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3 板块五 专题一 整本书阅读与研讨课件-2026版高三总复习一轮语文(教考衔接)

文档属性

名称 83 板块五 专题一 整本书阅读与研讨课件-2026版高三总复习一轮语文(教考衔接)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5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7-04 15:16:3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98张PPT)
板块五 整本书阅读与研讨+综合实践活动
专题一 整本书阅读与研讨
考情分析
整本书阅读作为新课标的一个单独的任务群,且在新教材中作为两个独立的单元呈现,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反复强调,整本书阅读“重在引导学生建构整本书的阅读经验与方法”。新高考命题遵循的核心价值金线(无价值,不入题)、能力素养银线(无思维,不命题)、情境载体串联线(无情境,不成题)的三条线,也决定了整本书阅读考查会规避死记硬背。
专题一 整本书阅读与研讨
整本书阅读将来可能采用如下考查方式:
(1)考查细节内容。如2023年新课标Ⅱ卷现代文阅读Ⅰ“材料二”摘编自《亦谈社会调查》,这是《乡土中国》作者费孝通的文章,内容也和《乡土中国》一脉相承。第6题B项“女人们成群结伴来看戏,有的还会带上饭箩针线或香烛纸张,富有乡土生活气息”、第7题D项“沈从文这里写社戏,同他在《边城》中写端午节一样,都是通过对民俗的铺写描绘了存有世外桃源意味的乡土社会”等与《乡土中国》全书内容直接关联。再如2021年北京卷对《红楼梦》情节内容的考查(6分)。
专题一 整本书阅读与研讨
(2)以整本书内容作为素材进行大、小作文的写作。大写作,如2022年全国甲卷以《红楼梦》中的一个情节为材料进行写作(60分,800字);小写作,如2021年北京卷微写作(10分,150字),2021年天津卷语用综合表达题(6分,100字)。
(3)选项命制关联整本书内容。如2022年全国乙卷论述类文本阅读第3题D项,用文本中提出的流动视角的概念,分析《红楼梦》“林黛玉进贾府”一节。
专题一 整本书阅读与研讨
(4)选择与整本书相关的文本。如2022年新高考Ⅱ卷的现代文阅读,探讨“中国典籍的翻译”问题,涉及《红楼梦》的翻译。
整本书阅读作为新课标、新教材的新内容,对它的考查还在探索之中。按照新高考“综合性”“应用性”“创新性”的命题要求,整本书阅读与现代文阅读的融合考查将会以更丰富的形式呈现。
专题一 整本书阅读与研讨
(一)信息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19分)
材料一:
我们的社会结构本身和西洋的格局不相同,我们的格局好像把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每个人都是他社会影响所推出去的圈子的中心。被圈子的波纹所推及的就发生联系,每个人在某一时间、某一地点所动用的圈子是不一定相同的,
一、《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命题视角
我们社会中最重要的亲属关系就是这种丢石头形成同心圆波纹的性质。亲属关系的波纹可以一直推出去包括无穷的人,过去的、现在的和未来的人物。我们每个人都有这么一个以亲属关系布出去的网,但是没有一个网罩住的人是相同的。因之,这种以亲属关系联系成的社会关系的网络是个别的。每一个网络有个“己”作为中心,各个网络的中心都不同。地缘关系也是如此。在乡下,家庭可以很小,而一到有钱的地主和官僚阶层,可以大到像个小国。中国人也特别对世态炎凉有感触,正因为这富于伸缩的社会圈子会因中心势力的变化而变大变小。这就是中国传统结构,我把它叫作“差序格局”。
我们儒家最考究的是人伦,伦是什么呢?我的解释就是从自己推出去的和自己发生社会关系的那一群人里所发生的一轮轮波纹的差序。这并不是个人主义,而是自我主义。孔子是会推己及人的,可是尽管放之于四海,中心还是在自己。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拱)之。”这是一个很好的差序格局的譬喻,自己总是中心,像四季不移的北斗星,所有其他的人,随着他转动。
中国乡土社会的基层结构是一种“差序格局”,是一个“一根根私人联系所构成的网络”。这种格局和现代西洋的“团体格局”是不同的。西洋社会结构里,团体格局是一种平等的观念,在同一团体中,各个分子的地位相等,个人不能侵犯大家的权利;是一种宪法观念,团体不能抹煞个人。中国社会结构里,差序格局是一种有差等的次序,有远近、亲疏的差序。一切价值是以“己”为中心的主义。在团体格局里个人间的联系靠着一个共同的架子,先有了这架子,每个人结上这架子,而互相发生关联。在他们,“团体”是生活的前提。可是在一个安居的乡土社会,人们并不显著地需要一个经常的和广被的团体。
社会结构格局的差别引起了不同的道德观念。在“团体格局”中,道德的基本观念建筑在团体和个人的关系上。团体是个超于个人的“实在”,是个有赏罚的裁判者,是个公正的维持者,是个全能的保护者。我们如果要了解西洋的“团体格局”社会中的道德体系,决不能离开他们的宗教观念。宗教的虔诚和信赖不但是他们道德观念的来源,而且是支持行为规范的力量。
与此相反,在以自己为中心的社会关系网络中,最主要的自然是“克己复礼”“壹是皆以修身为本”。这是差序格局中道德体系的出发点。从己向外推以构成的社会范围是一根根私人联系,每根绳子都被一种道德要素维持着。社会范围是从“己”推出去的,而推的过程中有着各种路线,最基本的是亲属——亲子和同胞,相配的道德要素是孝和悌。向另一路线推是朋友,相配的是忠信。孔子曾总结说:“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在差序格局中并没有一个超乎私人关系的道德观念,孝、悌、忠、信都是私人关系中的道德要素。但是孔子却常常提到“仁”字,一方面他一再地要给“仁”字明白的解释,另一方面却又屡次对这种道德要素“欲说还止”。每当他积极地想要说明“仁”是什么时,他却又退到“克己复礼为仁”“恭宽信敏惠”这一套私人间的道德要素了。孔子的困难是在“团体”组合并不坚强的中国乡土社会中并不容易具体地指出一个笼罩性的道德观念来。以私人关系维系的社会形态中,“仁”这个观念只是逻辑上的总合,是一切私人关系中道德要素的共相。所以凡是要具体说明时,还得回到“孝悌忠信”那一类的道德要素上。
