练案26 专题提升 文言文阅读(一)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22分)
材料一:
人臣之所以蹇蹇为难而谏其君者,非为身也,将欲以匡君之过,矫君之失也。君有过失者,危亡之萌也;见君之过失而不谏,是轻君之危亡也。夫轻君之危亡者,忠臣不忍为也。夫不谏则危君,固谏则危身,与其危君宁危身。智者度君权时,调其缓急而处其宜,上不敢危君,下不以危身,故在国而国不危,在身而身不殆。昔陈灵公不听泄冶之谏而杀之,曹羁三谏曹君不听而去,《春秋》序义虽俱贤,而曹羁合礼。
(节选自《说苑·正谏》)
材料二:
凡国之存也,主之安也,必有以也。不知所以,虽存必亡,虽安必危。所以不可不论也。齐桓公、管仲、鲍叔、宁戚相与饮。酒酣,桓公谓鲍叔曰:“何不起为寿?”鲍叔奉杯而进曰:“使公毋忘出奔在于莒也,使管仲毋忘束缚而在于鲁也,使宁戚毋忘其饭牛而居于车下。”桓公避席再拜曰:“寡人与大夫能皆毋忘夫子之言,则齐国之社稷幸于不殆矣!”当此时也,桓公可与言极言矣。可与言极言,故可与为霸。
荆文王得茹黄之狗,宛路之矰,以畋于云梦,三月不反。得丹之姬,淫,期年不听朝。葆申曰:“先王卜以臣为葆,吉。今王得茹黄之狗,宛路之矰,畋三月不反;得丹之姬,淫,期年不听朝。王之罪当笞。”王曰:“不穀免衣襁褓而齿于诸侯,愿请变更而无笞。”葆申曰:“臣承先王之令,不敢废也。王不受笞,是废先王之令也。臣宁抵罪于王,毋抵罪于先王。”王曰:“敬诺。”引席,王伏。葆申束细荆五十,跪而加之于背,如此者再,谓王:“起矣!”王曰:“有笞之名一也,遂致之!”申曰:“臣闻君子耻之,小人痛之。耻之不变,痛之何益?”葆申趣出,自流于渊,请死罪。文王曰:“此不穀之过也,葆申何罪?”王乃变更,召葆申,杀茹黄之狗,折宛路之矰,放丹之姬。后荆国兼国三十九令荆国广大至于此者葆申之力也极言之功也。
(节选自《吕氏春秋·贵直论·直谏》)
1.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3分)
后荆国兼国三十九令荆国广大至于此者葆申之力也极言之功也。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匡,在文中是“拯救”之意,与成语“匡时济世”中的“匡”意思相同。
B.缓急,在文中用法与《孔雀东南飞》“昼夜勤作息”中的“作息”用法不同。
C.殆,与《石钟山记》“殆与余同”中的“殆”意思不同。
D.耻,在文中是“以……为耻”之意,与《兰亭集序》“齐彭殇为妄作”中的“齐”均为意动用法。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材料一认为,做人臣的要忠诚正直地规劝其君主,这并不是为了自己,而是为了君主和国家。
B.鲍叔借一次酒宴,向齐桓公、管仲、宁戚进谏,提醒他们三人,不要忘记曾经遭受过的磨难。
C.楚文王得到茹黄之狗和宛路之箭后,沉迷于打猎,荒废了朝政,葆申为此进谏,并对楚文王实施了象征性责罚。
D.楚文王虽然能够知错改错,杀了茹黄之狗,折了宛路之箭,打发了丹地的美女,但还是流放了葆申。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夫不谏则危君,固谏则危身,与其危君宁危身。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王曰:“不穀免衣襁褓而齿于诸侯,愿请变更而无笞。”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材料一和材料二都与进谏有关,二者在论述内容上有何异同?请简要概括。(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10题。(22分)
材料一:
先王之使其民,若御良马,轻任新节,欲走不得,故致千里。善用其民者亦然。民日夜祈用而不可得苟得为上用民之走之也若决积水于千仞之溪,其谁能当之?《周书》曰:“民,善之则畜也,不善则雠也。”有雠而众,不若无有。今世之人主,多欲众之,而不知善,此多其雠也。古之君民者,仁义以治之,爱利以安之,忠信以导之,务除其灾,思致其福。魏武侯之居中山也,问于李克曰:“吴之所以亡者何也?”李克对曰:“骤战而骤胜。”武侯曰:“骤战而骤胜,国家之福也,其独以亡,何故?”对曰:“骤战则民罢,骤胜则主骄。以骄主使罢民,然而国不亡者,天下少矣。”东野稷以御见庄公,进退中绳,左右旋中规。庄公曰:“善。”以为造父不过也,使之钩百而返。颜阖入见,庄公曰:“子遇东野稷乎?”对曰:“然,臣遇之。其马必败。”庄公曰:“将何败?”少顷,东野之马败而至。庄公召颜阖而问之曰:“子何以知其败也?”颜阖对曰:“夫进退中绳,左右旋中规,造父之御,无以过焉。乡臣遇之,犹求其马,臣是以知其败也。”
(节选自《吕氏春秋·适威》)
材料二:
王者之政化之,霸者之政威之,强国之政胁之。夫此三者各有所施,而化之为贵矣。季孙问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也,小人之德草也,草上之风必偃。”水浊则鱼困,令苛则民乱,城峭则必崩,岸竦则必阤。故夫治国譬若张琴,大弦急则小弦绝矣。故曰:急辔衔者,非千里之御也。子贡问治民于孔子,孔子曰:“懔懔焉如以腐索御奔马。”子贡曰:“何其畏也?”孔子曰:“夫通达之国皆人也,以道导之,则吾畜也;不以道导之,则吾雠也。若何而毋畏?”
