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 板块一 专题一 学案18 关注文言实词推断8法(教师版)-2026版高三总复习一轮语文(教考衔接)

文档属性

名称 18 板块一 专题一 学案18 关注文言实词推断8法(教师版)-2026版高三总复习一轮语文(教考衔接)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85.9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7-04 15:16:4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学案18 关注文言实词推断8法
教材“学习提示” 命题点提炼
必修下册第八单元《谏太宗十思疏》《答司马谏议书》 古汉语很多实词的义项往往保留在现代汉语的成语或其他词汇中,比如“永保无疆之休”的“休”,与“休戚”的“休”同义;“能克终者盖寡”之“克”其义项仍保存在成语“克勤克俭”中。联系现代汉语中的相应词语,有时可以帮助理解文言实词的意思。 借助成语推断词义
选择性必修下册第三单元《兰亭集序》《归去来兮辞并序》 古代诗文中常常使用一些对偶句,如“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句中处于相同位置上的词语,语义往往相近或相反,如前例“观”与“察”,“谏”与“追”,“大”与“盛”,两两相对,意思相近。借助这一特点,在阅读陌生文本时,我们可以由已知推未知,如由“追”推知“谏”的可能含义,再借助上下文,大致确定某个词语的准确含义。找出这两篇文章中的对偶句,认真体会。 借助上下文推断词义
高考对文言实词的考查不是强调死记硬背,而是要求学生结合具体语境并借助一定的推断方法来理解含义和用法,下面就文言实词推断方法加以梳理。
音形推断法
1.读音推断:汉字是形音义的结合体,当我们对文言文中某个实词理解困难时,可根据通假音同或音近的原则,把另一个可能与之相通的字代入文中来推断词义。例如: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鸿门宴》)
词义推断:“蚤”的本义是跳蚤,古代汉语中,“早”和“蚤”二者读音相同,故“早”是“蚤”的假借义,此处借“蚤”表“早”。
2.字形推断:汉字是表意文字,对字形结构(主要是象形字、会意字和形声字)的分析可以帮助我们探求字的意义。例如:信而见疑,忠而被谤。(《屈原列传》)
词义推断:“信”,是会意字,由“人”字和“言”字构成,人的言论应当是诚实的,故此句中的“信”可以译为“诚实”。
请运用“音形推断法”理解下列加点词的含义。
1.(2024·新课标Ⅱ卷)及燕,置酒,太子侍。四人从太子,年皆八十有余,须眉皓白,衣冠甚伟。(节选自《史记·留侯世家》) ________
[解析] “燕”如果翻译成常见的义项“燕国”“燕子”,则翻译不通。这时可考虑“燕”是一个通假字,同“宴”,动词,宴饮。也可结合后文中“置酒”思考,可推断应为“宴饮”。
[答案] 宴饮
译文:等到宴饮的时候,设置酒宴,太子在旁侍奉。那四人跟着太子,他们的年龄都已八十多岁,须眉洁白,衣冠非常奇特。
2.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节选自《庄子·秋水》) ________
[解析] “涘”的偏旁是三点水(氵),带三点水(氵)的字大多跟水有关,或表示水流、水域的名称,或表示与水有关的动作或活动。再结合语境可推测出“涘”是“水边,岸边”的意思。
[答案] 水边
译文:黄河的水流浩大宽阔,从河的两岸到河中的小洲之间,连牛马这样的大动物都分辨不清。
常见形旁的词义指向
钅(金)、木、氵(水)、(火)、土:与五行有关。
刂(刀)、弓、矛、戈、斤(斧)、殳:与兵器有关。
马、牛、羊、犭、鸟、虫、隹:与动物有关。
讠(言)、辶、忄(心)、彳(行):与行为有关。
纟:与丝麻有关。    贝:与金钱有关。
尸:与身体有关。 女:与妇人有关。
冖:与笼罩有关。 系:与捆绑有关。
求:与毛皮有关。 旨:与美味有关。
页:与首有关。 目:与眼有关。
皿:与器具有关。 宀、户:与房舍有关。