不但在我们传统道德系统中没有不分差序的爱的观念,而且我们也很不容易找到个人对于团体的道德要素。在西洋团体格局的社会中,公务,履行义务,是一个清楚明白的行为规范。而这在中国传统中是没有的。现在我们有时把“忠”字抬出来放在这位置上,但中国传统意义上的忠君并不是个人与团体的道德要素,而依旧是与君王私人间的关系。团体道德的缺乏,在公私的冲突里更看得清楚,就是负有政治责任的君王,也得先完成他私人间的道德。
一个差序格局的社会,是由无数私人关系搭成的网络。这网络的每一个结都附着一种道德要素,因之,传统的道德里不能另找出一个笼统性的道德观念来,所有的价值标准也不能超脱于差序的人伦而存在。
(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
材料二:
①子路问君子。子曰:“修己以敬。”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人。”
(《论语·宪问》)
②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论语·宪问》)
③樊迟问仁。子曰:“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虽之夷狄,不可弃也。”
(《论语·子路》)
1.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乡土社会中,一个人的亲属关系的性质是像同心圆波纹的网络结构,网络的中心是“己”,每个人平常动用的圈子是不相同的。
B.西洋的“团体格局”道德体系与西洋的宗教观念有密切联系,和中国乡土社会结构格局不一样,是因为彼此的道德观念不同。
C.中国传统道德中的“忠”,既指对朋友忠信,又指忠君,虽然也包含私人间的关系,但最接近西洋团体格局的行为规范。
D.在一个差序格局的社会,各种道德要素都与私人关系有关,在传统的道德里,没有适合于整个社会的笼统性的道德观念。

D [A项,“每个人平常动用的圈子是不相同的”错误。曲解文意。材料一第1段中说“每个人在某一时间、某一地点所动用的圈子是不一定相同的”。B项,“中国乡土社会结构格局不一样,是因为彼此的道德观念不同”错误。因果倒置。材料一第4段中说是“社会结构格局的差别引起了不同的道德观念”,说明西洋的“团体格局”和中国乡土社会结构格局不一样,导致彼此的道德观念不同。C项,“但最接近西洋团体格局的行为规范”错误。于文无据。结合“在差序格局中并没有一个超乎私人关系的道德观念,孝、悌、忠、信都是私人关系中的道德要素”“现在我们有时把‘忠’字抬出来放在这位置上,但中国传统意义上的忠君并不是个人与团体的道德要素,而依旧是与君王私人间的关系”可知,材料一没有明确提到“忠”是最接近西洋团体格局的行为规范。]
2.下列说法中,不能说明“差序格局”是以“己”为中心的一项是(3分)(  )
A.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B.“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C.“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D.“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B [A项,子贡问道:“有没有可以终身奉行的一个字呢?”孔子说:“那大概就是‘恕’字吧!自己不喜欢的事物,不要强行加于别人身上。”体现出“差序格局”以“己”为中心,无论是否己所欲,都不能强加给别人,是“推己及人”思想的表现。B项,“看见有才能的人(德才兼备的人)就向他学习,希望能向他看齐;看见不贤的人,就反省自己有没有和他一样的缺点,有要改正。”强调自省的重要作用,不符合题目的要求。C项,由“身”到“家”到“国”到“天下”,这是以“己”为中心向外推。D项,“敬爱自家的老人,从而推广到敬爱别人家的老人;爱护自家的小孩,从而推广到爱护别人家的小孩。”是“推己及人”思想的表现。]
3.下列从《乡土中国》视角理解《红楼梦》的相关情节,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红楼梦》中贾家的大观园里,可以住着姑表林黛玉、姨表薛宝钗,后来更多了,什么宝琴、岫烟,凡是拉得上亲戚的,都包容得下。可是势力一变,树倒猢狲散,体现了差序格局的差序。
B.贾雨村攀附贾家后官复原职,知悉“护官符”后胡乱判了薛蟠打死冯渊的命案,表明了中国传统社会并没有超越团体的法律道德。
C.《红楼梦》第二十四回“醉金刚轻财尚义侠”中,泼皮、以放高利贷为业的倪二借银子给贾芸,是因为看中贾芸的能力及他背后的贾府,这体现了乡土中国的差序格局。
D.《红楼梦》中,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联系不仅仅是地域上的关联,更是代代相传的血缘联系。所以,为了传统乡土社会亲属的延续,只能让宝钗坐上花轿,而放弃林黛玉。
A [A项,“体现了差序格局的差序”错误。偷换概念。选项中的兴盛时各种亲戚来投靠,而势力一变,便树倒猢狲散,说明世态炎凉,对应材料一第1段中“中国人也特别对世态炎凉有感触,正因为这富于伸缩的社会圈子会因中心势力的变化而变大变小”,此项内容应该体现“差序格局的伸缩性”。]
4.费孝通认为中国乡土社会的“差序格局”和现代西洋的“团体格局”有何不同之处?请简要分析。(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①由材料一“在西洋团体格局的社会中,公务,履行义务,是一个清楚明白的行为规范”“中国社会结构里,差序格局是一种有差等的次序,有远近、亲疏的差序”“中国乡土社会的基层结构是一种‘差序格局’,是一个‘一根根私人联系所构成的网络’”可知,“差序格局”建立在亲属、地缘亲近基础上,是一根根私人联系所构成的网络。“团体格局”则建立于公务、履行义务的某种约定俗成的行为规范,靠着一个共同的架子。可见,两者的社会基础不同。②由材料一“这种以亲属关系联系成的社会关系的
网络是个别的……地缘关系也是如此”“中国社会结构里,差序格局是一种有差等的次序,有远近、亲疏的差序。一切价值是以‘己’为中心的主义”“在西洋社会结构里,团体格局是一种平等的观念……团体不能抹煞个人”“宗教的虔诚和信赖不但是他们道德观念的来源,而且是支持行为规范的力量”可见,“差序格局”的前提是私,是以“己”为中心、有等级的、按一定的差序(地缘、血缘等)推出去的一个个网。“团体格局”是以平等观念为前提,地位相等,是无差别的、不分差序的爱,离不开西洋的宗教观念。可见,两者的社会文化背景不同。
