练案32 专项对点 古代诗歌的比较鉴赏阅读
1.(1)B [B项,“沉迷美景,旅途劳累随风而逝,愉悦之情油然而生”错误,词人自称“倦游客”,指仕宦不得意而思退归,并非旅途劳累;长久地“倚栏干”也没有体现愉悦之情。]
(2)①月之情状不同。一为春天的弯月,一为秋天的将圆之月。②描写手法不同。本词写一弯残月,如帘钩高挂,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念奴娇·过洞庭》中“素月分辉”讲明月把自己的光辉分给洞庭湖水,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明河共影,表里俱澄澈”又用江水之澄澈映衬月光的皎洁。③营造意境不同。本词借缺月渲染了一种凄凉的气氛,为下阕抒发作者的离忧作铺垫;《念奴娇·过洞庭》情景交融,水月之澄澈即是词人心灵之澄澈,表现了词人的磊落胸怀。
2.(1)D [D项,“后四句从渔人的视角写桃花源”错误。“樵客初传汉姓名”写出了桃源中人发现外来客的惊奇,是从桃源人的视角写的;“居人未改秦衣服”写渔人乍见“居人”,感到服饰上的明显不同,是从渔人的视角写的,最后两句未从渔人视角写桃花源。]
(2)①《桃花源记》语言平淡(质朴),本诗语言凝练。“渔舟逐水爱山春,两岸桃花夹去津”几句高度凝练,概括了《桃花源记》中渔人弃舟登岸、进入幽曲的山口蹑足潜行,到眼前豁然开朗、发现桃源的经过。②《桃花源记》长于叙事,本诗侧重通过描写营造意境。本诗通过“繁花”“茂竹”等画面营造出欣欣向荣的意境,表达诗人的向往、喜爱之情。《桃花源记》更侧重叙事,故事有头有尾,时间、地点、人物、事件都交代得具体清楚。③《桃花源记》语言自由灵活,音乐性相对低;本诗四句或六句一换韵,平仄相间,转换有致,音乐性更强。
3.(1)D [D项,“无名氏诗写紫牡丹是为了正面烘托白牡丹月下盛开”错误,“正面烘托”应为对比,诗中长安豪贵之人“争赏街西紫牡丹”,而白牡丹却是“无人起就月中看”,两者的境遇截然相反,应是对比。]
(2)①韦诗使用了侧面描写的手法,用“新妆妇”的妒忌侧面写出白牡丹的光艳照人,用“傅粉郎”的惭愧写白牡丹的洁白。②无名氏诗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以“玉盘”作喻,再现白花盛绽之状;又运用典故,用汉武帝造金铜仙人捧“露盘以承云表之露”的典故,写出白牡丹月下沾满晶莹露珠的光彩。
4.(1)C [C项,“突出了其孤独无依的形象”错误。《南乡子》开篇运用了对比手法,诗人将众将热议功名与自己悄然独立,和着笛声倚楼长歌作了鲜明对比,突出了词人耿介孤高的形象,表达了词人对功名利禄的鄙弃。]
(2)①《定风波》借戏马台之典,写重阳节词人不但照例饮酒簪菊,还要骑马射箭,吟诗填词,其气概直追古时的风流人物,将豪迈气概表现到极致。②《南乡子》中词人用“戏马台”之典正切重阳宴集之题,说明即使像刘裕欢宴重阳的盛会,也成为历史遗迹,是非得失、升沉荣辱,都淹没于时光流逝的波涛中,流露出词人淡淡的愁绪。
5.(1)D [D项,“化虚为实”错误,无从体现。“人生能如此,何必归故家”意为:人生如果能够这样过,何必一定要回家?这里作者正是以感想来代替叙述,略去如何从梦中惊醒过来的描写,使诗意更为紧凑,过渡了无痕迹,又简省了很多笔墨。]
(2)①同:二李都借美好的梦境来寄托自己的志趣和理想,同时反衬出现实生活之可“厌”;②异:受时代气象、个人经历、性格影响,李白诗卒章显志(直抒胸臆)时,能昂首扬眉,表现得傲骨嶙峋;而李清照这首诗,却只是无可奈何的叹息。(每点3分)
1/1练案32 专项对点 古代诗歌的比较鉴赏阅读
1.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2)题。(9分)
水调歌头·过岳阳楼作
张孝祥
湖海倦游客,江汉有归舟。西风千里,送我今夜岳阳楼。日落君山云气,春到沅湘草木,远思渺难收。徙倚栏干久,缺月挂帘钩。
雄三楚,吞七泽,隘九州。人间好处,何处更似此楼头?欲吊沉累①无所,但有渔儿樵子,哀此写离忧。回首叫虞舜②,杜若③满芳洲。
【注】 ①沉累:指屈原沉湘。②虞舜:虞是传说中远古部落名,即有虞氏,舜为其领袖,故称虞舜。③杜若:一种芳草。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词的上阕描绘出洞庭湖的美好风光,君山暮霭萦绕,沅湘两岸草木葱茏,境界阔大高远。
B.从日落西山到缺月升空,词人凭栏久立,沉迷美景,旅途劳累随风而逝,愉悦之情油然而生。
C.下阕开头五句运用夸张、反问、排比等手法描绘岳阳楼的雄伟,跌宕飞动,为下文抒情张本。
D.词人因屈原展开联想,希望有贤明的君主可以发现并重用自己,尾句以景结情,意蕴悠长。
(2)在文学的殿堂里,我们总是能够看到月亮的光华。请分析本词与张孝祥《念奴娇·过洞庭》中“月”这一意象审美意味的不同。(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9分)
桃源行(节选)
王 维
渔舟逐水爱山春,两岸桃花夹去津。
坐看红树不知远,行尽青溪不见人。
山口潜行始隈隩,山开旷望旋平陆。
遥看一处攒云树,近入千家散花竹。
樵客初传汉姓名,居人未改秦衣服。
