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04张PPT)
板块三 文学类文本阅读
专题二 散文阅读
学案55 赏析散文的表达技巧和语言艺术
教材“学习提示” 命题点提炼
必修上册第六单元《读书:目的和前提》《上图书馆》 都是随笔,两位作者用灵活自由的笔触,记述了自己求学读书的生活与感悟。 ①鉴赏表达技巧
②赏析语言艺术
教材“学习提示” 命题点提炼
必修上册第七单元《故都的秋》《荷塘月色》 1.《故都的秋》要抓住“秋味”这个中心,慢慢读,调动各种感官来体会故都之秋的“清”“静” “悲凉”等特点,看看作品是通过哪些景物的描写巧妙地表现这些特点的。 2.《荷塘月色》重点学习作者如何写景,如何在景物描写中自然地融入感情,以及如何通过比喻和通感来激发读者的联想和想象。 3.学习时要关注两篇写景文章的语言艺术,可以从用词、句式等方面来细细品味。如《故都的秋》开头多用短句,句中多停顿,起到了舒缓节奏和营造氛围的作用;《荷塘月色》善用叠词,语言朴素典雅、准确传神、贮满诗意。阅读时应多加体会。 ①鉴赏表达技巧
②赏析语言艺术
教材“学习提示” 命题点提炼
选择性必修下册第二单元《风景谈》 写于1940年底。茅盾当时身处国民党统治区,不得不在写作中运用曲笔。 ①鉴赏表达技巧
②赏析语言艺术
散文的表达技巧和语言艺术是两个广泛的概念,考查的重心是描写艺术、语言艺术、语言风格。要求能准确判断技巧,细致分析表达效果。表达技巧赏析是新课标核心素养中“审美素养”的重要内容,随着新课标的进一步落地实施,预计在之后的高考命题中,这方面的命题将会加强。
散文的表达技巧,主要指:(1)作家在表达方式运用方面的技巧和文体知识运用方面的技巧;(2)修辞手法的运用技巧和其他相关写作方面的技巧。
活动一 赏析表达技巧
表达技巧的相关知识在小说专题中已有介绍,在此只作一个简单回顾,具体如下:
1.(选择性必修中册《记念刘和珍君》)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下列语段。
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了。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使用了对偶、反问、反复、呼告的修辞手法,强烈地表达了作者内心的悲愤,希望沉默的人们不再沉默,起来推翻这似人非人的世界。
2.(选择性必修下册《秦腔》)这篇文章第四至七自然段是如何来表现秦人对秦腔的那种痴迷的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场景描写和细节描写。②通过对排演的场景描写,搭建戏台的过程,看戏时的盛况的细节描写,表现了秦人对秦腔的痴迷。
表达技巧鉴赏“3层次”
1.定点精读所给文字
所谓定点精读,就是针对题干给定的文字进行字斟句酌的精细化阅读。定点精读需要完成以下三个任务:一是要确定描写对象和特点,是景物描写、人物描写,还是事物描写,它们的特点是什么;二是要关注句子的表达技巧;三是要体悟句子表达的情感。
2.判断技巧准确、全面
散文表达技巧赏析题大多为多角度赏析,要求答案准确、全面。
(1)确定先后
多角度赏析有个先后问题,即确定先从哪个角度,然后从哪个角度进行赏析。
(2)借助上下文,扩大赏析的角度
借助上 下文 有些技巧需要借助上下文才能判断出来。这些技巧主要有侧面描写、衬托、对比、抑扬、点面结合等
扩大赏析的角度 要打破思维定式,适当扩大赏析的角度。如果文字中有数字,则可考虑“列数字”;如果有叙事文字,则可考虑人称;如果有议论、抒情文字,则要考虑抒情方法
(3)先熟后生,多中取主(特)
在众多赏析角度和手法中,要优先选择最主要、特征最明显的手法,采用先熟后生、先主后次的方式进行选择。
3.分析表达效果
应从四个方面展开:
一是表达技巧自身效果,如比喻、拟人的效果就是生动形象,对比手法就是突出强调等。
二是内容方面,看它表现了“景”“物”“人”的什么特点。
三是结构方面,看它在结构上是否起到设悬念、做铺垫、设伏笔等作用。
四是作者情感,看它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表现的情感结果如何(是否强烈、是否含蓄等)。
(2022·新高考Ⅱ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到橘子林去
李广田
①小孩子的记忆力真是特别好,尤其是关于她特别有兴趣的事情,她总会牢牢地记着,到了适当的机会她就会拿过去的事来问你,提醒你。
②“爸爸,你领我去看橘子林吧,橘子熟了,满树上是金黄的橘子。”
③今天,小岫忽然向我这样说,我稍稍迟疑了一会,还不等回她,她就又抢着说了:
④“你看,今天是晴天,橘子一定都熟了,爸爸说过领我去看的。”
⑤我这才想了起来,那是很多天以前的事,我曾领她到西郊去。那里满坑满谷都是橘子,但那时橘子还是绿的,她并不觉得好玩,只是说:“这些橘子几时才能熟呢?”我说:“等着吧,等橘子熟了,等一个晴天的日子,我就领你来看看了。”这地方阴雨的日子真是太多,偶然有一次晴天,就令人觉得非常稀罕,简直觉得这一日不能随便放过,我想小孩子对于这一点也该是敏感的,于是她就这样问我了。去吗,那当然是要去,并不是为了那一言的然诺,却是为了这一股子好兴致。
⑥我们走到了大街上。今天,真是一切都明亮了起来,活跃了起来。石头道上的水洼子被阳光照着,像一面面的镜子;女人头上的金属饰物随着她们的脚步一明一灭;挑煤炭的出了满头大汗,汗水被阳光照得一闪一闪的。小岫自然是更高兴的,可是她并没有像我一样关心到这些街头的景象。她毫无驻足而稍事徘徊的意思,她的小手一直拉着我向前走,她心里一定是只想着到橘子林去。
⑦走出城,人家稀少了,景象也就更宽阔了,也听到好多地方的流水声了,看不到洗衣人,却听到洗衣人的杵击声。而那一片山,那红崖,崖面上为太阳照出一种奇奇怪怪的颜色,真像一架金碧辉煌的屏风。还有瀑布,看起来像一丝丝银线一样在半山里飞溅。我看着眼前这些景物,虽然手里还握着一只温嫩的小胖手,却几乎忘掉了我的小游伴。而她呢,她也并不扰乱我,我想,她不会关心到眼前这些景物的,她心里大概只想着到橘子林去。