[答案] ①建立的社会基础不同。“差序格局”建立在亲属、地缘亲近基础上,是一根根私人联系所构成的网络。“团体格局”则建立于公务、履行义务的某种约定俗成的行为规范,靠着一个共同的架子。②形成的社会文化背景不同。“差序格局”的前提是私,是以“己”为中心、有等级的、按一定的差序(地缘、血缘等)推出去的一个个网。“团体格局”是以平等观念为前提,是无差别的、不分差序的爱,离不开西洋的宗教观念。
5.孔子的儒学观点同样根植于乡土中国,材料二的《论语》三章分别能够论证费孝通先生“差序格局”中的哪个观点?请任选一句进行简要分析。(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①句中“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即修养自己以做到恭敬认真,修养自己并且使别人安乐。孔子强调“修己”,这样做不仅能够提升自我修养,而且能使周围的人们安乐,表明应以“己”为中心,形成良好的关系网。这与费孝通先生“每一个网络有个‘己’作为中心”的观点相同,可为佐证。
②句中“以直报怨”“以德报德”,即用正直来报答怨恨,用恩德来报答恩德。孔子探讨的是如何对待他人的问题,具体地说,是别人对我们好的时候,我们该怎么对待他人;别人对我们不好的时候,我们又该怎么对待他人。“以直报怨”“以德报德”指对不同的人持以不同的态度,即用不同的态度来对待和自己关系不同的人,这说明人际关系有远近、亲疏的等级。这与费孝通先生“差序格局是一种有差等的次序,有远近、亲疏的差序”的观点相同,可为佐证。
③句中“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即平常在家规规矩矩,办事严肃认真,待人忠心诚意。这里孔子对“仁”的解释,是以“恭”“敬”“忠”三个德目为基本内涵。在家恭敬有礼,就是要符合孝悌的道德要求;办事严肃谨慎,就是要符合“礼”的要求;待人忠厚诚实显示出仁德的本色。孔子在回答樊迟关于“仁”的问题时,仍以“恭”“敬”“忠”等私人间的道德要素来阐释,这说明差序格局中没有超乎私人关系的道德观念。这与费孝通先生“在差序格局中并没有一个超乎私人关系的道德观念,孝、悌、忠、信都是私人关系中的道德要素”的观点一致,可为佐证。
[答案] (示例)①句可以论证差序格局中以“己”为中心的观点。“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都强调提升自我修养,通过提升自我修养来与他人形成良好的道德关系,即强调以“己”为中心。
②句可以论证在差序格局中有远近、亲疏的等级的观点。“以直报怨”“以德报德”指对不同的人持以不同的态度,即用不同的态度来对待和自己关系不同的人,这说明人际关系有远近、亲疏的等级。
③句可以论证在差序格局中没有一个超乎私人关系的道德观念的观点。孔子在回答樊迟关于“仁”的问题时,仍以“恭”“敬”“忠”等私人间的道德要素来阐释,这说明差序格局中没有超乎私人关系的道德观念。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16分)
材料一:
李 三
汪曾祺
李三是地保,又是更夫。他住在土地祠。土地祠每坊都有一个。“坊”后来改称为保了。只有死了人,和尚放焰口,写疏文,写明死者籍贯,还沿用旧称:“南赡部洲中华民国某省某县某坊信
士某某……”云云,疏文是写给阴间的公事。大概阴间还没有改过来。土地是阴间的保长。其职权范围与阳间的保长相等,不能越界理事,故称“当坊土地”。李三所管的,也只是这一坊之事。出了本坊,哪怕只差一步,不论出了什么事,死人失火,他都不问。一个坊或一个保的疆界,保长清楚,李三也清楚。
李三同时又是庙祝。庙祝也没有多少事。初一、十五,把土地祠里外打扫一下,准备有人来进香。过年的时候,把两个“灯对子”找出来,挂在庙门两边。灯对子是长方形的纸灯,里面是木条钉成的框子,外糊白纸,上书大字,一边是“风调雨顺”,一边是“国泰民安”。灯对子里有横隔,可以点蜡烛。从正月初一,一直点到灯节。这半个多月,土地祠门前明晃晃的,很有点节日气氛。这半个月,进香的也多。每逢香期,到了晚上,李三就把收香钱的柜子打开,把香钱倒出来,一五一十地数一数。
偶尔有人来赌咒。两家为一件事分辩不清——常见的是东家丢了东西,怀疑是西家偷了,两家对骂了一阵,就各备一份香烛到土地祠来赌咒。两个人同时磕了头,一个说:“土地老爷在上,若是某某偷了我的东西,就叫他现世现报!”另一个说:“土地老爷在上,我若做了此事,就叫我家死人失天火!他诬赖我,也一样!”咒已赌完,各自回家。李三就把只点了小半截的蜡烛吹灭,拔下,收好,备用。
地保所管的事,主要的就是死人失火。一般人家死了人,他是不管的,他管的是无后的孤寡和“路倒”。一个孤寡老人死在床上,或是哪里发现一具无名男尸,在本坊地界,李三就有事了:拿了一个捐簿,到几家殷实店铺去化钱。然后买一口薄皮棺材装殓起来;省事一点,就用芦席一卷,草绳一捆(这有个名堂,叫作“万字纹的棺材,三道紫金箍”),用一把锄头背着,送到乱葬岗去埋掉。因此本地流传一句骂人的话:“叫李三把你背出去吧!”李三很愿意本坊常发生这样的事,因为募化得来的钱怎样花销,是谁也不来
查账的。李三拿埋葬费用的余数来喝酒,实在也在情在理,没有什么说不过去。这种事,谁愿承揽,就请来试试!哼,你以为这几杯酒喝到肚里容易呀!不过,为了心安理得,无愧于神鬼,他在埋了死人后,照例还为他烧一陌纸钱,磕三个头。
李三希望人家失火么?哎,话怎么能这样说呢!换一个说法:他希望火不成灾,及时救灭。火灭之后,如果这一家损失不大,他就跑去道喜:“恭喜恭喜,越烧越旺!”如果这家烧得片瓦无存,他就向幸免殃及的四邻去道喜:“恭喜恭喜,土地菩萨保佑!”他还会说:火势没有蔓延,也多亏水龙来得快。言下之意也很清楚:水龙来得快,是因为他没命地飞跑。听话的人并不是傻子。他飞跑着敲锣报警,不会白跑,总是能拿到相当可观的酒钱的。
地保当然还要管缉盗。谁家失窃,首先得叫李三来。李三先看看小偷进出的路径。是撬门,是挖洞,还是爬墙。按律(哪朝的律呢):如果案发,撬门罪最重,只下明火执仗一等。挖洞次之。爬墙又次之。然后,叫本家写一份失单。事情就完了。如果是爬墙进去偷的,他还不会忘了把小偷爬墙用的一根船篙带走。——小偷爬墙没有带梯子的,只是从河边船上抽一根竹篙,上面绑十来个稻草疙瘩,戗在墙边,踩着草疙瘩就进去了。偷完了,照例把这根竹篙靠在墙外。这根船篙不一会就会有失主到土地祠来赎。——“交二百钱,拿走!”
