练案46 专项对点 分析故事情节的技巧及作用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16分)
十二本书
宁 肯
“有旧鞋换洋火——”
像早先一样,吆喝反复出现,但不是同一个人。秋良竖着耳朵不用分辨,一下跑出去。这人穿得破烂,黑脸,缺着黄板牙笑。
“我有好东西,可我不想换洋火,除非换别的。”
“什么?”
“闹钟,我有个小闹钟。你有小人书吗?你要有我就拿它跟你换。”
“闹钟坏了?”黑脸人明知故问很烦人。
“没坏,就是不走了。”
“不走了不就是坏了?”
黑脸人说话怪怪的,秋良几次想转身离去。
“修修就能走,是好闹钟,”秋良咕哝。忽然打起精神,“你有小人书吗?你要有,我就拿它跟你换。”
秋良有三本小人书,像听祖奶老掉牙的故事一样不知看过多少遍了,三本小人书原都不是秋良的,是全院的小孩集中到秋良这里的。三本小人书没头没尾,更不用说封面。其中一本简直不能称作一本了,因为只有三页,秋良粘了一个书脊勉强保住了这本书。
“有旧鞋换洋火——”
早晨下起了雪。黑脸人忽然站在大门口,手里拿着一本小人书。
“你的闹钟呢?”黑脸人晃着小人书,“我费了很大劲才找到一本,你可别拿不出闹钟来。”
小人书包了褐色牛皮纸书皮,一看就不是新包的,因为牛皮纸都很旧了。黑脸人打开小人书,翻到扉页,是一本古装小书——《双枪将陆文龙》。
秋良跑回屋,拉出太师椅站上去爬上八仙桌子,从最里边的玻璃框拿出红色小闹钟,二话不说往外跑。祖奶追到大门洞,全红色小闹钟已落入黑脸人之手。黑脸人正左看右看,转来转去,嘎嘎拧发条。祖奶眼见生米做成熟饭,再者过去答应过秋良可以用小闹钟换小人书,便没好气地说:
“甭看!看什么看!”祖奶百岁的声音像干木头,“这是好闹钟,修修就能走,能换你十本小人书,你亏心不亏呀,没看他有病!”
秋良的雪白一望而知。
秋良充耳不闻,低头翻书,走走停停,祖奶想把秋良数落一顿,却没有,她知道说什么也没用,秋良一对什么入迷耳朵就聋了,说了白说。
“有旧鞋换洋火——”
又一天,黑脸人站在阳光中,手里的小人书没包书皮,彩色封面一目了然,金光闪闪。不过封面一看就是陈年旧书,有许多很细的裂纹。封面人物高头瘦马,金盔银甲,拿着很大的盾牌。旁边还有一头驴,一个小人儿。秋良见所未见,很陌生。
“我没东西跟你换了。”
“借你的,你可以拿回家去看,下次还我就行。” 黑脸人给秋良的小人书叫《堂吉诃德》,秋良看不懂也不喜欢。雪白的眉头一直皱着,一看就很是较劲。要说也不是完全不懂,字面都懂,画面也懂,只是不理解:这个瘦干儿狼的半人不鬼的家伙没任何本领,也拿着长枪,可简直像个玩笑、大傻瓜,总被打得丢盔弃甲,抱头鼠窜,还神经病,把风中转动的“风车”当敌人。桑丘呢,倒是有点猪八戒的可爱,比堂吉诃德还聪明一些,但猪八戒也还有三十六变,有时也能使点劲,最不明白的是堂吉诃德顶不济也该比桑丘强吧?但是不,就更别提和孙悟空比了。
“有旧鞋换洋火——”
一听就是黑脸人,声音不太大,秋良一耳朵便听出。
“喜欢《堂吉诃德》吗?”
秋良不知说什么。读不懂能说什么?他把小人书还给他。黑脸人从破棉袄兜里摸出一本新小人书让秋良拿着。
“我没东西了。”
“傻瓜,你怎么回事,还看不出来?”