攴:与敲击有关。 辛:与刑具有关。
歹:与死亡有关。 片:与文书、文件有关。
邻字相助法
文言文中,有的合成词是由两个同义或反义的单音节语素组成的,一般有两种情况:
1.同义复词,两个语素意思相近,所以翻译时只取其中一个翻译即可。例如:臣少多疾病。(《陈情表》)
词义推断:“疾”,是“身体不舒适”的意思;“病”,是“生物体发生不健康的现象”的意思。二者意思相近,“疾病”为同义复词,翻译时择其一翻译即可,即“生病”。
2.偏义复词,指词义偏在其中一个语素上,另一个语素只是起陪衬作用。例如: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浅深。(《石钟山记》)
词义推断:“浅”与“深”是一组反义词,根据语境,“浅深”应是偏义复词,此处只取“深”的意义。
请运用“邻字相助法”理解下列加点词的含义。
1.陈平曰:“大王诚能出捐数万斤金,行反间,间其君臣,以疑其心,项王为人意忌信谗,必内相诛。汉因举兵而攻之,破楚必矣。”汉王以为然,乃出黄金四万斤与陈平,恣所为,不问其出入。(节选自《史记·陈丞相世家》) ________
[解析] “出”“入”是反义词连用,根据语意,汉王拿出黄金让陈平使用,这里侧重于“出”,可翻译为“支出”。
[答案] 支出
译文:陈平说:“大王如果能够拿出几万斤黄金,实施反间计,离间楚国君臣的关系,令他们彼此猜疑,项王好猜疑忌妒,容易听信谗言,楚国内部必然会自相残杀。汉王趁此机会出兵进攻,必然会将楚军击败。”汉王认为陈平说得很对,就拿出四万斤黄金给陈平,任由他调配,从不过问支出情况。
2.世之有饥穰,天之行也,禹、汤被之矣。即不幸有方二三千里之旱,国胡以相恤?卒然边境有急,数十百万之众,国胡以馈之?(节选自贾谊《论积贮疏》) ________
[解析] “饥”,饥荒;“穰”,丰收。联系下文的“不幸”“有急”等,这里是说灾年粮食短缺,故“饥穰”偏指“饥”。
[答案] 饥荒
译文:世上有饥荒,这是客观的自然现象,夏禹、商汤都遭受过。假如不幸有方圆两三千里的旱灾,国家用什么去救济灾区?边境突然有紧急战事,成千上万的军队,国家拿什么去发放粮饷?
课内常见的同义复词和偏义复词
①“过蒙拔擢,宠命优渥”(《陈情表》)的“擢”与“拔”同义,提拔、擢升。
②“臣请往如楚”(《屈原列传》)的“如”与“往”同义,到、往。
③“便可白公姥”(《孔雀东南飞并序》)的“公姥”,偏义在“姥”,单指婆婆。
④“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鸿门宴》)的“出入”,偏义在“入”,单指进入。
语法分析法
句子的结构是固定的,组合是有规律可循的,如主语、宾语常由名词、代词充当,谓语大多由动词、形容词充当,状语大多由副词充当等。语法与意义是一个整体,我们可以依据词语所处的语法位置,推知它的词性,进而推知它的意义。例如: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赤壁赋》)
词义推断:句中“渔樵”作句子的谓语,而谓语一般由动词、形容词充当,故“渔樵”为名词活用为动词,可译为“捕鱼砍柴”。
请运用“语法分析法”理解下列加点词的含义。
1.愿足下假臣奇兵三万人,从间道绝其辎重;足下深沟高垒,坚营勿与战。(节选自《史记·淮阴侯列传》) ________
[解析] “足下”为主语,可翻译为“您”,后边直接跟着“深沟高垒”这个名词词组,因此“深沟高垒”应属于名词活用作动词,应该理解为:深挖战壕,高筑营垒。
[答案] 深挖战壕,高筑营垒
译文:希望您调拨三万奇兵给我,我从小路拦截他们的粮草;您深挖战壕,高筑营垒,坚守军营,不外出与他们交战。
2.有势家朱丹其门,闻瑞至,黝之。(节选自《明史·海瑞传》) ________
[解析] 结合语境分析句子可知,“有势家”是主语,“朱丹”和“黝”都处在谓语的位置,“朱丹”带了宾语“门”,“黝”带了宾语“之”,所以能得知它们都是形容词用作动词,“朱丹”是“漆成红色”的意思,“黝”是“涂成黑色”的意思。
[答案] 漆成红色 涂成黑色
译文:权势之家把大门漆成了红色,听说海瑞来了,赶紧把门涂黑。
语境定义法