(节选自《说苑·政理》)
6.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3分)
民日夜祈用而不可得苟得为上用民之走之也若决积水于千仞之溪
7.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此多其雠也”中的“多”,与“长余佩之陆离”(《离骚》)中的“长”用法一样。
B.“乡臣遇之”中的“乡”与“非及乡时之士也”(《过秦论》)中的“乡”都表示时间。
C.王者,文中指施行仁政治国的君主,行仁政的主张在《齐桓晋文之事》中也有体现。
D.“偃”,文中描述草,意为倒下、倒伏,与成语“偃武修文”中的“偃”意思相同。
8.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先王对待百姓,就像驾驭良马,让它载运轻物,手持马鞭节制;而当今的国君则不然,欲望繁多,对待百姓的方式也不恰当。
B.魏武侯向李克询问吴国为何会灭亡,李克认为原因在于吴国屡战屡胜——屡战让百姓疲惫,屡胜让国君骄纵,最终导致亡国。
C.东野稷在庄公面前表演驾车技术,庄公称赏,认为其技艺造父也不能超过,颜阖预言其马必败,颜阖的话后来果然得到应验。
D.季孙请教孔子“诛杀无道,亲近有道”是否可行,孔子先反对诛杀,接着指出施政者为善会感染百姓,并以风和草为喻阐述。
9.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忠信以导之,务除其灾,思致其福。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故曰:急辔衔者,非千里之御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材料一使用东野稷御车马之事,材料二引用孔子关于御马的言论,这两则素材分别论证了什么观点?请简要概括。(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练案26 专题提升 文言文阅读(一)
1.解析:句意:后来楚国兼并了三十九个国家。使楚国疆土广阔到这种程度,这是葆申的力量,是直言劝谏的功效。“荆国兼国三十九”中“荆国”是主语,“兼”是谓语,“国三十九”是宾语,构成完整的句式,其后断开,选B;“令荆国广大至于此者”中“令”是使令动词,引出后续的结果或目的。“荆国广大至于此者”是“令”的宾语,也是完整的句子,其后断开,选E;“葆申之力也”,这句话是前文中“令荆国广大至于此”的原因,“也”为句尾判断句的标志,其后断开,选F。
答案:BEF
2.A [A项,错误。“匡”在文中是“纠正、匡正”之意;“匡时济世”中的“匡”是“匡正”的意思。句意:想要纠正君主的过错。/匡正时政,救助社会。B项,正确。“缓急”是形容词用作名词,指紧急和缓慢的事情。“昼夜勤作息”中的“作息”是动词偏义复词,偏指“作”,即劳作。句意:调和缓急处理恰到好处。/日日夜夜勤劳地操作。C项,正确。在材料一中,“殆”表示“危险”的意思,而“殆与余同”中的“殆”是“大概”的意思。句意:对自己来说,自己不会受到危险。/大概和我一样。D项,正确。“齐彭殇为妄作”中的“齐”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把……看作相等。句意:我听说对于君子,要使他心里感到羞耻。/把长寿和短命等同起来的说法是虚妄之谈。]
3.D [D项,“但还是流放了葆申”错误,根据原文“葆申趣出,自流于渊,请死罪”可知,葆申是自行流放。]
4.(1)(如果君主有过失)大臣不劝谏就会使君主受到危害,坚持劝谏就会使自己受到危害,与其使君主有危害,宁可使自身有危害。(赋分点:“危”,使……处于危险境地;“固”,坚持;“宁”,宁可,宁愿)