丢失衣物的人家,如果对李三说,有几件重要的东西,本家愿出钱赎回,过些日子,李三真能把这些赃物追回来。但是是怎样追回来的,是什么人偷的,这些事是不作兴问的。这也是规矩。
李三打更。左手拿着竹梆,吊着锣,右手拿锣槌。
笃,铛。定更。
笃,笃;铛——铛。二更。
笃,笃,笃;铛,铛——铛。三更。
三更以后,就不打了。
打更是为了防盗。但是人家失窃,多在四更左右,这时天最黑,人也睡得最死。李三打更,时常也装腔作势吓唬人:“看见了,看见了!往哪里躲!树后头!墙旮旯!……”其实他什么也没看见。
一进腊月,李三在打更时添了一个新项目,喊“小心火烛”:
“岁尾年关,——小心火烛!——
“火塘扑熄,——水缸上满!——
“老头子老太太,铜炉子撂远些——!
“屋上瓦响,莫疑猫狗,起来望望——!
“岁尾年关,小心火烛……”
店铺上了板,人家关了门,外面很黑,西北风呜呜地叫着,李三一个人,腰里别着一个白纸灯笼,大街小巷,拉长了声音,有板有眼,有腔有调地喊着,听起来有点凄惨。人们想到:一年又要过去了。又想:李三也不容易,怪难为他。
没有死人,没有失火,没人还愿,没人家挨偷,李三这几天的日子委实过得有些清淡。他拿着锣、梆,很无聊地敲着三更:
“笃,笃,笃;铛,铛——铛!”
一边敲,一边走,走到了河边。一只船上有一支很结实的船篙在船帮外面别着,他一伸手,抽了出来,夹在胳肢窝里回身便走。他还不紧不慢地敲着:
“笃,笃,笃;铛,铛——铛!”
不想船篙带不动了,篙子后梢被一只很有劲的大手攥住了。
李三原想把船篙带到土地祠,明天等这个弄船的拿钱来赎,能弄二百钱,也能喝四两。不想这船家刚刚起来撒过尿,躺下还没有睡着。他听到有人抽篙子,爬出舱口一看:是李三!
“好,李三!你偷篙子!”
“莫喊!莫喊!”
李三不是很要脸面的人,但是一个地保偷东西,而且叫人当场抓住,总不大好看。
“你认打认罚?”
“认罚!认罚!罚多少?”
“罚二百钱!”
李三老是罚乡下人的钱。谁在街上挑粪,溅出了一点,“罚!二百钱!”谁在不该撒尿的地方撒了尿,“罚!二百钱!”没有想到这回被别人罚了。李三挨罚,这是有史以来第一次。
(摘编自汪曾祺《故里杂记》)
材料二:
可是乡土社会并不是这种社会,我们可以说这是个“无法”的社会,假如我们把法律限于以国家权力所维持的规则,但是“无法”并不影响这社会的秩序,因为乡土社会是“礼治”的社会。
礼是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合于礼的就是说这些行为是做得对的,对是合式的意思。如果单从行为规范一点说,本和法律无异,法律也是一种行为规范。礼和法不相同的地方是维持规范的力量。法律是靠国家的权力来推行的。“国家”是指政治的权力,在现代国家没有形成前,部落也是政治权力。而礼却不需要这有形的权力机构来维持。维持礼这种规范的是传统。
(选自费孝通《乡土中国·礼治秩序》)
6.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每逢香期的晚上,李三都要把收香钱的柜子打开,把里面的香钱数一数。李三的行为主要是想看一看上香的人心里是否虔诚。
B.赌咒的人家赌完咒回家后,李三总会把只点了小半截的蜡烛拔下,收好,备用。李三的行为充分展示了底层人民的节约美德。
C.李三对于人家失火的态度是:希望火不成灾,及时救灭。火灭之后,他总能左右逢源。李三的态度决定于自己能否从中获益。
D.李三在打更时偷拿弄船的船篙,却不巧被当场抓住了。经过激烈的讨价还价,最终李三认罚二百钱。李三的行为自作自受。

C [A项,“主要是想看一看上香的人心里是否虔诚”错误。文中“李三就把收香钱的柜子打开,把香钱倒出来,一五一十地数一数”这一动作和细节描写体现了李三的贪婪。B项,“李三的行为充分展示了底层人民的节约美德”错误。文中“李三就把只点了小半截的蜡烛吹灭,拔下,收好,备用”主要体现其贪婪的品性。D项,“经过激烈的讨价还价”错误。由文中“认罚!认罚!罚多少?”“罚二百钱!”可知,李三是直接认罚,没有激烈的讨价还价。]
7.下列对材料一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文中对李三这个乡土市井中普通小人物的塑造,体现了汪曾祺关注小人物的审美理想和审美态度,彰显出其对“微小”事物的趣味。
B.小说在结尾部分用很小的篇幅写了李三偷篙被罚这件事,从其中“李三挨罚,这是有史以来第一次”这句可看出作者鲜明的态度,让读者回味无穷。
C.李三是小说中的主要人物,串连全篇的叙事线索。他是地保、更夫,同时又是庙祝,作者通过他的几种职责写出了当地旧时代的有关民俗民风。
D.作者擅长在不动声色的叙述中表现人物,如文中三次写到李三打更,他从“定更”敲到“三更”,这能展现出作为底层人民生活的艰辛和不易。
B [B项,“可看出作者鲜明的态度”错误。这篇小说中作家的情感态度不直接,不鲜明。]

8.汪曾祺的小说也被称为散文化小说,抒情性是散文化小说的重要特征,请从意境氛围、内蕴、语言三个方面来分析材料一的抒情性特征。(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①就意境氛围而言,由“只有死了人……写明死者籍贯,还沿用旧称”“初一、十五,把土地祠里外打扫一下……把两个‘灯对子’找出来,挂在庙门两边”等句子着力刻画了乡土社会的风俗习惯、风土人情,充满了生活的氛围,营造了最本真的乡土社会的风俗,人物形象在乡土风俗中得到展现,作者对人物的或褒或贬的评判也在散漫的意境中间接地透露出来,并没有鲜明犀利地批判。具备散文化的特点。②从情感内蕴上,文中重点塑造了李三这一人物形象,其形象既有贪婪狡猾,也有艰辛不易,其性格多面多样。作者用细腻的笔触展现了李三的生存方式和状态,对其有批
判,有关怀,有同情,表现了作者对传统市侩心理影响下的小市民的心理状态、生活追求的反思和批判。③从语言特色上,“这也是规矩”“保长清楚,李三也清楚”“但是人家失窃,多在四更左右,这时天最黑,人也睡得最死”等叙述语言,“恭喜恭喜,越烧越旺”“看见了,看见了!往哪里躲!树后头!墙旮旯”“你认打认罚”“认罚!认罚!罚多少”等人物语言,语句句式短小,简洁明了,不事雕琢,口语入文,让人读后不免琢磨其中韵味,对事件的叙述从容不迫,不急不躁,在缓慢的节奏中写人记事,而情感倾向自然而然地流露展现出来,显出闲散平淡的特点。
