练案21 专项对点 文言断句的方法与步骤(含答案)-2026版高三总复习一轮语文(教考衔接)

文档属性

名称 练案21 专项对点 文言断句的方法与步骤(含答案)-2026版高三总复习一轮语文(教考衔接)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7.2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7-04 15:54:52

文档简介

练案21 专项对点 文言断句的方法与步骤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3分)
泰博学,善谈论。初游洛阳时人莫识陈留符融一见嗟异因以介于河南尹李膺。膺与相见,曰:“吾见士多矣,未有如郭林宗者也。其聪识通朗,高雅密博,今之华夏,鲜见其俦。”遂与为友,于是名震京师。后归乡里,衣冠诸儒送至河上,车数千两。膺唯与泰同舟而济,众宾望之,以为神仙焉。
(节选自《资治通鉴·汉纪四十七》)
初游洛阳时人莫识陈留符融一见嗟异因以介于河南尹李膺。
2.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3分)
哀公问于孔子曰寡人欲吾国小而能守大则无攻其道如何孔子对曰:“使君朝廷有礼,上下相亲,天下百姓皆君之民,将谁攻之?苟违此道,民畔如归,皆君之仇也,将与谁其守?”公曰:“善哉!”于是废山泽之禁,弛关市之税,以惠百姓。
(节选自《孔子家语·五仪解》)
哀公问于孔子曰寡人欲吾国小而能守大则无攻其道如何
3.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3分)
太王亶父居邠,翟人攻之,事之以皮帛珠玉而弗受,曰:“翟人之所求者地,无以财物为也。”太王亶父曰:“与人之兄居而杀其弟,与人之父处而杀其子,吾弗为。皆勉处矣!为吾臣,与翟人奚以异?且吾闻之也不以其所养害其养杖策而去民相连而从之,遂成国于岐山之下。
(节选自刘安《淮南子》)
且吾闻之也不以其所养害其养杖策而去民相连而从之
4.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3分)
阖闾痛此二姬,乃厚葬之于横山,立祠祭之,名曰爱姬祠。因思念爱姬,遂有不用孙武之意。伍员进曰:“臣闻‘兵者,凶器也’,不可虚谈。诛杀不果,军令不行。大王欲征楚而伯天下,思得良将夫将以果毅为能非孙武之将谁能涉淮逾泗,越千里而战者乎?夫美色易得,良将难求,若因二姬而弃一贤将,何异爱莠草而弃嘉禾哉!”阖闾始悟。乃封孙武为上将军,另为军师,责成以伐楚之事。
(节选自《东周列国志·第七十五回》)
思得良将夫将以果毅为能非孙武之将谁能涉淮逾泗
5.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3分)
古虽扰攘之际,犹有贤能若是之众,况今太宁,岂曰无之?在君上用之而已。博询众庶,则才能者进矣;不有忌讳,则谠直之路开矣;不迩小人,则谗谀者自远矣;不拘文牵俗,则守职者辨治矣;不责人以细过,则能吏之志得以尽其效矣。苟行此道则何虑不跨两汉轶三代然后践五帝三皇之涂哉!
(节选自王安石《兴贤》)
苟行此道则何虑不跨两汉轶三代然后践五帝三皇之涂哉!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10题。(20分)
材料一:
孝文且崩时,诫太子曰:“即有缓急,周亚夫真可任将兵。”文帝崩,拜亚夫为车骑将军。
孝景三年,吴楚反。亚夫以中尉为太尉,东击吴楚。因自请上曰:“楚兵剽轻,难与争锋。愿以梁委之,绝其粮道,乃可制。”上许之。
