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 板块三 专题一 学案46 赏析环境描写特点与手法课件-2026版高三总复习一轮语文(教考衔接)

文档属性

名称 51 板块三 专题一 学案46 赏析环境描写特点与手法课件-2026版高三总复习一轮语文(教考衔接)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2.0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7-04 15:16:3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107张PPT)
板块三 文学类文本阅读
专题一 小说阅读
学案46 赏析环境描写特点与手法
教材“学习提示” “单元学习任务” 命题点提炼
必修下册第六单元“单元学习任务” 认真阅读本单元小说,分小组概括各篇小说中社会环境的特点,并结合具体内容分析社会环境对人物命运的影响,在全班交流。 概括环境特点,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
教材“学习提示” 命题点提炼
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三单元《大卫·科波菲尔》(节选) 注意领略小说中所展现的19世纪英国的社会风貌,理解作者对当时社会现实的态度。 概括社会环境特点
环境是小说中人物活动的特定空间,它分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环境特点概括也就分为自然环境特点概括和社会环境特点概括两类。
活动一 概括小说的环境特点
1.小说中环境的两种表现形式
(1)自然环境描写,是指对日月星辰、山川河流、花草树木、鸟兽鱼虫、时序节令、风雨雪霜等自然景物的描写,包括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天气、景物等。
(2)社会环境描写,是指对人物活动、事件发生、情节展开的社会背景、历史条件及地方的风土人情、时代风貌、社会关系、政治、经济等的描写,主要是交代人物的生存环境、社会关系等。它包括的范围很广,小至房间住所、一街一巷,大至城区、地区。它涉及的内容很多,可以是室内的布局、陈设,住宅内外的装饰布置,以及当地的风土人情等。
2.概括环境特点“5角度”
时 泛指时间,具体指时代背景、写作时间,比如“抗战时期”,也指自然环境中的时令节气。
地 泛指地点,具体指场所、场合、地域等,看看它们呈现出怎样的特点。
人 指人物,主要指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团结友善)等角度分析。人际关系是十分重要而且十分虚化的社会环境,通过理清人物之间的交往状况,判断人际关系是友善的还是紧张冷漠的,等等。
事 指事件、情节,主要指从情节发展过程中、生活工作的状态中分析概括,比如“激烈残酷”。
景 指景物,主要指从景的“形、声、色”等角度分析概括环境特点,要看看这些景物有什么共同的特征,尤其关注文中描写这些景物的修饰词。如果文中没有这些词语,则需要自己选用词语来概括,比如“春意盎然、生机勃勃”。
1.(必修上册第一单元《哦,香雪》)课文中火车开进深山以前,台儿沟是个什么样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台儿沟人历来是吃过晚饭就钻被窝,他们仿佛是在同一时刻听到了大山无声的命令。于是,台儿沟那一小片石头房子在同一时刻忽然完全静止了,静得那样深沉、真切,好像在默默地向大山诉说着自己的虔诚。”这里的人们质朴纯洁,生活贫穷落后,被大山挡着,封闭保守,就像世外桃源一样,与世隔绝,不知道外边的世界是个什么样。
2.(必修下册第六单元《祝福》)课文中鲁镇各家准备“祝福”的情景有什么特点?请简要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杀鸡”“宰鹅”“买猪肉”“用心细细的洗”,写“福礼”之隆重及人们对祝福的重视;②女人辛苦劳作,但“拜的却只限于男人”,反映出当时妇女地位的低下。
环境特点分析与概括“4角度”
自然环境特点 分析与概括 从景物的“形、声、色、味”角度进行分析,从这类描写句子中总结出共同特点。
社会环境特点 分析与概括 ①从描写人物生活的时代背景和活动场所的句子中分析特点。
②从描写人物的人际关系的句子中分析特点。
③从描写人物的经济状况、工作状态和心境的句子中分析特点。
④从描写地域风情、风俗习惯和文化氛围的句子中分析特点。
(2024·浙江杭州模拟)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写 家
刘建超
老街把手艺活做得精湛的人称为“家”。在老街,你字写得好,写家;你戏唱得好,唱家;你武艺练得好,练家……能被冠之为“家”就是最高的赞誉,说明你手艺活做得好,为人处世德行还高。高德位就是老街的写家。
高德位自幼酷好书法,三岁跟着爷爷练习书写,八岁便“正草隶篆”四体皆能,年方二十就已在老街成名。
时年,老街人众筹资金,重修千年古寺清凉寺。耗时两年,清凉寺修葺一新。寺庙征集“清凉寺”题字,便在寺门口处,立有巨型空白石碑,备足笔墨。
但凡写家皆可来题字,只要题写的寺名,满月无人擦去重写,即可入选。
每日,文人墨客、乡绅贤达都会聚于寺庙碑前,对碑上的题字评头论足。碑上写家所题之字,大都过不了两天就被替换。
有人请出“李半街”。
“李半街”在老街可是大名鼎鼎,老街有半条街的商铺牌匾,都出自他的手。
“李半街”提笔写下“清凉寺”后,便无人再来抹碑题字,转眼半月过去。
五月十五,高德位陪母亲来寺庙烧香拜佛。高德位看到石碑前围了许多人,问清缘由,也凑近看字。他边看边自语,字是磅礴,少些隽永。
毛头小子竟然敢对“李半街”的字评头论足,有人揶揄地说,别光说不练啊,有本事你也来两笔。
高德位年轻气盛,挽起袖子,说,也不是不可啊。
他拿起抹布,在众人的惊呼声中,擦净石碑,提起毛笔,饱蘸墨汁,略微思索,笔走龙蛇,写下“清凉寺”三个字,扶着母亲离去。
有人把高德位“胡闹”清凉寺的事传给“李半街”。他也很是诧异,来到寺庙石碑前,端详着石碑上的字,足足有半个时辰,留下四个字:后生可畏。
高德位题写的“清凉寺”被寺庙制成金匾,悬挂在山门殿上。
老街人把写家戏分成三个阶段:初级阶段的写家,书法是没有人要也给写,刚琢磨出些门道,迫不及待要显摆,见到熟人就主动给人家写字,先混个脸熟也很重要啊;中级阶段的写家,书法是有人要了才给,好歹混得小有名声,写了不能白写,可以有润格贴补家用;高级阶段的写家,书法是要了也不给写,书法作品金贵了,不会轻易出手,也颇为爱惜名声。
高德位的书法在老街是哪个阶段还真不好定性。
他家境并不富裕,幼年练习书法,纸墨笔砚是供给不及的,只能蘸着水在石板上写字。上了中学,他将木炭磨碎,过细罗,兑水调制墨汁。他去搜集包装纸、香烟盒、旧报纸装订成练习册。即便如今他在老街已经成名,依然拮据节俭。
老街人厚道,不会当面送他文房之物。他早上打开大门,门墩上经常有街坊四邻送来的笔墨砚台,从不留姓名。
高德位出名后,每年过春节,他都要在大门外,支起个书桌,义务为老街人写对联,从不间断。
老街不少的写家就是靠过节写对联,赚钱贴补家用。
高德位的行为,自然遭到不少写家议论:你高德位也是老街名家,支摊儿写对联与你身份不符,还不收费,这不是摆着惹同行吗?