大部分文言实词是有多个义项的,词义是不固定的,而语句的上下文之间存在照应、解释或暗示等关系,可结合语境来判定实词的含义。例如:①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②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石钟山记》)
词义推断:两句话都有“言”字,且易把两个“言”都理解为“说”。①句,根据前文语境可知,苏轼认为,郦道元对石钟山的命名有自己的看法,只是观点表述得不够详细,由此推知“言”为“叙述”之意;②句,联系整篇文章的语言环境和现实情况来看,渔工水师大多文化水平较低,所以他们虽然知道石钟山命名的真实原因,但不是不能“说”,而是不能用文字记载下来,故此处的“言”应理解为“记载”。
请运用“语境定义法”理解下列加点词的含义。
1.今又私患,乡之先视齐寇者,皆以寇之近也报而死。(节选自《吕氏春秋·壅塞》) ________
[解析] 很多考生对“乡”很熟悉,但会将其翻译成“家乡”,这样就错了。前句“今又私患”是说现在的情况,这里“乡……”承接前句,应说以前的情况,故“乡”应译为“先前,以前”。
[答案] 先前,以前
译文:现在我又私下担心,先前察看齐军情况的人,都因为上报齐军逼近的消息而被杀死了。
2.(雷)德骧子有邻,击登闻鼓陈冤,并诉中书吏他不法事,帝为下御史狱,鞫实。(节选自《宋史纪事本末·金匮之盟》) ________
[解析] 很多考生对“鞫实”会比较陌生。根据语境“陈冤”“下御史狱”可知,语境说的是有冤情。再根据“鞫实”的“实”可知,这里应该指要核实冤情,应译为“审讯核实”。
[答案] 审讯核实
译文:雷德骧的儿子雷有邻,敲击登闻鼓(替父)申诉冤情,一并告发中书省官吏的其他违法之事,宋太祖因此(将这些官吏)关到御史台监狱,审讯核实。
结构推断法
与现代汉语相比,文言文在结构上更具整齐美,排比句、对偶句、并列词句等语言现象很多。在一些并列句中,位置对应的词语一般词性相同、词义相近或相反。由此,我们可以借助已知词性、词义的词语来推知未知词语的词性、词义。例如: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谏太宗十思疏》)
词义推断:利用上下文的对称结构,可据易推难。“择”易于理解,意为“选择”“挑选”;“简”与其相对,也是“选择”“选拔”的意思。
请运用“结构推断法”理解下列加点词的含义。
1.(2024·新课标Ⅰ卷)李陵之降也,罪较著而不可掩。如谓其孤军支虏而无援,则以步卒五千出塞,陵自炫其勇,而非武帝命之不获辞也。(节选自王夫之《读通鉴论》卷三) ________
[解析] “罪较著而不可掩”在句式上形成宽对,“较著”与“不可掩”在语意上是相近的,故“掩”的意思为“掩盖”。
[答案] 掩盖
译文:李陵投降匈奴,罪行显著而不可掩盖。如果说他孤军奋战而无援助,那么他率领五千步兵出塞,是他自己炫耀勇敢,而不是汉武帝命令他无法推辞的。
2.世能知善,虽贱犹显;不能别白,虽尊犹辱。处卑与尊齐操,位贱与贵比德,斯可矣。(节选自《论衡·自纪篇》) ________
[解析]  “处卑与尊齐操,位贱与贵比德”两句结构对称,“处卑”与“位贱”结构相似,可译为“身处低位”;“比”与“齐”位置相对,词义相似,可推知“比”为“相同”的意思。
[答案] 身处低位 相同
译文:世人能识别什么是好人,好人即使处于卑贱的地位,也是显贵的;世人不能辨别明白,即使你地位再高,也仍然是耻辱的。身处低位和身处高位时操行一样,身份低贱和身份尊贵时品德相同,这样就可以了。
课本迁移法
高考试题中考查的实词,其意义和用法在课本中基本都能找到落脚点。我们要善于联系课内学过的实词,举一反三,找出对应文句,相互比照,辨其异同,推测词义。例如:吾读严子祺先之文,深叹其能矫然拔俗也。(归庄《严祺先文集序》)
词义推断:“拔”可联想《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中的“拔”,意思是“超出”。
请运用“课本迁移法”理解下列加点词的含义。
1.(2023·全国乙卷)昔者晋公子重耳出亡,过于曹,曹君袒裼而观之,釐负羁与叔瞻侍于前。(节选自《韩非子·十过》) ________