⑧远远地看见一大片浓绿,我知道橘子林已经在望了,然而我们却忽然停了下来,不是我要停下来,而是她要停下来,眼前的一个故事把她吸引住了。
⑨是在一堆破烂茅屋的前面,两个赶大车的人在给一匹马修理蹄子。
⑩我认识他们,只是认识他们是属于这一种职业的人,而且他们还都是北方人,都是我的乡亲。他们时常叫我感到那样子的可亲近,可信任。他们把内地的货物运到边疆上出口,又把外边的货物运到内地,他们给抗战尽了不少的力量……他们两个正在忙着,一
心一意地“对付”那匹马。你看,那匹马老老实实地站着,不必拴,也不必笼,它的一对富有感情的眼睛几乎闭起来了。不但如此,我想这个好牲口,它一定心里在想:我的大哥在给我修理蹄子,我们走的路太远了,慢慢地修吧,修好了,我们就上路。慢慢地修,不错,他正在给你慢慢地修哩。他搬起一只蹄子来,先上下四周抚弄一下,再前后左右仔细端详一番,然后就用一把锐利的刀子在蹄子的周围修理着。轻快呀,这真是轻快呀,我有那一匹马用新修的蹄子跑在平坦的马路上的感觉,我为那一匹牲口预感到一种
疾驰飞扬的快乐……我这样想着,看着,看着,又想着,只是顷刻之间的事情,猛一惊醒,才知道小岫的手掌早已从我的掌握中脱开了,我低头一看,却正看见她把她的小手掌偷偷地抬起来注视了一下。她是在看她自己的小指甲。而且我也看见,她的小指甲是相当长的,也颇污秽了,每一个小指甲里都藏着一点黑色的东西。
我不愿再提起到橘子林去的事,我知道小岫对眼前这件事看得入神了,我不愿用任何言语扰乱她,我看她将要看到什么时候为止。
赶马车的人把那一只马蹄子修好了,然后又丁丁地钉着铁掌。钉完了铁掌,便把马蹄子放下了。那匹马把整个的身子抖擞了一下,我说那简直就是说一声谢谢,或者是故意调皮一下。然后,人和马,不,是人跟着马,都悠悠然地走了,走到那破烂的茅屋里去了。那茅屋门口挂一个大木牌,上边写着拙劣的大字:“叙永骡车店”。有店就好了,我想,你们也可以少受一些风尘。
“回家。”小岫很坚决地说,而且已经在向后转了。
“回家告诉妈妈:马剪指甲,马不哭,马乖。”她拉着我向回路走。
我心里笑了,我还是没有说什么,我只是跟着她向回路走。
“我的指甲也长了,回家叫妈妈剪指甲,我不哭,我也乖。”她这么说着,又看一看自己的小手。
“对,回家剪指甲,你真乖,你比马还乖。”这次我是不能不说话了,我被她拉着,用相当急促的脚步走着。
这时候,太阳已经向西天降落了,红崖的颜色更浓重了些,地上的影子也都扩大了。我们向城里走着,我们都沉默着,小岫不说话,我也不说话。“我不再去看橘子了。”她心里也许有这么一句话,也许并没有。
(有删改)
本文的童趣往往通过细节体现出来,请指出三处这样的细节,并简要分析。(6分)
[尝试解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题思维]
第一步:精准审题,确定答题切入点
题干中“细节”“简要分析”是关键词,由此可以看出,本题考查对散文表达技巧及其表达效果的分析。作答时,要仔细阅读文段,从中找出小岫的相关言行举止,并指出“童趣”是如何体现出来的。
第二步:速读文本,构建答题思维链
③④段 “还不等回她,她就又抢着说了”“你看,今天是晴天,橘子一定都熟了,爸爸说过领我去看的”,体现了孩童的急切心理及一点狡黠。
⑥段 “可是她并没有像我一样关心到这些街头的景象。她毫无驻足而稍事徘徊的意思,她的小手一直拉着我向前走,她心里一定是只想着到橘子林去”,体现孩童的单纯可爱。
⑩段 “我低头一看,却正看见她把她的小手掌偷偷地抬起来注视了一下。她是在看她自己的小指甲”,这一细节描写,透露出孩童的小心思。
段 “‘回家告诉妈妈:马剪指甲,马不哭,马乖。’她拉着我向回路走”,体现了孩童的天真。
第三步:组织语言,落实答题采分点
(1)从细节“抢着说”角度考虑,答出“急切”“狡黠”,给2分。
(2)从细节“拉着我向前走”角度考虑,答出“单纯可爱”,给2分。
(3)从细节“偷偷看自己的指甲”角度考虑,答出“小心思”,给2分。
(4)从细节“马剪指甲”角度考虑,答出“天真”,给2分。
答出其他细节并指明表达效果,只要合乎情理,即可得分;答出三点给满分。
[组织答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小岫“还不等回她,她就又抢着说了”,体现了孩童的急切心理及一点狡黠;②小岫沿途不关心眼前景物,“一直拉着我向前走”,体现了孩童的单纯可爱;③小岫偷偷看自己的指甲,透露出孩童的小心思;④“回家告诉妈妈:马剪指甲,马不哭,马乖。”这是孩童的语言和思维方式,体现了孩童的天真。
√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我”决定带小岫到橘子林去,只是因为不想“随便放过”偶然到来的晴天,与她提醒“我”履行承诺无关。
B.“我”从“几乎忘掉了我的小游伴”,到不知道小岫的手掌“早已从我的掌握中脱开”,这个变化表明“我”的出游兴致变高了。
C.赶大车的人让“我”感到可亲近、可信任,除了他们“都是北方人,都是我的乡亲”,还因为他们为抗战做出了贡献。
D.返回城里的路上,“小岫不说话,我也不说话”,父女二人的沉默表明他们对未到达橘子林感到有点失落。
C [A项,“只是因为不想‘随便放过’偶然到来的晴天,与她提醒‘我’履行承诺无关”错误,结合“这地方阴雨的日子真是太多,偶然有一次晴天,就令人觉得非常稀罕,简直觉得这一日不能随便放过,我想小孩子对于这一点也该是敏感的,于是她就这样问我了。去吗,那当然是要去,并不是为了那一言的然诺,却是为了这一股子好兴致”分析,选项表述绝对,还因为“好兴致”。B项,“出游兴致变高了”错误,“是在一堆破烂茅屋的前面,两个赶大车的人在给一匹马修理蹄子”“我为那一匹牲口预感到一种疾驰飞扬的快乐……我这样想着,看着,看着,又想着,只是顷刻之间的事情,猛一惊醒,才知道小岫的手掌早已从我的掌握中脱开
了”,可见并非出游兴致变高了,而是出游路上的遇见引发我感触良多。D项,“父女二人的沉默表明他们对未到达橘子林感到有点失落”错误,没有失落,结合“‘我不再去看橘子了。’她心里也许有这么一句话,也许并没有”分析,并非失落,而是小孩子的注意力转变,心思不在橘子林了。结合“我心里笑了”分析“我”不仅不失落,反而倍感欣慰,为孩子的成长——“对,回家剪指甲,你真乖,你比马还乖。”故选C。]
