练案31 专项对点 鉴赏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
1.(1)A [A项,“哪怕家里的鹅雁聒噪,也不受影响”错误。首联中“鹅雁聒邻墙”的意思是鹅雁在邻居家的墙内聒噪。]
(2)徐天隐不慕富贵,甘于清贫,沉迷学问,即使暑天没有扇子也能从诗文和精神世界中感受到清凉。人物的品格隐于诗歌平淡的语言之中,引人回味。诗作看似简单自然,其实颇有艺术上的讲究,颔联、颈联对仗工整,音韵和谐,有衬托、情境化描述,形象有味。颈联用徐稚、徐干的典故刻画徐天隐,充分展示黄庭坚典故使用上“以故为新”的典型特点。
2.(1)D [D项“词情一扬一跌”说法错误,应是“一跌一扬”。下阕先回忆去年路过此处所见到的惨淡光景,心情无限怅惘,从词情发展上来说是“一跌”;后写今年眼前所见荷花满塘的景色,受一路繁花相送的感染,不由倾吐对眼前美景的热爱,这在词情上是“一扬”。]
(2)①“今年何以报君恩?一路繁花相送到青墩”表面上是词人感恩君王给他优礼,让他一个“病夫”得以观赏眼前一路繁花相送的美景,实则含有对宋高宗支持赵鼎的不满之意。语言精微委婉,暗含讽喻。②该词情感深厚复杂,既有对眼前美景的热爱和自身观赏美景的旷达欢悦,也暗含对君王的不满和壮志难酬的愤懑。
3.(1)C [C项“流露出被俘后前景幻灭的绝望”错误。从“乾坤未老,地灵尚有人杰”可知,词人尚存一线重振旗鼓的希望。]
(2)①词人对国土的沦丧耿耿于怀。“凄凉处、无限江南风物”,山河依旧人事已换,流露出词人对故国倾覆的悲叹;“风急波翻雪”词人用翻涌的波涛,暗喻风雨飘摇的南宋王朝,寄寓词人对国运的深切担忧;“夜深悉听,胡笳吹彻寒月”描写途中月夜见闻。描写元兵的号角声响彻夜空的情景,表现出词人眼见大好河山沦为异族统治的悲痛之情。②词人对故国的恢复耿耿于怀。“还障天东半壁”暗示江山仍存半壁;“乾坤未老,地灵尚有人杰”直呼国运未尽,志士仁人犹在,此一处写出词人存一线重振旗鼓恢复江山的希望,表现出顽强不屈的斗志和坚贞不移的品格。
4.(1)C [C项,“未能沿袭儒业”错误,诗人并非认为儿子未能沿袭儒业,而是说儿子虽然刚直憨厚,但一直保持着淳朴的本业。“故告诫其读书”的因果关系错误,诗人不是因为儿子能陪伴自己食菜根而告诫其读书,而是对儿子寄予厚望,希望他能够通过读书实现更高的人生价值,为百姓谋福祉。]
(2)①读书要惜时勤奋。五更时分,诗人还在忍冻埋头苦读。②要从书中品味到滋味(要从书中获得学习的榜样)。诗人从书中学到了伊尹、姜尚辅佐国君的精神。③读书目的是济世安民。诗歌最后两句表明读书是为了等到好时机来为百姓谋福祉。(每点2分)
5.(1)C [C项,“蚕妇则因思亲而寂寞孤单”错误,诗中“蚕妇低眉忧茧单”是担心蚕茧的收成。]
(2)①事物的利弊是相对的。面对同一场雨,田父高兴而蚕妇忧愁埋怨。②人生不能有太多欲望。面对人生中的各种情况,不要埋怨,要顺其自然。③立场不同,态度不同。对于同一场雨,不同的人因立场不同认知也不同,要学会换位思考,体会他人的难处。(每点2分)
1/1练案31 专项对点 鉴赏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
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9分)
以十扇送徐天隐
黄庭坚
人贫鹅雁聒邻墙,公贫琢诗声绕梁。
坐客有毡吾不爱,暑榻无扇公自凉。
党锢诸君尊孺子①,建安七人先伟长②。
遣奴送箑非为好,恐有佳客或升堂。
【注】 ①徐稚,字孺子,东汉隐士。②徐干,字伟长,“建安七子”之一,三国时期魏人。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徐天隐家里贫穷,但他专心锤炼诗作,吟诵诗歌的声音绕梁不绝,哪怕家里的鹅雁聒噪,也不受影响。
B.诗人看徐天隐家里夏天没有扇子,考虑到去他家里的客人可能较多,所以送十把扇子给他。
C.徐天隐酷爱诗歌,钻研文艺孜孜不倦,从暑天无扇也感觉清凉,可见其精神世界丰盈,耐得住清贫。
D.东汉读书人仰慕徐稚,魏人徐干以诗赋政论著称,诗人用这两个人赞扬徐天隐勤奋好学、淡泊明志,受到人们推崇。
(2)黄庭坚评价杜甫的诗“平淡而山高水深”,主张以故为新、平淡有味、涵泳深沉,他的诗学主张在这首诗里是如何体现的?请结合这首诗具体分析。(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2)题。(9分)
虞美人
陈与义①
余甲寅岁自春官出守湖州,秋杪,道中荷花无复存者。乙卯岁,自琐闼以病得请奉祠②,卜居青墩镇。立秋后三日行,舟之前后如朝霞相映,望之不断也。以长短句记之。
扁舟三日秋塘路,平度荷花去。病夫因病得来游,更值满川微雨洗新秋。
去年长恨拏舟③晚,空见残荷满。今年何以报君恩?一路繁花相送到青墩。