[解析] “亡”可联系《陈涉世家》中“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的“亡”,意思是“逃跑”;“袒”可联系《核舟记》中“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的“袒”,意思是“露出”。“侍”可联系《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侍坐”的“侍”,意思是“侍候”。
[答案] 逃跑 露出 侍候
译文:从前晋国公子重耳出国流亡,经过曹国的时候,曹国国君趁他脱去上衣时偷看他的骈肋,当时釐负羁和叔瞻在曹国国君跟前侍候。
2.(2022·新高考Ⅰ卷)燕王曰:“吾岁不熟二年矣,今又行数千里而以助魏,且奈何?”(节选自《战国策·魏策三》) ________
[解析] “岁”可联系《齐桓晋文之事》中“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的“岁”,意思是“年成、收成”。“奈何”在课本中的词义主要有两个:①“怎么,为什么”,如《阿房宫赋》中“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②“怎么办”,如《鸿门宴》中“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根据语境,这里的“奈何”可译为“怎么办”。
[答案] 年成 怎么办
译文:燕王说:“我国收成不好已经两年了,如今又要行军数千里去援助魏国,将怎么办呢?”
成语推断法
在现代汉语中,有很大一部分成语是从古代汉语中沿用下来的,其在用词方面往往不同于现代汉语,而是保留着文言文的古雅,故可借助成语推断实词词义。例如: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六国论》)
词义推断:“速”可联系成语“枉道速祸”,其中“速”为“招致”之意,由此可推出句中“速”为“招致”之意。
请运用“成语推断法”理解下列加点词的含义。
1.(2024·新课标Ⅱ卷)汉十二年,上从击破布军归,疾益甚,愈欲易太子。(节选自《史记·留侯世家》) ________
[解析] “益”可联系成语“精益求精”,“益”指“更加”。
[答案] 更加
译文:汉高祖十二年(前195),皇上随着击败黥布的军队回来,病势更加沉重,愈发想更换太子。
2.至道无言,非立言无以明其理;大象无形,非立象无以测其奥。道象之妙,非言不津;津言之妙,非学不传。未有不因学而鉴道,不假学以光身者也。(节选自刘昼《刘子·崇学》) ________
[解析] “假”可联系成语“假手于人”“久假不归”,“假”指“借助”。
[答案] 借助
译文:最终极的道是无以言说的,但不用言语来描述解释就没有办法说明它的义理;最大的象是没有形状的,但不确立形象就没有办法弄清它的奥秘。道和象的玄妙,不凭借言辞就不能传播;传播言辞的精妙,不学习就不能将其发扬光大。没有不通过学习而能明察道理的,没有不借助学习而能使自身得到荣光的。
实词推断常常联想到的成语
干名采誉(求取) 形影相吊(慰问)
严惩不贷(宽恕) 既往不咎(责备)
细大不捐(抛弃) 披荆斩棘(拨开)
不期而遇(约定) 不速之客(邀请)
毁家纾难(解救) 冠盖相属(连接)
屡试不爽(差错) 不赞一词(佐助)
垂帘听政(管理) 求全责备(要求)
口诛笔伐(讨伐)
组词优选法
古汉语以单音节词为主,现代汉语以双音节词为主。对文言文中出现的单音节词,我们可以联想多个双音节词,从中选取最合适的词义。例如: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鸿门宴》)
词义推断:“顾”,可组词照顾、顾虑、顾惜、顾及等,根据语境可知,此处应是“顾及”的意思,可意译为“理会”。
请运用“组词优选法”理解下列加点词的含义。
1.(2024·新课标Ⅰ卷)陵之族也,则嫁其祸于李绪;迨其后李广利征匈奴,陵将三万余骑追汉军,转战九日,亦将委罪于绪乎?(节选自王夫之《读通鉴论》卷三) ________
[解析] “族”,可组词民族、种族、家族、族灭等,根据语境可知,此处应该是“家族受到祸害”的意思,也就是“族害”的意思。
[答案] 族害
译文:李陵的家族因此受祸,他将灾祸转嫁给了李绪;等到后来李广利征讨匈奴,李陵率领三万多骑兵追击汉军,转战九天,难道也要把罪责推给李绪吗?