√
2.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我的大哥在给我修理蹄子……修好了,我们就上路。”这一句将马人格化,写出了马对车夫的感情,生动而饶有趣味。
B.“我”在判断小岫对去橘子林的态度时,用语从“一定”变为后来的“也许”,暗示小岫的心理变得难以琢磨了。
C.小岫让“我”领她去橘子林,实际上全程“我”都是由她拉着走的,由此可见,小岫的言行决定着本文的节奏。
D.本文借助小孩子的视角,先后描写了街道、山林、骡车店等处的景象,看似散漫,实则突出主题,使本文具有形散神聚的特点。
D [A项,“写出了马对车夫的感情”错误,这是“我”的心理活动,站在“马”的角度想象而已,马未必真有这样的感触或想法。B项,“暗示小岫的心理变得难以琢磨了”错误,无论“一定”还是“大概”“也许”都是“我”作为父亲对孩子心思的猜测而已,并非难以琢磨,从中反而可见“我”是能“读”懂小孩子心理的。C项,“小岫的言行决定着本文的节奏”错误,本文以“我”(第一人称)为写作的视角,本文的节奏是由“我”来掌控,写“我”眼见耳听心感。]
3.“我”和小岫最终放弃去橘子林,本文却仍以《到橘子林去》为题,请简要谈谈你的理解。(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根据题干可知,本题旨在考查以《到橘子林去》为文章题目的作用或用意。分析题目的作用可以从表达效果、内容等角度进行分析。从表达效果而言,本文以《到橘子林去》为题,文中也一再强调渲染到橘子林去,让读者对橘子林充满期待,而“我”和小岫最终却放弃,结果出人意料。其次,从内容来看,本文记述的是
去橘子林途中的所见所闻,“到橘子林去”是叙述的主要线索,以此为题,具有统摄全文的作用。最后,“到橘子林去”这件事,跟小岫这个人物的性格有密切关系,到橘子林去是出于她的要求,放弃也是她自己的决定,到橘子林去而又有反复的过程,体现了小岫的孩童心性。
[答案] ①本文以《到橘子林去》为题,文中也一再强调,让读者对橘子林充满期待,而“我”和小岫最终却放弃,结果出人意料;②“到橘子林去”是叙述的主要线索,本文主要记述的是去橘子林中的所见所闻;③突出小岫的随性,到橘子林去是出于她的要求,放弃也是她的决定。
语言特色鉴赏与表达技巧鉴赏在某些方面是有交叉的,比如鉴赏文章运用的修辞手法,既可以说是表达技巧鉴赏,也可以说是语言特色鉴赏。但语言特色鉴赏更多地在于理解散文遣词造句的特点,体会行文的风格,品味语言的韵味。这一点和技巧鉴赏侧重分析手法如何运用及运用效果有着明显的区别。语言特色一般从用词、句式、风格、手法这四个角度进行赏析,除此之外,还可以从时代特色、地域特色、语体特色等角度分析。
活动二 赏析语言特色
1.用词之美
角度 特点或作用
动词、形容词 ①准确;②精练;③生动、形象、传神。
叠字 ①增强语言的生动性、形象性,使语言具有绘画美;②韵律铿锵悦耳,使语言富有音乐美;③组成整齐的句式,使语言具有建筑美;④使意思强化,起到强调作用;⑤使上下文联系紧密,给人一气呵成之感。
角度 特点或作用
拟声词 拟声词通过形象地复制声音,有助于描绘出事物的独特属性,同时也能表达人物的情感和动作状态。
化用成语或古语 富有文采,典雅优美。
2.句式之美
角度 特点或作用
长短句结合 行文错落有致,生动活泼,富于变化。
整散句结合 句式参差,错落有致,节奏顿挫,音韵和谐。
3.风格之美
豪放、直白、精练、凝练、柔婉、含蓄、细腻、典雅、凝重、清新、明丽、朴素、活泼、诙谐等。
4.手法之美
角度 特点或作用
修辞之美 如比喻句、排比句、拟人句、对偶句、反问句等。运用各种修辞手法,修饰文字词句,使语言表达得准确、鲜明而生动有力,情感真挚、强烈而又引人入胜。
描写之美 如白描、细描、动静结合(以动衬静),视、嗅、听结合(有色有声),对比衬托,铺陈渲染等,使描写细致生动,形象鲜明。
(必修上册第七单元《故都的秋》)第二段中“秋并不是名花,也并不是美酒,那一种半开、半醉的状态,在领略秋的过程上,是不合适的”一句,在语言上有何特色?请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这句话从反面形容南国的秋似秋又不是秋,言外之意,只有北国的秋才是盛开的名花,使人赏玩到十足;才是浓浓的美酒,使人陶然心醉。语言明白晓畅、简洁清丽。
语言特色鉴赏“3步骤”
第一步:概括特点
从用词、句式、修辞或风格等角度,用一两个词概括。概括时既要考虑文本语言的一般特征,又要充分考虑所给语言片段的特征。
第二步:举例分析
结合文本,紧扣内容(关键词、关键句)析作用(对主旨的体现、对情感的表达)。
第三步:规范作答
题目所涉及的语言特色一般是多方面的,答题时应先答最主要、最突出的,然后再答次要的。答案要分点表述,形成合理的顺序。另外,指明效果用词要准确,要注意运用术语。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告别秦椒
毕星星
辣椒,我们那里都叫秦椒。秦椒,我也是捕捉着话音写的,到底是不是这两个字,说不准。
我的家高头村,靠着一条小河,是远近闻名的出菜的地方。村里的秦椒呢,有那么点小名气。你到集镇上去,有卖秦椒的,问哪里的,高头的,于是放了心。
辣椒都是一股子辣味,还有好吃的不好吃的?当然有。辣椒有微辣、中辣、强辣。那种强辣,比如湖南的朝天椒,一入口就辣得直跳,咬一口几天舌头打战。北方人接受不了这个。高头村的秦椒,大致在微辣到中辣之间。入口不烧嘴,下肚子不烧心。太辣了,一口遮住了菜蔬的所有味道,什么也感觉不到,只有辣,不好。辣味也是一味,不可以太霸气,炸辣,就过了。高头村的秦椒不靠辣赢人,靠一种醇厚的辣椒香提味。其实在辣椒角儿里,辣椒肉辣椒籽的油香,也是一味。由辣入口,仔细品味那一种醇厚,高头村的辣椒,没有那么性子暴,更像一场苦口婆心、句句刺痛又回味绵长的对话。
什么样的土地,才能滋养出这样特异的至味?