[答案] ①意境氛围:注重意境氛围描写,重点写民风民俗,在乡土情调中自然展现人物形象,淡化作家的直接褒贬判断。②内蕴:表现李三作为底层普通人艰辛不易、促狭油滑的生存状态,揭示当时社会环境中底层人的精神心理,表现对特定历史阶段底层人病态心理的反思。③语言:语言散化,多用短句,接近口语,简洁晓畅且有抒情情味,营造了散淡的氛围。
9.材料一的内容是否符合材料二中费孝通说的乡土社会“是‘礼治’的社会”这一特点,请结合文本内容简要分析。(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需要首先结合材料二分析乡土社会的特点:乡土社会是“礼治”的社会,礼是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合于礼的就是说这些行为是做得对的,维持礼这种规范的是传统。然后结合材料一的具体情节进行分析。①由材料一“两家为一件事分辩不清——常见的是东家丢了东西,怀疑是西家偷了,两家对骂了一阵,就各备一份香烛到土地祠来赌咒。……咒已赌完,各自回家”可知,如果两家发生纠纷,分辩不清,两家人不是去官府打官司请官府判定,而是选择到土地祠来对土地老爷赌咒,请土地老爷解决问题,
这正是受乡土社会影响的传统。②由“地保当然还要管缉盗。谁家失窃,首先得叫李三来”“丢失衣物的人家,如果对李三说……李三真能把这些赃物追回来”可知,村里发生盗窃之事,村民不会向官府报案,而是让地保李三进行解决,由地保负责勘察或者追讨,自己出钱将丢失的重要东西赎回,这表明乡土社会礼治地位重要,礼治秩序强大。③由“不想船篙带不动了,篙子后梢被一只很有劲的大手攥住了”“你认打认罚”“认罚!认罚!罚多少”“罚二百钱”可知,李三偷船篙被船家当场抓住,他不报案,而是像平常别人因挑粪、撒尿被自己罚钱一样认罚二百钱,遵循了乡土社会礼治秩序的传统。
[答案] 符合。①发生纠纷后,到土地祠赌咒,请神明解决,不去官府打官司;②失窃后,想找回丢失的东西,本家出钱找李三赎回,而不靠官府缉盗,相信礼治秩序;③李三偷船篙被当场抓住,也选择罚钱的处理办法,遵循礼治秩序传统。
(三)语言文字运用
10.费孝通先生在《乡土中国》中论述了“礼治与法治”的问题,请从“礼治与法治”的角度,结合书中的内容,评价下面的事例。(5分)
因父亲总是在高速路上开车时接电话,家人屡劝不改,女大学生小陈迫于无奈,更出于生命安全的考虑,向警方举报了自己的父亲;警方查实后,依法对老陈进行了教育和处罚,并将这起举报发在官方网站上。小陈举报父亲之事,引发了一些网友的质疑,也赢得众多网友点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首先,要明确乡土社会中的“礼”是社会公认的行为规范,“礼”是用来维持社会秩序的,经过教化,“礼”要主动服膺于传统习惯。乡土社会靠“礼”来应对生活问题,但在价值多元的现代社会,也需要“法治”。然后,在正确理解所选角度的基础上,结合小陈举报父亲事件,从“礼治与法治”的角度分析她的做法引起网友“点赞”或“质疑”的原因。网友“质疑”小陈的行为,是因为按传统文化的“父慈子孝”,女儿不应该举报父亲,小陈举报父亲的行为不符合传统,不合礼。网友“点赞”是因为小陈对其父亲“屡劝不改”的行为进行举报,实属无奈,小陈举报父亲这一做法体现了“法治”意识。在“礼治”无法保证的情况下,就需要“法治”,要借助法律手段保障人的生命安全。网友为小陈点赞,说明越来越多的人法制观念增强了。
[答案] 《礼治秩序》提出,乡土社会用礼来维持秩序。礼是社会公认的行为规范,是经过教化而主动服膺于传统的习惯。乡土社会正是靠礼来有效应对生活问题的。网友质疑小陈的行为,是因为举报父亲的行为不符合传统,不合礼。但现代社会变迁快,价值多元,传统礼治已无法保证,这就需要法治。网友为小陈点赞,说明越来越多的人法制观念增强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10分)
我们的格局好像把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愈推愈远,也愈推愈薄。我们社会中最重要的亲属关系就是这种丢石头形成同心圆波纹的性质。亲属关系是根据生育和婚姻事实所发生的社会关系。从生育和婚姻所结成的网络,可以一直推出去包括无穷的人,过去的、现在的和未来的人物。我们俗语里有“一表三千里”,就是这个意思,其实三千里者也不过指其广袤的意思而已。这个网络像个蜘蛛的网,有一个中心,就是自己。我们每个人都有这么一个以亲属关系布出去的网,但是没有一个网所罩
住的人是相同的。在这种富于伸缩性的网络里,随时随地是有一个“己”作中心的。这并不是个人主义,而是自我主义。自我主义并不限于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的杨朱,连儒家都该包括在内。杨朱和孔子不同的是杨朱忽略了自我主义的相对性和伸缩性,他太死心眼儿,一口咬了一个自己不放;孔子是会推己及人的,可是尽管放之于四海,中心还是在自己。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拱)之。”这是很好一个差序格局的譬喻,自己总是中心,像四季不移的北斗星,所有其他的人,随着他转动。
