练案23 专项对点 文言概述题的6大比对角度(含答案)-2026版高三总复习一轮语文(教考衔接)

文档属性

名称 练案23 专项对点 文言概述题的6大比对角度(含答案)-2026版高三总复习一轮语文(教考衔接)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2.0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7-04 15:54:52

文档简介

练案23 专项对点 文言概述题的6大比对角度
1.A [A项,“天气不再寒冷”曲解文意,对应原文“积霖既霁,灏气澄肃,予与同志之友以登高之盟不可寒也”。由前面的“登高之盟”可知,这里的“寒”不是寒冷的意思,而是背弃、终止盟约的意思。B项,对应原文“道傍竹石蒙翳,有泉伏不见,作泠泠琴筑声”。其中“蒙翳”指遮蔽、覆盖;“泠泠”形容声音清脆。选项对原文转述正确。C项,对应原文“至白云亭,复与同游者会”和“至白云寺”“曰白云泉”。“复”说明作者再次和朋友会合。选项对原文转述正确。D项,对应原文“乃独褰裳奋武,穷山之高而止焉。既而欲下,失其故路,树隐石蔽,愈索愈迷,遂困于荒茅丛筱之间”。其中“穷山之高”指登上山的最高处,“荒茅”指荒草,“丛筱”指茂密的小竹林。选项对原文转述正确。]
【参考译文】
至正二十二年九月九日,久雨初晴,天高气爽,我和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约定的登高之约不能违背,于是准备好饭菜酒食,结伴去天平山游玩。天平山距离城西南从水路走有三十里远,到了之后就弃船坐车,经过平旷的树林和山坞,路边有竹石遮蔽,有泉水隐而不见,只听见类似琴筑发出的清越的声音。到了白云寺,我们拜谒魏公祠,在远公庵稍作休息,然后从这里的山脚像猕猴抓着小木桩一样往上攀登。山上怪石嶙峋,有的像躺着、有的像站着,有的像要抓人、有的像要咬人,无法一一形容描绘。又有泉水从乱石间冒出,叫白云泉,用瓢舀来尝尝,那味道十分甘甜清冽。泉水上有一亭子,名字与泉水相同。……于是又解散队伍分头行动,竞相追逐幽深美好的景色。我走在最前面,越往上,越觉得岩石更怪,路更窄,山中的景色更奇,而人也更疲惫了。回头看后面的人跟不上我了,就独自提起衣裳迈开脚步攀登,登上山的最高处才停下来。接着想要下山,却发现找不到上山时的路了,树木和石头隐蔽,越找越迷,于是被困在荒草乱竹之间。这时天快黑了,大风忽然刮起,洞穴深谷空旷险峻,鸟兽鸣吼。我心里恐惧,俯身向下大呼。有樵夫听到,于是引导我走出。到了白云亭,又与同游的人会合。
2.B [B项,“马弘和苏武跟随任忠出使西域”无中生有。根据“匈奴欲和亲,先归苏武、马弘等以通善意。马弘者,前副光禄任忠使西域”可知,原文只是说马弘和苏武被同时放还,并未说二人一同跟随任忠出使西域,只是说马弘跟随任忠出使西域。A项,对应原文“先是长史任敞使匈奴……单于怒,留敞不遣。又郭吉讽单于,单于亦留吉,辱之于北海上。是诸人皆在武之先”。其中“怒”“讽”提示任敞、郭吉都曾得罪单于。选项表述正确。C项,对应原文“张骞先使月氏,道半为匈奴所得,留十年……由大宛、康居至月氏、大夏……又为匈奴所得。岁余……更甚于武也”。张骞原先的使命是出使月氏,后来逃到了月氏,由此可知他完成使命。“岁余”的意思是“一年多”。选项表述正确。D项,对应原文“其余尚有六人,并氏名亦不载,则同一使也,而传不传亦有命”。这里的“载”意思是记载。选项表述正确。]
