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 板块六 学案78 叙事当求引人入胜,述事亦须扣人心弦——叙事要引人入胜(教师版)-2026版高三总复习一轮语文(教考衔接)

文档属性

名称 91 板块六 学案78 叙事当求引人入胜,述事亦须扣人心弦——叙事要引人入胜(教师版)-2026版高三总复习一轮语文(教考衔接)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57.7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7-04 15:16:4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学案78 叙事当求引人入胜,述事亦须扣人心弦
——叙事要引人入胜
必修下册第六单元“单元学习任务”
叙事要引人入胜 叙事要引人入胜,就要找到一个好的立足点,从这个立足点去观察和叙述,也就是要选择合适的叙述视角。
叙事要引人入胜,就要注意写出情节的曲折起伏。我们平时在生活中,要善于观察、发现那些“情理之中,意料之外”的事。
清代乾嘉时期的代表诗人、散文家、文学评论家袁枚在《随园诗话》中说“文似看山不喜平”“文须错综见意,曲折生姿”“凡作人贵直,而作诗文贵曲”。清末民初文学家、翻译家林纾在《春觉斋论文》中也这样说:“为文不知用旋绕之笔,则文势不曲。”的确,平铺直叙的文章,读起来会让人觉得索然无趣,味同嚼蜡;而波澜起伏、跌宕多姿的文章,则能扣人心弦,引人入胜。
选取最合适的叙述视角
一般而言,叙述视角是指作者记叙的观察点、立足点,也可以说,是指作者以什么样的身份,站在什么样的位置来进行记叙的。叙述视角通常分为三种:作者以当事人的口吻展开叙述的,是第一人称的叙述视角,如《祝福》中的“我”;作者站在旁观者的立场,以局外人的身份展开叙述的,是第三人称的叙述视角,如《林教头风雪山神庙》;其他的是第二人称的叙述视角。
写出情节的曲折起伏
(1)设置悬念
设置悬念类似于我们平时说的“卖关子”“藏包袱”,就是在文章的开头或中间设置矛盾冲突或疑问,并把它暂时悬置一旁而不予解答,以引起读者热切的关注或强烈的期待,使读者欲罢不能,急于获得答案,沉浸到作者创造的情节中去,以达到引人入胜的目的。如鲁迅的小说《祝福》,先写故事的结局:祥林嫂在鲁镇家家过年的祝福声中寂然死去,无人关心,无人过问。这就是一个悬念,它既为下文的叙写埋下伏笔,又吊起读者的阅读胃口:祥林嫂是怎样的一个人?她的命运为什么如此悲惨?她是怎样被一步步逼上绝路的?这些悬念,刺激着读者迫不及待地去追寻事情的原委。
(2)运用抑扬手法
运用“抑扬”,就是根据人们对事物认识的客观规律,将生活素材交错地组织到文章中,通过文章前后材料的强烈反差,突出表现事物的本质属性,鲜明地刻画人物性格,揭示文章的主旨。运用抑扬方法构思写作,往往可以使故事人物最后的结局与前面铺垫的方向形成巨大的反差,出乎读者的意料。这种情节的曲折跌宕、大起大落,使得文章的意蕴更加丰富而深刻。
如小说《红楼梦》中“林黛玉进贾府”一节,写贾宝玉,先由王夫人介绍,称他是个“孽根祸胎”“混世魔王”,次写黛玉母亲曾说过他“顽劣异常,极恶读书”,再写林黛玉猜想他是位“惫人物,懵懂顽童”,最后引出两首《西江月》词正话反说,赞扬了他的叛逆精神。
(3)铺陈误会
铺陈误会,就是在叙事的过程中,先故意安插一些思维上的逻辑性错误,给人一种常识性的“错误”印象,然后随着故事情节的步步推进,将谜底层层揭开,最终释疑解扣,给人以恍然大悟、豁然开朗的艺术感受。
如《红楼梦》中写到,贾宝玉从父亲那里回来了,此事是吉是凶,黛玉放心不下,便来看望宝玉。这时,刚巧宝钗已在宝玉的院里了。黛玉叩门,院里的晴雯以为来的是丫鬟,又因与碧痕拌了嘴,心里正有火气,加上宝钗来访,心中更是不快,于是,听到有人敲门,便不加理会。黛玉再敲门,晴雯索性拒绝:“凭你是谁,二爷吩咐的,一概不许放人进来呢!”黛玉被拒之门外,自然对宝玉产生了误会。接着,她又在墙角边看到宝玉送宝钗出门,越发气恼,越发悲戚。这样,直接引出下文黛玉以残花自况、荷锄葬花和桃花坡上宝黛二人见面和解的情节,并引发了读者对宝黛的爱情纠葛和黛玉的命运归宿的揣测。
