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4张PPT)
板块三 文学类文本阅读
专题二 散文阅读
微学案1 散文阅读中的文本印证类题目
2025年八省适应性考试“阅读Ⅱ”选用了丰子恺的《我的漫画》《美与同情》,表达对中华传统美学意蕴的思考,追求理想中的“美的世界”,契合党和国家弘扬中华美育精神,推进以美育人的总体部署。第8题和第9题,要求学生进行关联阅读,两道主观题均为文本印证类题目,体现出素养命题的典型性。
1.随笔及其分类
随笔,是散文的一个分支,兼有议论和抒情两种特性,通常篇幅短小,形式多样,作者惯常用各种修辞手法曲折传达自己的见解和情感,语言灵动,婉而多讽,是较为流行的一种文体。它主要分为以下三类:
(1)记叙性随笔
记叙性随笔大多取材于日常生活中的片断或作者的偶然经历,基本内容是叙事写人。随笔的主旨是写情见性,它的抒写往往融入作者的主观感受,有时直截了当说出,有时是隐藏在文字背后;它描写的往往是人人类似经历的平凡小事,但经过你仔细体味后,会使你察觉世俗风情,感悟人生道理。
(2)议论性随笔
这类随笔又叫“随感”或“杂感”。所谓“随”,有随手记下而非刻意为文之义;所谓“杂”,是指内容广泛,包罗万象,大至社会问题、人生哲理,小至身边琐事,风花雪月,鸟虫宠物,校园风情,学习心得,书籍品评,亲人友人,无可不写。但随笔的重点还是个“感”字,作者要有感而发,哪怕是一点思考、一点感受、一点闪光的意念都可带到文章中去。
(3)说明性随笔
说明性随笔不同于纯粹的说明文,它看重的是事物中的意趣,带有鉴赏的性质,有时则借物抒怀,另有寄托。模山范水,往往以片断的文字,把大自然的千姿百态准确形象地描绘出来。练习这类随笔,要以精细而敏锐的观察力,捕捉到事物特色的生命,笔调轻灵,不刻意为文。
2.文本印证题审答规范
(1)审题
审出文学评价的关键词语、评价的角度:
①评价角度:态度(作者)、印象(读者)。
②评价关键词语:客观、有力。
注意:准确理解评价角度及评价关键词语至关重要。对于双文本来说,评论关键词语的含义要到第二个文本中去找。
(2)答题
一要扣住“评价”内容,必要时对评价作出准确的解释;二要扣住文本分析、阐释所体现出来的文学评价。
【注意】 这种题型命题相当广泛、自由,应对的办法就是化陌生为熟悉,即先看清楚这些看似陌生的评价是讲文本的哪个方面,或情节,或人物,或环境,或主题,或创作主张,或者兼而有之;然后用自己对这些的熟悉的思考、思路去分析、阐释。
(2025·八省适应性考试)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文本一:
我的漫画
丰子恺
我作漫画断断续续至今已有二十多年了。约略可分为四个时期:第一是描写古诗句时代;第二是描写儿童相的时代;第三是描写社会相的时代;第四是描写自然相的时代。但又交互错综,不能判然划界。
我从小喜读诗词。我所爱的,往往只是一篇中的一段,甚至一句,常把它译作小画,粘在座右,随时欣赏。作画意在笔先,只要意到,笔不妨不到,有时笔到了反而累赘。有人看了我的画,惊骇地叫道:“噫,这人只有一个嘴巴,没有眼睛鼻头!”
“眼镜玻璃后面怎么不见眼睛?”对于他们,我实在
无法解嘲,只得置之不理。“无言独上西楼”“几
人相忆在江楼”“人散后,一钩新月天如水”等便是
那时的作品。
我作漫画由被动的创作而进于自动的创作,最初是描写家里的儿童生活相。我向来憧憬于儿童生活,尤其是那时,我初尝世味,看见当时社会里的虚伪骄矜之状,觉得成人大都已失本性,只有儿童天真烂漫,人格完整,这才是真正的“人”。于是变成了儿童崇拜者,在漫画中处处赞扬儿童。这些画我今日看时,一腔热血还能沸腾起来。这就是“阿宝两只脚,凳子四只脚”“弟弟新官人,妹妹新娘子”“爸爸回来了”等作品。最近我重展这些画册的时候,仿佛觉得年光倒流,返老还童,从前的憧憬,依然活跃在我的心中了。
后来我的画笔又改方向,从正面描写成人社会的现状了。我住在红尘万丈的上海,看见无数屋脊中浮出一只纸鸢来,恍悟春到人间,就作“都市之春”。看见楼窗里挂下一只篮来,就作“买粽子”。我住在杭州及故乡石门湾,看见市民的日常生活,就作“市井小景”“邻人之爱”;客居乡村,就作“话桑麻”“柳荫”。这些画中的情景,多少美观!这些人的生活,多少幸福!我明知道成人社会还有黑暗的一面,我的笔不忍描写,一时竟把它们抹杀了。后来我的笔终于描写了。西谚曰:“漫画以笑语叱咤人间。”我就当面细看社会上的苦痛相、悲惨相、丑恶相、残酷相,而为它们写照。“都市奇观”“鬻儿”“警报解除后”“轰炸”就是这类的作品。
