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 板块四 学案66 赏析词句的表达效果课件-2026版高三总复习一轮语文(教考衔接)

文档属性

名称 77 板块四 学案66 赏析词句的表达效果课件-2026版高三总复习一轮语文(教考衔接)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6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7-04 15:16:3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95张PPT)
板块四 语言文字应用
学案66 赏析词句的表达效果
教材“学习提示” “单元学/研习任务”“学习活动” 命题点提炼
必修上册第三单元“学写文字短评” 李清照《声声慢》(寻寻觅觅)中别出心裁的叠词运用等,都可以加以评论。 ①赏析词语的表达效果
②赏析句子的表达效果
必修上册第七单元《荷塘月色》 善用叠词,语言朴素典雅、准确传神、贮满诗意。阅读时应多加体会。
教材“学习提示” “单元学/研习任务”“学习活动” 命题点提炼
必修上册第六单元《反对党八股》 这篇文章说理切中要害,深入浅出,语言特点鲜明。找出文中典型的语句,归纳其特点,尝试从表达目的、听众感受等角度品评其表达效果。 ①赏析词语的表达效果
②赏析句子的表达效果
教材“学习提示” “单元学/研习任务”“学习活动” 命题点提炼
必修上册第八单元“词语积累与词语解释” 探究作家如何运用词语的语体色彩以获得更好的表达效果。 ①赏析词语的表达效果
②赏析句子的表达效果
教材“学习提示” “单元学/研习任务”“学习活动” 命题点提炼
选择性必修上册第四单元“逻辑的力量” 这句诗看似不合逻辑,有悖常识,实则凝练深刻,引人深思。能有如此突出的表达效果,与诗句“违背逻辑”的表达方式有着密切的联系。 ①赏析词语的表达效果
②赏析句子的表达效果
教材“学习提示” “单元学/研习任务”“学习活动” 命题点提炼
选择性必修中册第一单元《改造我们的学习》《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 作者善于创造性地运用语言,比如引入鲜活灵动的口语,运用富有表现力的成语、俗语、对联等,使文章说理深透而又通俗明白。阅读时,注意结合一些实例,具体分析其写作特点和表达效果。 ①赏析词语的表达效果
②赏析句子的表达效果
教材“学习提示” “单元学/研习任务”“学习活动” 命题点提炼
选择性必修中册第二单元《为了忘却的记念》 文中的议论和抒情文字也非常精辟、感人,阅读时要注意感受其表达效果。“惯于长夜过春时”一诗,感情深挚沉痛,与文中一些内容相互印证,不妨反复诵读,深入体会。 ①赏析词语的表达效果
②赏析句子的表达效果
教材“学习提示” “单元学/研习任务”“学习活动” 命题点提炼
选择性必修下册第二单元“语言的锤炼” 锤炼语言,要灵活运用不同的句式。不同的句式,表达效果各不相同。要善于根据表达思想、抒发感情的需要,恰当选用不同的句式,以变换节奏,使语言抑扬有致,波澜起伏:或陈述句、疑问句、感叹句交错运用,或整句、散句适当搭配,或长句、短句灵活变换。 ①赏析词语的表达效果
②赏析句子的表达效果
赏析词语的表达效果时,考生要牢记一个口诀:“词语意思先解释,事物特点加感受。”即首先解释加点(加红)词语的意思,然后说明这个词语突出了事物怎样的特点,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带给了读者怎样的感受。
解答这类题目的基本思路:解释词的本义→探究词语是否有深层含义→找到赏析的切入角度→联系原文语境,分析这个词体现了原文的什么特点、内容;体现了人物的什么心情;能否体现文章主旨;所在的句子是否有结构方面的作用等。
赏析词语的表达效果
(一)叠词的表达效果
叠词指在表达上将同一个字(词)重复使用,形成新的词汇。命题人往往会根据具体的语境设题,要求考生联系上下文对文中出现的叠词的表达效果进行分析。
使用叠词可以达到的表达效果:①增强语气,强调某个词的重要性,使语言更有力量;②准确表明某个事物的范围或程度,使读者对其有更加直观的理解;③削弱或加强一些贬义词语的韵味,使读者对其理解得更为客观;④语言更加优美、和谐,增强其音韵效果;⑤语言更加生动形象,营造出特定的语言氛围。
1.(2023·新课标Ⅰ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天是越来越冷了,祥子似乎没觉到。心中有了一定的主意,眼前便增多了光明;在光明中不会觉得寒冷。地上初见冰凌,连便道上的土都凝固起来,处处显出干燥,结实,黑土的颜色已微微发些黄,像已把潮气散尽。特别是在一清早,被大车轧起的土棱上镶着几条霜边,小风尖溜溜的把早霞吹散,露出极高极蓝极爽快的天;祥子愿意早早的拉车跑一趟,凉风飕进他的袖口,使他全身像洗冷水澡似的一哆嗦,一痛快。
文中有三个重叠形式“处处、微微、早早”,说说它们和“处、微、早”相比,语意上各自有什么不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由题干可知,考生需要先明确叠词的效果,如增强音韵美、画面美、描摹性及渲染强化效果。文中三个重叠形式“处处、微微、早早”显然比“处、微、早”在语意表达上更能强化文意。然后结合各自的语境分析。“处处显出干燥,结实”是说便道上到处都是干燥、结实的土,“黑土的颜色已微微发些黄”是说黑土发黄的色彩很浅,“祥子愿意早早的拉车跑一趟”是说祥子拉车的时间很早。结合语境分析“处处”“微微”“早早”在程度、范围等方面比“处”“微”“早”表达效果更好的原因。
