练案34 专题提升 古代诗歌阅读(二)(含答案)-2026版高三总复习一轮语文(教考衔接)

文档属性

名称 练案34 专题提升 古代诗歌阅读(二)(含答案)-2026版高三总复习一轮语文(教考衔接)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3.7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7-04 15:54:52

文档简介

练案34 专题提升 古代诗歌阅读(二)
1.B [B项,“情感迥然不同”错误。本诗的颔联与杜甫《登高》的颈联都从时空着笔,抒写自己孤独惆怅、异乡怀人的感情。]
2. ①对往昔与友人相处时光的眷恋;②对与友人再度重逢的渴望期盼;③对时光流逝的落寞和感慨;④对漂泊在外的无奈与惆怅。
3.C [C项,“也有对他可能不遂所愿的劝慰”错误,“也知贵贱皆前定,未见疏慵遂有成”,意思是虽然知道人的贵贱都是各自的命运先前注定的,但没有见到谁懒懒散散就能成功。也就是说即便考不中,那也是命中注定,但不积极谋求一定不会考中。不是对他可能不遂所愿的劝慰。]
4.①不避时局乱,矢志方不渝。由首联可知,一个人即便生逢乱世也须执着己志,一心向学,方可成功。②成功无捷径,皆从磨砺出。由颔联可知,一个人的成功没有轻巧便捷的路可走,必须经过艰苦努力。③出身纵有别,懒散终无成。由颈联可知,一个人无论身份高低,只有勤奋方可成功,懒散终将一事无成。
5.B [B项,“视听结合”错误,颔联写飞鸟刊云、行人抵树,都是视觉,没有听觉。]
6.①《故都的秋》勾勒了五幅秋景图:秋晨庭院、秋槐落蕊、秋蝉残鸣、秋雨话凉、秋日胜果,通过“破屋”“秋草”“落蕊”“秋雨”等意象描绘了具有“清”“静”“悲凉”意境的北平之秋。②本诗描写了四幅秋景图,其中,“村舂暝入”“飞鸟刊云”“土藤剌剌”和“几处茅檐”让人有“清”“静”之感。③本诗和郁达夫《故都的秋》都是从“悲凉”的角度感受秋色并获得满足愉悦,其中“土藤颓”和“几处茅檐”画面都透着些许“悲凉”之感,既是“悲秋”情结的再现,又流露出诗人心境的低落黯然。
7.D [D项,“全诗语言浅显平易”有误。全诗意象鲜明,运用典故、对比、比喻、夸张等艺术手法,对仗工稳,语言并不浅显易懂。]
8.通过对比和用典,表明自己在棋艺方面没有弈秋的品格,下棋时不能专心致志,表达了对裴士杰等人的高超棋艺的赞美。
【参考译文】
《孟子·告子上》里有:“现在你把下棋作为技艺,是小技艺;不专心致志,就学不到手。弈秋是全国的下棋高手,有人让他教两个人下棋,其中一个人专心致志,只听弈秋的话;另一个人虽然也在听弈秋的教导,但是心里却想着天上有天鹅飞过,想要拉弓搭箭把它射下来。虽然他俩在一起学习,但后一个人不如前一个人学得好。”
9.A [A项,“对……家境贫困的侄儿寄予厚望”错误。“何事居穷道不穷”中“何事”是“为什么”,“居穷道不穷”,意思是处于穷困之境仍要注重修养。可见开篇以“何事”发问,并非表达寄予厚望之意,侄儿家境贫困也于文无据。]
10.①求学需要沉心静气,不受外部环境影响。“居穷道不穷”“乱时还与静时同”告诉我们局势再动荡,处境再窘迫,都要静下心来做学问。②求学需要意志坚定,矢志不渝地追求。“常修礼乐风”之“常”点明即使身处“干戈地”,仍要坚持修身养性。③求学需要沉浸其中,潜心地投入。正如诗中明写读书环境清幽雅致,暗赞书房主人内心宁静专注。④求学需要勤奋,珍惜点滴光阴。尾联直接告诉我们,做学问就需要珍惜时光,积累“寸功”。
11.B [B项,“‘黄’字写出了诗人忧愁太甚,因而人越来越瘦”错误。“不知腰带几时黄”意为对系上黄腰带,成为朝廷命官的期盼。]
12.①首先是深深的忧虑,对时间流逝不知何时取得功名的忧心。②其次是心有不甘,不甘心生前碌碌无为,定要发愤图强考取功名。③最后是奋发进取,化不甘为奋进的信念,用挑灯夜读的行动来践行自己的志向。
1/1练案34 专题提升 古代诗歌阅读(二)
一、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9分)
再至京口寄漕使曹郎中
王安石
漂流曾落此江边,忆与诗翁赋浩然。
乡国去身犹万里,驿亭分首已三年。
北城红出高枝靓,□浦青回老树圆。
还似昔时风露好,只疑谈笑在君前。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首联诗人感慨曾经的漂泊流落,追忆与友人共赋诗作、共抒壮志的时光。
B.颔联与杜甫《登高》一诗中的颈联都从时空着笔,但所抒情感迥然不同。
C.律诗颔联颈联讲究对仗,据上句“北城红出”可知,诗中缺字应是“南”。
D.诗歌尾联写到“昔时”,与标题中的“再至”和首联中的“忆”形成照应。
2.本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概括。(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对往昔与友人相处时光的眷恋;②对与友人再度重逢的渴望期盼;③对时光流逝的落寞和感慨;④对漂泊在外的无奈与惆怅。
二、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3~4题。(9分)
送谭孝廉赴举①
李咸用②
鼓鼙③声里寻诗礼,戈戟林间入镐京④。
好事尽从难处得,少年无向易中轻。
也知贵贱皆前定,未见疏慵遂有成。
吾道近来稀后进,善开金口答公卿。