居人共住武陵源,还从物外起田园。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这首诗是一首七言古体诗,是对陶渊明的叙事散文《桃花源记》的艺术再创造。
B.绚烂的景色和盎然的意兴融成一个优美的境界,充分体现了“诗中有画”的特色。
C.诗歌描绘的画面透出了和平、恬静的气氛和欣欣向荣的生机,体现了诗人对大自然的喜爱。
D.诗的后四句从渔人的视角写桃花源,隐含了《桃花源记》“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的内容。
(2)清代吴乔在《围炉诗话》中曾说:“意喻之米,饭与酒所同出。文喻之炊而为饭,诗喻之酿而为酒。”因此,要将散文的内容改用诗歌表现出来,绝不仅仅是一个改变语言形式的问题,还必须进行艺术再创造。请你谈谈,与《桃花源记》相比,这首诗的语言风格有什么不同。(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完成(1)~(2)题。(9分)
白牡丹
韦 庄
闺中莫妒新妆妇,陌上须惭傅粉郎。
昨夜月明浑似水,入门唯觉一庭香。
裴给事宅白牡丹
无名氏
长安豪贵惜春残,争赏街西紫牡丹。
别有玉盘承露[注]冷,无人起就月中看。
【注】 承露:汉武帝求仙,造金铜仙人捧露盘以承云表之露的故事。
(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韦诗落墨两句在词句的结构上进行了倒装,应理解为“闺中新妆妇莫妒,陌上傅粉郎须惭”。
B.后两句着眼于描写夜景,月光轻泻,清风微拂,入门只闻到了弥漫一庭的白牡丹的芬芳气息。
C.唐诗咏紫、红牡丹者甚多,无名氏诗专为白牡丹遭受冷遇而发,赞颂了它冰清玉洁的形色和风姿。
D.无名氏诗写紫牡丹是为了正面烘托白牡丹月下盛开后,竟是“无人起就”,清冷寂寞,默默无闻。
(2)这两首诗都写了白牡丹的光彩照人,请分析作者在突出此特点时运用的手法有何不同。(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阅读下面两首宋词,完成(1)~(2)题。(9分)
定风波·次高左藏使君韵①
黄庭坚
万里黔中一漏天,屋居终日似乘船。及至重阳天也霁,催醉,鬼门关②外蜀江前。
莫笑老翁犹气岸,君看,几人黄菊上华颠③?戏马台④南追两谢,驰射,风流犹拍古人肩。
南乡子⑤
黄庭坚
重阳日,宜州城楼宴集,即席作。
诸将说封侯,短笛长歌独倚楼。万事尽随风雨去,休休,戏马台南金络头。
催酒莫迟留,酒味今秋似去秋。花向老人头上笑,羞羞,白发簪花不解愁。
【注】 ①此词作于1095年,黄庭坚贬谪黔州期间。②鬼门关:即石门关,两山相夹如蜀门户。③华颠:白头。④戏马台:一名掠马台,项羽所筑。晋安帝时,刘裕北征,九月九日与僚属欢宴于此,谢瞻和谢灵运各赋诗一首为乐。⑤此词作于1104年,是词人的绝笔之作。
(1)下列对这两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定风波》上片首两句用“一漏天”“似乘船”的比喻,生动地表明秋雨不止,叫人不堪其苦的状况,写出贬谪之地环境的恶劣。
B.“及至”“也”呼应,由抑转扬,久雨得晴,又适逢佳节,不期然而然、喜出望外之意跃然纸上。
C.《南乡子》开篇写诸将谈论立功封侯,意气风发;而词人却悄然独立,突出了其孤独无依的形象。
D.环境险峻,词人“催醉”;万事皆休,词人“催酒”。二词于细致入微的描绘中蕴含着复杂的情感。
(2)文人墨客常借古事古迹抒发情怀,这两首词的创作时间相隔九年,作者均写到了“戏马台”,其中蕴含的情感却不同,请结合诗词分析。(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2024·浙江三模)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9分)
晓 梦
李清照
晓梦随疏钟,飘然蹑云霞。
因缘安期生,邂逅萼绿华。
秋风正无赖,吹尽玉井花。
共看藕如船,同食枣如瓜。
翩翩坐上客,意妙语亦佳。
嘲辞斗诡辩,活火分新茶。
虽非助帝功,其乐莫可涯。
人生能如此,何必归故家。
起来敛衣坐,掩耳厌喧哗。
心知不可见,念念犹咨嗟。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晓梦随疏钟”中的“疏”字形容钟声缓而轻,这恰好能起催眠作用,飘忽身轻,跻入云霞,飘飘欲仙,梦见仙人,衔接自然。
B.“共看藕如船,同食枣如瓜”天衣无缝地化用李少君说安期生“食巨枣大如瓜”的话,把在梦境中与仙人们在一起的兴奋愉悦之情尽情展现。
C.“翩翩坐上客”带出意妙、语佳、思捷、手巧,真是无一不好。虽说只是梦中幻境,实际上却完全是作者自己生活理想的反映,所以叙来也充满热情。
D.“何必”一词流露出作者对神仙生活的羡慕,此处以感想代替叙述,略去如何从梦中惊醒的描写,化虚为实,使诗意更为紧凑。
(2)李清照《晓梦》和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的构思命意上同中有异,请简要分析。(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