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四川省高考历史模拟试卷(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5年四川省高考历史模拟试卷(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43.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7-06 15:59:0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5年四川省高考历史模拟试卷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6小题,共48分。
1.观察下列出土在同一时代的青铜器,可以推断(  )

A. 黄河流域与长江流域有文化的交流 B. 各地文明独立发展体现多元性特征
C. 商周时期各地区之间交流十分频繁 D. 中原文明经丝绸之路传到巴蜀地区
2.元朝《通制条格 田令》规定:“诸论诉婚姻、家财、田宅、债负,若不系违法重事,并听社长以理喻解,免使妨废农务,烦扰官司。”时人王恽提及“好斗者丧身之原,健讼者破家之本”。这反映了当时(  )
A. 天下息讼、以和为贵价值追求 B. 民间调解是基层治理最主要内容
C. 借助人伦关系来维系专制统治 D. 商品经济发展下民间纠纷的增多
3.魏晋南北朝的士大夫流行“清谈”,即不问现实政治,只讨论玄妙哲理,在行为上纵酒、不拘礼节,这股风潮一直持续到唐初。此种历史现象(  )
A. 在一定程度上阻碍文学艺术发展 B. 体现了佛道思想成为社会主流
C. 实际是儒家思想的积淀与发展 D. 导致社会道德水平的严重下降
4.有学者认为,“南宋以后,台谏在多数时间内失去了应有的作用,反而为权相所用。以台谏监察与宰辅议政、施政、决策相制衡之目的,完全变为一句空话”。该学者意在说明南宋(  )
A. 君权和相权矛盾突出 B. 监察机制没有历史价值
C. 中央集权得到了强化 D. 相权失去了一定的制约
5.明朝中期,朝廷在饮食器具使用上有一套严格规定,例如官员不得使用玉制器皿等。到明后期,连低级官员乃至普通人家也都使用玉制器皿。这一变化反映了(  )
A. 君主专制统治弱化 B. 经济发展冲击社会结构
C. 商品经济瓦解传统伦理 D. 低级官员易染奢靡风气
6.咸丰三年(1853年),清政府发行(官)票、(宝)钞,进行货币改革,以“济银之不足”。官票和宝钞均为纸币。官票是以银两为计算单位的“银票”,宝钞是以制钱为计算单位的“钱钞”。清政府此举旨在(  )
A. 筹措镇压内乱的军饷 B. 抵制国内白银大量外流
C. 建立起近代货币体系 D. 推动商品经济快速发展
7.国学大师季羡林认为:“北大的封建主义也能产生好的效果,如果北大没有这样浓厚的封建传统或者气氛,五四运动,即使注定要爆发,也决不会是在北大。”这说明当时北京大学是(  )
A. 封建主义的主阵地 B. 传统文化的捍卫者 C. 新旧思想的交锋点 D. 五四运动的领导者
8.20世纪30年代前后,国民党政权曾组织发动了县级自治运动、农村复兴运动、新生活运动、农村合作运动、识字运动等一系列运动,试图对乡村进行全面改造与建设,但最终结果却是收效甚微甚至归于破产。国民党乡村治理失败的根源在于(  )
A. 国民党政权的治理能力低下 B. 内忧外患的社会环境
C. 未能触及乡村的根本性问题 D. 基层官员与士绅的保守
9.当生产力向工业化时代迈进时,必须冲破小农经济的桎梏,以下史实属这一范畴的是(  )
①中国 1952 年底完成土地改革
②中国的农业社会主义改造
③英国圈地运动
④苏联的农业集体化。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③ C. ①②④ D. ②③④
10.1952年,由于日本政府选择同台湾当局所谓“签约建交”之后,中日官方关系一直处于敌对状态。但进入20世纪60年代后,中日民间经贸交流迅速升温,使得中日关系有所发展。这一转变主要源于(  )
A. 社会主义阵营的关系调整 B. 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潮流
C. 中美关系正常化得以实现 D. 世界多极化趋势显著加强
11.下图是在埃及希拉康波里的荷鲁斯神庙出土的纳尔迈调色板,它高63厘米,两面雕刻着纪念国王纳尔迈统治的图画。纳尔迈调色板可用于研究埃及(  )
左图:调色板正面,纳尔迈头戴白冠,右手高举权杖,左手抓起跪在地上的敌人的头发。在国王的脚下,还有两名敌人正在狼狈逃窜。(注:白冠代表上埃及) 右图:调色板反面,纳尔迈头戴红冠巡视战场。他的前面,躺着十具敌人的尸体。下方是两头长颈狮,两琐环绕在一起,象征统一。最下方,象征国王的公牛攻破城市,正在践踏企图逃帘的敌人。(注:红冠代表下埃及)
①国家统一和王权扩大
②雕刻技术和象形文字
③宗教信仰和艺术风格
④东西文化的交流融合
A. ①②④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③
12.有学者指出,13世纪晚期的教皇政权的政权模式和政治面貌,正是早先一个梦想的直接产物,就是把教会建设成西方基督教世界的精神动力源泉。根据材料,教皇政权实现的条件,以下不正确的是(  )
A. 拥有大量庄园和土地 B. 形成严格的教阶制度
C. 控制人们的精神生活 D. 工商业逐渐复兴繁荣
13.古往今来,无论是东方古国,还是西方古代、近代国家,都有“分权”的思想:我国唐代有分相权以集君权的措施;古代希腊亚里士多德把政府权力分为讨论、执行、司法三要素;近代史上英国洛克最早提出了立法权和执行权(行政权)的分立。古今中外这些不同的分权理论与实践的相同点是()