【参考译文】
苏武出使匈奴,坚守节操不肯屈服,经历了十九年才得以回归汉室,这是所有人都知道的事情。然而这个时候在极远的地方坚守节操,有的能回归有的不能回归,不止苏武一个人。先是长史任敞出使匈奴,想要让单于向汉朝称臣,单于很生气,把任敞留下不让他返回。又有郭吉讽刺单于,单于也把他留在匈奴,流放在北海受辱。这些人都在苏武的前面。还有《匈奴传》中记载,匈奴想要和汉朝和亲,先归还苏武、马弘等人来释放善意。马弘,先前跟随光禄大夫任忠出使西域时,被匈奴拦住,任忠战死,马弘被抓,不肯投降,直到这个时候才回归。这是苏武之外还有马弘。张骞先前出使月氏,在半路上被匈奴抓获,扣留十年,手拿汉节不曾丢弃。后来才逃出来,从大宛、康居到达月氏、大夏。从羌中回来的路上,又被匈奴抓获。过了一年多,才趁着匈奴国内叛乱逃脱回归汉朝。张骞经历的艰难险阻,比苏武更严重。同时间跟随苏武回归汉朝的还有九人,在《武传》中有记录的有常惠、徐圣、赵终根,但是到现在为止,大家只称赞苏武而已。常惠后来凭借军功被封为长罗侯,尚且在人们的口耳相传中,虽然徐圣、赵终根在《武传》中有文字记载,但已经没有人知道他们了,其他还有六个人,连姓名都不曾记载,同一时间出使,但是否流传下来是人各有命。
3.B [B项,“他认为尚且太小”“他认为太大了”张冠李戴。根据原文“周文之囿百里,时患其尚小;齐宣之囿四十里,时病其太大”可知,“时”指当时的人,这是当时的人对周文王、齐宣王苑囿的看法,并不是周文王和齐宣王的看法。A项,对应原文“今之琼林、大盈,自古悉无其制……皆云创自开元。贵臣贪权,饰巧求媚……玄宗悦之,新是二库”。其中“悉无”说明自古以来就没有,也就是不符合古制的意思。C项,对应原文“以陛下天姿英圣,傥加之见善必迁,是将化蓄怨为衔恩,反过差为至当……然事有未可知者,但在陛下行与否耳”。D项,对应原文“凡在二库货贿,尽令出赐有功,坦然布怀,与众同欲。将卒慕陛下必信之赏,人思建功;兆庶悦陛下改过之诚,孰不归德”。]
【参考译文】
现在的琼林、大盈二库,自古以来都没有这样的成例。听年高望重的人的说法,都说始创于开元年间。(当时)贵臣贪恋权势,靠着花言巧语博取皇帝的欢心,于是说郡县上缴的贡品与赋税,使用何不区分开来。赋税应当交付给有关部门,作为国家的经费开支;贡品应当献给天子,供奉皇帝私人的需求。玄宗对此很高兴,(于是)新设了这两个府库。大凡国家行事,如果以公共利益为心意,人民一定会高兴地服从;如果以私人享受为心意,人民一定会违逆背叛。周文王的苑囿方圆百里,当时的人还觉得太小了;齐宣王的苑囿方圆四十里,当时的人还诟病这太大了:这是与民同利和自己专利有所区别的缘故。作为皇帝,应该辨析明察这个道理,洁净自己的内心,奉行“天无私覆,地无私载,日月无私照”的古训,对大众一视同仁。如今二库储积的珍宝,不用规划计算开支,这是谋求私利;不纳入国家的正常用度,这不是与大家共同受益。人心离散怨恨,不也是理所当然吗?有智慧的人能够在艰危的情况下将局势转变为安定,聪明的人能够纠正过失而成就德行。以陛下英明圣德的天资,如果再加上见到善行就去追求,如此将人民的积怨转为感恩,改过错失误为正确得宜……然而事态的发展也有不可预知的情况,只看陛下是否愿意实行罢了!陛下果真能想一想近来被围困的深重忧患,凡是二库中的财货,都拿出来赏赐有功之臣,真诚地表达自己的心意,与众人追求一致。将士感念陛下信守诺言兑现的赏赐,人人都争着建立功勋;百姓们悦服陛下改正错误的诚心,谁会不归服有德的明君呢?
