练案39 专项对点 分析论证方式、方法和特点(含答案)-2026版高三总复习一轮语文(教考衔接)

文档属性

名称 练案39 专项对点 分析论证方式、方法和特点(含答案)-2026版高三总复习一轮语文(教考衔接)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8.0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7-04 15:54:52

文档简介

练案39 专项对点 分析论证方式、方法和特点
1.B [A项,“作者在开学头一天就对学生提出要读实体书而不读屏的要求”扩大了范围。根据材料一第一段,他要求学生在读指定的读物“从华兹华斯、叶芝等的诗作到《弗兰肯斯坦》《去印度之路》这样的小说”时要读实体书,而不是要求所有读物都必须读实体书。C项,“长期累积会让高级认知功能受到影响”错,从材料二第三段可知,作者认为“大脑的适应性在某些方面还是非常保守的,不会让这种重大改变发生”。D项,“材料一的看法更有价值”无中生有。综观材料一和材料二,两位作者的看法都有合理之处,都能给人以启发,没有充分的依据判定哪一个更有价值。]
2.C [C项,“浅层阅读依托的是电子设备”表述绝对。由材料一第七段的“在数码时代,电子文字或许也可以让纸质书籍的深层阅读与一些传统的浅层读物之间形成更为明确的区别和分工”可知,纸质书籍中有一部分是浅层读物;而且文中也没有信息表明“浅层阅读依托的是电子设备”。]
3.D [D项,“深入剖析各自存在的利弊”无中生有。材料一“网络时代的电子阅读,其利弊得失早已存在不少争论”“但屏幕上的阅读基本上是浏览型的信息获取。在联网的笔记本或平板电脑上阅读文学,对学生们来说,经常是一种受其他信息干扰的阅读,……纸上阅读有帮助读者专注的辅助手段,如在书页上画线、圈点、写心得或做笔记”“在数码时代,电子文字或许也可以让纸质书籍的深层阅读与一些传统的浅层读物之间形成更为明确的区别和分工,可以使得书籍回归到一种更具特质的重要功能——深度阅读”,由此看出,材料一没有剖析纸上阅读的弊端。]
4.①借艾柯的话语,指出书籍对人类社会的重要性,为文章提倡阅读书籍提供依据。②借艾柯的话语,指出互联网时代让每一个人都必须阅读文字,引出下文“互联网开拓了一个几乎人人都可以参与其中的阅读时代”的论断并进而作深入辨析。(每点2分)
5.①首先用类比论证反驳,指出互联网对大脑的改变与人们日常活动对大脑的改变强度差不多,不足以使注意力无法集中。②接着用因果论证反驳,指出大脑的适应性在某些方面是非常保守的,思维的基本架构无法彻底重建,因此注意力无法集中这种根本性的改变不会出现。③然后用反证法(假设论证)反驳,假设已经出现了注意力无法集中这种根本性的改变,那么这必然导致阅读较长文本、数学成就等许多高级认知能力下降,而这些现象并未出现,因此注意力无法集中是伪命题。④最后用举例论证反驳,以年轻人能集中注意力观看《泰坦尼克号》之类的长电影和《壁花少年》等喜欢的小说为例,反驳“互联网使年轻人无法集中注意力”的看法。(每点2分,答出三点即可)
6.B [B项,“只要注重不同媒介语言间的转化过程……就能体现思维之美”错误。根据材料一第五段“读懂思维之美,首先要读懂不同媒介语言是如何转化的……然而,‘跨’之后如何成功地阅读才是关键”可知,思维之美的体现不仅包括不同媒介语言间的转化和形成图谱化个人阅读知识,还包括阅读习惯的改变、阅读形式的协同化和社交化、思维表达的体现等。因此,仅注重语言转化和知识图谱,不足以全面体现跨媒介阅读的思维之美。]