A. 都促进了行政效率的提高 B. 都以分权进而限君权为目的
C. 都体现了权力制约和平衡 D. 都不同程度为后世所借鉴
14.1720—1770年,停泊于广州港内的欧洲商船不断增多,从中国购回茶叶、瓷器和丝绸等。仅1766年,造访广州港的欧洲商船就多达34艘,其中包括21艘英国商船。由此可知,当时(  )
A. 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市场形成 B. 英国成为世界贸易的中心
C. 中国的商品深受欧洲市场欢迎 D. 中国逐步向英国开放市场
15.一战结束后,德国许多社会组织认为:德国军人是遭到龌龊的犹太人与社会党人背叛,才不战而降。在“犹太-布尔什维克”的阴谋再次威胁下,只有强而有力的行动才能防止德国落入俄国的惨境。一战的战胜国们强迫德国套上的和约与民主枷锁,只能用更大的拳头还以颜色。据此可知,当时德国(  )
A. 民族间的矛盾异常尖锐 B. 社会潜伏着极端情绪
C. 对凡尔赛体系强烈不满 D. 法西斯操纵社会舆论
16.2024年11月26日,第二届中国链博会上展示的快递无人车搭载自动驾驶系统,具备在公开道路上进行快递网点到末端驿站之间规模化运送快递包裹的能力,该车既能“串站”派送,还能完成揽收任务。这表明(  )
A. 科技发展改变了人们的生产方式 B. 新技术应用使物流时间缩短
C. 交通的创新发展使生活更为便捷 D. 快递行业已经完成产业升级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52分。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唐代之主要都会,长安、洛阳为东、西二京。二者本属历史相传之政治名都,长安又以西南通滇蜀,西通西域,当西域及西南陆路商货交集之冲;洛阳则当东来商货集会之冲。故此二都,在唐代仍不失其重要性,恒保持相当繁荣之象。然唐代真正之商业中心都会,不为长安、洛阳,而为新发达之扬州。兹以扬州为起点,再依当时内河及海上交通线与扬州有关联者,以次略证此等交通线上商业都会发展之迹。
——摘编自李剑农《中国古代经济史》
材料二开封到北宋时已发展为当时世界上百万人口的特大城市,商业也空前繁荣,城内形成几个繁华的商业街区,宫城正南门宣德门前的南北向大街称为御街、天街,自州桥“出朱雀门(内城正南门)直至龙津桥”,是主要的饮食业中心之一、尤以夜市著名,营业“直至三更”。“大抵诸酒肆瓦市,不以风雨寒暑,白昼通夜”营业。内城的“潘楼街,街南日鹰店,只下贩鹰鹘客,余皆珍珠、匹帛、香药铺席。南通一巷谓之界身,是金钱彩帛交易之所,屋宇雄壮,门面广阔,望之森然,每一交易,动至千万,骇人闻见。以东街北日潘楼酒店,其下每日自五更市合,买卖衣物、书画、珍玩、犀玉”。“相国寺每月五次开放,万姓交易”,各种货物皆有。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1) 根据材料一,指出唐代都市商品经济的时代特色。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朝城市商业繁荣的原因。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世博会变迁情况简表
时间 主题关键词 主办国(举办次数)
19世纪50年代至1915年 工业、农业、艺术、帝国成就、重大历史事件周年纪念(独立、革命、发现新大陆、拓殖、运河通航等) 法(5)、美(4)、英(3)、其他(3)
1925-1939年 现代工业、发展、进步、和平、艺术和技术、建设明天 美(3)、法(2)、比(1)
1958-1970年 科学、文明、人道主义、人类、文化交流、进步与和谐 美(3)、比(1)、加(1)、日(1)
1971-2015年 能源、环境、海洋、人与自然、持续发展、地球、城市、科技时代 日(4)、美(3)、西(2)、韩(2)、其他(9)
——摘编自朱运海《世博会主题变迁研究》
世博会被誉为世界经济、科技和文化界的“奥林匹克”盛会。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提炼一个论题,加以论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表述清晰)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隋唐时期是中国疆域发展史上极为重要的扩展期,东北海疆经略是隋唐时期边疆治理体系中极为重要的一环。中央政府治理东北地区的方式主要有军事征伐以及设置行政机构。在东北地区设置行政建制,例如唐朝于辽东地区设安东都护府。在日本海西岸涉海地区设置羁縻政权管理海疆,还有开设互市贸易的经济途径。隋唐时期对东北海疆的拓展与经略为后世东北海疆的整体轮廓打下了基础,为东北地区留下了丰富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遗产。
——摘编自岳新超《边疆治理视角下隋唐东北海疆的拓展与经略》
材料二辽代中央政府设置于由皇帝的翰鲁朵(宫帐)及四部落构成的行宫部落中,行宫部落无疑是其政治中心。但它作为部落组织,与草原其他部落一样,是一个庞大的畜牧生产集团。据畜牧生产周期的特点,游牧部落四季总是处于迁移流动中,这不仅为了避寒暑,同时也为了保证牲畜获得足够饲料以及保持和恢复牧场的肥力。这样的生产形式使行宫部落呈现一种动态,又因主宰国家事务的朝廷也置于这个部落中,所以辽代最高权力机构亦处于同步运动之中。于是便形成了与基于农业经济基础之上的中原政权截然不同的行宫政治。
