练案40 专项对点 分析信息类文本语言艺术(含答案)-2026版高三总复习一轮语文(教考衔接)

文档属性

名称 练案40 专项对点 分析信息类文本语言艺术(含答案)-2026版高三总复习一轮语文(教考衔接)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4.0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7-04 15:54:52

文档简介

练案40 专项对点 分析信息类文本语言艺术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19分)
文学话语是一种创造性的语言,它通过独特而有创造性的表述,塑造形象,表达情感,反映社会生活。文学话语的存在是不可取代的,它一旦缺失,人们会明显感到可供使用的语汇不足,社会也将出现大面积的失语现象。相对于人们所欲表达的日新月异的内容,周围既有的日常语汇所组成的叙述和抒情,显得疏远而又陈旧,与人们的真实遭际有点格格不入,事实上就带来了表述上的失语。文学话语能汇聚这些失语的经历,使之脱离不可表述的黑暗,浮现到语言的层面上,得到语言上的定型。从这个意义上说,文学话语有能力开拓新的语言资源,修补既有表述留下的空缺,常常成为社会无意识的代言。许多时候,这种代言可能以一呼百应的形式号令天下,也可能以振聋发聩的形式惊世骇俗。
通常情况下,一个新的语言潮汐铺天盖地地涌过日常用语,需要明显的时间跨度作为积累。然而,令人惊异的是,这样的积累在文学之中常常会在一夜之间即告完成。文学可能将这个缓慢的演变凝缩起来,这种凝缩致使新旧话语系统之间的冲突提炼得格外强烈。人们经常看到,一个语言浪潮可能突如其来地袭击了文学,在文学内部造成一场席卷一切的运动。在很短的时期内,一批迥异于传统的实验作品竞相登场,种种夸大其词的辩护与反唇相讥的驳诘簇拥于周围。尽管这种文学运动的革命对象仅仅是语言,但是在许多时候,语言的革命往往成为一种新价值体系即将登陆的先兆。
文学中所出现的语言潮汐当然要追溯到作家。作家是这样一批人:他们潜心于语言的海洋,时刻监测着语言的动向,进而制造出各种语言事变。作家往往比常人更为迅速地洞察通行于日常用语之中各种词汇的活力衰退,洞察某些语言正在作为一种无形的束缚框住现实,闷住现实向外蔓延的可能。他们迫不及待地通过文学提出一套对抗性的文学话语。对于那些情愿充当先驱者的先锋作家来说,他们狂热地通过语言变换来搜索精神的种种可能。日常用语之中种种固定的表述如同流水线上的预制零件,先锋作家不能忍受将精神视为这些零件的固定装配,他们破坏性地瓦解陈旧的语言结构,在一片瓦砾之中构思新的精神诗篇。这导致了先锋作家对于语言传统的叛逆。这种叛逆并不是违反交通规则、砸烂商店的橱窗或者扰乱咖啡馆秩序,而是拥有一个精神形式——他们企图借助语言革命打开精神空间,发现未来的主题。
当两者抗衡的时候,文学话语时常与日常用语分道扬镳。人们或许会追问:作家的语言天赋是否足以维持文学话语的反抗功能?个人的语言驾驭才能仅仅是问题的一个方面,更为重要的是文学话语的传统立场——美学立场。美学立场常常抛开现成的理性框架,抛开固有的常识范式,重新启用感官洞悉现实。文学话语亦即文学对于感性洞见的表白,美学立场成为文学话语和日常用语相持的尺度。许多词汇、语句或者表述方式可能依然毫无障碍地运转于日常用语之中,但它们的日常用法将在美学的尺度之下遭到文学话语的放逐,通过重新表述而产生新的语言效果。
日常的现实磨钝了人们的感觉,人们按照习惯或者常识看待身边的世界,强大的惯性致使人们的目光陷于熟视无睹的境地,人们的所有感觉都因为不断重复而自动化、机械化了。文学话语的重要职责即通过语言重新制造陌生的效果,阻止人们的感觉继续在日常用语之中沉睡,让人们在惊讶之中重新使用眼睛,重新见识一个崭新的世界。列夫·托尔斯泰的陌生化手法在于,他不用事物的名称来指称事物,而是像描述第一次看到该事物那样去加以描述,就像是初次发生的事情。同时,他在描述事物时所使用的名称,不是该事物中已通用的那部分的名称,而是像称呼其他事物中相应部分那样来称呼。当然,并不是文学话语的每一句话都有陌生之效,但是,一部完整的作品出现时,这部作品自身的内在结构必将或显或隐地体现出陌生化的倾向。
