练案30 专项对点 鉴赏古代诗歌表达技巧
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9分)
奉和春日幸望春宫应制①
苏 颋
东望望春春可怜,更逢晴日柳含烟。
宫中下见南山尽,城上平临北斗悬。
细草偏承回辇处,飞花故落奉觞前。
宸游②对此欢无极,鸟弄歌声杂管弦。
【注】 ①应制:应皇帝之命而作的诗文。②宸游:帝王巡游。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诗人随驾来到望春宫,奉命应和皇帝诗作,“幸”表明诗人感到幸运。
B.首联写春光可爱,天气晴朗,恰好出游,点题处显出诗人才思。
C.颔联写从望春宫眺望,终南山尽收眼前,皇家气派尽显。
D.这是一首盛世颂歌,洋溢着政治清明的气氛,情调自然欢畅。
(2)本诗是一首奉和应制诗,但写得饶有“诗趣”,请从修辞手法角度结合诗句简要分析。(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024·无锡联考)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9分)
岳阳楼①
元 稹
岳阳楼上日衔窗,影到深潭赤玉幢②。
怅望残春万般意,满棂湖水入西江③。
【注】 ①元和九年(814)作者遭贬潭州(今湖南长沙),此诗作于赴任途中。②玉幢:玉楼,指神仙居处。③西江:长江。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诗人讲究炼字,首句着一“衔”字便唤起读者联想,将红日斜照楼窗之景写得生动传神。
B.次句紧承首句写岳阳楼的倒影,“赤玉幢”之喻写尽了红日斜照下岳阳楼的静穆与美好。
C.第三句语意丰富,诗人在残春时节抒发的怅然情怀,既有惜春之叹,也有人生失意之嗟。
D.相比杜甫《登岳阳楼》,元诗对岳阳楼的描写虽另有风致,但与杜诗一样皆为直接描摹。
(2)本诗运用了“以景结情”的手法,请结合本诗内容,写一则关于该手法的札记(150字以内)。(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阅读下面这首东汉诗,完成(1)~(2)题。(9分)
咏蕙诗
繁 钦①
蕙草生山北,托身失所依。
植根阴崖侧,夙夜惧危颓。
寒泉浸我根,凄风常徘徊。
三光②照八极,独不蒙余晖。
葩叶永雕瘁③,凝露不暇晞。
百卉皆含荣,己独失时姿④。
比我英芳发,鶗鴂⑤鸣已衰。
【注】 ①繁钦( —218):字休伯,东汉末年颍川(今河南禹州)人,曾任丞相曹操主簿。②三光:指日、月、星的光芒。③雕瘁:凋摧憔悴。④时姿:时节下的姿态。⑤鶗鴂(tí jué):杜鹃鸟,杜鹃鸟常在暮春时鸣叫,因此成为花落时节的象征。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这首诗和古代一般咏蕙草的诗不同,并没有着重赞美蕙草的高洁品性。
B.前八句主要写蕙草生长的环境,后六句表现蕙草不能吐露芳华的感伤。
C.诗中所表现的阴冷、凄清的环境是东汉末年社会黑暗的一个侧面反映。
D.这首诗用第一人称的口气咏叙,蕙草的不幸遭遇正是作者自身的写照。
(2)本诗是怎样抒写情怀的?请结合内容简要赏析。(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2)题。(9分)
剪牡丹·舟中闻双琵琶
张 先
野绿连空,天青垂水,素色溶漾都净。柳径无人,堕絮飞无影。汀洲日落人归,修巾薄袂,撷香拾翠①相竞。如解凌波,泊烟渚春暝。
彩绦朱索新整。宿绣屏、画船风定。金凤②响双槽,弹出今古幽思谁省。玉盘大小乱珠迸。酒上妆面,花艳眉相并。重听。尽汉妃一曲③,江空月静。
【注】 ①撷香拾翠:语出曹植《洛神赋》,指采撷香草,拾取翠羽。②金凤:代指琵琶。③汉妃一曲:汉妃指汉代王昭君,传说她出塞时弹着琵琶。“一曲”则指以昭君出塞故事谱写的琴曲《昭君怨》。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起首三句营造了辽阔静美的意境,多色彩多层次地描绘了一幅晴空与绿野相连、天光与澄江相接的美景。
B.从船上望去,可见日落人归,渐走渐近,巾袂飘飘,原来是一位美丽的女子在汀洲之上采香草,拾翠羽。
C.乐声悠扬饱含今古幽思,听者沉浸其中思绪深沉,词人用“谁省”一词,突出此时知音难觅的惆怅感慨。
D.本词以铺叙的写法,把柳径汀洲、日落春暝,以及在此背景上活动的人物,描画得有神有形,栩栩如生。
(2)这首词在描写音乐上受白居易《琵琶行并序》影响甚大,表达技巧上都采用了侧面烘托的方法,请简要赏析。(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9分)
春雪呈张仲谋[注]
黄庭坚
暮雪霏霏若撒盐,须知千陇麦纤纤。
梦阑半枕听飘瓦,晓起高堂看入帘。
剩与月明分夜砌,即成春溜滴晴檐。
万金一醉张公子,莫道街头酒价添。
【注】 张仲谋:张询,字仲谋,是诗人的好友。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诗歌首联照应题目,借撒盐比喻春雪撒落之态,形象生动地描绘了春雪的美丽景象。