[答案] 三个重叠词语“处处、微微、早早”与“处、微、早”相比,语意得到了强化:“处处”是“到处”的意思,比“处”所指范围更广,能突出地面的干燥、结实;“微微”表示程度不深,比“微”程度更轻,能表现出黄色之浅;“早早”意为很早,比“早”更能突出祥子拉车的时间之早。
(二)人称代词的表达效果
有关人称代词表达效果的试题,综合性较强,往往兼顾考查人称代词的用法与作用、小说中人称的作用、句式的选用和鉴赏句子的表达效果等。一般从以下三个方面设题:①考查人称代词确指与泛指(虚指)的区别;②考查人称代词用法和人称的作用;③有些试题虽然含有“我”“你”等代词,但实质上考查的是句式的选用、鉴赏句子的表达效果等。
人称代词的常规用法
人称代词 用法及举例
第一人 称“我” 称自己。如:我来自一个小村庄。
泛指,自己一方。如:彼竭我盈,故克之。
我们的(作定语)。如:我国。
跟“你”连用,表示泛指。如:你一言,我一语。
人称代词 用法及举例
第二人 称“你” 称对方。如:你好。
表示领属,如同你的、你们的,用在单位之前。如:你班、你校。
泛指,任何人,包括说话人自己。如:要想成绩好,那你就得努力。
泛指,跟“我”或“他(她)”配合使用,表示“这个”或“那个”。如:三个人你一言,我一语。
人称代词 用法及举例
第三人 称“他” 形容词,别的,另外的。如:别无他物、他山之石。
名词,另外的人或事物。如:这件事不是排他的。
指自己和对方以外的某个人,实指。如:这段时间,他很辛苦。
泛指,任何一个人。如:生活中总有这样一个人,他总是很快乐。
虚指,用在动词和数量词之间。如:最近事情太多,理不出头绪,算了,先睡他一觉再说。
2.(2022·新高考Ⅱ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这小城并不怎样繁华,只有两条大街,一条从南到北,一条从东到西,而最有名的算是十字街了。十字街口集中了全城的精华。十字街上有金银首饰店、布庄、油盐店、茶庄、药店,也有拔牙的洋医生。
这小城里边,以前住着我的祖父,现在埋着我的祖父。
我生的时候,祖父已经六十多岁了。我长到四五岁,祖父就快七十了。我还没有长到二十岁,祖父就七八十岁了。祖父一过了八十,祖父就死了。
从前那后花园的主人,而今不见了。
那园里的蝴蝶,蚂蚱,蜻蜓,也许还是年年仍旧,也许现在完全荒凉了。
小黄瓜,大倭瓜,也许还是年年地种着,也许现在根本没有了。
那早晨的露珠是不是还落在花盆架上,那午间的太阳是不是还照着那大向日葵,那黄昏时候的红霞是不是还会一会工夫会变出来一匹马来,一会工夫会变出来一匹狗来,那么变着。
这一些不能想象了。
文中写到自己的祖父,没有一处使用“他”,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他”是代词,属于第三人称视角,用来称自己和对方以外的某个人。“祖父”是“我的祖父”的简称,“我”是第一人称,这里“祖父”也顺势具有了第一人称的特点。这样称呼,亲切而自豪,能让人不仅感受到“我”对祖父的爱戴和敬重,还能够深切体会祖孙二人的亲密感情。
[答案] ①“他”通常指交谈双方以外的第三方,文中用“祖父”而不用“他”,体现了作者对祖父的尊重,也表现了二人关系非常亲近;②反复说“祖父”,给人以心心念念的感觉,表达了作者对祖父的思念。
(三)特殊用法词的表达效果
特殊用法词是命题人从具体的语言材料中选取的新词语或构词方式比较特殊的词语,此类题型要求考生结合语境分析其构词方式、理解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或表达效果。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2023年年初,被誉为“争气机”的首台全国产化F级50兆瓦重型燃气轮机发电机组成功并网发电,填补了我国自主燃气轮机应用领域的空白。
作为当今世界效率最高的热功转换设备,重型燃气轮机被誉为装备制造业“皇冠上的明珠”,是一个国家工业水平、综合国力的重要体现。2009年,位于四川德阳的东方电气集团经过多方考察调
研,正式立项研制重型燃机。面对技术封锁,大家的经验近乎一张白纸,这注定是一条披荆斩棘的登山之路。东方汽轮机副总工程师赵世全曾打过一个比喻:“50兆瓦燃机点火试验的难度,犹如在10级狂风中点燃一根蜡烛。”
2018年6月27日,该项目的压气机和燃烧器联合试验开始。然而,随着点火指令发出,研发人员脸上喜悦的神情渐渐凝固——火没点着。团队成员夜以继日、大海捞针般地搜索查阅文献,经过反复调试分析,直到2019年9月27日,这台重型燃气轮机的8个燃烧器终于同时点火成功。
50兆瓦重型燃气轮机获誉“争气机”之前,空警-2000预警机、
歼-20战斗机等也曾被网友亲切地称为“争气机”,请简要分析其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首先拆分词语进行分析,“争气机”中,“争气”,意为发愤图强、不甘落后或示弱,“机”,意为机器。其次结合语境分析该称呼的具体含义,50兆瓦重型燃气轮机、空警-2000预警机等打破技术封锁,创新引领科技攻关,它们的成功研制,体现出我国工业水平、综合国力的日益提高。最后分析这个称呼出现的原因,即背后折射的心理动机。