7.C [C项,“在经典名著阅读活动中具有无法替代的作用”错误。由材料二第二段“新媒介的出现并没有完全取代传统媒介”“传统媒介有其不可替代的独特价值”可知,传统媒介有一定的优势,经典名著阅读并不是要完全抛开传统媒介选择跨媒介阅读,所以并不能得出跨媒介阅读具有无法替代的作用的论断。]
8.C [C项,跨媒介阅读通常涉及不同媒介,如将文学作品转化为影视或声音等其他形式。将诗词用散文化语言表述只是文字形式内部的转换,不涉及不同媒介的结合,不属于跨媒介阅读。]
9.①论证结构严谨。材料一采用总分总的结构,先提出跨媒介阅读的概念及内涵,接着从改变阅读习惯、阅读形式协同化、思维表达三个方面进行论证,最后强调跨媒介阅读要聚合思维和思想,形成知识图谱。②论证方法多样。运用了举例论证,如“在跨媒介阅读中,比较容易形成的形态是文学阅读与影视阅读相结合,因为很多影视作品是由文学作品改编而成”;还运用了对比论证,如“语文课中基于影视作品的跨媒介阅读和一些地区开展的影视教育活动是截然不同的”。③概念界定清晰。对“跨媒介阅读”的“跨”进行了准确的界定,强调“跨越”更注重“整合”。④语言表达准确。如“几乎可以算得上‘数字化原住民’了”“读者习惯于多种媒介同时呈现在一个页面上”等表述准确地描述了跨媒介阅读的相关特点。(每点2分,答出两点即可)
10.①寻求新的理解媒介。《红楼梦》可借助互联网、新媒介和新技术的力量,在自媒体和“互联网+”的时代,将传统媒介变为它的内容,同时保留其传统媒介的独特价值。②利用跨媒介阅读的优势。《红楼梦》可通过跨媒介阅读与交流的高参与、多样、快捷等特点,实现与现代社会的融合,摆脱经典名著教学中简单化和碎片化的困境。③与不同媒介形式整合。《红楼梦》因其独特的魅力和艺术价值被演绎成不同形式的作品,可方便师生通过不同的媒介获取到不同形式的《红楼梦》,如电影、电视剧、漫画等,将这些不同媒介形式整合在一起进行阅读和教学活动。(每点2分)
1/1练案39 专项对点 分析论证方式、方法和特点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19分)
材料一:
我经常给学生开一门19世纪至20世纪早期的英国文学课,阅读的文本从华兹华斯、叶芝等的诗作到《弗兰肯斯坦》《去印度之路》这样的小说,都可以在网上阅读或方便地找到电子书。这是数码时代的学习便利。但是,开学头一天,我就会要求学生,不要在笔记本电脑或电子阅读器上阅读这些文本,阅读和课堂讨论都需要用实体书。
网络时代的电子阅读,其利弊得失早已存在不少争论,我对学生提出读书不读屏的要求,不是关乎一般的书籍,而是关乎那些值得“深度阅读”的文本;不是他们单凭个人兴趣的阅读,而是修课和学习的阅读。这是教授和学生一起在课堂上所做的那种研修阅读。
意大利小说家、符号学家翁贝托·艾柯曾在埃及亚历山大图书馆发表了题为“书的未来”的演讲。他说,“书是那种一旦发明,便无须再做改进的工具,因为它已臻完善,就像锤子、刀子、勺子或剪子一样”。他还说,“在互联网的时代,我们又回到了字母。计算机让我们返回古登堡星系。从此,每个人都必须阅读”。他说的主要是一般的文字阅读。古登堡一直被当作第一位发明活字印刷术的欧洲人,“古登堡星系”成为文字阅读的代名词,它的对立面是图像阅读,不是浅层的文字阅读。
互联网开拓了一个几乎人人都可以参与其中的阅读时代,但屏幕上的阅读基本上是浏览型的信息获取。在联网的笔记本或平板电脑上阅读文学,对学生们来说,经常是一种受其他信息干扰的阅读,极难做到全神贯注、细思慢想,不可能有纸上文本的那种深度阅读效果。当然,纸上阅读也有分心打岔。但是,纸上阅读有帮助读者专注的辅助手段,如在书页上画线、圈点、写心得或做笔记。