B.颔联写雪却不直言形神,而是结合情境暗示其特点,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的细微观察。
C.诗人用正侧面结合的手法描写春雪,以所见所闻多感官交织写出了雪的各种姿态。
D.尾联诗人看似打趣友人,实则借街头酒价向友人倾诉民生疾苦,揭露了朝政腐败。
(2)本诗是如何含蓄地表达诗人愉悦心情的?请简要赏析。(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9分)
於潜①女
苏 轼
青裙缟袂於潜女,两足如霜不穿屦。
沙②鬓发丝穿柠③,蓬沓④障前走风雨。
老濞⑤宫妆传父祖,至今遗民悲故主。
苕溪杨柳初飞絮,照溪画眉渡溪去。
逢郎樵归相媚妩,不信姬姜⑥有齐鲁。
【注】 ①於(yú)潜:旧县名,在今杭州。②(zhā)沙:张开的样子。③柠:应作“杼”。④蓬沓:首饰名,即银栉。⑤老濞:汉初刘濞被封为吴王,这里借指五代的吴越王。⑥姬姜:指齐、鲁的贵族美女,这里代指美女。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於潜女衣妆古朴,青裙白衣,乌黑的头发高高蓬起,头上横插大银栉,几乎遮住前额。
B.於潜女赤足行走,健美自然,刘兰芝纤纤细步,婀娜优雅,同是“行走”却韵味不同。
C.作者用“照溪”“画眉”两个动作,把这位农村女子朴实的爱美之心体现得淋漓尽致。
D.砍柴郎认为女子妩媚多姿,贵族美女和她相比也黯然失色,体现古朴山民的纯洁爱情。
(2)“老濞”两句横亘中间,看似非常突兀,实则对整首诗的结构有重要作用,请结合诗句分析结构上的妙处。(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练案30 专项对点 鉴赏古代诗歌表达技巧
1.(1)A [A项,“‘幸’表明诗人感到幸运”错误,这里的“幸”是指皇帝到某处,题目中“幸望春宫”指的是皇帝到望春宫。]
(2)①双关:“东望望春”,既说“向东眺望望春宫”,又谓“向东眺望,望见春光”,语意双关。②比喻:以“细草”自比,以“飞花”喻歌姬舞女,渲染出一派君臣欢宴的游春气氛。
2.(1)D [D项,“皆为直接描摹”错误,杜甫《登岳阳楼》对岳阳楼没有直接描摹。]
(2)(示例一)以景结情是借景抒情的特殊方式,用在诗词的结尾,使抒发的情感更加蕴藉含蓄,“满棂湖水入西江”一句状写了诗人凭窗遥望,湖水占满视野,流向没有尽头的长江这一图景,暗含着诗人的愁思如入江湖水那样绵长幽远,把诗人无法排遣的怅惘愁思表达得非常含蓄婉转。
(示例二)“满棂湖水入西江”不仅状写了诗人凭窗遥望,湖水占满视野,流向没有尽头的长江这一图景,而且暗示我们诗人的愁思如入江湖水那样绵长幽远,诗歌以此作结,抒发了诗人无法排遣的怅惘愁思,这种以景结情的写法是借景抒情的特殊方式,它使得抒发的情感更蕴藉含蓄。
3.(1)B [B项,“不能吐露芳华”错误,“比我英芳发,鶗鴂鸣已衰”说明蕙草在百花凋谢的季节才吐露芳华,开花迟而短暂。]
(2)①托物言志(借物喻人、比兴):作者借描写蕙草生长在恶劣的环境中遭遇不幸(自比为生长在恶劣的环境中遭遇不幸的蕙草,触景生情),表达了时运不济的极端苦闷的情绪;②比拟:作者把蕙草当作无依无靠、孤苦伶仃的人来写,且用第一人称描述,使感情表达更加凄婉动人;③对比:日月星普照、蕙草却不受余晖,百花含苞欲放、蕙草却无芳姿,蕙草开放、春天却即将消逝等对比,彰显了作者对蕙草遭遇不幸、错失春天的同情和惋惜之情。④环境衬托(以景衬情):用恶劣的环境衬托蕙草时运不济的怨艾。
4.(1)B [B项,“原来是一位美丽的女子在汀洲之上采香草,拾翠羽”理解有误,由“撷香拾翠相竞”可知,女子并不是独自一人,而是与人结伴春游,她们竞相在汀洲上采香草,拾翠羽。]
(2)①两个作品都以听众感受来表现琵琶声强大的感染力。白诗用听众沉浸在余韵之中的沉醉之状来写音乐的魅力;张词以听众闻琵琶曲心生忧愁,并产生知己之感来表现音乐的魅力。②两个作品都以环境描写来烘托音乐效果。白诗“唯见江心秋月白”通过写江中秋月朗照的静美之景烘托琵琶曲的动人;张词“江空月静”以江面空旷、月光空明之景烘托琵琶曲的魅力。
5.(1)D [D项,“向友人倾诉民生疾苦,揭露了朝政腐败”思想分析有误。尾联的意思是张公子能花万金只求喝醉,现在自然不必关心街头酒的涨价。这是对好友的打趣,不是揭露朝政腐败,表明诗人雪后的愉悦闲适。]
(2)①以生活中常见的“撒盐”来比喻大雪纷纷扬扬,表达了赏雪的愉悦、对春天的期待。②通过听雪,看雪飞入帘,积雪化成水等生活细节,表现诗人对雪的喜爱和对生活情趣的享受。③借与朋友之间的打趣来表达愉悦之情。
6.(1)D [D项,“砍柴郎认为……和她相比也黯然失色”理解有误,最后两句意思是女子和砍柴郎彼此眉目传情,让作者感叹看了於潜女,真不相信只有齐、鲁之地才有美女。]
(2)①这两句的意思是这种打扮源自吴越王时的宫妆,代代相传,遗民们至今还怀念着故主,表现了当地的民风淳厚,民俗悠远。②承接上文,对女子古色古香的装束加以总结,点出了其历史渊源,使诗歌富有文化底蕴。③与结句的议论呼应,凸显作者对於潜山民们纯朴爱情的赞美。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