秋良还是不太相信。
“是我欠你的,你奶说得对。”黑脸人看着秋良的眼睛,继续问那本小人书。
“至少喜欢桑丘·潘沙,对吧?”
“喜欢!”秋良说,眼睛亮晶晶的,“桑丘像猪八戒,我喜欢他。”其实也没那么喜欢,但是这两本小人书都是他的了,太高兴了。
“桑丘很好玩!”
“你要不说,我还真没想到猪八戒,还真有点像,你很聪明,能想到猪八戒真不错。”他们聊起来,有点像朋友了。
“什么时候你要是觉得堂吉诃德也好玩就好了。现在我已把你的小闹钟完全修好了,我每天听着它唱歌起床。”
“它怎么会唱歌?”
“唉。”黑脸人叹,“因为是你的闹钟,难道不是唱歌吗?丁零零,丁零零。你太饥饿了。”
“我不饿。”
“不饿。”黑脸人笑笑。
临别,黑脸人说:“这个闹钟你拿回去。春天快来了,你就可以上学了。现在你连下雪都不怕了,病好多了。拿着,听话,必须拿着。不然我们都再换回来?你把小人书都还给我?”
“不换!”
孩子的世界简单而残酷,仨儿一群俩儿一伙儿分分合合,策反背叛的事时有发生。不过有了小人书,情况不太一样,那段时间,我们都到秋良家看小人书。小人书承载着世界,闻所未闻的世界。秋良也会把从黑脸人那儿听到的自己也还似懂非懂的东西讲给大家。大家都爱听,放下小人书听。像后羿射日、海底两万里、加加林、计算机——计算的机器,可不是算盘子儿,秋良竭尽全力描绘,一秒钟能算多少秋良说不出,似乎脸都憋红了。秋良不再是秋良。
每次,黑脸人送来一本新的小人书都像一股春潮,大家奔走相告。
老祖奶真是老糊涂了,她竟然说黑脸人不该送钟,将秋良的死归咎于黑脸人送钟。好像很奇怪,秋良死后,“有旧鞋换洋火——”的吆喝再也没有响起过——黑脸人再也没来过,他知道秋良没了吗?从初秋到隆冬,直到快春天的残冬,黑脸人一共给了秋良九本书,加上原来没头没尾的三本,总共十二本书。
秋良的十二本书后来分散到了我们每个人的手中,流出了我们院,流到社会上,像漂流瓶一样,一直在流传。我们院最后只剩下那本只有三页的小人书,书脊一直都还在,书脊在就仍是一本书。
(摘编自《十月》2020年第4期)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黑脸人是一个外来者,这个外来者,事实上是一个先进文明的代言人,同时也暗示那个时代知识分子潦倒落魄的普遍命运。
B.“这是好闹钟……你亏心不亏呀,没看他有病!”这是通过祖奶的话,表达了对黑脸人的不满和对秋良的疼爱。
C.“秋良的雪白一望而知。”这是描写秋良的外貌,脸色是“雪白”的,而非“红润”的,暗示秋良病情很严重。
D.“‘是我欠你的,你奶说得对。’黑脸人看着秋良的眼睛,继续问那本小人书。”从这些描述中可以看出黑脸人对孩子很关爱呵护,很讲诚信。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小说开头的生活化场景,波澜不惊。人物轻、故事轻,叙事的语调也轻,体现了作者独有的创作特点。
B.本文以“十二本书”为线索,连缀多个与小人书有关的场景,架构小说“换书——送书——传书”的主体结构,脉络清晰。
C.文中“每次,黑脸人送来一本新的小人书都像一股春潮,大家奔走相告。”借用比喻来形容大家对小人书的欢迎,也从侧面反映了当时沉闷的、无趣的生活现状。
D.十二本书的来历是回忆,而如今十二本书“一直在流传”,则是现实,表达了“我们”对秋良的深切怀念。
★3.本小说叙事上虽然平淡克制,但多次运用“突转”艺术,使情节不断呈现跌宕之势。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4分)
4.4月23日是世界读书日,其主旨是“无论你是贫穷还是富有,无论你是患病还是健康,都能享受阅读的乐趣”。请结合文本和自己的生活实践,谈谈你的理解。(6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8题。(16分)
张居正说民谣
熊召政
听说杨博乘轿来访,张居正赶紧丢下手头的事情,走到内阁门口迎接。杨博在内阁门口下轿,张居正快走两步迎了上去,双手一揖说道:
“博老,天气酷热,您怎么来了?”