2.夫人情好爵禄而恶刑罚,人君设二者以御民之志,而立所欲焉。(节选自《商君书·错法》) ________
[解析] “御”,可组词防御、统御、御用等,根据语境可知,此处应该是“统御”的意思,也就是“控制”“统治”的意思。
[答案] 统御,即“控制、统治”的意思
译文:人之常情是喜欢爵位俸禄而讨厌刑法处罚,所以君主设置这两样来控制民众的意志,从而设立自己想要的(法度)。
练案18 专项对点 关注文言实词推断8法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12分)
齐助楚攻秦,取曲沃。其后秦欲伐齐,齐、楚之交善,惠王患之,谓张仪曰:“吾欲伐齐,齐、楚方欢,子为寡人虑之,奈何?”张仪曰:“王其为臣约车并币,臣请试之。”张仪南见楚王,曰:“今齐王之罪,其于敝邑之王甚厚,敝邑欲伐之,而大国与之欢。大王苟能闭关绝齐,臣请使秦王献商於之地,方六百里。若此,则是北弱齐,西德于秦,而私商於之地以为利也,则此一计而三利俱至。”楚王大说,宣言之于朝廷曰:“不穀得商於之田,方六百里。”群臣闻见者毕贺,陈轸后见,独不贺。楚王曰:“不穀不烦一兵,不伤一人,而得商於之地六百里,寡人自以为智矣,诸士大夫皆贺,子独不贺,何也?”陈轸对曰:“臣见商於之地不可得,而患必至也。”王曰:“何也?”对曰:“夫秦所以重王者,以王有齐也。今地未可得而齐先绝,是楚孤也,秦又何重孤国?且先绝齐,后责地,必受欺于张仪。是西生秦患,北绝齐交,则两国兵必至矣。”楚王不听,曰:“吾事善矣!子其弭口无言,以待吾事。”楚王使人绝齐。张仪反,秦使人使齐,齐、秦之交阴合。楚因使一将军受地于秦。张仪知楚绝齐也,乃出见使者曰:“从某至某,广从六里。”使者反报楚王,楚王大怒,欲兴师伐秦。陈轸曰:“伐秦,非计也。王不如因而赂之一名都,与之伐齐,是我亡于秦而取偿于齐也。”楚王不听,遂举兵伐秦。秦与齐合,楚兵大败于杜陵。故楚之土壤士民非削弱,仅以救亡者,计失于陈轸,过听于张仪。
(节选自《战国策·秦策二》)
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币,指礼物,与我国法定货币“人民币”中的“币”字含义不同。
B.“惠王患之”中的“患”指担忧,与文中“而患必至也”中的“患”字含义相同。
C.苟,指如果,与“苟以天下之大”(《六国论》)中的“苟”字含义相同。
D.毕,指都,与“六王毕,四海一”(《阿房宫赋》)中的“毕”字含义不同。
B [B项,二者含义不同,担忧/祸患。A项,礼物/钱币。C项,都是“如果”的意思。D项,都/完结。]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敝,指对自己一方的谦称,与“因人之力而敝之”(《烛之武退秦师》)中的“敝”字含义相同。
B.伐,指攻打,与“平伐其功”(《屈原列传》)中的“伐”字含义不同。
C.“故楚之土壤士民非削弱”中的“土壤”指国土,与现代汉语中的“土壤”含义不同。
D.从,同“纵”,与“约从离衡”(《过秦论》)中的“从”字含义不同。
A [A项,二者含义不同,对自己一方的谦称/损害。B项,攻打/自夸、炫耀。C项,国土/比喻适于事物生存发展的环境。D项,同“纵”,南北方向/同“纵”,指合纵,战国时六国联合对抗秦国的同盟。]
3.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说”同“悦”,与“秦伯说”(《烛之武退秦师》)两句中的“说”字含义相同。
B.责,指要求,与成语“求全责备”中的“责”字含义相同。
