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6张PPT)
板块三 文学类文本阅读
专题二 散文阅读
微学案5 现代诗歌阅读指导与专项突破
在新高考改革的浪潮中,将现代诗歌纳入现代文阅读的考查范畴中,是大势所趋。从现状而言,现代诗歌阅读在高考语文中处于“将考未考”的状态。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在现代诗歌的阅读与鉴赏中,认真积累相关基本知识,能帮助我们更快更好地抓住诗歌的关键信息和主要内容。
现代新诗与古典诗歌虽然在表现形式上迥然不同,但在语言、情感、手法上有许多共通之处。在阅读现代诗歌的过程中,可以将其与古典诗歌的相关内容进行彼此对照,以加深对现代诗歌的理解。
“用最简洁的词句来传达尽可能丰富的内容”,这是现代诗歌语言最重要的特征。因此,现代诗歌语言整体呈现出凝练含蓄、跳跃性强的特点。在遣词造句上,现代诗歌主要呈现出以下主要特点:
1.语序倒置
为了强化某种感情或者出于押韵、节奏和换行的需要,诗人往往会进行语序倒置。在理解诗句意思时,可以将其还原成常规的语序,以更清楚地把握其中的内容。同时,也可以通过对倒置语序的关注,感受其中可能被强调的某种情感。
轻轻的我走了,
正如我轻轻的来;
我轻轻的招手,
作别西天的云彩。
——徐志摩《再别康桥》
开头以语序倒置的方式舒缓了诗歌的节奏,表现了诗人动作的轻盈与情意的缠绵,以及内心淡淡的哀愁。最后的“西天的云彩”,为后面的描写布下了一笔绚丽的色彩。整个景色都是在夕阳映照下的景物,所以这节诗为整首诗定下了一个基调。
2.语言高度凝练,极富跳跃性
因要在极短的篇章里包蕴极其复杂的思想内容,诗歌语言常常会违背一般的语法规则,显出极大的跳跃性来,在俭省凝练的语言里,铸就了诗歌的“空白美”,使得非常有限的篇幅能容纳极为丰富的内涵,产生意蕴无穷、耐人琢磨的阅读体验。
凤凰树突然倾斜
自行车的铃声悬浮在空间
地球飞速地倒转
回到十年前的那一夜
凤凰树重又轻轻摇曳
铃声把碎碎的花香抛在悸动的长街
黑暗弥合来又渗开去
记忆的天光和你的目光重叠
——舒婷《路遇》
诗人调动人的听觉、嗅觉、视觉等感觉,将复杂的情感交织转换,浓缩了十年,跨越了两个时空。大幅跳跃的诗句,捕捉了友人刹那间的心理变化,暗示了二人心灵的默契(记忆的天光和你的目光重叠)。
3.反常搭配
诗歌不同于日常用语的逻辑思维,而更强调从诗的角度,尽可能地使语言有新意(形象艺术思维),从而抓住读者的阅读感受,为其品味诗歌搭建好语言的平台。
在被黑夜碾碎的沙滩
当浪花从睫毛上退落时
后面的海水却茫茫无边
可我还是要说
等着吧,姑娘
等着那只运载风的红帆船
——《红帆船》
“在被黑夜碾碎的沙滩”“浪花从睫毛上退落时”之类的句子,在日常用语中,会被人斥为不通顺,不合语法规则。但从诗的角度去理解,恰好是很成功的表达。这里的“黑夜”象征着一种强硬野蛮的破坏力量;“浪花”暗指泪水;海水“茫茫无边”,是喻指潜藏在心底的泪水(忧伤)之多;“红帆船”是暗喻某种希望。
4.复沓铺排
为使诗歌显得气势磅礴,使情感充分抒发出来,诗人常常采用复沓与铺排,使诗歌充满节奏感和音乐美。
像我一样,
像我一样地
默默彳亍着,
冷漠,凄清,又惆怅。
——戴望舒《雨巷》
诗句重叠反复,构成声音和感情的回环往复,强化了节奏,增强了诗歌的抒彩。
5.语言形式美
著名诗人闻一多曾经提出关于新诗创作的“三美”(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主张。其中“建筑美”就是从诗歌章法结构而言,是指从诗的整体外形上看,节与节之间要匀称,行与行之间要均齐,虽不必呆板地限定每行的字数一律相等,但各行的相差不能太大,以求齐整之感。
好的诗歌,不但在内容上能给人以美的享受,在形式上往往也具有美的结构。
悄悄的我走了,
正如我悄悄的来;
我挥一挥衣袖,
不带走一片云彩。
——徐志摩《再别康桥》
单行和双行错开一格排列,无论是从排列上看,还是从字数上看,都整齐划一,给人以建筑美。
现代诗歌鉴赏“5法”
1.抓诗眼
诗眼是诗中最富表现力、最能开拓诗歌意境的关键词句,是能使诗歌生辉的聚光点。诗眼的锤炼和设置在诗歌创作中具有重要地位,古今诗评家无不是从这点出发赏析诗歌的。
2.析意象
