练案27 专题提升 文言文阅读(二)(含答案)-2026版高三总复习一轮语文(教考衔接)

文档属性

名称 练案27 专题提升 文言文阅读(二)(含答案)-2026版高三总复习一轮语文(教考衔接)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3.7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7-04 15:54:52

文档简介

练案27 专题提升 文言文阅读(二)
1.解析:句意:姚希孟三天不吃不喝,亲扶母亲棺木走出城门,徒步大哭,脚趾磨出鲜血,眼睛也哭肿了。“绝水浆三日”状语后置,正常语序为“三日绝水浆”,应在“三日”后B处断句;“出国门”是“扶榇”动作趋向,“扶榇出国门”同省略的主语“希孟”构成主谓宾结构的句子,可独立成句,故应在“国门”后E处断句;“徒步哭”同省略的主语“希孟”构成主谓结构的句子,可独立成句,故应在“哭”后G处断句。
答案:BEG
2.C [A项,正确。句意:当时给谏杨涟、御史左光斗和姚希孟志同道合、彼此勉励。/勉励你们种植。B项,正确。句意:疾病日益加重。/刘氏的病一天比一天沉重。C项,错误。动词,说、告诉;名词,话语。句意:他曾经告诉众多的当权人士说“应当先做实事,后求声誉”。/(回我家后)转述她小妹们的话。D项,正确。考证;敲击。句意:不考证历朝的典章制度。/然而浅陋的人竟然用斧头敲打石头来寻求石钟山得名的原因。 ]
3.B [B项,“从此便远行林泽,安度余生”错,由原文“崇祯改元,以右庶子充经筵日讲”可知,后来他又出仕。]
4.(1)然而朝廷评议害怕吴地百姓,担心东南会发生不可预测之事,仅诛杀五个人,对其他人都舍弃不再问罪。(赋分点:“惮”,害怕;“叵”,不可;“置”,舍弃)
(2)重臣懒惰则政事荒废,武将匮乏则四方混乱,于是国家动荡倾覆,宗庙社稷变为废墟。(赋分点:“股肱”,指辅佐帝王的得力大臣;“爪牙”,武将;“丘墟”,名词作动词,变为废墟)
5.①义不容辞地与好友指摘时弊,匡正社稷。②借讲筵之机开导皇帝。③专心于各种世务实事,不贪慕自身虚名。
【参考译文】
材料一:
姚希孟,字孟长,是长洲人。出生未满周岁,他父亲姚颖庵就去世了;母亲文太君当时才二十二岁,坐在杂草中,用混着血液的乳汁来哺育他。外祖父文卫辉公十分器重他,曾经说:“我的外孙与我儿子,他日定当位列廷堂、同朝为官。”壬戌年,他的舅舅文震孟考中状元,和姚希孟一起官任翰林。当时给谏杨涟、御史左光斗和姚希孟志同道合、彼此勉励,常说:“时局虽然有缺陷,但内心不可有缺陷。”庚申年后,朝廷有停封、移宫诸多秘事,杨涟、左光斗先后上奏章,都向希孟提出疑问以求解答,希孟也对此匡正不推辞。没过多久,文震孟因为上书直言而辞官,姚希孟也告假归乡。家居二年,东林党祸爆发,众多道义之士被捕拘禁,人数众多无一幸免。姚希孟出来接待朋友,眼含泪水,他母亲文太君也渐渐听闻外边发生变乱,疾病日益加重,最终亡故。姚希孟三天不吃不喝,亲扶母亲棺木走出城门,徒步大哭,脚趾磨出鲜血,眼睛也哭肿了。丙寅年三月,缇骑到吴门逮捕周顺昌,数万百姓都为其喊冤,揪搡旗尉并杀了他们。当权者恼怒,想要嫁祸姚希孟,然而朝廷评议害怕吴地百姓,担心东南会发生不可预测之事,仅诛杀五个人,对其他人都舍弃不再问罪。姚希孟便开始远行山泽,自认为是劫后余生。崇祯登基改年号,让姚希孟凭右庶子身份担任经筵日讲。姚希孟在讲筵之时,以程颐、范祖禹理学要义为根本,竭尽诚心想让主上有所感悟。此时,妒忌贤能之人仍然担忧姚希孟凭借文章德行被皇上重用,就私下摘取姚希孟讲章中的语句来深深诋毁他,于是他被罢官,不再任用。姚希孟气量宏大、才识敏捷。看见万历以来朝堂数十年间正邪势力的此消彼长,想以宽大为怀,他对于世事,只要是科举选才、战争农事、疏通河渠、漕运屯田等事没有不钻研的。他曾经告诉众多的当权人士说“应当先做实事,后求声誉”,所以人们都将其视为“救时宰相”。然而他最终不能受重用,为世人所惋惜。