(1)在论述“差序格局”这个概念时,费孝通先生分别用了三个精彩的比喻,请找出喻体并说明各自的喻义。(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①“我们的格局好像把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愈推愈远,也愈推愈薄”是一个比喻句,指差序格局中以“我”为中心,一圈圈地推出去,愈推愈远,愈推愈薄,重在分厚薄、亲疏。这个比喻用来说明乡土社会差序格局的特征。②“这个网络像个蜘蛛的网,有一个中心,就是自己”,用蜘蛛网作比喻,喻指以自己为中心的人际关系的网络。凸显了中国社会中亲属关系的特点:以自己为中心。③“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拱)之”意思是说,统治者如果实行德治,群臣百姓就会自动围绕着你转。这是强调道德对政治生活的决定作用,主张以道德教化为治国的原则,北辰,喻指以自己为中心,其他所有人都随着自己而转动。突出了差序格局以自己为中心的特点
[答案] ①水的波纹:喻指差序格局中以“我”为中心,一圈圈地推出去,愈推愈远,愈推愈薄,重在分厚薄、亲疏。②蜘蛛网:喻指以自己为中心的人际关系的网络。③北辰:喻指以自己为中心,其他所有人都随着自己而转动。
(2)有两部名著反映中国的社会现实。其中一部是《红楼梦》,所反映的是亲属路线;另一部是《水浒传》,所反映的则是朋友这条线。根据《乡土中国》“差序格局”这个概念,比较并说明《红楼梦》中宝玉和黛玉,宝玉和宝钗,哪个亲属关系更近?(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宝玉和黛玉关系更近。因为宝玉的父亲和黛玉的母亲是兄妹关系,宝玉的父亲贾政是黛玉的舅父,黛玉的母亲贾敏是宝玉的姑母。属于姑舅亲戚;宝玉和宝钗的母亲王夫人和薛姨妈是姐妹关系,宝玉和宝钗是两姨姐弟关系。属于姨表亲戚。原文“我们社会中最重要的亲属关系就是这种丢石头形成同心圆波纹的性质。亲属关系是根据生育和婚姻事实所发生的社会关系。从生育和婚姻所结成的网络,可以一直推出去包括无穷的人,过去的、现在的和未来的人物”,而在封建社会里,“男尊女卑”地位鲜明,姑舅比姨表之间的关系更近一些,所以按照“差序格局”中的亲属关系,宝玉和黛玉关系更近。
[答案] 宝玉和黛玉关系更近。因为宝玉的父亲和黛玉的母亲是兄妹关系,属于姑舅亲戚;宝玉和宝钗的母亲是姐妹关系,属于姨表亲戚。在封建社会里,“男尊女卑”地位鲜明,姑舅比姨表之间的关系更近一些,所以按照“差序格局”中的亲属关系,宝玉和黛玉关系更近。
(一)信息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19分)
材料一:
《红楼梦》是一部伟大的小说,在叙事上采用了曲折复义的表达方式,明确说小说故事是假语存(贾雨村)、真事隐(甄士隐),在真假、有无、虚实之间,《红楼梦》中有大量的艺术空白点,也就是“不写之写”。
二、《红楼梦》整本书阅读命题视角
“不写之写”应该主要从美学修辞学上来理解,而不是从索隐或随意联想的角度来理解。遗憾的是,“不写之写”大多数情况被属于历史学范畴的考证派或非文学立场的索隐派笼罩。一部艺术作品,所能写到的东西相对于无始无终、波澜壮阔的生活来讲总是有限的。也就是说,“不写之写”在“写”和“不写”之间有一个辩证关系。对于作家来说,“写”什么是值得反复思量和推敲的,“写”是主要的,是呈现给广大读者和观众的,是他们能够直接感知和认知的,是直接诉诸读者直觉经验的。至于“不写”,则属于并不完全由作家掌控的部分,由“写”唤起人们对“不写”的感知、认知,这对作家来说不是一个轻而易举的技能,对阅读来说不是轻易能获得的效果。
那么作家和作品中的“不写之写”究竟该怎么理解?作家的“不写之写”,应该是服务于其艺术目的的或者一定的艺术目的的。作家通过作品写出来的东西,虽然是局部的,但可以意识到它的整体,这才是“不写之写”。换言之,是有限与无限的统一,是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的统一,而并不是所有的空白、笔触不到的都叫“不写之写”,不是在阅读过程中随意生发、随意联想到的内容都是“不写之写”。
以《红楼梦》的文本举例,如第三十五回宝玉与薛宝钗丫鬟莺儿的对话。莺儿笑道:“你还不知道,我们姑娘有几样世人都没有的好处呢,模样儿还在次。”宝玉见莺儿娇憨婉转,语笑如痴,早不胜其情了,那更提起宝钗来!便问他道:“好处在哪里?好姐姐,细细告诉我听。”莺儿笑道:“我告诉你,你可不许又告诉他去。”宝玉笑道:“这个自然的。”正说着,只听外头说道:“怎么这样静悄悄的!”二人回头看时,不是别人,正是宝钗来了。既然这个秘密是莺儿不能告诉宝钗的,此时在莺儿和宝玉对话时当事
人宝钗闯了进来,莺儿当然不能当着宝钗的面给宝玉说了,况且是秘密呢。薛宝钗究竟有什么别人都没有的好处,读者也就无法知道了。这个“不写之写”,是永无直接答案的。不是宝玉以后没有机会再向莺儿求证求解,而是作者“不写”了。
“不写”使文本具有了开放性,使我们可以凭借自己的经验来丰富和确认,在阅读理解中让薛宝钗的性格丰富起来。而《红楼梦》的叙述又是具有文本的自足性、自洽性的,作家“写”了很多,“写”又限定了我们的理解和联想。薛宝钗有世人少有的好处,作家为了让你关注、揣摩他的艺术描写,从设置悬念和激发阅读动力与兴趣来说,也是不会轻易直接告诉你的。急于求解问题的答案有,也没有,莺儿接下来要说的成了文本的“空白点”,这就是“不写之写”的妙处。
这样的“不写之写”,构成了文本理解的不确定性,但具有理解的合理性。因为这些“不写之写”,是读者可以根据上下文,根据对人物一贯的性格、行为逻辑、情感取向推测到的,但又不能完全说明白,不能完全“意于言表”,从而使艺术具有含蓄隽永、味之无穷的韵致和品格。
(摘编自孙伟科《〈红楼梦〉中的“不写之写”》)
材料二:
空白是中国画构图中处理黑白关系的主要手段。在《红楼梦》的画家笔法中,空白是被经常运用的一种。曹雪芹曾通过薛宝钗之口表达了他对绘画创作的见解。但作为一个精通绘画的作家,曹雪芹“自觉引进绘画技法”来进行《红楼梦》的创作,从而使其“不仅绘景、状物在妙合画理,而且写人、叙事也往往默运画学神髓,融入丹青技法”。他在作品中就特别注意这种空白手法的运用,不时在《红楼梦》中留有空白。