秦椒喜高温,喜水,三伏天,正是开花结果长身子的时候。集体化时代,农业社的菜地就靠着涑水河,两行洋柿子,三行秦椒,隔着种。河水漫灌过来,干裂的土地吃水,圪嚓嚓乱响,水头子像蛇行吱溜溜铺过地面。集体化时也有自留地。高头村,种秦椒的家户还是多。一家只有几分地,种一片秦椒。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分地以后,高头村的农户又开始种菜,务秦椒。有了点规模,大一点的菜贩子也会在高头村设一个点。大队原来旧址都废了,他们就在老大队的地方,收拾几间旧房子当仓库,安起一台粉碎机,他们还是要制作秦椒面,批到他们的商路去。
八十年代的红火没有能持续多久。十多年后,①高头村的乡亲就面临一场严峻抉择。南方那些爆辣的辣椒一路北伐,攻城略地,很快挤占了每一个犄角旮旯。是啊,它那么辣,以一当十,谁还需要这些微辣中辣的同类呢?一角放下去,一锅子全辣得吸溜吸溜,谁还有心思慢慢品味高头村秦椒留在唇齿间的香呢?
我最后一次看到高头村的秦椒,是在永孩叔的承包地。
前年我回村里,想打听哪家还种秦椒,带一点回城里自家吃。问村里人,都说没人种了,要不到永孩的地里去看看。
永孩叔老两口正在地里。土地承包,分下的地块都很小,一绺一绺的,永孩叔的秦椒地也就四五尺宽,种三行秦椒。
②还是那老牌的垆土地,还是那一二尺高的蔓苗。青绿的枝叶,枝干上的脉条渐渐老粗了。秦椒角垂下来,大多已经红透,还有绛红,颜色没有转全,有晚绿的,不多了。黄下来的,已经蔫了,那是虫伤角。他们一律老老实实下垂,一苗秦椒,一束一束的果实,眼看到了收获的季节。
永孩叔说,自家地里,只管摘。我张开一个塑料袋,撮一把收了,撮一把收了。很快看到永孩叔家婶子拿眼睛朝这边瞟。我一把,她一瞟。我咋能这么放手呢,毕竟他们也只有这三行地。村里,拢共也就这三行。
第二年我再回去,永孩叔也不种秦椒了。村里人说,你到前巷去看看,下坪那边还有一家。
③到了地头看见一片秦椒地,仿佛看到了久别重逢的亲人,好想一把扑到他的怀里。定睛再看,那是一片朝天椒。
火红的尖角,是辣椒群里的矮个子。短短的,一把一把丛生,向着晴天,向着阳光撒泼。朝天椒不需要枝叶遮掩,它冲开枝叶,露出赤裸的肉身。和我们的秦椒相比,它大概不喜欢遮蔽,很开放。
朝天椒向天矗立,对我耀武扬威:来吧,你别无选择,走到哪里,都是我。
④从南到北,它一路掩杀过来,无所不至,攻无不克。
这个世间的吃食调味,有大路货,比方说北方面食,南方米饭;有通行南北畅通无阻的,到哪里都受用;也有某一种吃法,只在一县一乡,或者某一个狭小的地理区域流行,我们权且叫它小口味吧。老家常说,不信猫儿不吃生姜。芥末蘸糖,就好这一口。在老家,这种饭食很多。比如荣河蒸菜,白菜芹菜叶子拌面蒸了,菜面上摆上红烧的肥肉片子。说他光景不好,菜里摆着肥肉;说他光景好,肉片下面就是野菜。这大约也就是穷家偶尔吃肉留下的习惯做法吧。还有凉粉饸饹。一碗面,碗底一份饸饹面,上面盖上漏条凉粉,米醋芥末。大概也就是所谓的混搭,日久积习。高头村的秦椒,大约也是这一带的一种小口味。他们喜欢微辣中辣,醇厚酽香,带一股子泥土滋养的本地的辣。这滋味,和他们的舌尖一拍即合。即使走出去,它也是靠着这一点独特。
可惜这些年,口味也开始大一统。商家笃信赢家通吃,口味也出现了某种强势口味,要占领市场,一统天下。一些小口味,越来越遭到碾压埋没。你就说西瓜吧,我小的时候,有淡绿皮的枣花瓜,突出道道的黑崩筋,有白皮白瓤白籽的三白瓜,有小个红籽的小籽瓜。现在呢?都是那种篮球一样圆,黑一道绿一道的花绿皮子,走遍全国,哪里都是它。统一,就是单调。应该保持口味的多样性,哪怕它有些刁,有些怪,有些挑拣。高头秦椒不该绝,应该给那一块地域乡亲留下一点小口味。
我于是在心底暗暗地责骂了一句:去你的吧,辣椒也有殖民主义!