杨博拱手还了一礼,答道:“心里头窝的事情太多,想找你倾吐倾吐。”
说话间,两人已走进了张居正的值房。喝了几口茶后,杨博也不绕弯子,劈头就问:
“叔大,皇上宣布京察已经几天了,你都听到了一些什么舆论?”
张居正答:“博老向来人缘好,且虚怀若谷,一定是知道不少舆情,仆正想听听博老的呢。”
杨博快人快语:“叔大,舆情对你可是不利啊!”
张居正眼角的鱼尾纹稍稍动了一下,笑一笑后平静答道:“是吗?仆愿闻其详。”
杨博皱一皱眉,径自说了下去:“老夫待罪官场,已经四十五个年头儿了。亲眼见到了翟銮、夏言、严嵩、徐阶、李春芳、高拱六位首辅的上台与下台,他们上台时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笼络人心,这一点几乎无一例外。像严嵩,谁都知道他是个大奸臣,可是他一上台就请示嘉靖皇帝,给两京官员提高折俸的比例,官越小获得本色俸越多,让两京官员对他感恩戴德。
“可是你叔大,刚入机衡之地,所有官员莫不引颈望之,侧耳听之。等来等去,好处没等到一星半点,却等来了一个胡椒苏木折俸。这一波还未平息,紧接着又是一个圣意严厉的京察,直弄得两京官员人心惶惶、寝食难安。谁都知道,胡椒苏木折俸、京察,都是你的主意。叔大啊,你这样做,岂不是要结怨于百官,把官场变成冷冷冰冰荆棘丛生的攻讦之地吗?”
杨博虽住了口,两道吐剑的毫眉却还在一耸一耸地显示内心的激动,张居正听了这番话,心里头很不是滋味。杨博出于情谊前来规劝,尚且听得出微词来,一般人的态度也就可想而知了。张居正沉吟有时,缓缓说道:
“博老一席话振聋发聩,仆铭记于心,当深思之。但身居宰辅,唯务从命,一应国家大政,总以得体为是,岂敢为保禄位而怀私罔上。昔范文正公当国之时,深患诸路监司所得非人,便拿来选簿一一审视,凡有不合格者,便拿笔勾去,他的友人规劝道:‘一笔退一人,则是一家哭矣,请公笔下留情。’范公答道:‘一家哭,比之一路哭一郡哭,哪一个更令人痛心?呜呼,我既身居宰相,当以天下为公,岂能怀妇人之仁,为一家哭而滥发慈悲。’范公此等正气,足以震慑千古。仆以为,唯其如此,才是宰相的襟抱,才能担负起宰相的论道经邦、燮理阴阳的责任。盖政事顺则民心顺,民心顺则天地之气顺。然而欲使民心顺者,官也。如果百官一个个怙势立威,挟权纵欲,恶人异己,谄佞是亲,其直接后果,就是皇上的爱民之心得不到贯彻,老百姓的疾苦得不到疏导吁救。上下阻隔,人心不畅,出现了这种局面,身为宰辅不去大刀阔斧除痈去患,而是如范公讥刺的那样为博一个虚伪的官心,而尽力推行妇人之仁,那国家之柄、庙堂神器,岂不成了好好先生手中的玩物吗!”
张居正话音刚落,杨博就温和地反驳道:
“叔大,君恩浩荡无远弗届,民有福祉官亦应有福祉,身为宰辅在便利场合下为百官谋点利益,怎么能说是妇人之仁呢?”