4.D [D项,对应原文“帝怜盆子,以为赵王郎中;后病失明……使食其税终身”。由原文可知,皇帝可怜刘盆子,任命他当赵王的郎中,那时刘盆子并未失明,任命他为郎中与双目失明没有关系,选项强加因果。A项,对应原文“邓禹惭于受任无功……乃率车骑将军邓弘等自河北度至湖,要冯异共攻赤眉”。选项人物、事件对应正确。B项,对应原文“异曰……禹、弘不从……禹不听,复战,大为所败,死伤者三千余人”。冯异提出建议,但是邓禹、邓弘没有听从,后来大败,选项对原文转述正确。C项,对应原文“冯异与赤眉约期会战,使壮士变服与赤眉同,伏于道侧”。冯异让将士改换服装埋伏在路边,选项对原文转述正确。]
【参考译文】
春季,正月甲子,皇帝任命冯异为征西大将军。邓禹对自己身受重任而没有功劳感到惭愧,多次用饥饿的士卒去攻击赤眉军,总是打败仗;于是他率领车骑将军邓弘等从河北县抵达湖县,邀请冯异和他一起攻打赤眉。冯异说:“我同赤眉对抗数十天,虽然俘虏了他们的干将,但剩下的人还有很多,可逐渐用恩德信义动摇引诱,很难一下子就用武力打败。”邓禹、邓弘不听从冯异的主张,于是邓弘同赤眉军大战了一整天。赤眉假装战败,丢弃物资逃走;车上装的全是土,用豆子覆盖在最上面,邓弘的士卒饥饿,争着去取豆子。赤眉军乘机返回,攻打邓弘的军队,邓弘的军队大乱;冯异和邓禹联合起来救助邓弘,赤眉军稍稍退却。冯异认为士兵们又饿又累,应该暂且休息。邓禹不听从,又去交战,被赤眉军打得大败,死伤三千多人。闰月乙巳,冯异同赤眉军约定好日期会战。他让精壮的士兵改换服装,穿戴和赤眉军一样,在路边埋伏。到太阳偏西,赤眉军士气衰落,路边的伏兵突然杀出来,因衣服混杂,赤眉军不能再辨别谁是自己人,于是众人惊恐溃散;冯异军追击,在崤底大败赤眉军。甲辰,皇帝亲自率领六军,严阵以待。赤眉军突然遇到大军,震惊得不知所措,于是刘盆子派刘恭向皇帝乞降,说:“我率领百万部众投降陛下,陛下怎样对待呢?”皇帝说:“饶恕你不死罢了!”丙午,刘盆子和丞相徐宣及以下三十多人袒露出臂膀投降。第二天,在洛水边陈列大军,命刘盆子君臣排队观看。皇帝可怜刘盆子,任命他当赵王的郎中;后来刘盆子患病,双目失明,皇帝把荥阳均输官掌握的土地赏赐给他,使他终身以收取地租为生。
5.C [C项以偏概全,“稳定了社会秩序”的原因还有“申明法令”“请于朝著于祀典”。]
6.B [B项时间有误。陈祐的父母受到恩赐,并非他“为朝廷所用”之时,而是他被穆王征召为属官时。]
7.D [D项,“陈祐将他们全部释放使其归家,不料自己在路途中被强盗杀害”错误,原文为“及还至新昌,值玉山乡盗,仓猝不及为备,遂遇害”,选项曲解文意。]
【参考译文】
陈祐,字庆甫,赵州宁晋人。陈祐自幼好学,家中贫困,母亲张氏曾剪掉头发换取书籍让他读,(陈祐)长大后就博通经史。当时诸王可自己征召属官,穆王府暂任陈祐为王府的尚书,赏赐给他父母十铤银子、一套锦衣。穆王被分封在陕、洛地区后,上表推荐陈祐担任河南府总管。陈祐上任那天,首先去拜访金末名士李国维、薛玄等人,向他们求教理政的方法,他奏请免去数百家征西服役及椒竹等赋税,又上奏二十多件有利于百姓的事,朝廷都听从了他的建议。世祖即位,将陕、洛地区划为河南西路。中统元年(1260),(朝廷)正式任命陈祐为河南西路总管。