有时我看看这些作品,觉得触目惊心。我想,艺术毕竟是美的,人生毕竟是崇高的,自然毕竟是伟大的。我这些辛酸凄楚的作品,其实不是正常艺术,而是临时的权变。我的笔不妨从人生转向自然,寻求更深刻的画材。我忽然注意到破墙砖缝里钻出来的一根小草,作了一幅“生机”。有一天到友人家,看见案上供着一个炮弹壳,壳内插着红莲花,归来又作了一幅“炮弹作花瓶,世界永和平”。在汉口看见一枝截去了半段的大树正在抽芽,又作了一幅“大树被斩伐”。我自己觉得真像沉郁的诗人。“沉郁者,意在笔先,神在言外。……凡交情之冷淡,身世之飘零,皆可于一草一木发之。”此言先得我心。
(有删改)
文本二:
美与同情
丰子恺
世间的物有各种方面,各人所见的方面不同。譬如一株树,在博物家,在园丁,在木匠,在画家,所见各人不同。博物家见其性状,园丁见其生息,木匠见其材料,画家见其姿态。
但画家所见与前三者又根本不同:前三者都有目的,都想起树的因果关系,画家只是欣赏目前的树的本身的姿态,而别无目的。所以画家所见的,是形式的方面,不是实用的方面。换言之,是美的世界,不是真、善的世界。美的世界中的价值标准,与真、善的世界中全然不同,我们仅就事物的形状、色彩、姿态而欣赏,更不顾问其实用方面的价值了。一枝枯木,一块怪石,在实用上全无价值,在中国画家是很好的题材。无名的野花,在诗人的眼中异常美丽。艺术家所见的世界,可说是一视同仁的世界,平等的世界。艺术家的心,对于世间一切事物都给以热诚的同情。
艺术家的同情心,不但及于同类的人物而已,又普遍地及于一切生物、无生物,犬马花草,在美的世界中均是有灵魂而能泣能笑的活物了。诗人常常听见子规的啼血,秋虫的促织,看见桃花的笑东风,蝴蝶的送春归;用实用的头脑看来,这些都是诗人的疯话。其实我们倘能身入美的世界中,而推广其同情心,及于万物,就能切实地感到这些情景了。画家与诗人是同样的,不过画家注重其形式姿态的方面而已。没有体得龙马的活力,不能画龙马;没有体得松柏的劲秀,不能画松柏。中国古来的画家都有这样的明训,我们的心要能与朝阳的光芒一同放射,方能描写朝阳;能与海波的曲线一同跳舞,方能描写海波。这正是“物我一体”的境涯,万物皆备于艺术家的心中。
在这里我们不得不赞美儿童了。因为儿童大都是最富于同情的,且其同情不但及于人类,又自然地及于猫犬、花草、鸟蝶、鱼虫、玩具等一切事物。他们认真地对猫犬说话,认真地和花接吻,认真地和人像玩耍,其心比艺术家的心真切而自然得多!他们往往能注意大人们所不能注意的事,发现大人们所不能发现的点。所以儿童的本质是艺术的。换言之,即人类本来是艺术的,本来是富于同情的。只因长大起来,把这点心灵阻碍或消磨了。唯有聪明的人,能不屈不挠,即使外部饱受压迫,内部仍旧保藏着这点可贵的心。这种人就是艺术家。
西洋艺术论者有“感情移入”之说。所谓感情移入,就是说我们对于美的自然或艺术品,能把自己的感情移入其中,没入其中,与之共鸣共感,这时候就经验到美的滋味。这种自我没入的行为,在儿童的生活中为最多。他们往往把兴趣深深地没入在游戏中,而忘却自身的饥寒与疲劳。小孩子真是人生的黄金时代!我们的黄金时代虽然已经过去,但我们可以因了艺术的修养而重新面见这幸福、仁爱而和平的世界。
(有删改)
请结合文本一的记叙,简要分析“感情移入”在丰子恺漫画创作中的体现。(6分)
[尝试解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题思维]
第一步:精准审题,确定答题切入点
回到文本一,梳理丰子恺漫画创作在不同阶段的具体情况,对应“感情移入”的内涵,分析其在各阶段创作中是如何体现将自身感情融入其中的。
第二步:速读文本,构建答题思维链
文本材料 要点概括
①在描写古诗句时代,“我从小喜读诗词…… 常把它译作小画” 丰子恺将自己对古诗句的喜爱和感悟移入漫画创作中,把诗词中的意境、情感等通过画笔转化为画意,让漫画富有诗意。
②在描写儿童相的时代,“我向来憧憬于儿童生活…… 在漫画中处处赞扬儿童” 他把自己对儿童生活的憧憬、赞美之情移入创作中,使漫画展现出儿童的天真烂漫等美好特质,传递出对儿童的喜爱。
文本材料 要点概括
③在描写社会相的时代,“我就当面细看社会上的苦痛相、悲惨相、丑恶相、残酷相,而为它们写照” 丰子恺将自己对社会现象的悲悯、同情等感情移入创作中,用漫画去呈现社会现实中的种种情况,发挥漫画批判现实等社会功能。
第三步:组织语言,落实答题采分点
(1)答出“诗意转化为画意”,并结合文本解读给2分。
(2)答出“处处赞扬儿童”,并结合文本解读给2分。
(3)答出“发挥漫画批判现实等社会功能”,并结合文本解读给2分。
[组织答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丰子恺将自己对古诗词的喜爱和感悟移入漫画创作中,将诗意转化为画意。②丰子恺将自己对儿童生活的憧憬和赞美移入漫画创作中,在漫画中处处赞扬儿童。③丰子恺将自己的悲悯和同情心移入漫画创作中,描写社会上的苦痛相、悲惨相、丑恶相、残酷相,为它们写照。
谢 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