从母语上看,文学话语与日常用语是同源的。一方面,文学话语不可能完全自铸词汇,另立语法,这使文学话语与日常用语永远纠缠不清;另一方面,文学话语又时时制造一种美学分裂,它企图挣脱日常用语,从而葆有一个日常用语所无法企及的语言空间。显而易见,文学话语的反抗是永无止境的。一切都如同维特根斯坦所说的那样:“我们已卷入与语言的搏斗。我们正在与语言搏斗。”
(摘编自南帆《文学的维度》)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在表达日新月异的内容时,文学话语能够修补既有表述留下的空缺,切合人们的真实遭际,可成为社会无意识的代言。
B.文学中出现的语言潮汐,以铺天盖地的姿态涌过日常用语,这完全是先锋作家致力于颠覆语言传统和语言规则的结果。
C.针对日常用语中的词汇活力衰退的现象,一些作家希望通过瓦解陈旧的语言结构,打开精神空间,发现未来主题。
D.文学话语与日常用语的关系极为密切,文学话语虽然不断以反抗形式挣脱日常用语,但又不能完全脱离日常用语而存在。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先锋作家对于语言传统的叛逆在于破坏语言的一切规则与秩序,放逐日常用语,使语言“陌生化”。
B.从美学尺度的角度看,尽管许多词汇、语句或者表述方式可能依然运转于日常用语之中,但它们的日常用法将遭到文学话语的放逐,但这种放逐并不是完全抛弃。
C.日常的现实磨钝了人们的感觉,强大的惯性致使人们的目光陷于熟视无睹的境地,而文学话语的重要职责即通过语言重新制造陌生的效果去阻止人们感觉的机械化。
D.文中列举列夫·托尔斯泰创作的例子,意在论证可以通过语言制造陌生效果、重新见识崭新世界的观点,增强说服力。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第五段“陌生化”观点的一项是(3分)(  )
A.刘勰在《文心雕龙》里曾评道:“文章中没有一个可以削减的字,才知道其精密。”正如《红楼梦》曾被评“一字不可更改增减”。
B.唐代诗人卢延让曾借《苦吟》表达出诗人为了选定一个合适的字需要反复思考和琢磨。
C.鲁迅在小说《肥皂》中开头未提肥皂,而是详细描写四铭太太拿到肥皂后看到的颜色、外形,所闻到的气味,最后再指出这是一块肥皂,使得一块简单的肥皂变得神秘起来。
D.美国作家威廉·福克纳在其小说《喧哗与骚动》中通过内心独白等方式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及其无序的思维过程,挑战了传统小说的叙述方式。
★4.结合材料最后一段中体现的人们与语言存在着永无止境的搏斗这一现象,谈谈文中画横线部分的“已卷入”“正在”两个词语在文中的作用。(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有人说:“网络文学语言作为一种新兴的文学话语,与正统文学话语一样,也能部分解决社会失语问题。”你认为其理由有哪些?请结合文本简要说明。(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10题。(19分)
材料一:
“文者,贯道之器也。”文字的创造和发明是人类社会进入文明时代的重要标志,文章自古就承担着宣教明化的功能,与国家治理息息相关。从这个意义上说,文风无小事,它不仅是语言风格和个人喜好,更与政风世风密切相关,是时代精神的集中反映,关乎事业的兴衰成败。
纵观中华优秀典籍,文字简练、内容精粹是其共同特征。一部《老子》,不过五千余言,蕴藏着极为丰富的哲学内涵,是当之无愧的人类智慧瑰宝;语录体的《论语》同样讲求文字简洁平易、思想深邃,“辞达而已矣”。其他先秦诸子的文章乃至历朝历代的经典,无一不是既有深刻的人生体验、社会观察,又能以精练语言来表达呈现的,由此方能一代代传播久远。
再看现当代,优秀的马克思主义者都是文风改良的高手,重视文风一直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毛泽东同志不仅高度重视文风问题,而且身体力行,他的很多作品言语精辟、思想深刻、风格明快,本身就是改进文风的典范。延安整风时,他特别作了《改造我们的学习》《反对党八股》等报告,强调要整顿学风、整顿党风、整顿文风。其中《反对党八股》一文列举了“八股式”文章的“空话连篇,言之无物”“装腔作势,借以吓人”等八种表现与恶劣影响,至今读来仍令人深觉透彻犀利、很有现实针对性。邓小平同志也是如此,讲话写文章平白朴实、简洁明了、耐人咀嚼。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改文风上率先垂范,讲话、文章平实真诚而又犀利新颖,富有极强的凝聚力、引领力、感召力和穿透力。