[答案] ①“争气”,意为发愤图强、不甘落后或示弱。50兆瓦重型燃气轮机、空警-2000预警机等打破技术封锁,创新引领科技攻关,体现出国人奋斗的精神、顽强的毅力、图强的决心,实在为祖国争气。②网友借这一称呼传达出对国家富强的自豪感。
赏析不同句式的表达效果,就是结合具体语境,分析句式变换前后表达效果的不同。一般与赏析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赏析词语的表达效果结合在一起考查。
赏析句子的表达效果
(一)赏析句子表达效果常见答题角度
答题角度 具体内容分析
修辞手法 找出句中使用的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对偶、借代等),并分析手法的效果、好处。如比喻的生动形象;拟人把物人格化,富于情趣;排比能增强语言的气势,起突出强调的作用……不同的修辞手法,要结合具体语境分析句子的表达效果
答题角度 具体内容分析
句式特点 (1)长短句——长句是用词较多、结构复杂的句子,短句是短小精悍、节奏短促、生动明快、活泼有力、节奏感强的句子。①多使用短句,使语言简洁明快,富有节奏感。②长短句结合,使句子错落有致,节奏富于变化
(2)整散句——整句是结构相似、形式比较匀称整齐的句子,如对偶、排比即属此类。整句形式整齐,节奏和谐,富有气势。散句则是形式错落、结构不整齐的句子。①散句表意灵活自然,可根据语境灵活运用。②多使用整句,使语言形式整齐,音节和谐,气势增强。③整散句结合,使语句波澜起伏,句式参差,错落有致,节奏顿挫,音韵和谐
答题角度 具体内容分析
改变语序 倒装句、设问句、反问句、双重否定句等,这些句式相比陈述句都有其独特的表达效果。注意观察题干中哪一部分与原文相比有变化,变化的部分往往就是作者强调的重点
①倒装句强调的是前置或后置的部分
②设问句常能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
③反问句常能给人语气强烈、掷地有声的感觉
④双重否定句使肯定的意味更加浓烈,起强调、突出作用
⑤主动句(包括把字句)与被字句的变换
答题角度 具体内容分析
语体特点 口语自然亲切,活泼生动,灵活简短;书面语庄重严谨(要根据语境选择合适的语体)
精妙用词 动词、形容词、拟声词、叠词、名词罗列等都是极富特色的,都有其独特的表达效果。①动词尤其是非动词活用为动词往往能够使语言生动形象;②形容词不仅可以从形、声、色等方面点出事物的特点,还能传达出作者的情感;③运用拟声词可以使描写生动逼真,使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④叠词能增强语言的韵律感或起强调作用;⑤名词罗列,从而形成多个具有特定意义的意象及多个意象叠加的现象,如一个特写的镜头,营造出特定的意境
另外,还可分析其中的时态助词、单双音节使用,两字短语、四字短语等。如连用四字短语,概括力更强,使文章语言典雅而富有韵味
答题角度 具体内容分析
语言特色 形象生动、简练传神、简约含蓄、淡雅自然等
人称使用 ①第一人称——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拉近作者与读者的距离,使情境显得更为真切,便于抒发情感和进行心理描写
②第二人称——增加亲切感,这种方法的效果就好像是作者面对我们娓娓而谈一样,无形之中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
③第三人称——以一个冷静的旁观者的身份进行叙述,客观公正
答题角度 具体内容分析
描写角度 观察视角的高低、俯仰、远近,描写顺序的时间先后和空间变换等,感官角度(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等
结构作用 前后文的照应、铺垫、伏笔、过渡衔接等
(二)掌握常见句子表达效果题的解题技巧
1.分析句子表达效果
[解题技巧]
分析句子表达效果“3意识”
(1)形式意识,从句式、修辞、描写角度等方面分析。
(2)内容意识,从炼字炼词、语义重点、语气语调、感彩、逻辑关系等角度来分析。
(3)整体意识,将句子放在整段文字甚至整篇文章中思考,分析句子的位置结构、整体风格等。
4.(2024·新课标Ⅱ卷)文章结尾处的“不是吗?”是个问句,却并不表疑问,它起到了什么作用?
云这么好看,却也不妨碍它下雨。那天,我们在宋庄的街道上闲逛,走着走着雨就来了。雨来了,云还在,太阳也还在。这就是名副其实的太阳雨了吧?淋着这雨,我们都没有打伞。打伞会觉得辜负了这云的,也会辜负这雨,不是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1)从语段大意看,作者表达的是云还在,太阳也还在,却下起了雨,但是“我们都没有打伞”,怕辜负了云和雨。而最后用了一个“不是吗?”,就是对前面意思的肯定,希望得到读者的认同,只不过用了问句的形式来表达。(2)从句式特点看,其中包含反问的语气,使文段结束自然,不突兀。(3)从表达效果看,问句的形式为读者创设了一个思考的情境,能使读者对作者的观点进行深入思考并产生共鸣,亲切活泼,并与全文风格保持一致。
[答案] ①直接跟读者对话,希望得到读者认同;②使文段结束自然,不突兀;③给读者带来亲切活泼之感,并与全文风格保持一致。
2.比较原句、改句表达效果