意象是诗人的主观意念和外界的客观物象撞击的产物,是诗人为了表现自己的内心世界,把客观的物象经过选择、提炼,重新组合而产生的一种含有特定意义的语言艺术形象。诗歌中,诗人不仅要用意象进行思考和感受,还要用意象表达情感。
3.明“虚”“实”
社会生活无限广阔,诗人不可能把它们全部写到诗作中去。因此,诗人往往用“实”表现“虚”,或用“虚”表现“实”。虚实相生,相互映衬,是诗歌创作的一条艺术规律。诗中的“虚”就是思想感情,诗中的“实”就是景物形象。诗歌如果只写“虚”,就会显得抽象空洞,没有诗味;如果只写“实”,则会显得死寂而缺乏生气。
4.推敲手法
诗人抒情的方式一般有两种:一为直抒胸臆,即在作品中直接表达个人的心绪;另一种是间接抒情,诗人往往略去政治背景,以渲染景物和烘托气氛的方法,如借助比兴、典故等手段,委婉地表情达意。
5.知人论世
孟子云:“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这几句话是说,欲解其诗,必知其人,必论作者所处的时代。
(2020·山东模拟)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1~4题。
刈禾女之歌
辛 笛
大城外是山
山外是我的家
我记起家中长案上的水瓶
我记起门下车水的深深的井
我的眼在唱着原野之歌
为什么我的心也是空而常满
金黄的穗子在风里摇
在雨里生长
如今我来日光下收获
我想告诉给姊妹们
我是原野上的主人
风吹过镰刀下
也吹过我的头巾
在麦浪里
我看不见自己
蓝的天空有白云
是一队队飞腾的马
你听 风与云
在我的镰刀之下
奔骤而来
一九三七年四月卅日
在苏格兰高原
1.下列对本诗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大城外是山/山外是我的家”,既点出抒情主人公的出身背景,也含有城市与乡野的对比。
B.“我想告诉给姊妹们/我是原野上的主人”,写刈禾女收获时的心理活动,表达她对拥有原野感到欣喜。
C.“风吹过镰刀下/也吹过我的头巾”,写刈禾女劳作时的欢快,也写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和谐。
D.“在麦浪里/我看不见自己”,是从宏阔的视野观看原野,着意写刈禾女在面对原野时的渺小感。
√
D [D项,“着意写刈禾女在面对原野时的渺小感”错误。“在麦浪里/我看不见自己”是从宏阔的角度观看原野,写刈禾女已经和大自然融为一体。]
2.下列对本诗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诗歌前四行,从“大城”“山”转向“水瓶”“井”,节奏也变得舒缓,这种变化带有情感倾向。
B.“金黄的穗子在风里摇/在雨里生长”,是静与动、空间与时间的结合,这是该诗常用的表现手法。
C.“我的眼在唱着原野之歌”,运用通感的修辞手法,以抒情的笔触表达了刈禾女愉悦的心情。
D.“你听 风与云/在我的镰刀之下/奔骤而来”,通过使用祈使语气和加快节奏,增强了抒情效果。
√
B [B项,“是静与动”错误。“金黄的穗子在风里摇/在雨里生长”这句诗中没有“静”“时间”,只有“动”“空间”。]
3.“为什么我的心也是空而常满”中的“空而常满”如何理解?(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水瓶”和“井”空而常满,刈禾女的内心也空而常满;②“空而常满”指的是刈禾女内心空阔,却十分充盈,感到满足;③具有思辨性和哲理性。
4.从刈禾女的角度抒情,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结合诗歌分析。(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可直陈内心,并将眼前所见与个人记忆结合起来,让刈禾女的形象更丰满;②通过刈禾女情绪的起伏变化,形成内在的韵律感;③充分调动个人感官,多角度呈现人与原野的关系;④从“我”的角度抒情,“我”既指刈禾女,部分地方也可指诗人自己,增加了诗歌的层次感;⑤缩短了读者与作者的距离,给读者身临其境的感觉。
谢 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