《红楼梦》中制造空白的手法,除了语言、情节的省略及“不写之写”等以外,还利用“矛盾”制造空白,创造出朦胧、模糊的艺术意境,从而增强了小说的空灵之美。例如:宝玉酒醉后要撵李奶妈,但被袭人劝住了,并没有撵,而李奶妈却说宝玉撵了茜雪。这看起来相矛盾,但实际是另起了头绪,是将茜雪“出去”的一段情节通过“矛盾”制造了空白,使读者可任意驰骋自己的想象去推想这其中的缘由。张爱玲就认为茜雪是“负气走的”,对此,倒是脂砚斋颇能理解作者的原意,他说:“照应前文,又用一‘撵’字,屈杀宝玉。然在李媪心中口中毕肖。”可见,作者笔法真是高妙,既塑造了茜雪形象,又刻画了李奶妈形象,可谓“一石二鸟”。
这正是空白的妙处。因为像这样的情节若实写了,不但容易使笔墨轻重不均,冲淡主调色彩,而且还使情节受到了限制,显得死板不活。而这里运用以虚写实、计白当黑的空白艺术手法,则使有限的画面中生出无限烟波,创造了烟云模糊的意境,增强了小说的空灵之美。若通部中万万件细微之事俱备,《石头记》真亦太觉死板矣。
(摘编自曹金钟《“矛盾”与〈红楼梦〉中意境的创造手法》)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红楼梦》中,曹雪芹运用“不写之写”的艺术手法创设了大量的艺术空白点,借以体现作品真假相依、有无相生、虚实相合的故事特点。
B.红学研究的考证派和索隐派在对“不写之写”进行探究时,虽忽视了“不写之写”的美学意蕴,却大大提高了《红楼梦》的历史价值。
C.“写”和“不写”影响读者感受:“写”得越少,文本的开放性越强,读者联想空间就越大;若所有细节都交代清楚,作品就显得死板。
D.小说创作中制造空白并非一般意义上的随意而为,而是对已有内容的适度限制和对未写内容的有意设置,具有更加含蓄隽永的审美意趣。

D [A项,“借以体现作品真假相依、有无相生、虚实相合的故事特点”说法错误,由材料一第一段可知,选项关系表述错误。B项,“却大大提高了《红楼梦》的历史价值”于文无据,材料一原文为“‘不写之写’应该主要从美学修辞学上来理解……‘不写之写’大多数情况被属于历史学范畴的考证派或非文学立场的索隐派笼罩”可知,只说“不写之写”不应该从索隐的角度来理解,并没有说大大提高了《红楼梦》的历史价值。C项,“‘写’得越少,文本的开放性越强,读者联想空间就越大;若所有细节都交代清楚,作品就显得死板”表述绝对化。材料一原文为“作家的‘不写之写’,应该是服务于其艺术目的的或者一定的艺术目的的。作家通过作品写出来的东西,虽然是局部的,但可以意识到它的整体,这才是‘不写之写’。换言之,是有限与无限的统一,是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的统一”,并不是“写”得越少越好。]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就“写”与“不写之写”而言,“不写之写”是建立在“写”的基础之上的,不能喧宾夺主;二者应主次分明,相得益彰。
B.“不写之写”构成文本理解的不确定性,对这种不确定性的合理解读,不是由作者完全掌控的,还取决于读者的理解能力。
C.《红楼梦》通过设置前后不一致或不合理的情节来制造矛盾,以此形成空白,引发读者质疑,进而推想缘由,探求真相。
D.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如果不能对作品的留白、空白、“不写之写”等作出合理的联想、填补,就无法完全领会作品的意旨。

B [B项,“还取决于读者的理解能力”错误。材料一原文为“‘不写’使文本具有了开放性,使我们可以凭借自己的经验来丰富和确认”可知,并没有说还取决于读者的“理解能力”,而是与读者的“经验”有关。]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不能体现“不写之写”手法的一项是(3分)(  )
A.第十三回,秦可卿的死讯传出来后,身为公爹的贾珍“哭的泪人一般”,并表示“尽我所有罢了”来料理丧事;而对作为丈夫的贾蓉有何表现却未作交代。
B.第三十五回,傅家两个嬷嬷受差遣看望挨打的宝玉时私下谈论他“连一点刚性也没有”,后文只写宝玉与莺儿闲话打络子一事,却不再对嬷嬷作其他描写。
C.第四十回,刘姥姥在宴会上逗笑,作者逐一展现了湘云、黛玉、宝玉、贾母、王夫人、薛姨妈、探春、惜春等人的情态,却没有写宝钗和迎春二人的反应。
D.第七十五回,中秋赏月,贾政要求限一“秋”字即景作诗。看了贾兰的诗,贾政“喜不自胜”并“讲与贾母听”;宝玉作完,贾政看了却只是“点头不语”。

B [由材料一“《红楼梦》中有大量的艺术空白点,也就是‘不写之写’”“‘不写’使文本具有了开放性,使我们可以凭借自己的经验来丰富和确认,在阅读理解中让薛宝钗的性格丰富起来”可知,“不写之写”是艺术的空白。B项,“傅家两个嬷嬷受差遣看望挨打的宝玉时私下谈论他‘连一点刚性也没有’……却不再对嬷嬷作其他描写”中傅家两个嬷嬷并不是作者所要描述的对象,作者只是借她们之口点出世人对宝玉的评价,所以后面自然也就不会写她们了,所以不属于“不写之写”手法。]
4.请简要分析文本中设置的空白在读者感受方面的作用。(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①材料一中说“‘不写’使文本具有了开放性,使我们可以凭借自己的经验来丰富和确认,在阅读理解中让薛宝钗的性格丰富起来”“薛宝钗有世人少有的好处,作家为了让你关注、揣摩他的艺术描写,从设置悬念和激发阅读动力与兴趣来说,也是不会轻易直接告诉你的”,可见“空白”可以设置种种悬念,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②材料一中说“……不能完全‘意于言表’,从而使艺
术具有含蓄隽永、味之无穷的韵致和品格”,材料二中说“《红楼梦》中制造空白的手法,除了语言、情节的省略及‘不写之写’等以外,还利用‘矛盾’制造空白,创造出朦胧、模糊的艺术意境,从而增强了小说的空灵之美”,可见“空白”可以引发读者的联想与想象,使其获得丰富的审美体验。