(4)设置巧合
俗话说:“无巧不成书。”所谓“巧”,就是指巧合,即人们经常使用的利用生活中的偶然事件来组织故事情节的一种写作方法。巧合可以把本来互不关联的人物、事件以一种独特的方式联系在一起,集中而强烈地反映社会生活中的矛盾冲突,使文势起伏曲折、波澜汹涌,增强文章的艺术效果,让读者在惊讶之中得到美的享受。
如《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一文就安排了许多巧合。篇首写林教头巧遇李小二,为下文写李小二知恩图报埋下伏笔。后写李小二巧遇陆虞候,引出林冲上街买刀准备复仇的情节。再写草料场巧遇大风雪。正是风大雪紧,林冲才被迫到山神庙安身;正是风大雪紧,林冲进了山神庙才用大石头顶住庙门,从而听到了仇人的谈话,知道了事情的真相,于是忍无可忍手刃仇人,实现了性格上的质的飞跃。整篇课文,巧合环环相扣,推动着情节发展。在安排巧合时一定要把条件写足,不能违背生活常理,要让读者感觉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否则可能适得其反。
(5)综合运用,合情合理
除上面介绍的方法之外,还有“虚实法”“对比法”“张弛法”“离合法”“蓄放法”等,一篇文章往往会综合运用几种方法。叙事要引人入胜,可以用一些技巧和方法,但不能随意为之。无论运用何种技巧,都必须使故事的曲折变化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都必须合情合理。
下面是美国作家奥莱尔《在柏林》中描述的火车车厢里的一个场面。请展开联想和想象,在画线处补写出其中空缺的部分。
一列火车缓缓驶出柏林,车厢里尽是妇女和孩子,几乎看不到一个健壮的男子。在一节车厢里,坐着一位头发灰白的战时后备役老兵,坐在他身旁的是个身体瘦弱而多病的老妇人。显然她在独自沉思,旅客们听到她在数:“一、二、三……”声音盖过了车轮的“咔嚓咔嚓”声。停顿了一会儿,她又开始重复数起来。两个小姑娘看到这种奇特的举动,指手画脚,不假思索地嗤笑起来。这个老头狠狠扫了她们一眼,随即车厢里平静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车厢里一片寂静,静得可怕。
[参考示例] “一、二、三……”这个神志不清的老妇人又重复数着,两个小姑娘再次偷笑起来。这时,那位灰白头发的战时后备役老兵挺了挺身板,开口了,“小姐,”他说,“当我告诉你们这位可怜的妇人就是我的妻子时,你们大概不会再笑了。我们刚刚失去了三个儿子,他们是在战争中死去的。现在轮到我自己上前线了。在我走之前,我总得把他们的母亲送到疯人院啊!”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青春赋》中有这样一段话:青春不是人生某一时期的标志,它是指人应有的心理状态。要永葆青春,既要有坚强的意志、丰富的想象和激荡的热情,还必须有战胜胆怯的勇气和决不向困难妥协而敢于去冒险的希求。
这段话对你的青春有怎样的启发或感触?请结合自己的生活或见闻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写作提示]
材料的核心是关于青春的定义,强调青春不是一个固定的年龄段,而是一种心理状态。要真正拥有和保持青春,必须具备一些精神品质,如意志力、想象力、热情以及面对困难时的勇气和冒险精神。这段话试图打破人们对青春的常规认知,指出青春并非局限于年轻时的身体状况,而是关于内心世界的状态与态度。