[解题技巧]
比较原句与改句表达效果“3步骤”
第一步,找不同,将原句与改句仔细比对,勾画不同之处。
第二步,定角度,在第一步的基础上深入思考原句的表达形式有什么特点,表达内容有什么深刻内涵,以此确定从哪些方面来回答。
第三步,析效果,结合原句和改句的效果进行对比分析。
5.(2023·新课标Ⅱ卷,改编)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如果写成“正优雅地跳舞,踱步,鸣叫,顾盼,寻觅”,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
那次云南之行,有一个意外收获,就是看到了腾冲皮影戏。
那天晚上,到一家古色古香具有民族特色的饭店用餐,饭吃到一半,服务员来通知,皮影戏开始了。我放下饭碗,下了楼。《龟与鹤》正在上演,水塘边,一只仙鹤优雅地舞着,踱着,鸣着,顾盼着,寻觅着;另有一只乌龟,爬上了水塘的土墩,舒四肢,伸头
颈,享受着宁静,享受着美景。仙鹤发现了乌龟,飞过去停在乌龟背上,用长长的喙去啄乌龟的头,乌龟飞快地把头缩进壳里,四肢也缩了进去,任仙鹤如何啄,如何气恼,如何焦急,乌龟就是岿然不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材料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描写了皮影戏中仙鹤的种种动作。本题是让考生比较原文“优雅地舞着,踱着,鸣着,顾盼着,寻觅着”和“正优雅地跳舞,踱步,鸣叫,顾盼,寻觅”在表达效果上的不同。
表达效果可以从三个方面回答。
首先,两个句子都是表示某些动作正在进行,原文在每个动词后面都带了表示动作进行的“着”,让整个句子有现场感,用来描写正在表演的皮影戏非常恰当。而改写的句子用了“正”,虽然也表示动作正在进行,但现场感弱了很多。
其次,原文中单音节动词“舞,踱,鸣”和双音节动词“顾盼,寻觅”并列,词语音节有变化,不呆板,改后的句子中的动词都是双音节的,过于单调。
最后,单音节的“舞,踱”和双音节的“跳舞,踱步”相比,前者更能够体现仙鹤动作的轻盈。答案没有说“鸣”和“鸣叫”,是因为凭语感考生不太容易答出二者在轻重上的区别。单双音节的变化是汉语非常重要的语言现象,对考生来说可能有难度。本题答案有三个要点,只要答出两点即可。
[答案] ①原文每个动词都带“着”,强调动作正在进行,现场感更强;②原文单双音节变化使用,不呆板;③原文中单音节的“舞、踱”和双音节的“跳舞、踱步”相比,更能体现出仙鹤动作的轻盈。
练案75 专项对点 赏析词句的表达效果
1.语段中画波浪线处运用叠词“莽莽苍苍”“匆匆忙忙”,请说说它们的表达效果。(4分)
莽莽苍苍的群山之中走着两个盲人,一老一少,一前一后,两顶发了黑的草帽起伏攒动,匆匆忙忙,像是随着一条不安静的河水在漂流。无所谓从哪儿来,也无所谓到哪儿去,每人带一把三弦琴,说书为生。老少二人都赤着上身,各自拎了一条木棍探路,缠在腰间的粗布小褂已经被汗水洇湿了一大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莽莽苍苍”形容草木茂盛,原野辽阔,无边无际。结合“莽莽苍苍的群山”可知,此处“莽莽苍苍”能更好地表现群山空间阔大、植被丰茂的特点。“匆匆忙忙”指做事匆促忙碌。结合“两个盲人,一老一少,一前一后,两顶发了黑的草帽起伏攒动,匆匆忙忙”可知,此处形容两个盲人在群山之中匆忙赶路的情形。“莽莽苍苍”与“匆匆忙忙”,空间阔大、自然幽静与人物匆忙赶路,构成强烈的反差,凸显人物的渺小。“莽莽苍苍”与“匆匆忙忙”运用叠词,比普通的“莽苍”“匆忙”更具表现力,强化了语意,增强了语言的节奏感和韵味,音节更和谐。
[答案] ①“莽莽苍苍”能更好地表现群山空间阔大、植被丰茂的特点。②“匆匆忙忙”更能描摹出两个盲人匆忙赶路的状态。③空间阔大、自然幽静而人物匆忙,构成强烈的反差张力。④使用叠词,强化了语意,又使得语言节奏感更强,读起来朗朗上口。
2.“叆叇”的本义是云彩很厚,文中加点(加红)处使用叠词有怎样的表达效果?请简要分析。(4分)
看过又画过这种花的就可以晓得,再没有比这更难捉摸的颜色了,差一点就完全不是那回事!天晓得颜色是什么样子呢,可是一看到这种花叆叆叇叇,清新醒活的劲儿,你就觉得一点不错,这正是“晓色”!心中所有,笔下所无的两个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叆叇”,指的是云彩很厚的样子,形容浓云蔽日。“可是一看到这种花叆叆叇叇”,这里借助云彩的层层叠叠来形容花瓣的繁复。“叆叆叇叇”,运用叠词,强调了“晓色”花的繁复的程度,同时也写出了盛开的“晓色”的美丽。
[答案] ①“叆叇”本义是云彩很厚,这里借助云彩的层层叠叠来形容花瓣的繁复。②使用叠词,强调了繁复的程度,形象生动地写出这种花盛放的美丽。
3.本文是朱自清1944年在昆明中法中学的演讲《怎样学习国文》中的一部分。文中多处交替使用人称代词“我们”和“你”,请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6分)
由于文言文在日常应用上渐渐地失去效用,我们对于过去用文言文写的典籍,便漠不关心 ,这是错误的思想。而事实上,我们通过阅读和研究过去的典籍得到古代的学术思想、了解古代的生活状况,是中国人对于中国历史认识的任务。 你多读文言,多研究历史、典籍、古文,这阅读工作的本身就是值得尊重的!