(2)文王说:“我从离开襁褓就列位于诸侯,希望您换一种刑法,不要鞭打我。”(赋分点:“不穀”,古代诸侯王对自己的谦称,意为不善、寡德之人;“齿”,列位、次列;“笞”,鞭打)
5.相同点:都强调了进谏的重要性。(2分)
不同点:材料一论述了人臣进谏的目的、原则和方法。材料二不仅论及臣子要敢于进谏,还论及君主对进谏应有的态度。(3分)
【参考译文】
材料一:
做人臣的之所以要忠诚正直地迎着困难规劝其君主,这并不是为了自己,而是想要纠正君主的过错,改正君主的失误。君主有了过失,是君主危亡的征兆;看见君主有过失而不进行规劝,这是轻视君主的危亡。轻视君主的危亡,忠臣是不忍心那样做的。(如果君主有过失)大臣不劝谏就会使君主受到危害,坚持劝谏就会使自己受到危害,与其使君主有危害,宁可使自身有危害。聪明的人会忖度君主的心思权衡时势,调和缓急处理恰到好处,对上不会危害君主,对下也不至于危害自己,所以对于国家来说,国家不受危害,对自己来说,自己不会受到危险。从前陈灵公不听泄冶的劝谏并杀掉了他,曹羁三次劝谏曹君都不被听取,他于是离开了曹国。《春秋》上的评价虽然讲他们都是贤人,但曹羁更加符合礼的要求。
材料二:
凡是国家的生存,君主的平安,肯定是有原因的。不了解这个原因,即使目前生存也必定要灭亡,即使目前平安也必定遭遇危险。国存主安的原因是不可不察知的。齐桓公、管仲、鲍叔牙、宁戚在一起喝酒。喝得正高兴,桓公对鲍叔说:“何不起身敬酒祝寿?”鲍叔捧起酒杯敬酒说:“希望您不要忘记逃亡在莒国的情景,希望管仲不要忘记被囚禁在鲁国的情景,希望宁戚不要忘记自己喂牛住在车下的情景。”桓公离席对鲍叔拜了两次说:“如果我和各位大夫能都不忘记您说的话,那么齐国的江山也许就不危险了!”这个时候,桓公是可以尽情进言的了。正因为可以尽情进言,所以可以跟他一起成就霸业。
楚文王得到茹黄之狗和宛路之箭,就用它们到云梦泽打猎,三个月不回来。得到丹地的美女,纵情女色,整整一年不上朝听政。葆申说:“先王占卜让我做太保,卦象吉利。如今您得到茹黄之狗和宛路之箭,打猎三个月不回来;得到丹地的美女,纵情女色,一年不上朝听政。您的罪应该施以鞭刑。”文王说:“我从离开襁褓就列位于诸侯,希望您换一种刑法,不要鞭打我。”葆申说:“我敬受先王之命,不敢废弃。您不接受鞭刑,这是我废弃了先王之命。我宁可获罪于您,不能获罪于先王。”文王说:“遵命。”于是葆申拉过席子,文王伏在上面。葆申把五十根细荆条捆在一起,跪着放在文王的背上,再拿起来,这样反复做了两次,对文王说:“请您起来吧!”文王说:“同样是有了受鞭刑的名声,索性真的打我一顿吧!”葆申说:“我听说对于君子,要使他心里感到羞耻,对于小人要让他皮肉觉得疼痛。如果让他感到羞耻仍不能改正,那么让他觉得疼痛又有什么用处?”葆申说完,快步离开了宫廷,自行流放到深渊边上,请求文王治自己死罪。文王说:“这是我的过错,葆申有什么罪?”文王于是改弦更张,召回葆申,杀了茹黄之狗,折了宛路之箭,打发了丹地的美女。后来楚国兼并了三十九个国家。使楚国疆土广阔到这种程度,这是葆申的力量,是直言劝谏的功效。
6.解析:句意:百姓日夜祈求被任用却不能够被任用,如果能够被君主任用,百姓为君主奔走,就像积水从千仞高的溪流决口中冲出来。“民”作主语,“祈”作谓语,“用”作宾语,“不可得”作结果补语,“而”字连接,中间不断开,C处断开;“苟”意为如果,表假设,不能与后面断开;“得为上用”是假设的内容,动宾结构,中间不断开,其后E处断开;“民”作主语,“之”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走之”为动宾结构,中间不断开,句末语气词“也”后G处断句。
答案:CEG
