男子受恩须有地,平生不受等闲恩”的意思是“男子接受人家的恩惠应当根据自己的能力情况,我平生就不随便接受人家的恩惠”,这是对别人施加恩惠的态度,并无“受恩必报”之意。]
(2)诗歌的颈联描写了两个具体场景,与其他各联直抒胸臆的写法不同,这样写在情感表达和结构安排方面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颈联用典故“垂纶”来表达自己热爱田园生活的情趣,用大雁夜半乘风来归,表达渴望能收到好消息,即对取得功名的渴望。这两句从情感表达角度来看,写出了作者虽有求仕之心,但高洁耿介情怀没有改变,使读者更加直观地感受到作者的心志。从结构安排来看,首联、颔联表达了求仕的心。尾联表达接收恩惠一定要符合自己的原则。颈联起到过渡的作用,舒缓全篇的节奏,使整首诗歌有委婉从容之致。
[答案] ①情感表达:颈联所写场景是作者孤高耿介情怀的形象化表达,可使读者更加直观地感受到作者的心志。②结构安排:舒缓诗歌全篇的节奏,使整首诗歌有委婉从容之致。
羁旅思乡诗主要写客居他乡的游子漂泊、凄苦、孤寂的心境以及对家乡、亲人的思念。此类诗,一般是从旅人身边的景物写起,由眼中所见、耳中所闻勾起心中所感,如对月思亲、对月怀远进而触发诗人对遥远故乡的怀想,对温馨家庭的憧憬。
羁旅思乡诗
常见标题 标题中多含有“客舍”“登高”“望月”“忆”“寄”
“次”“行”“思”等词语以及元宵、中秋、重阳、除夕等节日名。
常见意象 客船、车铎、孤帆、驿道、月亮、秋风、秋霜、杜鹃、猿啼、沙鸥、孤雁、飞蓬、浮云、梧桐、叶落、西楼、危楼、危栏、砧声、油灯等。
常见感情 ①天涯漂泊羁旅愁。叙写客居他乡的艰难,抒发漂泊无定的孤苦。②望尽天涯怀人愁。感念亲情之深,表达对亲人的思念。③羁旅他乡的幽怨之情。或表达人生感叹,流露年华易逝的苦闷;或抒发独居他乡、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孤独寂寞、幽怨愤慨之情。
常见技法 ①借景抒情(或寓情于景),情景交融。②乐景衬哀情(或哀景写乐情)。③侧面落笔。作者在表现怀远、思归之情时,往往不是直接抒发思念之情,而是从对方着笔,想象对方思念自己之深,借以烘托作者的苦恨离情。④因梦寄情,虚实结合。
9.(2017·北京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晓行巴峡
王 维
际晓投巴峡,馀春忆帝京。
晴江一女浣,朝日众鸡鸣。
水国舟中市,山桥树杪[注]行。
登高万井出,眺迥二流明。
人作殊方语,莺为故国声。
赖多山水趣,稍解别离情。
【注】 树杪:树梢。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巴峡乡邑旭日东升,众鸡鸣唱,晴朗的江边一个女子在浣洗。
B.水国乡民在舟中行商,山上有桥,行人走在桥上,如在树颠。
C.诗人登高远眺,万亩良田,井然有序,二水流过,分外澄明。
D.诗人在暮春之际来到巴峡,山水之趣宽解着诗人的离愁别绪。

C [C项,“万亩良田,井然有序”错误,“井”是“村落”的意思。“万井”,引申为千家万户。巴峡地形以丘陵、山地居多,很难有“万亩良田”出现,而且诗人登高远眺,“万亩良田”缺少“出”的立体感;在同一视野中,“二水”与村落更有层次感。]
(2)“人作殊方语,莺为故国声”一联中,鸟雀之声传递了作者的思乡之情。下列诗句采用这一写作手法的一项是(  )
A.欲暮黄鹂啭,伤心玉镜台。(王昌龄《古意》)
B.天寒雁声急,岁晚客程遥。(晁补之《吴松道中》)
C.苍鸠鸣竹间,两两自相语。(张耒《感春》)
D.殷勤报春去,恰恰一莺啼。(杨万里《和仲良春晚即事》)