读文言最难的一步工作,是须要查字典,找考证,死记忆,有一种人图省事,对这步工作疏忽,囫囵吞枣地读下去,还自号“不求甚解”。假若我们模仿陶渊明的“好读书,不求甚解”的态度,那是有害无益的。他的不求甚解,是因为学问已经很渊博了,隐居时才自称“不求甚解”的,这句话含着他的人生观,青年人是万万不能从表面去仿效的。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它在辞句上直接表示的意境已非常优美,但这首诗更说出另一种道理,它暗示人生必须往高处走。所以我们读这首诗的时候,最要紧的是要懂得“言外之意”。又如下例:
“钢炉在向往深山的矿苗,瓷壶在向往江边的陶泥……”这两句新诗,它的含意似乎更深了,有些人不解,但如果读了全文,便知道是非常容易明白的话。由此可见,诗里含着高尚的感情,要你多欣赏,多诵读,必能了解得更深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答题时应首先指出文中的“我们”和“你”指代的对象,然后分析其作用。文中“我们对于过去用文言文写的典籍”“我们通过阅读和研究过去的典籍得到古代的学术思想”“我们读这首诗的时候,最要紧的是要懂得‘言外之意’”等多处使用“我们”,这里的“我们”是泛指包括作者在内的所有人;文中“你多读文言,多研究历史、典籍、古文”“诗里含着高尚的感情,要你多欣赏,多诵读,必能了解得更深刻”等多个句子又使用 “你”,这些“你”,主要是指本次演讲的听众。因为这是朱自清在昆明中法中
学的演讲,他演讲的对象是听众。“我们”是第一人称,“你”是第二人称。第一人称“我们”的使用,能够更好地抒发演讲者朱自清的情感;而第二人称“你”的使用,拉近了说话人和听话人,即演讲者和听众的距离,也便于演讲者抒情,给听众以亲切感,便于两者之间的感情交流。文中“我们”和“你”这两个不同人称的代词交替使用,既便于拉近与读者的距离,强化演讲的表达效果,又增加亲切感和抒情性,还使语言更自由生动。
[答案] ①“我们”泛指包括作者在内的所有人,“你”主要指听众。②“我们”和“你”交替使用,便于拉近与读者的距离,传递情感,强化演讲效果;③同时让语言更加自由、生动,增加亲切感。
4.语段中画横线的句子如改成:“草原毫无遮拦,开阔,坦率,一片碧绿。”语义基本相同,但原文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5分)
这天是草原上的天。草原毫无遮拦,这样开阔,这样坦率,只是一个劲儿地绿。天呢,却是变化多端。它常常显得离地很近,有时站在四不靠的草原上,总觉得天还是可以用手摸得到的,在大桥上看日落,真是“远在天边,近在眼前”了。太阳如同从炉中锻出的炽热的铁,红得发白。沉下去以后,天边还久久地染着余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考生需要找到两句在句式、修辞、用词等方面的不同,然后结合文意进行分析。从遣词造句的角度分析,原句“这样开阔,这样坦率”连用“这样”,而“这样”是“如此,这么样”之意,代指某种情况、状态、动作,好似眼前出现了画面,强调现场感,让读者身临其境,有画面感,表达出作者见到草原的兴奋、激动等情绪。从修辞角度分析,“一个劲儿地绿”是形容“草原”,“一个劲儿”形容连续不停或毫不松劲,好似有了人的劲头,这里运用
比拟修辞,把草原人格化,凸显草原绿得磅礴恣肆,强调草原绿得纯粹;也可从语体角度分析其“口语化”效果,与上下文语言风格和谐一致,语言生动活泼等。从篇章结构角度分析,“只是”强调这个句子与后文的关系,可表达为“与下文‘却是’形成呼应”“与后文‘天的变化多端’形成对比”“与下文衔接紧密”等,引出天的变化多端。
[答案] ①连用“这样”,强调现场感;②“一个劲儿地绿”运用比拟手法,凸显“绿”得磅礴恣肆;③“只是”与下文“却是”形成呼应,引出天的变化多端。
5.语段中画波浪线的句子的语言有什么特点?有什么表达效果?请简要分析。(4分)
但是,他的答卷很完美……这不仅有利于人物形象的刻画,还向读者展示出我国园林这一巧夺天工的人造景观之妙。比如“(贾政)一面引人出来,转过山坡,穿花度柳,抚石依泉,过了荼 架,再入木香棚,越牡丹亭,度芍药圃,入蔷薇院,出芭蕉坞,盘旋曲折。”可以说,“大观园试才题对额”这一节的景色之妍,描写之妙,可与鲍照的《登大雷岸与妹书》、王维的《山中与裴秀才迪书》相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根据句子“转过山坡”“穿花度柳”“抚石依泉”“过了荼 架”等内容可以看出,句子运用了一系列动宾结构的短句,体现了视点的流动;再根据后文中的“‘大观园试才题对额’这一节的景色之妍,描写之妙,可与……相比”,以及画波浪线句中景物“山坡”“花”“柳”“石”“泉”等可知,这些景物描写突出了大观园的繁盛与贾府的繁荣;根据“转”“穿”“抚”“依”“过了”“再入”“越”“度”“入”“出”等一系列动词,可以看出贾政等人游园是随时可以移步换景,眼前景物不停变换,内心无比惬意。
[答案] 运用了一系列动宾结构的短句,体现了众人游踪,既凸显了大观园造景的巧夺天工与贾府的富贵豪奢,又凸显了贾政等人游园的惬意。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9分)