当时州县官吏因为(朝廷财政紧张)没有供给俸禄,大多贪婪暴虐,只有陈祐因为清廉谨慎而被称道。(陈祐)在任八年,像刚到的时候一样(清廉)。至元二年(1265),(陈祐)改任南京路治中。适逢东部发生蝗灾,徐州、邳州尤为严重,朝廷责令地方捕蝗最为急切。陈祐率领壮丁几万人到灾区,对身边的人说:“捕捉蝗虫是怕它们损害庄稼,如今虽然蝗虫很多,但谷物已成熟,不如让百姓早点收割庄稼,或许可以既省力又有所得。”有人认为他的行事涉嫌独断专行,不认可。陈祐说:“因为救百姓而获罪,我也甘心。”立即告诉壮丁让他们离开(回家去收割庄稼),两州的百姓都依靠他(存活下来)。至元三年(1266),朝廷授予陈祐卫辉路总管一职。卫辉路位于四方要道,号称难以治理之地。陈祐(到任后)申明法令,建立孔子庙,修建比干墓,并向朝廷请示(将其)写进祭祀制度中。等到他离任,这里的百姓为他立碑歌颂功德。他曾上书世祖,言明创立太平盛世的根本有三条:一是太子是国家的根本,应早立太子;二是中书省是行政的根本,应责成中书省专心于政务;三是人才是治国的根本,选拔举荐人才应慎重。虽然这些事情未能完全施行,但当时的舆论都称赞他。朝廷大规模攻打宋朝,派陈祐签军(金元间凡遇战事,签发所有汉人丁壮当兵,谓之签军)。山东百姓多逃走隐匿,听说陈祐来了,都说:“陈按察来了,一定没有私心。”于是(这些百姓)都出来了,任务按期完成。至元十三年(1276),陈祐被授予南京总管的职位,兼任开封府尹。官吏大多惊慌失措,陈祐于是对他们说:“何必如此惊慌!若你们以前为盗贼,而今为颜回,我就把你们当颜回对待;若以前为颜回,而今为盗贼,我就把你们当盗贼对待。”于是这些官吏知道约束言行,不敢违法。许、蔡一带有大盗聚众劫掠,陈祐追捕得很紧,这个大盗逃入大宋境内。宋朝灭亡后,这个人随制置使夏贵路过汴梁,陈祐(看到)喝令他下马,在集市上将他击杀,百姓安定。至元十四年(1277),(陈祐)调任浙东道宣慰使。当时江南路刚刚归顺,元军俘虏温州、台州百姓几千人,陈祐将他们全部争取过来并放其归家。不久,行省对百姓和商人征收酒税,陈祐奏请说:“战争之后,对遭受战争损害的百姓,应宽容体恤。”但这意见没有被朝廷采纳。朝廷派他去查核台州的民田。等返回新昌时,遇到玉山当地的强盗,仓促间他来不及防备,于是被杀害,享年五十六岁。(陈祐)被追封为河南郡公,谥号忠定。父老乡亲请求就地葬他于会稽,未获批准,便设立祠堂祭祀他。
1/1练案23 专项对点 文言概述题的6大比对角度
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至正二十二年九月九日,积霖既霁,灏气澄肃,予与同志之友以登高之盟不可寒也,乃治馔载醪,相与诣天平山而游焉。山距城西南水行三十里,至则舍舟就舆,经平林浅坞间,道傍竹石蒙翳,有泉伏不见,作泠泠琴筑声。至白云寺,谒魏公祠,憩远公庵,然后由其麓狙杙以上①。山多怪石,若卧若立,若搏若噬,不可名状。复有泉出乱石间,曰白云泉,举瓢酌尝,味极甘冷。泉上有亭,名与泉同。……乃复离朋散伍,竞逐幽胜。予居前,益上,觉石益怪,径益狭,山之景益奇,而人之力亦益以惫矣。顾后者不予继,乃独褰裳奋武,穷山之高而止焉。既而欲下,失其故路,树隐石蔽,愈索愈迷,遂困于荒茅丛筱之间。时日欲暮,大风忽来,洞谷谽谺②,鸟兽鸣吼。予心恐,俯下疾呼。有樵者闻之,遂相导以出。至白云亭,复与同游者会。