高德位笑笑说,老街人待我厚道,逢年过节给街坊写个对联,添点福气,增加点喜气。我也就写写字这点能耐,计较啥啊?
你说高德位不计较?他还真是计较。
毕伍是洛城一军政要员的儿子。他有几位富家子弟的朋友,听说高德位是老街出名的写家,便携礼来到老街,上门求字。毕伍见到高家破落,高德位衣衫褴褛,面色饥黄,他的言行便渐渐骄横轻慢。
高德位也不言语,将毕伍所送礼品掷至门外,转身进里屋,不再搭理。
毕伍没求到字,灰溜溜返回洛城,向他父亲告状。
他父亲说,早就听说高德位为人耿直,他给乡邻所书,历来分文不取,必是你造次骄横。
毕伍低头不再言语。
高德位六十七岁病逝。
那年,他的身体状况已经很差。年三十,还是摆出桌子,拿出笔墨为街坊四邻写对联,他从白天写到黄昏。
风冷天寒,排在后面等待写春联的乡邻,看他身体虚弱,不忍打扰,便散了回家,他们把空白对联贴在大门上。
老街把空白对联叫“甜对子”,这个“甜”不是蜜糖的意思,而是清淡无味之意。写了字的对联叫“咸对子”,意思是有了滋味。
暮色四合,天空飘下片片雪花。高德位喝了点热汤,就让儿子搀扶着,打着油布伞,挨家挨户去寻找贴了“甜对子”的人家。他一手掌灯,一手挥毫,认真地把一家一家的“甜对子”写成“咸对子”。
大年初一,看到自家大门对子由“甜”变“咸”的乡邻,心有感激,相约来到高家府上,给高德位拜年。
高德位已在睡梦中仙逝。老街大雪皑皑。
(选自《小说月刊》,有删改)
小小说往往注重表现“特定环境里生存的市井人物风情”,请简要分析本文中“老街”这一环境的特点。(6分)
[尝试解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题思维]
第一步:精准审题,确定答题切入点
(1)由题干中的关键词“老街”“环境”“人物风情”来看,本题考查学生概括社会环境特点的能力。
(2)“市井人物风情”,应包括文化氛围、风俗习惯和人际关系,作答时,可由此入手进行分析。
第二步:速读文本,构建答题思维链
文化氛围角度 结合“老街把手艺活做得精湛的人称为‘家’”“手艺活做得好,为人处世德行还高”可知,老街把各行各业手艺精湛、德行高尚的人称为“家”,“写家”“唱家”“练家”……“家”带有一种赞誉之美,这种称谓弘扬了一种传统文化,使小说具有浓郁的文化气息。
风俗习惯角度 结合“老街人厚道,不会当面送他文房之物。他早上打开大门,门墩上经常有街坊四邻送来的笔墨砚台,从不留姓名”可知,老街民风淳朴,高德位家境并不富裕,乡邻悄悄给高德位送文房之物,做好事从不留名,还能充分尊重对方。
人际关系角度 结合“风冷天寒,排在后面等待写春联的乡邻……他们把空白对联贴在大门上”可知,乡邻不忍打扰身体虚弱的高德位,贴空白对联;结合“高德位出名后,每年过春节……义务为老街人写对联,从不间断”可知,高德位出名后知恩图报,义务为老街人写对联,遭受质疑也从不间断;结合“高德位喝了点热汤……认真地把一家一家的‘甜对子’写成‘咸对子’”可知,高德位在身体虚弱的情况下,深夜冒雪坚持义务为乡邻写对联,反哺乡邻。由此可见,老街人彼此关爱、知恩图报。
第三步:组织语言,落实答题采分点
(1)从文化氛围角度着手,答出“浓郁的文化气息”给2分。
(2)从风俗习惯角度着手,答出“民风淳朴”给2分。
(3)从人际关系角度着手,答出“彼此关爱”“知恩图报”给2分。
[组织答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老街有浓郁的文化气息,把各行各业手艺精湛、德行高尚的人称为“家”。②老街民风淳朴,乡邻悄悄给高德位送文房之物,做好事从不留名。③老街人彼此关爱、知恩图报。乡邻不忍打扰身体虚弱的高德位,贴空白对联;高德位在遭受质疑、身体虚弱的情况下,坚持义务为乡邻写对联,反哺乡邻。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首段画线句的作用,既肯定了高德位的技艺和人品,也为下文情节的展开做铺垫。
B.“李半街”大名鼎鼎,被擦去题字后却称赞“后生可畏”,这一行为符合他作为老街“写家”的身份。
C.高德位在毕伍求字时的“计较”,与上文的“不计较”形成反差,突出其宽容豁达。
D.小说插叙高德位的生活经历,意在解释他的书法在老街三个阶段中不好定性的原因。
C [C项,“突出其宽容豁达”不符文意,从文中看,应是突出其“自尊自重”。]

2.关于高德位逢年过节义务为乡邻写对联的部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高德位破坏行业规则,引起同行不满,但他不以为意,坚持用自己的方式回馈乡里。
B.“高德位六十七岁病逝”,引出他带病为乡邻写对子的情节,表现了他知恩图报,反哺乡邻。
C.百姓把没有写字的空白对联叫作“咸对子”,暗含了他们对甜蜜生活的憧憬和向往。
D.“搀扶”“打着油布伞”“一手掌灯,一手挥毫”等动作描写,细腻感人,将小说推向高潮。
C [C项,“叫作‘咸对子’,暗含了他们对甜蜜生活的憧憬和向往”错误。应是把空白对联叫作“甜对子”,“这个‘甜’不是蜜糖的意思,而是清淡无味之意”,可见“甜对子”与人们对甜蜜生活的憧憬和向往无关。]