遗憾的是,当前理论宣传和学术研究领域仍存在着比较严重的文风问题。比如,一些报刊文章文风浮躁,充斥着大话、空话、套话,穿靴戴帽、绕来绕去,洋洋洒洒数千言,看起来高大上,实际上“内里空”;比如,一些学者喜欢搬弄西方学术名词,故作高深,把浅显问题复杂化,用华丽、冗长的句子把文章写得晦涩难懂。这看似是文法技巧的问题,实则是文风和学风的反映,是对自己研究内容理解得不深刻、思考得不深入、阐释得不到位所致。
好文章、好文风,是深刻思想内容与简练文字表达的统一,既能有内容、有见解地剖析问题,又能明快清晰地呈现出深层思考。改进文风,要多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党的优良传统中汲取营养,同时真正深入调查问题、客观准确地认识世界。我们期待像《光明日报》这样能够影响公众舆论的重要媒介,在改文风中奋勇当先,多刊发实事求是、短小精干、有真知灼见的好文章,用简洁质朴、明快清丽的好文风引领时代新风。
(摘编自黄德宽《好文章是深刻思想与简练文字的统一》)
材料二:
在古代,写文章是少数人的事。现在,几乎人人都写文章,人人都可以写文章。
那么,如何写好文章?我有一个屡试不爽的好办法——多向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学习。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可能会由于时代不同而有自己的历史任务、用语习惯,但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特质,那就是坚持问题导向,不空讲哲学、不空谈理论、不空喊口号,有生气、见神采,读了有拨云见日、豁然开朗之感。马克思主义著作之所以经典,在于其立场的人民性,在于其理论的权威性,也在于其文风的革命性,实现了内容与形式的统一、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客观存在的事实与准确优美的描述的统一。笔者多次精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深感改进文风要多从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那里取取经,返璞归真。
提出问题开门见山。毛泽东同志在《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一文开篇写道:“谁是我们的敌人?谁是我们的朋友?这个问题是革命的首要问题。”文章旗帜鲜明,不绕圈子,一来就亮明立场观点,说出了共产党人的革命情怀。反观一些文章,“帽子”太大,实质是回避问题、无视矛盾。这样的文章,读之无益,谈何价值?
分析问题鞭辟入里。邓小平同志的南方谈话堪称典范,比如“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大道至简。寥寥数语,把宏大的理论讲得透彻而直抵人心,却也是群众听得懂、传得开的“普通话”。反观一些文章,理缺词穷、理贫词涩,最终也只能从“小房间”走向“档案室”,起不到理论应有的指导实践作用。
解决问题直击要害。我们党有两个文件值得一说,一是《中国人民解放军总部关于重行颁布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的训令》;一是中央八项规定。两个文件既短又实,共识度高,都产生了广泛、重大、持续的影响,成为带电的“高压线”,而不是“稻草人”。可见,文章的力量强弱,不在长短,而在是否抓住和解决了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
改文风不是小事,不可能一蹴而就、一劳永逸,但路虽远,行则必至!