前两年,因去北戴河回来,我曾在北平过过一个秋,在那时候,已经写过一篇《故都的秋》,对这北平的秋季颂赞过一道了,所以在这里不想再来重复;可是北平近郊的秋色,实在也正像是一册百读不厌的奇书,使你愈翻愈会感到兴趣。
秋高气爽,风日晴和的早晨,你且骑着一匹驴子,上西山八大处或玉泉山碧云寺去走走看;山上的红柿,远处的烟树人家,郊野里的芦苇黍稷,以及在驴背上驮着生果进城来卖的农户佃家,包管你看一个月也不会看厌。春秋两季,本来是到处都好的,但是北方的秋空,看起来似乎更高一点,北方的空气,吸起来似乎更干燥健全一点。而那一种草木摇落、金风肃杀之感,在北方似乎也更觉得
要严肃,凄凉,沉静得多。你若不信,你且去西山脚下,农民的家里或古寺的殿前,自阴历八月至十月下旬,去住它三个月看看。古人的“悲哉秋之为气”以及“胡笳互动,牧马悲鸣”的那种哀感,在南方是不大感觉得到的,但在北平,尤其是在郊外,你真会得感至极而涕零,思千里兮命驾。所以我说,北平的秋,才是真正的秋;南方的秋天,只不过是英国话里所说的Indian Summer或叫作小春天气而已。
(1)画波浪线的句子如改成:“可是北平近郊的秋色,实在也正像是一册你愈翻愈会感到兴趣的百读不厌的奇书。”语义与原句基本相同,但原文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句式上,原句“像是一册百读不厌的奇书,使你愈翻愈会感到兴趣”用两句话表达对北平秋色的感受,句式简短灵活,符合原文段句式风格;改句“像是一册你愈翻愈会感到兴趣的百读不厌的奇书”用一个长单句表达,显得冗长,不够简洁。逻辑上,原句用“使”字句,构成兼语句,前后内容衔接更加紧密;改句则没有严密的逻辑感。强调语意上,原句“你愈翻愈会感到兴趣”后置,单独成句,有强调语意的效果;改句把类似内容放在句中,没有强调效果。
[答案] ①原句为短句,表达更简洁清晰,与文段句式特点保持一致。②原文的“使”字让句子逻辑更严密。③原文将“你愈翻愈会感到兴趣”放后面单独成句,突出强调北平秋色能引发观者的观赏兴趣。
(2)短文第二段有三处引用了中国古人之语,请找出这三句话,并分析其表达效果。(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第二段有三处引用了中国古人之语:“悲哉秋之为气”“胡笳互动,牧马悲鸣”“思千里兮命驾”。古语指的是古诗文或古代俗语、谚语等,“悲哉秋之为气”“胡笳互动,牧马悲鸣”这类古典诗文具有典雅之美,增加了文章的文化气息;内容上,引用古语强调了北平的秋的哀感和作者对北平的秋的热爱。
[答案] ①作者引用了古语的三句话是:“悲哉秋之为气”“胡笳互动,牧马悲鸣”“思千里兮命驾”。②表达效果:内容上,强调北平的秋的哀感和作者对北平的秋的热爱;艺术效果上,增加文章的文化气息。
7.请简要分析文中画横线句子的表达效果。(3分)
一渠绕群山,精神动天下。红旗渠的开凿,把中华民族的一面精神之旗插在太行之巅。这条修建在悬崖绝壁上的“人工天河”,是河南林州人民改善自然环境、创造美好生活的共同记忆载体,更沉淀出红旗渠精神。在一代代画家笔下,人工奇迹与精神伟力交织,熠熠生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分析句子表达效果主要从句式、修辞、词语运用、描写角度等方面分析。本句把中华民族的红旗渠精神比作旗帜,运用了比喻手法。比喻的好处是可使事物生动形象、具体可感,更好地突出某一特点或情感。旗帜是有引领作用的,把红旗渠精神比作旗帜,使红旗渠精神具体可感,并且能更好地体现红旗渠精神的引领作用和震撼力。
[答案] 运用比喻手法,把中华民族的红旗渠精神比作旗帜,在太行山顶飘扬,使红旗渠精神形象化,使其震撼力形象可感,增强了红旗渠精神的感染力。
8.将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改写成“戏剧所表演的是人们的生活与生命历程”,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但原文的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请简要分析。(5分)
如果小说是说故事的延长,戏剧就是吵架的延长。两者的表达方式显然有别。有人给戏剧下定义,说戏剧是“演员当着观众在舞台上表演一段精彩的人生”。我很喜欢这个定义,它经得起逐字(词)分析。让我们从最后一个词看起:“人生”,戏剧的内容、所用的材料来自人生。戏剧所表演的是人怎样活着,人为什么活着,人活下去变得怎样了。它演出人的荣辱,人的离合,人的成败,人的生死……戏剧取材人生和小说近似,但是比小说更严格入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原文说“人怎样活着,人为什么活着,人活下去变得怎样了”,提出了人“活着”的三个层面;“它演出人的荣辱,人的离合,人的成败,人的生死……”概括了生命的几种经历,对戏剧表演的理解更加具体。改句“生活与生命历程”对戏剧表演的理解是概括而笼统的。原文“人的……”的句式整齐一致,构成排比句,语言上反复使用相同的词语,有突出强调的作用;改句没有强调效果。原文多用一系列短句,句式简短灵活;改句使用长句,不如原文语言简洁灵动。