材料中“坚强的意志”是指在面对挑战和困难时,能保持坚定的信念和毅力,不轻易放弃;“战胜胆怯的勇气”是指面对未知或困难时,能够克服恐惧,勇往直前;“敢于去冒险的希求”是指不满足于现状,愿意迎接新的挑战和冒险,敢于突破自我。就材料而言,文章可以结合自身经历,讲述如何在学习、生活中实践“青春”的精神,展现“青春”的活力与韧性;也可以讲述身边拥有“青春”精神的人的故事,以他们的故事诠释青春的真谛。
写作时,文章可以选取一个真实的生活经历或见闻,展现自己或他人如何通过意志力、勇气、热情等品质迎接挑战、战胜困难,并在这个过程中感受到青春的力量。文章开头可以从“青春”这个词的常规印象出发,先简单介绍自己对青春的认知,然后引出材料中的新观点——青春是一种心理状态。接下来,通过具体的故事或经历,突出自己或他人如何体现坚强的意志、丰富的想象、激荡的热情,尤其是面对困难时的勇气和冒险精神。例如,可以写自己面对学习的压力、生活的挫折时,如何通过坚持、勇气等品质战胜了困难。文章结尾,总结青春的真正意义,呼应开头,强调青春不应该被年龄限制,而是内心的一种状态。
[参考立意] ①青春的创造力、热情与梦想;②志愿服务,青春担当;③探索未知,青春的勇气。
[优秀范文]
匠心不老,青春正好
《青春赋》中说,青春并非一段固定的时间,而是一种积极向上、充满活力的心理状态。它需要有坚强的意志、丰富的想象和激荡的热情,还必须有战胜胆怯的勇气和决不向困难妥协而敢于去冒险的希求。这段话让我对青春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让我想起了老杨——一位用不老匠心,展现青春风采的平凡英雄。
老杨是一位年过六旬的修鞋匠,他的修鞋摊位于喧嚣城市的一角。岁月在他脸上刻满了痕迹,却无法掩盖他眼中闪烁的活力光芒。我与老杨的缘分,起源于一双破损的运动鞋。他接过鞋子细细端详,像是在欣赏一件艺术品。“没问题,交给我吧。”他语气坚定,带着一种让人安心的力量。几天后,我拿回鞋子,鞋底的裂缝已经完全消失,几乎看不出修补的痕迹。那一刻,我感受到的不仅仅是修好的鞋子,更是老杨对这份工作的热爱和敬意,一种对匠心的传承和坚守。
老杨喜欢收留“徒弟”。每当看到无所事事的年轻人,他都会主动上前询问,并将他们带回摊位,免费教授修鞋技艺。起初,很多年轻人觉得修鞋又苦又累,不屑一顾。但老杨从不气馁,他一边耐心地传授技艺,一边讲述自己和修鞋的故事,用行动感染着这些年轻人。我曾看到一个染着黄头发的少年,在老杨的指导下,笨拙地缝补着一只篮球鞋。老杨手把手地教他穿针引线,一遍遍地示范如何走线,如何打磨。少年的额头上渗出了汗水,但他始终没有放弃。终于,在老杨的帮助下,他完成了人生中的第一件“作品”。看着焕然一新的球鞋,少年脸上洋溢着自豪的笑容,老杨也欣慰地笑了。
“匠人,匠人,就是要有一颗匠心。”老杨常说,“只要用心,再小的工作也能做出大文章。”老杨的故事让我深受触动。他虽然年事已高,却依然保持着对生活的热情和对工作的执着,用行动诠释了青春的真谛:青春并非囿于年龄,而是一种积极向上、充满活力的人生态度,一种对梦想的执着追求,一种对社会责任的默默承担。
我正值青春年华,拥有无限的可能。我应该学习老杨的坚韧和奉献精神,找到自己的“修鞋摊”,并为之付出努力,而不是被短暂的困难和迷茫所困扰。我开始尝试着用老杨“认真对待每一件事”的态度去学习,去生活。我报名参加了学校的志愿者服务队,用实际行动去帮助他人,就像老杨用他精湛的技艺服务大众一样。我相信,只要心中有火,眼里有光,青春就永远不会老去。
【点评】 本文从老杨这一修鞋匠的事例出发,通过细腻的细节描写,生动展现了“匠心不老,青春正好”的主题。老杨修鞋时的专注与细致,教徒弟时的耐心与热情,都通过具体的动作、语言等细节得以呈现,使人物形象鲜活而立体。特别是老杨手把手教少年修鞋的场景,不仅展现了技艺的传承,更传递了青春的精神——积极向上、充满活力。这些细节不仅丰富了文章内容,也深化了主题,让读者在感动中领悟到青春的真谛,即与年龄无关,而在于心态与行动。
1/1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