(节选自高启《游天平山记》)
【注】 ①狙杙以上:像猕猴抓着小木桩一样往上攀登。②谽谺(hān xiā):山谷空旷而险峻的样子。
A.因为久雨初晴,天气不再寒冷,高启和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登山欢度重阳佳节。
B.路边有竹石遮蔽,有泉水隐而不见,但能听到泉水发出的类似琴筑的清越的声音。
C.高启最终与朋友在白云亭重新相会,天平山上的寺庙、泉水均以“白云”命名。
D.高启独自攀登到了山的最高处,却找不到下山的路,被困在荒草乱竹之间。
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苏武使匈奴,守节不屈,十九年始得归,人皆知之。然是时守节绝域,或归或不得归,不止武一人也。先是长史任敞使匈奴,欲令单于为外臣,单于怒,留敞不遣。又郭吉讽单于,单于亦留吉,辱之于北海上。是诸人皆在武之先。又《匈奴传》,匈奴欲和亲,先归苏武、马弘等以通善意。马弘者,前副光禄任忠使西域,为匈奴所遮,忠战死,弘被擒,不肯降,至是得归。是武之外尚有马弘也。张骞先使月氏,道半为匈奴所得,留十年,持汉节不失。后乃逃出,由大宛、康居至月氏、大夏。从羌中归,又为匈奴所得。岁余,乘其国内乱乃脱归。是骞之崎岖险阻,更甚于武也。同时随武还者九人,见于《武传》者常惠、徐圣、赵终根,然至今但称武而已。惠后以军功封长罗侯,尚在人耳目间,圣、终根虽附书于传,已莫有知之者,其余尚有六人,并氏名亦不载,则同一使也,而传不传亦有命。
(节选自赵翼《廿二史札记》)
A.在苏武之前,长史任敞、郭吉都因得罪单于而被扣押在匈奴,他们和苏武一样,都守节不屈。
B.马弘和苏武跟随任忠出使西域,被匈奴拦截,任忠战死,到匈奴想和汉朝和亲,才让他们回归。
C.张骞出使月氏,去的路上被匈奴扣押十年,逃出来后继续完成使命,回来的路上又被匈奴扣押一年多。
D.和苏武一同出使匈奴的使者中,有六人连姓名都没能留下,和苏武相比,这种反差让人叹息。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今之琼林、大盈【注】,自古悉无其制。传诸耆旧之说,皆云创自开元。贵臣贪权,饰巧求媚,乃言郡邑贡赋,所用盍各区分。税赋当委之有司,以给经用;贡献宜归乎天子,以奉私求。玄宗悦之,新是二库。夫国家作事,以公共为心者,人必乐而从之;以私奉为心者,人必咈而叛之。周文之囿百里,时患其尚小;齐宣之囿四十里,时病其太大:盖同利与专利异也。为人上者,当辨察兹理,洒濯其心,奉三无私,以壹有众。今兹二库珍币所归,不须度支,是行私也;不给经费,非宣利也。物情离怨,不亦宜乎?智者因危而建安,明者矫失而成德。以陛下天姿英圣,傥加之见善必迁,是将化蓄怨为衔恩,反过差为至当……然事有未可知者,但在陛下行与否耳!陛下诚能近想重围之殷忧,凡在二库货贿,尽令出赐有功,坦然布怀,与众同欲。将卒慕陛下必信之赏,人思建功;兆庶悦陛下改过之诚,孰不归德?