[答案] ①原文提出了人“活着”的三个层面,并概括了生命的几种经历,相较于改句中“生活与生命历程”的笼统说法,更具体可感。②原文中运用反复和排比的修辞,强调了戏剧与人生的关系;短句的运用,使语言富有节奏感。
9.文中画波浪线句子连续使用“指挥官”“快递员”“始发站”这三个短语,有何表达效果?请简要说明。(3分)
在蹲下休息或系鞋带后,猛地站起身,有些人会出现眼前发黑、两脚发软的情况,过一会儿又恢复正常。
大脑作为身体的“指挥官”,每天需要大量血液“快递员”提供氧气和营养成分,它们的“始发站”为心脏。心脏通过不停且有节律的跳动,将血液输送进血管。血液在流动时会对血管壁产生一定的压力,推动血液的流动。当人长时间保持下蹲姿势时,腿部血管受到压迫,血液流速也会减缓。当人猛地站起身时,大脑会快速向血压反射调节机制发出信号,迅速调节血流分布,以保持血压稳定。
然而,身体神经调节指令通常比人站起来的速度要慢,部分血液受重力因素影响,流向腰、腿等部位。从静脉回到心脏“动力站”的血液变少,心脏无法泵出足够的血液维持动脉血压。动脉血压降低,使得血液流动的动力不足,进一步导致血液循环缓慢。大脑和眼睛对缺血、缺氧最敏感,只要缺血1~2秒,人就可能头晕眼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画波浪线句子中的“指挥官”“快递员”“始发站”,这三个短语连用比喻,分别比喻“大脑”“血液”“心脏”。画波浪线句子讲的是大脑每天需要血液流动为它提供氧气和营养成分,使用比喻,将较为抽象复杂、专业深刻的内容形象化、生活化,通俗易懂、直观浅易,更便于科学知识的普及。
[答案] 这三个短语连用比喻,有助于将抽象的专业内容生动形象地呈现出来,将复杂的过程讲述得通俗易懂,更易于普及科学知识。
10.语段中画波浪线的句子突出了鸡油菌的“中看”,读来生动形象,这一表达效果是怎么取得的?(4分)
可是下点功夫,把草茎松毛择净,撕成蟹腿肉粗细的丝,和青辣椒同炒,入口便会使你瞠目结舌:这东西这么好吃?! 还有一种菌子,中看不中吃,叫作鸡油菌。都是一般大小,有一块银元那样大,滴溜儿圆,颜色浅黄,恰似鸡油一样。这种菌子只有做菜时配色用,没甚味道。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从修辞的角度看,“有一块银元那样大,滴溜儿圆”“恰似鸡油一样”都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鸡油菌比作“银元”和“鸡油”,因为鸡油菌的外形和银元具有相似性,突出了鸡油菌圆圆的外形特点,而颜色和鸡油具有相似性,突出了其颜色浅黄,鲜嫩可爱的特点。从语言的角度看,“滴溜儿圆”运用了口语化的表达,语言贴近生活,亲切活泼,生动形象,通俗易懂,强化了“银元”的比喻效果,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答案] ①(修辞上)运用比喻,把菌子比作银元,突出其外形圆整的特点;又把菌子比作鸡油,突出其颜色浅黄、鲜嫩可爱的特点。②(语言上)使用口语“滴溜儿圆”,语言亲切活泼,强化了“银元”的比喻效果。
(教师用书独具)
1.文中加点(加红)的词“迷恋”和“吸完”各有怎样的表达效果?(4分)
一到下午,几乎家家户户每一堵朝西的墙壁上都落满了蜻蜓,夕阳照着它们透明的薄翼和花纹各异的细长尾巴。顺着墙根悄悄溜过去,用手一按,就捉住一只;一只被捉走了,其他的照旧静静趴着。它们好像对此时此刻的阳光迷恋至极,生怕一拍翅,那暖暖的光阴就会飞逝。
捉蜻蜓只是孩子们的游戏,长大变老的那些人,坐在墙根聊天或打盹,蜻蜓趴满头顶的墙壁,在黄旧的帽檐上,像一件精美的刺绣;人偶尔抬头看几眼,接着打盹或聊天,连落在鼻尖上的蚊子,也懒得拍赶。仿佛夕阳已短暂到无法将一个动作做完,将一口气吸完。人、蜻蜓和蚊虫,在即将消失的同一缕残阳里,已无所顾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第一处是说到了下午,夕阳下,几乎家家户户每一堵朝西的墙壁上都落满了蜻蜓,说明这些蜻蜓对此刻的阳光非常迷恋。这些蜻蜓静静地趴在墙壁上,所以“迷恋”也写出了蜻蜓对此时此刻的宁静喜爱至极。夕阳下,孩子们玩捉蜻蜓的游戏,老人们坐在墙根聊天或者打盹,蜻蜓趴满头顶的墙壁,老人们偶尔抬头看几眼,接着打盹或聊天,连落在鼻尖上的蚊子,也懒得拍赶,从而写出了夕阳下,人们自由、宁静、舒适的状态,让人十分留恋。“仿佛夕阳已短暂到无法将一个动作做完,将一口气吸完”,“吸完”写出了夕阳下的人们产生了夕阳无比短暂的错觉。
[答案] “迷恋”写出了对此时此刻的阳光喜爱至极,对此时此刻的宁静喜爱至极。“吸完”写出了夕阳下,人们自由、宁静、舒适的状态,让人十分留恋,使夕阳下的人们产生夕阳无比短暂的错觉。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刷子李是河北大街一家营造厂的师傅,专干粉刷一行。令人叫绝的是,他刷浆时必穿一身黑,干完活,身上绝没有一个白点。别不信!他还给自己立下一个规矩,只要身上有白点,白刷不要钱。倘若没这本事,他不早饿成干儿了?
