练案37 专项对点 把握文章观点,概括内容要点(含答案)-2026版高三总复习一轮语文(教考衔接)

文档属性

名称 练案37 专项对点 把握文章观点,概括内容要点(含答案)-2026版高三总复习一轮语文(教考衔接)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8.5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7-04 15:54:52

文档简介

练案37 专项对点 把握文章观点,概括内容要点
1.D [A项,“北京中轴线历经‘成型、调整’‘发展、保护’阶段”错误,依据材料一“始建于元代,成型、调整于明清时期,发展、保护于近现代”可知,北京中轴线共经历了“始建”“成型、调整”“发展、保护”这三个时期;“北京城见证了这一发展演变过程”主客颠倒,依据材料一“北京中轴线……见证了北京城市的发展演变”可知,是“北京中轴线见证了北京城市的发展演变”。B项,“社稷坛位于北京中轴线的开端”错误,依据材料一“北京中轴线北端为钟鼓楼……至南端永定门”可知,北京中轴线的开端应为“钟鼓楼”或“永定门”;“后来成为北京市第一处城市公园”曲解文意,社稷坛只是第一处转变为城市公园的皇家坛庙,而不是“第一处城市公园”。C项,“北京中轴线申遗保护工作重点推进文物腾退”错误。依据材料一“以中轴线申遗保护为契机,推进重点文物腾退和周边环境整治”可知,北京以中轴线申遗保护为契机,推动“重点文物”腾退,而不是“重点推进”文物腾退。]
2.C [C项,“及时清理”错误。依据材料二“中轴线监测平台内的计算机系统实时接收、审核、存档,并向相关部门下达清理指令”可知,监测平台只是“向相关部门下达清理指令”,并不是由平台来清理。]
3.A [依据材料一可知,北京中轴线的布局特点是“南北相连,东西相对”。A项,“钟鼓楼与永定门南北相连、太庙与社稷坛东西相对”展现了北京中轴线北端到南端相连,东西相对的特点。B项,夜光冰箱贴体现了中轴线上的重要建筑和京味元素,未体现布局特点。C项,故宫纸雕灯只涉及故宫元素,未体现中轴线布局特点。D项,古迹便笺纸虽还原建筑,但其体现的只是“人定胜天”的哲学观念,未体现布局特点。]
4.①“数字中轴·小宇宙”精细还原核心遗产区,立体呈现北京中轴线的山形水势。②“全景图”能提供直观而实时的监测信息。③“数字打更人”让公众参与到北京中轴线的守护工作中。(答出一点1分,答出两点3分,答出三点4分)
5.宣传:①通过开展各类活动向公众传递文化遗产的各类文化价值;②通过公众化转变让部分文化遗产面向公众开放。(3分,答出一点1分,答出两点3分)
保护:①坚持文化遗产保护与城市发展同步推进,在保护文化遗产的同时,整治周边环境;②运用数字化手段,开创新的文物保护途径。(3分,答出一点1分,答出两点3分)
6.D [A项,“因为……,所以……”错误。依据材料一“历史研究应以客观事实而非价值观为基础……但发现与考订史实不仅是历史理解的基础”可知,选项强加因果;“它比对历史理解诠释更有价值”于文无据,由材料二“在目前史学界……由此通过人类的主观认知,使得过往的历史与未来建立起了不可分割的联系”可知,对历史理解诠释的价值是将历史与未来建立起联系,原文没有比较的意味。B项,“因为研究者对历史的理解具有主观性”理解有误,依据材料一“研究者无法简单地复原全部历史——研究者所展示的历史,具有主观性和片面性”可知,是“展示”的主观性,对历史的理解应是客观的。C项,“借助学术想象力再现历史”错误。依据材料一“但无论是扎实地历史还原、还是借助学术想象力的历史再现或认识,都必须在客观的原则下,借由史料的分析来开展”可知,选项并非扎实地历史还原的方式,缺少了客观的原则和史料的分析。]
7.B [B项,“‘事’‘器’指历史研究方式,‘理’‘道’指历史研究的作用”错误,依据原文“章学诚认为‘古人未尝离事而言理’‘即器以明道’,道不离器,如影不离形,这就是历史学先求实再求是的过程”可知,“事”“器”指历史研究内容,“理”“道”指历史研究成果。]
8.C [材料一的观点是:研究历史要以求真为准则,要以客观史实为基础。A项,句意:史书最看重的是道义,而所陈述的是史事,而所赖以传世的是文辞。强调史学研究和历史书写要尊重客观,实事求是。B项,句意:可信的,就作为可信的留传下去;可疑的,仍然作为可疑的留传下去。强调史学研究和历史书写要尊重客观,实事求是。C项,句意:为尊贵的人避讳,为亲人避讳,为贤能的人避讳。强调的是有取舍,是历史书写主观性的体现。D项,句意:如果事实尚不明确,却只注重褒贬和文采,这样的做法既不能著书立传,又失去了历史真实的意味。强调了“事实”的重要性,实则也是强调信史原则。]