环境描写的手法是指作者交代环境时运用的各种技巧,这一命题点在教材学习提示中虽然没有明示,但是在高考中却屡次出现,有的侧重于考查具体方法,有的侧重于考查描写角度,更多的则是综合性考查。
活动二 掌握环境描写的手法
1.自然景物描写的角度与手法
类型 解说
感官角度 视觉、听觉、味觉、嗅觉等(形、声、色、味角度)
观察角度 定点观察、移步换景、俯视仰视等。
写景顺序 由远及近(或由近及远)、由高到低(或由低到高)等。
类型 解说
描写手法 绘形绘色,就是用模仿的方法,尽可能如实地描画,真切地再现描写对象的各种外在性状,如声音、颜色、形态等。
景物描写常运用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追求形象化。
将静态描写与动态描写结合起来,所绘景物才会具体、生动,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2.社会环境描写的角度与手法
类型 解说
点面结合 “面”指场景的整体,包括场景中的所有人、事、物;“点”指场景的个别情景,一般是场景中作者描写最为突出的人或物。点面结合,要求场景的描写既注意整体,又要突出重点。
对比映衬 就是通过场景内部的动、静,冷、热,急、缓,人与人的不同特质,或者一个人前后不同的言行的比较,收到突出个性、彰显感情的效果。
类型 解说
简笔勾勒 即所谓的白描手法,对人物活动的背景或者人物本身,不作精细描写,而是用简明的笔墨,勾画特征性的语言、动作,突出人物的个性。
精笔细描 可以用精细的笔墨对环境进行描写,以烘托人物的精神气质,或是对人物作精雕细刻,以鲜明地展示其形象,使整个场景为之生辉。
1.(必修下册第六单元《祝福》)小说开篇是如何描写鲁镇的年终景象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小说开头渲染了鲁镇年终的热闹场景和忙碌的气氛;晚云的闪光、爆竹的钝响、幽微的火药香。作者调动了视觉、听觉和嗅觉,写得层次分明,形象具体,使人如见其景,如闻其声。
2.(必修下册第六单元《林教头风雪山神庙》)课文中,风雪作为自然环境,对刻画人物起到了一定的作用,看看课文是如何描写风雪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正面描写:①林冲初到草料场时,“正是严冬天气,彤云密布,朔风渐起,却早纷纷扬扬卷下一天大雪来”,写风雪初起;②林冲去市井沽酒时,“雪地里踏着碎琼乱玉,迤逦背着北风而行。那雪正下得紧”,写雪势正大;③离开市井回草料场时,“看那雪,到晚越下得紧了”,进一步写雪势之大。(2)侧面描写:如写草屋,“又被朔风吹撼,摇振得动”,林冲沽酒回来,“那两间草厅已被雪压倒了”,这是通过环境描写来衬托风雪之大;又如写林冲到山神庙里,“先取下毡笠子,把身上雪都抖了”,“上盖白布衫”也“早有五分湿了”,这是通过人物的活动、感觉来衬托风雪之大。
1.环境描写的手法题思考“3角度”
思考角度 具体内容
从描写方法角度看 ①白描(粗笔勾勒,突出特征)与细描(精雕细刻、浓墨重彩);②动静结合,虚实结合,正侧结合,点面结合,色彩的渲染、衬托
从修辞手法角度看 借助比喻、拟人、夸张、对偶等修辞手法来描写
思考角度 具体内容
从写景技巧角度看 ①感觉角度——视觉、听觉、味觉、嗅觉等(形、声、色、味角度);②观察角度——定点观察、移步换景、俯视仰视,等等;③写景顺序——由远及近(或由近及远)、由高到低(或由低到高),等等
2.赏析环境描写手法“3步骤”
(2023·新课标Ⅱ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社 戏(节选)
沈从文
萝卜溪邀约的浦市戏班子,赶到了吕家坪,是九月二十二。一行十四个人,八个笨大衣箱,坐了只辰溪县装石灰的空船,到地时,便把船靠泊在码头边。掌班依照老规矩,带了个八寸大的朱红拜帖,来拜会本村首事滕长顺,商量看是在什么地方搭台,哪一天起始开锣。
半月来省里向上调兵开拔的事,已传遍了吕家坪。不过商会会长却拿定了主意:照原来计划装了五船货物向下游放去。长顺因为儿子三黑子的船已到地卸货,听会长亲家出主意,也预备装一船橘子下常德府。空船停泊在河边,随时有人把黄澄澄的橘子挑上船,倒进舱里去。戏班子乘坐那只大空船,就停靠在橘子园边不多远。
两个做丑角的浦市人,扳着船篷和三黑子说笑话,以为古来仙人坐在斗大橘子中下棋,如今仙人坐在碗口大橘子堆上吸烟,世界既变了,什么都得变。可是三黑子却想起保安队队长向家中讹诈事情,因此只向那个做丑角的戏子苦笑。
长顺约集本村人在伏波宫开会,商量看这戏演不演出。时局既不大好,集众唱戏是不是影响治安?末了依照多数主张,班子既然接来了,酬神戏还是在伏波宫前空坪中举行。凡事依照往年成例,出公份子演戏六天,定二十五开锣。并由本村出名,具全红帖子请了吕家坪的商会会长,和其他庄口上的有名人物,并保安队队长、排长、师爷、税局主任、督察等,到时前来看戏。还每天特别备办两桌四盘四碗酒席,款待这些人物。
