练案33 专题提升 古代诗歌阅读(一)(含答案)-2026版高三总复习一轮语文(教考衔接)

文档属性

名称 练案33 专题提升 古代诗歌阅读(一)(含答案)-2026版高三总复习一轮语文(教考衔接)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2.0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7-04 15:54:52

文档简介

练案33 专题提升 古代诗歌阅读(一)
1.C [C项,“农民的肩膀和脖子都磨破了”错误,“轭促肩领穿”指的是牛轭套得紧,把牛的肩颈都磨破了。轭,驾车时套在牲口脖子上的曲木。]
2. ①自然环境。“秃山”两句描绘了漩口恶劣的自然环境,暗示农业生产条件艰难,农民劳作不易。②劳动场景。“抉犁”四句刻画了农民扶犁耕作的场景,体现劳动的繁重。③农民的情感流露。“归来”两句通过农民抚牛流泪,展现农民迫于生计对牛挥鞭的无奈。
3.C [C项,诗歌第五、六句写虽然雪山已远,船篷可以避风,但还是感觉到冷。诗人对石塘危险的蔑视是因为他认为“万石堆心一急湍”,石塘的险滩不过是水石相激产生的一股急流。]
4.①陈衍的意思是,诗歌的第三、四句看似没有对应,实际上每个字都对应。像这种流水对,一定不是随便写的。②出句写大雁、野鸭的飞行,对句写诗人与船夫都抬头观看这美好景色;两句诗虽然不是对偶,但出句、对句的意义和结构上下相承,有着因果关系。③两句诗看似随意,但诗人将空中、地上、远处、近处搭配,通过大雁、野鸭飞行,诗人和船夫观看等展现暮江美景,体现其匠心独具。
5.B [B项,手法分析错误。“鹁鸪唤雨”运用了拟人手法,赋予鹁鸪鸟人的“唤雨”动作;“蓑笠”代指农人,使用了借代手法,不是借喻。]
6.更认同吴之振等人的观点。①诗人注重精雕细刻。“鹁鸪唤雨蓑笠忙”运用了拟人和借代的手法。全诗运用了白描的手法,展示了春天的两个特写镜头:春耕的紧张繁忙与田园生活的恬淡闲适。②诗人注重景物的选择。诗人选用“蒲稗”“牛”暗示读者蒲稗在争取时间生长,农夫吆喝牛快快耕种,表现了春忙的主题。③诗歌一韵到底,体现紧张的劳动节奏。同时也表现了诗人刻意仿效古人,有意追求稚拙古朴的艺术风格。
7.C [C项,“对国家能否中兴信心不足”错误。诗歌尾联意为:各位大臣也肯采纳我这普通百姓的意见吗?要是这样,那么贞观、开元的盛世就近在眼前了。由此可知,诗人尽管忧心国事,但仍然对国家中兴充满信心。]
8.①整首诗围绕“忧国”,写了为何而忧、如何解忧及由此带来的中兴之效,环环相扣,浑然一体。②首联写退居生活,实则是为了突出颔联为国事而忧,为祸患即将发生而忧心忡忡,由此提出颈联和尾联的解决之道:要广开言路,要不拘一格用人才,这样才能使国家中兴。
9.C [C项,“更引得天仙也在云影的护拥下前来观赏”错误。“天香生净想,云影护仙妆”写桂花不仅具有天上的香气,还吸引了云彩的守护,并不是“天仙也在云影的护拥下”。]
10.①归句着眼于动态表现,却营造出灵动而宁静的气氛;朱句着眼于静态描写,却展现岩桂灿烂而热烈的形象。②归句以白描手法简笔勾勒,重在神韵;朱句以工笔细描,以数量和色彩渲染出花叶的繁密,形成强烈的视觉冲击。
11.C [C项,“忧郁心情”错误。诗人踏着“草露”,迎着“松风”,表达诗人的旷达洒脱之情。]
12.①对自然美景(壮丽山河)的喜爱之情;②面对人生波折的豁达之情;③心怀天下的家国之情。
1/1练案33 专题提升 古代诗歌阅读(一)
一、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9分)
漩 口①
洪咨夔②
秃山束纡江,寸土无平田。
麦登粟事起,竟岁相周旋。
抉犁荦确③间,并驱从两犍。
两犍力不齐,手胼后者鞭。
日暮鞭更□,轭促肩领穿。
归来茅屋下,抚牛涕泗涟。
一饱勿易得,奈此官租钱!
【注】 ①漩口:地名,在四川。②洪咨夔:南宋诗人,素以才艺自负,为官耿直,屡次上书直陈弊政。③荦确:石多的样子,或坚硬的样子。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诗中用词精准到位,如第一句的“束”,既能表现两岸山峰之高耸,也点出了江面之窄。
B.农民在麦收后又要投入到种粟之中,对他们而言时间非常宝贵,因此诗中缺字可能是“急”。
C.经过一天的劳作,农民的肩膀和脖子都磨破了,可即使这样也很难吃饱饭,更无力承担官府租税。
D.同为农事诗,本诗侧重表现农民的艰辛,饱含诗人深切的同情,与《芣苢》《插秧歌》主题不同。
2.诗中是如何展现农民生活艰辛的?请简要分析。(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3~4题。(9分)
暮泊鼠山闻明朝有石塘之险
杨万里
下水船逢上水船,夕阳仍更涩沙滩。
雁来野鸭却惊起,我与舟人俱仰看。
回望雪边山已远,如何篷底暮犹寒?
今宵莫说明朝路,万石堆心一急湍。
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上水船”与诗人的“下水船”相遇后,告知诗人明朝经过的石塘有险滩恶流,交代了诗题中的重要内容。
B.“涩”这里的意思是“停留”,形象地刻画出夕阳将落未落、余光滞留在沙滩的景色,增添画面的质感。