“做官与做人不同,做人讲操守气节,做官首先是如何报效朝廷,造福于民。野有饿殍,你纵然餐餐喝菜汤,也算不得一个好官。如果你顿顿吃肉,老百姓丰衣足食,笙歌不绝于耳,你依然是一个好官。”
张居正知道这样争论下去,纵然十天半月也绝无结果。他遂起身走进里间案房里,打开桌上的卷宗抽出两张纸来,又回到会客室递给杨博说:
“博老,您看看这两首打油诗。”
杨博接过,只见这两张纸都是五城兵马司衙门的文笺。每张笺上都光头光脑地抄了四句韵文。杨博先看第一张,上面写着:
一部五尚书,三公六十余。
侍郎都御史,多似景山猪。
再看第二张:
漫道小民度命难,只怪当官都姓贪。
而今君看长安道,不见青天只见官。
就这么两首顺口溜,杨博翻来覆去看了很多遍。读过后,他的第一个念头是:宰辅的案头上,怎会放着这样的东西?接下来第二个念头是:五城兵马司的堂官巡城御史王篆,众所周知是张居正的夹袋人物,这两张纸十有八九是王篆送过来的,此人最了解张居正的心思,他送这个来,肯定是投其所好,也就是说,刻下张居正“好”的就是这个。
“叔大,这是王篆送来的?”杨博直言问道。
“正是。”
“王篆从哪儿弄来这样的顺口溜?”
“这是民谣!”张居正笑着纠正,“大凡国运盛衰,官场清浊,民心向背,都可以从老百姓口头相传的歌谣,也就是您所说的顺口溜中看得出来,赏其歌而知其民,诵其谣而知其俗。所以,周文王特别置了一个采诗官,让他采集民间的歌谣,从中分析老百姓的所思所想,为其治国纲领的制定提供依据,这实在是一个好的传统啊!”
经这么一点破,杨博明白张居正为什么好此一道了。他叽咕着说:“王篆也是个鬼精,他居然能弄到首辅想要的歌谣。”
“博老,这两首歌谣不是王篆弄到,而是仆亲耳听到的!”
“哦,你在哪里听到的?”
张居正呵呵一笑,便讲了前天晚上发生的一件事情。
(节选自《张居正》第十二回“探虚实天官来内阁,斥官蠹宰辅说民谣”,有删改)
5.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两人见面时的迎步行礼及对话,可见张居正对杨博尊敬有加,同时张居正也做好了听取不利于己的舆论的心理准备。
B.很多官员对张居正实行的胡椒苏木折俸、京察极为不满,杨博出于情谊前来规劝,可以说也是出于私利为那些官员代言。
C.杨博看了民谣,猜想这十有八九是王篆为讨好张居正送来的。杨博的猜想,可看出官场存在下属官员“投其所好”的弊病。
D.张居正与杨博争论时一直处于被动地位,直到他拿出两首打油诗,在此后的情节发展中,张居正逐渐转变到主动地位。
6.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直弄得两京官员人心惶惶、寝食难安”,侧面表现出两京官员怠政乃至贪腐之重,也传递出张居正推行京察制的强大威慑力。
B.小说善于通过神态细节表现人物内心的波动,关于“两道吐剑的毫眉”的描写可谓“外神动心语”,写出了人物内心的激动与不满。
C.顺口溜可使官员赏其歌知其民俗,作为施政参考,这是对周代传统的继承。文中所写周文王设采诗官的史实反映了《国风》的来历。
D.小说语言简约典雅含蓄、生动又朴实。主要表现在叙述语言简洁且生动,不太注重修饰;人物对话语言文言与口语交织。
★7.请根据文本内容,分析小说中“说民谣”部分的作用。(4分)
8.请结合史料①②和文本相关内容,分析史料与文学的不同。(6分)
①《明史·张居正传》载:“居正亦慨然以天下为己任,中外想望丰采……居正为政,以尊主权、课吏职、信赏罚、一号令为主。”