到开锣那天,本村和附近村子里的人,都换了浆洗过的新衣服,荷包中装满零用钱,赶到萝卜溪伏波宫看大戏。因为一有戏,照习惯吕家坪镇上卖大面的、卖豆糕米粉的、油炸饼和其他干湿甜酸熟食冷食的,无不挑了锅罐来搭棚子,竞争招揽买卖。妇女们且多戴上满头新洗过的首饰,或镀金首饰,发蓝点翠首饰,扛一条高脚长板凳,成群结伴跑来看戏,必到把入晚最后一幕杂戏看完,把荷包中零用钱花完,方又扛起那条凳子回家。有的来时还带了饭箩和针线,有的又带了香烛纸张顺便敬神还愿。平时单纯沉静的萝卜溪,于是忽然显得空前活泼热闹起来。
长顺一家正忙着把橘子下树上船,还要为款待远来看戏亲友,准备茶饭,因此更见得热闹而忙乱。家中每天必为镇上和其他村子里来的客人,办一顿过午面饭。又另外烧了几缸热茶,供给普通乡下人。长顺自己且换了件大船主穿的大袖短摆蓝宁绸长衫,罩一件玄青羽绫马褂,舞着那个挂有镶银老虎爪的紫竹马鞭长烟杆,到处走动拜客。
第一天开锣时,由长顺和其他三个上年纪的首事人,在伏波爷爷神像前磕头焚香,杀了一只白羊,一只雄鸡,烧了个申神黄表。戏还未开场,空坪中即已填满了观众,吕家坪的官商要人,都已就座。开锣后即照例“打加官”,由一个套白面具的判官,舞着个肮脏的红缎巾幅,台上打小锣的检场人叫一声:“某大老爷禄位高升!”那判官即将巾幅展开,露出字面。被尊敬颂祝的,即照例赏个红包封。有的把包封派人送去,有的表示豪爽,便把那个赏金用力直向台上掼去,惹得一片喝彩。当天第一个叫保安队队长。第一
出戏象征吉祥性质,对神示敬,对人颂祷。第二出戏与劝忠教孝有关。到中午休息,匀出时间大吃大喝。休息时间,一些戏子头上都罩着发网子,脸上颜料油腻也未去净,争到台边熟食棚子去喝酒,引得观众包围了棚子看热闹。妇女们把扣双凤桃梅大花鞋的两脚,搁在高台子踏板上,口中嘘嘘的吃辣子羊肉面,或一面剥葵花子,一面并谈论做梦绩麻琐碎事情。下午开锣重唱,戏文转趋热闹活泼。
掌班走到几位要人身边来请求赏脸,在排定戏目外额外点戏。
大家都客气谦让,不肯开口。经过一阵撺掇,队长和税局主任是远客,少不了各点一出,会长也被迫点一出。队长点“武松打虎”,因为武人点英雄,短而热闹,且合身份;会长却点“王大娘补缸”,戏是趣剧,用意在于与民同乐。戏文经点定后,照例也在台柱边水牌上写明白,给看戏人知道。开锣后正角上场,又是包封赏号,这个包封却照例早由萝卜溪办会的预备好,不用贵客另外破钞。
最末一出杂戏多是短打,三个穿红裤子的小花脸,在台上不住翻跟斗,说浑话。
收锣时已天近黄昏,天上一片霞,照得人特别好看。一切人影子都被斜阳拉得长长的,脸庞被夕阳照炙得红红的。到处是笑语嘈杂,过吕家坪去的渡头,尤其热闹。方头平底大渡船,装满了从戏场回家的人,慢慢在平静河水中移动,两岸小山都成一片紫色,天上云影也逐渐在由黄而变红,由红而变紫。太空无云处但见一片深青,秋天来特有的澄清。在淡青色天末,一颗长庚星白金似的放着
煜煜光亮,慢慢地向上升起。远山野烧,因逼近薄暮,背景既转成深蓝色,已由一片白烟变成点点红火。……一切光景无不神奇而动人。可是人人都融和在这种光景中,带点快乐和疲倦的心情,等待还家。无一个人能远离这个社会的快乐和疲倦,声音与颜色,来领会赞赏这耳目官觉所感受的新奇。
(有删改)
本文是如何描写社戏的仪式感的?请结合全文简要说明。(4分)
[尝试解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题思维]
第一步:精准审题,确定答题切入点
解答本题首先需筛选出文章对社戏过程中的人物、待客准备等相关描写,再对其进行具体分析。“仪式感”指社戏的氛围,可以理解为社戏的社会环境。然后结合文本从正面、侧面等角度来分析。
第二步:速读文本,构建答题思维链
思考角度 分析概括
正面描写 如“掌班依照老规矩……拜会本村首事滕长顺,商量看是在什么地方搭台,哪一天起始开锣”“第一天开锣时,由长顺和其他三个上年纪的首事人,在伏波爷爷神像前磕头焚香,杀了一只白羊,一只雄鸡,烧了个申神黄表”“开锣后即照例‘打加官’……被尊敬颂祝的,即照例赏个红包封”“队长点‘武松打虎’……会长却点‘王大娘补缸’”,通过写社戏演出前的选址、择日、开锣时的祭拜、开锣后“打加官”、戏目的安排等体现其仪式感。
思考角度 分析概括
侧面描写 ①如“到开锣那天,本村和附近村子里的人,都换了浆洗过的新衣服”“妇女们且多戴上满头新洗过的首饰,或镀金首饰,发蓝点翠首饰……扛起那条凳子回家”
“长顺自己且换了……大袖短摆蓝宁绸长衫,罩一件玄青羽绫马褂”等,通过写人们在社戏当天的各色举止来表现对社戏的重视,体现其仪式感。②五至十段对集会场面的描写,也体现了社戏的仪式感。
第三步:组织语言,落实答题采分点
(1)从正面描写入手,答出“依次写了社戏过程中的各种仪式”及相关阐述给2分。
(2)从侧面描写入手,答出“各色人物举止、伏波宫前的集会场面”及相关阐述给2分。
[组织答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正面描写:依次写了社戏过程中的各种仪式,如选址、择日、开锣时的祭拜、开锣后“打加官”、戏目的安排等;②侧面描写:通过描写各色人物举止、伏波宫前的集会场面等,来衬托社戏的仪式感。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萝卜溪的酬神社戏,适逢秋天橘子收获时节,按惯例在伏波宫前空坪中连演六天。