(有删改)
班级读书小组要求从“语言的特色”角度,为本文撰写语言札记。请分条列出你的写作要点和依据。(6分)
[尝试解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题思维]
第一步:精准审题,确定答题切入点
(1)“撰写语言札记”,要求从“语言的特色”角度入手,很明显,该题就是要求考生赏析本文的语言特色。
(2)“列出你的写作要点和依据”,要求是用“概述+分析”的形式呈现,先概述语言特色,再依据文本具体分析。
第二步:速读文本,构建答题思维链
词语角度 由原文“吸溜吸溜”等语句,可知本文运用拟声词,极具口语化,文中“一锅子全辣得吸溜吸溜”写出人们在吃南方辣椒时被“辣”的模样。
手法角度 由“高头村的辣椒,没有那么性子暴,更像一场苦口婆心、句句刺痛又回味绵长的对话”等语句,可知本文运用了不同的修辞手法。如比拟,说辣椒没有那么“性子暴”,用的拟人手法;如比喻,本体是“辣椒”,喻体是“对话”,特征是“一场苦口婆心、句句刺痛又回味绵长”,写出秦椒辣味很独特,使表意形象生动。
句式角度 由“你到集镇上去,有卖秦椒的,问哪里的,高头的,于是放了心”可知,用的短句,表意灵活,节奏感强,从全文看,这样的短句很多,如“永孩叔说,自家地里,只管摘”
“短短的,一把一把丛生,向着晴天,向着阳光撒泼”“在老家,这种饭食很多”,可见本文句式灵活多变,多用短句,读来富有节奏感。
第三步:组织语言,落实答题采分点
(1)从词语角度考虑,答出“口语”“亲切自然”,并举例分析,给2分。
(2)从手法角度考虑,答出“比喻、比拟”“生动形象”,并举例分析给2分。
(3)从句式角度考虑,答出“短句”“节奏感”,并举例分析给2分。
[组织答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运用了口语,亲切自然。例如文中“一锅子全辣得吸溜吸溜”极具口语化,写出人们在吃南方辣椒时被“辣”的模样;②多用修辞,生动形象。文中多用比喻、比拟等手法,使语言生动形象。例如“像一场苦口婆心、句句刺痛又回味绵长的对话”采用比喻修辞,写出秦椒辣味的独特。③句式灵活多变,多用短句,读来富有节奏感。例如文中第二段“你到集镇上去,有卖秦椒的,问哪里的,高头的,于是放了心”采用了短句形式,既有口语色彩,也富有节奏感。
√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文章写高头村秦椒的辣味不同于湖南的朝天椒,秦椒的辣味自有一种醇厚,被称为“特异的至味”,体现了作者的自豪感。
B.八十年代以前,高头村的秦椒远近闻名,这也是作者引以为傲的事情。但进入八十年代后,秦椒就被南方的辣椒取代了。
C.“我”在永孩叔地里摘秦椒,婶子“瞟”的动作生动传神地传达出她的心理:秦椒数量不是很多,不愿让“我”摘得太多。
D.作者通过描写一些具有地域特色的饭食如荣河蒸菜、凉粉饸饹,强调了“小口味”的重要性,使文章主题更加鲜明和突出。
B [“但进入八十年代后,秦椒就被南方的辣椒取代了”错误,根据“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分地以后,高头村的农户又开始种菜,务秦椒。有了点规模,大一点的菜贩子也会在高头村设一个点”分析可知,八十年代还有一段时间秦椒的种植是有一定规模的。]
√
2.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语句①中的“严峻”一词,表明村民放弃种植秦椒时,内心经历了激烈的斗争。
B.语句②连用两个“还是”,表明当时高头村各方面变化很小,秦椒得以保留。
C.语句③写出“我”想见到秦椒的急切心情,与后面的失望形成巨大的心理落差。
D.语句④采用比拟手法,生动地写出了朝天椒代替秦椒的速度之快、范围之广。
B [“表明当时高头村各方面变化很小,秦椒得以保留”理解不当,根据文意可知,当时高头村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而且只是在永孩叔家的地里保留了这一点秦椒。]
练案62 专项对点 赏析散文的表达技巧和语言艺术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16分)
黄河落日
胡秋萍
我出生在黄河中游的岸边,四十多年来,我不曾远离这条孕育了中华文明的河流。生活在黄河岸边的人得天独厚地享受着这条母亲河带给我们的物质与精神的滋养。
闲暇时,驱车到黄河边走走,也仅需要三十分钟的时间。在书斋里伏案久了,到河边的湿地走走,一边是望不到边际的绿色的田野,另一边是望不到尽头的河流。书本的知识、思想与天地的开阔、鲜活相交,变成达观、淡定,舒展着你心灵的翅膀,使你可以跨越脚下时空的限制任意飞翔。
在黄河边漫步,最令人心神荡漾的是落日的一瞬。这是生命绚烂的一瞬,也是天地间光明与黑暗变幻莫测的一瞬,这一瞬比昙花一现还要短,这一瞬如同绚烂芬芳的爱情一样美丽或悲壮。
我伫立在黄河古道,脚踏在石头砌成的堤坝上,放眼宽广的水面,平缓、悠然、细碎的波纹在微风的吹拂下,顺风而行,渐行渐远……太阳像个炽热的火球,燃烧着来自内心的激情和能量,那么炽热,那么灿烂,那么无穷无尽。炽热得仿佛要把你烧成灰烬,灿烂得如同少女的笑靥充满诱人的魅力。
傍晚,太阳从刺眼的白炽渐渐泛红,红得那么鲜明、彻底,毫无保留,像一个青春已去的女人竭尽全力地绽放着她的成熟。玫瑰色的晚霞折射出的光焰温柔地洒在舒缓的河面,在晚风的抚慰下,水面呈现出不同的色彩和光影。一片深,一片浅,一片泛着粼光,一片沉寂着暗红。简直太神奇了!同是一片蓝天,同样的玫瑰色的晚霞,同一条河流的水面,怎么会有如此不同的光影呢?是因为我伫立的角度?是因为辽阔水面各自不同的方位?同一片蓝天下,同样的落日余晖中,不同的角度和方位定会有不同的景色出现。水天一色,落日熔金喷射出的光焰长短不同,方位不同,接受面的多少也不同。正像每一朵鲜花和每一片树叶因自己生长的方位不同受到的光照也不同,所以,它们各具情态。