【注】 ①陈与义,南宋词人。宋高宗绍兴五年(1135)六月,因与尚书左仆射赵鼎政见有分歧,论事不合,托病请辞。本词写于辞官后前往青墩镇的途中。②琐闼:宫门。奉祠:祠禄之官,老病废职之官任之,以示优礼。③拏(ná)舟:撑舟,这里指乘船。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该词采用赋体,上阕写词人前往青墩镇时沿途的所见所感,内容与小序后段完全一致。
B.该词语言质朴委婉,如“病夫因病得来游”明是暗自庆幸,实则聊以自嘲、内心痛苦。
C.该词运用虚实结合手法,通过去年的残荷满塘来对比反衬眼前的繁花一路的景物之美。
D.该词讲究匀整对称、情景搭配,下阕词情一扬一跌,将词人的情感变化表现得更加形象。
(2)有人评价这首词“语意超绝”,“于豪放中透露出微蕴沉郁之旨”,认为词中虽有感恩之句,却怀不满之意,含有一种“微而婉”的讽喻。请结合诗歌内容,谈谈你对此的理解。(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2)题。(9分)
酹江月·南康军和苏韵①
文天祥
庐山依旧,凄凉处、无限江南风物。空翠晴岚浮汗漫②,还障天东半壁。雁过孤峰,猿归危嶂,风急波翻雪。乾坤未老,地灵尚有人杰。
堪嗟漂泊孤舟,河倾斗落,客梦催明发。南浦闲云过草树,回首旌旗明灭。三十年来,十年一过,空有星星发。夜深悉听,胡笳吹彻寒月。
【注】 ①南康军:宋行政区划名称,今江西境内。祥兴二年(1279),文天祥兵败被俘,押送大都,途经南康军作此词。和苏韵:用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的韵脚。②汗漫:宽阔无边的水面,这里指长江。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首句从庐山起笔,气势磅礴,“凄凉处”在辽阔的意境中为全词奠定了凄凉的基调。
B.本词上片重在写景,下片重在抒情,与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的谋篇布局类似。
C.词人以“孤舟”自喻,嗟叹自己身处国家倾覆之际,流露出被俘后前景幻灭的绝望。
D.词人曾途经此地,如今又再路过,可是今昔之间,人事已换,年华空老,不胜感慨。
(2)有人曾评文天祥《酹江月》:其于兴衰,未尝不耿耿也。请结合本词具体词句谈谈你对此评论的理解。(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2025·黑龙江阶段性考试)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9分)
五更读书示子
陆 游
近村远村鸡续鸣,大星已高天未明;
床头瓦檠灯煜爚①,老夫冻坐书纵横。
暮年于书更多味,眼底明明见莘渭②。
但令病骨尚枝梧,半盏残膏未为费。
吾儿虽戆③素业存,颇能伴翁饱菜根。
万钟一品不足论,时来出手苏元元④。
【注】 ①煜爚:光辉灿烂,光耀。②莘渭:商汤的宰相伊尹曾耕于莘野,周文王之师姜尚曾钓于渭川。③戆:刚直而愚。④元元:百姓,黎民。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前三句从听觉和视觉角度写室内外的环境,既照应标题的时间又起到烘托的作用。
B.第四句的“冻”字细微地展现了诗人读书时的情态,“纵横”突出读过的书籍之多。
C.诗人眼中,儿子虽憨厚却未能沿袭儒业,好在能陪伴父亲食菜根,故告诫其读书。
D.本诗饱含深情,虽为示子却蕴藏着诗人对人生价值的深刻体悟和思考,耐人寻味。
(2)本诗中陆游讲述了自身读书的经历和感受,请简要谈谈你从中获得了怎样的读书心得。(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9分)
有感三首(其一)
张 耒
南风霏霏麦花落,豆田漠漠初垂角。
山边夜半一犁雨,田父高歌待收获。
雨多萧萧蚕簇寒,蚕妇低眉忧茧单。
人生多求复多怨,天公供尔良独难。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南风轻柔,麦花纷纷飘落,豆田一片广阔,豆角垂垂,首联描绘了一幅农家初见收获的画面。
B.用“犁”来修饰夜半所下之雨,贴合农家身份,可见雨势充沛,映衬田父的喜悦心情。
C.同一场雨中,田父在期待丰收的喜悦中高歌,蚕妇则因思亲而寂寞孤单,两种心态形成鲜明对比。
D.这首诗与杨万里的《插秧歌》都描写了农村生活景象,诗人把视角投向农民,体现了对农民的关心。
(2)宋诗重理趣,往往借诗来表现人生哲理和生活道理。这首诗的最后两句表达了什么理趣?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