[答案] ①可以设置种种悬念,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②可以引发读者的联想与想象,使其获得丰富的审美体验。
5.《红楼梦》第九十八回《苦绛珠魂归离恨天 病神瑛泪洒相思地》写了黛死钗嫁的相关情节,林黛玉咽气之际声声叫着:“宝玉,宝玉,你好……”说到“好”字,便浑身冷汗,不作声了。“你好……”留下了空白,能引发读者对黛玉的心理、性格,以及宝、黛爱情的丰富解读,堪称“不写之写”的典范。请结合材料,进行合理想象,在“空白”处补写两条内容,并对其简要说明。(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第一种理解,从黛玉的心理来看,黛玉之所以走到这一步,是因为听到傻大姐说宝玉娶宝钗的事,当时便迷了本性,及至见了宝玉回来,“此时反不伤心,惟求速死,以完此债”。黛玉此时并不清楚宝玉神魂已失,娶宝钗是被人摆布的,因此她心里对宝玉并不是毫无怨言的。由此推测,这“空白”可以是“宝玉,宝玉,你好狠心!”“狠心”二字,可以将黛玉在获悉宝玉与宝钗的婚约之后万念俱灰、伤心欲绝的怨恨之情尽情传达。第二种理解,黛玉伤心并不是因为要和宝玉分开,而是为“惜其人”,是因为自
己离开之后再没有人如此珍惜宝玉,黛玉走后宝玉必定伤心欲绝——其人不自惜,而知己能不千方百计为之惜乎?宝玉已经为了黛玉不爱惜自己的身体了,而黛玉又怎么能不千方百计为宝玉着想呢?“宝玉,宝玉,你好苦命!”“苦命”二字,既写宝玉,又写自己,五味杂陈,融为一体,“有情人难成眷属”的无助之感自然流露。第三种理解,黛玉已经和宝玉度过了最美好的时光。贾母和王夫人等为了冲喜,为了贾府的未来,伤害了黛玉,这与宝玉无关。而且黛玉知道:宝玉不爱宝钗。没了黛玉,宝玉的后半生会多么难熬。人在最后一刻,是放下了。到了最后时刻,怎么还会去记恨这一辈子最爱的人?“宝玉,宝玉,你好好保重!”这更符合林黛玉的语气和当时的气力,前半句,她花尽一生力气要责骂宝玉,但到了奄奄一息的时候,她忘记了恨,只有爱。对宝玉的担忧,这才是爱的真谛。
[答案] (示例一)“宝玉,宝玉,你好狠心!”“狠心”二字,可以将黛玉在获悉宝玉与宝钗的婚约之后万念俱灰、伤心欲绝的怨恨之情尽情传达。
(示例二)“宝玉,宝玉,你好苦命!”“苦命”二字,既写宝玉,又写自己,五味杂陈,融为一体,“有情人难成眷属”的无助之感自然流露。
(示例三)“宝玉,宝玉,你好好保重!”黛玉寄人篱下,孤苦无依,含蓄内敛,对宝玉一往情深,但在弥留之际却只能留下斩不断的丝丝牵挂,一声“保重”,万般不舍,可见一斑。
(二)语言文字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11分)
《红楼梦》是一首诗,一首酝酿、积累了数千年,而由一位集大成的文学大师最终写就的________(填二字词语)而凄怨的诗篇。随着诗篇末尾________(填二字词语)般的残缺与悲剧的落幕,天地似为之易色,草木亦为之同悲,一个经历了繁华与苦难、坎坷与艰辛的伟大心灵发出了余韵悠悠的沉重叹息。在《红楼梦》中,作者倾注了他全部的心血、才华与诗情画意,以杜鹃啼血般的笔调和________(填成语)的词句,精心结撰了一个艺术世界,在这里,积淀着中国传统文化与艺术的生命信息和遗传基因,流动着中国古代诗歌的节奏旋律和精神气韵。
当我们以这样的眼光再一次感受和审视黛玉形象时,黛玉美丽多情,黛玉富于诗人气质与才情,黛玉敏感善良,但她已然不单纯是这样一位少女形象了,也不仅仅是揭示了一定历史时期社会生活某种本质与规律的典型,而是承载了几千年中华文化厚重负荷的一个永恒的诗性象征和一种富于典型意义的审美境界。从这一形象中,我们仿佛可以看到中国古代许多文士淡淡的背影。
6.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词语。(3分)
__________ __________ __________
[解析] 第一处,语境强调《红楼梦》的文辞如诗般华丽,而词语“瑰丽”形容异常美丽,故可填“瑰丽”。第二处,语境强调作品末尾落幕时人物残缺与悲剧的命运,词语“宿命”指生来注定的命运,故可填“宿命”。第三处,语境强调作者在创作《红楼梦》时对词句的润色,成语“珠圆玉润”意思是像珠子那样圆,像玉石那样滑润,形容歌声婉转优美或文字流畅明快,故可填“珠圆玉润”。
瑰丽
宿命
珠圆玉润
7.为了合乎逻辑和语段和谐,请把文中画波浪线的短句改写为长单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把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改为长单句时,要先确定句子的主干成分,即“黛玉已然不单纯是一位……的少女形象了”,再把其他内容作为修饰成分填充在句中即可。改写时,注意句子的逻辑关系。可改为:黛玉已然不单纯是一位美丽多情、敏感善良、富于诗人气质与才情的少女形象了。
[答案] 黛玉已然不单纯是一位美丽多情、敏感善良、富于诗人气质与才情的少女形象了。
8.指出文中画横线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并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文中画横线句子把“天地”“草木”“心灵”赋予人性化的特点,用“易色”“同悲”“发出……沉重叹息”来描绘,所以句子使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不仅写出了《红楼梦》的大结局带来的伤感与悲叹,而且给读者带来强烈的悲剧感受。
[答案] 拟人。将“天地”“草木”“心灵”拟人化,写出了《红楼梦》的大结局带来的伤感与悲叹,以及读者对人生宿命般的悲剧性的强烈感受。
谢 谢 !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