材料二:
先前古人清谈,谈论的是老庄之学,如今士林清谈,谈论的是孔孟之道。没有学到其中的精华却已遗漏其大义,没有探究其根本却已先远离了其末节。不研习儒家经典的文章,不考证历朝的典章制度,不综论当代的现实事务,却拿明心见性的空洞话语,来代替修身治人的实际学问。重臣懒惰则政事荒废,武将匮乏则四方混乱,于是国家动荡倾覆,宗庙社稷变为废墟。
6.解析:句意:太史公说:我读《孟子》,读到梁惠王问“怎样才对我的国家有利”时,总不免放下书本而有所感叹。“曰”字后一般接所说的内容,其后需断开,B处断开;“余读孟子书”是主谓宾结构,其后断开,D处断开;“何以利吾国”作“问”的宾语,中间不断开;“至梁惠王问何以利吾国”意思完整,其后断开,G处断开。
答案:BDG
7.D [A项,正确。都指兵车万辆,表示军事力量强大。句意:以一个拥有万辆兵车的国家去攻打另一个拥有万辆兵车的国家。/达到或拥有万辆兵车的国力。B项,正确。都指更加。句意:如果您让他们的水更深。/因此,圣人更加圣明。C项,正确。都指抚慰、安慰。句意:杀了那里的暴君,抚慰那里的百姓。/孤单无依靠地独自生活,只有身体和影子互相安慰。D项,错误,用法相同。都指所往、所到。句意:所以跟他到的那些国家的需求不相符。/任凭小船漂去。]
8.C [C项,“孟子认为谋利是一切祸乱的开始,为防备这个祸乱的根源”错。文中认为谋利是一切祸乱开始的是司马迁,防备祸乱根源的是孔子。]
9.(1)燕国的百姓以为(大王)将要从水深火热之中拯救他们,(所以)用竹篮盛着饭食,用壶盛着酒浆来迎接大王的军队。(赋分点:“拯己于水火之中”状语后置,正常语序为“于水火之中拯己”;“箪、壶”,均是名词活用作动词,用竹篮盛着饭食,用壶盛着酒浆)
(2)在那时候,秦国任用商鞅,使国家富裕,使兵力强大(军力强盛);楚国、魏国任用吴起,战胜了一些国家,削弱了强敌。[赋分点:“富”,使……富裕;“强”,使……强大(强盛);“弱”,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削弱/使……弱]
10.①孟子的观点是:古代圣王有怜爱别人的心,所以才有怜爱百姓的政令。②周武王、商汤征伐他国,实施百姓满意的措施,百姓欢迎他们的征伐。
【参考译文】
材料一:
齐国攻打燕国,战胜了燕国。齐宣王问道:“有人劝我不要占领燕国,有人劝我占领燕国。以一个拥有万辆兵车的国家去攻打另一个拥有万辆兵车的国家,五十天就攻克了它,光凭人力是做不到的。不占领它,必定会有上天降下的灾祸。占领它,怎么样?”
孟子回答说:“占领了,燕国人民高兴,那就占领它。古代有这么做的人,武王就是这样。占领了,燕国人民不高兴,那就不要占领。古代也有这么做过的人,文王就是这样。以拥有万辆兵车的国家去攻打另一个拥有万辆兵车的国家,百姓用竹篮盛着饭食,用壶盛着酒浆来迎接大王的军队,难道有别的原因吗?只是希望能救他们于水火之中了。如果您让他们的水更深,火更热,那他们也就会转而去求其他的出路了。”
齐国攻打燕国,要占领燕国。别的诸侯国谋划援救燕国。宣王说:“很多诸侯谋划来讨伐我,(我)用什么方法对付他们呢?”