太尉既会兵荥阳,吴方攻梁,梁急,请救。太尉引兵东北走昌邑,深壁而守。梁日使使请太尉,太尉守便宜,不肯往。梁上书言景帝,景帝使使诏救梁。太尉不奉诏,坚壁不出,而使轻骑兵弓高侯等绝吴楚兵后食道。吴兵乏粮,饥,数欲挑战,终不出。夜,军中惊,内相攻击扰乱,至于太尉帐下。太尉终卧不起。顷之,复定。后吴奔壁东南陬太尉使备西北已而其精兵果奔西北不得入。吴兵既饿,乃引而去。太尉出精兵追击,大破之。吴王刘濞弃其军,而与壮士数千人亡走,保于江南丹徒。汉兵因乘胜,遂尽虏之,降其兵,购吴王千金。月余,越人斩吴王头以告。凡相攻守三月,而吴楚破平。于是诸将乃以太尉计谋为是。由此梁孝王与太尉有隙。
(节选自《史记·绛侯周勃世家》)
材料二:
为将之道,当先治心。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麋鹿兴于左而目不瞬,然后可以制利害,可以待敌。
凡兵上义;不义,虽利勿动。非一动之为利害,而他日将有所不可措手足也。夫惟义可以怒士,士以义怒,可与百战。
凡战之道,未战养其财,将战养其力,既战养其气,既胜养其心。谨烽燧,严斥堠,使耕者无所顾忌,所以养其财;丰犒而优游之,所以养其力;小胜益急,小挫益厉,所以养其气;用人不尽其所欲为,所以养其心。故士常蓄其怒、怀其欲而不尽。怒不尽则有余勇,欲不尽则有余贪。故虽并天下,而士不厌兵,此黄帝之所以七十战而兵不殆也。不养其心,一战而胜,不可用矣。
(节选自苏洵《心术》)
★6.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3分)
后吴奔壁东南陬太尉使备西北已而其精兵果奔西北不得入。
7.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太尉,始置于秦朝时期,与丞相、御史大夫并称“三公”,汉朝时存时废。
B.引,率领,与《兰亭集序》“引以为流觞曲水”中的“引”意思不同。
C.兴,出现,与《赤壁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中的“兴”意思相同。
D.谨,小心谨慎、慎重,活用作动词,与《齐桓晋文之事》“谨庠序之教”中的“谨”用法相同。
8.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汉文帝和汉景帝都对周亚夫十分看重,周亚夫奇智多谋,不负众望,最终平定了吴楚之乱。
B.周亚夫作战知己知彼,他认为楚军勇猛迅捷难以直接战胜,决定放弃救援梁国,断叛军粮道。
C.汉军将帅同心,吴楚之乱历时三月,诸将始终理解并执行周亚夫的决策,这是取胜的重要因素。
D.苏洵认为带兵必须坚持“义”,并且要做到战前让士兵培养战斗力,战时调动士气,战胜后修养心性。
9.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汉兵因乘胜,遂尽虏之,降其兵,购吴王千金。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故虽并天下,而士不厌兵,此黄帝之所以七十战而兵不殆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材料二中说:“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麋鹿兴于左而目不瞬,然后可以制利害,可以待敌。”周亚夫在平定吴楚之乱中是如何体现这一点的?请简要概括。(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练案21 专项对点 文言断句的方法与步骤
1.解析:“初游洛阳”,“初”为“游”的时间状语,“游洛阳”为“游于洛阳”的省略,语意完整,故A处断开;“时”修饰“人”,“时人”为“莫识”的主语,后省略宾语“郭泰”,故D处断开;“一见嗟异”为连动式,中间不断开,“陈留符融”是“一见嗟异”的主语,中间不能断开,“因”为连词,“于是”的意思,其前断开,故G处断开。综上,答案为ADG。
答案:ADG
【参考译文】