B.女人们成群结伴来看戏,有的还会带上饭箩针线或香烛纸张,富有乡土生活气息。
C.“打加官”第一个就叫保安队队长,可以见出萝卜溪办会者对他有所忌惮和逢迎。
D.排定戏目外额外点戏需封赏,会长“也被迫点一出”,此细节暗示了会长的吝啬。
D [“此细节暗示了会长的吝啬”理解不正确。掌班请这些头面人物额外点戏时,“大家都客气谦让,不肯开口。经过一阵撺掇,队长和税局主任是远客,少不了各点一出,会长也被迫点一出”。在这个语境中,会长“被迫”点戏,是出于谦让客气,并非吝于封赏。]
2.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本文开头写戏班子如约而至,接下来又写到“省里向上调兵开拔的事”,令人感觉到一种寻常岁月隐约生变的气氛。
B.传统白话小说常以描摹衣饰来刻画人物,本文写社戏之日长顺走动拜客,就使用了这种笔法来表现长顺的郑重守礼。
C.最后一段景物描写,同鲁迅《社戏》对归家途中的景物描写一样,都以自然之美衬托了散戏后人们的失落与惆怅。
D.沈从文这里写社戏,同他在《边城》中写端午节一样,都是通过对民俗的铺写描绘了存有世外桃源意味的乡土社会。

C [“都以自然之美衬托了散戏后人们的失落与惆怅”不正确。本题采用了不同文本相近内容对比分析和鉴赏的形式,考查景物描写与人物情感的关联,难度比单篇大。本文最后一段描写的景物是唯美诗意、静谧幽远、温暖祥和的,“一切光景无不神奇而动人”,人们观赏社戏之后“带点快乐和疲倦的心情,等待还家”“无一个人能远离……来领会赞赏这耳目官觉所感受的新奇”,“失落与惆怅”偏离文章主旨。]
练案51 专项对点 赏析环境描写特点与手法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16分)
一小时的故事
[美]凯特·肖邦[注]
①因为知道马拉德夫人正受着心脏问题的困扰,所以人们努力做到尽可能婉转地报告她丈夫的死讯。是她的姐姐约瑟芬用断断续续的句子和半遮半掩的暗示告诉了她。她丈夫的朋友理查德也在她身边。正是他在报社收到了铁路事故的消息,那上面“死亡者”一项中,布兰特雷·马拉德的名字排在第一。紧接其后的电报,使他在最短的时间里确认了消息的真实性,然后就匆匆赶来报告噩耗,力图赶在那些不够小心委婉的朋友带来这坏消息之前。
②她没有像别的女人那样,带着麻木的神情听这个消息。她立刻就哭了出来,近似绝望地扑倒在她姐姐的怀里。当那悲痛的暴风雨慢慢退却后,她独自走向自己的房间,不让任何人跟着她。
③正对着打开的窗户,有一把舒服宽大的安乐椅。她疲惫不堪地把身子陷在椅子里,这疲惫占据了她的身体,也似乎侵入了她的灵魂。
④她能看到:房前场地上洋溢着初春活力的轻轻摇曳着的树梢,空气里充满了阵雨的芳香;下面街上有个小贩在吆喝着他的货色,远处传来了什么人的微弱歌声,屋檐下,数不清的麻雀在嘁嘁喳喳地叫。对着她的窗口的正西方,相逢又相重的朵朵行云之间露出了这儿一片、那儿一片的蓝天。
⑤她坐在那里,头靠着软垫,一动也不动,嗓子眼里偶尔啜泣一两声,身子抖动一下,就像那哭着哭着睡着了的小孩,做梦还在抽噎。她还年轻,美丽、沉着的面孔上出现的线条,说明了一种相当的抑制能力。可是,这会儿她两眼只是呆滞地凝视着远方的一片蓝天。从她的眼光看来她不是在沉思,而像是在理智地思考什么问题,却又尚未做出决定。
⑥什么东西正向她走来,她等待着,又有点害怕。那是什么呢?她不知道,太微妙难解了,说不清、道不明。可是她感觉得出来,那是从空中爬出来的,正穿过洋溢在空气中的声音、气味、色彩而向她奔来。这会儿,她的胸口激动地起伏着。她开始认出来那正向她逼近、就要占有她的东西,她挣扎着,决心把它打回去——可是她的意志就像她那白皙纤弱的双手一样软弱无力。
⑦当她放松自己时,从微张的嘴唇间溜出了悄悄的声音。她一遍又一遍地低声悄语:“自由,自由,自由!”但紧跟着,从她眼中流露出一副茫然的神情、恐惧的神情。她的目光明亮而锋利。她的脉搏加快了,循环中的血液使她全身感到温暖、松快。
⑧她没有停下来问问自己,是不是有一种邪恶的快感控制着她。她现在头脑清醒,精神亢奋,她根本不认为会有这种可能。她知道,等她见到死者那交叉着的双手时,等她见到那张一向含情脉脉地望着她、如今已是僵硬、灰暗、毫无生气的脸庞时,她还是会哭的。不过她透过那痛苦的时刻看到,来日方长的岁月可就完全属于她了。她张开双臂欢迎这岁月的到来。
⑨在那即将到来的岁月里,没有人会替她做主;她将独立生活。再不会有强烈的意志强使她屈从了,多古怪,居然有人相信,盲目而执拗地相信,自己有权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别人。在她目前心智特别清明的一刻里,她看清楚:促成这种行为的动机无论是出于善意还是出于恶意,这种行为本身都是有罪的。
⑩然而她确实爱过他——有的时候,更多的时候她不爱他。这又有什么关系!有了独立的意志——她现在突然认识到这是她身上最强烈的一种冲动,爱情,那未解的谜团,又算得了什么!“自由!身体和灵魂的自由!”她不停地低语着。
约瑟芬跪在关着的门外,嘴唇对着锁孔,苦苦哀求让她进去。“露易丝,开开门!求求你啦,开开门——你这样会得病的。你干什么哪?求求你,开开门吧!”