9.同:两则材料都认为历史研究需要求真,要以史实为基础,但无法真正还原历史。
异:材料一认为史料的客观性是历史研究的核心关键,材料二强调主观的历史认知是历史研究的关键。
10.①从对历史的还原中获得思考方式,以求真来说理,帮助人形成决策;②建立过去与未来的联系,预测和影响未来。
1/1练案37 专项对点 把握文章观点,概括内容要点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19分)
材料一:
纵贯北京老城南北的“北京中轴线”,始建于元代,成型、调整于明清时期,发展、保护于近现代……自肇建迄今,它就是中国传统都城中轴线发展至成熟阶段的杰出范例,展现出中华文明强大的生命力和延续性。北京中轴线是一个长达7.8公里的巨大建筑群和城市空间的组合体,由古代皇家宫苑建筑、古代皇家祭祀建筑、古代城市管理设施、国家礼仪和公共建筑以及居中道路遗存等五大类遗存共同组成,其选址、格局、城市形态和设计体现了《周礼·考工记》所记载的理想都城范式,展现了中国古代王朝制度和城市规划传统,承载了“以中为尊”“天人合一”等延续千年的中国传统哲学观念,见证了北京城市的发展演变。
北京中轴线北端为钟鼓楼,向南经过万宁桥、景山、故宫、端门、天安门、外金水桥、天安门广场及建筑群(天安门广场、人民英雄纪念碑、毛主席纪念堂、国家博物馆和人民大会堂)、正阳门、中轴线南段道路遗存,至南端永定门;太庙和社稷坛、天坛和先农坛东西对称布局于两侧。
北京市考古研究院副研究馆员张利芳说:“除了正阳桥遗址,永定门内中轴历史道路遗存、珠市口段排水沟渠遗存等,实证了北京中轴线历代沿用的史实,增强了北京中轴线的历史信度。”
北京市中山公园管理处遗产办公室主任盖建中说:“社稷坛,是北京第一处转变为城市公园的皇家坛庙,是北京中轴线公众化的开端。”这几年,中山公园加强对社稷坛历史文化价值的研究,举办中山公园社稷文化展、中山公园园史展、中轴线主题影像展等,以实物、历史资料、老照片等为载体讲述鲜活的历史文化故事;开展文化进校园活动,通过线上线下多种方式弘扬古都文化、红色文化、京味文化和创新文化。
历经多年的公众化转变过程,北京中轴线上的景山、故宫、太庙、天坛、先农坛等昔日的皇家宫苑建筑和礼仪祭祀建筑均转变为面向公众开放的公园或博物馆。
近年来,北京坚持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和城市发展同步推进,以中轴线申遗保护为契机,推进重点文物腾退和周边环境整治,推动老城整体保护与复兴。中轴线申遗保护工作不仅让中轴线上的文物得到了更好的保护,也让居民的生活品质有了很大的改善与提升。
“北京中轴线的申遗保护不仅有对文化遗产本体的保护,而且包含保护协调机制的搭建、法律法规体系的完善、阐释展示体系的构建。”国家文物局文物古迹司(世界文化遗产司)司长邓超说,在北京中轴线十多年的申遗过程中,北京的城市肌理也得到了有力保护。“未来,北京中轴线上将会有更多具备开放条件的文物古迹,让公众能走得近、看得到、读得懂。”
(摘编自《一城聚一线 一脉长相承——北京中轴线承古拓今谱新曲》)
材料二:
这几年,北京创新运用数字化手段,为中轴线文化遗产保护赋能。
“数字中轴·小宇宙”这款数字产品是全球首次将数字技术运用到世界文化遗产申报的成果,近百位技术人员沿着7.8公里的中轴线,不辞辛苦地拍照、扫描各遗产构成要素,精细还原北京中轴线的核心遗产区,为搭建专业数字模型提供充足的数据基础。历时3年,研究团队运用高清照扫、数字引擎、云游戏等技术,立体呈现了北京中轴线的山形水势,“描绘”出30万株植被、220万栋建筑物。
中轴线遗产区和缓冲区的“全景图”是国内首个应用三维数字孪生技术的遗产监测平台,图上221个文物保护单位、33个历史文化街区、1000多条传统胡同,甚至8000多棵古树名木,一目了然。轻点系统中的图标,就能看到中轴线上15处遗产构成要素的文物本体、周边自然环境、遗产区实时游客数量等情况。遥感卫星、物联传输、人工巡查……多样化的手段,为遗产监测提供保障。
“数字打更人”是微信小程序“云上中轴”里的一项功能,将公众与监测平台连接了起来。比如,初二学生闫家齐用手机拍下几张照片——天坛公园北门围墙上,有人用小石子写下一串歪歪扭扭的字,而后扫描遗产点界桩上的二维码,闫家齐上传了照片。很快,他收到一张电子回执:“巡检目标:A104号界桩;巡检情况:人为涂写刻画。”中轴线监测平台内的计算机系统实时接收、审核、存档,并向相关部门下达清理指令。如此一来,无论老人、儿童,都能化身成为中轴线的守护者。