(节选自陆贽《奉天请罢琼林大盈二库状》)
【注】 琼林、大盈:府库名。
A.作者对朝廷重新设置琼林、大盈二库的做法感到非常震惊,他指出开设二库源于开元年间权贵对君王的迎合取悦,并不符合古制。
B.周文王的苑囿方圆百里,他认为尚且太小,齐宣王的苑囿方圆四十里,他认为太大了,这就是与百姓同利和个人专利的区别。
C.作者认为,凭借皇帝的英明圣德和天生资质,见到善行就去追求,把过错失误改为正确得宜的关键就在于皇帝是否愿意实行。
D.作者指出,如果皇帝将二库中的财物都拿出来赏赐功臣有多种好处,既可以让将士们争相建立功勋,也会得到百姓的真心拥护。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春,正月,甲子,以冯异为征西大将军。邓禹惭于受任无功,数以饥卒徼赤眉战,辄不利;乃率车骑将军邓弘等自河北度至湖,要冯异共攻赤眉。异曰:“异与贼相拒数十日,虽虏获雄将,余众尚多,可稍以恩信倾诱,难卒用兵破也。”禹、弘不从,弘遂大战移日。赤眉阳败,弃辎重走;车皆载土,以豆覆其上,兵士饥,争取之。赤眉引还,击弘,弘军溃乱;异与禹合兵救之,赤眉小却。异以士卒饥倦,可且休。禹不听,复战,大为所败,死伤者三千余人。闰月,乙巳,冯异与赤眉约期会战,使壮士变服与赤眉同,伏于道侧。日昃,贼气衰,伏兵卒起,衣服相乱,赤眉不复识别,众遂惊溃;追击,大破之于崤底。甲辰,帝亲勒六军,严阵以待之。赤眉忽遇大军,惊震不知所谓,(刘盆子)乃遣刘恭乞降曰:“盆子将百万众降陛下,何以待之?”帝曰:“待汝以不死耳!”丙午,盆子及丞相徐宣以下三十余人肉袒降。明旦,大陈兵马临洛水,令盆子君臣列而观之。帝怜盆子,以为赵王郎中;后病失明,赐荥阳均输官地,使食其税终身。
(节选自《资治通鉴·汉纪三十三》)
A.邓禹对自己身受重任而没有功劳感到惭愧,于是率领车骑将军邓弘等人,邀请冯异一起攻打赤眉军。
B.邓禹、邓弘没有听从冯异的主张,坚持直接用武力攻打赤眉军,最后被赤眉军用计谋打得大败,死伤三千余人。
C.冯异与赤眉军会战,让将士改换服装,和赤眉军穿戴一样埋伏在路边,从这可以看出冯异有非凡的军事才能和谋略。
D.刘盆子派人乞求投降,皇帝饶恕他们不死,然后他们投降。因为刘盆子双目失明,皇帝任命他当赵王的郎中。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7题。
陈祐,字庆甫,赵州宁晋人。祐少好学,家贫,母张氏尝剪发易书使读之,长遂博通经史。时诸王得自辟官属,穆王府署祐为其府尚书,赐其父母银十铤、锦衣一袭。王既分土于陕、洛,表祐为河南府总管。下车之日,首礼金季名士李国维、薛玄等,咨访治道,奏免征西军数百家及椒竹诸税,又上便民二十馀事,朝廷皆从之。世祖即位,分陕、洛为河南西路。中统元年,真除祐为总管。时州县官以未给俸,多贪暴,祐独以清慎见称。在官八年,如始至之日。至元二年,改南京路治中。适东方大蝗,徐、邳尤甚,责捕至急。祐部民丁数万人至其地,谓左右曰:“捕蝗虑其伤稼也,今蝗虽盛,而谷已熟,不如令早刈之,庶力省而有得。”或以事涉专擅,不可。祐曰:“救民获罪,亦所甘心。”即谕之使散去,两州之民皆赖焉。三年,授卫辉路总管。卫当四方之冲,号为难治。