(摘编自黄朝椿《多向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学习》)
6.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作为人类社会进入文明时代的重要标志,文章承担着宣教明化的作用,由此看来,文风可以集中反映时代精神。
B.中国共产党重视文风,如毛泽东、习近平等党内同志都重视文风并且身体力行,他们的作品思想深刻、平实真诚。
C.《光明日报》是能够影响公众舆论的重要媒介,若能多刊发简洁质朴、明快清丽的好文章,则将有助于文风改革。
D.通过《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我们知道好的文章不能回避问题、无视矛盾,而应该旗帜鲜明地亮出立场观点。
7.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老子》《论语》乃至历朝历代的经典能够传播久远,离不开其深刻的内涵和精练的语言。
B.当前理论宣传和学术研究领域的问题,看似是文法技巧的问题,实际是文风和学风的问题。
C.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坚持问题导向,站在人民立场,有着同样的历史任务和用语习惯。
D.在宣讲宏大的理论时,既要做到让群众听得懂、传得开,又要做到能够以理论指导实践。
8.下列对材料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材料一以引用古文开篇,材料二则以先对比古今、再提出问题的方式开篇。
B.两则材料都运用了举例论证的方法,大量论据的使用增加了文章的可信度。
C.材料一中一些报刊、学者的反面事例,直观地展现了当下存在的文风问题。
D.材料二主体部分采用了递进式的论证结构,层层深入,条理清晰,逻辑严密。
★9.材料二第五段使用“小房间”“档案室”等词语,请简析其含义及作用。(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学校读书小组即将针对“如何培养好文风”的问题展开分组讨论,请根据两则材料的内容列出你的发言要点。(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练案40 专项对点 分析信息类文本语言艺术
1.B [B项,“这完全是先锋作家致力于颠覆语言传统和语言规则的结果”错误。文学中出现的语言潮汐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而不仅仅是先锋作家的努力。]
2.A [A项,“破坏语言的一切规则与秩序”错误。文中并未提到先锋作家要破坏语言的一切规则与秩序,而是通过瓦解陈旧的语言结构来打开精神空间,发现未来主题。]
3.C [第五段主要阐述了文学话语通过陌生化手法,即像描述第一次看到事物那样去加以描述,不用事物的名称来指称事物,或使用其他事物中相应部分的名称来称呼,以制造陌生效果,阻止人们的感觉在日常用语中沉睡,让人们重新见识崭新的世界。A项,强调的是文章的精密,没有涉及陌生化的手法。B项,说的是诗人对合适字词的反复思考和琢磨,并非陌生化。C项,这种描述方式就如同初次看到该事物一样,不用事物的名称直接指称,而是通过一系列的细节描写后再揭示事物,制造了陌生的效果,让读者对一块原本熟悉的肥皂有了新的认识和感受,与第五段中“陌生化”的观点相契合。D项,福克纳通过内心独白等方式挑战传统小说叙述方式,与陌生化手法中像描述第一次看到事物那样去描述事物的特点不相符。]
4.①“已卷入”强调人们与语言“搏斗”的被迫无奈;②“正在”突出人们与语言“搏斗”的积极主动;③都形象地表现出人们与语言“搏斗”的永无止境。
5.①网络文学语言能够开拓新的语言资源,修补既有表述的空缺;②网络文学语言能够解除日常用语中某些语言形成的束缚;③网络文学语言能够制造陌生的效果,重新见识一个崭新的世界。
6.A [A项,“作为人类社会进入文明时代的重要标志,文章……”张冠李戴。由原文“文字的创造和发明是人类社会进入文明时代的重要标志”可知,人类社会进入文明时代的重要标志是“文字的创造和发明”,而非“文章”。]
7.C [C项,“有着同样的历史任务和用语习惯”曲解文意。由原文“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可能会由于时代不同而有自己的历史任务、用语习惯”可知,不同时代的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历史任务和用语习惯并不是完全相同。]
8.D [D项,“材料二主体部分采用了递进式的论证结构”错误。材料二主体部分为第四至六段,从段首句子可知,应是采用了并列式的论证结构。]
9.①“小房间”指写作这些文章的场所,“档案室”指这些文章被束之高阁,毫无实际意义。②这两个词生动形象地表明那些理缺词穷、理贫词涩的文章从作者手里完成后就被束之高阁,无法起到理论指导实践的作用。(每点2分)
10.①向中华优秀典籍学习,做到文字简练、内容精粹。②向优秀的马克思主义者学习,做到提出问题开门见山,分析问题鞭辟入里,解决问题直击要害。③通过真正深入地调查问题、客观准确地认识世界,来改进文风。(每点2分)
1/1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