孟子回答道:“我听说过有凭借方圆七十里的国土就统一天下的人,商汤就是这样。没有听说拥有方圆千里的国土还害怕别国的。《尚书》说:‘商汤的征伐,从葛开始。’天下的人都信任商汤。他向东征伐,西边的百姓就埋怨;向南征伐,北边的百姓就埋怨。(他们埋怨)说:‘为什么把我们放到后面呢?’人民盼望他,如同大旱时节盼望乌云和虹霓一样。(这是因为汤的军队每到一地,)让做生意的照常做生意,种地的照常种地。杀了那里的暴君,抚慰那里的百姓,像是及时雨从天而降,百姓非常高兴。《尚书》说:‘等待我们的君王,他来了,我们也就复活了。’如今,燕国的国君虐待老百姓,大王您的军队去征伐他,燕国的百姓以为(大王)将要从水深火热之中拯救他们,(所以)用竹篮盛着饭食,用壶盛着酒浆来迎接大王的军队。如果您杀死他们的父兄,囚禁他们的子弟,毁坏他们的宗庙,搬走他们的宝器,像这样怎么行呢?各国本来就畏忌齐国的强大,现在齐国扩大了一倍的土地却不施行仁政,这就使得天下的诸侯要出兵攻打您了。大王赶快发布命令,把燕国被俘的老人孩子遣送回去,停止搬运燕国的宝器,同燕国百姓商量,选立一个新国君,然后撤离燕国。那么还来得及阻止(各国兴兵)。”
材料二:
太史公说:我读《孟子》,读到梁惠王问“怎样才对我的国家有利”时,总不免放下书本而有所感叹。说:唉,利益的确是祸乱的开始呀!孔夫子极少谈论关于利益的问题,就是经常防备这个祸乱的根源。所以说“依据个人的利益办事,会招致很多怨恨”。上自天子下至平民,喜好利益的弊病都存在,有什么不同呢?
孟轲,是邹国人。他曾跟着子思的弟子学习。他通晓孔道之后,便去游说齐宣王,齐宣王没有采用他的主张。于是到了梁国,梁惠王不实施他的主张,反而认为他的主张不切实情。在那时候,秦国任用商鞅,使国家富裕,使兵力强大;楚国、魏国任用吴起,战胜了一些国家,削弱了强敌;齐威王和宣王举用孙膑和田忌等人,国力强盛,使各诸侯国向东来朝拜齐国。各诸侯国正致力于“合纵连横”的攻伐谋略,把善于攻伐看作贤能,孟子却称述唐尧、虞舜以及夏、商、周三代的德政,所以跟他到的那些国家的需求不相符。他返回家乡与弟子万章等人整理《诗经》《书经》,阐述孔子的思想学说,编写了《孟子》七篇。
1/1练案27 专题提升 文言文阅读(二)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22分)
材料一:
姚希孟,字孟长,长洲人。生未周岁,父颖庵逝世;母文太君方二十有二,坐荼蓼中,乳血杂哺。外大父文卫辉公甚器之,尝曰:“外孙与吾儿,异日当比圭廊序。”壬戌,舅震孟为廷对第一人,与希孟同官翰林。是时给谏杨涟、御史左光斗与希孟同道相勖,每言:“世界即有缺陷,只此方寸却缺陷不得耳。”庚申后,有停封、移宫诸秘事,杨、左先后发疏,皆从希孟质疑义,希孟亦匡直不辞。亡何,震孟以建言归,希孟亦请假予告。里居二年,党祸既发,诸君子就槛中,累累无一免者。希孟出对朋友,凝涕在睫,太君亦微闻外间有异,疾日笃,遂不起。希孟绝水浆三日扶榇出国门徒步哭趾血目肿。丙寅三月,缇骑至吴门逮周忠介,齐民数万为呼冤,捽旗尉杀之。当事者愠,欲迁祸于希孟,而朝议惮吴民,恐东南遂叵测,仅戮五人,余置不问。希孟始放迹湖山,自谓得生之余也。崇祯改元,以右庶子充经筵日讲。希孟在讲筵,本正叔、淳夫之意,竭诚悟主。是时,忌者犹虑希孟以文行被主知,乃阴摘讲章语深中之,遂废置,不复起用。希孟局量恢廓,才识通敏。见万历以来数十年邪正消长之势,欲以宽大持之,其于世务,凡人才、兵农、河渠、漕屯之事,无不讲究。尝语当道诸君子“宜先实事,后虚声”,故人皆以“救时宰相”目之。而不究其用,为世所惜。
(节选自张岱《石匮书后集》)
材料二:
昔之清谈谈老、庄,今之清谈谈孔、孟,未得其精而已遗其粗,未究其本而先辞其末。不习六艺之文,不考百王之典,不综当代之务,以明心见性之空言,代修己治人之实学。股肱惰而万事荒,爪牙亡而四国乱,神州荡覆,宗社丘墟。
(节选自顾炎武《日知录·卷七》)
1.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3分)
希孟绝水浆三日扶榇出国门徒步哭趾血目肿。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勖,文中指勉励、鼓励,与《种树郭橐驼传》中“勖尔植”的“勖”意思相同。
B.笃,文中指加重,与《陈情表》中“刘病日笃”的“笃”意思相同。
C.语,文中指说、告诉,与《项脊轩志》中“述诸小妹语”的“语”用法相同。
D.考,文中指考证,与《石钟山记》中“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的“考”意思不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姚希孟身世凄苦,父亲早逝而母亲在艰难的环境中抚育他,他的外祖父对其期望甚高,认为他与自己儿子震孟必定能同朝为官。
B.姚希孟对诸多正义之士被捕囚禁深感悲痛,再加上其母离世的沉重打击,促使他在险遭牵连之后,从此便远行林泽,安度余生。
C.姚希孟凭借右庶子的身份为崇祯讲筵,他以正叔、淳夫的思想为根本,希冀皇帝有所醒悟,不料所讲言论被人中伤而遭免职罢官。
D.姚希孟气量宏大、才识敏捷,目睹朝堂正邪势力的消长之势,想用宽大之法处置,虽被誉为“救时宰相”,可惜最终不被任用。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而朝议惮吴民,恐东南遂叵测,仅戮五人,余置不问。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股肱惰而万事荒,爪牙亡而四国乱,神州荡覆,宗社丘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姚希孟哪些行为体现了顾炎武所说的“不空言、重实学”?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10题。(22分)
材料一:
齐人伐燕,胜之。宣王问曰:“或谓寡人勿取,或谓寡人取之。以万乘之国伐万乘之国,五旬而举之,人力不至于此。不取,必有天殃。取之,何如?”