我想象着平缓水面下悠然的鱼儿是怎样地享受着太阳透过水面传递过来的温暖,这水里的光合元素给予它铸成生命微量元素的钙质和能量。太阳无私地燃烧着自己,供养着天空、陆地、江河湖海中所有的生物……
在远处渔船隐隐约约在水面漂荡,构成了这美丽画面中的点睛之笔。岸边肥沃的草地上,一群羊儿各自低头专注地饱餐着青草的美食。嫣红的落日、斑斓的河面、悠闲的渔船、青青的草地、懒散的羊群……一曲渔歌唱晚回荡在天空,悠扬着远古的幽意;一幅牧羊写真图,追索着生命的自然情态。
太阳由红渐渐变暗,呈深红色,红得那么玄奥、神秘,散发出的光芒也由金光渐变成灰暗的颜色。分分秒秒,万物都在发生着变化,光明和黑暗也在相互交替转换。在光阴的移动中,万物由盛向衰,由衰又重新走向新生,走向新的涅槃。“长河落日圆”,长河自巴颜喀拉山经甘肃、陕西、河南、山东,在东瀛入海口归向大海。落日在这条长河古道极尽着她的烂漫、苍茫和壮美。
深红色的圆球,在黄河温柔水面的环抱中渐渐下沉、陶醉,澎湃、燃烧之后的她好像很累很累……此时的太阳像一个情意绵绵的小女人,羞涩地垂下眼帘,把头深深地埋进了黄河宽广的怀抱,尽情享受水的柔情和深沉。
幽静古老的黄河在晚霞妩媚的光灿里,以其神秘、泰然、恬静的深情看着骄傲的落日渐渐陷进自己的怀抱,似乎在微笑地默许。天地原本如此运转轮回。
夏日的晚风轻拂着黄河的水面,太阳彻底地将自己沉浸在了河水的深处。此时,天空最后一道光芒也终于消失了,天空渐渐由灰变暗变黑,水面在灰黑中显得寂静、沉默,远处的渔船也渐渐在寂静的沉默里无影无踪,这寂静恐怕要等到午夜那一轮皓月升起才能被打破。
我在长河、落日、晚风的幽意里陶醉,在黑色的寂静里不得不醒来,慢慢把与落日一起融进大河深处的心打捞上来,沿着长长的河堤默默返回,在红尘中,在暮色里,在明天又一轮太阳升起的期盼中。
(有删改)
√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文章开篇点明了“我”和黄河的密切关系,为下文写“我”来到黄河边观察落日做了铺垫。
B.因为方位、角度等原因,宽广的黄河水面在夕阳映照下呈现不同的色彩和光影,令人称奇。
C.夕阳完全沉没,“我”也黯然神伤,“沿着长长的河堤默默返回”写出了“我”的这种心理。
D.文章描写了黄河落日绚丽多姿的景色,融入了作者对中华大地景观的赞美以及深层次的思考。
C [C项,“黯然神伤”错误。从“在红尘中,在暮色里,在明天又一轮太阳升起的期盼中”可知,作者并未“黯然神伤”,而是充满崭新的期待。]
√
2.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文章以少女、青春已去的女人、情意绵绵的小女人分别描写黄河落日的各个阶段,生动形象。
B.文章通过叙述交代“我”的行踪,通过描写展现一幅黄河落日图,文中的议论则使文章充满理趣。
C.文章语言有表现力,如“慢慢把与落日一起融进大河深处的心打捞上来”化抽象为形象,想象奇特。
D.文章以时间为序,从傍晚写到午夜,把眼前所见的黄河落日、皓月升起的景象依次展现出来。
D [D项,“从傍晚写到午夜,把眼前所见的……皓月升起的景象依次展现出来”错误。原文并未写午夜皓月升空的景象,原文是“这寂静恐怕要等到午夜那一轮皓月升起才能被打破”。]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表达技巧?请结合具体内容简要说明。(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1)画线句写景远近结合,“在远处渔船隐隐约约在水面漂荡,构成了这美丽画面中的点睛之笔”,这是写远处飘荡在水面上的渔船;“岸边肥沃的草地上,一群羊儿各自低头专注地饱餐着青草的美食”,这是写近处草地上吃草的羊儿。远近结合,画面层次
分明。(2)“一曲渔歌唱晚回荡在天空,悠扬着远古的幽意;一幅牧羊写真图,追索着生命的自然情态”,运用对偶句式,写出“嫣红的落日、斑斓的河面、悠闲的渔船、青青的草地、懒散的羊群”所构成的田园牧歌式的画面的幽静、闲适,展现出远古的幽意和生命自然的情态。(3)句式长短结合,整散结合,短句如“嫣红的落日、斑斓的河面、悠闲的渔船、青青的草地、懒散的羊群”,长句如“一群羊儿各自低头专注地饱餐着青草的美食”;散句如“在远处渔船隐隐约约在水面漂荡,构成了这美丽画面中的点睛之笔”,整句如“一曲渔歌唱晚回荡在天空,悠扬着远古的幽意;一幅牧羊写真图,追索着生命的自然情态”。句式自由灵动,错落有致,既有节奏感,又富有抒彩。
[答案] ①写景远近结合,远处飘荡在水面上的渔船,近处草地上吃草的羊儿画面层次分明;②运用对偶句式,写出田园牧歌式的画面的幽静、闲适,展现出远古的幽意和生命自然的情态;③句式长短结合,整散结合,自由灵动,错落有致,既有节奏感,又富有抒彩。
4.文章描写的是黄河落日,但景象描写之中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请分条概括。(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找出文中蕴含人生哲理的景物描写的句子加以分析概括。①“在黄河边漫步,最令人心神荡漾的是落日的一瞬。这是生命绚烂的一瞬,也是天地间光明与黑暗变幻莫测的一瞬,这一瞬比昙花一现还要短,这一瞬如同绚烂芬芳的爱情一样美丽或悲壮”,落日的一瞬短暂而灿烂,人的生命也该有这样的时刻,虽然短暂,但却绚烂芬芳,不枉生命一场。②“太阳像个炽热的火球,燃烧着来自内心的激情和能量,那么炽热,那么灿烂,那么无穷无尽。炽热得仿佛要把你烧成灰烬,灿烂得如同少女的笑靥充满诱人的魅力”,太阳尽情释放内心的激情和能量,才有了炽热的生命,有了诱人的