——摘编自杨若薇《契丹王朝政治军事制度研究》
材料三在长期的历史生活实践中,各民族成员在创造了本民族自身的民族文化的同时又共同创造了灿烂辉煌的中华文化。在这一漫长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边疆各少数民族既形成了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同时也形成了对中华文化的认同。
——摘编自张增勇等《论我国边疆治理视域中的文化认同问题》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隋唐时期东北边疆治理的主要措施。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述辽代的行宫政治。
(3) 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中国共产党在不同时期探索民族文化认同方面所做的努力。
1.【答案】A
2.【答案】A
3.【答案】C
4.【答案】D
5.【答案】B
6.【答案】A
7.【答案】C
8.【答案】C
9.【答案】D
10.【答案】A
11.【答案】D
12.【答案】D
13.【答案】D
14.【答案】C
15.【答案】B
16.【答案】C
17.【答案】【小题1】特色:政治经济结合密切;区域分工明显;南方城市经济地位提升;海上丝绸之路影响彰显。(任答三点即可)
【小题2】原因:宋朝中央集权加强,社会秩序稳定;宋代社会经济全面繁荣,农业手工业发展,促进了城市商品经济繁荣;国家相对重视商业发展。
18.【答案】本题较开放,言之有理即可。根据材料“19世纪50年代至1915年”“工业、农业、艺术、帝国成就、重大历史事件周年纪念”“法(5)、美(4)、英(3)、其他(3)”可拟论题为19世纪50年代至1915年,“工业”“帝国成就”等主题反映了欧美资本主义工业强国的世界影响力。论述可结合西方两次工业革命的成就进行作答,言之有理即可。
故答案为:
论题:19世纪50年代至1915年,“工业”“帝国成就”等主题反映了欧美资本主义工业强国的世界影响力。
论述:19世纪中叶,以英国为首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相继完成了第一次工业革命,人类步入“蒸汽时代”。作为资本主义工业强国的英、法在此后几十年里多次举办了世博会,展现了强大的国力,宣传了工业建设的伟大成就。19世纪中后期,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展开,以美国为代表的资本主义国家实力进一步增强,先后进入帝国主义阶段,掀起瓜分世界的狂潮。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形成,世博会也成为帝国主义国家展现其帝国罪恶的舞台。
结论:这一时期的世博会主要由欧美资本主义工业强国包办,这是世界政治经济形势发展的反映。
19.【答案】【小题1】措施:军事征伐;设置机构(或建立都护府)行政建制;推行羁靡政策;进行互市贸易(或经济交流)册封等。
【小题2】示例:辽代行宫政治体现了辽代学习汉族制度同时又保护契丹族民族特色,体现了辽代政治相对成熟。契丹民族在学习汉族中原王朝后建立起了君主专制制度和一整套中央到地方行政体系,但同时由于契丹民族属于北方草原游牧民族,游牧民族逐水草而居的特点使得辽代皇帝一年四季需要不断迁徙,相应着整个中央政府也随皇帝迁移而迁移,从而形成了保留自己特色的行宫政治。在一年四季不断游动中,不仅有利于游牧经济的可持续,也有利于加强各部族之间的联系,加强对地方的管理,从而巩固统治,加强中央集权,促进了辽朝的强大。
【小题3】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提出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团结一切抗日的力量共同抗日;1941年陕甘宁边区政府颁布施政纲领规定依据民族平等原则,“建立蒙、回民族的自治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后建立内蒙古等五个自治区;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确定实施“民族的区域自治”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1984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1997年中共十五大明确把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确立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的基本政治制度之一;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坚持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民族工作主题;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被写入新修订的《中国共产党章程》等。
第1页,共1页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