郭泰学识广博,善于言谈议论。起初游学到洛阳,当时的人没有认识他的,陈留人符融一见到他就感叹与众不同,于是把他介绍给河南尹李膺。李膺与他相见,说:“我见过的士人多了,没有能赶上郭林宗的。他灵敏卓识,通达朗悟,高尚雅致,精到渊博,当今中国,很少看到能与他相比的。”就同郭泰结为好友。于是,郭泰的名声震动京师。后来回归乡里,士绅儒生一直送到河边,送行的车辆有数千辆,李膺与郭泰同船而渡,各位宾客远望着他们,以为他们是神仙。
2.解析:首先,根据断句标志断句。“曰”为“说”之义,“哀公问于孔子曰”后为说话内容,“曰”后应断开,故C处应断开。然后,根据句意和语法结构断句。“寡人欲吾国小而能守”的意思是“我想让我的国家虽小却能保住”,语意完整,“吾国小而能守”作“欲”的宾语,故F处应断开。最后,根据前后文断句。“大则无攻”和前文“小而能守”对应,语意完整,中间不能断开,故H处应断开。
答案:CFH
【参考译文】
鲁哀公问孔子:“我想让我的国家虽小却能保住,大了就能攻打别国,该怎么办?”孔子回答说:“让您的朝廷讲礼制,君臣上下相亲相敬,那么天下百姓就都成为您的子民,谁还会来攻打您的国家呢?如果违背这治国之道,百姓背叛您就像回家一样(随便),都成了您的仇人,您还和谁守卫国家?”鲁哀公感叹道:“说得好!”于是就废除山林沼泽地区的禁令,放宽关卡市场的税收,让百姓得到实惠。
3.解析:“且吾闻之也”的意思为“况且我听说”,“也”一般位于句末,是句末语气词,其后应断开,故B处断开。“杖策”修饰“去”,“去”的主语是“大王亶父”,省略主语,因此“杖策”前应断开,故E处断开。“民”是“相连而从之”的主语,“民”前应断开,故G处断开。综上,答案为BEG。
答案:BEG
【参考译文】
太王亶父住在邠地的时候,翟国人经常来侵扰,于是太王亶父拿着皮革、布帛和珍珠、玉石赠送给翟国人以求和好太平,但翟人不肯接受,说:“翟人要的是土地,而不是财物。”太王亶父向百姓解释说:“和别人的兄长生活在一起而杀死他的弟弟,和别人的父亲生活在一起而杀死他的儿子,这样的事情我是做不出的。大家都好好地在这个地方生活下去吧!当我的臣民和当翟国人的臣民有什么不同呢?况且我听说,不能因食得养生之物而伤害性命。”于是太王亶父拄着手杖离开了邠地,百姓们成群结队地跟随着他离去,后来在岐山下建立了周国。
4.解析:“思得良将”的主语是“大王”,承前省略,表意完整,应在“将”后断开,故B处应断开。“夫将以果毅为能”中有固定句式“以……为……”,单独成句,故D处应断开。“非孙武之将”为否定判断句,承前省略主语“良将”,其前后都要断开,故G处应断开。综上,三处需要断句的是BDG。
答案:BDG
【参考译文】
阖闾对两个妃子的死非常痛心,于是把她们厚葬在横山上,建立了一个祠堂用来祭拜她们,取名为“爱姬祠”。因为阖闾非常想念爱妃,于是有了不想重用孙武的意思。伍员进言说:“微臣听说过‘兵器(军队)是行凶之器’,不可以空谈用兵。如果刑法不果断地使用,那么军令就没用了。大王想征讨楚国而称霸天下,想得到良将。好的将领要果敢勇毅,不是孙武这样的将领,难道还有谁能渡过淮河和泗水,逾越千里而作战的人才吗?美女很容易得到,良将则是很难得到的。如果因为两个美女而放弃了一员上将,这和喜欢杂草而丢弃稻苗有什么差别吗!”阖闾这才顿悟过来。于是任命孙武为上将军兼军师,责令他完成攻打楚国这项任务。
5.解析:首先,根据虚词断句。“则”属于连词,“然后”表示接着某种动作或情况之后。“则”和“然后”通常和后边句子衔接较紧密,之前要断开,故B、F处应断开。然后,根据对称结构断句。“跨两汉”“轶三代”都是动宾结构,结构一致,其间要断开,故E处应断开。
答案:BEF
【参考译文】
古代即使在动荡不安的时代,还有像以上所说的那么多的贤能之人,何况现今太平安宁,怎么能说没有贤人呢?这就在于君主和处于上位的人如何任用了。广泛地征求百姓的意见,有才能的人就能进用了;没有忌讳的事情,人们就敢于直言进谏了;不亲近小人,那些进谗阿谀之人自然就被疏远了;不斤斤计较于文牍细节,受制于世俗之见,主管相关部门的人就能够明辩地处理事务了;不挑别人的小毛病,有办事能力的人就可以按照自己的设想去做,以达到相应的效果。如果能够这样做,那么还怕不会超越两汉,胜过三代,然后达到五帝三皇那样的盛世吗!