【注】 ①赴举:此处指取得贡举资格赴京参加进士考试。②李咸用:晚唐诗人。晚唐时国家衰微,政治混乱,兵戈不断。③鼓鼙:古代军中用来发号进攻的大鼓和小鼓。④镐京:西周国都,这里借指京都。
3.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全诗文辞平易,内蕴深沉,虽作于晚唐衰颓之时,却迸发出一股昂扬之气。
B.首联运用借代,交代了谭孝廉赴京科考的时代背景,赞扬其行为的难能可贵。
C.颔联、颈联既有对谭孝廉积极仕进的勉励,也有对他可能不遂所愿的劝慰。
D.尾联诗人感慨后起之秀稀缺,希望谭孝廉善用辩才对答公卿,饱含期许之意。
4.诗中蕴含许多成才的道理,请结合全诗进行简要分析。(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5~6题。(9分)
自泽州至星轺①
王 铎②
村舂招暝入,迟滞日红开。
飞鸟刊③云下,行人抵树来。
离离山枸劲,剌剌④土藤颓。
几处茅檐裹⑤,悲凉不忍裁。
【注】 ①本诗出处王铎的《赠袁枢书画册》。②王铎(1592—1652年)明末清初大臣、书画家。③刊:刻。④剌剌:象声词,状风声。⑤裹:今作“里”。
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首联写村舂暝入,迟日红开。在这里,诗人使用视听结合、拟人、比喻等手法,描绘了一幅山村秋夕图,寄寓着诗人淡泊、平静的心绪。
B.颔联中诗人抓住“飞鸟”“行人”两个典型意象,视听结合,俯仰结合,生动地展现了以飞鸟和行人为代表的秋景的动态之美。
C.颈联诗人写山枸离离,土藤剌剌,展现了山枸劲健丰茂,土藤萧瑟零落的秋色,突出了秋天多姿多彩的一面。
D.尾联中诗人描写了三三两两的茅屋,点缀在精美的秋色中,为画面增添了更多的生机。
6.在写景上,这首诗称得上诗中有画,请联系郁达夫《故都的秋》中的清、静、悲凉来理解这首诗歌。(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阅读下面的宋诗,完成7~8题。(9分)
次韵和裴士杰库部对棋上贡父学士
毕仲游
吏散公堂讼已平,东轩一局晚窗明。
风云不动星辰灿,樽俎无声玉石争。
意外死生由巧拙,手中舒卷乍阴晴。
自怜小数非秋格,坐久惟闻鸿鹄声。
7.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次韵,即按原诗的韵和用韵的次序来和诗,从文题看,针对裴士杰下棋之事,当时还有其他诗作记述。
B.首联中的“东轩”、明窗等意象,很好地烘托了公事之暇裴士杰等官员下棋时的闲适心境和愉悦之情。
C.中间两联运用比喻、夸张等艺术手法,形象生动地写出了对弈者的高超的技艺及紧张争斗的热烈场景。
D.全诗语言浅显平易,颔颈两联对仗工稳,但浅显中寓有深意,工稳中不乏灵动,显示了诗人高超的语言技巧。
8.请参考下面的资料,结合全诗内容,鉴赏诗歌的尾联。(6分)
《孟子·告子上》:“今夫弈之为数,小数也;不专心致志,则不得也。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9~10题。(9分)
题弟侄书堂
杜荀鹤[注]
何事居穷道不穷,乱时还与静时同。
家山虽在干戈地,弟侄常修礼乐风。
窗竹影摇书案上,野泉声入砚池中。
少年辛苦终身事,莫向光阴惰寸功。
【注】 杜荀鹤:晚唐诗人,曾历黄巢之乱。
9.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开篇以“何事”发问,对遭遇战乱、家境贫困的侄儿寄予厚望,与尾联情意深重的劝诫勉励之语形成了呼应。
B.颔联“干戈地”“礼乐风”形成鲜明对比,既点明书房主人的守礼好学,更显其卓然品格,诗人对此深感慰藉。
C.颈联摇曳“竹影”与潺潺“泉声”相互映衬,凸显了环境的清幽雅致,意蕴悠长。
D.此诗语言自然晓畅,通俗浅近,无一字难解,不事雕琢而耐人寻味,其中蕴含的劝勉之意也给读者以深刻启示。
10.诗歌最后一联富有哲理,“寸功”极小,“终身事”极大,暗含了求学要日积月累“寸功” 才能从量变到质变的道理。请结合全诗内容简要分析要如何才能做到积“寸功”达到质变。(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阅读下面这首明诗,完成11~12题。(9分)
夜 读
唐 寅
夜来欹枕细思量,独卧残灯漏夜长。
深虑鬓毛随世白,不知腰带几时黄。
人言死后还三跳,我要生前做一场。
名不显时心不朽,再挑灯火看文章。
1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首联紧扣标题中的“夜”,以“细思量”这一行为引起下文,逐步展现了诗人在漫漫长夜里翻涌的思绪。
B.颔联中的“白”字意在强调诗人双鬓斑白的现状,而“黄”字写出了诗人忧愁太甚,因而人越来越瘦。
C.颈联语言浅近直白,流露出诗人要把握当下做一番事业的心愿,也是对颔联中“随世白”感叹的回应。
D.尾联直抒胸臆,再次照应标题,诗人不甘心于名声尚未显达,因而再次挑灯夜读,收束自然,卒章显志。
12.在“夜读”过程中,诗人的心理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请结合全诗具体分析。(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