C.“今地未可得而齐先绝”与“而绝江河”(《荀子·劝学》)两句中的“绝”字含义相同。
D.“则两国兵必至矣”与“非兵不利,战不善”(《六国论》)两句中的“兵”字含义不同。
C [C项,二者含义不同,断绝/横渡。A项,均同“悦”,高兴。B项,均为要求。D项,军队/兵器。]
4.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亡”,动词,丢失,与“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过秦论》)的“亡”用法和意义相同。
B.“吾事善矣”与“素善留侯张良”(《鸿门宴》)两句中的“善”字含义不同。
C.“子其弭口无言”与“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五代史伶官传序》)两句中的“其”字含义不同。
D.“与之伐齐”与“与嬴而不助五国也”(《六国论》)两句中的“与”字含义不同。
A [A项,用法和意义不同,动词,丢失/动词的使动用法,使……灭亡。B项,好、完美/友善、交好。C项,还是/副词,表示祈使语气,一定、千万。D项,和/亲附、亲近。]
【参考译文】
齐国帮助楚国进攻秦国,攻下了(秦地)曲沃。后来秦想要进攻齐国,由于齐、楚友好,秦惠王为此忧虑,对张仪说:“我想要发兵攻齐,无奈齐、楚两国关系正密切,请你为我考虑一下,怎么办呢?”张仪说:“请大王为我准备车马和金钱,让我试试看。”于是张仪去南方楚国见到楚怀王,说:“现在对于秦王来说,齐王的罪恶是最严重的,秦国准备征讨齐国,然而楚国跟齐国交好。如果大王能关起国门跟齐断绝邦交,让我劝说秦王献上商於的土地,方圆六百里。如果这样,楚国就在北面削弱了齐国的势力,又在西面对秦国施有恩惠,且获得了商於六百里土地,这就是一举三得的上策。”楚怀王非常高兴,在朝堂上宣布说:“我已经得到商於六百里土地。”听见这话的群臣都向怀王道贺,陈轸最后觐见,唯独他不向怀王道贺。怀王说:“我不派遣一个士兵,不伤亡一名将士,就得到商於六百里土地,我自认为这是非常明智的,朝中百官都向我道贺,只有你一个人不道贺,这是为什么?”陈轸回答说:“我认为大王不但得不到商於六百里土地,反而一定会招来祸患。”怀王问:“为什么?”陈轸回答说:“秦王之所以重视大王,是因为有齐国这样一个强大的盟邦。如今还没有得到秦国的割地却先和齐国断绝邦交,是让楚国陷于孤立状态啊,秦国又怎会重视一个孤立无援的国家呢?何况楚国如果先跟齐国断交,然后再向秦国要求割让土地,那么必然遭到张仪欺骗。结果是西面惹出秦国的祸患,北面切断了齐国的后援,这样秦、齐两国的兵都一定会进攻楚国。”楚王不听从,说:“我的计划已经妥当了,你就闭口不要多说,就等待看我(得到割地)吧。”怀王派使者跟齐国断绝邦交。张仪回到秦国之后,秦王就派使者前往齐国,秦、齐的盟约暗中缔结成功。楚国于是派遣一名将军去秦国接收土地。张仪在证实楚、齐确实断交以后,才出来接见楚国的(索土)使臣说:“从这里到那里,纵横总共是六里土地。”楚国使臣回国报告楚怀王,怀王大怒,准备发兵去攻打秦国。陈轸说:“攻打秦国,不是一个好办法。大王不如趁此机会将一个大都市送给秦国,跟秦连兵伐齐,这样可以把损失在秦国手里的土地再从齐国补偿回来。”楚怀王没有采纳,于是发兵(北去)攻打秦国。秦、齐两国合兵,楚军在杜陵惨败。可见,楚国的土地并非不大,人民也并非软弱,之所以会几乎亡国,是由于怀王没有采纳陈轸的忠告,而过于听信张仪。
1/1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