C.诗人回望远去的崇山峻岭,表现出诗人已过雪山下最危险的水域,交代了他对石塘危险不屑的具体原因。
D.这首诗的语言浅白,质朴无华。“下水”“我与”“今宵”等句信手拈来,叙写自然,毫无艰涩之弊。
4.清代陈衍《宋诗精华录》评价这首诗说:“三、四似不对,而实无字不对。流水句似此,方非趁笔。”请结合诗歌第三、四句分析其是如何印证陈衍的评价的。(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5~6题。(9分)
题曹兄耕绿轩(节选)
方 岳①
烟苍苍,水茫茫。
鹁鸪唤雨蓑笠忙,春泥滑滑蒲稗②长。
驾犁叱叱牛力强,高田低田齐下秧。
隔林人家炊黍香,有来馌③者双屦忙。
煮芹烧笋各有将,小休吾牛饭前冈。
共洗老瓦④沽村场,相与醉语墙下桑。
【注】 ①方岳,字巨山,号秋崖,南宋绍定五年(1232)中进士。因他刚直不阿,不畏权贵,敢于斗争,多次遭到权奸贪吏的诬陷和打击,仕途坎坷。②蒲稗:蒲草与稗草。③馌:给在田间耕作的人送饭。④老瓦:瓦盆。
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使用叠词“苍苍”“茫茫”凸显春天烟雨朦胧的特征,营造一种宁静、广阔的意境,展现乡村生活的美好。
B.“鹁鸪”一句用拟人、借喻手法体现季节的特征和农人繁忙劳动的场景,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的追逐和珍爱。
C.“炊黍香”“有来馌者”等体现了农家生活的和谐与温馨,“煮芹烧笋”等细节描绘出农家生活的简朴。
D.诗人采用一韵到底的表现手法,表现紧张的劳动节奏。“苍”“茫”“忙”“长”……整齐的韵脚,深化了春忙的主题。
6.元代洪焱祖《秋崖先生传》评价方岳写诗“不用古律,以意为之”;清代吴之振等《宋诗钞》评价方岳写诗“工于镂琢,故刻意入妙”。同样是对方岳诗歌创作的评价,观点却大不相同。你更认同谁的观点?请结合诗歌谈谈你的理解。(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7~8题。(9分)
忧 国①
陆 游
恩许还山已六年,誓凭耕稼饯华颠②。
养心虽若冰将释,忧国犹虞火未然。
议论孰能忘忌讳?人材正要越拘挛③。
群公亦采刍荛否?贞观开元在目前。
【注】 ①此诗绍熙五年(1194)作于故乡山阴。淳熙十六年(1189)诗人被劾罢官,至此已有六年之久。②华颠:白头。③越拘挛:打破限制、束缚。
7.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首联写诗人回到故乡山阴已有六年之久,起誓自己要在家乡从事农耕,以此来迎接晚年的生活。
B.颔联上句“冰将释”比喻心无挂碍,写诗人内心如冻冰融解毫无沾滞,与下句形成了鲜明反差。
C.尾联“贞观开元”代指两个时期的太平盛世,表现诗人忧虑当前国事,对国家能否中兴信心不足。
D.本诗忧国忧民之情真切动人,在抒情方式上和《书愤》有相同之处,都采用叙事抒情和直抒胸臆。
8.全诗紧扣“忧国”,行文浑然一体,请对此作简要分析。(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9~10题。(9分)
咏岩桂
朱 熹
亭亭岩下桂,岁晚独芬芳。
叶密千层绿,花开万点黄。
天香生净想,云影护仙妆。
谁识王孙意,空吟招隐章[注]。
【注】 《楚辞·招隐士》中有“王孙兮归来,山中兮不可久留”句。
9.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首句总写岩桂形象,“亭亭”状其秀美之姿,“岩下”写其生长环境之劣。
B.第二句以一“独”字写岩桂在岁晚时节独自芬芳,落寞中更带几分孤傲。
C.桂花天生的香气令人思想清净,更引得天仙也在云影的护拥下前来观赏。
D.尾联用典,意为诗人已陶醉于岩桂之美,劝招隐者无须发出归去的呼唤。
10.同是描写桂树,归有光《项脊轩志》中说“桂影斑驳,风移影动”,本诗颔联说“叶密千层绿,花开万点黄”,请分析二者写景的不同妙处。(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1~12题。(9分)
龙潭①夜坐
王守仁
何处花香入夜清,石林茅屋隔溪声。
幽人月出每孤往,栖鸟山空时一鸣。
草露不辞芒屦湿,松风偏与葛衣②轻。
临流欲写猗兰③意,江北江南无限情。
【注】 ①龙潭:滁州的龙池。②葛衣:一种粗布衣服。③猗兰:即《猗兰操》,古琴曲名,相传为孔子所作。多抒发生不逢时、怀才不遇之情。
1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首联开篇点题,花香、溪声激发了诗人的游兴,先从嗅觉、听觉写起,扣住夜坐龙潭落笔。
B.颔联化用《鸟鸣涧》诗句,用“月出”“鸟鸣”“空山”等景物突出了月夜的清雅、幽静。
C.颈联诗人踏着“草露”,迎着“松风”,表现了不怕草鞋打湿,任凭风吹衣飘的忧郁心情。
D.诗中“幽人”形象具有中国传统隐士文化的典型特征,实际上是诗人自我形象的写照。
12.本诗末句一个“情”字总揽全诗,是文言文“当自求诸心”的表现,富有多重意蕴。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