专注的阅读不仅是获取信息和知识,也是学习如何细致辨析和深入思考。培养这种思考习惯和能力,本身就是对每个人都有意义的素质教育和人生历练。人类寻找并得益于深度经验,正如美国作家鲍尔斯在《哈姆雷特的黑莓》一书中所说,“深度让我们能扎根于这世界,让生命有质量和完整,丰富我们的工作、与他人的关系以及我们所做的每一件事情”。如果只是满足于屏幕上的浅层阅读,那么,久而久之,人会变得精神涣散,无论读什么都是走马看花,自己没有深入、明确的想法,凡事便只能是道听途说、人云亦云。
法国思想家和媒介学家雷吉斯·德布雷提出,新媒介的出现并不会“杀死”旧媒介,而是可能帮助旧媒介回归其更具特质的功能。19世纪,达盖尔发明了达盖尔摄影法。摄影使得人们不再需要依靠平庸的肖像画技留下他们的容貌,让他们可以用家庭相册代替沉重的祖先画像。但是,摄影并没有杀死肖像画,它让肖像画可以更专注地成为一种艺术。与此同时,肖像画也成为人们对杰出和重要人物的致敬方式,画像上的人因此更具有某种尊贵和不凡的身份。
在数码时代,电子文字或许也可以让纸质书籍的深层阅读与一些传统的浅层读物之间形成更为明确的区别和分工,可以使得书籍回归到一种更具特质的重要功能——深度阅读。浅层读物属于大众文化,有其自身的存在理由,如消遣、娱乐、旅游、烹调、励志箴言等。但深层的读物不同,即使不一定是经典的传世之作,它们也是文学、历史、哲学、政治和社会学、思想类的重要著作。这样的书籍比大众读物更加需要有实质的内容、长远的眼光、敏锐的问题意识和独到的见解。这样的书籍不仅需要深度的写作,而且也更值得深度阅读。
(摘编自徐贲《人文的互联网:数码时代的读写与知识》)
材料二:
包括研究阅读的著名学者玛丽安娜·沃尔夫在内的一些观察人员指出,互联网带来的网络阅读的特点是从一个话题快速转移到另一个话题,如果对一个话题不感兴趣就会选择略过,而这种阅读习惯会影响人们深入阅读的能力。科技作家尼古拉斯·卡尔认为,注意力的迅速转换是发生在思维线路中的一种实在变化,这种变化使人们无法集中注意力。
对于这些说法,我持怀疑态度。网络阅读和网上冲浪确实会改变大脑的思维架构,但这种改变与买汽油、看到陌生人微笑改变大脑的思维架构类似,因为大脑具有很强的适应性,时时都在发生着这样无关紧要的变化。
不过,虽然大脑的适应能力很强,但是否意味着它会接受网络阅读注意力的频繁转换导致的无法集中注意力的状况呢?我并不这样认为。因为思维的基本架构是无法彻底重建的,认知系统各部分(视觉、注意力、记忆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之间的相互依赖性非常强,所以如果一个部分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比如失去了专注于一件事的能力,那么这种变化会通过串联整个认知系统,影响思维的大部分甚至所有架构。实际上,大脑的适应性在某些方面还是非常保守的,不会让这种重大改变发生。换个角度看,如果这种改变已经发生了,那么人们阅读较长文本的兴趣就会降低,阅读理解能力就会下降,而且解决问题的能力、数学成就,以及许多依靠注意力的高级认知功能都会受到影响,显然我们并没有看到这样的情况出现。
更重要的是,我并不知道有什么证据可以证明年轻一代在维持注意力方面要比父辈更困难。他们可以像其父母一样,在观看诸如《泰坦尼克号》之类的长达三小时的电影时,全程集中注意力,也能在阅读喜欢的小说,比如《壁花少年》时集中注意力。所以,我对年轻人无法集中注意力这样的说法是不相信的。
(摘编自丹尼尔·T.威林厄姆《心智与阅读》,梁海燕译)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材料一中,作者在开学头一天就对学生提出要读实体书而不读屏的要求,这是因为他认为阅读实体书才能实现深度阅读。