魅力;人也一样,只有内心充满火热的激情,生命才会释放出灿烂的光彩,拥有无穷的魅力。③“同一片蓝天下,同样的落日余晖中,不同的角度和方位定会有不同的景色出现。水天一色,落日熔金喷射出的光焰长短不同,方位不同,接受面的多少也不同。正像每一朵鲜花和每一片树叶因自己生长的方位不同受到的光照也不同,所以,它们各具情态”,落日余晖中,角度和定位不同,景色也不同;正如鲜花和树叶,生长方位不同,接受的光照不同,生命各具情态;那么作为人,应当找准自己的位置,努力接受“阳光”,绽放属于自己的风景。④“太阳无私地燃烧着自己,供养着
天空、陆地、江河湖海中所有的生物……”,太阳无私奉献光和热,供养天地万物;人也应当努力奉献自我,为他人、为世界作出自己的贡献。⑤“分分秒秒,万物都在发生着变化,光明和黑暗也在相互交替转换。在光阴的移动中,万物由盛向衰,由衰又重新走向新生,走向新的涅槃”,光明与黑暗交替轮换,万物都是由盛向衰,再由衰而涅槃新生。
[答案] ①落日的一瞬短暂而灿烂,人的生命也该有这样的时刻,虽然短暂,但却绚烂芬芳,不枉生命一场。②太阳尽情释放内心的激情和能量,才有了炽热的生命,有了诱人的魅力;人也一样,只有内心充满火热的激情,生命才会释放出灿烂的光彩,拥有无穷的魅力。③落日余晖中,角度和定位不同,景色也不同;正如鲜花和树叶,生长方位不同,接受的光照不同,生命各具情态;那么作为人,应当找准自己的位置,努力接受“阳光”,绽放属于自己的风景。④太阳无私奉献光和热,供养天地万物;人也应当努力奉献自我,为他人、为世界作出自己的贡献。⑤光明与黑暗交替轮换,万物都是由盛向衰,再由衰而涅槃新生。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8题。(16分)
乡村杂景(节选)
茅 盾
让我们再回到农村的风景罢——
这里,绿油油的田野中间又有发亮的铁轨,从东方天边来,笔直地向西去,远得很,远得很;就好像是巨灵神在绿野里画的一条墨线。每天早晚两次,火车头拖着一长列的车厢,像爬虫似的在这里走过。说像爬虫,可一点也不过分冤枉了这家伙。你在大都市车
站的月台上,听得“喈”——的一声歇斯底里的口笛,立刻满月台的人像鬼迷了似的乱推乱撞,在隆隆的震响中,“这家伙”喘着大气冲来了,那时你觉得它快得很,又莽撞得很,可不是?然而在辽阔的田野中,开着短窗远远地看去,它就像爬虫,怪妩媚地爬着,爬着,直到天边看不见,消失在绿野中。
晚间,这家伙按着钟点经过时,在夏夜的薄光下,就像是一条身上有磷光的黑虫,爬得更慢了,你会替它心焦。
还有那天空的“铁鸟”,一天也有一次飞过。像一个尖嘴姑娘似的,还没见她的身影就听得她那吵闹的噪音,飞得不很高,翅膀和尾巴看去都很分明。它来的时候总在上午,乡下人的平屋顶刚刚升起了白色的炊烟。戴着大箬笠,穿了铁甲似的“蒲包衣”(乡下人夏天下田,都穿这特别的蒲包衣,犹之雨天穿蓑衣),在田里工作的乡下人偶然也翘头望一会儿,一点表情都没有。他们当然不会领受那“铁鸟”的好处,而且他们现在也还没吃过这“铁鸟”的亏。他们对于它淡漠得很,正像他们对于那“爬虫”。
他们憎恨的,倒是那小河里的实在可怜相的小火轮。这应该说是一“伙”了,因为有烧煤小火轮,也有柴油轮——乡下人叫作“洋油轮船”,每天经过这小河,相隔二三小时就听得那小石桥边有吱吱的叫声。这小火轮的一家门(上海话,一家子的意思),放在大都市的码头上,谁也看它们不起。可是在乡下,它们就是恶霸。它们轧轧地经过那条小河的时候总要卷起两道浪头,泼剌剌地冲打那两岸的泥土。这所谓“浪头”,不过半尺许高而已,可是它们一天几次冲打那泥岸,已经够使岸那边的稻田感受威胁。大水的年头儿,河水快与岸平,小火轮一过,河水就会灌进田里。就在这一点,乡下人和小火轮及其堂兄弟柴油轮成了对头。
小石桥偏西的河道更加窄些,轮船到石桥口就要叫一声,仿佛官府喝道似的。而且你站在那石桥上就会看见小轮屁股后那两道白浪泛到齐岸半寸。要是那小轮是烧煤的,那它沿路还要撒下许多黑屎,把河床一点一点填高淤塞,逢到大水大旱年成就要了这一带的乡下人的命。乡下人憎恨小火轮不是盲目而没有理由的。
沿着铁轨来的“爬虫”怎样像蚊子的尖针似的嘴巴吮吸了农村的血,乡下人是理解不到的;天空的“铁鸟”目前对乡村是无害亦无利的;剩下来,只有小火轮一家门直接害了乡下人,就好比横行乡里的土豪劣绅。他们也知道对付那水里的“土劣”的方法是开浚河道,但开河要抽捐,纳捐是老百姓的本分,河的开不开却是官府的事。
刚才我不是说小石桥西首的河身特别窄么?在内地,往往隔开一个山头或是一条河就是另一个世界。这里的河身那么一窄,情形也就不同了。那边出产“土强盗”。这也是非常可怜相的“土强盗”,没有枪,只有锄头和菜刀。可是他们却有一个“军师”。这“军师”又不是活人,而是一尊小小的泥菩萨。
这些“土强盗”不过十来人一帮。他们每逢要“开市”,大家就围住了这位泥菩萨军师磕头膜拜,嘴里念着他们的“经”,有时还敲“法器”,跟和尚的“法器”一样。末了,“土强盗”伙里的一位——他是那泥菩萨军师的“代言人”——就宣言“今晚上到东南方有利”,于是大家就到东南方。“代言人”负了那泥菩萨到一家乡下人的门前,说“是了”,他的同伴们就动手。这份被光顾的人家照例是什么值钱的东西也不会有的,“土强盗”自然也知道;他们的目的是“绑票”。住在都市里的人一听说“绑票”就会想到
那是一辆汽车,车里跳下四五人,都有手枪,疾风似的攫住了目的物就闪电似的走了。可是我们这里所讲的乡下“土绑票”却完全不同,他们从容得很。他们还有“仪式”。他们一进了“泥菩萨军师”所指定的人家,那位负着泥菩萨的“代言人”就站在门角里,脸对着墙,立刻把菩萨解下来供在墙角,一面念佛,一面拜,不敢有半分钟的停顿。直到同伴们已经绑得了人,然后他再把泥菩萨负在背上,仍然一路念佛跟着回去。第二天,假使被绑的人家筹得了两块钱,就可以把人赎回。