祐申明法令,创立孔子庙,修比干墓,且请于朝著于祀典。及去官,民为立碑颂德。尝上书世祖,言树太平之本有三:一曰太子国本,建立宜早;二曰中书政本,责成宜专;三曰人材治本,选举宜审。事虽未能尽行,时论称之。朝廷大举伐宋,遣祐签军,山东民多逃匿,闻祐来,皆曰:“陈按察来,必无私。”遂皆出,应期而办。十三年,授南京总管,兼开封府尹。吏多震慑失措,祐因谓曰:“何必若是!前为盗跖,今为颜子,吾以颜子待之;前为颜子,今为盗跖,吾以盗跖待之。”由是吏知修饬,不敢弄法。许蔡间有巨盗,聚众劫掠,祐捕之急,逃入宋境;宋亡,随制置夏贵过汴,祐斥下马,挝杀之于市,民间帖然。十四年,迁浙东道宣慰使。时江南初附,军士俘虏温、台民男女数千口,祐悉夺还之。未几,行省榷民商酒税,祐请曰:“兵火之馀,伤残之民,宜从宽恤。”不报。遣祐检覆台州民田。及还至新昌,值玉山乡盗,仓猝不及为备,遂遇害,年五十六。追封河南郡公,谥忠定。父老请留葬会稽,不得,乃立祠祀之。
(节选自《元史·陈祐传》)
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陈祐担任河南府总管时,他到任当天先去拜访金朝末年的著名贤士李国维、薛玄等,虚心向他们求教理政的方法。
B.陈祐任南京路治中期间,他从百姓利益出发,在发生蝗灾时,冒着获罪的危险,先让百姓去收割庄稼;任浙东道宣慰使时,因百姓刚经历战乱,反对征收酒税。
C.卫辉路是一个难以治理的地方,陈祐到任后建立孔子庙,修建比干墓,让百姓祭拜,这才稳定了社会秩序,因此百姓为他立碑颂德。
D.许、蔡一带的大盗聚众抢劫,陈祐抓捕他时他逃到大宋境内;后来宋朝灭亡,这个盗贼路过汴梁时,被陈祐发现后在市集上被击杀。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陈祐受封为河南西路总管期间,做官清廉谨慎;任卫辉路总管时,在号称难于治理的地方,申明法令,注重教化百姓,深得百姓爱戴。
B.陈祐年少好学,在母亲的大力支持下发愤学习,长大后博通经史,因而为朝廷所用,父母也受到恩赐。
C.陈祐为官,无论是请求朝廷减免赋税,还是释放温、台两地被俘虏的百姓,总是把百姓放在心上,尽力为百姓谋福利。
D.陈祐查核台州百姓的田地,回来时在新昌遇上强盗且被杀害;百姓请求把他留下葬在会稽,没能成功。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陈祐成才与个人好学、母亲支持有关。陈祐从小好学,因家贫母亲张氏曾剪掉头发换取书籍让他读,他长大后就博通经史。
B.陈祐治政有方略。他曾上书世祖,言明创立太平盛世,应抓住根本要务,比如太子是国家的根本,应早立太子;中书省是行政的根本,应责成中书省专心于政务。
C.陈祐在山东百姓中影响力很大。朝廷大规模攻打宋朝,派陈祐签军,山东百姓多逃走隐匿,听说陈祐来了,认为他一定没有私心,都出来应征。
D.陈祐体恤百姓。他调任浙东道宣慰使,当时江南路刚刚归顺,元军俘虏温州、台州百姓几千人,陈祐将他们全部释放使其归家,不料自己在路途中被强盗杀害。
1/1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