孟子对曰:“取之而燕民悦,则取之。古之人有行之者,武王是也。取之而燕民不悦,则勿取。古之人有行之者,文王是也。以万乘之国伐万乘之国,箪食壶浆,以迎王师,岂有他哉?避水火也。如水益深,如火益热,亦运而已矣。”
齐人伐燕,取之。诸侯将谋救燕。宣王曰:“诸侯多谋伐寡人者,何以待之?”
孟子对曰:“臣闻七十里为政于天下者,汤是也。未闻以千里畏人者也。《书》曰:‘汤一征,自葛①始。’天下信之。东面而征,西夷怨;南面而征,北狄怨。曰:‘奚为后我?’民望之,若大旱之望云霓也。归市者不止,耕者不变。诛其君而吊其民,若时雨降,民大悦。《书》曰:‘徯我后,后来其苏。’今燕虐其民,王往而征之。民以为将拯己于水火之中也,箪食壶浆,以迎王师。若杀其父兄,系累其子弟,毁其宗庙,迁其重器,如之何其可也?天下固畏齐之强也,今又倍地而不行仁政,是动天下之兵也。王速出令,反其旄倪②,止其重器,谋于燕众,置君而后去之,则犹可及止也。”
(节选自《孟子·梁惠王章句下》)
材料二:
太史公曰余读孟子书至梁惠王问何以利吾国未尝不废书而叹也。曰:嗟乎,利诚乱之始也!夫子罕言利者,常防其原也。故曰“放于利而行③,多怨”。自天子至于庶人,好利之弊何以异哉!
孟轲,邹人也。受业子思之门人。道既通,游事齐宣王,宣王不能用。适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则见以为迂远而阔于事情。当是之时,秦用商君,富国强兵;楚、魏用吴起,战胜弱敌;齐威王、宣王用孙子、田忌之徒,而诸侯东面朝齐。天下方务于合从连衡,以攻伐为贤,而孟轲乃述唐、虞、三代之德,是以所如者不合。退而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
(节选自《史记·孟子荀卿列传》)
【注】 ①葛:远古时期的部落名。②旄倪:被俘虏的老人和幼儿。③放于利而行:依据个人的利益办事。
6.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3分)
太史公曰余读孟子书至梁惠王问何以利吾国未尝不废书而叹也。
7.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万乘,指兵车万辆,表示军事力量强大,与《过秦论》“致万乘之势”中的“万乘”词义相同。
B.益,指更加,与《师说》“是故圣益圣”中的“益”词义相同。
C.吊,指抚慰、安慰,与《陈情表》“茕茕孑立,形影相吊”中的“吊”词义相同。
D.所如,文中指所往、所到,与《赤壁赋》“纵一苇之所如”中的“所如”用法不同。
8.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孟子认为商汤征伐天下,得到当地百姓的信赖,是因为商汤能够怜惜当地百姓,实施的政策能够让百姓开心。
B.孟子认为齐宣王如果能够尊重燕国人民的意愿,实施“仁政”,那么还来得及阻止各国对齐国动兵。
C.孟子认为谋利是一切祸乱的开始,为防备这个祸乱的根源,他很少谈及利。后世史学家司马迁对此极为赞叹。
D.孟子的政治主张得不到当时各诸侯国君的采用,国君们把能攻善伐之人看作贤能,孟子的“德政”不合时宜。
9.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民以为将拯己于水火之中也,箪食壶浆,以迎王师。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当是之时,秦用商君,富国强兵;楚、魏用吴起,战胜弱敌。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孟子认为“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请从所给材料中列举例子来论证这个观点。(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