据说这一宗派的“土绑匪”发源于温台(此处所谓“温台”,指浙江省旧温州府和台州府的辖区),可是现在似乎别处也有了。而他们也有他们的“哲学”。他们说,偷一头牛还不如绑一个人便当。牛使牛性的时候,怎地鞭打也不肯走,人却不会那么顽强抵抗。
(发表于1933年,有删改)
√
5.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在隆隆的震响中,“这家伙”喘着大气冲来了,火车在城市里跑得快;而在辽阔的田野中,火车跑得慢,像爬虫一样。
B.乡下人对小火轮的憎恨是因为它们会冲打泥岸,威胁到岸边的稻田,烧煤的小火轮还会把河床一点一点填高淤塞。
C.天空中“铁鸟”嘈杂吵闹的噪音和飞来掠去的清晰轮廓并不能吸引乡下人们的关注,至多也就昂起头望一会儿。
D.一副可怜相的“土强盗”,没有枪炮,只有锄头和菜刀,他们借助所谓泥菩萨军师,“绑票”还有一套所谓的“仪式”。
A [A项,“火车在城市里跑得快;而在辽阔的田野中,火车跑得慢”分析错误。原文第二段描写内容为“在隆隆的震响中,‘这家伙’喘着大气冲来了,那时你觉得它快得很,又莽撞得很,可不是?然而在辽阔的田野中,开着短窗远远地看去,它就像爬虫,怪妩媚地爬着,爬着,直到天边看不见,消失在绿野中”,据此看出,这不是事实,只是人们的感受。]
√
6.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喘着大气冲来了”“怪妩媚地爬着”,运用了比拟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火车运行的不同状态。
B.“翘头”描写了在田里工作的乡下人看飞机时的动作,“一点表情都没有”表现出他们对飞机的“淡漠”。
C.都市里的“绑票”与乡下“土绑票”完全不同,文章通过鲜明对比来表明乡下“土绑票”并不是真正的“绑票”。
D.本文运用生动且富有乡土气息的语言,展现了茅盾先生对乡村生活的独特情感,以及对乡村问题的深刻思考。
C [C项,“通过鲜明对比来表明乡下‘土绑票’并不是真正的‘绑票’”理解错误。第九段原文“住在都市里的人一听说‘绑票’就会想到那是一辆汽车,车里跳下四五人,都有手枪,疾风似的攫住了目的物就闪电似的走了。可是我们这里所讲的乡下‘土绑票’却完全不同,他们从容得很。他们还有‘仪式’。他们一进了‘泥菩萨军师’所指定的人家,那位负着泥菩萨的‘代言人’就站在门角里,脸对着墙,立刻把菩萨解下来供在墙角,一面念佛,一面拜,不敢有半分钟的停顿。直到同伴们已经绑得了人,然后他再把泥菩萨负在背上,仍然一路念佛跟着回去”,可看出此处的描写是通过对比写出了乡下“土绑票”的特点。]
7.茅盾主要描绘了20世纪初期乡村的哪些景象?反映了当时怎样的社会现实?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解答时需要先找出有关20世纪初期乡村景象的内容,然后分析这些内容所反映的社会现实。
①如景象一:“每天早晚两次……像爬虫似的在这里走过”,文章首先描绘了发亮的铁轨进入田野,火车从这里经过,再依据“还有那天空的‘铁鸟’,一天也有一次飞过”可知,文章又写到了天空中的“铁鸟”;“他们憎恨的,倒是那小河里的实在可怜相的小火轮……相隔二三小时就听得那小石桥边有吱吱的叫声”,文章又写到了小火轮在小河中横冲直撞的景象。据此反映的社会现实:无论是沿着铁轨来的“爬虫”,还是天空中的“铁鸟”,还是河中的“小火轮”,它们代表的是工业文明,而“沿着铁轨来的‘爬虫’怎样像蚊子的尖针似的嘴巴吮吸了农村的血……就好比横行乡里的土豪劣绅”,这些现代工业文明对乡村形成冲击,反映了现代工业文明对乡村的渗透以及乡下人的各种不适应。
②如景象二:依据原文“那边出产‘土强盗’……可是他们却有一个‘军师’”可知,文章最后还写到了乡下“土强盗”,写他们对村民任意绑票勒索的景象。据此反映的社会现实:“直到同伴们已经绑得了人,然后他再把泥菩萨负在背上……就可以把人赎回”,这些土强盗绑票村民,勒索银钱,反映了乡村治安的混乱和动荡不安、民不聊生的社会现实。
[答案] ①文章描绘了发亮的铁轨进入田野、天空中“铁鸟”飞过、小火轮在小河中横冲直撞的景象,反映了现代工业文明对乡村的渗透以及乡下人的不适应;②文章还描绘了乡下“土强盗”对村民任意绑票勒索的景象,反映了乡村治安的混乱和民不聊生的社会现实。
★8.《乡村杂景》的语言极具特色,字里行间蕴含着作者的情感倾向,请结合文本简要举例分析。(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解答时,可从语言的修辞手法、表达方式、词语运用的角度鉴赏分析,最后明确表达的情感。①结合“只有小火轮一家门直接害了乡下人,就好比横行乡里的土豪劣绅”可知,运用比喻句,把“小火轮”比作“土豪劣绅”,表达了对现代工业文明危害乡村的担忧,比喻状物能使概括的东西形象化,给人深刻的印象。②结合“纳捐是老百姓的本分,河的开不开却是官府的事”等议论句,表现了对乡下人深受压榨的同情,对官府压榨百姓的批判,作者的
思想情感得到鲜明的表达。③“代言人”,指为某一群体着想的代理人,这里指替泥菩萨军师说话;“仪式”,多指典礼的秩序形式,此处指明目张胆;“哲学”,本质上是对世界基本和普遍之问题研究的学科,是关于世界观的理论体系,这里指他们的活动情况,这些都是“大词小用”,表达了对这些“土强盗”的嘲讽,它能把繁杂的思维重新组织,更加准确地表达思想和情感,而且更多地体现出文字的创造性。
[答案] ①如“只有小火轮一家门直接害了乡下人,就好比横行乡里的土豪劣绅”等比喻句,表达了对现代工业文明危害乡村的担忧;②如“纳捐是老百姓的本分,河的开不开却是官府的事”等议论句,表现了对乡下人深受压榨的同情,对官府压榨百姓的批判;③如“代言人”“仪式”“哲学”等“大词小用”,表达了对这些“土强盗”的嘲讽。
谢 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