(摘编自《数字赋能 中轴线文化遗产“活”起来》)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北京中轴线历经“成型、调整”“发展、保护”阶段,北京城见证了这一发展演变过程。
B.社稷坛位于北京中轴线的开端,原本是皇家坛庙,后来成为北京市第一处城市公园。
C.北京中轴线申遗保护工作重点推进文物腾退和周边环境治理,提升了居民的生活质量。
D.“数字中轴·小宇宙”用数字技术来申报文化遗产,前期需要人力劳动提供充足的数据。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景山、先农坛等已向公众开放,但探索北京中轴线上文物古迹公众化的进程,仍在继续。
B.北京中轴线申遗保护对文化遗产本体、老城整体保护与复兴、北京城市肌理等影响积极。
C.“数字打更人”方便公众守护中轴线,监测平台也能实时接收、审核、存档和及时清理。
D.北京中轴线作为建筑群和城市空间组合体,其选址、格局、设计等极具传统文化的内涵。
3.下列文创产品的描述,最能体现北京中轴线布局特点的一项是(3分)(  )
A.中轴线拼图:以景山俯瞰场景为底图,以榫卯的方式拼接,使钟鼓楼与永定门南北相连、太庙与社稷坛东西相对。
B.夜光冰箱贴:以万宁桥、天安门、永定门等重要建筑为主体,穿插北京特色花卉树木和雨燕、祥云等京味元素。
C.故宫纸雕灯:以故宫太和殿及牡丹为元素,通过设计将灯球与枝干结合在一起,从而展现故宫及牡丹花的风采。
D.古迹便笺纸:用激光雕刻工艺,精致还原端门、正阳门等建筑,再分层配色,以体现“人定胜天”的哲学观念。
★4.数字赋能如何让中轴线文化遗产“活”起来?请简要概括。(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对于北京中轴线文化遗产的宣传和保护,相关部门采取了哪些有效措施?请根据材料简要概括。(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10题。(19分)
材料一:
历史研究应以客观事实而非价值观为基础,这是中西方史学家长久以来共同追求的核心守则,实事才能求是。理解或诠释,当然是史学研究的魅力所在,但发现与考订史实不仅是历史理解的基础,更是验证历史理解以及实现历史理论更新演进的关键所在。当然不能简单地认为历史学的求真能够完整还原历史,真实是有限度的;但无论是扎实地历史还原,还是借助学术想象力的历史再现或认识,都必须在客观的原则下,借由史料的分析来开展。
今日的史学者普遍相信,受可掌握材料和研究者视野的限制,研究者无法简单地复原全部历史——研究者所展示的历史,具有主观性和片面性,以至于当代中国史学专业大学生的官方教材里都非常明确地指出“人类社会客观存在的历史”和“史家纂写的历史”是性质不同的两个概念。但史学家们同样明白,这不仅不可以被理解为史料无用,或者史学研究可以放弃史料,仅依靠想象价值观或任何预设的规律进行研究;反而是进一步告诫历史学家要更审慎更谦卑地对待史料,更全面更深入地掌握史料,更科学更合理地利用史料——无论是建构新的历史解说,还是打破旧有观念,都必须从旧史料新解或新史料发现出发。
因此,尽管文史哲都是人文学科,彼此间也确实存在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但以求真为目的、为标准才使得历史学既不会是哲学,也不会是文学,反而在精神与方法上更接近科学。史景迁是当代美国最著名的汉学家之一,他曾经写过一部研究清初山东农村基层妇女生活状况的名著《王氏之死:大历史背后的小人物命运》。尽管这是一部非常前沿且有趣的新文化史、微观史著作,但由于地方志等史料中缺乏基层妇女的生活材料,史氏一方面使用了《聊斋志异》等纯文学材料;另一方面又发挥文学想象,对王氏这位具体女性的日常生活进行了诸多细致的细节联想。显然,这部作品“不是妇人王氏的‘信史’”,它或可代表一种历史书写的方式,但不宜被看成历史研究的范本。正如周振鹤指出的,兼具科学和人文两重属性的历史学,“往前进一步是哲学,往后退一步是演义(即文学)”。也就是说,如果历史学不强调客观性,不以求真为标准,不坚持历史解释、理论或背后所代表的价值观、意识形态等都必须建立在以史料考订、史料分析为基础的“真实”之上,那么,历史学在人文领域的学科属性就会被消解,失去存在的必要。