B.深度阅读不仅有利于获取知识、培养良好思考习惯、增强辨析能力,还有助于阅读者逐步形成独立的思考和深刻的见解。
C.材料二中,作者认为网络阅读、网上冲浪、买汽油等行为能改变大脑的思维架构,长期累积会让高级认知功能受到影响。
D.对于网络阅读是否会导致注意力不集中的问题,材料一和材料二的看法大不相同,但相比之下,材料一的看法更有价值。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如果专门的电子书阅读器有画线、圈点、批注功能,那么在阅读电子书时使用这些功能,是可能实现深度阅读的。
B.材料二中所提及的著名学者玛丽安娜·沃尔夫关于网络阅读的看法,可以作为论据来论证材料一第四段的相关观点。
C.虽然浅层阅读依托的是电子设备,并且在阅读方式上与深度阅读也有所不同,但这两种阅读都有获取信息的功效。
D.材料二中提到,年轻人在阅读喜欢的小说时能长时间维持注意力,这一现象表明注意力涣散的原因或许是兴趣不足。
★3.下列对材料一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作者以自己的教学实践开篇,这种方式既为严肃的学术思考设置了生动轻松的入口,又彰显了文章所谈问题的现实意义。
B.文章引用鲍尔斯《哈姆雷特的黑莓》一书中的话语,意在强调深度经验对人类的重要性,进而论证深度阅读的重要价值。
C.文章以摄影与肖像画的关系,类比电子阅读与纸质书阅读的关系,表明电子阅读可能帮助纸质书回归其更具特质的功能。
D.文章先引出纸上阅读与屏幕阅读的话题,然后深入剖析各自存在的利弊,最后提出通过分工使书籍回归深度阅读的设想。
★4.材料一第三段引用艾柯的话语有何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材料二中针对互联网使年轻人无法集中注意力这一看法,作者是怎样逐步反驳的?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10题。(19分)
材料一:
在“互联网+”的时代背景下,阅读文本的生产、传播方式也发生了巨大变化。“媒介”一般指传播介质,如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网络等,既包括静态的纸质文本、图片,也包括动态的声音、动画、视频等电子文本。由于文本内容呈现形式的多样性,“阅读”的内涵不再局限于对书面文字的识记、理解、鉴赏、评价,而是进一步拓展到对图片、表格、声音、视频等多元信息的获取、处理和应用。“跨媒介阅读”的“跨”既强调“跨越”,更注重“整合”,不同的媒介形式特点各异,求同存异,将之有机整合并应用到语文课堂上来,可以丰富语文学习内容,加强语文学习与时代、与生活的联系。
我们目前面临的阅读是多种媒介融合的,当我们还在感慨数字化的阅读方式已经悄然超越传统方式时,似乎忽略了这种跨媒介阅读其实已经改变了我们的阅读“姿势”。
跨媒介阅读改变的是阅读习惯。现在我们生活在多屏的富媒体时代,几乎可以算得上“数字化原住民”了。读者习惯于多种媒介同时呈现在一个页面上,阅读时眼球转动速度也是不一样的。当读者去阅读传统文字印刷的文本时,就无法快速地进入文本,感受阅读的快乐。
跨媒介阅读形式越来越协同化。所谓协同化,实质就是从个体阅读越来越发展成为社交型阅读。过去我们说阅读是很个体化的,拿一本书,安安静静在一个地方读。但是随着技术越来越进步,我们在阅读的时候,总会先上网翻看网友的评价。也就是说今后看书,如果在某一个平台上不推送的话,你还会不会关注?是不是会影响到你的阅读习惯?