②《明史·志第五十八》载:“旧例,两京文武官折色俸,上半年给钞,下半年给苏木、胡椒。”
主观题作答区域
3.(4分)
4.(6分)
7.(4分)
8.(6分)
1/1练案46 专项对点 分析故事情节的技巧及作用
1.D [D项,“很讲诚信”错误,不是讲诚信,而是鼓励孩子多读书,传播文化和文明。]
2.B [B项,本文线索不是“十二本书”,是语言“有旧鞋换洋火——”。]
3.本文多次运用“突转”艺术,使情节不断呈现跌宕之势。①先有秋良起初想用闹钟换书而不得,祖奶为秋良打抱不平,认为红色小闹钟至少可以换十本小人书,而秋良却不在乎。②后来出乎祖奶和秋良的预期,那个黑脸人,从此不断地给秋良带来没有看到过的小人书。这包括祖奶和秋良都不懂的洋书《堂吉诃德》,且给孩子凑齐了十二本。③正在大家为得到小人书奔走相告时,秋良不幸离世,小说再一次反转,好不容易有了读书的机会,却不幸早逝。④更加反转的是:老祖奶说,黑脸人不该送钟,将秋良的死归咎于黑脸人送钟(民间一说“送钟”即“送终”)。⑤最后的反转:热衷于送书的那个黑脸人再没有来到过胡同,小胡同大杂院,便又重新回到过去。
4.①秋良渴望得到书,物质的贫瘠、身体的病痛阻挡不了孩子对文化的热爱。秋良得到“黑脸人”指点而变得“博学”,读书陪他走过那些灰暗的日子;经书香浸染的胡同也不再是贫穷封闭沉闷的胡同,发生着“奔走相告”的巨大变化,突然有了生机。读书可以减少病痛或消除愚昧,给生活带来希望和乐趣。(解读含义)②虽然秋良去世很沉重,好像重新回到过去。但“书脊一直都还在,书脊在就仍是一本书”。书在,知识就在;书在,文明就在。书由秋良一个人读扩大到“‘我们’阅读”,则是表明文化知识的广泛传播,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主旨意蕴) ③作为一个高三学子,在紧张的学习中仍需要读经典,正如文中秋良阅读《堂吉诃德》那样,读精品,读有深度的文章,从而提高自己的精神境界和文学素养,享受到阅读的乐趣。(生活实际)
5.D [D项,“一直处于被动地位”错误。张居正拿出打油诗之前,如第6段“博老向来人缘好,且虚怀若谷,一定是知道不少舆情,仆正想听听博老的呢”,他并未正面回答杨博的问题,而是将问题再次抛给杨博,占主动地位。又如第12段“出现了这种局面,身为宰辅不去大刀阔斧除痈去患,而是如范公讥刺的那样为博一个虚伪的官心,而尽力推行妇人之仁,那国家之柄、庙堂神器,岂不成了好好先生手中的玩物吗”,张居正与杨博争论时并未处于下风,其有理有据、慷慨激昂的话反而使杨博疲于招架。]
6.D [D项,“含蓄”错误,文中张居正与杨博的对话语言简约直白,无弦外之音,并未体现含蓄。]
7.①两首民谣揶揄嘲讽贪官污吏,反映了老百姓对贪官污吏的切齿痛恨;②张居正亲耳听到民谣且非常重视,可见他是一个关心民生疾苦、为民着想、报效朝廷的忠臣;③关于两首民谣的具体来由,呼应题目,与文本最后两句形成情节上的照应。同时,最后的内容意味着张居正将会为读者揭开谜底。
8.①史料是平实的概括,高度概括了张居正以天下为己任的胸襟气度和为政方面的作为;文本是形象的描绘,通过大量语言描写来具体表现张居正的这一特点,形象丰满,具有强烈的感染力。②史料重在记史实,“胡椒苏木折俸”是明朝的“旧例”;文本重在写人,将“胡椒苏木折俸”作为张居正的“发明专利”——整肃吏治的一种手段,凸显了张居正大刀阔斧进行吏治改革的决心,展现了人物的精神风貌。
1/1