“去吧。我没把自己搞病。”没有,她正透过那扇开着的窗子畅饮那真正的长生不老药呢。她在纵情地幻想未来的岁月将会如何。春天,还有夏天以及所有各种时光都将为她自己所有。她悄悄地做了快速的祈祷,但愿自己生命长久一些。仅仅是在昨天,她一想到说不定自己会过好久才死去,就厌恶得发抖。她终于站了起来,在她姐姐的强求下,打开了门。她眼睛里充满了胜利的激情,她的举止不知不觉竟像胜利女神一样了。她紧搂着她姐姐的腰,她们一齐下楼去了。理查德正站在下面等着她们。
有人在用弹簧锁钥匙打开前门。进来的是布兰特雷·马拉德,略显旅途劳顿,镇定地提着他的大旅行包和伞。他离那事故很远很远,根本不知道发生了事故。他惊愕地站在那儿,听见约瑟芬尖厉的叫声;看见理查德飞快地移动着,想把他挡住不让他妻子看见他。
但是理查德还是太晚了。
医生来后,他们说她是死于心脏病——那置人于死地的快乐。
【注】 凯特·肖邦,生活在19世纪后半叶,曾被誉为“美国女权主义文学创作的先驱之一”。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理查德“匆匆赶来”“力图赶在那些不够小心委婉的朋友带来坏消息之前”,可见他是个关心人、体贴入微的朋友。
B.用“暴风雨”形容马拉德夫人的“悲痛”,既写出她哭势的剧烈,也暗示她的悲痛会如暴风雨似的来得猛去得快。
C.约瑟芬“跪在关着的门外”“苦苦哀求”,而非强行跟进房间安抚劝慰,体现了姐姐对妹妹的关心、尊重和理解。
D.结尾人们以为马拉德夫人因过于高兴而死,其实她因极度的惊恐和绝望而死,两者形成戏剧性的反差,发人深省。
C [C项,“姐姐对妹妹的关心、尊重和理解”错误。约瑟芬担心的是自己违背妹妹意愿跟进去会使之情绪更激动,引发心脏病,不仅仅是“尊重”,她也完全不懂妹妹内心的变化,谈不上“理解”。]

2.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小说开篇提到马拉德夫人正受到心脏问题的困扰,大家对告诉她丈夫的“死讯”表现得小心翼翼,为结局主人公的猝死埋下了伏笔。
B.第⑦段“自由,自由,自由!”与第⑩段“自由!身体和灵魂的自由!”,运用独白法,让马拉德夫人的真实想法酣畅淋漓地倾吐而出。
C.作者描写马拉德夫人的心理细致入微且富有层次,其中一点闪回式的插叙,向读者展示了她长期屈从于丈夫意志失去自我的婚姻生活。
D.小说通篇采用全知视角以极其精练的语言描述了马拉德夫人从获知丈夫死讯到丈夫活着回家一个小时的状态、身边人的反应及周围环境。
D [D项,“通篇采用全知视角”错误。第④段采用限知视角(即马拉德夫人视角)描述窗外景象、周围环境。]
★3.概括第④自然段环境描写的特点并简析其作用。(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1)特点:①第④自然段既写了自然之景,还写了人的活动:“空气里充满了阵雨的芳香”“房前场地上洋溢着初春活力的轻轻摇曳着的树梢”“数不清的麻雀在嘁嘁喳喳地叫”“相逢又相重的朵朵行云之间露出了这儿一片、那儿一片的蓝天”是写早春雨后的街道,体现了明媚的春光、自然的活力;②“下面街上有个小贩在吆喝着他的货色,远处传来了什么人的微弱歌声”是写俗世人们的忙碌和愉悦。
(2)作用:①可抓住景物描写的特点,比如“空气里充满了阵雨的芳香”“房前场地上洋溢着初春活力的轻轻摇曳着的树梢”“微弱歌声”“数不清的麻雀在嘁嘁喳喳地叫”“相逢又相重的朵朵行云之间露出了这儿一片、那儿一片的蓝天”,这些欢乐的景色都是“她能看到”的、充满生机和活力的“乐景”,烘托欢快愉悦的气氛,表明马拉德夫人走出了极度的悲伤,并暗示之后其思想的觉醒。②结合后文的“说明了一种相当的抑制能力……从她的眼光看来她不是在沉思,而像是在理智地思考什么问题,却又尚未做出决定”“她的脉搏加快了,循环中的血液使她全身感到温暖、松快”等可知,结构上,该处景色描写为下文人物的心情转变做了铺垫。③从读者感受的角度分析,情节中间插入环境描写,宕开一笔,行文陡生波澜,增强了作品的文学性。
[答案] (1)特点:①早春雨后的街道,明媚的春光、自然的活力;②俗世人们的忙碌、愉悦。
(2)作用:①内容上,这一“乐景”表明马拉德夫人走出了极度的悲伤,并暗示之后其思想的觉醒;②结构上,为下文其理智的思考做铺垫;③效果上,宕开一笔,行文陡生波澜,增强了作品的文学性。
4.有人说,马拉德夫人有且只有一双隐形的翅膀,请结合全文谈谈你对这个观点的理解。(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①由原文“多古怪,居然有人相信,盲目而执拗地相信……这种行为本身都是有罪的”可知,马拉德夫人的内心深处一直认为将自己的意志强加于别人是有罪的,她的内心一直有对自由的渴望,所以,“隐形的翅膀”即马拉德夫人的心底一直有对自由的渴求。②由原文“仅仅是在昨天,她一想到说不定自己会过好久才死去,就厌恶得发抖”可知,小说故事发生前,渴望自由只存在