跨媒介阅读背后实质是思维的表达,一个成功的、良性的跨媒介阅读活动,植根于一种思维模式的构建。要想通过跨媒介阅读,读懂思维之美,首先要读懂不同媒介语言是如何转化的。在跨媒介阅读中,比较容易形成的形态是文学阅读与影视阅读相结合,因为很多影视作品是由文学作品改编而成,这种天然的“血缘”关系,使得影视成为跨媒介的首选。阅读文本本身就是一种画面——词语之间互为转化的实践,这就是一种跨媒介阅读的思维表达,是用文字表达影像,用文字翻译影像语言。因此,实现“跨”的基础是不同媒介语言的相互转换。然而,“跨”之后如何成功地阅读才是关键,要知道,语文课中基于影视作品的跨媒介阅读和一些地区开展的影视教育活动是截然不同的。
思维之美的另一种体现是要注重阅读元素分拆和关联,形成图谱化个人阅读知识。跨媒介里面有很多元素,戏剧有戏剧表现语言,绘画有绘画表现元素,数字艺术更是元素众多,这恰恰是我们应该时时刻刻注意的。这种分拆和关联背后,实际上是分类思想,先分类再建立关联,然后重新将关联以后的知识结构化,形成一种思想,让阅读成为一个体系。跨媒介阅读不止于阅读浏览不同媒介信息,更要聚合思维和思想,形成新的跨媒介阅读知识图谱。
(摘编自吴钟铭《跨媒介阅读改变了什么》)
材料二:
随着数字化时代的到来,微信、微博、网络微视频将人们碎片化的时间占满,人们似乎不愿拿出完整的时间正式地阅读一本书。而中学生也深受社会大环境的影响,他们不愿阅读经典名著,更热衷于休闲娱乐的动漫或综艺节目等。但是经典名著具有多重教育价值,应作为课堂教学的重点。面对新媒体的技术越来越大的影响力,以及我们被逐渐改变的思维方式和生活习惯,想要继续发展经典名著的多重教育价值,就不得不借助互联网、新媒介和新技术的力量。
经典名著寻求新的理解媒介。传统媒介下的经典名著通常以印刷文字为载体,有一定优势,如阅读印刷文字能够赋予人们想象力,能够养成缜密的逻辑思维。但在自媒体和“互联网+”的时代,经典名著想要经久不衰就要不断寻求新的理解媒介。我们应该了解新媒介的出现并没有完全取代传统媒介。麦克卢汉认为,新媒介的出现并不意味着传统媒介的消亡,而是会将传统媒介变为它的内容。传统媒介有其不可替代的独特价值,所以经典阅读在新时代下寻求新的理解媒介并不是要完全抛开传统媒介。
用跨媒介激活经典名著的新生命。经典名著具有多重教育价值,应成为课堂教学的重点,但是经典名著教学在其实施过程中尚存一些问题,使学习陷入了简单化和碎片化的困境。所以经典名著需要通过跨媒介实现与现代社会的融合。跨媒介阅读与交流有其独有的优势,“跨媒介”是将不同的媒介整合在一起进行教学活动,与传统纸质阅读相比,跨媒介阅读具有高参与、多样、快捷等特点。将经典名著的阅读与跨媒介结合起来,可以有效发挥两者优势。经典名著因其独特的魅力和艺术价值被演绎成不同形式的作品,方便师生通过不同的媒介获取到不同形式的经典名著。
(摘编自张砚妮《经典名著的跨媒介阅读与交流》)
6.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我们处于数字阅读的多媒介时代,因习惯于多种媒介同时呈现而无法感受传统文本阅读的快乐。
B.在跨媒介阅读中,只要注重不同媒介语言间的转化过程,形成图谱化个人阅读知识,就能体现思维之美。
C.跨媒介阅读具有协同化的阅读形式,其实质是从个体阅读发展成为社交型阅读,读者的阅读习惯一定程度上受到网上评价的影响。
D.麦克卢汉强调新媒介兴起背景下的阅读不会完全抛弃传统媒介,更不会使其消亡。
7.结合相关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跨媒介阅读的思维表达,是用文字表达影像,用文字翻译影像语言,用来实现“跨”的基础是不同媒介语言的相互转换。
B.跨媒介阅读除了阅读浏览不同媒介信息,要注重阅读元素分拆和关联,形成图谱化个人阅读知识。
C.跨媒介阅读与交流具有高参与、多样、快捷等特点,在经典名著阅读活动中具有无法替代的作用。
D.传统纸质阅读与跨媒介结合,能更好地激活经典名著的新生命,发掘名著独特的魅力和艺术价值。
8.下列学习过程中,不属于跨媒介阅读的一项是(3分)(  )
A.观看完电影《长津湖》后,学生在班级开展观后感分享活动,交流观后心得。
B.观看电影《阿Q正传》后,学生用漫画的方式描绘阿Q的形象。
C.学习辛弃疾《念奴娇·赤壁怀古》后,学生将这首词用散文化的语言表述出来。
D.观看电视剧《红楼梦》中《宝玉挨打》片段后,学生按事件发展顺序写剧本大纲。
★9.简要分析材料一是如何体现论证的严密性的。(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经典名著《红楼梦》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百科全书,有着多重的教育价值。请结合文本内容分析,在跨媒介阅读的背景下,如何激活《红楼梦》的新生命?(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