7.D [A项,正确。“多”,使动用法,使……增多;“长”,使动用法,使……增长,加长。句意:这只能使仇人增多啊。/加长我长长的佩带。B项,正确。“乡”同“向”,先前。句意:先前我遇到他。/(陈涉)也比不上先前(九国)的武将谋臣。C项,正确。D项,错误。意思不同。“偃武修文”中的“偃”意为“停止”。句意:风从草上吹过,草就跟着倒伏了。/停止武备,致力于文治教化。]
8.A [A项,“而当今的国君则不然,欲望繁多”错误。原文“今世之人主,多欲众之”意为“现在世上的君主,大都想使自己百姓众多”。]
9.(1)用忠诚和守信来引导百姓,致力于为民除害,思考着为民造福。(赋分点:“导”,引导;“务”,致力,专力从事;“致”,带来)
(2)所以说:拉紧缰绳和衔勒的人,不是能驾驶车马驰骋千里的人。(赋分点:“急”,拉紧;“……者,……也”,判断句;“御”,驾驭马车的人)
10.①东野稷御车马之事:国君应该善待百姓/国君应该爱惜民力/国君对待百姓不可严苛。②孔子关于御马的言论:治民者应该用正道引导百姓/治民者应该用仁政教化百姓。
【参考译文】
材料一:
古代圣王役使自己的百姓,就像驾驭好马一样,让马拉着轻载,手里拿着马鞭,马无法乱跑,所以能达到千里远的地方。善于役使自己百姓的人也是这样。百姓日夜祈求被任用却不能够被任用,如果能够被君主任用,百姓为君主奔走,就像积水从千仞高的溪流决口中冲出来,谁又能阻挡得住呢?《周书》上说:“百姓,善待他们,他们就喜爱君主,不善待他们,他们就成为君主的仇人。”有很多仇人,还不如没有好。现在世上的君主,大都想使自己百姓众多,却不知道善待百姓,这只能使仇人增多啊。古代当君主的人,用仁道和正义治理百姓,用惠爱和利益使百姓安定,用忠诚和守信来引导百姓,致力于为民除害,思考着为民造福。魏武侯当中山君的时候,向李克问道:“吴国灭亡的原因是什么呢?”李克回答说:“是因为屡战屡胜。”武侯说:“屡战屡胜,这是国家的福分,它却偏偏因此灭亡,是什么原因呢?”李克回答说:“屡次作战,百姓就疲惫,屡次胜利,君主就骄傲。用骄傲的君主役使疲惫的百姓,这样国家却不灭亡的,天下太少了。”东野稷在卫庄公面前表演自己驾驭车马的技术,前进后退都合乎墨线画出的直线,左转右转都合乎圆规画出的圆。卫庄公说:“好。”认为造父也不能超过他,让他的马绕一百个圈再回来。颜阖来谒见卫庄公,卫庄公说:“你遇到东野稷了吗?”颜阖回答说:“是的,我遇到了他。他的马一定要累坏。”卫庄公说:“怎么会累坏呢?”过了一会儿,东野稷的马累坏回来了。卫庄公召来颜阖问他说:“你怎么知道他的马要累坏呢?”颜阖回答说:“前进后退都合乎墨线画出的直线,左转右转都合乎圆规画出的圆,造父驾车的技术都无法超过他了。先前我遇到他,他还在不停苛求自己的马,我因此知道他的马要累坏。”
材料二:
行仁政的君主的政治用仁德教化百姓,图霸业的君主的政治用武力威慑百姓,走强横之路的国家的政治用刑罚胁迫百姓。这三种政治各有施行的场合,但以仁德教化百姓最为可贵。季孙向孔子问道:“如果诛杀不守道义的人以亲近有道义的人,怎么样?”孔子说:“你处理政事,怎么能用诛杀的手段呢?你想要行善,百姓也会跟着变好的。君子的德行好比风,百姓的德行好比草,风从草上吹过,草就跟着倒伏了。”水混浊则鱼无法生存,政令苛刻百姓就会动乱,城墙太陡峭就会崩塌,河岸太直耸就会塌陷。因此治理国家,就好比给琴安上琴弦,大弦拉得太紧,小弦就会绷断。所以说:拉紧缰绳和衔勒的人,不是能驾驶车马驰骋千里的人。子贡向孔子询问治理百姓的事,孔子说:“内心危惧如同用腐朽的缰绳驾驭奔马一样。”子贡问:“为什么要那样害怕呢?”孔子说:“那四通八达的国都到处都是人,按正确的方法引导他们,他们就顺从我;不按正确的方法引导他们,他们就是我的仇敌。怎能不害怕呢?”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