于她的潜意识,她只感觉自己厌恶活得久。由原文“在那即将到来的岁月里……再不会有强烈的意志强使她屈从了”“她正透过那扇开着的窗子畅饮那真正的长生不老药呢……但愿自己生命长久一些”可知,丈夫的“死讯”使她明确了自己的渴望,她尽情憧憬自由生活,获得解脱和新生。由原文“医生来后,他们说她是死于心脏病——那置人于死地的快乐”可知,丈夫回家,憧憬成为泡影,生命陨落。可见,马拉德夫人的觉醒、对自由的追求只局限在思想层面,并不能在丈夫活着的现实中付诸实践,勇敢抗争。所以,马拉德夫人只有“隐形的翅膀”。③约瑟芬认为马拉德夫人对于马拉
德的死会非常伤心。“看见理查德飞快地移动着,想把他挡住不让他妻子看见他”“医生来后,他们说她是死于心脏病——那置人于死地的快乐”可知,理查德和医生认为马拉德夫人是因为马拉德活着而高兴得心脏病发作去世。所以,从约瑟芬、理查德和医生的言行看,当时男权至上观念深入人心,这是女性追求平等自由的巨大障碍,从而决定了马拉德夫人只能有“隐形的翅膀”。
[答案] ①有“隐形的翅膀”,即马拉德夫人的心底一直有对自由的渴求。②只有“隐形的翅膀”, 指马拉德夫人的觉醒、对自由的追求只局限在思想层面,未能付诸实践:事故发生前,渴望自由只存在于她的潜意识;丈夫的“死讯”唤醒了她的渴望——憧憬自由,而丈夫一回家,憧憬成为泡影。③只能有“隐形的翅膀”,也指在男权至上观念深入人心的社会里,女性追求平等自由有巨大阻碍,从而有力地批判了传统的婚姻和观念对女性的束缚和压迫,进而表达对自由和新生的无限企盼。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8题。(16分)
平凡的世界[注](节选)
路 遥
孙少平把他外出谋生的一切方面都想好以后,决定先和父亲谈这件事。
这天吃过午饭,父子俩到山上一块坡地种玉米。
父亲挖坑就像母亲纳鞋底,行行道道,疏密有致,远看如同工艺美术家精心设计的图案。少平耐着性子,尽量把籽种不偏不露点在土坑中间,再补一个不轻不重的脚印。终于休息了。父亲蹲在地上抽烟,少平就凑到他跟前,学着他哥的样,卷了一支旱烟棒。
他用父亲的打火机点着烟抽了几口,然后才鼓起勇气,和父亲谈起了他走黄原的打算。
孙玉厚老汉惊得目瞪口呆。
他“吱”地用劲吸着烟。思谋了好一阵,才说:“你还小哩!出那么远的门,人生地不熟,我和你妈怎能放心?你怎猛然想起要出门哩?”
少平一时难以给父亲说清楚自己的心思。
“我待在家里不痛快,想出去跑一跑……”
父亲低倾下头,说:“我能想来。你从学校回来劳了动,心里难过。没办法啊!世事就是这样。爸爸看见你一天灰土满面的,心里也难过……不过,而今政策宽了,劳动虽说熬苦一些,但吃饭不要再受熬煎。你刚开始出山,爸爸晓得你不习惯。过上一两年,也就习惯了。外面的世界不是咱们的,你出去,还不是要受苦?再说,有个什么事,也没有人帮扶你……”
“爸爸,这你不要操心。我二十几的人了,自个儿能管得了自个儿,你就让我出上几天门!你年轻时不是也吆牲灵跑过山西吗?我不到外面闯荡一回,一辈子心里平不下来,你就让我走吧!咱们家现在有你和我哥,这点土地你们能耕得了。我出去,也不是去瞎逛!我也长两只手,兴许还能给家里赚几个活钱,爸爸,你放心……”孙少平几乎要哭了。
父亲看得出儿子为他的行动经过了长时间的准备,显然很难再说服他放弃这种冒险念头,他只好犹豫地说:“那这事你要和你哥商量哩!唉,我老了,世事要看你们闹。不过,爸爸生怕你们有个闪失……”
少平严肃而感动地对父亲点了点头。
玉米地半后晌就种完了,父子俩回家后,离吃晚饭还有很长一段时间。于是他们又收拾了一下,赶到后村头烧砖窑那里给少安两口子帮忙。两口子正忙得不可开交,第三窑砖正烧到紧要关头。少安既要加炭漏灰,还要刁空抢着打下一窑的土坯,还不到热天,他就光穿了件小布褂,脸熏得如同戏里的包公;秀莲头上拢着的毛巾也像烟囱里拉出来的,她正拿着铁锨和泥。
少平和父亲一到,四个人上手,活路很快就宽松了。父亲接替少安烧火,让他集中打土坯;少平和泥,让嫂子去溜土。已出的两窑青砖,约莫一万多块,齐齐整整码在土场边上,像两堵蓝色的长墙。双水村的人面对孙家的这派兴旺景象,谁不眼红?啊呀,不得了!孙少安这小子竟然办起了“砖厂”!
天黑以后,少安让家里人回去吃饭。他自己的饭照例由秀莲吃完饭后送到土场上来——他要照看炉火,不能离开。等父亲嫂子先后走了以后,少平却磨蹭着,没有急忙回家。他一边在和哥哥添炭,一边吞吞吐吐对哥哥说出了他的心事。
少安惊讶得都有点反应不过来了。他生气地对弟弟说:“你胡想啥哩!家里现在这么忙,人手缺得要命,你怎么能跑到外面逛去呢?”
这个“逛”字刺伤了少平的心。他也有点生硬地对哥哥说:“我不是去逛!我是要出去干点事!”“干什么事?无非是去揽工!你又不是匠人,当个小工,一天挣一两块钱,连自己的嘴都糊不住!你何必要去受这罪呢?你在家里,咱们父子三人,加上你嫂,一边种地,一边经营咱们的烧砖窑,这不好好的嘛!”
“我已经二十几的人了,我自己也可以干点什么事!”
少安一时不能理解弟弟是什么意思,难道你现在没事可干吗?