求真是史学的标准,先实事再求是是历史研究的基本规范与逻辑。从“实”到“识”再到“是”,研究过程的递进伴随着主观性的增强,但客观性基础并不能动摇。章学诚认为“古人未尝离事而言理”“即器以明道”,道不离器,如影不离形,这就是历史学先求实再求是的过程。历史学的人性,就是以求真来说理的人性,没有了求真,就没有了历史学的人性,这也就是促使科学、规范地考订史料和分析史料成为史学研究工作的核心并独立于人文学科的关键所在。
(节选自梁晨、李中清《从求实到求是:数字史学的价值与追求》,有删改)
材料二:
当前主流的历史学家已经承认通过文献考订是无法复原史实的。如果我们承认无法复原史实,那么如何判断我们通过“科学”方法挖掘、考订更多文献的研究方式是接近还是远离了史实?因此,从这一层意义上,所有文献和考据方面的努力所能达到的只是让我们的研究更具有说服力而已,但“具有说服力”并不等于“史实”,如果套用法律术语,就是这样的研究能达成的只是证据真实,而不是事实真实。如果认为历史学作为学科与众不同的力量在于“真实”的话,那么这种认知应当更正为历史学的力量在于“让其他人或者其所针对的对象或者大多数人认为这是真实”,由此注定历史学不可能成为一门通常意义的科学。但无论是获得真相,还是“让其他人或者其所针对的对象或者大多数人认为这是真实”都属于历史学的力量,而不是历史学的目的。要界定历史学的目的,最为重要的就是要界定历史的作用。人类几乎所有的决定,上至国家层面的政策的制定、决议的形成,下至个人的在早市上选择购买的蔬菜,从本质上都是在对“历史”的研究(或通俗的说就是“经验”)的基础上,形成了影响未来“历史”的决策,即在“让其他人或者其所针对的对象或者大多数人认为这是真实”的基础上形成“历史认知”,由此来预测和影响未来。在目前史学界,认为“历史认知”可以绝对“客观”以及能做到“客观”的人应该是不多的,我们不得不说任何“历史认知”都是主观的,由此通过人类的主观认知,使得过往的历史与未来建立起了不可分割的联系。
(节选自成一农《抛弃人性的历史学没有存在价值》,有删改)
6.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因为历史研究应以客观事实为基础,所以发现与考订史实是历史研究的基础,它比对历史理解诠释更有价值。
B.“史家纂写的历史”与“人类社会客观存在的历史”性质不同,关键是因为研究者对历史的理解具有主观性。
C.材料一中史景迁的《王氏之死:大历史背后的小人物命运》借助学术想象力再现历史,代表了历史书写的方式。
D.材料二认为,通过“科学”方法挖掘、考订更多文献并不一定能让历史研究接近事实真实,而只能提供证据真实。
7.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科学、规范地考订史料和分析史料,是历史学区别于其他人文学科的重要标志,让历史学独立于人文学科而接近科学。
B.章学诚所言“古人未尝离事而言理”“即器以明道”中的“事”“器”指历史研究方式,“理”“道”指历史研究的作用。
C.“历史学的力量”和“历史学的目的”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求真”体现了“历史学的力量”,“求是”体现了“历史学的目的”。
D.从发现与考订史实到理解或诠释史实并形成历史认知,是历史研究从“实”到“识”再到“是”的过程。
8.下列选项,不能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主要观点的一项是(3分)(  )
A.史所贵者义也,而所具者事也,所凭者文也。——章学诚《文史通义》
B.信以传信,疑以传疑。——司马迁《史记·三代世表》
C.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为贤者讳。——公羊高《春秋公羊传》
D.若乃事实未明,而徒以褒贬、文采为事,则是既不能成书,而又失为史之意也。——吴缜《新唐书纠谬》
★9.关于历史研究,两则材料观点同中有异,请简要概括。(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费孝通在《再论文字下乡》中说:“历史对于个人并不是点缀的饰物,而是实用的、不能或缺的生活基础。”请结合材料二说说历史的“实用”价值体现在哪些方面。(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