6.解析:句意:后来吴军朝汉军军营东南角奔来,太尉却让士兵注意防备西北角。不久吴国精兵果然奔到了汉军营垒的西北角,但不能攻入。“后吴奔壁东南陬”主谓结构,“太尉”是下一句的主语,所以C处断开;“太尉使备西北”是兼语句,“已而”是“不久”的意思,做下一句的句前时间状语,所以E处断开;“奔西北”是动宾结构,意义完整,所以H处断开。
答案:CEH
7.C [A项,正确。B项,正确。“引”,率领。/引导。句意:于是就率领士兵离去。/我们引溪水作为流觞的曲水。C项,错误。意思不同。“兴”,出现。/起。句意:麋鹿在身边突然出现而不眨眼睛。/清风阵阵拂来,水面波澜不起。D项,正确。句意:小心谨慎地设置报警的烽火。/慎重地办理学校教育。]
8.C [C项,“诸将始终理解并执行周亚夫的决策”错误。材料一末段“于是诸将乃以太尉计谋为是”说明,直到吴楚之乱平定后诸将才认为周亚夫的计谋是正确的,可推知之前可能并不认同他的做法。]
9.(1)汉兵因此乘胜追击,于是全部俘虏了叛军,并使他们投降,又悬赏千金买吴王人头。
(2)所以即使吞并了天下,战士也不厌恶打仗,这就是黄帝的军队经历了七十次战斗仍不懈怠的原因。
10.①梁国危急,梁王求救,景帝下诏命其救援,周亚夫均不为所动,坚决执行自己的战略战术。②叛军缺粮,屡次挑战,周亚夫始终不出兵应战。③夜里营中惊扰,甚至闹到自己帐前,周亚夫也静卧不起。④叛军使用声东击西的战术,周亚夫不为所惑。
【参考译文】
材料一:
孝文帝将要去世的时候,告诫太子说:“假使发生危急情况,周亚夫是真正可以担当领兵重任的。”文帝去世后,(孝景帝)授予周亚夫车骑将军的官职。
孝景帝三年,吴、楚两国叛乱。周亚夫由中尉升任太尉,领兵向东攻打吴、楚叛军。于是周亚夫亲自请示皇帝说:“楚兵勇猛轻捷,很难与他们针锋相对。我希望先把梁国放弃,让他们进攻,我们去断绝他们的粮道,这样才能把他们制服。”孝景帝同意他的意见。
太尉周亚夫已经在荥阳会军,吴国叛军正在进攻梁国,梁国形势危急,请求援救。而太尉却领兵向东北跑到昌邑,深沟高垒坚守不出。梁国天天派使者向太尉求救,太尉认为坚守有利,不肯去救。梁国上书报告孝景帝,孝景帝随即派使者诏令太尉救梁。太尉不遵从皇帝的诏令,坚守营垒仍不出兵,而是派遣轻骑兵弓高侯等人去断绝吴、楚叛军后方的粮道。吴国军队缺乏粮食,士兵饥饿,屡次挑战,可是太尉始终不出战。夜里,汉军营中惊乱,军内互相攻击扰乱,甚至闹到了太尉的营帐之下。太尉却始终静卧不起。不久,就恢复了安定。后来吴军朝汉军军营东南角奔来,太尉却让士兵注意防备西北角。不久吴国精兵果然奔到了汉军营垒的西北角,但不能攻入。吴兵已经很饥饿了,于是就率领士兵离去。太尉派精兵去追击,大败吴军。吴王刘濞抛弃了他的大军,与几千名精壮士卒逃跑,逃到江南丹徒自保。汉兵因此乘胜追击,于是全部俘虏了叛军,并使他们投降,又悬赏千金买吴王人头。过了一个多月,越人斩了吴王的头来报告汉王朝。双方攻守共三个月,吴、楚叛乱就被打败平定了。这时将领们才认识到太尉的计谋是正确的。可是由于这次平叛,梁孝王却和太尉有了仇怨。
材料二:
作为将领的原则,应当首先修养心性。做到泰山在眼前崩塌而面不改色,麋鹿在身边突然出现而不眨眼睛,这样以后才能够控制利害因素,可以对付敌人。
凡是用兵崇尚正义;如果不合乎正义,即使有利可图也不要行动。并非一动就有危害,而是因为后来将有不能应付的事情发生。只有正义能够激愤士气,战士因正义而激起义愤,才可以连续战斗。
作战的方法大致是:当战争尚未发生的时候,要积蓄财力;当战争即将发生的时候,要培养战斗力;当战争已经打起来的时候,要保持士气;当战争取得胜利的时候,就要修养心性。小心谨慎地设置报警的烽火,严格认真地在边境巡逻放哨,使农民无所顾忌,安心耕种,这就是积蓄财力的做法;重重地犒赏战士,让他们悠闲自在,养精蓄锐,这就是培养战斗力的做法;取得小的胜利,要使战士感到更加紧迫,受到小的挫折,要让战士得到更大的激励,这就是培养士气的做法;使用战士要注意不要完全满足他们的欲望,这就是修养心性的做法。所以战士们常常积蓄着怒气,心中怀有欲望却不能完全实现。怒气没有全部爆发就有更多的勇气,欲望没有完全实现就将继续追求。所以即使吞并了天下,战士也不厌恶打仗,这就是黄帝的军队经历了七十次战斗仍不懈怠的原因。如果不修养心性,战士们打了一次胜仗后就不能继续作战了。
1/1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