但少安猛然感到,弟弟已经长大成人了!他已经不能再像过去一样在他面前以老大自居了!是啊,弟弟长大了……本来他应该为此而高兴,可是此刻心里却有一丝说不出的伤感。
他早已看出来,弟弟是一个和他想法不太一样的人……现在,少安已经明白,尽管他不情愿弟弟出走,但看来已经很难劝阻他了。
兄弟俩在土场边上沉默了一会,一人嘴里噙着根旱烟棒,使劲地抽着。天已经黑严,远处村子里亮起了模糊的灯光。在金家湾那边,不知谁家婆姨正拖长声音呼叫孩子回家睡觉,东拉河水声朗朗,吟唱着那支永不疲倦的歌……少安已不再和弟弟争辩,他伤感地对少平说:“那你看着办吧,你已经长大成人了……”他感到语塞,竟不知说什么了。
这时候,少平的心情也沉重起来了。他对哥哥说:“我走了,你和爸爸的负担就更重了……”少安轻轻叹了一口气,说:“既然你一心要出去,也就不要牵挂家里,你自己一个人在外面,无依无靠,倒要好好操心哩!家里的事你放心,有我哩……”
黑暗中,两团泪水涌满了少平的双眼……几天以后,少平就决定走黄原了。
(有删改)
【注】 小说反映的是20世纪70年代中期到80年代中期的中国社会生活,以孙少安和孙少平两兄弟为中心,刻画了当时社会各阶层的人物形象。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孙少安领导生产队在双水村率先实行责任制。头脑灵活的孙少安又建窑烧砖,成了公社的“冒尖户”。孙少平青春的梦想和追求激励着他去“闯荡世界”,他从漂泊的揽工汉到成为正式的建筑工人,最后又当上了煤矿工人。

5.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孙少安满足于双水村的生活,愿意守土持家,是一个保守落后的农民;而孙少平想要走出双水村,到外面去闯荡。
B.“这个‘逛’字刺伤了少平的心”体现了孙少平对哥哥不理解自己的伤感,孙少平打定主意,想要主宰自己的命运。
C.“你胡想啥哩!家里现在这么忙……”和“你看着办吧,你已经长大成人了”,写出了孙少安对弟弟外出闯荡的态度的变化。
D.“少平的心情也沉重起来了”“我走了,你和爸爸的负担就更重了”,写出了孙少平准备外出时对家里放心不下。
A [A项,“是一个保守落后的农民”错误,坚守乡土并不代表孙少安保守落后,结合注释“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孙少安领导生产队在双水村率先实行责任制。头脑灵活的孙少安又建窑烧砖,成了公社的‘冒尖户’”可知,孙少安在当时烧砖办厂也是敢想敢干的体现。]

6.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小说把“父亲挖坑”的动作比作“母亲纳鞋底”,而把挖的坑所形成的“行行道道,疏密有致”比作“工艺美术家精心设计的图案”。
B.“学着他哥的样,卷了一支旱烟棒”反映了孙少平内心的不安,他最终还是鼓起勇气,和父亲说了他走黄原的打算。
C.“两口子正忙得不可开交,第三窑砖正烧到紧要关头……”为后文孙少安要孙少平就在家里帮忙做事而不同意他外出闯荡做了铺垫。
D.“黑暗中,两团泪水涌满了少平的双眼”写出了孙少平此时此刻非常复杂的心情,他在家人的劝说下对外出闯荡产生了犹豫和彷徨。
D [D项,“犹豫和彷徨”错误,孙少平外出闯荡的态度是坚决的,流泪是因为对家人充满牵挂。]
7.在孙少平告诉父亲想要外出谋生的想法后,父亲孙玉厚的态度经历了怎样的变化?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由题干可知,考生需要找出孙玉厚的表现,根据这些表现概括他的态度。①如一开始听说孙少平要走黄原的打算的时候,孙玉厚“惊得目瞪口呆”“你还小哩!出那么远的门,人生地不熟,我和你妈怎能放心?你怎猛然想起要出门哩”,由此可知,孙玉厚是震惊的,对于儿子出远门是不放心的。②如听到孙少平说“我待
在家里不痛快,想出去跑一跑”时,孙玉厚“低倾下头”“我能想来。你从学校回来劳了动,心里难过。没办法啊!世事就是这样。爸爸看见你一天灰土满面的,心里也难过……外面的世界不是咱们的,你出去,还不是要受苦?再说,有个什么事,也没有人帮扶你”,他对儿子的心情表示理解,但是担心儿子在外面没人帮扶会受苦。③如听了孙少平的话之后,孙玉厚“看得出儿子为他的行动经过了长时间的准备,显然很难再说服他放弃这种冒险念头,他只好犹豫地说:‘那这事你要和你哥商量哩!唉,我老了,世事要看你们闹。不过,爸爸生怕你们有个闪失……’”,看出儿子为外出做了长时间的准备后,孙玉厚犹豫了,就让孙少平和哥哥商量。
[答案] ①刚开始听到儿子走黄原的打算时,父亲孙玉厚惊得目瞪口呆,并表示不放心。②当儿子说自己待在家里不痛快时,孙玉厚理解儿子的心情,同时担心他外出受苦。③当看出儿子为外出做出了长时间的准备后,产生了犹豫,就让少平和他哥哥少安商量。
★8.文中画横线处的环境描写运用了哪些手法?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1)首先分析画线句写了什么内容,使用什么手法。①由“天已经黑严”可知,画线句是写夜晚的情形;写谁家婆姨呼叫孩子回家睡觉的声音,写东拉河水朗朗流动的声音,这是以动衬静,以声衬寂,凸显夜晚的静谧。②天是“黑严”,灯光是“模糊”,这是视觉所见;“不知谁家婆姨正拖长声音呼叫孩子回家睡觉,东拉河水声朗朗”是写人的声音和河水的声音,是听觉所闻,视听结合。③写东拉河水声的时候说“吟唱着那支永不疲倦的歌”,“吟唱歌曲”是人的行为,这是使用比拟的修辞,凸显东拉河的生命活力。
(2)然后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环境描写可以渲染氛围,烘托暗示心情。①结合上面“兄弟俩在土场边上沉默了一会,一人嘴里噙着根旱烟棒,使劲地抽着”可知,孙少平告诉孙少安自己要出去闯荡之后,二人之间陷入沉默,此处的环境描写烘托了二人的心境;②远处村子里模糊的灯光,东拉河水朗朗的流动声,这些暗示了孙少平内心对外面世界的向往以及想要闯荡一番有所作为的追求。
[答案] (1)环境描写手法:①以动衬静,以人声和水声衬托了夜的静谧;②视听结合,看到了夜的黑和模糊的灯光,听到了喊孩子的声音和东拉河的水声;③拟人,“吟唱着”表现出东拉河的生命活力。
(2)环境描写作用:①渲染了“沉默”的氛围,烘托了兄弟俩当时的心情;②暗示了少平内心对外面世界的向往和想要外出闯荡的追求。
谢 谢 !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