B [“人作殊方语,莺为故国声”一联中,鸟雀之声传递了诗人的思乡之情。A项,用黄鹂婉转的叫声反衬抒情主人公内心的悲凉。B项,用“雁声”表现岁暮途远的悲凉,表达诗人强烈的思乡之情。C项,以“苍鸠鸣”表达了诗人对春天到来的喜悦之情。D项,用“莺啼”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的喜爱之情。故选B。]
(3)同样是描绘山峡,《晓行巴峡》与下列诗句相比,在运用意象、抒发情感方面有何不同?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郦道元《水经注》)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杜甫《秋兴八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晓行巴峡》:所用的“晴江”“浣女”“朝日”“鸡鸣”“水国”“万井”等意象,显示了巴峡水乡的祥和,色调明丽,诗人置身其中,虽有淡淡的思乡之情,情感却并不悲苦。对比诗句:所用的“猿鸣”“玉露”“枫树”等意象,显示了巫峡的萧瑟阴森,色调凄冷,情感悲苦。
边塞征战诗是以边疆地区军民生活和自然风光为题材的诗,具有鲜明的风格和特点。
边塞征战诗
常见标题 标题中往往有“行”“军”“征人”“塞”“戍”等与军旅有关的字眼。
常见意象 ①自然景物类:黄沙、秋月、大漠、孤城、雨雪、风沙等。②地理区域类:塞外、雁门关、玉门关、黄河、阴山、楼兰、蓟北等。③战事器具类:金鼓、旌旗、烽火、战马等。④乐曲类:《梅花落》《折杨柳》《关山月》《阳关三叠》《渭城曲》等。⑤人物类:戍卒、将帅、胡人、单于等。
常见感情 ①保家卫国、建立功名的壮志豪情。②奋勇杀敌、英勇无畏的英雄气概。③雄奇瑰丽、奇异独特的边塞风光。④征人思乡、闺妇盼归的两地情愁。⑤凄苦哀怨的怨战情绪,凄厉沉痛的反战思考。⑥对和平安宁的边疆生活、和睦友好的民族往来的向往。
常见技法 ①修辞方面:主要有夸张、对比、互文、用典等。②人物形象的塑造方面:常用侧面烘托、动作描写、肖像描写、细节描写等手法。③意境的营造方面:常用景物烘托、虚实结合等手法。
10.(2015·全国Ⅰ卷,改编)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发临洮将赴北庭留别①
岑 参
闻说轮台路②,连年见雪飞。
春风不曾到,汉使亦应稀。
白草通疏勒,青山过武威。
勤王敢道远,私向梦中归。
【注】 ①临洮:在今甘肃临潭西。北庭:唐六都护府之一,治所为庭州(今新疆吉木萨尔北)。②轮台:庭州属县,在今新疆乌鲁木齐。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由标题可以看出,作者此时从临洮出发前往北庭,并作诗留别。
B.颔联实写了春风不度、汉使稀见的艰苦环境;颈联则把眼前所见的白草连天、青山逶迤的自然风貌展现出来。
C.“汉使亦应稀”的“汉使”使用了“以汉喻唐”的表现手法,这在边塞诗中是常见现象。
D.用“通”与“过”表现作者行速之疾,为了王事敢于到遥远的地方戍边。

B [B项,“实写”错误,联系前文“闻说”句,可知“春风不度、汉使稀见的艰苦环境”是作者在凭传闻写轮台的寒冷与荒凉,并非实写。]
(2)诗的尾联蕴含了作者哪些思想感情?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勤王”就是要竭尽全力报效祖国,“敢”是“敢于”的意思。为王事敢于到遥远的地方去,表现了作者愿意为君为国去戍边的雄心豪气。“私向梦中归”是私下里在梦中回乡与亲人团聚的意思,表面写思念家乡和亲人,联系全诗看,实际是在反衬自己以王事为先的决心。
[答案] ①表达了作者忠君报国之志。“勤王”就是要竭尽全力报效祖国,为王事敢于到遥远的地方去戍边。②“私向梦中归”表达了思念家乡和亲人。暗中在梦里回乡与亲人团聚,实则是在反衬自己以王事为先的决心。
咏史怀古诗往往将史实与现实相结合,通过对历史事件的陈述、历史人物的议论、历史陈迹的描绘,讽刺当朝统治的黑暗,抒发个人的沧桑之感,有怀古惜今、借古讽今、借古喻今、借古伤今的作用。
咏史怀古诗
常见标题 标题中往往有咏史、怀古、登某古迹有怀、古迹、古人名等字眼。
常见意象 ①历代的都城:咸阳、长安、金陵、姑苏、洛阳、汴京等。②发生重大事件的地点:骊山、赤壁、新亭、隋堤、马嵬坡、华清宫、淮水等。③历代帝王与名人的故居、陵墓、祠庙、乌衣巷、湘妃祠、乌江亭、陈琳墓、李白坟等。④特定的历史朝代(时期):六朝、吴国、隋代、安史之乱、后蜀等。⑤其他:吴钩、《后庭花》等。
常见感情 ①针对历史人物或事件,发表自己的观点或看法。②缅怀前贤,表达敬仰或惋惜之情;类比古人,寄托伤感或哀思。③借论古之得失,托古讽今,忧国忧民。
常见技法 ①借景抒情(寓情于景)。②对比手法,描写眼前衰败、荒凉的景象,与历史上的繁华兴盛形成鲜明的对比。③化用典故,借典故寄托自己的感伤或对国事的讽喻。④衬托,作者往往临古迹而抒怀,以悲景衬悲情。
11.(2011·全国卷,改编)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春日秦国怀古
周 朴①
荒郊一望欲消魂②,泾水萦纡③傍远村。
牛马放多春草尽,原田耕破古碑存。
云和积雪苍山晚,烟伴残阳绿树昏。
数里黄沙行客路,不堪回首思秦原。
【注】 ①周朴(?—878):字太朴,吴兴(今属浙江)人。②消魂:这里形容极其哀愁。③泾水:渭水支流,在今陕西省中部,古属秦国。萦纡:旋绕曲折。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句统摄全篇,点明作者的情感极其哀愁,这哀愁是由荒郊中看到的景色引起的。
B.原野上的田地没有人耕种,只有秦朝时的古碑还在,还能证明这里曾经的兴盛。
C.天色已晚,云彩与积雪一道围绕在苍山上,几缕炊烟伴着残阳,绿树显得格外昏暗,行客之路尽是黄沙。景色旷远苍凉,令人神往。
D.看到这荒凉的景色,诗人劝谏统治者,如果不能爱民施行仁政,大唐的结果会和大秦帝国一样。

C [C项,“令人神往”错误,看到这荒凉的景色,想当年秦国何等强盛,再回想唐王朝的国势日衰,眼前一片荒凉,于是“不堪回首”之情油然而生。]
(2)你认为这首诗在写作上是如何处理情景关系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触景生情;②寓情于景;③写哀景抒哀情。诗人由眼前的“荒郊”“古碑”“积雪”“残阳”“黄沙”顿生一种伤今哀情,将这种古盛今衰的慨叹融入眼前的景物描写之中。眼前破败荒凉的景物被诗人寄托了一种深深的对现实的慨叹。
谢 谢 !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