一天,刷子李收了个徒弟叫曹小三。曹小三当然早就听说过师傅那手绝活,一直半信半疑,这回非要亲眼瞧瞧。那天,曹小三头一次跟师傅出去干活,到英租界镇南道给李善人新造的洋房刷浆。干活前,刷子李把随身带的一个四四方方的小包袱打开,果然一身黑衣黑裤,一双黑布鞋。穿上这身黑,就像跟地上一桶白浆较上了劲。
一间屋子,一个屋顶四面墙,先刷屋顶后刷墙。屋顶尤其难刷,蘸了稀溜溜粉浆的板刷往上一举,谁能一滴不掉?一掉准掉在身上。可刷子李一举刷子,就像没有蘸浆。但刷子划过屋顶,立时匀匀实实一道白,白得透亮,白得清爽。有人说这蘸浆的手法有高招,有人说这调浆的配料有秘方。曹小三哪里看得出来?只见师傅的手臂悠然摆来,悠然摆去,好像伴着鼓点,和着琴音,每一摆刷,那带浆的毛刷便在墙面“啪”地清脆一响,极是好听。“啪啪”声里,一道道浆,衔接得天衣无缝,刷过去的墙面,真好比雪
白的屏风。曹小三借着给师傅倒水点烟的机会,拿目光仔细搜索刷子李的全身,居然连一个芝麻大小的粉点也没发现。他真觉得这身黑色的衣服有种神圣不可侵犯的威严。
(1)画波浪线句子改成“但刷子划过屋顶,立时匀匀实实一道透亮清爽的白”,从语义看二者基本相同,但原文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①从句式上看,原文“立时匀匀实实一道白,白得透亮,白得清爽”是由三个短句构成,简洁明快,节奏感强,读起来更朗朗上口。②从内容上看,“白得透亮,白得清爽”,将“白”的两个定语单独列出构成分句,突出强调墙被刷后的效果:白得“透亮、清爽”。③从形象塑造上看,墙被刷得“透亮、清爽”更突出了刷子李的技艺高超。
[答案] ①原文是短句,简洁明快,富有节奏。 ②突出强调墙被刷白后的特点:透亮、清爽。 ③更突出了刷子李的技艺高超。
(2)请分析文中加点(加红)的“当然”和“居然”两词的表达效果。(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当然”,表示肯定,强调合于事理或情理,没有疑问。作为刷子李的徒弟,曹小三肯定早就听说过师傅那手绝活,这说明刷子李有绝活的名声流传非常广。“居然”,是出乎意料、竟然的意思。前文提到师傅给自己立下规矩“身上绝没有一个白点”,曹
小三对师傅的绝活一直半信半疑,直到曹小三拿目光仔细搜索刷子李的全身连一个芝麻大小的粉点也没发现时,他相当震惊,完全出乎意料,“居然”一词证明了刷子李刷墙技艺确实高超;同时照应了前文“身上绝没有一个白点”。
[答案] “当然”说明刷子李有绝活的名声流传非常广。“居然”有出乎意料、竟然的意思,照应前文“身上绝没有一个白点”,证明了刷子李刷墙技艺确实高超。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可我已经没了读书的兴致。整日躺在床上,听各种脚步从门外走过。心里荒荒凉凉地祈祷:上天如果你不收我回去,就把能走路的腿也给我留下!
窗外的小花园里已是桃红柳绿,22个春天没有哪一个像这样让人心抖。我已经不敢去羡慕那些在花丛树行间漫步的健康人和在小路上打羽毛球的年轻人。我记得我久久地看过一个身着病服的老人,在草地上踱着方步晒太阳。只要这样,我想只要这样!只要能这样就行了就够了!我回忆脚踩在软软的草地上是什么感觉?想走到哪儿就走到哪儿是什么感觉?踢一颗路边的石子,踢着它走是什么感觉?没这样回忆过的人不会相信,那竟是回忆不出来的!老人走后我仍呆望着那块草地,阳光在那儿慢慢地淡薄,脱离,凝作一缕孤哀凄寂的红光,一步步爬上墙,爬上楼顶。
我乞求,上天不过是在和我开着一个临时的玩笑——在我的脊椎里装进了个良性的瘤子。对对,它可以长在椎管内,但须要长在软膜外,那样才能把它剥离而不损坏那条珍贵的脊髓。我用目光在所有的地方写下“上天保佑”,我想,或许把这四个字写到千遍万遍就会赢得上天的怜悯,让它是个瘤子,一个善意的瘤子。要么干脆是个恶毒的瘤子,能要命的那一种,那也行。
(摘编自史铁生《我二十一岁那年》)
(1)文中加点(加红)的词语“荒荒凉凉”“善意的”在使用上颇有创意,请简要赏析。(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①“荒荒凉凉”本是景语,“荒”意味着荒芜、人烟寥落,而“凉”则给人一种冷清、凄清的感觉。这种表达通常用来描绘一种缺乏生机、人迹罕至的自然景观或环境氛围。“心里荒荒凉凉地祈祷”用来形容心境,表现了史铁生饱受疾病折磨后内心的痛苦,“上天如果你不收我回去,就把能走路的腿也给我留下”,心
里的愿望也只能退而求其次。②“善意的”原指人的美好品质,“一个善意的瘤子”,用“善意的”来形容“瘤子”,形成对比,史铁生希望赢得上帝的怜悯,让它是一个善意的瘤子,突出了史铁生内心对健康的强烈渴望。
[答案] ①“荒荒凉凉”本是景语,文中用来形容心境,表现了史铁生饱受疾病折磨后内心的痛苦,心里的愿望也只能退而求其次。②“善意的”原指人的美好品质,这里用来形容“瘤子”,形成对比,突出了史铁生内心对健康的强烈渴望。
(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可以改写成:“我回忆脚踩在软软的草地上、想走到哪就走到哪、边踢路边的石子边走的感觉。”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①原文运用了排比的手法,用排比来抒情,节奏和谐,显得感情洋溢、气势更为强烈,较改后更有语势和抒情性,“我回忆脚踩在软软的草地上是什么感觉?……那竟是回忆不出来的”,突出了史铁生想要双腿健全走路,但现在却只能靠回忆,却又回忆不
出的痛苦之情。②原文“……是什么感觉?”用的是三个问句,较改后更能引发读者的联想,联想到脚踩在软软的草地上的感觉,想走到哪儿就走到哪儿的感觉,踢着一颗路边的石子走的感觉,让读者更容易体会到史铁生当时的心境。
[答案] ①原文运用了排比的手法,较改后更有语势和抒情性,突出了史铁生想要双腿健全走路,但现在却只能靠回忆,却又回忆不出的痛苦之情。②原文用的是三个问句,较改后更能引发读者的联想,让读者更容易体会到史铁生当时的心境。
谢 谢 !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